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2016届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复习 八上 四、满井游记课件
贵州省遵义市2016届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复习 八上 五、古文二则课件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被选拔,被任用 举:________________ 他,他的 ②必先苦其心志 其:__________ 通“增”,增加 ③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_________ 了解,明白 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_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百里奚举于市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
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
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 的看法。(’12西双版纳) 【答案】示例:顺境中的人如果能不图安逸,立下壮志,
奋力拼搏,何愁不能成才呢?相反,逆境中的人
如果经不起磨难,就会消沉下去乃至被吞噬。
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宁的生活之中,要
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 家亡国破的危险。
古文二则——《教学相长》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 (1)虽:______ 熟肉食 (2)肴:_________ 不 (3)弗:____ 吃 (4)食:____ 代词,它的 (5)其:____________
再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或从个人到国家,
由正面到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论证上的最大特色是什
么?(’13娄底) 【答案】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文 段先举了六个人物事例,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 患”;再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
己督促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 (1)故:_____ 互相 (2)相:_____ 促进 今义:_______ 增长 (3)长:古义:______
贵州省遵义市2016届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复习 八上 八、劳山道士课件

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 (1)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顺承 (2)而:______________ 偷偷地,暗中 (3)窃:______________ 喜欢 (4)欣:_______ (5)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答应了退下来。王生私下里很是羡慕, ___________________ 回去的念头就打消了。 28.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生恭敬地接受命令。
9.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能承受 (1)堪:________ 私下里,暗地里 (2)阴:_______________ 想法,念头 (3)志:___________
(4)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了一个多月,手脚都长了厚厚的茧,他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忍受这个苦楚,暗地里有想要回去的念头 10.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 光辉 ,活用意思为______ 照耀 (1)辉:原意为_____ 镜子,这里是照的意思 (2)鉴:_____________________ 毫毛 (3)毫:_____ 草谷上的细毛 (4)芒:______________ (5)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会儿,明亮的月光就照亮了整个房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光明亮能照出极细微的东西。 11.诸门人环听奔走。
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
告辞 (1)辞: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道士)告辞说:“弟子我几百里远来到仙师你
遵义专版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八上一非课标篇目十九干将莫邪

遵义专版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八上一非课标篇目十九干将莫邪01182109干宝【原文】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欲杀之。
剑有雌雄。
其妻重身当产。
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
”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
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
即以斧破其背,得剑。
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
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
”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
客曰:“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王如其言。
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
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王即临之。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
,【译文】楚国的干将、莫邪夫妇给楚王铸造宝剑,三年才铸成。
楚王生气了,想杀死他们。
宝剑有雌雄二剑,当时干将的妻子身怀有孕,将要分娩,干将对妻子莫邪说:“我替楚王铸剑,三年才铸成;楚王会生气,我去见他,他一定会杀我。
你如果生的是男孩,长大了,就告诉他:‘出门望着南山,看见一棵松树长在石头上,宝剑就在那树的背上。
’”于是干将就带着雌剑去见楚王。
楚王非常生气,叫人仔细察看,说:“宝剑共有两把,一把雄剑,一把雌剑,雌剑送来了,雄剑还没有送来。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八上文言文知识梳理(共41张PPT)(优质版)

莲,花之君子者也。 (4)点明了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咏莲的名句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 的话来说,就是:______牡__丹__之__爱__,__宜__乎__众__矣__。_______
7.四个带“然”的短语: (1)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2)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3)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 (4)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三、文言句式 1.倒装句 问所从来。(介词宾语前置,应为“问从所来”)
2.省略句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 (2)(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省略主语、宾语) (3)林尽(于)水源。(省略介词)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四、主题思想 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 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 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彼此和睦相处的社会。 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渴望。
3.古今异义 (1)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到了。今义:常连在一起, 表示另提一事。) (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泪沾裳.(古义:古人的下衣。今义:衣服。) (4)飞漱.其间(古义:冲荡。今义:含水冲洗口腔。)
4.一词多义 (1)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 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2)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3)清:①回清.倒影(清波。) ②清.荣峻茂(水清。)
(遵义专版)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八上(一)非课标篇目十八

八年级(上)(一)非课标篇目十八、满井游记(2015已考查)袁宏道【原文】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译文】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
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明镜新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游人虽然还不旺盛,(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风力虽然还很强,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
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曾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2016届遵义市中考语文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八年级(上)(9份打包)1

6.王大怒,使相之。 让 (1)使:____ 仔细察看 (2)相:__________ 楚王非常生气,叫人去仔细察看。 (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莫邪子名赤,比后壮。 及,等到 今义:______ 比较 (1)比:古义:___________ 成年 (2)壮:_____ 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后来长大。 (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乃问其母曰。 于是 (1)乃:_____ 就问他的母亲说。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将、莫邪的儿子不惜牺牲生命为父报仇,“客”也不
负诺言,以身殉义。对他们的行为你怎么看?(课后习题) 【答案】干将、莫邪之子赤舍弃自己的性命为父亲报 仇的行为,在现在看来有点儿迂腐。但是自古讲究 “百善孝为先”,因此,赤的行为在当时是孝的典范。 但是现在我们应当辩证地对待孝,弃其糟粕,取其精 华。由于当时暴君横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官 逼民反,因此,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层出不穷, 更何况这么一个欲为父报仇的孝子,侠客当然义不容 辞,担当了如此重任,侠客是一位重承诺、守信用, 能够做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
代词,代指赤 (2)之:________________ 楚王悬千金重赏捉拿他。 (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 听闻,听说 (1)闻:___________ 代词,代指这件事 (2)之:__________________ 从事 (3)行:_____ 哭唱 (4)歌:_____
跳 (1)踔: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的头煮了三天三夜,没有煮烂,头在滚水
贵州省遵义市2016届中考语文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文言文知识复习八上一、小石潭记

二、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写景,寓情于景。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
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 意渲染它寂静、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 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三、文意理解
1.选文第②段(原文第2段)写了什么?请结合本段 内容分析它们的特点。(’15娄底)
【答案】第②段写了潭与潭中的鱼,表现了潭水的清 澈透明,鱼活泼可爱的特点。
_了__,__幽__深__极__了__。____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以:_因__为___ (2)清:_凄__清__,__冷__清____ (3)居:_停__留__ (4)乃:_于__是___
(5)而:_连__词__,__表__顺__承__,__可__译__为__“__就__” (6)去:古义:_离__开__今义:_到__…__…__地__方__去___ (7)译文:_因__为__小__石__潭__的__环__境__太__凄__清__了__,__不__能__够__长__时___
看__见__一__个__小__潭__,__潭__水__格__外__清__凉__。__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 (1)近:_靠__近__ (2)卷:_翻__卷__ (3)以:_连__词__,__而__ (4)为:_成__为__ (5)坻:_水__中__高__地____ (6)屿:_小__岛__
首页
目录
尾页
重点字词句梳理 中心概括
文意理解 聚焦遵义中考
首页
目录
尾页
分__翻__卷__起__来__露__出__水__面__,__成__为__坻__、__屿__、__嵁__、__岩__各__ 种__不__同__的__形__状__。_
贵州省遵义市2016届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复习 八上 二、答谢中书书课件

教材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下)
二、答谢中书书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助词,的 (1)之:_________ 共同 (2)共:_____ (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赞叹的啊。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看见 (1)见:______ 高耸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二、中心概括 本文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借 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 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 的得意之感。
光辉 活用意思为______ 辉映 (1)辉:原意为______,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时间 (1)时:古义:_____ 季节 今义:_____ 全,都 (2)俱:_______ 长久存在 (3)备:___________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四季常存。 (4)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 (1)晓:_____ 快要,将要 (2)将:_____________
休息。这里指散尽 (3)歇:_________________ (4)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晨的薄雾快要散尽的时候,传来猿、鸟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河上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泛起一层层鱼鳞似的波纹,清澈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亮晶晶的好像刚制成的镜子,冷光突然从匣 __________________ 子里射出来一样。 5.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兽颈上的鬃毛 (5)鬣:_______________ 约数,一般置于数词后,表示大概 (6)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条将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风中散开,麦田里的麦苗像短短的鬃毛,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上)
四、满井游记(2015年已考)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时地 (1)时:_______ 兴起 (2)作:_____ 连词,就 (3)则:_________ 飞翔 ,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 使……飞 (4)飞:原意为_____ 跑 今义:____ 行走 (5)走:古义:___ (6)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风不时地刮起来,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飞尘 2.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助词,的 (1)之:_________ 能愿动词,能够 (2)得:________________
(6)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吸水的
鱼,都悠闲自得,一切动物之中都透出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悦的气息。 _______________
10.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助词,的 (1)第一个“之”:_________
【答案】光亮的样子,好像刚打开镜匣,冷光突然
从匣子里面闪射出来一样。 ②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答案】我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
记录的文章呢?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本文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见到的早春景色,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己)好像是从笼中冲出去的天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介词,在 (1)于:___________ 始,初 (2)乍:_______ ……的样子 (3)然:____________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顺承 (5)而:_____________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从 (7)于:_________ 镜匣 (8)匣:______ (9)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光之乍于匣出
木的情怀。
三、文意理解 1.重点读第二段,说说此段描写了京郊初春哪些景色,
其中有两个比较独特的比喻句,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突出了怎样的特色。(课后习题) 【答案】文中景物描写有几处,如“土膏微润”,写 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
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水消融的情景,令
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出 芽的情景,生动而准确。两个比喻句“晶晶然如镜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石草木之间的,只有我这个闲官儿了。 12.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正好 (1)适:_____ 和 (2)与:___ 安,哪 今义:___________ 讨厌,憎恶 (3)恶:古义:_______ (4)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这里开始出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哪能没有记叙游览的文章? 二、中心概括 本文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 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 度,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厌倦官场生活和寄情于山石草
四、聚焦遵义中考 (’15遵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10分)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 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 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
湿透 (5)浃:_____ (6)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力虽然还很猛烈,但是徒步行走就会汗
___________ 流浃背。
9.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 有喜气。 凡是,所有 (1)凡:___________ 晒 (2)曝:_____ (3)两个“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之”都是助词,的 吸 (4)呷:___ 鱼 (5)鳞: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一寸左右高。 7.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 时时有。 虽然 (1)虽:_____ 多 (2)盛:____ 泉水 ,活用意思为________ 用泉水 (3)泉:原意为______ 连词,表顺承 (4)而:_____________
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被 为:___ 名词作动词,骑驴 ②红装而蹇者 蹇:_________________ 才 ③始知郊田之外 始:___ 因为 ④夫不能以游堕事 以: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
茶 ,活用意思为_____ 喝茶 (5)茗:原意为____ 酒杯 ,活用意思为_____ 饮酒 (6)罍:原意为_____ 驴 ,活用意思为_____ 骑驴 (7)蹇:原意为____ (8)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人虽然不是很多,但喝用泉水煮的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起酒杯唱歌的,穿着盛装骑驴的女子, _________________ 也时时可以看到。 8.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虽然 (1)虽:_____ 猛,强有力 (2)劲:_____________ 连词,表转折,但是 (3)然: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就 (4)则:__________
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 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 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 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
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 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 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连词,表转折,只是 (2)而:___________________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第二个“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倒装句,宾语前置,“未之知”即“未知之” (4)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才知道郊田外边未尝没有春天,只是 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不行。 (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肥沃 今义:______________ 很稠的糊状物 (1)膏:古义:____ 好像 (2)若:_____ 一种水鸟,俗名天鹅 (3)鹄:___________________ 高高的柳树夹在堤岸的两边,肥沃的泥土 (4)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些湿润,放眼望去一片空阔,(我感到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水波,
写出
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倩女之面而髻鬟之 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
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作者这样描
写,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 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2.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 知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课后习题)
【答案】这句话的大意是: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 必没有春天,只是在城里居住的人没有察觉出来罢了。 揭示的哲理是: 大自然的物候变化常令我们习以为常, 其中的细微变化全部要靠我们实地观察才能体会到,
我们只有开阔视野,实事求是,才能得出辩证的结论,
切勿犯下“坐井观天”或“一叶障目”的错误。 3.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 (’13广东) 【答案】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烘托出作者“欲出不 得”的压抑烦闷之情;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