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考的文言实词+虚词 (1)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之重点实词和虚词整理(中考语文总复习版)

中考文言文之重点实词和虚词整理(中考语文总复习版)

文言虚词一、之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一、120个实词1、爱:义项: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例句:第一册: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第二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第三册: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第四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舅姑爱其子,不能御;同上第五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第六册:无2、安:义项: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例句:第一册: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同上项王曰:"沛公安在 " 同上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第二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同上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同上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第三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第四册: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 " 柳毅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第五册:无第六册: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3、被:义项: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例句:第一册:无第二册: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第三册:无第四册: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第五册:无第六册: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报任安书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同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上4、倍:义项:①一倍,加倍;②背向,背着;③违背;④背叛,反叛;例句:第一册: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第二册: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第三册至第六册均无5、本:义项:①草木的根或茎干;②根源,来源;③根本、基础的东西;④特指农桑业;⑤本来的,原来的;⑥副词,本来;⑦根据,掌握;⑧自己一边的,现今的;⑨底本,版本;○10本钱后起意义;○11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后起意义;○12量词;株,棵,丛,撮;例句:第一册:无第二册: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梅第三册: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第四册:无第五册: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齐桓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同上第六册: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屈原6、鄙:义项: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④谦词,谦称自己;例句:第一册: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第二册: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第三册至第五册无第六册: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7、兵:义项:①兵器,武器;②用兵器伤害人;③军事,战争;④军队;⑤兵士;例句:第一册: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上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同上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同上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同上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同上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第二册: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同上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第三、四册无第五册: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齐桓第六册: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同上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同上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同上勒兵,下令军中同上8、病:义项:①病,生病;②筋疲力尽;③毛病,弊病;④担心,忧虑;例句:第一册: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勾践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第二册: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而江浙之梅皆病;同上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同上第三册: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同上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呜呼汝病吾不知时第四册: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亦兴阑矣;虎丘第五册: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齐桓第六册: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9、察:义项:①观察,仔细看;②看清楚;③考察;④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例句:第一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第二册: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第三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第四册:无第五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第六册: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10、朝:义项:①音同"招",早晨;②音同"招",一日,一天;③朝见;④接受群臣的朝见;⑤朝廷;⑥拜见;⑦官府的大堂;⑧朝代;⑨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例句:第一册: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同上第二册: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第三册: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第四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第五册: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桓第六册: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第二部分: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11、曾义项:①音同"增",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②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③曾经;④通"层";重叠;例句: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说赵太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信陵君12、乘义项:①驾车,驱马拉车;②乘船;③登,升;④趁着,凭借;⑤压服,欺压;⑥追逐;⑦计量,计算;⑧计算的一种方法,即算术中的乘法;⑨shèng剩;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10乘车驾四马,所以"乘"有时作为"四"的代称;○11顶着,冒着;例句: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勾践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登泰山记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13、诚义项: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例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同上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阁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陈情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同上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柳毅传悲泗淋漓,诚怛人心;同上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然汝亦太草草;同上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同上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报任安书"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14、除义项:①台阶;②清除,去掉;③修治,修整;④任命,授职;○5扣除;○6流逝,过去;○7除了,除非;例句: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15、辞义项:①口供;②言词,词句;③告诉,讲话;④推辞,不接受;⑤辞别,告别;⑥文体的一种;○7托辞,借口;例句: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归去来兮辞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愚溪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柳毅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信陵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16、从:义项:①跟随;②追赶;③使……随从;④顺从,听从;⑤任凭,听凭;⑥参与;⑦由,自;⑧堂房亲属;⑨副,与"正"相对;○10zòng,放纵,纵容;○11表示对象,相当于"向";○12从事,参与;例句: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之武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勾践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谏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影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常用的实词:
1. 行:走。

2. 走:跑。

3. 语:说。

4. 故:所以,因此。

5. 顾:回头看。

6. 以为:认为。

7. 是:这,这个。

8. 亦:也。

9. 乃:才,仅仅。

10. 至:到达。

常用的虚词:
1. 之:的,它,他们,这,此。

2. 于:在,对于,到,给,向。

3. 以:用,把,因为,在...之前,通过,除了。

4. 与:和,同,跟,给。

5. 其: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这个。

6. 焉:于是,在哪里,怎么。

7. 然:这样,然则(然而)。

8. 则:那么,就是,却。

9. 乃:才,仅仅。

10. 乎:呢,吗。

这些词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但文言文词汇量非常大,还有许多其他的实词和虚词需要学习。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文言文词汇,建议查阅专业的文言文词典或相关教材。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高中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虚词

高中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虚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
28.顾 1 回头看;回头 赢得仓皇北顾 .
5 吝啬,舍不得
2.安 [追本溯源]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 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 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1
2 3 4 5
安稳
抚慰,安抚 安稳的 安抚,抚慰 哪里,什么地方
风雨不动安如山 .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 沛公安在 .
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 1.爱 [追本溯源]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 的意义,从“舍不得”自然可推出“喜欢、爱护” 的意思;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
“爱女”)。
1 2 3 4
爱护、疼爱 喜欢,爱好 爱惜,吝惜 爱慕,欣赏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
1 背东西,以背载物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2 担负,使„„承担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3 依仗,凭借
4 对不起,辜负 5 违背,背弃
秦贪,负其强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 乃使其从者衣褐
6 违背、背弃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
7 失败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 . 较,或未易量
9
10 命令
16.从 [追本溯源]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
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 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 “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文言文实词-代词-虚词-句式大全

文言文实词-代词-虚词-句式大全

目录1、爱 (4)2、安 (5)4、倍 (7)5、本 (8)6、鄙 (10)7、兵 (11)8、病 (12)9、伯 (13)10、曾 (14)11、察 (14)12、长cháng (15)13、朝 (17)14、乘 (18)15、城 (20)16、诚 (20)17、池 (21)18、除 (21)19、传 (22)20、辞 (23)21、从 (24)22、达 (26)23、怠 (27)24、殆 (27)25、当 (28)26、道 (30)27、得 (32)28、度 (32)29、短 (33)30、多 (33)31、发 (33)32、方 (34)33、非 (34)34、复 (35)35、负 (35)36、盖 (36)37、鼓 (36)38、故 (37)39、顾 (37)40、固 (38)41、归 (38)42、国 (39)43、过 (39)45、恨 (40)46、后 (40)47、胡 (41)48、患 (41)49、或 (42)50、疾 (42)51、及 (43)52、即 (43)53、既 (44)54、假 (44)55、间 (44)56、见 (45)57、解 (46)58、进 (46)59、尽 (47)60、就 (47)61、举 (48)62、绝 (48)63、堪 (49)64、克 (49)65、类 (49)66、怜 (50)67、临 (50)68、弥弥 (51)69、名 (51)70、末 (51)71、莫 (52)72、乃 (52)73、内 (52)74、判 (53)75、期 (53)76、奇 (54)77、迁 (54)78、请 (55)79、穷 (55)80、求 (56)81、去 (56)82、劝 (56)83、却 (57)84、如 (57)85、若 (57)86、善 (58)87、稍 (58)89、涉 (59)90、胜 (59)91、识 (60)92、使 (60)93、是 (61)94、适 (61)95、书 (61)96、孰 (62)97、属 (62)98、数 (63)99、遂 (63)100、率 (64)101、说 (64)102、私 (65)103、素 (65)104、汤 (65)105、涕 (66)106、通 (66)107、徒 (67)108、图 (67)109、退 (67)110、亡 (68)111、王 (68)112、望 (69)113、恶 (69)114、微 (69)115、闻 (70)116、相 (70)117、谢 (70)118、悉 (71)119、信 (71)120、兴 (72)121、行 (72)122、幸 (73)123、修 (73)124、徐 (73)125、许 (74)126、阳 (74)127、要 (74)128、宜 (75)129、遗 (75)130、贻 (76)131、易 (76)133、引 (77)134、右 (77)135、逾 (77)136、狱 (78)137、再 (78)138、造 (78)139、知 (79)140、置 (79)141、致 (80)142、质 (80)143、治 (81)144、诸 (81)145、贼 (81)146、族 (82)147、卒 (82)148、走 (83)149、左 (83)150、坐 (83)文言虚词 (84)文言文代词 (90)文言文句式 (95)1、爱(1)名词。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考纲要求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考的文言实词
1、爱:①爱、爱护: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
②爱好、喜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吝惜、舍不得:其爱必大费。

(《老子》)
2、本:①草木的根或基干、根源、来源:伐木不自其本。

(《晋语》)
②根本、基础的东西:君子务本。

(《论学•学而》)
③本来的、原来的、本来:变其本而加厉。

(萧统《文选序》)
④根据、掌握:本乎地者亲下。

(《周易•乾卦》)
⑤自己一边的、现今的:观左右本朝之臣。

(《管子•八观》)
⑥底本、版本:一人持本,一人读书。

(刘向《别录》)
⑦本钱:子本均,则没为奴婢。

(《柳宗元传》)
⑧奏章或书信,如:“奏本”、“修本”。

⑨量词:若止印三二本。

(《活版》)
3、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②庸俗、浅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③看不起、轻视: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左传•宣公十年》)
④谦词、谦称自己: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战国策•齐策》)
4、病:①生病:病万变药亦万变。

(《察今》)
②毛病、弊病:砭切政病。

(《新唐书•杜希全传》)
③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

(《伦语•卫灵公》)
④困苦不堪: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5、朝:①早晨: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②朝见: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拜见:日往朝相如。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⑤官府的大堂:未尝识郡朝。

(《后汉书•刘宠传》)
⑥朝代:两朝侍从当时贵。

(张籍《赠道士宜师》)
6、乘:①驾车:良马难乘。

(《墨子•亲士》)
②登、升:乘鄂渚而反顾兮。

(屈原《离骚》)
③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贾谊《过秦论》)
④压服、欺压:三国必起而乘我。

(《荀子•强国》)
⑤追逐:吏士喜,大呼乘之。

(《汉书•陈汤传》)
⑥计量、计算:乘事有功则赏。

(《韩非子•难一》)
⑦量词: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
7、除:①台阶: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汉书•苏武传》)
②清除、除掉: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③修治、修整: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任命、授职: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李密《陈情表》)
8、辞:①口供: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

(柳宗元《断刑论下》)
②言词、词句:侯生曾无一半辞送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推辞、不接受: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④告别: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
⑤一种文体:如陶潜的(《归去来兮辞》)。

9、当:①对着、面对: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
②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介词):然当今之时。

(《墨子•兼爱下》)
③掌管,担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国语•越语上》)
④判罪:当高罪死。

(《史记•蒙恬列传》)
⑤应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⑥当做: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
⑦适当、得当:岂非用赏罚当邪。

(《吕氏春秋•义赏》)
10、道:①路(途径、方法、措施):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②规律、道理: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
③道家、道教:造作道书,以惑百姓。

(《三国志•张鲁传》)
④从、由:凡治乱之情,旨道上始。

(《管子•禁藏》)
⑤说、讲: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引导、通:唯王使人道送我。

(《汉书•张骞传》)
⑦主张、思想、学说:从许子之道。

(《孟子•腾文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