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图像通信网络的发展

合集下载

数字通信网技术的发展浅析

数字通信网技术的发展浅析

数字通信网技术的发展浅析作者:张吉茂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23期摘要随着经济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语音服务逐渐饱和,数据服务也在不断增长。

另一方面,对基于图像通信的多媒体视频服务的需求也在增长。

因此,文章主要介绍了数字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并简要分析了其未来发展趋势,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通信网技术;发展中图分类号 TN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4-0095-02PCM 数字通信设备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一、二次群时期,先进知识阶段和综合网络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研究1972 年以前基础群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第二阶段是集成电路的发展,特别是高速数字通信设备的发展,促进了数字传输的发展。

第三阶段是综合服务的应用阶段。

集成电路的热词通信的成熟和稳定,为rhino展览奠定了基础,并开始在设备和功能的扩展中取代触摸传输模式。

在光缆、微波、光纤和各种机器的基础上,形成了普通的网络、电话、图像和数据。

通信网的建设需要数字通信设备在大型娱乐设备开发中的发展趋势。

1 通信网的发展历程概述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形成:在1980 年代初期,ICT 和长途电话线被转换成光纤和电缆,PCM/TDM 系统继续被用来比较每条光纤传输到相应电话的数字速率发展的伟大进步。

另一方面,对个人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通信的需求促进了数据通信网络的构建。

数据通信网络有两种类型,即局域网络(lan),其中每个单元的结构中都建立了专用的数据通信网络。

大型专用数据网络称为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以及公共数据。

公用的数据通信网是城市或大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的数据通信网络。

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的提高,基于IEEE803.6 标准的帧中继和交换式多千兆数据服务(SMDS)应运而生,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数据采集需求。

后来,对图像和视频服务的需求日益突出,从视频会议、可视电话、静止图像、图形到电视和高清电视,统称为图像通信或视觉通信。

图像通信综述

图像通信综述

图像通信综述根据统计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比例:视觉占全部的60%,听觉占20%,其余是触觉15%,味觉3%,嗅觉2%。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百闻不如一见”,“一目了然”。

这些都表明,视觉信息也即图像信息,在人类认识外部事物的过程中是如此重要。

当前社会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图像通信在电视、电影、传真、电视会议、作战指挥、监控、医疗、教育等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越来越庞大的信息量,如何在实际应用中的不同领域实现高效、实时、准确的图像通信,已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图像通信的特点图像通信是传送和接收图像信息的通信。

与广泛使用的声音通信方式不同,传送的不仅是声音,而且还有看得见的图像、文字、图表等信息,这些可视信息在发送端通过图像通信设备变换为电信号进行传送,在接收端再把它们真实地再现出来。

图像通信的一大难点是图像的信息量巨大,特别是彩色活动图像。

例如数字化后的标准清晰度电视(720×576/4:2:2),需要的带宽为165.9Mbps,如对比64kbps的数字话路,相当于2592个有效数字话路。

这么大的数据量,对于存储、处理以及在通信线路上传输都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正因为如此,先进的数字图像压缩技术以及先进的数字传输技术成为了图像通信的关键技术。

二、人类的视觉特性在进行图像处理时如果能够充分考虑人眼的视觉特性,在满足主观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有效压缩,将能够很好地解决图像信息在各种通信网络上进行交换和传输时所带来的占用带宽和占用存储空间大的问题。

1)人眼视觉范围:10°以内是视觉的敏锐区,对彩色及细节的分辨力最强;10°~20°能正确识别图形等信息;20°~30°分辨能力下降,但对活动信息敏感;30°以上分辨能力会大大下降,但有临场感。

利用该特点,在图像处理时可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的压缩比率。

2)视觉惰性: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即视觉惰性。

现代通信网络复习资料

现代通信网络复习资料

1-1概述1.现代通信网的结构水平视图(根据用户接入网络的实际物理连接来划分)▪用户驻地网、接入网、核心网垂直视图(根据功能划分)▪应用层、业务网、传送网、支撑网▪Customer Premises Network▪CPN是用户自有网络,指用户终端至用户驻地业务集中点之间所包含的传输及线路等相关设施。

小至电话机,大至局域网。

▪实现用户和业务的集中,信息的变换与适配、复用与交换、寻址与选路等功能。

▪Core Network▪核心网是电信网的骨干,由现有的和未来的宽带、高速骨干传输网和大型中心交换节点构成。

▪发展:统一的IP核心网▪所有的业务,从传统电话、移动通信漫游、新一代综合业务VoIP,到电子商务、综合应用服务,乃至交互式电视业务全部都由统一的核心IP网来完成,差别仅仅在于接入网。

▪统一的IP核心网用统一的设备代替了原来各系统的独立设备,可以大大降低开发和运营成本。

应用层:▪业务▪模拟与数字视音频业务:电话/IN/IP Phone etc.▪数据通信业务:电子商务/email▪多媒体通信业务:分配型/交互型▪终端技术▪音频通信终端:电话/数字电话/手机▪图形图像通信终端:传真机▪视频通信终端:显示器/视频监视器▪数据通信终端:MODEM/可视电话业务网技术:▪电路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如X.25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数字数据网、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rnet等。

▪智能网技术▪移动通信网技术传送网技术:▪传输媒介▪电缆、微波、通信卫星、光纤▪传输系统▪传输设备•光端机、微波收发信机、卫星地面站收发信机等▪传输复用设备•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统计时分复用、波分复用支撑网技术:▪信令网▪采用公共信道信令技术。

实现网络节点间信令的传输和转接▪同步网▪实现数字交换局之间、数字交换局和传输设备间信号的时钟同步▪电信管理网▪监视网络的运行,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电路交换方式:▪需经历建立连接、通话、拆除连接三个阶段▪网络中两用户建立连接及通话过程中,两用户间的物理链路始终被占用。

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摘要: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通信的发展可分语言和文字通信阶段、电通信阶段、电子信息通信阶段这三个阶段。

现代通信技术主要有四个方面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光子技术、微电子技术。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分为5大方向:.网络全球化、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综合化。

通信的发展的主要前沿动态:NGN、IMS、第四代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等。

现代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上的应用、在海洋地质调查作业的应用、在电力计量系统的应用。

关键字:1:通信技术的发展史2:现代通信技术的特点3: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4:通信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正文:通信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某种媒体进行的信息交流传递。

在古代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

其中在中国古代民间的通信只能是让别人捎口信,官方也只是通过一个一个的驿站进行信息传递,这种通信方式对远距离来说,最快也要几天的时间。

而现在的通信的方式,有电报,电话,快信,短信,E-MAIL等,实现了即时通信。

关于通信技术的发展史的探究,真正意义上的开始是从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

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时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1837年,塞缪乐.莫乐斯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

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1875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

1888年,海因里斯.赫兹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5章 图像通信网络与系统

第5章  图像通信网络与系统

1.H.324系统的主要建议
音频
音频编解码
接收
G.723.1
时延
视频 数据
视频编解码 H.263/H.261
T.120 协议
H.245
DRP /LAP M
系统
控制协议
过程
控制
复用 /
解复用
H.223
Modem/ V.34bis/
V.8
Modem/ 控制
V.2 5 t er/
H.324 建议
图5-8 H.324建议终端结构图
终端 MCU4
终端
终端 终端 终端 终端
终端
图5-4 星型配置的会议电视网络示意图
(4)多点会议的控制方式
① 语音控制方式 ② 主席控制方式 ③ 演讲人控制方式 ④ 导演控制方式
5.3.2 基于IP的H.323会议电视系统
1.IP网络的QoS
(1)资源预留和IPv6 (2)Internet和ATM结合 (3)RTP/RTCP
PST N MCU
2.H.324系统的主要特点
① 视频编码采用比H.261性能更为优越的 H.263标准 ② 语音编码采用压缩比更高的G.723标准
③ 多种媒体信息的复用不是采用固定时隙 的复用方式,而是采取以不定长度的逻辑 信道为基础的统计复用方式
④ 通信控制采用了更加灵活方便的消息驱 动方式
T.120 等
H.242 H.230 H.221
复用 /
解复用
用户/ 网络接口
系 端到端信令 C&I



端到端网络信令
H.320 建议
I.400
图5-2 H.320建议终端设备结构图
LAN 接口

图像通信网络

图像通信网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越过千山万水的重峦叠嶂听到对方的声音,还可以看到彼此的身影。

不仅如此,我们传送和接受一切可视信息都是由一种技术实现的,这种技术就是图像通信。

图像通信是传送和接收图像信号或称之为图像信息的通信。

它与目前广泛使用的声音通信方式不同,传送的不仅是声音,而且还有看得见的图像、文字、图表等信息,这些可视信息通过图像通信设备变换为电信号进行传送,在接收端再把它们真实地再现出来。

可以说图像通信是利用视觉信息的通信,或称它为可视信息的通信。

由于图像通信的范围过于庞大,在此我仅以数字化便携式无线图像传输系统来举例。

汶川地震,煤矿井下塌方,类似这些意外的事件常常将人们的生命带走,为了搜救幸存者,我们要派许多救援人员对幸存的人员进行救援。

我们需要掌握现场情况才能救援,这就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牺牲,那么,图像通信在应急救援工作有什么作用呢?临场感强。

它可使距离现场千里之遥的后方救援指挥中心的人员有亲临现场之感,大大增强了对现场突发情况的感知能力,使其能够利用自己视觉器官来观察、判断现场实况。

信息量大。

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通过视觉通道获取比语音通话多得多的信息量。

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指挥者通过图像通信对现场情况可获得“一目了然”的顿悟,避免报告者用冗长的语言描述现场情况。

为救援指挥中心提供集体决策的手段。

救援指挥中心集中的各路专家,在共同观看重大事故现场实况图像传输信息的过程中,发表意见,集中专家智慧,汇集最优秀的处置建议,实施集体决策。

图像信息便于纪录,不失真。

图像传输的记录方式是由磁带、光盘录制,具有简便、快捷、不失真,不需要翻译,可随时回放提供给人们研究讨论的特点;而语音通话的记录则需要整理成文字,不同的语种之间需要翻译,带有浓重的个人判断色彩,不可避免会产生失真现象。

可准确地记录瞬间发生的事件。

对于瞬间发生的亊件过程,图像信息记录的准确性,是任何现场目击者的表述难以达到的。

由于图像通信的强大特点,图像通信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形式上讲,在未来发展中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图像业务形式,即简单的电视传输或会议电视业务,而是以图像业务网络平台为基础的综合业务。

图像通信原理

图像通信原理

图像通信原理图像通信原理基于数字图像处理和信号传输的原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采样: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

图像通信中的采样过程使用光传感器或CCD(电荷耦合器件)等设备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将这些模拟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

量化:将连续的信号离散化为一系列离散的量化级别,以便用于数字传输。

在图像通信中,量化将数字信号的幅度范围划分为一系列离散的亮度级别,并分配给每个级别一个特定的数字值。

编码:将图像的像素值转换为二进制码,以便传输和存储。

常用的图像编码方法包括无损编码和有损编码。

无损编码方法可以确保图像质量不受损失,但需要较大的存储和传输带宽。

有损编码方法可以通过牺牲一些图像细节来实现较高的压缩比,用较少的存储和传输带宽来表示图像。

信道编码:对传输过程中受到噪声和干扰的数字信号进行纠错编码,以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

常用的信道编码方法包括卷积码和纠正码。

调制:将编码后的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模拟信号。

在图像通信中,调制方法主要有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等。

传输:将调制后的模拟信号通过信道进行传输。

信道可以是电缆、光纤或无线信道等。

在传输过程中,信号可能会受到噪声、衰减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解调:接收端将传输过程中的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

解调方法与调制方法相对应,常用的解调方法包括ASK解调、FSK解调和PSK解调等。

译码:将解调后的数字信号还原为原始的图像像素值。

译码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通过逆向操作可以恢复编码时所使用的方法来解码图像。

重建:根据译码后的图像数据,将数字信号恢复为原始的模拟图像。

常用的重建方法包括插值、滤波和放大等。

总的来说,图像通信原理是将连续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进行各种编码、调制、传输、解调、译码和重建等处理的过程,以实现图像的传输和存储。

通信发展史

通信发展史

通信发展简史(3)
1948年,香农提出了信息论,建立了通信统计理论 1950年,时分多路通信应用于电话系统 1951年,直拨长途电话开通 1956年,敷设越洋通信电缆 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 1962年,发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开通国际卫星电话; 脉冲编码调制进入实用阶段 20世纪60年代,彩色电视问世;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数 字传输理论与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开始出现 1969年,电视电话业务开通 20世纪70年代,商用卫星通信、程控数字交换机、光纤通 信系统投入使用;一些公司制定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参考材料
移动通信的演进
第一代
• 单频模拟蜂窝系统 • 仅用于语音通信 • 覆盖区仅有宏小区 • 商业用户
第二代
• 双频双模式数字系统 • 语音/低速数据通信 • 宏小区 Macro Cells 微小区 Micro Cells 皮可小区 Pico Cells • 与固定电话网互补
第三代
• 多频多模式数字系统 • 多媒体通信多业务 • 同固定电话结合在一 起,与IP网、VPN等 网络互补 • 个人通信
当今通信热点举例
卫星通信 移动通信 多媒体通信 用户接入 全光网
卫星通信
1982年 国际海事通信组织开通由四颗地球同步卫星 组成的INMARSAT系统,实现全球移动通信。 1998年 中、低轨道的卫星系统得以研究成功并陆续 开通,其中有 美国Motorala公司的铱星(Iridium)系统 美国LORAL公司的全球星(Global Star)系统 国际海事通信组织的ICO系统 1999年 国际卫星组织发射电视直播卫星、应用于高 速信息公路。
通信革命 —— 进入现代通信阶段
数据通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现代通信技术论文题目名称:简述图像通信网络的发展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2011级(2) 班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张瑞敏目录一、会议电视系统 (3)1、会议电视系统的发展 (3)2、会议电视系统的分类 (3)3、会议电视系统的组成 (4)4、会议电视系统的控制方式 (4)5、H.323标准 (5)二、视频点播系统(VOD) (6)1. VOD的发展历程 (6)2. VOD系统的组成 (6)3. VOD的分类 (6)4. VOD的服务方式 (6)5. VOD系统的关键技术 (6)6.基于有线电视网的VOD系统 (7)7.基于电信城域网的VOD系统 (7)三、流媒体技术 (8)1.概述 (8)2.流媒体通信原理 (8)3.流媒体实现原理 (9)4.流媒体的播放方式 (9)5.流媒体开发平台简介 (10)四、结论 (10)图像通信网络的发展摘要:当前信息通信领域的两大特点—移动网与因特网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两者的融合已成为业界的共识;未来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将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统一。

这些势必对未来的图像通信提出新的需求和挑战。

文章从逼真、高效、灵活、可靠、交互和安全几个方面,结合目前提出的和正在进行研究的图像通信技术探讨了图像通信未来的一些发展方向及关键技术。

自从电视诞生以来,图像通信技术取得了显著进相关性实现位置补偿,基本层和增强层之间的比特率步。

进入90年代后,ITU-T和ISO制定了一系列图像分配是不相等的。

MVP的预测是双向的,它在前后两编码标准,推动了图像编码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个方向进行视图位置运动及其多种复合的预测。

它迎来了数字图像通信的新时代。

由此而诞生的可视电的灵活性和非均匀速率分配有望成为三维压缩工具,话、会议电视、数字电视等已经获得了成功,极大地但当视图的数目很大时,它不能满足要求,在这个方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基于目前全球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向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经过多方面查找资料发现,图像通信应用系统大致可分为会议电视系统,视屏点播系统(VOD ),流媒体技术等。

一、会议电视系统会议电视系统就是利用电视技术和设备通过通信网络在两地(点对点会议电视系统)或多点(多点会议电视系统)召开会议的一种通信方式。

1、会议电视系统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开始研究模拟会议电视系统,并逐渐商用化; 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模拟系统转向数字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期:研制出2 Mb/s 彩色数字会议电视系统; 20世纪80年代中期:ITU-T 制定H.320系列标准。

2、会议电视系统的分类按会场数量分:点到点会议电视系统和多点会议电视系统;按传输信道分:地面会议电视系统、卫星会议电视系统和混合会议电视系统; 按会议电视终端分:会议室型会议电视系统、桌面型会议电视系统和可视电话型会议电视系统;按会场数量分:点到点会议电视系统和多点会议电视系统; 按传输信道分:地面会议电视系统、卫星会议电视系统和混合会议电视系统;按会议电视终端分:会议室型会议电视系统、桌面型会议电视系统和可视电话型会议电视系统;LAN 适配ATM 适配H.320H.324H.310H.321N-ISDNPSTNATM3、会议电视系统的组成由传输网络、终端设备、多点控制单元MCU三部分组成。

传输网络:是会议电视信息传输的通道,目前会议电视业务可以在多种通信网络中展开。

终端设备:指用户在召开电视会议时所用的终端设施的总称,主要包括视频、音频的输入、输出设备和信息通信设备。

视频输入设备包括摄像机及录像机;视频输出设备主要包括监视器、投影机、电视墙,分画面视频处理器;信息通信设备包括白板、书写电话、传真机等。

MCU:对多点会议电视系统中的各种信号(视频、音频和数据)进行切换。

MCU完成的主要工作:(1)时钟同步和通信控制(2)码流控制(3)MCU的端口连接MCU可以采用级联的方式以支持更多的会议终端,一般情况下,级联的层数不超过2层,分为主MCU和从MCU。

4、会议电视系统的控制方式(1)声控模式:按照“谁发言显示谁”的原则由声音信号的大小来控制图像的自动切换。

(2)发言人控制模式:由发言人通过相应的控制按钮向MCU发出发言请求信号,MCU 认可后便将其视频图像、音频信息播放到其他的会议终端。

(3)主席控制模式:将所有参与会议的会场分为主会场和分会场两种,由主会场(主席)控制整个会议的进行。

(4)广播/自动扫描模式:是主席控制模式的变型。

在这种模式中将电视画面设置为某个会场(称为广播机构),与会者可以定时、轮流地看到其他各个分会场。

(5)连续模式:将电视屏幕划分为若干个窗口,与会者可以在一个电视画面上同时看到多个分会场的情况。

5、H.323标准由ITU-T 制定的一种基于包交换的多媒体通信标准,用于工作于包交换网络上视听多媒体终端,其适用的通信网络包括各种局域网(以太网、快速以太网、令牌环网和FDDI ),现在主要指IP 网。

音频标准是H.323中的必选项,允许的编码标准比较多,包括G.711、G.722、G.728、G.729和G.723.1。

视频标准在H.323中是可选项,可以是H.261或H.263。

H.225.0和H.245是H.323系统的核心协议,前者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呼叫控制,后者主要是用于通信信道控制。

基于H.323标准的多媒体通信系统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终端、网关(Gateway)、关守(Gatekeeper)和多点控制单元(MCU)。

H.323标准终端必须提供音频处理能力,而视频和数据处理能力是作为可选项。

网关提供面向媒体的功能,用来完成不同终端之间数据的互通功能。

关守提供面向服务的功能,主要完成两个重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一是地址翻译功能;二H.323终端的功能结构 H.323系统的结构是带宽管理功能。

多点控制单元支持三个以上节点的会议。

在H.323中,一个MCU是由一个多点控制器(MC)和几个多点处理器(MP)组成,但也可以没有MP。

二、视频点播系统(VOD)1.VOD的发展历程第一代VOD系统主要采用UDP协议,应用范围主要是局域网。

第二代VOD系统采用TCP协议,适合局域网,也可在城域网、广域网中应用。

第三代VOD系统采用RTP/RTCP协议。

目前大多数的国内和国外的VOD产品都使用此种技术,但必须对路由器、网关进行特殊设置第四代VOD系统采用HTTP协议,应用范围广,不但可以在局域网使用,也能很好地应用在城域网和广域网上。

2.VOD系统的组成一般的视频点播VOD系统由节目提供、管理中心、视频服务器、传输网络和终端五个部分构成。

3.VOD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和应用场景,VOD系统主要有三种:NVOD,TVOD,IVOD。

NVOD(Near Video On Demand):准点播电视。

工作方式是:多个视频流依次间隔一定的时间启动发送同样的内容,一个视频流可能为许多用户共享。

TVOD(True Video On Demand):真实点播电视,真正支持即点即放。

这种方式下,每个视频流转为某个用户服务。

IVOD(Interactive Video On Demand):交互式点播电视,不仅可以支持即点即放,而且还可以让用户对视频流进行交互式的控制。

4. VOD的服务方式(1)单点播放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用户单独占有一个节目通道,并对节目具有完全的控制。

这种服务方式具有快速响应、交互性好的特点,具有好的服务质量,但收费较高。

(2)多点播放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几个用户共同拥有一个节目通道,但节目只能线性播放,用户不能进行控制。

这种方式相当于预约播放方式。

这种服务方式具有预约节目的特点,属简单的交互电视,提供中等的服务质量,有较多的用户,收费中等。

(3)广播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节目通道相当于一个有线电视频道,由VOD系统所有者安排节目及时间,所有装有机顶盒设备的用户都可接收节目,在节目播放期间不能进行控制。

这种服务方式类似于广播,不具有交互性,提供较差的服务质量,但有最多的用户,收费较低。

5. VOD系统的关键技术(1)网络支持环境VOD系统是一种基于客户/服务器型的点对点实时多媒体应用系统。

VOD系统所适用的网络环境可以是局域网,也可以是广域网,甚至是Internet。

(2)视频服务器对视频服务器的性能要求:1)多媒体信息存储组织通常视频服务器的存储设备应采用磁盘阵列RAID,并通过条纹化技术将多媒体数据交叉地存放在磁盘阵列的不同盘片中,以提高视频服务器的I/O吞吐量.2)信息获取机制通常采用两种机制来获取多媒体信息流:服务器“推”(Server-push)和客户“拉”(Client-Pull)。

3)群集服务器结构群集服务器是将多个服务器通过高速网络连接起来进行协同工作,多个服务器作为一个整体向众多用户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

为了满足较大型VOD系统的要求,群集服务器一般应具有负载均衡和系统容错的功能。

根据实际的需要,服务器可以分为主控服务器、播放服务器和备份服务器。

(3)用户访问控制接纳算法主要有三类:确定型接纳控制算法、统计型接纳控制算法和测量型接纳控制算法。

(4)流媒体技术6.基于有线电视网的VOD系统有线电视视频点播,是指利用有线电视网络,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图形、文字、数据等集成为一体,向特定用户播放器指定的视听节目的业务活动。

要想完全依靠有线电视网实现VOD系统还要对网络进行改造。

7.基于电信城域网的VOD系统基于电信城域网的VOD系统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群集服务器、骨干传输网、宽带接入网和用户终端。

视频用户可以在家中通过机顶盒+电视的方式或计算机来观看自己喜欢的视频节目。

基于电信城域网的VOD系统结构在城域网中的用户数量很大,至少要支持1000个用户以上的并发流。

为此,服务器的配置只能以群集的方式来实现。

一般需要的服务器有分布式视频点播服务器、视频节目管理和发布服务器、节目制作采集服务器、Web服务器、数字版权保护服务器、验证计费服务器、中心调度管理服务器和数据库系统。

三、流媒体技术1.概述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是指在Internet/Intranet中使用流式技术进行传输的连续时基媒体,如音视频等多媒体内容。

“流式”技术是指在媒体传输过程中,服务器将多媒体文件压缩解析成多个压缩包后放在IP网上按顺序传输,客户端则开辟一块一定大小的缓冲区来接收压缩包,缓冲被充满只需几秒钟或数十秒钟的时间,之后客户就可以解压缩缓冲区中的数据并开始播其中的内容,客户在消耗掉缓冲区内数据的同时,下载后续的压缩包到空出的缓冲区空中从而实现了边下载边播放的流式传输。

流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特点:流媒体是实时的;流媒体数据在播放后即被丢弃,便于流媒体文件的版权保护;流媒体的服务器支持用户端对流媒体进行VCR操作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