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歌的语言艺术研究
论刘禹锡诗歌的语言艺术

语文教 育
教育
论刘 禹锡诗 歌 的语 言艺 术
徐 爱 民
( 唐 山广播 电视 大学遵化分校 ,河北唐 山 0 6 4 2 O 0 )
摘 要: 刘禹锡是唐代一个 比较有 特 色的诗人 ,在 中唐诗 坛上 ,他 的诗 既不像韩愈的奇崛 ,也 不像 自居 易的平 易,而能独 树一帜 ,自成风格 。本文从诗歌 的情 感、艺术风格 以及 鲜明的个性特征三个方 面来论述 刘禹锡诗歌 的语 言艺术及 内涵。
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很远 。
分张扬发露 ,又避免 了因言近意切而造成 的平 浅乏味。刘禹锡 的诗不仅在思想艺术上有所建树 , 在意境的开拓上也勇于创新 , “ 法 酒 调 神 气 … … ”暂 凭 杯 酒 长 精 神 ” 与 一 般 文 人 的 “ 借 酒 消 愁 ”完 全 不 同 。刘 禹锡 的诗 在 艺 术 、 思想 、风 格 等 方 面 都有 许 多令人感奋 、 值得 学习的地方, 可 以说 . 它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 、 领悟古人思想 . 以至 于 形 成 人 文 素 养 的极 好 教 材 。 3 刘 禹 锡 诗 歌 内容 研 究 咏 史 怀 古 诗 研 究 。林 心 治 认 为刘 禹锡 的 咏 史怀 古 诗 在 题 材 范 围 特 别 是 思 想 深 度 方 面 较 前人 有 进 一步 拓展 ,在 艺 术 创 造 上 也 多 有 简 述 ,对 晚 唐 咏 古诗 的 兴盛 有 着 直接 而 重 要 的 影 响 。 江 枰把刘 禹锡咏史诗分为 朗州十年 为前期 ;夔、和二州的五年为 后期 。前期 内容主要为被贬谪 的悲苦 , 愤怒 , 矢志不移 的坚贞 , 向往被起用信 心。后期 内容主要 为对 统治者的批判,警示 以及 与 先 贤 自 比 。刘 欢 、萧 瑞 峰 有 些 文 章 分 别 对刘 禹锡 咏 史 怀 古 诗 的生成 ,价值 ,地位和影 响进 行了研 究。 政治讽 喻诗研 究。文章主要研究刘禹锡讽喻诗的的创作特 点 、 艺术 成 就 、形 成 原 因 、 历 史 贡 献 。有 何 正 力 认 为 刘 禹锡 讽 刺 诗 形 成 有 三 方 面 原 因 ,政 治 因 素 : 藩 镇 势 强 ,宦 官 受 宠 ,朝 臣不 睦 ; 文 坛 因素 : 元 和文坛重功利 的文学思想 ; 个人 因素 : 刚直之性 ,怨愤之情。贡献有思想贡献 : 忧 国不谋身 的思想对 底 层 民众 的 同 情 , 执 著 的 信 念 ,不 屈 的反 抗 。和 艺 术 贡 献 : 体 式 和 语 言 的 创 新 。江 云 认 为 刘 禹锡 的 讽 刺 诗 , 鞭 挞 社 会 丑 恶 ,
略论刘禹锡诗的思想性及艺术特色

学生习作自改能力的培养策略浅探
李金华
渊于都县仙下乡三贯小学 江西 赣州 342321冤
揖摘要铱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袁学生的好习作也不例外遥 教学中袁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现有学习经验袁准确把握与合理运
用课标理念袁摆正教学角色袁教给学生自改方法袁对学生坚持包容和鼓励袁能增强学生习作自改意识袁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习作自改能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2015 年 1 月 中旬刊
阅读窑写作
略论刘禹锡诗的思想性及艺术特色
叶春汉 李克发
渊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冤
揖摘要铱刘禹锡是我国中唐时期的重要的著名诗人之一遥 论其诗的思想性袁他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袁保持着对理想的执着追
一尧刘诗在思想上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尧至老不 衰袁刘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
从诗叶学阮公体三首曳中得以充分体现院野百胜难虑敌袁三折 乃良医袁人生不失意袁焉能暴己知遥 冶诗人与挚友柳宗元一道参加 以王叔文为首的野永贞革新冶失败后长期遭贬遥 但袁他虽在政治上 遭受到沉重打击袁却仍能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斗士精神袁见诗叶始闻 秋风曳中写道院马思边草拳毛动袁雕眄青云睡眼开遥 天地肃清堪回 望袁为君扶病上高台遥
皇帝即来曰开殿扫花袁恐皇上又不来遥 只好试开一开尧试扫一扫看袁 野须臾宫女传来信冶袁为全诗最紧张语遥 野须臾冶之间会有什么变化 呢钥阿娇急于想知道袁却又怕知道袁却很怕听袁但又不能不听遥末句 野言信平阳公主家冶遥 以宫女的妙答结尾袁一个野言冶字充分突出了 宫女的随机应变和善于园转遥 也表明了阿娇的怨愤袁已达到了不 能承受的地步遥
第二句野乌衣巷口夕阳斜冶袁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 落凄凉的古桥背景之下袁 而且还呈现在夕阳西下的残照之中袁突 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之景遥
刘禹锡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探析

刘禹锡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探析刘禹锡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探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到诗歌,大家确定都不生疏吧,诗歌节奏上鲜亮有序,音谐韵美。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刘禹锡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探析,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刘禹锡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刘禹锡在《竹枝词·序》中说:“虽伧伫不行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
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
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
”沈德潜说:“大历后诗,梦得高于文房,与白傅唱和,故称刘白。
夫刘以风格胜,白以近情胜,各自成家,不相肖也。
”(《唐诗别裁》)其文也别具特色,柳宗元称其“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
”(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刘禹锡在诗歌创作论和观赏论方面,提出了几个颇具审美价值的理论观点:一是认为“文章与时高下”;二是提出“遭罹世故,益感其言之至”;三是认为“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四是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着名论断;五是认为“义与言”的关系是“义得言丧”。
刘禹锡论诗,将创作和观赏、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作统一观照,主见内容与形式并重,明显地有别于“意为先”或“气为主”的传统说法,彰显了其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
一、文章与时高下“文章与时高下”是刘禹锡从文学与时代、文学与当时政策的角度,对文学进展外部客观环境的探讨。
他在《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纪》中说:“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
三代之文至战国而病,涉秦汉复起;汉之文至列国而病,唐兴复起。
夫政庞而土裂,三光五岳之气分,大音不完,故必混一,而后大振。
”刘禹锡以为文学的富强与衰落是受社会兴衰制约的,并以三代之文至南北朝而衰,至唐又复兴为例,证明“文章与时高下”的规律。
他尤以唐德宗贞元年间文学富强的现状,从时代政策的角度探究文学的进展。
他说:“贞元中,上方向文章。
刘禹锡诗歌艺术特色

刘禹锡的诗歌艺术特色
刘禹锡的诗歌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新自然:刘禹锡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为主,他注重描写自然景象和人物形象,用词
精练准确,富有形象感和生动性。
他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节奏明快,表现出淳朴的感情和自然的景象。
2.感性表现:刘禹锡的诗歌常常以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为素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
表现手法,表现出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感染力。
他的诗歌以感性表现为主,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3.涉猎广泛:刘禹锡的诗歌涉及广泛,涵盖了人生哲理、风景描写、历史事件、政治意义
等多个方面。
他在表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问胚时,常常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思想性。
他的诗歌主题多样,表现出了他博学多才的一面。
4.政治讽刺:刘禹锡性格豪爽倔强,他的诗歌风格也是清新俊朗,刚毅奔放,被白居易称
为诗豪。
他这方面广为人知的代表作品就是《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后来续写的《再游玄都观》等。
这些诗歌中充满了对政治和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评。
5.豪迈雄奇:刘禹锡的诗歌还具有豪迈雄奇的特点,他的诗歌气势磅礴、雄浑有力,表现
出一种豪放不羁的精神风貌。
他在表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时,常常使用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描写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震撼的力量。
总之,刘禹锡的诗歌艺术特色十分鲜明,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感性表现、涉猎广泛为主,同时又充满了豪迈雄奇的气势和强烈的政治讽刺。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影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和后世文学的创作。
刘禹锡民歌体诗研究

刘禹锡民歌体诗研究中唐诗人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刘禹锡的研究有以前的偏重哲学和思想转变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诗歌研究也不断细致和深入,领域不断拓宽。
纵观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一、诗歌承继和技术创新研究。
这方面的文章主要研究了刘禹锡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超越,有对屈原的接受,目前学界研究较多,如韦燕宁《论屈原骚怨情感对刘禹锡的影响》认为屈原的骚怨情感,对刘禹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把这种精神融进了对自身遭遇的忧怨感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也融进了他对巴楚风物的现实观察和表现,对巴山楚水自然风物的自觉关注,在意象的描写中寄托和表现自己的骚怨愁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原的骚怨表达,使之更具有现实性。
王建梅《刘禹锡贬谪诗对屈骚的继承和超越》认为刘禹锡在贬谪时期继承了屈骚精神,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
刘梦初认为刘禹锡接受屈原的契机是贬谪朗州,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禀赋才能是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
存有对李白的拒绝接受,例如闫伟哲《“诗仙”“诗豪” 之诗的豪情——论刘禹锡对李白诗歌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一文指出刘禹锡在崇尚建功立业和单一制的人格、猛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写、恢弘发展壮大的景物描绘等方面都继承了李白的诗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指出刘禹锡承继了“视风骚,宗盛唐”的传统,在豪情中带入了理性精神和沧桑之美感,把李白青年式行侠的豪情转变为中年式明朗的.豪情,为北宋苏轼、辛弃疾气象豪迈的诗篇开拓了新路。
对皎然的拒绝接受,金燕《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课堂教学》指出刘禹锡的语言艺术承继了皎然以情布季夫出发点,经过人工打磨的,与艺术规律结合的美学原则,同时也在拒绝接受客观生活感化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唯心主义展开了拆分,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词总华实,语语可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张振萍《论刘禹锡诗歌中的创新意义》认为刘禹锡的创新在于使诗歌题材领域得到拓展和发掘:把劳动场面写入诗,以开朗豁达的心胸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诗中体现出豪放不羁、倔强不屈的品格。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风格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刘禹锡是我国唐代以努力学习民歌著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诗人。
他能够接近人民,向民歌学习,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诗歌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获得了提高。
本文尝试就刘禹锡诗歌的风格展开论述,以期能管中窥豹。
(一)意境优美,词藻瑰丽,但很少有堆砌现象。
唐代张为《主客图》把刘禹锡列为“瑰奇美丽主”的“上入室一人”,说明他在当时就以藻思瑰绮见称。
刘禹锡效法屈原,独辟蹊径,努力向民歌学习,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来提高创作水平。
他的民歌体乐府诗都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当地民歌健康朴素的思想感情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并将它与文人诗的写作技巧糅合起来,达到了风景画与风俗画的融合,人情美与物体美的融合,诗意与哲理的融合,雅声与俚歌的融合。
他的《竹枝词》、《浪淘沙词》、《踏歌词》、《杨柳枝词》等民歌体诗作,都意境优美、形象生动,很有文彩,好象连珠缀玉一样,绚丽动人,读了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如《杨柳枝词九首》的第八首: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全诗运用写意式的笔法简练地勾勒出一幅“风吹旗动”、“夕阳西下”、“折柳送别”的优美画面,围绕自古就开始表达的“惜别”主题,创造出恬静、淡远而有情深的美妙意境。
“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3]这些话更有利于对该诗巧妙之处的体会。
另外,在《百舌吟》中,刘禹锡用“红雨”喻落花:“花树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在《竹枝词》九首之二中,用花来比男子:“花红易衰似郎意,流水无限似侬愁。
”其遣词命意造旨很高。
(二)构思新颖,精炼含蓄,但能避免晦涩之病。
刘禹锡曾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
”[4]前一句是说,诗歌要精炼含蓄,以少胜多,后一句是说,诗人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他的讽刺诗、怀古诗、咏物诗,都具有这个特点。
刘禹锡诗歌研究

刘禹锡诗歌研究
———————————————————————————————— 作者:
———————————————————————————————— 日期:
刘禹锡诗歌研究综述
摘 要:中唐诗人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本文从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诗歌艺术研究,诗歌内容研究,诗歌影响和流变研究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梳理,指出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得失利弊。
ﻪ关键词:刘禹锡 诗歌 创新 艺术ﻭ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刘禹锡的研究有以前的偏重哲学和思想转变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诗歌研究也不断细致和深入,领域不断拓宽。纵观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ﻭ一、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这方面的文章主要研究了刘禹锡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超越,有对屈原的接受,目前学界研究较多,如韦燕宁《论屈原骚怨情感对刘禹锡的影响》认为屈原的骚怨情感,对刘禹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把这种精神融进了对自身遭遇的忧怨感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也融进了他对巴楚风物的现实观察和表现,对巴山楚水自然风物的自觉关注,在意象的描写中寄托和表现自己的骚怨愁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原的骚怨表达,使之更具有现实性。王建梅《刘禹锡贬谪诗对屈骚的继承和超越》认为刘禹锡在贬谪时期继承了屈骚精神,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刘梦初认为刘禹锡接受屈原的契机是贬谪朗州,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禀赋才能是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ﻭﻪ有对李白的接受,如闫伟哲《“诗仙”“诗豪” 之诗的豪情—— 论刘禹锡对李白诗歌精神的承袭与发展》一文认为刘禹锡在追求建功立业和独立的人格、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恢宏壮大的景物描写等方面都承袭了李白的诗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认为刘禹锡继承了“视风骚,宗盛唐”的传统,在豪情中融入了理性精神和沧桑之感,把李白青年式行侠的豪情转化为中年式成熟的豪情,为北宋苏轼、辛弃疾气象雄壮的诗篇开辟了新路。对皎然的接受,金燕《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认为刘禹锡的语言艺术继承了皎然以情兴为出发点,经过人工雕琢的,与艺术规律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同时也在接受客观生活感召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剥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词总华实,语语可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论刘禹锡诗的艺术风格

论刘禹锡诗的艺术风格
刘禹锡是晚唐时期重要文学家,是宋初文人派盛行的代表人物。
他的文字颇具有讲究的个性特点,并浸润着淡淡的怀旧和哲理色彩,显示出深厚的中国传统美学灵感。
刘禹锡诗的艺术风格以怀古质朴见长,内容涉及历史、政治、时事、咏物等,大都描写出朴实嗜眼的思绪,语言清新明媚,古朴浪漫,令读者倍感触动。
他的《迎春》、《长干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些诗作,表达出特有的质朴豪放之情,耐人寻味,意境深刻。
此外,刘禹锡在诗歌结构安排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句比较短,术语运用恰当,语调平缓、流畅或凝婉纷扰,凸显了淡雅流转的古典风采。
他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有一种化身感,以一种新颖、通俗而婉转细腻的语言,彰显了刘禹锡巧夺天工的创作能力。
刘禹锡的诗歌至今仍博得读者的喜爱,其中不禁流露着他感怀美好、挽留芳草永流时光的乡情。
他朴素淡雅、婉转细腻的诗歌风格,给世人留下挥之不去的美文回忆,犹如一首首精美的古典曲调,以安详的心音,唱响着一曲淡雅清新的古典乐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诗歌的语言艺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9-03-04T14:49:11.483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5期作者:于汇琳[导读] 本文分析了刘禹锡语言的艺术风格、个性特点以及内容等方面,针对刘禹锡的一些典型作品进行赏析。
于汇琳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6级21班
摘要:在唐朝这个文化和社会经济都高速发展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像白居易、杜甫、李白等著名诗人,而刘禹锡作为唐朝著名诗人之一,之所在这些优秀的诗人中也能够被大家熟知,是因为他的诗歌创造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的诗歌也经历了一个转折发展的过程,分析刘禹锡的诗歌语言艺术特点,可以更好的理解他的作品,能够对于他的不同时期作品有更深的解读。
本文分析了刘禹锡语言的艺术风格、个性特点以及内容等方面,针对刘禹锡的一些典型作品进行赏析。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语言艺术
刘禹锡的人生阅历可以说是十分丰富的,他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中常常能够带入自身的情感和认识,升华作品的思想和哲理。
总体来看,刘禹锡的诗歌以节奏明快为主,民歌体诗更显活泼灵动,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特色。
刘禹锡在诗歌创作中比较注重诗歌的立意和构思,注重形象的塑造,借助一些简单的事物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也有人将其诗歌评价为以立意为主的诗歌。
1.刘禹锡诗歌的语言风格
刘禹锡在诗歌创作中能够让读者看到他的心胸开阔,性格比较直爽豪迈,我们学过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这篇诗歌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了,在这首诗歌中,刘禹锡借助《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在诗词创作中,诗人善于运用一些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世界,托物言志是他惯用的语言表现手法。
在这篇《陋室铭》中,我们能够读到的是诗人的伟大理想和高洁品质,明确诗人在语言创作中的立意之高,且通过诗人的描述,在我们读者看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样的描述陋室的诗句更能表现出一种山中隐士的感觉,毫无陋室之意。
读完全诗,只觉得对于诗人的高洁品质感到赞叹,甚至对于自己身处的逆境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即使出身不富贵,即使处于逆境之中,那又怎样?只要我们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对于未来抱有希望,同时又能够保持自己的为人处世风格,能够保持自己的本心,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不会是一团糟的,而是充满希望和意义的。
诗人不仅是在勉励自己,同时也是在勉励身处逆境中的人们,也提醒大家不要用世俗的眼光去待人接物,而应该要有一颗平常心。
诗词中运用的语言比较平实,前面的描写都没有直接提到陋室,最后又以“何陋之有?”这样一句访问引发人们的思考,语言表达的效果一下子就提升了。
其中用到“鸿儒”、“素琴”、“金经”都是指代陋室,而陋室虽“陋”,但是诗人爱好和接触的都是高雅的东西,陋室因为有了这样一位高雅的主人,才不会显得简陋破败,这也与开头提到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2.刘禹锡诗歌创作分析
诗人创作诗歌,不能仅仅是表面上的,只有那些饱含情感和深度的诗歌才能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而诗人的人生阅历往往对于其诗歌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让诗人能够带着情感和思考去看待事物,创作诗歌。
刘禹锡经历了被贬的过程,在其晚期的诗词创作中,包含很多对于统治者批判的诗歌,用这些诗歌来警示自己和其他人,咏史怀古是刘禹锡后期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
中唐时期,是刘禹锡诗词创作的爆发时期,这一时期他创作的诗词更能体现诗人的本真,这一时期他创作的诗歌中个性鲜明,并对民歌体诗歌形式创作进行了深入探究。
这时他的诗歌是具有很高的审美理念的,其诗歌的语言、韵律以及意象表达等,都对于盛唐时期的美好景象进行了充分的描述,诗词的总体特点也以豪健雄奇著称。
这时刘禹锡创作的诗歌更多的是在表现美好的事物和景象,可以说是兼具了意境美、哲理美和意志美的。
在语言表达上,为了尽可能简练明快,让人读来更加轻松,他的诗歌创作没有繁复的语句,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的装饰和点缀,注重朴素之美,有时喜欢借鉴一些典故来尽情发挥,语言清丽流畅,精炼但不失韵味。
在诗歌创作上,他坚持了诗歌的创作宗旨,继承了传统诗歌创作的一些基本准则,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实践,诗歌创作在传统诗词的基础上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实现了对于诗歌的创作发展。
政治讽刺诗也是刘禹锡诗歌的一大特色,面对晚唐时期藩镇势力强大、宦官当政,朝臣不睦的现实,加上当时文学史上重功利的现象出现,让这样以为正直的诗人十分愤懑,他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对于他们的一些行为不能苟同,因此常常借助一些诗歌对于这些人、这些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在讽刺的同时,也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的意志,绝不沦为他们的一员。
总结:刘禹锡的诗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读刘禹锡的诗歌,要注重从不同时期进行把握,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诗歌背后深层的含义。
参考文献:
[1]张兴茂.刘禹锡研究新进展——刘禹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刘禹锡研究会”成立大会综述[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01):28-33.
[2]查屏球.刘禹锡咏史诗在大和初的影响——兼论中晚唐诗歌学人气渐显之趋向[J].晋阳学刊,2015(04):22-29.
[3]刘顺.天人之际:中唐时期的“天论”与诗歌转型——以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为例[J].文艺理论研究,2015,35(01):130-138.
[4]冯舒会.“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浅谈刘禹锡的诗歌创作[J].才智,2011(0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