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蛋白质1教程教案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蛋白质教案

生物化学蛋白质教案

生物化学蛋白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使学生掌握蛋白质的性质和相关化学反应。

3、培养学生运用蛋白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和基本结构单位。

(2)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

(3)蛋白质的性质,如两性电离、沉淀、变性和颜色反应。

2、难点(1)蛋白质各级结构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2)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蛋白质的性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蛋白质在生活和医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大家知道我们身体中的肌肉、毛发、血液等主要由什么组成吗?”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蛋白质这一主题。

2、蛋白质的组成(1)组成元素:主要包括碳、氢、氧、氮,有些还含有硫、磷等元素。

(2)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

讲解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介绍常见的 20 种氨基酸,包括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3、蛋白质的结构(1)一级结构:指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通过举例说明不同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会导致蛋白质性质和功能的差异。

(2)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β折叠等。

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结构的特点。

(3)三级结构:是整个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

强调疏水相互作用、氢键等在维持三级结构中的作用。

(4)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通过非共价键相互结合而成。

以血红蛋白为例,讲解其四级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4、蛋白质的性质(1)两性电离:解释蛋白质分子中同时存在酸性和碱性基团,使其在不同 pH 条件下带电情况不同。

(2)沉淀:介绍盐析、有机溶剂沉淀、重金属沉淀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沉淀的原理和应用。

(3)变性:通过加热、强酸强碱、有机溶剂等因素导致蛋白质变性的例子,说明变性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主题六第二节蛋白质》学历案-中职化学高教版21农林牧渔类

《主题六第二节蛋白质》学历案-中职化学高教版21农林牧渔类

《蛋白质》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成分之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蛋白质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以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掌握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和基本实验方法。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功能;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层次和基本结构单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评价任务1. 知识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蛋白质基本概念和结构的掌握情况。

2. 技能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过程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和实验态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引入蛋白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功能,介绍蛋白质的结构层次和基本结构单元。

3.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并形成小组观点。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化学生对蛋白质结构和性质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蛋白质基本概念和结构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记录、分析结论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蛋白质结构和性质的理解。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成果和不足之处,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2.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指导。

蛋白质教案完美版

蛋白质教案完美版

蛋白质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蛋白质概述1.1 蛋白质的定义与重要性介绍蛋白质的定义和它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解释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多种功能,如结构支持、酶催化、运输和免疫等。

1.2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介绍氨基酸的概念和分类。

解释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和特性。

讨论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

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2.1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解释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含义,即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讨论蛋白质一级结构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2.2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介绍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类型,如α-螺旋和β-折叠。

解释氢键在蛋白质二级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2.3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介绍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含义,即蛋白质的折叠形态。

讨论蛋白质四级结构的含义,即多个多肽链的组合。

第三章:蛋白质的制备与分离3.1 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介绍蛋白质提取的基本步骤,如细胞破碎、蛋白质释放和纯化。

讨论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方法,如凝胶渗透色谱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2 蛋白质的纯化与鉴定解释蛋白质纯化的目的和方法。

介绍蛋白质鉴定的常用方法,如Western印迹和质谱分析。

第四章:蛋白质的功能与疾病4.1 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讨论蛋白质在细胞信号传导、代谢调控等方面的作用。

解释蛋白质功能障碍与疾病的关联。

4.2 蛋白质与人类疾病介绍蛋白质相关疾病,如血友病和囊性纤维化。

讨论蛋白质疗法在治疗蛋白质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第五章:蛋白质研究的前沿5.1 蛋白质组学介绍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和意义。

解释蛋白质组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5.2 蛋白质折叠与错折叠疾病讨论蛋白质折叠的过程和错折叠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介绍蛋白质错折叠与疾病的关系,如阿尔茨海默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第六章:蛋白质工程6.1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介绍蛋白质工程的定义和目标。

解释蛋白质工程中使用的基因重组技术和计算生物学方法。

6.2 蛋白质工程的应用讨论蛋白质工程在药物设计、生物催化、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蛋白质初中化学教案

蛋白质初中化学教案

蛋白质初中化学教案
主题:蛋白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蛋白质的定义、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蛋白质在生物学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1. 蛋白质的定义。

2. 蛋白质的结构和分类。

3. 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特点和功能。

三、教学重点:
1.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 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 观察实验:观察蛋白质的结构和分类。

2. 分组讨论:讨论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3. 课堂讲解:讲解蛋白质的定义、结构和功能。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介绍一个包含蛋白质的食物,引起学生对蛋白质的了解。

2. 学习:讲解蛋白质的定义、结构和功能。

3. 实践:进行实验观察蛋白质的结构和分类。

4. 总结:让学生总结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5. 完成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加深对蛋白质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
1. 及时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

2. 各种形式的测试:采用不同形式的测试来评价学生对蛋白质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显微镜玻片等。

2. 学习资料:《生物化学》教材、相关科普书籍等。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专题八 第一节 蛋白质》学历案-中职化学高教版21医药卫生类

《专题八 第一节 蛋白质》学历案-中职化学高教版21医药卫生类

《蛋白质》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学习主题为中职化学课程中的《蛋白质》部分,第一课时主要围绕蛋白质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展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蛋白质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蛋白质的合成、分解及其在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功能;掌握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的构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认识蛋白质的性质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和化学学科的兴趣,形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蛋白质基本概念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实验操作考核,评价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规范程度。

3. 综合应用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生物体的结构等)引入蛋白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验视频等方式,详细讲解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功能;介绍氨基酸的构成及蛋白质的基本结构。

3.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蛋白质的简单实验,如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等,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4. 课堂讨论:学生就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加深对蛋白质性质的理解。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学习要点。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蛋白质基本概念和结构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撰写蛋白质的学习心得、完成蛋白质相关实验报告等。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有关蛋白质的更多信息,拓展知识面。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就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反思,总结所学知识,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食品化学教案—第5章蛋白质

食品化学教案—第5章蛋白质

食品化学教案—第5章蛋白质教案概要:本节课将介绍蛋白质在食品中的应用和与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来深入了解蛋白质的作用机制和应用领域。

教学目标:1.熟悉蛋白质在食品中的功能和应用;2.了解蛋白质与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蛋白质的功能和应用;2.蛋白质与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3.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一、复习和导入(10分钟)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与同学们一起回顾蛋白质的结构和分类;2.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蛋白质在食品中的作用和应用。

二、蛋白质在食品中的功能和应用(20分钟)1.讲解蛋白质在食品中的功能,如增加食品的质地和口感,调整食品的颜色和味道等;2.通过实例介绍蛋白质在不同食品中的应用,如面粉中的谷蛋白质、乳制品中的酪蛋白质等;3.引导学生思考蛋白质在食品中的应用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三、蛋白质与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20分钟)1.讲解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脂类等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如酥皮制品中的蛋白质与脂类的复合作用等;2.通过实验演示蛋白质与其他成分相互作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作用的机制;3.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蛋白质与其他成分相互作用可能对食品的品质和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30分钟)1.提供一些蛋白质在食品中的实际案例,并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并通过讨论和分析回答相关问题;3.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共同讨论。

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到的知识;2.分享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经验;3.给予学生评价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辅助措施:1.课堂展示:展示一些蛋白质在食品中的示意图和实例;2.实验器材:准备一些实验所需的试剂和器材;3.教学辅助资料:提供一些蛋白质在食品中的案例和相关资料供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蛋白质教案

蛋白质教案

蛋白质教案引言: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身体的基本结构单元,不仅参与细胞结构的建立,还具有调节生物体代谢、储存能量、传递信号等重要功能。

教授蛋白质的理论与实践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并培养其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介绍如何设计一份蛋白质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教授蛋白质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定义、分类和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蛋白质重要性的认识,并掌握蛋白质在生命体中的功能。

3. 培养学生分析蛋白质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蛋白质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蛋白质的分类和结构特点。

3. 蛋白质在生命体中的功能。

4. 蛋白质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ppt等多媒体教具,呈现蛋白质的定义、分类、结构特点和功能等相关知识,注重生动形象地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如SDS-PAGE凝胶电泳,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蛋白质分离和定量结果。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已知蛋白质样品供学生使用。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蛋白质的分析方法和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深对蛋白质分析方法的理解。

4. 问题解答: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深入探索。

四、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或展示有关蛋白质的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蛋白质的探索欲望。

2. 知识传授(15分钟):通过ppt等多媒体教具,介绍蛋白质的定义、分类和结构特点等基本概念。

3. 互动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蛋白质的功能及分析方法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交流。

4. 实验操作(45分钟):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SDS-PAGE凝胶电泳,观察和分析蛋白质分离和定量结果。

5. 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和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生化教案蛋白质化学

生化教案蛋白质化学

生化教案蛋白质化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定义和功能2. 使学生掌握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3. 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4. 使学生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5. 培养学生对生化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二、教学内容:1. 蛋白质的定义和功能2. 氨基酸的结构和分类3.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4.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5.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检测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蛋白质的定义、功能、结构、生物合成过程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 进行生化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蛋白质的性质和检测方法。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蛋白质的定义和功能2. 第二课时:氨基酸的结构和分类3. 第三课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4. 第四课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5. 第五课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检测方法六、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 多媒体课件3. 生化实验器材和试剂4. 网络资源:相关蛋白质研究的前沿文章和视频教程七、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教材,了解蛋白质化学的基本概念。

2. 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蛋白质的定义、功能、结构、生物合成过程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 生化实验演示:进行蛋白质的检测实验,如双缩脲实验、生物素-亲和素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蛋白质的性质。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蛋白质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蛋白质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思考问题的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极性或疏水氨基酸:Phe, Leu, Ile, Val 极性但不带电荷的氨基酸:Gly, Ser, Thr, Gln,
Asn, Trp, Pro, Met, Tyr 中性条件下带负电荷:Asp, Glu 中性条件下带正电荷:Lys, Arg, His
非极性氨基酸:苯丙氨酸
OH
OC H2
CH C
爽滑度、浑浊度等
蛋白质在食品中的典型功能
功能性质 溶解性 持水性 粘度 胶凝性 粘着性 延展性 乳化性 脂肪吸收 风味结合 起泡性
作用方式 蛋白质溶解,与pH有关
以氢键结合持水 结合水,增粘 形成蛋白胶冻 作为粘着物 面筋、凝胶
形成比稳定含脂肪乳化物 和游离脂肪结合
吸附、释放风味物质 形成能够包容气体的稳定膜
蛋白质变性对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疏水基团暴露于外——溶解度下降 与水结合能力下降——溶解度和持水性下降 肽键暴露——容易受到蛋白酶的攻击 分子散开——粘度增大 高级结构解散——失去生物活性,杀菌,除去
某些有害蛋白质或抗营养物质,提高安全性 酶类失活——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储藏性 发生沉淀——固定食品形状、产生良好口感、
NH 2
中性下带负电的氨基酸:天冬氨酸
OH
OC
O
H2 CH C C OH
NH 2
中性下带正电荷氨基酸:赖氨酸
OH
OC
NH
H2 H2 H2 H CH C C C N C NH2
NH2
4.1.2 肽
肽的疏水性:疏水性是影响肽在食品中功能性质 (如风味、溶解度、保水性、与脂肪结合的能力 等)的重要指标。
搅打时稳定气泡等
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温度
温度系数达600:HTST 影响热变性抗性的因素
氨基酸组成 蛋白质-蛋白质作用 金属辅基 蛋白质浓度 水分活度 pH 离子强度
冷冻促进蛋白质变性
图:水分含量与变性温度
表:平菌酶 蛋清蛋白 肌球蛋白 α-乳球蛋白 β-乳球蛋白 生物素结合蛋白 大豆球蛋白 燕麦球蛋白
食品加工中的持水能力是蛋白质吸水并保留在蛋 白质组织中的能力。包括结合水、吸附水和体相 水的总和。
膨润而不溶解 溶解于水形成胶体溶液
蛋白质水合的位置顺序
表:不同蛋白质的水合能力
蛋白质 血红蛋白
变形温度℃ 67 72 76 79 83 83 85 92 108
平均疏水性(KJmol-1/残基) 3.98 3.72 4.01 4.33 4.26 4.50 3.81 ---
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1.压力 2.界面 作用 3其它 物理因素
1。1100-1200MPa破坏细胞结构发生变性 1。2高压变性的应用:
食品化学
第四章 蛋白质 1
氨基酸与肽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维持力量
蛋白质的变性 食物中的蛋白质 蛋白质的水合性
4.1 蛋白质的分类
清蛋白 球蛋白 谷蛋白 醇溶蛋白 组蛋白 鱼精蛋白 硬蛋白
糖蛋白和黏蛋白 脂蛋白 磷蛋白 核蛋白 血红蛋白 黄素蛋白 金属蛋白
4.1.1 氨基酸的分类
特点
维持力量
氨基酸排列顺序和二 硫键位置
共价键,二硫键
多肽链折叠方式,如 α-螺旋、β-折叠和β-
转角等
氢键力
分子进一步折叠和盘 偶极作用,疏水作用,

二硫键,静电力,氢键
力等
不同亚基之间的聚合 疏水作用,范德华力, 静电力,氢键力等
蛋白质中可能产生的氢键力(1)
CO HN
蛋白质中可能产生的氢键力(2)
鸡蛋凝胶 牛肉嫩化界面上高能量水作用
2。1氢键断裂 2。2疏水基团暴露 2。3分子重新定位 3。1剪切力:挤压、高速搅拌、均质等 3。2辐照:灭菌处理
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化学因素
pH值:4-10稳定 金属盐:低浓度稳定,高浓度促进变性 有机溶剂:破坏疏水作用和静电力 变性剂:破坏氢键结构 表面活性剂:使蛋白质伸展,增加电性斥力等
肽的带电性:与分离方法和溶解性有关。
肽的生理活性:食物中有很多短肽具有生物活性, 是保健食品的重要素材。如牛奶、大豆、血液的 水解物中含有降血压、提高免疫力、促进钙吸收 等等多种活性肽。
乳蛋白中的生物活性肽
名称 安神肽 降压肽 免疫调节肽 抗血栓肽
酪蛋白磷肽 促生长肽 抗菌肽
促双歧菌肽
产生 β-酪蛋白酶水解物
牛奶中的免疫调节肽
来源 牛β-酪蛋白 牛β-酪蛋白 牛αs1-酪蛋白
氨基酸序列 Pro63-Gly-Pro-Ile-Pro-Asp68
Leu191-Leu-Tyr193 Thr194-Thr-Met-Pro-Ile-Try199
4.1.3 蛋白质的结构和维持力量
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 三级结构 四级结构
O C
OH
HO C
O
蛋白质中可能产生的氢键力(3)
O OH C
O
蛋白质中可能产生的氢键力(4) OH O C
蛋白质中可能产生的氢键力(5)
O C
NH 2
H2N C CH 2
O
4.1.4 蛋白质的变性及其影响因素
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天然状态→变性状态 蛋白质变性对食品加工烹调的意义 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因素
食品系统 饮料
肉肠、面包、糕点 汤、卤
肉冻、豆腐、乳酪 肉丸、肠、焙烤品
肉、焙烤食品 肠、汤、蛋糕 肉肠、面包圈 人造肉、焙烤食品 蛋糕顶料、甜食
4.2.1 蛋白质的水合性质
蛋白质和水通过肽键和氨基酸侧链与水分子发生 相互作用。
首先形成化合水和单层吸附水,然后发生多层吸 附,进一步与疏水基团作用。
微生物发酵产生 酪蛋白酶水解物 κ-酪蛋白水解物
酪蛋白肠道水解物 β-酪蛋白酶水解物
乳铁蛋白水解物 κ-酪蛋白C端糖肽
生物效应 镇静催眠,类吗啡活性 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
刺激或抑制免疫应答 抑制血小板凝集和血纤 维蛋白原结合到血小板
上 与钙结合成可溶复合物
促进DNA合成 稳定的抗菌活性 促进双歧杆菌生长定植
图:盐浓度与蛋白质的变性
右图为乳清蛋白 分离物在室温下 浸泡于盐溶液24 小时后的浊度。 方块为氯化钙, 圆点为氯化镁。
4.2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
水合性质:吸水性、保水性、溶胀性、黏着性、 溶解度、水分散性、粘度等
表面性质:乳化性、起泡性、成膜性、吸收气味 结构性质:弹性、凝胶性、质构性等 感官性质:色泽、气味、味道、适口性、咀嚼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