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

合集下载

【民间传说(十三)】雹神一榜九进士戏迷山大王

【民间传说(十三)】雹神一榜九进士戏迷山大王

雹神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位姓张的大财主,张财主虽然家有良田百亩但自己只留了几十亩家里种,其余的地全部租给了本村的相亲们,并且每年收取的地租比其他地主收的都要少两成,因此乡亲们都愿意租种他的地。

而且张财主还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人,只要村里的乡亲们有了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村里有了公共事他每次出的钱最多,因此乡亲们都跟他叫张大善人。

张善人不但乐善好施而且他还非常信仰各种神灵,在他家的院子里就设有一个神堂,神堂里面供奉着各种神仙,每逢各位神仙的供奉日老夫妻俩都会沐浴更衣后,恭恭敬敬给神仙们摆好供品上香叩拜,祝告各路神仙保佑他家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其实张善人信奉各种神仙的事在村里乡亲们中还引起过争议,有人说他迷信整天给各路神仙上供,咱们也没发现他家有啥特殊的显现;有人听了这话赶紧反驳到可不能这样说,这些年来咱们那家没遭受过灾,你看人家张善人家那次不都是逢凶化吉地躲过去呀,虽然有人这样说但人们还是将信将疑地不敢相信。

话说张善人有一个穷邻居老李家,李家因为男人死的早家里只有一个瞎婆子拉扯着两个男孩过日子,要不是张善人看着母子三人可怜平时接济,她们母子三人早就过不下去了。

十几年过去后李家的两个男孩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张善人看着两个大小伙子很是喜爱,为了帮助这小哥俩就把自己家大田路西的一块地租给了他们种。

李家的小哥俩也争气,每年把张善人租给他们的地收拾得非常好,年年都能取得一个好收成,他们为了表达对张善人的感激之情,每次交租时总是捡最好的粮食交,而且每次总想多交点。

可是每次张善人看到他俩交来的粮食好总是以这个为借口少受一成租子以示对小哥俩的鼓励。

因此小哥俩对张善人非常感激可又找不到好的方法来报答,所以他俩每次下地干活时把自己地里的活干完,然后就自觉地看一看张善人家地里有该干的活了也给干喽。

有一天下午小哥俩把自己家的玉米地刚耪完,一看天还早就来到路东张善人家的玉米地里帮张善人家耪,小哥俩刚在张善人家的地里耪了一会天就渐渐地黑了下来,由于这时已经是傍晚了一开始小哥俩还没注意是阴天了,弟弟还以为是太阳落山了赶紧对哥哥说:“哥天黑了,咱们该回家给妈妈做饭了。

有关国学常识:解元曾是读书人的通称

有关国学常识:解元曾是读书人的通称

有关国学常识:解元曾是读书人的通称当谈起中国的科举制度,不少人会把“解jiè元”错读成了“解xiè元”。

元:第一。

解元:封建时代称地方科举考试第一名。

唐、宋科举制度规定,参加全国性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地方考试选送,这种地方考试称“解试”,解试第一名就称解元,由所在州郡发遣解送至京参加礼部会试,称“发解”。

这里,“解”取“发遣解送”之义,当然要读成jiè了。

明代的唐寅就是因为考中乡试第一名,而被人称作“唐解元”。

宋元以后,解元逐渐演变为对读书人的尊称或通称。

如元·王实甫《西厢记·惊艳》:“分明打个照面,疯魔了张解元。

”再如“董解元”。

董是金代戏曲作家,生卒年月、字号、籍贯均不详,因其为读书人,故人称董解元。

他根据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长篇讲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为元杂剧《西厢记》所本,世称《董西厢》。

《幼学琼林》中提到了“解元”:“中状元,曰独占鳌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

”与此相关的,说说“五魁首”。

明代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

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

其后五经试士制虽废,但习惯上仍称乡试所取前五名为五经魁。

也叫“五经魁首”,亦省称“五魁”。

现在人们饮酒划拳时喊的“五魁首”就源于此。

《明史》中提到了“三解元”:“时无锡顾宪成、漳浦刘廷兰并为举首,负俊才,时人称‘三解元’。

”指的是魏允中、顾宪成、刘廷兰三位解元。

历史上,我国江苏无锡曾有过“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的盛事。

所谓“六科三解元”,是指明代隆庆四年和万历元年、四年、七年、十年、十三年中,无锡吴汝伦、顾宪成、周继昌在乡试中连获第一名,彰显出无锡文风之盛。

《唐摭言》中记载了一个与解元有关的故事。

唐僖宗时,江西节度使钟傅孜孜以求,努力荐贤。

乡考时,给学子们提供优越的食宿。

考试后,大会学子,除了赠以礼物之外,还颁给奖赏。

解元奖30万钱,解副奖20万钱,其余中举者奖10万钱。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科举考试最早开始于隋朝,是由隋文帝创立的。

科举考试是隋朝之后,到1905年之前,历朝历代用来选拔人才的一项制度。

1、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

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

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2、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

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

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

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诗赋。

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

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

宋仁宗时,曾发生过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

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

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

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世人统称被录取者为进士。

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重考。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

状元亦称“鼎元”“殿元”。

科举各级考试知识点

科举各级考试知识点

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历朝科举制度一览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

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宋朝: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关于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

关于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

关于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关于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科举考试的等级可以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乡试,其次级会试,第三级殿试。

成熟的科举制度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八个等级。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期望对您有所帮忙!科举制度分什么等级成熟的科举制度被分为八个等级,分别是:童生、秀才、贡士、进士、探花、榜眼和最高级别的状元。

两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拔方式,人才选拔权被世家大族牢牢把握,无法为朝廷招揽合适治国人才,因此统治者创立了以考试成果为标准的人才选拔方式。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经过历代统治者改革最终在唐朝变成完善、成熟的人才选拔体系。

科举意味分科取士,是中国古代独特的人才选拔制度,来自民间的读书人成为治理国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库。

两晋时期,统治者为了获得世家大族的拥护,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拔方式,长期以来人才选拔的特权被世家大族牢牢把握,卖官鬻爵之风屡禁不止,真正的人才被挡在为官之门之外。

为了能够选拔真正能够治理国家的人才,隋朝的皇帝开创性地提出了“分科取士”的方法,开头实行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从什么朝代开头1、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

2、依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3、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与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4、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创立。

隋文帝开头用科举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果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制度简介周谷城在1939年说:“科举制 , 盖取分科目而举士人之义,这个制度创始于隋炀帝时代。

高中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详解

高中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详解

高中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详解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历朝科举制度一览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

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宋朝: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明清科举制度简表

明清科举制度简表

明清科举制度简表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情况简表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

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

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生。

鲁迅小说《孔乙己》《白光》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陈士成在前清多次童子试均考不上,人已老了,还是童生,或称老童生。

若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

生员除了经常到学校、学官的监督考核外,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未取者有录科、录遗两次补考机会),方可参加本届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

童子试关卡重重,有否其他途径入仕呢?其实,应试者有的是不经过童子试、科考的,也能参加乡试,方法是参加所谓“纳粟入监”。

这个制度始于明代中叶,一直行至清末。

“纳粟入监”就是化银子捐一个监生[jiànshēng],取得乡试入场资格(更多的是,有钱不学的人捐监后并不入场应试)。

这个途径,往往被看轻,但也总有意外:明代罗圭[guī]七次应考都不能通过童子试,捐监后却在乡试、会试中连获第一名。

乡试在秋天(中秋前後)举行,所以称为秋闱(闱是考场的意思)。

次年春季(在阴历二月或稍後)举行会试,称为春闱。

会试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部试、礼闱。

会试之后是殿试。

明清时代,正常情况下,这种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遇有国家庆典,增加恩科。

《水浒传》有白衣秀才王伦。

什么是“白衣秀才”呢?难道他常穿白衣?其实,“白衣秀才是指“不第秀才”。

“不第秀才”之称,始用於宋代。

唐代对未中进士者通称秀才。

如: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科举时代的“元”

科举时代的“元”

科举时代的“元”作者:陶易来源:《月读》2013年第10期如今各地高考之后,人们最关注的焦点莫过于所谓的“状元”,横向按科目分,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纵向按级别分,有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乃至校状元。

众所周知,“状元”一词来源于我国的科举时代,最早是在唐代常科的礼部试后,进士第一名被称为“状头”或“状元”(参见《唐摭言》)。

宋代科举中不仅进士第一名可称作状元,二三名也都可称状元(参见《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但必须是全国性考试,而且要经过皇帝主持的殿试。

其时礼部省试第一只能叫作“省元”。

元代施行左右榜制,每次选拔两名状元。

自明代以后,状元每科只有一名(清顺治间曾多取两名满洲状元属例外)。

明清时代考取一个状元的比例大约在五十万分之一(清代全国约有秀才50余万),而且是每三年才出一个(清代增开恩科,乡会试平均2.32年一次),比如今的高考状元难度要大。

在通往殿试的各级考试中,第一名都有不同的称呼,但大多以“元”为名。

那么科举时代的“元”究竟有多少呢?笔者依据《苌楚斋随笔》等文献综合如下:1.状元唐代凡参加礼部试的常科考生(又称举子),考试之前必须到礼部投“状”(写有本人姓名籍贯及三代名讳的家庭状况表),居于首位的就叫“状头”;后来经礼部试合格后列名放榜,位居第一者称作“榜首”“状头”或“状元”。

中唐以前流行称状头,以后才多称状元。

自宋代起,殿试第一名起初仍称为榜首,后来多称状元,而且第二、第三名有时也可呼为状元。

到明初,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探花的含义唐宋也不同)。

状元又别称为“殿元”(殿试之首)或“鼎元”(鼎甲之首)。

明清的状元还常称为“殿撰”,因为状元的起步官是翰林院修撰。

2.解元(府元)唐代常科先在各州府举行选拔考试,称“乡赋”或“取解试”,第一名称为“解头”“解元”或“府元”(参见《唐摭言》)。

明清省一级的科举考试称作乡试,中第者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
乾隆年间,有一年京城放榜,无锡人一下子中了九位进士,一时传为佳话。

大臣们啧啧称奇,皇帝却心中起疑。

可是查下来,并没有作弊之事。

尽管这样,皇帝还不放心,特派钦差到无锡私行查访,弄个究竟出来。

无锡县令得到消息,心中发愁。

他对师爷说,朝廷派人来查访,准是来找茬,真查出些什么,我怎对得起无锡百姓?
师爷安慰说,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办法总归是有的。

只需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第二天一早,无锡街头原来的闲散之人全不见了,换上手捧书本的读书人。

那钦差一身便装,搭一只商船沿古运河来江南。

一路顺风扯篷,逆风拉纤,七天七夜便到无锡地界。

船刚进石塘湾,他就听到一片读书声。

放眼望去,几个放牛娃骑在牛背上正读得起劲。

越近无锡城,读书之声越加响亮。

钦差下了船,见街头人人捧书在读,似乎读书是第一要紧的事情。

钦差住进一个客栈。

半夜又听得琅琅读书声。

深更半夜怎会有人读书?也太夸张了吧!钦差披衣循声走到一个磨坊。

原来有母女俩正在边推磨边背诗。

钦差问,深更半夜怎么在背书?
妇人答,背诗可以提精神。

又问,听说你们无锡人都喜欢读书?
妇人答,是啊,父母从小就教导,只有读书才可以过上好日子,只有读书可以去各种烦恼。

钦差道,答得好哇答得好,那我考你一副对联。

杭州断桥桥不断……
那女儿抢着说,我来接下联:无锡锡山山无锡。

钦差心服,立马回京复旨,称无锡文风习习果然名不虚传。

皇帝大喜,重赏了无锡县官,钦赐“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石坊立在无锡城中心的大街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