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
地形图的识读及应用

火车站 东河庄 汽修厂 农 场 西三庄 石板坡
中医院 龙王庙 清风峡
220
3511
0.2
0.8
西三庄 3510.0-220.0
0.4
0.6
密级
221
0.8
3511
0.8
0.2
0.2
3510
220
0.2
测图日期:
坐标系:
行数
列数
图幅数
1
1
1
2
2
4
4
4
16
12
12
144
24
24
576
48
48
2304
96
96
9216
192
192
36864
B
1∶100万 ——
C
1∶5000地形图行列
D E
分幅与编号
F
G
H
我国基本比例尺代码
比例尺 代码
1∶50万 B
1∶25万 C
1∶10万 D
1∶5万 E
1∶2. 5万 F
1∶1万 G
应用时,用卡规在地形图上量取等高线a、b点平距ab,在坡度 尺上比较,即可查得ab的角值约为1°45′。
100 50
137m
0
50 100 150 200
首曲线的平距 b
计曲线的平距
30′1° a 2° 3° 4° 5°
10°
a)
b)
直线图比9·例7 尺直线与比坡例尺度与尺坡度
5)比例尺精度
概念:地形图上所代表的实地距离,用表示。
为便于查找、使用地形图,在每幅地形图的左上 角都附有相应的图幅接图表,用于说明本图幅与 相邻八个方向图幅位置的相邻关系。
统编鲁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一册《单元活动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课时练习题

单元活动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
3.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不同地貌特征。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1.缓坡与陡坡图中,EF等高线稀疏,是缓坡;E′F′等高线稠密,是陡坡。
2.山脊与山谷图a中,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说明A处海拔较两侧的B、C、D、E高,是山脊部位。
b图中,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说明A′处海拔较两侧的B′、C′、D′、E′低,是山谷部位。
3.鞍部与陡崖c图M处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是鞍部;d图N处若干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是陡崖。
思考d图中,崖顶P地、崖底Q地的海拔范围分别是多少?答案400<P<500; 0<Q<100。
二、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貌1.沙丘地貌:下图中各地点之间高差很小,表明沙丘区域比较平坦;M侧等值线比N处稀疏,坡度比N处缓,是迎风坡,N处是背风坡。
2.冲积扇地貌:图中河流的出山口位于甲地,冲积扇顶部就在此地;图中乙地是冲积扇的边缘。
冲积扇的等高线明显与周边不同,分布稀疏,说明与周围山地相比,扇体地表起伏和缓,地势比较平坦,有利于人类活动。
3.峡谷地貌:两侧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谷地海拔最低,向两侧急剧升高,并对称分布。
思考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差?答案可以利用公式法。
(n-1)× d<h<(n+1)× d ,公式中的n代表两点之间有效等高线的条数,d是等高距,h表示相对高度。
三、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地貌1.判读地面喀斯特地貌类型对照下面桂林市阳朔周边的分层设色图和该地3D景观图,指出图中的孤峰(上图中A_和下图中乙地)、峰林(上图中B和下图中丙地)和峰丛(上图中C_和下图中甲地)。
2.判别山岭与谷地在下面的分层设色图中,根据高程表颜色判别图中海拔高低,颜色较深的表示海拔高,颜色浅的表示海拔低;对照分层设色图和该地区立体图,可以看出该地有三条大的谷地,相邻的两个谷地之间是平行分布的山岭。
特殊地貌等高线地形图讲解学习

特殊地貌等高线地形图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典型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是高考考查中最为常见的图形,对于最基本的图形,学生大多都能较好地判读,但对于特殊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下面简要分析一下特殊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
1、冲积扇等高线地形图:冲积扇是河流(山间洪流)在出山口处因洪流流速减小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冲积扇的地面由扇顶到扇缘坡度由陡变缓,扇体之间为较大的干河床,扇体表面往往被砾石覆盖。
一般情况下,在冲积扇底部的平缓河谷中有常年河。
冲积扇的等高线多呈圆弧形,并上密下疏。
等高线通过干河床时多为“V ”字形。
2、 鞍部等高线地形图:鞍部是位于两座相连山脉中间部位,地势较为低平,形似马鞍的地貌。
又称作垭口、关隘、山口。
在山区常常是道路经过的地方。
等高线图表现为处在一对山脊线和一对山谷线的中间部位。
相对一对山脊而言,鞍部是最低点,而相对一对山谷而言,鞍部是最高点。
如图中鞍部海拔高度75m ~80m 之间。
3、绝壁、陡崖、悬崖等高线地形图:山坡坡度在70°以上近于垂直的山坡,称为陡崖。
极其陡峭上下垂直,难以攀援的山崖叫绝壁,也称断崖。
崖口倾斜到陡崖外侧而悬空,称为悬崖。
其成因多是地壳剧烈升降运动,再加之自然风化与崩塌造成的,在中学阶段一般三者不作具体的区分。
陡崖等高线地形图表现为在陡崖处等高线非常密集,但不会重叠相交。
绝壁(断崖)等高线地形图表现为多条等高线重叠相交,常用锯齿状陡崖符号表示出来。
悬崖等高线地形图表现为等高线密集,且因悬崖海拔高处向外倾斜,在等高线图上高处的等高线覆盖了地处的等高线图。
估算断崖的高度问题:首先读出等高距、断崖处相交的等高线条数以及与断崖相交处海拔最低和最高等高线的海拔高度。
后用公式计算以下三个问题:(若假设等高距为d,崖断相交处的等高线条数为 n,与断崖相交的等高线最低值为H 低,最高值为H高)①断崖底部的高度(海拔高度)H底,则(H低-d)< H底≤H低②断崖顶部的高度H顶,则H高< H顶≤(H高+d)③断崖的相对高度△H ,其公式为:(n 一 1)d≤<△H(n+1)d4、风蚀蘑菇等高线地形图: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演变而成的。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单元活动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课件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貌与土壤单元活动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
10
特征课件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知识勾连·成体系]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
2021/4/17
貌与土壤单元活动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
11
特征课件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问题探究一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是什么 基础考点
[思考探究] 实地观察可以提高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选择野外不同地 貌的地形部位,观察其实际地表形态在地形图上所对应的等高线 特征,描述地貌形态特征。
处20,21/4等/17 高线重合。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 貌与土壤单元活动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
14
特征课件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方法
地形 地貌 等高线图(单位:m) 等高线特征
缓 缓坡 坡 与 陡 坡陡
坡
2021/4/17
等高线分布稀 疏,单位水平 距离内的高差 较小
线之间的高度差。例如,三条相邻的等高线的海拔分别为 500 m、
600 m、700 m,则等高距为 100 m。 (3)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无论等高线怎样迂回曲折,它最终
是闭合的,但由于受到图幅限制,在一幅图上,等高线不一定全
部闭合。 (4)两条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
个高度,即不会有两条或多条等高线,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
形起伏不大,判断为丘陵,而等高线数值低于 200 m 的东
北和西南地区为平原。第 5 题,根据图示,甲、乙两地等
高线都由低处向高处凸出,可判断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
位都是山谷。
答案:4.C 5.D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
2021/4/17
貌与土壤单元活动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
高一地理第3单元单元活动: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教学课件

1.该区域发展攀岩等极限运动可考虑在( )地
A.① B.②
√ C.③
D.④
2.河流上游段(②处以上)的剖面图可能是
A①
B.②
B C.③
C
√D
D.④
<要点2>
——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1)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 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
【跟踪训练】
下图示意“某区域地形图(单位:米)”。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等高线M的数值可能是
A.300
B.400
√C.500
D.600
5.甲、乙、丙、丁四地最可能形成较大瀑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要点3>
——地形特征描述——
思考方向
地形特征的描述
规范答题术语
地形 平原、高原、山 ①以××地形为主;②××地形分布在
4.微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地形部位
字母 地形
等高线特点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 A 山顶
(一般在图中有黑三角图例)
B 山谷 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
C 山脊 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
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一般图 D 陡崖
中用“ ”符号表示
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山谷的最高
E 鞍部
示坡线(垂直于等高线并指向斜坡降低方向)
3.宏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地形类型 (3)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等高线密集
3.宏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地形类型 (4)盆地:四周等高线较密集,且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且数值小
05-单元活动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鲁教版

读图指导
练习帮丨学业质量测评
A 基础练 学考测评
建议时间:10分钟 (2024·山东威海高一期末)下图示意某村 庄所在区域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知识点1村庄坐落于( B ) A.山顶 B.缓坡 C.山脊 D.鞍部 【解析】读图可知,河流两侧等高线对称递 增,图中等高距为100米,村庄位于300与400米等高线之间,等高线平直,故不是山 顶、山脊和鞍部,A、C、D错误;等高线稀疏,坡度缓,B正确。
2.知识点1、2图中桥梁处河流流向是( A )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南向西北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西南向东北 【解析】图中既无经纬网也无指向标,因此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读 图,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故图中桥梁处河流流向为由西北向东南流, A正确。
(2024·山东潍坊高一期末)窑洞(图1)是黄土高
对高度范围内:(3-1)×50 m≤H<(3+1)×50 m,即100 m≤H<200 m,C正确。
方法2 图示法判断通视问题
例8 (2024·河南信阳高一期末)某山区的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道路的交通流 量进行调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D处地形部位名称和判断的理由。 【答案】山地(山峰)。理由: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解析】读图可以看出,图中D处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地。
(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是( B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பைடு நூலகம்东南风
D.西南风
【解析】对于风积地貌来讲,背风坡往往较陡,如图中P点所在一侧,而迎风坡往往
较缓,如图中Q点左侧部分;对于等高线图来讲,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大,等高线
稀疏处坡度较小。由此判断,图示地区的风应从左侧向右侧吹,根据图上指向标所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的判读引言地形图是一种用于表达地理地貌特征的图形表示方式。
它通过使用等高线、斜面箭头、凹坑、高程数字等符号来模拟地球表面的复杂地貌。
地形图的判读是指根据地形图上的符号和标记,对地理地貌特征进行解读和分析的过程。
正确的地形图判读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对地理研究和地质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 判读地形图的基本原则判读地形图的过程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地形图上的符号和标记,准确判读地貌特征。
1.1 观察整体在进行地形图的判读之前,我们应该首先观察整个地图的形态和主要特征。
了解地图的比例尺、方位、图例等元素,有助于我们对地质地貌特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1.2 注意等高线的特征地形图上的等高线是判读地貌特征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观察等高线的形态、密度和间隔等特征,我们可以判断出地表的起伏和坡度。
密集的等高线代表陡峭的地形,而稀疏的等高线则代表平缓的地形。
1.3 关注斜面箭头的指向地形图上的斜面箭头用来表示地表的坡向和坡度。
箭头的指向表示地势的变化方向,箭头的长短则表示坡度的大小。
通过观察斜面箭头的指向和长度,我们可以判断出地表的坡度和地形的起伏。
1.4 注意地貌特征的标记地形图上的凹坑、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通常都有相应的标记。
通过观察这些标记,我们可以判断出地表的凹凸、水源的分布以及河流和湖泊的形态特征。
2. 例子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地形图的判读过程,以下以某地的地形图为例进行分析。
2.1 观察整体首先,观察地图的整体形态。
这张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50000,方位为正北朝上。
通过观察图例,我们了解到等高线间隔为10米,斜面箭头代表坡向和坡度,凹坑和河流都有相应的标记。
2.2 注意等高线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关注地图上的等高线。
观察发现等高线比较密集,间隔较小,说明地形起伏较大。
同时,等高线呈现出不规则的弯曲形状,说明地表的起伏变化较复杂。
2.3 关注斜面箭头的指向继续观察地图上的斜面箭头。
2019(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鲁教版(新教材)单元活动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

单元活动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知识清单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1.地形图(1)概念:地形图是一种按照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规定符号,把真实地形、地貌描绘在平面上的地图,通常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2)作用:反映地面的实际高度、起伏状况,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等高线地形图知识清单二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貌知识清单三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地貌山脊和山谷的区别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是山谷,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的是山脊,即“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等高线的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密陡疏缓;凸低为脊;凸高为谷;重叠为崖。
由等高线的特征可得出该地地貌为沙丘,沙丘西北侧坡度缓,可判断该地的盛行风为西北风。
任务清单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情境探究[情境]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图,图中虚线为某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的线路,陡崖处正在开展户外攀岩竞赛。
[探究] 计算图示范围内自行车越野赛线路相对高度的数值范围和运动员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的高差的数值范围,并说明理由。
提示(1)10~30 m,图中等高距为10 m,该线路穿过了2条等高线,故最少有一个等高距的高差(10米)、最大接近3个等高距的高差(30米)。
(2)20~40米。
该陡崖有三条等高线重合,根据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得:(3-1) ×10≤ΔH <(3+1)×10。
素养凝练1.两地间的温差的计算已知两地间的相对高度(H差),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可计算出两地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差(T差),即:T差=0.6 ℃/100 m×H差。
2.两地间坡度大小的计算下图AB两地的坡度:tan α=h/L。
h为A、B间的相对高度(即BP),L为A、B 间的水平距离(即AP)。
3.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假设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有n条,等高距为d,则陡崖的相对高度ΔH的取值范围是:(n-1)d≤ΔH<(n+1)d。
下图有三条等高线重合,所以200米≤ΔH<400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高线分层设色图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越深(亮)的地方, 海拔越高;颜色越浅(暗)的地方,海拔越低。
蓝色—— 海洋
绿色—— 平原
褐色——高山
黄色——高原、丘陵或山地 白色——雪线以上的部分
学以致用
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图中方框所代表的地 形名称。
高原
地
山
盆地
平
原
丘 陵
期待 再见
山地: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地势起伏很 大,坡度陡峭,河谷幽深,呈“V”型。等高线密集。
高原: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顶部比较宽阔平坦,边 缘有陡峭的崖壁。等高线在边缘比较密集,而顶部明显 稀疏。
盆地:由地高势低相和对低较地高两,部中分部组地成势,较四低周。被等山高地线、四高周原高和,丘中陵间环低绕。,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闭合不相交
等高线均是闭合曲线 等高线决不相交, 陡崖处可以重合
02 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陆地上五种基本地形的基本特征
平原: 海拔200米以下,地势平坦开阔,起伏小。等高线稀疏
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地势起伏不大。 坡度和缓。等高线稀疏,弯曲部分和缓。
常见地貌形态
山顶
盆地(洼地)
闭合等高线, 外低内高
闭合等高线, 外高内低
山顶
洼 地
鞍部
两组表示山峰等高线的中间部分
鞍部
山 脊(凸低为高) 山 谷(凸高为低)
脊线
槽线
等高线数值凸向低值, 等高线数值凸向高值,
中间高于两侧
中间低于两侧
山
山
山
脊
谷
脊
陡崖(悬崖)
等高线相互重叠的地方
A A陡崖
学用地形图 探究地貌特征
二中地理 伴你成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或分层设 色图判别常见地貌的类型。 3.掌握常见的地形的特征。
01
认识等高线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绘制原理: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 线垂直投影到一个标准面上,并按比例缩小画在图纸 上,就得到等高线。
根据指向标构建坐标 系,读出该地的盛行 风向?
西北风
学以致用
下列等高线示意图中,能反映沙丘地貌的是( )
A
02 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地貌
分层设色地形图
复杂的地形区,地貌类型往往彼此组合,等高线分布 十分复杂。在等高线之间根据不同高程填充不同颜色, 就形成了分层设色地形图。应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可 以一目了然地感知地表起伏状况。
学以致用
400 300
200 100
B山谷 C山脊
100
②
①
200 ③
C 300
300
②
①
200 ③
D 100
山谷 山脊 鞍部 山顶 陡崖
200
300
400
A
B
400300 200
C
200300 400
D
E
02 利用地形图分析地貌
判断沙丘地貌特征
该沙丘PQ连线一侧纵 向坡面坡度陡,一般 为背风坡;坡面较缓 的一侧为迎风坡。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
高难上的
各点海拔 200 相等
200
200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同图等距
100
100
100
200 100
100 200
100
200
200 100
100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密陡疏缓
山
坡陡的 地方
坡缓的 地方
等高线 密集。 等高线 稀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