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如何开始中医的学习讲解

合集下载

自学中医的顺序

自学中医的顺序

自学中医的顺序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中医学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学中医。

但是,中医学内容繁杂复杂,如果没有科学的顺序进行学习,很容易走弯路或者掌握不牢固。

下面为大家介绍自学中医的顺序。

一、基础知识
中医学基础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药学理论、针灸学理论等。

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先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络穴位、气血津液等。

同时要学习中药和针灸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以便后续的学习。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是中医学诊断的核心,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要深入理解中医学的病因病机,需要学习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和病理学知识。

掌握中医学的病因病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疾病,对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方剂学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包括中药的配伍、煎药方法、药性等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方剂学时,需要了解中药的性味、功效、归经等基本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中药的制剂方法,了解不同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规律。

四、临床实践
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是将中医学理论应用于临床诊疗的重要环节。

在自学中医时,可以通过阅读临床案例或者参考中医学名家的著作来了解中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来掌握中医学的诊疗方法,如舌诊、脉诊等。

总之,自学中医应该遵循基础知识、病因病机、方剂学、临床实践的顺序,逐步深入,循序渐进。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和体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学中医也要讲究顺序次第你的学习方法对了吗

学中医也要讲究顺序次第你的学习方法对了吗

学中医也要讲究顺序次第你的学习方法对了

学中医也要讲究顺序次第,这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学问。

在传统中医文化中,讲究“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累经验,才能逐步掌握中医的精髓。

如何正确地学习中医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系统学习。

中医包括中医理论、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要系统全面地学习中医知识。

从基础理论开始,逐渐深入,不能一下子想学得面面俱到,要循序渐进,掌握基础知识后再逐步深入学习,避免一知半解。

其次,要注重实践。

中医强调实践经验,要多实践、多观察、多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才能加深对中医知识的理解。

比如,学习脉诊、舌诊等诊断方法,要多观察、多实践,才能准确判断疾病。

再者,要注重师承。

中医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传统中医文化中有“师传弟子口授”的传统,要找一个资深的中医老师学习,向师傅请教,学习师傅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这对于学习中医是非常有帮助的。

此外,要注重阅读。

中医典籍是学习中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要多读中医经典著作,了解中医的根源和传承,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最后,要注重实践。

学习中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坚持学习、勤于总结、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为人民健康服务。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把握好学习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医水平,让中医文化发扬光大。

如何学习中医

如何学习中医

如何学习中医学习中医是一项需要不断积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过程。

中医学的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经验,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

本文将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实践经验总结三个方面,介绍如何有效地学习中医。

一、理论学习要学习中医,首先需要系统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学习方法:1.课堂学习:可以通过报名参加中医学院或医学研究机构的相关课程来学习中医理论。

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2.阅读经典著作:中医学经典著作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

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在阅读经典著作时,可以结合注释和解读,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3.参与学术讨论:可以积极参加中医学术交流会议、研讨班等活动,与其他同行进行学术讨论,分享心得体会,从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实践操作学习中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积累,还需要进行实践操作的训练。

以下是几种途径:1.临床实习:通过参与医院、诊所等临床实习,可以亲自观察和接触患者,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中医治疗的方法。

在实习过程中,要虚心向师长请教,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模拟实验:可以选择一些模拟患者案例进行实践操作,例如使用穴位按摩、中药煎煮等方法,熟悉中医治疗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技巧。

3.辅助技术的学习:中医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辅助技术。

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班或者实践课程,系统学习和掌握这些技术。

三、实践经验总结学习中医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操作,还需要总结和积累实践经验。

以下是几种方法:1.病例分析:对每个病例进行仔细分析,了解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找出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2.临床实践记录:对每个病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方案和疗效等。

随着实践的不断积累,可以形成自己的医案库,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3.学习交流:在学习和实践中,要及时和其他中医师、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经验和心得。

学中医的4个方法

学中医的4个方法

学中医的4个方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对于想要学习中医知识的人来说,了解一些学中医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学习中医的四个方法,帮助你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

一、理论学习法中医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具有复杂的体系和深邃的思想。

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就是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此外,也可以参加中医学习班或中医相关的研讨会,跟随专业的中医师学习、讨论和交流。

二、实践探索法学习中医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还包括实践的探索。

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技能。

可以选择参加一些中医临床实习或实践课程,亲自操作、观察和体验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此外,也可以找一些机会与有经验的中医师合作,从他们身上学习一些宝贵的经验。

三、研究文献法中医学术研究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年都有大量的学术文献问世。

通过研究文献,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派观点。

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中医学术期刊、学术会议论文等,阅读相关的研究成果。

同时,也可以参考前人的研究经验,探讨一些值得研究的话题,进行论文撰写和学术交流。

四、跨学科综合法中医学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针灸学等。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医,可以尝试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学习,例如学习生物学、解剖学、药学等。

这样可以加深对中医的理解,并从其他学科中汲取有益的知识。

此外,还可以参与一些跨学科的学术研究项目,与其他学科的专家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总结起来,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注重实践探索,研究文献资料,以及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这四个方法相辅相成,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中医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中医实践中。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位有才华的中医师,并为人们的健康作出贡献。

谈谈自学中医的方法

谈谈自学中医的方法

谈谈自学中医的方法自学中医的方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产生兴趣,希望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

下面就谈谈自学中医的一些方法。

1、确定学习目标在开始自学中医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你是希望成为专业的中医师,还是仅仅希望了解一些中医基础知识以便在生活中应用?明确你的学习目标将有助于你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

2、学习基础知识中医的基础知识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

这是学习中医的基石,需要反复学习和理解。

3、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自学中医的教材和资源,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这些经典的中医著作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

此外,还有一些现代的中医教育机构和网站,如“中域教育”、“同仁堂”等,提供了丰富的中医学习资源和教学视频。

4、学习实践技能学习中医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一些实践技能,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这些技能可以通过视频教程、线上/线下培训课程等方式进行学习和练习。

在自学过程中,可以寻找一些实践机会,如亲朋好友之间的互相帮助,来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5、参加线上/线下学习小组通过参加线上或线下的中医学习小组,可以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共同进步。

同时,也可以分享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寻求他人的帮助和建议。

6、保持持续学习中医博大精深,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保持对中医的热情和好奇心,不断探索和学习,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

总之,自学中医需要耐心、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大家可以在自学中医的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

毕业论文写作是每个毕业生都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而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对于论文的质量和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提出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与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等部分。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需要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了解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对于想要自学中医的人来说,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入门自学的方法,帮助您逐步掌握中医的基础知识。

一、中医基本概念与理论中医学包括中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等内容。

在自学中医之前,首先应当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这将有助于您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

1.1 了解中医的历史与渊源中医学源远流长,对中医的历史与渊源有所了解,将有助于您理解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参阅相关的中医史书籍或学术文章,可以了解中医学的渊源和历程。

1.2 掌握中医基本概念学习中医的基本概念是自学的第一步。

从中医学的角度解读人体、疾病、病因、病机等方面的概念,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独特思维方式。

1.3 理解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理论。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理论,您可以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并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中医入门学习方法中医学习过程中,灵活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将介绍几种中医入门自学的方法,供您参考。

2.1 阅读中医经典著作中医经典著作是深入了解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经典的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进行阅读。

这些经典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2 学习中医基础课程现在许多大学和医药院校都开设了中医基础课程,可以通过参加线下或线上的相关课程进行学习。

这种方式可以系统地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2.3 参与中医学习社群中医学习社群是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在这里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中医学习者,分享学习资源和经验。

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加入相关的中医学习群体。

三、自测与实践中医学习过程中,自测和实践是很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加深对中医的理解。

如何学习中医

如何学习中医

如何学习中医1.启蒙阶段:第一步首先要勾起兴趣,看书以现代白话文为主,建议从本科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入手,先大体了解中医的基本知识。

另外中医是一门医学,是一门治疗人的医学。

所以要想学习中医我们的了解人体结构。

知道人体五脏六腑在什么位置。

长什么样,有什么用等。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可以买张人体结构图挂在家里。

这样方面学习。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什么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刚开始你会觉得难以理解,但只要你花心思多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道理,是可以很快入门的,然后就要自学一下人体解剖学,搞清楚人体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得清桡侧、尺侧,找得到桡动脉在哪里,就可以开始练习把脉了。

2.入门阶段:有了兴趣后就要开始正规打基础了。

这个阶段会有点痛苦枯燥,很多需要记忆,因此还是要以现代白话文的著作为主,但有了前面的兴趣和一定基础,应该是可以坚持下来。

这个阶段教材,推荐看《中医诊断学》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另外,《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以及传统的医疗典籍也是需要研读的。

”这阶段主要是打基础,比较系统的学习中医基本学说,常用中药的药性等等,如果这些都背不下来、理解不了的话,可能悟性不够,还是别学中医了。

《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

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

3.升华阶段: 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这五门中医学课程学完后,你就可以在中医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看病开方了,当然,你的第一个病人天经地义的就是你自己,切忌避开有毒性的中药,用药以平和的为主,一步步来。

这一阶段,也是学中医最重要的阶段。

4.实践:其实实践是一直伴随在学习中的,学了脉学,就多去把脉,看到家人有不舒服,就试着用中医去分析下,这样很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

前面的理论吃透后,后面就要看大量医案了,医案的著作很多,很多名家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看他们的医案能学到不少,开阔见识,但其中的谬误也有,所以不能尽信,有了前面的学识,还可加上自己思考。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中医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深刻地阐述了人体的调理与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华民族的医疗体系中。

对于对中医感兴趣并希望自学的人来说,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入门自学的方法,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一、初步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初学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中医基础教材,了解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能够对中医的整体思维方式和疾病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的中医经典,如《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通过阅读与研究,全面了解其中包含的理论、观点和案例。

考虑到初学者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一些简化版的中医经典教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了解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其独特之处。

了解中医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舌苔、脉搏等指标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病情。

同时,学习中医的治疗技术,如针灸、中药等,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这有助于初学者对中医的实际应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一些简单的中医疗法。

四、参与中医学习社群或讲座加入中医学习社群或参加中医讲座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和分享,获得更多的中医学习资源和经验。

在社群中,可以与其他学习者互动,并请教一些专业中医师或老师,获取他们的指导和建议。

此外,定期参加中医讲座也可以拓宽知识面,了解中医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

五、实践中医疗法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是学习中医的关键。

初学者可以通过实践中医疗法,如自我按摩、草药泡脚等简单的中医方法,感受中医的疗效和特点。

此外,也可以考虑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进行中医学习和实践,例如组建学习小组或者参加中医实践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教】如何开始中医的学习本人曾经听过多次中医的讲座,有感于中医的博大精深,加之本人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

一直想学习中医知识,现在完全是门外汉,不知道从何学起。

望各位前辈、同仁指点。

--如果自学的话,你可以试下这个方法:先看唐云的《走近中医》和刘力红的《思考中医》这两本书。

可以帮你建立初步的中医印象。

接下来,如果有能力,应当直接看古籍。

不要去看现代的中医教材,一般看了你也不会用。

而古籍中也不要先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之类的,没有一点基础,读了脑子也是糊涂的。

读古籍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开始,因为他的书是逻辑性最好的,一看就明白。

然后再读他的《长沙药解》建立初步的中药理论。

黄元御的书现在没有单卖的,书店里都是黄元御全书。

黄元御擅长五行理论。

在下来读《郑钦安医书阐释》。

这本书其实是郑钦安的三部医书的合订本,由唐步祺阐释。

郑钦安擅长阴阳理论模型。

读到这里一般的病你基本都可以自己解决了。

往下就要继续读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作为一个提高。

这两本书在黄元御全书中有。

这时,你可以看看《黄帝内经》了,很多东西一看,你就会明白。

至于《伤寒论》在《郑钦安医书阐释》和黄元御全书中,他们二位都为其作过注,看着更方便些。

直接读无注的原本,对初学者肯定不行。

到此,你的中医水平肯定比外面很多中医师都高。

目前我也在这样学。

-----------回复heacheuy 的帖子多谢指点。

明天书店里去一下。

--回复雪岩98 的帖子我也才开始,这个方法好像是看到四圣心源先生说的。

--也可考虑搜索徐文兵的解读黄帝内经听听,对中医建立点印象。

再从网上搜索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看看(实体书也有卖,不过删减了许多有趣的内容,而这些对入门个人觉得有帮助)--这种事情要看机缘,不是可以强求的,别人推荐给你的书不见得适合你-我也困惑中,希望能得到前辈们的指点--没有中医和易学基础,想入道和刚入道的朋友建议先不要看黄(黄元御)书,最近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走进中医大门的金钥匙系列丛书》,写的非常好,建议你买几本看看。

当然了,想学好中医是想当难的,如果你真想学,先买本秦伯未的《中医入门》入一下门,然后再买本《药性赋》看一看,背一背,然后再买本《濒湖脉决》看一看,背一背,然后再买本《医学三字经》看一看,背一背,大概用一年的时间,你就可以当个普通中医了,呵呵。

千万别小看这几本小书,小书中有大学问,大秘决,等你读了十几年中医书,看了无数临床经验后,你就明白了,呵呵。

--拿药性赋里的几句话给你举个例子吧。

比如寒性药里面有句话叫“菊花明目而清头风”,这一句话就可以让你治疗好多病。

现在举两个我的临床病案:病案一:单味菊花清头风治疗头疼,眉棱骨酸痛。

最近天冷,一位同事鼻炎犯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头疼5天了好不了,正好她从家里带来了一包菊花,想泡茶喝,我看见了,告诉她让她放上一大把菊花(平时她就用3,4朵),泡了两杯头疼减轻,第二天头疼万全消失。

病案二:菊花配合枸杞明目治疗眼睛干涩和精神疲劳,有位学生眼睛干涩,精神疲劳,用滴眼液等不能缓解,找到我,我让其喝枸杞菊花茶,三天后眼睛干涩,精神疲劳症状万全消失。

推拿按摩:揪耳操让老人像小伙精力充沛中医书籍大全中医经典教程中医论坛据笔者说,他认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每天做起事来兴致勃勃,像一个20岁的小伙那样精力充沛。

很多人都向他取经,他说:“其实我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是每天早上起床后,做一套揪耳操而已。

”他把自己的那套揪耳操,传授给向他取经的人。

每天起床后,他都会把右手绕过头部,向上揪左耳14次;然后反过来,左手绕过头部,向上揪右耳14次。

他告诉身边的朋友,一天之中只要有空闲,就要多揪耳,养生效果很明显。

所以,不要小瞧耳朵这个小东西,它掌管着我们的健康大权。

人体耳朵上有180多个穴位,如果用线把耳朵上重要穴位连接起来,像极了倒置在母宫里的胎儿。

而且在这小小的耳朵上,能够找到很多与我们身体各个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和反射点。

当一个人身体某个部位发生病变的时候,耳朵也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比如,如果是急性炎症,耳朵上与疾病对应的部位会出现点状或片状红晕,而且伴有充血和红色丘疹;患肿瘤疾病的患者,相应的部位会出现结状隆起,呈点状和片状暗灰色;患冠心病的人,在耳垂处可以发现一条斜形的皱痕,被称为“冠心病沟”,因为耳垂是对缺血非常敏感的部位,当冠状动脉发生硬化的时候,耳垂上的组织因为缺血而萎缩,于是就出现了这条皱痕。

所以说,出现这条皱痕的人,90%以上已经或者将要发生冠心病。

当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时候,耳廓的颜色微黄而红润;如果耳廓呈白色,说明你身体受到寒气侵袭;耳廓焦黑、干枯,说明肾精极亏;耳朵红肿(不是由中耳炎或冻疮所致),说明少阳相火上攻或肝胆湿热;耳背出现红色脉络,很多时候是要出麻疹的征兆。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耳朵出现了奇怪的颜色,不仅要去看医生,还要及时揪耳朵。

不要只在犯错误时才楸,没犯错时也要揪,这种揪耳养生法会让你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三种最常用的揪耳法。

第一种:揪耳尖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尖,慢慢揉捏直至发热,然后向上提揪15~20次。

耳尖属于内外生殖器、盆腔、胯、膝、足、踝等等反射区,揪这个部位,可以提高反应能力。

第二种:揪耳轮用拇指和食指在耳轮上揉捏到发热,再向外揪15~20次。

耳廓属于颈椎、腰椎、肩部的反射区,经常揪耳轮可防治相关的疾病。

第三种:推耳根把中指放在耳前,食指放在耳后,自下耳根向上耳根推,每次推 40~50下。

你不但会觉得耳根发热,面部、头部也会有发热的感觉。

耳根是头面部的反射区,推耳根对头痛、头晕、耳鸣有很好的疗效。

-----------大道至简!!!!!!!妙极!!!!-----------方法简单、易操作,记住,以后照着作,谢谢。

-----------实践出真知-----------已经在做了,感觉有效果。

-----------坚持才能胜利,感谢lz-----------看图片上感觉耳尖和耳廓是一个地方呢-----------身体重在保健.-----------确实好-----------看不到图片-----------好贴,我也曾经想过用桂枝汤治疗体虚恶风-----------盖虽发热,然发热略低,曰低烧。

即体温略高于正常体温,此时散热速度略高于常人,则恶寒不明显,然风来,汗液蒸发吸热,散热加快,则立感寒冷,此为恶风。

我常年有这个症状,很有体会。

就不知道怎么处理。

-----------精辟的论述,开悟我心!赞叹!----------------------感谢楼主的详细论述。

学习了-----------论述简易透彻,确为至论。

-----------分析的不错!脉象上也有区别:中风脉缓,伤寒脉紧。

伤寒杂病:浅谈怎样学好中医中医书籍大全中医经典教程中医论坛本人自幼体弱多病,有感于此,与初中毕业即读卫校药剂专业,以便自疗。

后在一老师指点下自学中医,于今十多年来,才找出学好中医的眉目来。

前五六年功夫用在自学考试上,大专文凭拿到手,功夫又用在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资格证上,时间都浪费在教科书上(也有好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无证你水平再高也非法。

近一年来,开始正式临床,深感学识的不足,在经典上下功夫太少,于是立志天天背诵抄写伤寒金匮,以期熟诵,于是再临床疗效非凡。

于是将学医经验总结如下:1.要立志,发大愿,誓救天下疾病众生。

2.读书要专,要下狠功夫在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典上,越早越好,最好能背诵。

3.因我是自学无师,深感没有老师指导的无助,择时很重要,要经方派的,要有择法眼,太少了。

4.参考书也很重要,如经典解释类,名医医案类,要择以经方为主的。

-----------好。

可以具体谈谈学习中医的方法和一些经验。

-----------本人也自幼體弱多病,去年開始自學中醫,從基礎的開始看,如不生病的智慧,求醫不如求已,中醫基礎等開始看,慢慢明白一些東西,不過要看緣份,找到好師傅就好-----------个人愚见,如此学出来的中医,封顶就到中工之才而已.-----------中工之才,也不错了啊,少几个下工,多几个中工,也算是善莫大焉!-----------民间自学也未必不出高手. 选对方向比使蛮力更重要. 我现在以JT的教材为主学习伤寒, 边学边试, 已小有成效. 虽然离高手还太远, 但慢慢来, 不急也急不得.-----------楼主我和你一样哦读卫校药剂专业去年对中医感兴趣,还在摸索中.......................-----------可惜我是一个学计算机的大学生,也是体弱多病,身上好多麻烦,也吃过好多药,渐渐地看到中医这方面的书,也算跟中医有缘吧,我有时都感到很幸福,但自己的问题靠自己来解决,感觉学这点中医,像JT叔叔,倪医师他们的书都很深很有道理,自己没实践,感觉纸上谈兵,没用,真是郁闷.....伤寒杂病:请教为何: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中医书籍下载更新:2013-12-17 医学论坛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原帖由杜仲于2007/3/24 19:45 发表请教为何: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这个问题没有必要搞清楚,《伤寒论》的精华不在这里。

《伤寒论》如果缺了这几个字仍然是《伤寒论》,这类原文如果不存在,《伤寒论》也许会更加容易理解。

等、等、等。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六和七为水火之成数,所以有上面的条文.数理其实能揭示很多东西的,例如上面的河图数字还可以的出这样的结论:水从外来,火从内起.水为寒,火为热.这个也是伤寒和温病的差别.后学初学中医,论述肯定有误,请多指点.-----------原帖由等待花开于2007/3/27 12:49 发表水火者,阴阳之征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六和七为水火之成数,所以有上面的条文.数理其实能揭示很多东西的,例如上面的河图数字还可以的出这样的结论:水从外来,火从内起.水...恕我直言,有什么用???高血压,糖尿病,白血病,癌症,顽固性皮肤病等等摆在你面前,你怎么办???总不能让病人把一两1,二两2,三两3,四两4,五两5喝下去吧。

最终解决问题的不还得是药吗。

《伤寒论》最有价值的应该是:是证是方。

最需要高清楚的是每一味药在每首方中的作用是什么?-----------以此求病,难免落于刻舟求剑之讥.然数以演相,相以应证,以之推求事物之变化还是有点道理的,呵呵.霜中菊老师所说甚是,学生谨记.如意-----------仲师不会无聊到把没用的东西写在这么重要的经典之中。

自己不懂,就不要把话说得那么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