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doc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二、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出示《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
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学习该文,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二、阅读全文,初步掌握要点。
“二六七号牢房”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伏契克英勇战斗的真实写照。
先明确:I.全文三个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心写。
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呢?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歌颂捷克爱国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信法西斯必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必胜。
2.在捷克英雄群象中着重写了哪些人?卡瑞尔,“老爸爸”——约瑟夫·贝舍克,与牢房中的爱国志士组成的战斗集体。
3.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说明。
第一部分着重描绘爱国工人卡瑞尔·马里茨的光辉形象,揭露法西斯监狱的黑暗和残暴。
第二部分着重描绘老爱国志士约瑟夫·贝舍克的英雄形象,赞美爱国者之间深厚的战斗情谊。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案例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案例作者:肖琴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5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44-01教材分析:《绞刑架下的报告》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中的一篇报告文学,是作者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伏契克的文学常识。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 品读课文,体会伏契克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品读课文,体会伏契克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一、传记导入了解英雄1. 简介作者。
他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
1942年4月,他被敌人逮捕,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他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
1943年9月8日,他被希特勒匪徒秘密杀害于柏林。
他是谁?他就是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共产党员伏契克。
2. 板书课题。
3. 齐读课题,解题。
二、初读感知走近英雄1. 浏览课文,想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 朗读文章开头和结尾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齐声朗读文章开头、结尾段。
(2)思考:课文所写的时间只有一天,在这一天里作者经历了哪些事情?(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 自由朗读课文2——32自然段,了解被捕过程和当时“我”的内心活动。
(1)引读课文2——32自然段,想想“我”是怎么被捕的?我能逃脱吗?(2)指名朗读课文20、21段,体会“我”当时的内心活动。
4. 跳读课文,说说“我”被捕落入敌人的魔爪后遭遇了哪些酷刑。
三、品读感悟见证英雄1. 指名朗读两句人物对话:“你没有心。
”高个子的党卫队队员说。
“啊,我有心的。
”我说。
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
想一想:加点的两个心有什么不同的含义?说一说:伏契克有一颗怎样的心,让自己自豪,让敌人束手无策?2. 进一步引导体会伏契克的崇高精神。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6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北师大版

《绞刑架下的报告》(二)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了解作者,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三)重点、难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了解作者,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导入环节】(5分钟左右)激趣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他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
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
1921年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由于生活所迫,当过短工和街头广告员。
后任共产党刊《创造》总编辑和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
1942年4月,他被敌人逮捕。
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
他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
【目标出示】(2分钟左右)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了解作者,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自学环节】1、自学指导(8分钟左右)(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文)(1)出示生字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舔()恪守()一绺()濒临()鼾睡()敞开()无济于事()(2)解题:“报告”是一种文学体裁,内容强调真实具体。
“绞刑架下的报告”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2.自主学习(15分钟左右)(1)一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相互交流。
(2)学生二读课文,具体研讨课文的内容。
a“我”怎么被捕的?我能逃脱吗?b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c“我”被捕后遭受了几次毒打?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导学环节】(10分钟左右)1、学生研讨: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文章用第一人称写法,写“我”集会被捕,受尽严刑拷打,直至牺牲前的事情。
A、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B、“我”被捕后遭受了几次毒打?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1)研讨: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2)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学设计2

1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3、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二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死,对于怯懦者来说,具有无比的威胁力量。
然而在英雄们面前,它却是那样地简单、平常。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英雄在临刑前写的文章。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英雄在临刑前写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伏契克(伏契克(l903l903l903~~19431943)):捷克作家、文艺评论家。
生于工人家庭,在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下投身革命活动,动,1818岁加入前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曾任党刊《创造》和《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1942年被捕,年被捕,19431943年9月8日被希特勒匪徒杀害。
他写过不少歌颂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散文、有关矿工斗争的报道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论文,最著名的是在狱中写成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19451945))。
它揭露了法西斯匪徒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描述了狱中难友们的坚贞不屈与团结斗争,在即将被送上绞刑架时,作者仍豪迈地宣称:“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其临终遗言“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安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言。
作品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出版后己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
多种文字。
三、题目解说“报告”是一种文学体裁,内容强调真实具体。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绞刑架下的报告》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经历。
2.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情感变化。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解读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并写作:你认为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在面临困境时应该如何坚持?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解读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并写作:你认为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在面临困境时应该如何坚持?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绞刑架下的报告》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和背景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绞刑架下的报告》主题相关的文章,如《牛虻》、《复活》等,让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信念与理想表达。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根据课文内容改编的电影,如《绞刑架下的报告》改编的电影,让学生通过视觉影像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回顾课堂教学过程,评估课堂氛围是否积极,学生是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
2. 教学方法:反思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绞刑架下的报告
伏契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常识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献身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
3.积累字词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分析重点句子的含义
2.与现场气氛无关、不和谐的场景如何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测字词:(练习册自主预习一)
2.了解作者及文体常识
二.课文阅读指导:
1.课文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从-----到----只有一天,作者经历了哪些事情?
明确:1942年4月24日晚差五分十点到1942年4月25日晚差五分十点
(1)被捕(2)严刑拷打逼供不屈服
2.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敌人的`凶狠残忍?
3.作者被捕前后有哪些表现让你佩服?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重点把握:
1.细读“妻子识别”一节,试分析:
(1)“我舔了舔血迹,不想让她看见......”和“我尽力用最快乐的目光向她辞别.......”中的“我”的心理。
(2)“她恪守我们的约言......”试猜测一下我们“约言的内容”是什么?
2.请分析“你没有心”和“呵,我有心的”这两句对话中“心”的详细含义。
3.为什么每次遭受毒打的时候都插入似乎与现场无关,与现场气氛不和谐的关于工人上班、孩子上学、情人化别的联想?
四.小结:题目是“报告”,作者给我们报告了什么?
明确:一是敌人的暴行;二是革命者的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气概五.类文拓展练习:
《天职》
樊春爱。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绞刑架以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献查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绞刑架的历史发展与作用;
2.绞刑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
3.绞刑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5分钟)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绞刑架下,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课堂讲解(30分钟)
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资料,介绍绞刑架的历史发展、作用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让学生了解绞刑架背后的历史。
3. 自主学习(40分钟)
学生阅读资料,自行查找相关文献,了解绞刑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绞刑架的反思和思考。
4. 小组讨论(3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绞刑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分析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有应用场景。
5. 总结(15分钟)
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讨论内容,引导学生从历史、道德和社会发展等角度来思考绞刑架的现实价值和局限性。
四、教学评价
1.学生能正确理解绞刑架的历史背景和使用情况;
2.学生能分析绞刑架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3.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来思考绞刑架的价值和局限性;
4.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献查找能力得到提高。
五、教学延伸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绞刑架的历史发展和不同使用情况,制作漫画或小说,以促进学生对绞刑架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绞刑架下的报告》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课题:《绞刑架下的报告》课型:主读课课时: 2课时上课时间: 2013年 5月14日作者:苏伦单位:台儿庄区涧头二中风浪里试舵手,困难中识英雄——《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设计文本解读:《绞刑架下的报告》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主读课文。
该单元以“红色经典”为主题。
本文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本文写了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至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24小时,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揭露了法西斯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钢铁般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阅读红色经典,感受先烈情怀,养我浩然之正气。
课前预习:1.搜集并了解报告文学及作者伏契克的有关资料。
2.朗读课文,标出段序及文中生字词,并进行圈点批注。
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简介作者的方式导入课文的学习:上一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女革命者。
今天我们先来听听一位人物的简要传记。
请听:他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
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
1921年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由于生活所迫,当过短工和街头广告员。
后任共产党刊《创造》总编辑和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
1942年4月,他被敌人逮捕。
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
他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
全书共分8章。
写他从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骇人听闻的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终没有失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他在监狱中继续组织和领导了“狱中集体”与法西斯匪徒进行斗争。
在死神临近的时候,他毫无畏惧,他写道:“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让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
”他在临死前最后的呼吁:“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言。
1943年9月8日,他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于柏林的普勒岑塞监狱。
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于1945年在捷克出版后,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
他是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共产党员伏契克。
教师板书课题: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二)解题:“报告”是一种文学体裁,内容强调真实具体。
“绞刑架下的报告”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三)课堂研讨:1、学生一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相互交流。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文章用第一人称写法,写“我”集会被捕,受尽严刑拷打,直至牺牲前的事情。
3、学生二读课文,具体研讨课文的内容。
(1)“我”怎么被捕的?我能逃脱吗?从文章开头“这可又是一次不谨慎的行动”和“要是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两句中可以看出,正是“不谨慎的行动”和“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才使我和其他同志遭到逮捕。
从文中“秘密警察已经站在窗下,用手枪瞄准了房间。
”“如果我开枪,那也于事无补,只有我自己可以免受苦刑。
”等句子可以看出,不可能逃脱;虽躲在门后,开枪还会被杀死。
(2)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心理描写。
体现了“我”这个革命者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自己的同志的安危。
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解答参照教师用书)。
(3)“我”被捕后遭受了几次毒打?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明确:“我”遭到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
具体在文章中的地方,比较明显,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说明。
(4)学生研讨: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明确:一是客观平静陈述拷打,极少展示痛楚细节;二是写到心理痛楚只一句话,几乎只一个词,用笔节制,显得轻松;三是多次地安静计算拷打的次数,冷静计算时间钟点;四是每次遭打都插入人们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
突出反映了其非凡的意志力;反映了其十分明了所投身事业的意义,有一种受难、献身的从容感、自豪感。
(5)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
以文中的具体事实对这两句话的含义作出注解。
明确:敌人说:“你没有心。
”伏契克回答:“我有心的。
”两句对话。
敌人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伏契克不仅毫不屈服,而且无一声喊叫,表现得十分平静;敌人不可思议,束手无策,其心指生理上的心;伏指心灵品质,决不出卖同志、背叛事业的无比坚贞的精神,宁愿自身受遍苦刑决不示弱的无比坚强的意志。
英雄对死亡并非没有感觉,并不是对一切没有感情,正因为他对同胞有太深的情感,才这样义无反顾地去牺牲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也并不是没有痛苦,只不过不是一般的肌肤之痛,而是为人民受难而感到深沉的痛苦。
在这一点上,他和纳粹的感觉构成了反差。
当护士问他什么地方痛时,他的感觉是:这时我感觉到我的全部疼痛是在心上。
但是,纳粹分子说:你没有心。
作为一个被折磨得昏昏沉沉、几乎失去感觉的人,这时却十分清醒起来:“呵,我有心的。
”我说。
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
这是文章的点题之句。
虽然在肉体上被折磨,生命危在旦夕,但是,精神上却拥有优势,一个感觉不到痛苦的人,居然却感到了自豪。
英雄不是一个没有感觉的人,而是一个有感觉,有感情,有思想,有信念,有意志的人,在遭受生死考验的时候,不但能够抒情,而还把他的幽默和冷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4、学生三读课文。
研讨:作者在遭受毒打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联想?找出相关语句,并讨论分析这些插叙部分的内容和作用(解答参照教师用书)。
(1)相关语句:收音机播出午夜时刻的信号。
咖啡馆关门了,最后的顾客回家了,情人们还流连在门前难舍难分。
一点钟。
最后的一辆电车回厂了,街上空无人迹,收音机向它最忠实的听众敬祝晚安。
三点钟。
清晨从四郊进入城市,菜贩向集市走来,清道夫们打扫街道。
五点,六点,七点,十点,中午了,工人们上工又下工,孩子们上学又放学,商店里做着买卖,家里烧着饭……(2)这是作者对人们如:情人话别、工人上班、孩子上学等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
(3)这些联想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自觉的战士、清醒的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包括热爱生活却又自觉牺牲,宁愿受苦受难也不让他人遭罪,为他人幸福生活而受难献身等崇高思想;也不无悲壮情怀。
作者是一位自觉的反法西斯战士,一位清醒的革命家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
首先,这些联想同样表现了作者的镇定、意志力,受难、献身的从容感。
其次,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出作者是深知活着之美好的人;正是这样,其自觉自愿的牺牲就带着一种内心的崇高感。
再次,这是作者宁愿自己受苦受难直至牺牲也不让他人遭罪的思想境界的体现。
文章前头有详细的交待,作者本来可以避免后来的苦刑,但为了保护其他同志,他选择了受难之路。
因此,每次遭受毒打时他联想到依然宁静平和生活着的人们,他内心的欣慰感正是这一崇高精神境界的展现。
第四,也似乎在告诉人们,反法西斯战士们的受难正是为了自己民族的人民能好好地生活。
第五,上述种种也不无悲壮情怀,尤其这些联想告诉读者,人们并不知道,为了他们的宁静平和生活,他们的先锋战士正在遭受苦难。
5、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
文章开头的句子: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
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文章结尾的句子: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钟了。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明确:前后呼应。
这是一种反衬,正是为了在“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这样美好而宜人的夜晚,同胞们能够和平地生活,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温润,英雄慷慨赴义,死而无憾。
(四)课堂小结:要点: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插叙的作用。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个革命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的心理状态和他整个的“心”。
这节课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二)课堂研讨: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明确:两人各有特点,同是革命者,卢森堡更多的是女性的细腻和女性的爱,但也不乏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性格,从而征服了读者;而伏契克也有其非凡的魅力,舍己为人的关爱,面对死亡,无所畏惧。
他的冷峻和清醒,更多给人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
(1)我们先回顾《狱中书简》一文中有关景物的描写。
可以看出卢森堡的文章,满了丰富的形容和渲染,可以说是文采风流,激情洋溢,夸张铺饰,哪怕是非常不起眼的植物或者动物的生命现象,都要赞叹一番,激动一番,形容词语纷至沓来,滔滔不绝;描写细腻,语言生动,以情景动人。
(2)《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的几个句子(请学生在文中划出):“这一拳几乎要了我的命”“接着就是第二拳,第三拳。
”“我早就料到了这一手。
”“坐好,不然我就要开枪了!”“你开枪吧!”“代替枪弹的是拳打脚踢。
”“一棍子打下来。
两棍子。
三棍子。
”“我感到了疼痛。
五下,六下,七下,现在仿佛棍子直打进了脑髓。
”“现在我又能够比较安静地计算抽打的次数了。
我惟一感觉得到的疼痛,是从那咬烂了的嘴唇上来的。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所有这些形容痛苦的词语都是十分简短的,只有一个细节(咬烂了的嘴唇),是从效果上暗示了殴打之惨烈。
从这样的语言中,我们感到了作者追求的不但是对疼痛感的克制,而且是精神的优越。
生死置之度外,就无所畏惧了。
文中反复提起“死神却迟迟不来”,“可是我还没有死去”,都集中到一点:视死如归,在死神面前,不但毫无畏惧,而且心情平静。
伏契克所经受的空前惨烈的拷打,生命备受摧残,忍受非人的痛苦,如果要形容、渲染一番的话,绝非难事。
但伏契克始终行文简洁,干脆利落(除了个别例外),给人以拒绝形容的感觉。
这就不仅仅是文风的表现,而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强调。
那就是面对死亡和严刑,毫不在乎;即使躯体残损,在死亡的边缘之时,也是无动于衷,宁静致远。
可见:《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则叙事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语言冷峻而不乏幽默,以形象感人。
(三)课堂小结:要点:从插叙、开头与结尾、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和语言风格四方面引导学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