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怎一个情字了得(情感)
怎一个“情”字了得?

怎一个“情”字了得?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因文得义、以文悟情的过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融融乐趣。
只有情感这条“根”扎深、扎牢了,才会有“枝繁叶茂”的语文阅读教学,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的情怀、蓬勃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理念观照下的语文课程。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就此而言,语文阅读教学便是一个因文得义、以文悟情的过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情感为动力,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
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仔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因素,深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美,所抒发的情,上课时一定要先动情入境,在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借助作者的感情,营造美的情感氛围,拨动学生的情弦,促使它发出动听的心声。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充满感情的教学,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注入,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关爱学生,形成情感动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学以对学生的关爱为动力和基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冷峻的说教变成亲切的嘱咐,把严厉的批评变成真挚的鼓励,才能形成教学浓厚的感情底蕴。
只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潜能。
惟其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中让孩子们的灵性尽情舒展。
二、美化语言,营造情感氛围。
教师运用优美形象、绘声绘色的语言娓娓道来,营造出诗情画意,让浓浓的情感淙淙地流进学生的心田。
怎一个“情”字了得——《诗词五首》情感解读

怎一个“情”字了得——《诗词五首》情感解读诗词,尤其古典诗词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我们鉴赏诗词就是要把握、品味出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下面就以《诗词五首》为例,谈谈五位诗人在诗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一、离人思苦浓悲情情感是诗歌的灵魂。
诗歌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以感情来打动人的,它之所以能用感情来打动人,主要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诗人的感情乃是基于人性的,所以能与读者相通。
而离人的相思之情正是千百年来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感情之一。
“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恰恰表达的是夫妻分离的相思之悲苦,思念之哀怨。
“迢迢牵牛星”中的“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
“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
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迢迢”的孤寂苦闷心情。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
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
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
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
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本可以涉足而过,但为何织女反而感到“迢迢”呢?是“思苦”的缘故,因可望不可即,而咫尺胜天涯。
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浓化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
这样,离人相思的痛苦感伤之情就感染了读者,不由地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情人间相思如此,亲人间又如何呢?“安史之乱”中被俘的杜甫在《春望》中这样唱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假象尽辞-怎一个“情”字了得

假象尽辞:怎一个“情”字了得写好抒情性散文,关键在于做到“情真意切”。
西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集》中指出“假象尽辞,敷陈其志”,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在抒情散文的创作中不妨以象传意,借助意象渲染主题,让我们来看一篇月考作文。
何处见炊烟李小岑目光忽然停留在一幅画作上――画中夕阳下,小村庄上空曳着袅袅炊烟,显得宁静而安详。
这生火做饭的场景透着来自遥远年代的温暖。
刹那间,我仿佛嗅到了香葱嫩韭的味道,一些关于味觉的记忆蛰伏多年后忽地一个激灵,爬上脑海,像斑斑驳驳的老胶片电影一格一格地演绎着……那是多久前的事了啊――数九寒冬里,一家子的人常热热闹闹地挤着吃火锅。
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上了桌,一屋子的人“唰”一下伸长了脖子,个个垂涎三尺,馋相毕露。
待锅盖一揭,一股浓香随着热气立即漫溢开来,钻入鼻中、喉中和根根血管中,霎时�走了严寒。
此时,谁也顾不上客气了,争先恐后地下筷子。
水灵的大白菜咬起来“咔嘣”响,香脆无比;白豆腐温润嫩滑,入口即化;肉片、肉丸最受青睐,一眨眼功夫就没有了影儿。
还有蘑菇、黑木耳、粉丝、油果子、豆腐皮……美味无比。
只听见满屋子”咝溜溜”“咕噜噜”的声音,吃得可带劲儿!家里人爱吃辣,撒了红椒还不够,还要蘸些辣油,抹点辣酱,也顾不得形象,一个个辣得吐舌头瞪眼睛,直呼过瘾,模样煞是有趣。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生活条件还挺艰难,美其名曰“火锅”,事实上只是粗糙的大杂烩,可人人都像吃了一桌山珍海味般享受。
在那个年代,生活这根骨头往往要被反复舔舐与啃咬后才能咂摸到些隐约的肉味,但即使是这若有似无的肉味也足以令人感到富足。
记得那时有个与父亲私交甚好的叔叔,在部队里时曾是个大厨。
父母常向他讨教厨艺,请他们一家来我们家吃饭,厨房里两家的大人将锅碗瓢盆弄得叮叮咣咣响,聊上些部队里时的趣闻,爽朗地笑上几阵子,香味就飘出来了……一次酒酣之际,叔叔忽然感慨:“这世上最舒服的事就是好好吃顿饭了。
”“这有什么难的――”我插嘴道,“您以后常来我家吃饭不就行了!”叔叔大笑起来,摸摸我的头:“你还别说,这好好吃顿饭还真不是桩简单事……”搬过几回家,住进现在的楼里也有近三年了,说是邻居,有的至今尚未打过照面,碰见了有些面熟的,点个头也就算了。
怎一个“情”字了得

怎一个“情”字了得提问是“教学的生命”。
有效提问成为专家学者们、教师们研究与实践的焦点,但提问后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反馈的问题却被忽视,更不要说对情感反馈的重视了。
教师作为课堂上的语言输入者和教学组织者,其情感的力量有时比知识本身的传授更能影响学生。
因此,英语课堂提问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反馈,更要有效运用情感因素进行有效反馈,使“音容笑貌”总关“情”。
一、眉目传“情”,润物细无声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情感最容易通过眼神反映出来。
教师对学生不同的目光刺激会导致学生的不同情感反应。
教师提问时,给学生以一个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眼神,学生会因得到教师的关注而产生信心;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投以慈祥、鼓励的目光,学生的紧张情绪会得到放松,智慧得以展露。
微笑是其中一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表情。
语言交流频繁、互动性很强的英语教学更需要教师的微笑。
微笑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带给学生亲切感,使学生感到轻松、没有压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语言表达交流积极性较高;所以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微笑,要让它发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
二、手下留“情”,无声胜有声在课堂教学交往中,手势虽然“无声”“无息”,但它却是一种能与学生进行直接沟通的有效方式。
恰当的手势往往是教师内心真实情感、修养和性格的反映,能表情达意,因此英语教师应挖掘手势的功用。
手下留“情”,对增强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手势直观形象,能表达言语一时不能表达或表达不了的意思。
手势能有效表达对学生的肯定、鼓励。
三、声“情”并茂,道是无情却有情“语调的作用在于可以表达词汇和句法结构本身以外的意义,可以标明说话者在特定语境中所持的态度。
”在英语口语交际中,教师运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反馈学生的回答,声中有情,情寓于声,使声“情”并茂,发挥表意传情作用,将教师的喜爱、快乐、肯定、鼓励等态度情绪传达给学生,影响与感染学生的情绪情感,并激起反响与回应。
运用语调、语速的快慢缓急来反馈。
怎一个“情”字了得——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陆沾煦
作者机构: 广西武鸣中学,530100
出版物刊名: 中学教学参考
页码: 33-34页
主题词: 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 “情” 人类进步 新课程理念 弘扬和培育 自身优势 语文课程
摘要:人是富于情感的,语文也是富于情感的:列宁说过:“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感情而存在。
”因而,语文教学始终是离不开情感教育:新课程理念把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怎一个情字了得作文

怎一个情字了得作文
哎呀,说起这个“情”字,可真是有得一说了!你知道吗,有
时候情就像那突如其来的春雨,悄悄地来,湿透了你的心田。
你站
在那里,感受着雨滴打在脸上的清凉,心里却是暖洋洋的,因为你
知道,那是爱的味道。
话说回来,情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
它就像捉迷藏一样,有时
候你明明觉得它就在你身边,伸手就能摸到,可一转眼,它又跑得
无影无踪了。
你找啊找,找得自己都累了,突然,它又出现在你面前,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不过话说回来,情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
它有时候让你觉得像
是站在山顶上,整个世界都在你脚下,一切都那么美好;可有时候,它又让你觉得像是跌进了深渊,心里空落落的,好像失去了什么重
要的东西。
不过,就算是这样,你还是得承认,情就是有种魔力,
让你又爱又恨,却又离不开。
说到底,情这个字,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它就像是一碗热腾
腾的麻辣烫,辣得你直吸气,却又舍不得放下。
你知道,有时候,
情就是这样,让你欲罢不能,却又甘之如饴。
所以嘛,不管情是什
么样的,咱们都得好好珍惜,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能遇到一个让自己心动的人,真的不容易。
怎一个“情”字了得——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
的魅 力 , 领受 语 文 的魅 力 、 艺 术 的魅 力 。 但是 , 现 实 的 语 文 教 学 实 在 令 人 担 忧 。教 师 为 “ 稻粱谋” 、 学生 为 “ 考试 求 ” 之风愈演愈烈 , 语 文 课 已经 变 味 了 : 脱 离 文 本 的 技能 训 练 、 架空文本的思维训练主宰了课堂 , 文 本 本 身 的语 言 和情 感 的品 味 与 学 习被 忽 视 ,语 文 教 学 的 根 本 任 务 在 诸 多 非语 文 的 因素 中被 淹 没 , 这种变味的语文课何等可怕 , 没 有 了 语 文 课 特 有 的诗 情 画 意 。要 让 语 文 课 “ 原汁原 味” , 是 何 等 艰 难 。很 难 想 象 , 一个 缺乏文学素养 、 缺 少 感 悟 能 力 的 语 文 老 师 能够 把 语 文 课 上 出滋 味 、 上 出精 彩 。在 课 堂 上 , 应 当 是 充 满 文 学 昧 的话 语 。 这里 有 精 心 营 造 的 幽 雅 氛 围 , 有 极 富语 言 张 力 的 讲述 . 有 对优 美 诗 意 的 捕 捉 , 有 对 深 邃 哲 理 的提 炼 。 让 学 生 仿 佛置 身 于 令 人 陶醉 的意 境 画景 , 心 灵 沐 浴 着 明媚 的文 学 之 光 , 从 而激 发 对 语 言 文 学 由衷 的 热 爱 。 因此 , 一 位 优 秀 的语 文教 师要 拥 有纯 正 的诗 情 , 学会 营 造 诗 意 的课 堂 , 具 有诗 意 之美 的语 言 , 锻 造 出具 有 诗人 气 质 且不 乏 诗 人才华 的大家 风范 。这 样 的语 文课 才会 精彩 , 才有 吸 引力 。 二、 挥 洒 饱 满 的激 情 。 寻 找 师 生 情 感 的 共 鸣 教 育 家 叶圣 陶先 生 说 : “ 语 文 是 交 际 与交 流思 想 的 工 具 : 它 既是 一 门科 学 。 也是 一 门艺 术。 而且 是一 门 以情 动人 的艺 术 。 ” 语 文 新 教 材 所 选 的课 文 大 都 是 文 质 兼 美 、文情 并 茂 的 优 秀作 品 , 蕴涵 丰 富 的思 想 哲 理 , 见解精辟独到 , 感情真挚动人 , 绘景 状 物 逼 真 。新 的 课 程 标 准 要 求 学 生 “ 在阅读 中, 体味大 自 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 激 发 珍 爱 自然 、 热爱生 活的感情 ; 感 受 艺术和科学之美 , 提 升 审 美 的境 界 … … 陶 冶 高 雅 性 情 , 追 求 高 尚情 趣 . 提高 道 德 修 养 ” 。 语 文 教 师 起 着 关 键 的 桥 梁 作 用 。语 文 教 师 只有 深入 钻研 教材 , 披 文人 情 . 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 , 体 会 作 者 感 情 的波 澜 , 上缩 ; 他 肥 胖 的 身 子 向左 微 倾 , 显 出 努 力 的样 子 ” 之 类 的 动作 描写 , 把一个 细心体贴 、 朴素坚强 、 爱 子 心 切 的 慈 父 形 象 生 动 感人 地成功 勾 画出来 , 让学 生在感 同身受 之 中 , 产 生 强 烈 的 共鸣 : 如山父爱 。 除此之外 。 加 强 对 作 品人 物 形 象 的 分 析 还 有 其 他 多 种 方
语文教学,怎一个“情”字了得

语文教学,怎一个“情”字了得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重视情感。
因此,也有一种怪现象:有些同学上课并不怎么认真听讲,但成绩不错;有些同学很认真,但成绩并不怎么理想。
究其原因,还是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因此,教好语文,一定不要忽视了语文的情感性。
语文学习,绝不是仅仅记住课堂上老师讲的作家作品、字词积累、结构分析、中心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了解人的感情,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学科就是一部“人情学”。
所以,语文教师决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还要教会学生领略人间悲欢离合,感受人生酸甜苦辣。
翻开语文教材,哪一篇文章不是充满了情感,给人以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
“要把握文中涌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审美形象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像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所说:“你聚精会神的观赏外物,便浑然忘记自己的存在,不久你就和外物融为一体了。
你注视一棵身体匀称的树在微风中漾荡摇摆,你自己也就变成一棵树了。
”语文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将自己的感情引入诗文中,使自己的感情和诗文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样才会使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也才会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提高自己的成绩。
比如,在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就可以把陈村的《弯人自述》介绍给学生。
陈村与史铁生一样,都是因在农村插队务农时生病而造成残疾。
南陈北史,他们都很有才华,小说写得好,都很有个性。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的经历,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让学生去体会两位作家的性格特点,去揣摩他们的感情,从而获得自己的人生感悟。
再比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可让学生把关于秋的古诗词找来,从中体会一下作者对于秋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这样学生对于毛泽东这位伟人的情怀会有更深的体会,也会明白李清照的词为什么会那么凄婉,也会明白同是夕阳、枫叶,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对它的感情有着如此大的反差,“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最美不过夕阳红”“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霜叶红于二月花”……再引用王国维的话: “一切景语皆情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怎一个情字了得(情感)
1、(06全国卷2)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
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06江苏卷)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06浙江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正官]叨叨令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4分)【答案】:(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06四川卷)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
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
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2005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
参考答案:(2)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
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005全国卷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2005湖北卷]16.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
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
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
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4分)
[200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体现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如何体现的: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拓展①诗中“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作者运用什么写法抒发怎样一种感情?
①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抒发了自己跟一片浮云齐飘远天,与一轮孤月共度长夜的飘零落寞之感。
②诗中“落日心尤壮,秋风病欲苏”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一种精神?最后两句言外之意是什么?
②表达了作者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
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指自己虽已年老,但自信还有一定的才识。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