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学分析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遥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遥感的定义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厂、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侠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电磁波的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按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3、遥感探测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的地面范围就越广)、时效性(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时效性强)、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获取的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且数据来源连续,具有可比性)、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局限性(许多电磁波有待开发,还需发展高光谱遥感以及其他手段相配合)第二章:1.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2.电磁辐射: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漏的现象3.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4.比辐射率: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通量与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出的辐通量的比值5.黑体辐射特性:(1)在给定温度下,黑体的光谱辐射能力随波长而变化;(2)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即光谱辐射能力;(3)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6.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大气吸收,影响主要是造成遥感影像暗淡;大气散射增强了信号中的噪声部分,造成遥感影像质量的下降;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传输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过率很高7.植被光谱反射特性: (1)蓝红波段为吸收带(2)绿波段为弱反射带(3)近红外波段有强反射,但含水量造成反射吸收。

水体光谱反射特性:@蓝、绿波段反射带 @近、中红外波段为完全吸收。

城市道路、建筑物 : @红外波段较可见光波段反射强 @石棉瓦较其他材料反射强 @沥青较其他材料反射网弱 @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或谷值第三章:8.遥感成像原理:(1)摄影成像原理,利用安装在飞机上的航摄仪器,按照预定的计划从空中向地面摄影取得航空相片的全部作业过程(2)扫描成像原理,是传感器将收集到的电磁波能量通过仪器内的光敏或者热敏软件转变成电能后再记录下来9.微波遥感的特点:全天候工作,对某些题目有特殊光谱特征,对冰雪,森林,土壤具有一定穿透能力,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期末考试)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期末考试)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期末考试)遥感概论复习整理第⼀章绪论1.遥感概念狭义遥感:应⽤探测仪器,不与探测⽬标相接触,从远处把⽬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技术系统组成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

3.信息源,传感器概念信息源:任何地物都可以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信号,都是遥感信息源;⽬标物与电磁波发⽣相互作⽤,会形成⽬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为遥感探测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依据。

传感器:接收、记录地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主要有:扫描仪、雷达、摄影机、光谱辐射计等4.遥感类型(区分不同波段属于那种类型)按遥感平台分类:航天、航空、地⾯遥感按⼯作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收集和记录⽬标物在紫外波段辐射能量可见光遥感:收集和记录⽬标物反射的可见光辐射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摄像仪等红外遥感µm):收集与记录⽬标物反射与发射的红外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等微波遥感(1mm-1m):收集和记录在微波波段的反射能量,传感器有:扫描仪、微波辐射计、雷达、⾼度计等按传感器⼯作原理分类: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标物的⾃⾝发射和对⾃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标的后向散射信号按资料获取⽅式分类: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波段宽度与波谱的连续性分类:按应⽤领域分类:⼟地遥感(Domanial)环境遥感(Environmental)⼤⽓遥感(Atmospheric)海洋遥感(Oceanographic)农业遥感(Agricultural)林业遥感(Forestry)⽔利遥感(Hydrographic)地质遥感(Geological )5.遥感特点(⼀帧遥感图像代表地⾯多⼤位置)宏观性动态性技术⼿段多,信息海量应⽤领域⼴泛,经济效益⾼100nmile x 100nmile(185km x 185km)=34225km26.⽓象卫星有哪些1957年10⽉4⽇,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类第⼀颗⼈造地球卫星1960年,美国发射了TIROS-1和NOAA-1太阳同步卫星1972年,美国发射ERTS-1(后改名为Landsat-1),装有MSS传感器,分辨率79⽶1982年,Landsat-4发射,装有TM传感器,分辨率提⾼到30⽶1986年,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传感器,分辨率提⾼到10⽶1988年9⽉7⽇,中国发射第⼀颗“风云1号”⽓象卫星1999年,美国发射IKNOS,空间分辨率提⾼到1⽶1999年,美国发射QUICKBIRD-2,空间分辨率提⾼到0.6⽶7.遥感发展历史⽆记录的地⾯遥感阶段(1608-1838)有记录的地⾯遥感阶段(1838-1857)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航天遥感阶段(1957-)8.对遥感进⾏处理的软件PCI ERDAS ENVI ER-MAPPER9.SAR是什么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的缩写10.遥感发展现状⾼分遥感发展迅速,多种传感器并存遥感从定性到定量分析遥感信息提取逐步⾃动化遥感商业化第⼆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什么是电磁波谱(应⽤较多的波段)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的⼀个连续谱带。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2012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2012

题型:1、简答题:地表温度反演20分;简答10分。

2、判断题:2 x 10 = 20分;3、填空题:2 x 10 = 20分;4、选择题:2 x 5 = 10分;5、名词解释:4 x 5 = 20分。

名词解释:1、植被指数:多光谱遥感数据经分析运算(加、减、乘、除等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方式),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即所谓的“植被指数”。

2、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对应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到近红外高反射肩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的(量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区。

通常位于0.68~0.75µm之间。

3、遥感地学分析: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4、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柱体内全部植物叶子面积(仅叶片向上半面)之和。

5、叶倾角:叶子向上半面某一点上的法线方向与Z轴(垂直于水平面指向天空)的交角,称为叶子在该点的倾角。

6、光合有效辐射:植物光合作用是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和转化光能的过程。

植物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仅仅是太阳光的可见光部分(0.4~0.7um),这个波长范围的太阳辐射也称为光合有效辐射7、劈窗算法:是利用相邻两个热红外通道来进行地表温度反演的方法,是目前为止发展最为成熟的地表温度反演算法。

8、水体富营养化:当大量的营养盐进入水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而后在藻类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导致鱼类和贝类的死亡。

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

填空题:1、水体的反射光谱特性三方面的贡献:包含水表面反射、水体底部物质反射及水中悬浮物质的反射3方面的贡献。

2、1.3um以外植物含水量的三个吸收波段:1.4、1.9和2.7um。

3、Landsat TM缨帽变换为6维空间,前三维分量有意义,包括:亮度,反映总体亮度变换绿度GVI,反映地面植物的绿度湿度4、对水体的反射波谱影响最大的4个组分:纯水、浮游植物、悬浮物、黄色物质。

遥感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遥感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遥感复习第一章1.遥感(狭义):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2.遥感地质学:以遥感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地球表面影像特征的获取、处理、分析和解译,来探测研究地质现象、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的技术学科。

3.遥感地质学的理论是建立在物理学的电磁辐射与地质体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基础之上的。

4.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特性。

5.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②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③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④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6.遥感技术的特点:第一、大面积同步观测;第二、时效性--可在短时间内进行重复观测;第三、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可以通过不同分辨率的影像,综合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等丰富的地表信息;第四、经济性;第五、对信息的获取只局限在有限的电磁波波段内,信息量和代表性不受到限制。

第二章7.电磁辐射:是电磁波通过空间或媒质传递能量的物理现象,即电磁能量以波的形式发射的过程。

包括发射、发射、折射、投射等。

8.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方面的特征。

波动性就是它的时空周期性,可以用波长、速度周期和频率来表征,它主要表现为电磁波有干涉、衍射、偏振、散射等现象。

粒子性是指电磁波是由密集的光子微粒流组成的。

电磁波实质上是光子微粒流的有规律运动,主要表现为电磁辐射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等。

波长短粒子性明显,波长长波动性明显。

9.遥感技术主要应用的波段: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

10.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画成的图表,称这个图表为电磁波谱。

11.电磁波谱各波段波长范围:紫外线:0.01-0.38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可见光:0.38-0.76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红外线:0.76-1000μm(监测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具有穿透力,发展潜力大)12.热辐射:由物体内部粒子的热运动所引起的电磁辐射叫做热辐射。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考试试卷(考后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考试试卷(考后整理)

2017年春季学期遥感地学分析期末考试试卷(考后整理版答案)一、名词解释(20分)1、时间分辨率:对同一目标进行重复探测时,相邻两次探测的时间间隔,即为时间分辨率。

2、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间可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收到地物电磁波限制在一个很小角度范围内,这个角度即为瞬时视场角(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单位为毫弧度(mrad)。

IFOV越小,最小可分辨单元(可分像素)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

一个瞬时视场内的信息,表示一个象元。

)3、遥感反演:反演是遥感的本质,基于模型知识的基础上,依据可测参数值去反推目标的状态参数;4、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植物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与植被分布密切相环。

对土壤背景的变化较为敏感。

二、填空题(10分)1、遥感分为紫外遥感红外遥感可见光遥感微波遥感2、植物的光谱主要受叶子的各种色素的吸收作用分配,其中以叶绿素起主导作用,两个强烈的吸收带出现在0.45um和0.65um,在0.55 um附近吸收相对较少,形成绿色反射峰。

3、影响遥感探测水深的主要包括波长和水体浑浊度(水中浮游物,浑浊城都)4、大气遥感应用包括气溶胶检测和城市热岛检测。

三、简答题(40分)遥感信息的综合特征是什么1、多源性(多平台,多波段,多视场)2、空间宏观性(遥感覆盖范围大,视野广,具有概括性)3、遥感信息的时间性(瞬时特征,时效性,重返周期多时相)4、综合性、复合性(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反映、多分辨率遥感信息的综合)5、波普、辐射量化性(地物的波普反射、辐射的定量化记录)6、遥感信息在地学分析中的模糊性和多解性,地面信息是多维的、无限的,而遥感信息是简化的二维信息土壤波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反射率从可见光短波段起,随波长的的增长而提高,一般没有峰值和谷值,土壤颗粒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和含水量越高,其反射率越低。

简述地球辐射分段的特性的遥感意义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遥感图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反射特征;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上既有地表反射太阳辐射信息,也有地球自身的热辐射信息;热红外波段遥感图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本身的热辐射特性;利用遥感监测城市人口密度过程利用土地密度法估算人口密度的方法应用较多。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复习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复习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复习名词解释1.大气窗口: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2.图像镶嵌: 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 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成一幅后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图像的过程。

3.光谱分辨率: 是指传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

4.遥感地学分析: 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 是综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性应用技术和理论, 或者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理论方法。

5、水体富营养化: 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 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 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 水体中有机物积蓄, 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6、植被指数: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作比值运算可以突出图像中植被的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绿色生物量, 通常把能够提取植被的算法称为植被指数。

在遥感领域中用来表征地表植被覆盖, 生长状况的一个简单, 有效的度量参数。

7、几何纠正: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模型来改正和消除遥感影像成像时因摄影材料变形、物镜畸变、大气折光、地球曲率、地球自转、地形起伏等因素导致的原始图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 从而使之实现与标准图像或地图的几何整合。

问答题1.辐射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空间分辨率是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

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对光谱信号的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瞬间视场IFOV越大, 最小可分像素越大, 空间分辨率越低。

但是IFOV越大, 通光率即瞬时获得的入射能量越大, 辐射测量越敏感, 对微弱能量差异的检测能力越强, 则辐射分辨率越高。

因此, 空间分辨率的增大, 伴之以辐射分辨率降低。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完整版)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完整版)

遥感: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主动遥感:指从遥感台上的人工辐射源,向目标物发射一定形式的电磁波,再由传感器接收和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被动遥感:被动接收自然辐射源发射电磁波信息,然后通过处理来据此判断地物的属性。

遥感按电磁辐射源的性质不同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基本方式,前者如雷达,使用人工电磁辐射源;后者如摄影,使用太阳等自然辐射源。

遥感分类:按辐射源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电磁波波段分(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可见光-红外(多波段));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获取资料类别分(城乡方式遥感、非成像方式遥感);按成像方式分(摄影成像遥感、扫描成像遥感)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分成若干波谱段进行接收和记录。

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①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生等)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②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③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④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估计电磁波: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电场又洗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电磁波在传播中遵循波的反射、折射、衍射、干涉、吸收、散射等传播规律。

假彩色合成又称彩色合成:根据加色法或减色法,将多波段单色影像合成为假彩色影像的一种彩色增强技术。

像点位移:根据中心投影的原理,由于地形起伏,任何高于或低于基准面的地面点投影在水平像片上的像点,相对于在基准面上垂直投影的像点,都有位置移动。

由中心投影造成,在地面上平面坐标相同但高程不同的点,在像片面上的像点坐标不同,这种像点位置的移动,称像点位移(投影差)。

高光谱遥感:光谱分辨率在10-2λ的遥感信息称为高光谱遥感。

岩层三角面:遥感图像上,同一岩层面的露头线上任一山脊点和其相邻两河谷点之间用直线相连所形成的三角面,是遥感图像上判断和量测岩层产状的最佳标志。

《遥感地学分析》06地信期末试卷-A_评分细则及答案

《遥感地学分析》06地信期末试卷-A_评分细则及答案

鲁东大学 2008 — 2009 学年第一学期2006 级 地 信 科专业 卷课程名称 遥感地学分析 课程号( 2680080) 考试形式( 开卷 ) 时间( 120分钟)评分细则与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30分)1、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是综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性应用技术和理论,或者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理论方法。

2、遥感地理相关分析法所谓地理相关分析法,就是研究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组合特征,而它应用于遥感地学分析,便是通过对这些因子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来推导出某个专题目标的特征,也就是在遥感图像上寻找与目标相关性密切的间接解译标志,从而推断、认识目标本身。

3、瞬时视场(IFOV)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单位为毫弧度(mrad)。

IFOV 越小,最小可分辨单元(可分像素)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

一个瞬时视场内的信息,表示一个象元。

3、植被指数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作比值运算可以突出图像中植被的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绿色生物量,通常把能够提取植被的算法称为植被指数。

4、假彩色合成根据加法彩色合成原理,选择遥感影像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原色,由于原色的选择不能代表物体在可见光的真实颜色,因此这种合成叫做假彩色合成。

5、环境本底法环境本底法,即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概况以及分析该地区地理环境的总体规律,在分析环境背景中,搞清楚区域内正常的组合关系、空间分布规律、正常背景值,也就是搞清楚环境本底,在这个基础上,寻找异常,并追根求源,找出异常原因,通过成因机制分析在更大范围内,寻找与异常有关的环境特征。

6、土地覆盖A 本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2、图像镶嵌: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成一幅后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图像的过程。

3、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

4、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是综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性应用技术和理论,或者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理论方法。

5、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6、植被指数: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作比值运算可以突出图像中植被的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绿色生物量,通常把能够提取植被的算法称为植被指数。

在遥感领域中用来表征地表植被覆盖,生长状况的一个简单,有效的度量参数。

7、几何纠正: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模型来改正和消除遥感影像成像时因摄影材料变形、物镜畸变、大气折光、地球曲率、地球自转、地形起伏等因素导致的原始图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从而使之实现与标准图像或地图的几何整合。

问答题1、辐射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空间分辨率是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

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对光谱信号的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瞬间视场IFOV越大,最小可分像素越大,空间分辨率越低。

但是IFOV越大,通光率即瞬时获得的入射能量越大,辐射测量越敏感,对微弱能量差异的检测能力越强,则辐射分辨率越高。

因此,空间分辨率的增大,伴之以辐射分辨率降低。

2、在定量遥感中,比较经验模型、物理模型、半经验模型的优缺点。

经验模型优点:简单、实用性强。

缺点:理论基础不完备,缺乏对物理机理的足够理解和认识,参数之间缺乏逻辑关系。

物理模型优点:理论基础完善,模型参考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缺点:输入参数多,方程复杂,实用性较差,且常对非主要因素有过多的忽略或假定半经验模型优点:综合了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的优点,模型所有的参数往往虽是经验参数,但又具有一点的物理意义。

3、简述陆陆卫星TM5传感器的各波段的光谱特性TM1 0.45-0.52um蓝波段:对叶绿素和夜色素浓度敏感,对水体穿透强,用于区分土壤与植被、落叶林与针叶林、近海水域制图,有助于判别水深及水中叶绿素分布以及水中是否有水华等。

TM2 0.52-0.60um,绿波段:对健康茂盛植物的反射敏感,对力的穿透力强,用于探测健康植物绿色反射率,按绿峰反射评价植物的生活状况,区分林型,树种和反映水下特征。

TM3 0.62-0.69UM ,红波段:叶绿素的主要吸收波段,反映不同植物叶绿素吸收,植物健康状况,用于区分植物种类与植物覆盖率,其信息量大多为可见光最佳波段,广泛用于地貌,岩性,土壤,植被,水中泥沙等方面。

TM4 0.76-0.96UM近红外波段:对无病害植物近红外反射敏感,对绿色植物类别差异最敏感,为植物通用波段,用于牧师调查,作物长势测量,水域测量,生物量测定及水域判别。

TM5 1.55-1.75UM中红外波段:对植物含水量和云的不同反射敏感,处于水的吸收波段,一般1.4-1.9UM内反映含水量,用于土壤湿度植物含水量调查,水分善研究,作物长势分析,从而提高了区分不同作用长势的能力,可判断含水量和雪、云。

TM61. 04-1.25UM远红外波段:可以根据辐射响应的差别,区分农林覆盖长势,差别表层湿度,水体岩石,以及监测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热特征,作温度图,植物热强度测量。

TM7 2.08-3.35UM,中红外波段,为地质学家追加波段,处于水的强吸收带,水体呈黑色,可用于区分主要岩石类型,岩石的热蚀度,探测与交代岩石有关的粘土矿物.4、NDVI的计算及优缺点NDVI 是简单比值植被指数RVI,经非线性的归一化处理后,使所得的比值,限定在[-1,1] 范围内。

优点:1、是植被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

2、几种典型的地面覆盖类型在大尺度NDVI图像上区分鲜明,植被得到有效的突出。

3、NDVI经比值处理,可部分消除与太阳高度角、卫星观测角、地形、大气程辐射(云/ 阴影和大气条件有关的辐照度条件变化)等的影响因此,NDVI 增强了对植被的响应能力。

缺点:NDVI对土壤背景的变化较为敏感。

实验表明,作物生长初期NDVI将过高估计植被覆盖度,而作物生长结束季节,NDVI值偏低。

NDVI更适用于植被发育中期或中等覆盖度植被监测。

5、变化检测对遥感数据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等有何要求时间分辨率:1.尽可能选每一天同一时刻或者相近时刻的遥感图像 2.尽可能选用年间同一季节甚至同一日期的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1.采用具有相同的瞬时视场的遥感数据 2.采用具有相同或相近俯视角的数据辐射分标率:1.采用具有相同辐射分辨率的不同日期遥感图像 2.如果采用具有不同辐射分辨率的图像进行比较的话,需要把低辐射分辨率遥感图像数据转换为较高辐射分辨率的图像数据。

6、比值植被指数(RVI)和归化植被指数(NDVI)的优缺点比值植被指数(PPT2-72、73、74)优点:1、比值植被指数能增强植被与土壤背景之间的辐射差异。

2、比值植被指数可提供植被反射的重要信息,是植被长势、丰度的度量方法之一。

3、比值植被指数可从多种遥感系统中得到。

它与叶面积指数(LAI)、叶干生物量(DM)、叶绿素含量相关性高,被广泛用于估算和监测绿色植物生物量。

缺点:1、在植被高密度覆盖情况下,它对植被十分敏感,与生物量的相关性最好。

但当植被覆盖度小于 50% 时,它的分辨能力显著下降。

2、RVI 对大气状况很敏感,大气效应大大地降低了它对植被检测的灵敏度,尤其是当 RVI 值高时。

因此,最好运用经大气纠正的数据,或将两波段的灰度值(DN)转换成反射率后再计算 RVI,以消除大气对两波段不同非线性衰减的影响。

3、对浓密植被,因红光反射很小,则RVI值将无界增长;归一化植被指数(PPT2-76、77、78)优点:1、是植被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

2、几种典型的地面覆盖类型在大尺度NDVI图像上区分鲜明,植被得到有效的突出。

3、NDVI经比值处理,可部分消除与太阳高度角、卫星观测角、地形、大气程辐射(云/ 阴影和大气条件有关的辐照度条件变化)等的影响因此,NDVI 增强了对植被的响应能力。

缺点:NDVI对土壤背景的变化较为敏感。

实验表明,作物生长初期NDVI将过高估计植被覆盖度,而作物生长结束季节,NDVI值偏低。

NDVI更适用于植被发育中期或中等覆盖度植被监测。

7、简述石油遥感监测光谱特征可见光:可见光中0.63-0.68um的使油膜和周围干净海水的反差达到最大。

因此,用红光波段监测海面油膜,次之为蓝光波段来,多波段组合使可见光航遥油测效果最佳。

油膜对紫外光的反射率比海水高1.2-1.8倍,有较好的亮度反差,但仅对厚度小于5mm的各种水面油膜敏感,因此,利用紫外波段电磁波可把海面薄油膜显示出来。

近红外:厚度大于0.3mm的油膜,热红外比辐射率在0.95-0.98之间,海水的比辐射率为0.993。

因此,当油膜与海水实际温度相同时,它们的热红外辐射强度是不同的。

厚度小于1mm的油膜,其比辐射率随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可通过红外影像的灰度层次进行油膜厚度反演,基于油膜的厚度和分布,进而推算总溢油量。

微波石油遥感监测波段特征:微波波长较长(1mm-30cm),具有很强的绕射透射能力,可以穿透云、雨、雾。

运用微波波段的被动式和主动式传感器,均有监测海面溢油的能力。

波长8mm、1.35cm和3cm的微波,不论入射角和油膜厚度如何,比辐射率比海水高。

这样,用微波辐射计可以观测海面油膜。

油膜的微波比辐射率随其厚度变化,反映到微波辐射计影像上灰度随油膜厚度变化,因此,用微波辐射计亦可监测油膜厚度。

雷达石油遥感监测波段特征:油膜对海面起平滑作用,使海面粗糙度降低,受油膜覆盖的海面,对雷达脉冲波的后向散射系数明显比周围无油膜区小得多,因此在侧视雷达和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上,油膜成暗色调。

雷达和微波遥感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地进行海上石油监测,缺点是地面分辨率低。

1、论述我国内陆湖泊蓝藻水华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内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益严重,导致蓝藻水华大规模爆发,水华的监测成了水质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遥感监测技术具备监测范围广、时间分辨率高、人力物力成本低的特点,成为水华监测的主要手段。

遥感监测的主要数据:常用的有landsat卫星TM ETM+数据、spot卫星HRV数据、MODIS 数据,其他还有HY-1卫星CCD数据、FY-1卫星数据、ASTER数据、PM-1卫星数据、EOS 卫星数据、NOAA卫星数据、AVHRR数据等。

研究方向:水华识别及时空动态、水质参数反演、高光谱遥感监测、水华预测预警、蓝藻水华与环境的关系在湖泊营养化方面主要构建了营养盐模型、浮游植物生态模型、生态动力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

基于MODIS的太湖蓝藻水华爆发时空规律分析研究:从空间上来讲,太湖蓝藻水华爆发频次总体呈东南向西北逐步递增趋势,从时间上来讲,太湖蓝藻水华爆发年平均爆发强度增总体上升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总体水质还是恶化的,水质长期满足蓝藻的生长要求,只要满足条件的诱导因素,就能导致水华发生。

因此,深入研究蓝藻爆发的时空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蓝藻水华预测模型和预警体系,将为采取有效的防治和治理措施、减少由于蓝藻水华爆发及其导致的水质恶化带来的社会与经济的影响提供技术支持。

生态水力学耦合模型及其应用:生态水利学模型在流域综合治理、富营养化机理研究与水华预报有着广泛的应用。

巢湖水华遥感监测与年度统计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水华发生频率分布、水华起始日期分布及水华持续时间,获得蓝藻水华高发区、持续时间、移动趋势等,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滇池蓝藻水华光谱特征、遥感识别及爆发气象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MODIS卫星6、2、1波段资料的假彩色合成,能基本反应蓝藻的大体分布信息。

随着蓝藻水华覆盖度的增加,假彩色合成法的颜色也从暗绿变为亮绿,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主要表现为:1、蓝藻水华区域与无水华区域对比明显,易于目视解译;2、蓝藻水华为绿色,无水华区为黑色。

今后,对湖泊富营养化遥感的重点研究方向:(1) 深入研究湖泊富营养化参数的光谱特性,加深对富营养化遥感机理的认识,以进一步发展富营养化遥感建模方法;(2) 多种遥感数据结合,提高富营养化遥感监测精度;(3) 加强对富营养化遥感建模方法的研究,建立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模型;(4) 遥感与GIS 结合,GIS 可以更有效组织、管理和分析遥测的数据,与遥感集成,便于动态监测和分析;(5) 加强河道型水体富营养化的遥感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