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课题结题报告
973计划课题

973计划课题2004年度总结报告项目名称: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课题名称:湖泊水-沉积物界面过程对营养物迁移转化影响研究课题编号:2002CB412304课题负责人:金相灿刘建彤课题依托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本课题自2003年启动以来,紧紧围绕国家需求、课题任务书的任务要求和目前国际、国内的研究进展,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检测、室内分析和模拟试验研究工作。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整个第四课题在2004年度的研究工作做一概括性总结。
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1.年度计划完成情况1.1课题拟完成的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根据课题任务书的要求,本课题第二年度应完成下列研究内容。
1.1.1掌握水体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源要素在水-沉积物界面形态转化的影响;1.1.2研究富营养化条件下,水-沉积物界面微生态结构的维持机理;1.1.3确定污染湖区主要生源要素的形态与生物可利用性之间的关系;1.1.4掌握跨介质间营养物的动态赋存以及热力学平衡与营养状态的关系;1.1.5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4篇,其中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别发表2篇。
1.2 课题完成的研究内容和目标1.2.1浅水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物质交换过程及其水动力影响机制现场调查采样,分析,完成冬、夏两季样品采集工作,进行实验室内外分析数据的初步整理。
初步总结完成沉积物-水界面氧化还原条件的控制机理研究。
1.2.2 湖泊营养物的微生态转化及生化动力学针对长江中下游的五大浅水湖泊(滇池、洪泽湖、洞庭湖、巢湖和太湖)和两个城市湖泊(武汉月湖和南京玄武湖) 进行现场调查采样、分析,进行实验室内外分析数据的整理,总结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基本理化特征和营养状况;同时重点研究太湖不同富营养水平湖区,分春夏秋冬四季对太湖流域的梅梁湖鼋头渚、梅梁湾小丁湾、梅梁湖蠡园、贡湖、东太湖等湖区进行野外调查,分析上覆水、沉积物样品中各种理化性质。
973计划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973计划项目结题总结报告篇一:973课题的结题总结报告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课题结题总结报告项目编号:G00项目名称:农作物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首席科学家:贾继增张启发课题编号:G07课题名称:水稻抗病基因克隆课题负责人:翟文学子课题负责人:翟文学彭开蔓(王石平)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华中农业大学电子信箱:wxzhai@,XX年9月30日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本课题的预期目标是分离克隆2个水稻抗病基因。
我们已经按计划开展了研究工作,分别对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3、Xa4、xa5、xa13、Xa25(t)和Xa26以及抗稻瘟病相关基因进行了克隆研究。
目前已克隆并证实了Xa26基因;已克隆Xa4和xa5基因,即将证实其功能;精细定位了Xa3、xa13和Xa25(t)基因;获得了3个抗稻瘟病相关基因。
基本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具体工作与取得的进展如下:1. 精细定位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4和Xa26我们利用F2大群体,分别对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4和Xa26进行了遗传分析和精细遗传定位。
这两个基因都位于第11号染色体的长臂末端并紧密连锁。
涉及Xa4基因(Sun et al., XX, Theor. Appl. Genet. 106:683-687)和Xa26基因(Yang et al., XX, Theor. Appl. Genet. 106:1467-1472)遗传分析的工作已发表。
2. 分离克隆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6我们采用图位克隆法从水稻品种明恢63中分离克隆了Xa26基因(专利申请号:02139212.9)。
序列分析发现这该基因编码LRR受体激酶类蛋白质。
研究还发现,无论是在苗期还是成株期携带Xa26基因的转基因水稻的抗谱比Xa26基因的供体水稻品种(明恢63)的抗谱显著增宽,抗性明显增强,说明遗传背景可能影响抗病主效基因的作用。
分离克隆Xa26基因的工作正在发表印刷之中(Sun et al., XX, Plant J., in press)。
“海洋工程装备材料腐蚀与防护关键技术基础研究”973项目年度总结

润滑技术难题 ,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作 出了
重要贡献。 ( 中科 院兰州化物所 )
“ 海 洋工程装备材料腐蚀与防护关键技 术基础研究 ” 9 7 3 项 目年度总结会在宁波召开
2 0 1 6 年9 月1 9日,以中科 院 宁波材 料
博览 l 成 果简 报
Re vi ew Ac hI e ve m en t s
中科院兰州化 物所为长征七 号运载火箭 解决 固体 润滑 技术难题
前 不 久 ,中 国航 天科技 集 团公 司第 六 位 ,针 对特殊 介质 环境 以及 高速 、重 载 的 苛 刻 工况条 件 ,研 究 制备 了高性 能物 理气
( 9 7 3 项 目) “ 海洋 工程装备材料腐蚀与 防 护 关 键 技 术 基 础 研 究 在 宁 波 召 开 了 2 0 1 6 年度总结会议。
随着研 究工作 的持续深入推进 ,发现许多新 奇的现象和规律 ,后续将会从更深层次揭示 腐蚀与防护机理 ,极大地推动我 国腐蚀防护
时 间 扎实推 进 工作 ,争 取在 未来 1 — 2 年 内
实现重 大突破 ,形 成一 批具有 高 显示度 的
亮点工 作 ,提升 国在 腐蚀 防护研 究 方面 的国 际地位 ,争取 做 出世界 一流成 果 ,为
我 国海洋 安全和 海洋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 中科院 宁波材料所 )
长 征七 号运 载 火箭是 我 国全 新研 制 的 大推 力火箭 ,首 次在 新建 的海南 文 昌航 天 发射场 成功 发射升 空 ,拉开 了我 国载 人航 天工程 空 间实验 室 飞行任 务 的序幕 。兰 州 化物 所通过 多年 的技 术攻 关 ,配合 主机单
和航天器件 空间运动机构的固体润滑材料研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年度总结报告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年度总结报告项目编号:2007CB714300项目名称:工业生物技术的过程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谭天伟课题编号:2007CB714303课题名称:生化反应过程放大原理与方法课题承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课题负责人:庄英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2008 年 12 月 6 日填写说明1、统一用A4复印纸;2、封面用白色厚纸,请勿用塑料封皮;3、内容要双面印刷;4、按照给定格式编写,文字叙述部分用小4号仿宋字;5、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认真填写,文字叙述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一页不够可续页;6、请认真阅读格式后面的编写说明,按规定编写;7、要注意相关数据的一致性和平衡关系。
(限5000字左右)一、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计划任务完成情况、预期目标是否实现、所取得的突出进展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适合生物过程的新型放大方法和模型,即利用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对生化反应过程开展科学问题研究,形成反映生物反应特性和反应器传递特性的直接放大理论,最终用于指导主要工业生物技术产品如有机醇、有机酸等大规模发酵过程,突破传统“实验室-小试-中试-工业”逐级放大的思路与方法,实现工业发酵过程的定量设计与直接放大。
课题组根据原定目标开展了下述研究,达到了原定的阶段性目标,并取得了一些突出进展。
课题组根据原定的科学问题研究思路,突破了原有仅从生理调控等单一机制进行工业生物过程研究的局限性,建立了生物反应器的生物学与工程学研究相结合的理论与方法,也即提出了在工业生物反应过程中存在着由细胞基因、代谢尺度所决定的细胞生理代谢特性和由反应器多相流混合系统所决定的环境特性,而本课题在生物学方面则是通过多尺度参数相关分析方法实现了细胞生理代谢特性的研究,在工程学方面通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实现了反应器流场特性的研究,最终使生物和工程实现了有机结合,即工程操作满足了细胞代谢的需求,实现了跨尺度动态观察与分析,实现了工业生物过程的优化与放大。
973项目2003上半年度工作总结

• 实验室研究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苦草)组织培养技 术并取得成功,为实验室机理研究提供了技术,同时为 野外修复提供种源。
•研究四种沉水植物(金鱼藻、微齿眼子菜、苦草、 伊乐藻)的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 结果显示金鱼藻、微齿眼子菜和苦草都对铜绿微囊 藻具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化感作用的强度依次 为:金鱼藻 > 微齿眼子菜 > 苦草;而伊乐藻的化感作 用不明显。通过连续滴加试验,观察到植物的化感 物质是在生长过程中连续释放的,作用的强度随浓 度的增加而增强。
课题研究内容4:水生植被在生态修复中的
作用和建立健康生态系统的机理
• 对太湖、巢湖、龙感湖等湖泊实地考察了湖水的富营 养化情况、水生植被的生长状况并进行了部分现场试 验。 • 以河沙为支持基质,研究了石菖蒲、蝴蝶花和灯心草 等3种挺水植物人工配置拦截外源营养、吸收氮磷元素 效果,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期中,三种挺水植物有 明显的除氮效果,全氮的去除率达到60%以上,三种 挺水植物对全氮的去除效果以石菖蒲最好。对于全磷 的去除,三种植物均有较强的除磷效果,其中石菖蒲 全磷的去除率达95%以上;三种植物去除COD无明显 差异。
• 大孔树脂富集的金鱼藻种植水组分进行分级,进一步 分析化感物质的组成。采集大量苦草及金鱼藻进行植 物提取,用生物测试跟踪,分离植物中的化感物质 • 研究苦草对环境变化特别是富营养化过程中化学过程 (如pH、氧化还原电位等)的响应;研究富营养化对 苦草糖代谢影响以及与其他生理生化反应的交互作用。 研究底泥的氧化还原电位等条件对水生植物种子萌发 和生长的影响。 • 不同组合水生植物拦截氮磷的研究,以及氮磷在水生 植物中的形态和分布研究,植物根际和根间微生物活 性分析;研究水体微生物和底泥微生物对沉水植物恢 复的影响作用。 • 考察环境因子如氮磷含量等的作用在富营养化湖泊水 生植被修复 进行适当改造,为构建富磷植物提供基因表达载体。
课题结题的工作报告范文(通用5篇)

课题结题的工作报告范文(通用5篇)课题结题的工作报告范文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
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结题的工作报告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课题结题的工作报告1一、问题的提出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想……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二、研究目标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看课外书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原因、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最终培养农村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研究对象农村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内容1、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在课题实施前对全校区三~六年级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
包括:对阅读意识的调查、对阅读的材料的调查、对阅读的目的的调查、对阅读方法的调查。
2、实施的策略:通过调查和分析,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如激发阅读动机、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五、研究方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六、研究步骤及阶段目标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9至2019.1)制定课题方案,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学习相关理论,并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9.3至2019.6)1、根据课题方案,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2、每个学期召开研讨会,汇报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加强调控,不断改进实施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9至2019.1)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七、课题组人员情况及分工八、成果形式阶段成果:在实施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
最终成果:结题报告,课题论文。
九、机制保障1、学校重视。
邀请课题研究专家和教学专家做课题顾问,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的课题研究组织。
2、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书籍,充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有效指导教师的实践研究。
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

附件3973计划课题结题验收材料编写提纲及要求(标题4号黑体,正文小4号仿宋体,A4纸、双面印刷,一、二、三部分分别装订)(一)课题结题总结报告(按课题分列)1、计划任务完成情况(对照任务书,对课题执行5年以来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2、研究水平与创新性(对课题执行5年以来的研究工作进展进行详细论述)3、实施效果(科学前沿项目应重点论述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国际影响,每个课题列出3-5项突出成果,附必要的图表)例如1. 建立了最近9000年来亚洲季风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时间序列。
对贵州茂兰董哥洞石笋近50个U/Th年龄和2000余个氧同位素分析数据,重建了平均分辨率达5年的亚洲季风气候演变历史(图1),该序列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8个百年尺度的季风干旱事件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具有对应关系。
与格陵兰冰芯δ18O记录详细对比表明,低纬季风与极地气候变化存在300-500年振荡频率上的相似性,但低纬季风气候可能提前极地气候变化150年左右,反映了低纬海气耦合在过去全球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与指示太阳活动强度的树轮∆14C记录详细对比后,发现百年尺度季风气候变化与9000年来太阳活动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提供了太阳活动驱动地球气候变化的可靠证据(图2),该成果发表在2005年出版的《Science》上。
为此,《Science》刊物特约评论员,Kerr教授撰写了题为《Changes in the Sun may sway the Tropical Monsoon》的评述文章(Science, vol.308,pp787)。
图1 石笋记录的最近9000年来亚洲季风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时间序列(Wang et al, Science, 2005)图2 百年尺度季风气候变化与9000年来太阳活动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Wang et al, Science, 2005)2. 建立热转移回授光释光测年方法,将光释光测年极限延伸到80万年为了延长释光测年上限,提出了热转移回授光释光测的技术。
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

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973计划项目实施期满应进行结题验收。
若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期进行结题验收,项目首席科学家应商项目依托部门向科技部业务主管司提出延期结题验收的申请。
项目结题验收只能延期1次,延期申请最迟在项目实施期满前3个月提出。
结题验收工作包括课题验收和项目验收两个阶段,项目验收在课题验收的基础上进行。
课题验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依托部门负责,项目验收由科技部负责。
1. 课题验收1.1课题验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会同项目依托部门对项目及各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估。
课题验收应在项目结题后1个月内完成。
课题负责人在课题验收前,应认真编制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和课题经费决算报告。
1.2项目首席科学家商项目依托部门组建课题验收专家组。
课题验收专家组一般由11-15人组成,项目首席科学家任组长,成员包括不承担任务的项目专家组成员、领域专家咨询组责任专家、特邀同行专家以及项目依托部门管理专家等。
1.3课题验收一般以会议方式进行。
课题验收专家组在全面听取各课题负责人及学术骨干汇报和审议课题结题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对各课题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及创新性、课题对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情况以及数据共享与数据汇交情况、技术资料归档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作出评价(课题验收评议表见附件1,课题验收专家组意见表见附件2)。
课题验收既要总结成绩,又要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严格审核项目成果的真实性,必要时可有重点地进行现场调研和考察。
1.4 课题验收工作完成后,项目首席科学家应会同项目专家组编写项目结题总结报告,经依托部门审核后,向科技部提交项目结题验收材料(包括项目结题总结报告、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及项目验收其他相关资料,编写提纲及要求见附件3)。
1.5 项目首席科学家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经费决算报告,经项目依托部门签署意见后报送科技部条件财务司。
1.6 课题验收工作所需经费在项目首席科学家活动经费中列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73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大豆重要新基因的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课题编号:TG1998010206负责人:喻德跃承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品资所、吉林省农科院协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2003年10月15日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一)计划任务本课题的任务:发掘大豆抗花叶病毒、抗食叶性害虫、产量有关性状、育性恢复系等新基因,明确遗传规律,并进行标记和定位。
具体指标如下:1、抗大豆花叶病(SMV)基因方面:(1)标记到2-3个抗性基因, 纳入遗传图谱;(2)育成抗性品系1-2个,作为育种新种质。
2、抗食叶性害虫基因方面:(1)标记到1-2个抗性主基因,纳入遗传图谱;(2)育成抗性品系1-2个,作为育种新种质。
3、产量有关性状基因方面:(1)标记到3-4个产量有关性状的基因位点,纳入遗传图谱;(2)育成具2-4种特异性状的优良共同遗传背景家系(类似近等基因系),用于聚合重组。
4、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方面筛选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10cM,对恢复基因进行定位。
5、发表SCI引用论文五篇以上。
(二)完成情况本课题鉴定出一批新的基因资源,包括:抗SMV(133份)、感SMV(122份)、抗食叶性害虫(9份)、感食叶性抗虫(10份)、产量性状(8份)、恢复系(10份),建立了重组近交家系群体(RIL)8个。
定位了9个新基因,获得分子标记10个,培育一批有育种价值的中间材料。
共计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6篇,国际特邀报告5篇,专著1部,培养研究生11人。
总体上超额完成了任务目标。
(三)主要进展1、资源鉴定与群体培育(1)抗大豆花叶病毒(SMV)方面鉴于国内大豆SMV株系鉴别寄主体系的混乱,在已经使用过的25个鉴别寄主中选拔出8个代表性寄主组成一套新的鉴别体系。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采集病样(近300个样),以寄主鉴定为主、结合SMV的组织印迹检测技术和RT-PCR 检测技术,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SMV群体已经产生根本改变,尚未发现原先鉴定过的株系。
根据新鉴别体系的鉴定结果,确定了10个新株系(SC-1至SC-10),其中SC-8为强毒性株系群。
发现:SMV株系群组成复杂,同一株系群在不同地区的流行存在差异,同时不同株系群在同一地区的分布也有所不同。
综合1998-2002年的分析结果,认为:在株系组成上,黄淮地区以SC-3和SC-7为主。
长江中下游地区以SC-9为主。
测定了106份大豆品种(品系)对SC-7 、SC-8、SC-9三个株系群的抗性反应,筛选出17份对三个株系均表现高抗的材料;18份能兼抗三个株系中的两个株系的材料。
构建了抗X感杂交组合衍生的RIL群体:科丰1号X南农1138-2,F7:12,206个家系(见表1)。
用东北3号株系(SMV3)对355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SMV抗性鉴定(包括“七五”初鉴抗SMV材料40份,“八五”初鉴抗SMV材料91份,各地推广品种100份,农科院品资所新育成的品系35份,美国引进材料42份,韩国引进材料36份,泰国2份,日本1份)。
共筛选出116份高抗资源,117份中抗材料,122份高感资源。
(2)抗食叶性害虫基因方面综合1993-2002年的田间鉴定结果,获得一批高抗食叶性害虫和高感食叶性害虫的大豆种质。
高抗(HR)的品种9份:黄皮小青豆、日本、Larmar、PI227687、矮杆黄、York、阜阳170、SP26、早16号,抗(R)的品种15份,表现中间(M)的品种17份,感(S)的品种7份,高感(HS)的品种10份:大浦大粒黄、中豆19、南农86-4、南农86-4、江宁中老鼠豆、监利牛毛黄、花柒黄毛豆、沔阳白毛豆、吴江青豆、PI229358。
合成重组近交家系群体2个,包括:先进2号(感)X赶泰-2-2(抗)已推进到F7:9世代,含162个家系;和皖82-178(感)X 通山薄皮黄豆甲(抗)也推进到F7:9代,含159个家系(见表1)。
(3)产量性状基因方面获得了与提高产量潜力有关的资源8份,包括百粒重高(>40g)、主茎节数多(>30)、短叶柄(<10cM)、曲茎、顶生长花序等。
构建了RIL群体2个,包括:南农87-23 X NG94-156(F7:8,175个家系);波高(963069)X NG94-156(F7:8,156个家系)。
(见表1)(4)恢复基因方面获得利于大豆杂种优势应用的恢复系:10个。
阐明了细胞质不育的遗传模式:以栽培大豆不育系YA、保持系YB和含有不育细胞质的原始母本167为基础材料,配制了二个单交组合,四个三交组合,根据后代的育性和分离比例判断遗传模式。
试验结果表明:S(Rfrf)基因型F1花粉为半不育,F2可育与半不育分离比例为1:1;母本为不育细胞质S时,携带rf的雌配子有生活力,能传给后代,而携带rf的雄配子无生活力,不能传给后代。
母本为正常可育细胞质N时,携带rf的雌、雄配子均有生活力,可传给后代。
分离比例是单基因遗传模式。
因此该不育系属“单基因配子体不育”,即不育性由不育细胞质基因S和一对隐性基因rfrf控制,一个显性基因Rf的存在即可恢复育性。
明确了育性的稳定性:利用人工气候箱,设不同温度和光照长度处理,研究野生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OA和保持系OB的育性稳定性。
鉴于试材原产于高温短日照的夏大豆区,本试验以14小时光照和昼夜温度30℃/20℃为对照处理,在14小时不变光照条件下,温度处理为35℃/25℃,30℃/20℃,25℃/15℃;在昼夜温度固定为30℃/20℃条件下,光照处理为15.5小时,14小时,12.5小时。
在上述所有处理中,不育系OA花粉败育率均保持在99%以上。
只有保持系在15.5小时光照时,花粉败育率上升到14.3%,这一结果表明,不育系OA在温度与光照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不育性极为稳定。
从细胞学方面明确了不育发生的时期:细胞学观察发现该不育系小孢子减数分裂正常,绒毡层亦无明显异常,不育发生的时期是在单核期以后。
表1 本课题培育的RIL 群体2、新基因发掘与分子标记抗大豆花叶病毒(SMV )基因方面通过对P 1(科丰1号)、P 2(南农1138-2)、F 1和F 7:11 184个家系的田间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发现科丰1号对SMV 株系群SC-7、SC-8、SC-9的抗性分别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并将Rsc-7、Rsc-8、Rsc-9基因定位于N8D1b+W 连锁群上,与已经定位的三个抗性基因(Rsa 、Rn1、Rn3)位于同一连锁群,成簇排列。
此外,筛选到与抗性基因连锁的SCAR 标记和RAPD 标记,距Rsa 和Rsc 的距离分别为16.1和9.7cM 。
由于SC-7、SC-8、SC-9是新鉴定的SMV 株系群,而鉴定的抗性基因位点与已经发现的SMV 抗性位点位置不同,因而初步认为:Rsc-7、Rsc-8、Rsc-9 是新的抗SMV 基因。
此外,选育出NJR25-8、NJR32-8、NJR-44-1等综合性状优良、抗性好的中间材料。
利用高抗SMV3号株系的大豆品系95-5383与感病品种(品系)HB1,铁丰21,Amsoy ,Williams ,和抗病品种PI486355配制杂交组合,对各组合的F 1、F 2代接种SMV3号株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95-5383与各感病品种的杂交组合F 1代表现为感病,抗病为隐性,F 2群体分离比例为1R :3(S+N ),表明95-5383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是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PI486355X95-5383的F 2代有感病植株分离,95-5383的抗病基因与PI486355不在同一位点。
利用BSA 法对95-5383⨯HB1的99株F 2个体进行鉴定,筛选出与SMV 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共显性RAPD 标记OPN11980/1070。
RAPD 引物OPN11在95-5383和抗池扩增出OPN11980片段,在HB1和感池扩增出OPN111070片段,在F 1同时扩增出OPN11980 和OPN111070。
用该引物分析95-5383⨯HB1的F 2个体,共显性的RAPD 标记OPN11980/1070与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2.1cM 。
从95-5383和HB1中分别回收OPN11980和OPN111070特异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OPN11980和OPN111070的实际长度分别为986bp 和1084bp ,同源性为93.4%,主要差别是在两个不同区段插入(缺失)54bp 和35bp 的碱基。
用克隆的RAPD 片段OPN11980作探针(SOPN11)对亲本基因组DNA 进行Southern 杂交,结果表明OPN11980和OPN111070在大豆基因组中是以低拷贝形式存在。
根据克隆片段OPN11980和OPN111070的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SCAR 引物SCN11,SCN11在95-5383、HB1和95-5383×HB1的F 2群体扩增结果与RAPD 引物OPN11完全吻合。
用RAPD 引物OPN11和RFLP 探针SOPN11分析科丰1⨯南农1138-2重组近交群体(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联合构建),将OPN11和SOPN11定位于F 连锁群的抗病基因簇上。
由于95-5383⨯PI486355的F 2代接种后有感病植株分离且抗病基因位于F 连锁群上与Rsv1不等位,表明可能定位的是新的抗病基因。
此外,用OPN11分析了68份抗性资源,其中有25份扩增出OPN11980,表明这些品种可能携带与95-5383相同的抗性基因,而其它扩增出OPN11980/1070和OPN111070的抗性品种可能携带不同于95-5383的抗性基因。
(2)抗食叶性害虫基因方面阐明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的抗性属于两对主基因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
应用皖82-178 X通山薄皮黄豆甲衍生的RIL群体在田间对纵合虫种进行鉴定,发现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综合虫种的抗性由两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控制。
两对中效应较大的一对加性效应为10.5-10.7 (叶面积损失率, %), 效应较小的一对加性效应为4.4-7.2 (叶面积损失率, %), 而且两对主基因的遗传率较高, 达81.1-94.1%,多基因的遗传率较低, 为0-12.2%。
同样,应用皖82-178 X通山薄皮黄豆甲衍生的RIL群体在室内对单一虫种斜纹夜蛾进行养虫试验,也发现大豆对该虫种的抗性由两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1.4%。
抗虫基因(QTL)有关的分子标记及定位。
应用皖82-178(感)×通山薄皮黄豆甲(抗)衍生而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40个家系)开展养虫试验,研究各家系对斜纹夜蛾发育的影响,发现各家系对斜纹夜蛾发育的影响差异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