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植被恢复研究现状与趋势

边坡植被恢复研究现状与趋势
边坡植被恢复研究现状与趋势

边坡植被恢复研究现状与趋势

高速公路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沿线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至2005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4. 1万多km[1]。然而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开挖路堑、填筑路堤,不可避免地导致原生植被损毁、山体大面积裸露,大量弃土弃渣侵占耕地、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3]。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起,高速公路边坡面积每年以2-3亿m2的速度迅速增长,在长江中、下游,因公路建设每年新增水土流失5000万t,仅四川省因公路建设每年新增水土流失2678万t[4]。因此,恢复和重建边坡及路旁的生态植被不仅是高速公路工程本身安全的需要,而且对于美化沿线景观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对边坡的防护主要从工程安全角度考虑,通常采用如浆砌块石、干切片石、喷护混凝土等单纯的工程防护措施[2],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和谐性和自然美,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和工程问题。随着高速公路飞速发展和生物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对公路景观的要求逐渐提高,公路边坡防护观念正在逐渐改变,边坡生态恢复工程也相继发展了起来。有关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公路绿化理论、技术、施工工艺和工程设备等方面的相关研究[5-8]。公路工程部门也在许多高速公路的建设中进行了绿化工程的实践,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9-11]。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对边坡绿化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处于起步阶段。

据报道,在未来二三十年我国高速公路将建成4万多km[12],每建设1 km高速公路,形成的裸露坡面面积可达5-7万m2[13],为植被恢复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因此,为了弥补目前科研的不足,探索边坡植被恢复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高速公路生态型绿色通道的建设,边坡植被恢复的科学研究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介绍了了边坡植被恢复的概念、原则、难点;总结了国内外边坡植被恢复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我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本文还明确研究趋势和热点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边坡植被恢复的概念及恢复原则

1.1 边坡植被恢复的概念

边坡植被恢复,以恢复生态学、水土保持学、草坪学等为指导,包含了土木工程学、岩石学、土壤学、生态学、植物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内容,是融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工程技术[14],属于生态恢复学的范畴,国外有Biotechnique,Soil bioengineering,Vegetation或

Revegetation等名称,国内有植被护坡、植物固坡、坡面生态工程、坡面植被恢复等说法[15]。

韩烈保认为,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是以“现代恢复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对因工程建设而遭受生态破坏的边坡,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恢复和重新建立一个可持续演替发展的、健康的生态系统,以达到稳定边坡、保持水土、改善和美化环境目的,进而提高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质量,使高速公路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1]。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对破坏边坡立地条件的分析和周围植被的调查,科学合理选择植物,利用适宜的工程技术手段,快速建立或恢复边坡植被,最终通过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朝着地带性顶级植物群落的方向发展。以达到恢复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之目的[1,3,16]。

1.2边坡植被恢复的原则

针对高速公路挖方边坡绿化的特点,边坡植被恢复应遵循以下原则[20]:

1.2.1 稳定性原则

边坡稳定是保证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基本前提。首先,不论是否进行人工绿化,高速公路挖方边坡上的植被恢复都有一个过程,其稳定性不能依赖植被的浅层加固效应,边坡的设计必须保证其自身的稳定性要求;其次,对于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才能进行绿化的边坡,应验算工程措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第三,绿化的植物,应选择根系发达、入土深的草和灌木。应尽量采用小树冠的灌木,以减少风对边坡稳定的影响。为防止影响行车安全和边坡稳定,边坡上原则上不宜种植乔木。

1.2.2 水土保持原则

除上面提到的根系的浅层加固效应外,植被的水文效应是实现边坡绿化水土保持功能的另一重要方面。边坡植被的水文效应主要依赖于草本植物和种在坡顶、坡底及边坡台阶上的攀援、垂悬植物。边坡施工的同时应及时在坡面上种植速生草本植物,并采取适当的覆盖措施以防止初期的水土流失。

1.2.3 多样性原则

边坡种植植物的选择应以地带性植被与乡土植物相结合、浅根植物和深根植物相结合、豆科植物与非豆科植物相结合的方式,还要尽可能配置抗逆性强和水、肥、光、热利用率高的植物。这样有利于建设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稳定的、生命力强的立体生态群落,能够改变单纯草本护坡易退化、周期短、维护管理难度大等缺陷[2,16]。

1.2.4 适应性原则

高速公路挖方边坡的情况千差万别,即使同一条公路,其挖方边坡也因边坡坡度、高度、造型、防护方式、土质、水文、地质、边坡朝向等的不同存在许多不同的类型。因此,在进

高速公路挖方边坡的绿化设计前,要首先对各边坡的情况进行认真地调研,并根据不同的边坡类型合理选择绿化植物和绿化方法。

1.2.5 景观协调性原则

应从景观的角度对绿化的规模、色彩和造型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避免单调和雷同。季节性植物搭配彩叶植物可使高速公路边坡观赏性更强[2]。

1.3 边坡植被恢复存在的难点

1.3.1 边坡植草快速成坪困难

在公路路域环境下,即使在气候温和的亚热带地区,使遭破坏的生态系统经自然恢复形成草—灌丛植物群落至少需20年,而在海拔较高的亚高山地带所需时间更长。因而,着力研究开发快速成坪技术,实现高速公路边坡及路两旁快速植被覆盖,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蓄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将高速公路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降至最低限十分必要。并且,恶劣条件下的快速成坪问题、不同气候带及复杂地形的快速成坪技术、无养护条件下的成坪技术等都有待研究开发[2]。

1.3.2 人工草被退化普遍

由于道路、水电等基建工程边坡面积大、战线长,人工养护比较困难,再加上投入的资金有限,边坡绿化工程完成后,边坡植物一般都处于自生自养状态,生长力较弱、品种单一,高速公路边坡的水分、养分等供应较差,草被退化严重,遇到干旱、病虫等自然灾害,在低养护或无养护情况下极易退化、死亡[18,19]。若草被退化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而且起不到生态防护效果,还可能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和坡面破坏。最终可能会引起边坡垮塌等许多不良后果。能否解决好边坡呈现的缺土、缺水、缺肥的状态以及边坡植被面临的干、热威胁,将直接影响到边坡最终的绿化效果和生态效益[3,18]。

1.3.3 石质边坡生态恢复难度大

岩石边坡通常不具备植被赖以生存的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并且坡度一般都较大,极易遭受雨水冲刷,故岩石边坡的生态恢复技术是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的难点和热点。许多技术问题仍急需解决,如不同坡度黏结剂配比、生物种群结构配置工艺创新与机械配套等[2]。

1.3.4 缺乏统一的工程绿化标准

同样的工艺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或由不同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效果差异很大,说明在对各类边坡、废弃矿山等生态环境恢复和工程绿化工作中还缺乏统一、科学的技术标准,阻碍了我国生态环境恢复技术的健康发展[18]。

2 国内外边坡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2.1 国外边坡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2.1.1 基础理论研究

美国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30-40年代就意识到了道路建设中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开始在道路边坡开展植被恢复工作[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关于植物材料的选择与配置的研究成果[21,22],且涉及面广[23],形成了丰富的生态工程恢复技术理论[20],包括限制因子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生态适应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生物群落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缀块-廊道-基底理论等,这些理论对高速公路的生态绿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外对荒漠中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研究及野生乡土植物应用研究都较早[24-26]。在恢复植被养护与管理研究方面,国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7-30]。在恢复植被群落研究方面,国外进行了大量关于入侵种的蔓延、分布进行了研究;植物群落组成方面的研究[21],为边坡植被恢复中科学限制恶性杂灌草的入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法。而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国外研究较多,如不同坡面类型(不同坡度、坡位、坡向)对植被和水土流失的影响等[31-35]。这些研究均为边坡植被恢复中如何减少水土流失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利于科学引导边坡植被恢复,扬长避短,使高速公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型绿色通道。

2.1.2 技术研究

在恢复技术方面,国外关于边坡植被恢复的技术已很成熟。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英、法、日、韩等国家相继开展了液压喷播植草技术的研究,并在边坡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液压喷播技术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蓬勃兴起[1,16,18]。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对岩质边坡生态防护技术进行深度研发,日本的植被恢复技术也处于世界前列目前全球注册的生态防护技术专利就达40多项。特别是1976年以来,日本对边坡生态防护材料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巨大突破,较好地解决了贫瘠的和高陡土岩边坡的生态防护问题。目前已有种子喷播法、客土喷播法、厚层基材喷播法、植生带法、植生网法、肥料袋法、植生袋法等成熟的配套技术。其中,客土喷播法是目前日本应用最为广泛的,已开发了20多种单项技术,会员施工公司发展到几百家,也研制了专门的产品,如植生袋、网、喷播设备和材料等,被誉为“从种子到树林的再生技术”[45]。其开发的喷播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破碎风化岩土边坡植被恢复技术难题。日本对多孔生态植被混凝土也作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植被护坡理念在日本已深入人心,植被护坡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

2.2 国内边坡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2.2.1 基础理论研究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20世纪90年代后才迅速发展,1996年昆曲高速公路开始对公路边坡采取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形式,从此高速公路走向生态建设型道路[36]。经过近10年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总结,恢复技术渐趋成熟,研究成果丰硕,但与近些年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相比,相关研究严重滞后,也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

我国对于植物选择与配置的研究较多,我国较早和较广泛应用的是单一植草护坡技术[37]。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了对草种配比与播种量的研究[38],并对一些边坡防护植物的抗性作了初步探索。随着人们对植被恢复认识的提高,灌木类、藤本攀援植物类、野生草本植物在边坡防护中不断得到应用[39-41],对建立边坡立体防护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植物选择的方法上,提出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以植物的抗逆性、护坡效果、抗冲刷能力等作为评价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进行筛选,为植物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在植物配置上,遵循生物多样性原理[42-44]。但是在恢复边坡的养护与后期管理及恢复植被群落方面的研究就明显较少。关于边坡生态方面的研究较多[64,65],如路域生态环境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植被破坏和土壤铅污染等问题,给动、植物、人类和自然保护区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66,67],同时也影响路域植被恢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2.2 技术研究

我国的生态护坡技术应用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般多采用撒草种、穴播或沟播、铺草皮、片石骨架植草、空心六棱砖植草等比较简单的生物护坡方法。随着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我国也引进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成功经验。1990-1991年,中国黄土高原治山技术培训中心与日本合作在黄土高原首次进行了坡面喷涂绿化技术(液压喷播)试验研究[46]。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根据我国不同的坡面类型,已建立了多种综合技术体系包括坡面喷涂绿化技术在内的各种现代化的坡面生态防护技术,如开沟植草法、三维植被网施工技术、厚层基材喷播技术、土工格室护坡技术、浆砌片石骨架、土工格栅、种子袋护坡技术等[74],可基本满足我国公路建设中植被恢复的需要[1,18]。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针对岩石边坡生态治理的技术也渐趋成熟,如喷混植草防护技术[47]、厚层基材喷播[48]等的研究应用。此外,在借鉴了国外喷播机械的基础上,研制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喷播机械[49],实现了喷播机械的国产化。但我国关于边坡植被恢复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均不全面、不完善,不系统,多属于初步探索阶段,急需加大研究力度,赶上高速公路建设步伐,科学指导边坡植被恢复工程。

2.3 我国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对策

根据国内外研究概况,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3.1 植物选择与配置研究

包括植物种类选择、配置、种植密度,以及野生乡土护坡植物的开发利用等研究。我国虽然已经有很多相关研究,但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地质地貌多样,植物选择与配置复杂,现有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程运用,仍是许多地区边坡植被恢复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2.3.2 养护与管理研究

主要是质量评价、抵制杂草等,尤其是抵制侵占性强的恶性杂灌草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少见。

2.3.3 恢复后植被群落研究

包括不同边坡类型植被群落的抗蚀性、稳定性、多样性、演替等的研究。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我国植被恢复历史已经近10年,但缺乏植被恢复后期的相关跟踪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植物恢复质量的提高。

2.3.4 路域生态环境研究

主要指高速公路对生态环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水土流失等的影响,与国外相比,国内相关研究较浅,尤其是公路建设对沿线生物影响的定量研究较少。

2.3.5 边坡植被恢复的技术研究

我国关于技术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在荒漠、青藏高原、高陡岩石边坡等特殊地理环境条件下的植被恢复技术还欠缺。

2.4 针对我国边坡植被恢复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2.4.1 提高边坡生态防护的资金投入

在公路、铁路设计与建设中,一般都将生态功能的设计与投资作为辅助,投资较低,导致边坡生态防护工程标准不高。应该充分注意到由于边坡破坏对主体工程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和加大公路、铁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边坡建设的投入,真正把边坡生态防护作为主体工程的必要部分纳入整体工程建设当中去[18]。

2.4.2 边坡植被退化的防治措施

防治边坡植被退化的重要措施就是乔灌草相结合,采用乡土植物种,尽量模拟出当地的植物群落结构[11]。如可以将草种和灌木树种进行混播,早期以草坪防护为主,后期以灌木防护为主,构建乔灌草立体生态防护体系,达到恢复自然植被的目的。

2.4.3 积极引进和开发新的边坡生态防护技术

提高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科技含量,是边坡绿化防护工程成败的重要环节。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涉及到工程力学、岩土力学、地质水文学、土壤肥料学、生物学、园艺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必须不断在这些理论领域有所突破,积极引进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及配套施工机械设备,充分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和工程施工经验,注重国际和行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其次,要加大宣传和培训,要结合当地条件寻找最合适的恢复方法,因为很多时候,有些地区由于对恢复技术的了解不全面,运用了不符合本地的方法,必然导致恢复失败。

3 边坡植被恢复的研究趋势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关于边坡植被恢复的文献和实际经验,但是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后续研究应该包括一下这些问题:

3.1边坡植被护坡的理论研究

植被护坡研究目前基本上处在定性的和经验的发展阶段,植被护坡理论认识还落后于工程实践。植被恢复技术基础研究还较薄弱,植被护坡的理论研究空间很大。如不同岩土坡面类型的分类设计、植被根系与边坡表层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生长基材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坡面植物群落的稳定与演替等都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3.2植被恢复技术的发展

虽然现有的技术基本满足边坡防护的需求,但仍需增加对新技术效果的检验,以及各项技术正确的应用方法,明确每种技术的寿命和实际性能。各项技术不同技术对水土保持的贡献及成本效益分析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3.3植被护坡与工程措施的进一步结合

在创造植被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工雕刻的痕迹,提高植被措施的技术水平以减少对工程措施的依赖。形成既有护坡功能,又具有美感的坡面生态景观。

3.4加强边坡生态恢复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

植被护坡已在水利、公路、铁路、矿山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仍没有制定出统一的设计与施工规范。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可借鉴的范例还非常缺乏,现有的指标体系还不系统,并且可操作性较差。因此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和总结,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法、质量管理措施和工程验收标准。为使坡面植被恢复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尽快研究建立成套的工程检验标准和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十分重要。

通过对国内外边坡植被恢复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发现,国内研究明显落后,与我

国高速公路建设速度相比,研究严重滞后,使得工程实践缺乏科学指导。边坡植被生态恢复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涉及到公路交通、建筑学、林学、土壤学以及环境和生态学等,其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各种边坡防护的技术水平,明显改善了边坡植被的防护效果,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环境效益。因此,为了保证未来二三十年即将修建的4万多km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成功实施,应该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弥补研究中的不足,提高我国植被恢复的研究水平,促进我国植被恢复质量的提高,使我国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研究与工程建设同步发展,以科学引导实践,从而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生态型绿色通道的建设。

4附录:几个主要的护坡技术网站

Eco-Slopes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3865906.html,/

Presto Geo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3865906.html,/slope_protection

Vetiver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3865906.html,/g/slope_protection.htm

Terra Aqua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3865906.html,/bank-paving.asp

Symmloc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3865906.html,/advantages-of-symmloc/slope-protection

参考文献

[1] 韩烈保. 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2 (27):2090-2098.

[2] 刘毅. 对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9 (9):23-24.

[3] 邓辅唐. 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 2005 (7):48-50.

[4] 毛文碧. 中国公路行业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 2005. 3. 10. http: //www. iicc. ac. cn.

[5] 周培德,张俊云. 植被护坡工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6] 蔡志洲,刘憬,张淑娥. 公路边坡灌木生态绿化研究[J]·交通环保, 2002 (3): 25-26·

[7] 刘龙,裴世保,杨书祥. 公路生态工程技术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 1999, 16 (1): 66-69·

[8] 谢云,王小德. 草在高速公路岩石边坡喷播绿化中的试验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 2007, 24 (3): 154-158

[9] 汪波,朱新实. 边坡生物防护技术在九华山公路上的应用[J]. 公路, 2003 (2): 127-130

[10] 钱亦兵,张立运,吴兆宁. 新疆高等级公路路域植被恢复和重建[J]. 干旱区研究, 2002 (3): 21-26.

[11] 陈小庭,黄小清. 高速公路绿化形式与立地条件的和谐统一[J]. 公路, 2005 (8): 360-363.

[12] 我国高速公路里程世界第二. http: //chanye. finance. sina. com. cn/jt/2006-01-16 /274801.

shtm.l

[13] 徐国钢,赖庆旺,等,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的快速生态恢复技术. http: //www. buy888. com /news/show. php? id=84.

[14] 方华,林建平.植被护坡现状与展望[J]. 水土保研究,2004,11(3):283-285.

[15] Kendra Meseley. et. Veget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s, 2003.

[1 6] 高强,坡面植被恢复技术的现状与趋势[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 (10):20-24.

[17] 席嘉宾,陈麦侠.高等级公路边坡绿化草的建植与管理技术[J].公路,1998,(3):30-33

[18] 马志林. 我国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及其可持续性对策[J].福建农林科技, 2008 (2):184-189.

[19] 顾小华,丁国栋,刘胜. 一种新型的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1):106-107,180

[20] 姚占勇. 高速公路绿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8 (12):194-201.

[21] Moorish RH.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mparative wear resistance of various grasses and grass-legume mixture to vehicular traffic[J]. Highway ResBd Roadside Dev Com Reports, 1949.

70 -71.

[22] Hurrison C R. Climatic factors controlling roadside design and development[J]. Highway Res. Bd. Readside Dev. Com. Reports, 1949. 9- 19

[23] Kendra Meseley. e. Veget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st [M].2003.

[24] Cary R F, Slay back R D. Plant materials and establishment techniques for revegetation of California desert highway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983, 969: 24 -26.

[25] Hansen D J, CMMcKel.l Native plant establishment techniques for successful roadside revegetation[J]. Utah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Salt Lake City, Utah, 1991.

[26] Esther Bochet and Patricio Garcia-Fayos, Factors Controlling Vegetation Establishment and Water Erosion on Motorway Slopes in Valencia[J]. Restoration Ecology, 2004, 12(2): 166- 174. [27] McElroy M T, Pieke P E, Mc Burney S L. Utilizing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to develop a cost efficient management system for roadside vegetation[J], 1984. 169.

[28] RobinW Tyser at. Roadside Revegetation in Glacier National Park,U. S.A.: Effects of Herbicide and Seeding Treatments[J]. Restoration Ecology,1998, 6(2): 197- 206.

[29] Petersen S L, Roundy B A, Bryant RM. Revegetation Methods for High-Elevation Roadsides at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J]. Restoration Ecology, 2004, 12(2): 248 -257.

[30] Russell Alan Persyn. Impacts of compost blankets on erosion control revegetation, and water

quality at highway construction sites in Iowa[J]. Iowa State University, 2003.

[31] Grace JM, Rummer B, Stokes B J, Wilhoit J.Evaluation of erosion control techniques on forest roads[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 1998, 41: 383-391.

[32] Pilar Andres, Montserrat Jorba. Mitigation Strategies in Some Motorway Embankments[J]. Restoration Ecology, 2000, 8(3): 268- 275

[33] Esther Bochet and Patricio Garcia-Fayos, Factors Controlling Vegetation Establishment and Water Erosion on Motorway Slopes in Valencia[J], Restoration Ecology, 2004, 12(2): 166 -174. [34] Lee-Hyung Kim. Monitoring and Modeling of Pollutant Mass in Urban Run of:f Wash of,f Buildup and Litter[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2

[35] Russell Alan Persyn. Impacts of compost blankets on erosion control revegetation, and water quality at highway construction sites in Iowa[D]. Iowa State University, 2003.

[36] 杨满宏.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设计[J].中外公路, 1998, 18(1): 1-4.

[37] 刘建宁,高洪文,王运琦,等.山西太旧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种草技术研究[J].中国草地, 1999, (6): 23-26, 33.

[38] 陈迎辉,曾志新.高速公路边坡喷播植草草种配比及播种量的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 2004, 31(3): 17-19.

[39] 董效斌,卫刚,杨慧珍.利用野草稳固美化边坡[J].山西建筑, 2002, 28(11): 148-149.

[40] 黄启堂,郑建平,陈世品.福建省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用藤本植物选择体系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04, 31(1): 14-16.

[41] 陈迎辉,朱开明,罗怀斌.攀援植物在潭邵高速公路石方边坡绿化中的应用技术[J].湖南林业科技, 2004, 31(2): 33-35.

[42] 李自强,赵学仁.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宁夏石中高速公路北段边坡环保绿化植物的选择问题[J].宁夏农林科技. 2003, (3): 19-22.

[43] 李志刚,陈云鹤,钱国超.高速公路边坡野外模拟冲刷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04, 21(1): 30-32.

[44] 刘孔杰,刘龙,周存秀.生物多样性在路域植被恢复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 2002, 23(4): 10-12.

[45] 山寺喜成.景观の土木手法-自然との共生をめさす技术デ一タ一(日本).全国SF绿化工法协会行, 1990.

[46] 陆玉麒·双核结构模式与福建区域发展战略[J]·人文地理,2003,18(2):1-6·

[47] 章恒江,章梦涛.岩质坡面喷混快速绿化新技术[J].中外公路, 2000, 20(5): 30 32.

[48] 张俊云,周德培,李绍才.厚层基材喷射种植基的物理特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1, 20(增1): 1010-1014.

[49] 赵平.泥浆喷播机械功能功能特征与应用技术探讨[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5, 33 (4): 11-15.

[50] Laura fay ,Michelle akin. Cost-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Road Slope Stabilization and Erosion Control[M]. WASHINGTON, D.C. 20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中国园林景观行业概况.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和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园林景观行业概况、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和行 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近十年来,政府对园林绿化的投入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速度极快,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 17.90%跃升至2016年的57.35%,但是距离发达国家80%的平均城镇化率仍 有较大差距,未来我国城镇化率有较大可能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根据世界城镇化趋势的一般规律,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大型城市的规模增长放缓,而居民对城市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质量提升、基础设施更新换代等多重需求将逐步释放,共同作用于风景园林市场的扩大。 2006-2016 年我国城镇化率情况(%)

鉴于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投入金额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近年来,受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下滑影响,2015年,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额亦有所降低,但仍达到 2,075 亿元。 2005-2015 年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额 二、风景园林行业四大细分领域发展空间较为广阔 风景园林设计主要涉及市政公共园林、休闲度假园林、生态湿地和地产景观园林四大领域。发行人所处行业的市场容量与四大领域的投资建设规模紧密相关,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为四大领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进而扩宽了风景园林行业的市场前景。 (1)市政公共园林市场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①城镇化支撑市政公共园林市场继续扩容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给风景园林行业带来了契机,近年来,政府在园林和绿化方面的投资金额从2005 年的 411 亿元增长到2015 年的 2,075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7.57%。城市建设逐步向精致化、园林化迈进,市政公共园林的建设需求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②旧城区的改造将提升存量需求 我国未来市政公共园林的市场不仅来自于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新增市场容量,也同样来自于现有城市化水平下存量市场的再升级。在我国城市中存在大量旧城区、城中村等居住环境较差、利用率较低的区域,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为了改善市容市貌,盘活中心城市的存量土地,旧城区改造和城中村拆迁成为许多城市的建设重点。过去片面地追求经济高增长,单纯追求城市建筑建设的行为导致城市公共绿地用地紧张、绿化面积少,这不符合现代人对城市环境的要求,因此政府也在不断地加大对现有城区绿地的投资力度。 ③园林建设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园林建设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城市人居环境、生活水平、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指标。发达的城市园林不仅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满足感,而且有利于旅游开发和招商引资。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县区将园林建设作为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不断加大对园林建设的投入。2015 年,全国城市绿地面积已达 266.96 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 13.35 平方米。 2005-2015 年我国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情况

课题研究的现状

课题研究的现状、意义、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和步骤、预期效果:研究的现状:调剖堵水技术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的历史已有将近60年的时间,因油井堵水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注水井堵水技术在其基础上得以迅速发展成熟。水基水泥和封隔器分层卡水堵水是早期应用较为广泛的堵水技术。 自50年代开始,国外各大油田先后使用高粘度原油、油水乳状液、固态烃以及油基水泥等作为堵水剂进行现场应用[1]。叔丁基酚与甲醛合成后的树脂,环烷酸皂尿素甲醛树脂等作为化学堵水剂在前苏联开展了理论研究和现场应用。 60年代初期,HPAM等聚合物凝胶技术在国外开始应用,为化学调剖堵水技术提供了一个思路[2]。 70年代以来,通过研究HPAM在多孔介质中存在吸附和机械捕集效应,Needham 等人[3]提出利用HPAM的这种机理可进行封堵储层中的高渗通道,化学堵水调剖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且领域更加宽广。 80年代末期,美国和前苏联等国都陆续研究并研制了一匹新型化学类调剖堵水用剂,总的来说,这些堵水剂可被分成水溶性聚合物凝胶类堵水剂,水玻璃类堵水剂及颗粒型堵水剂等。近年来,深部流体改向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化学调剖堵水技术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三十年的发展,化学调剖堵水技术已发展成为日趋成熟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手段[4]。 90年代初期,C S Mccooi等人进行相关室内试验,研究了HPAM/Cr3+凝胶体系使地层渗透率降低机理。一种实用的评价弱凝胶性能的方法由Na Mumallah提出,其通过试验证明弱凝胶作为调驱剂,可有效封堵高渗通道,且有效封堵率可达99%以上。凝胶层内液流转向技术在国外也逐步受到重视,Marathon公司在怀俄明州北部油田进行了2次液流转向堵水技术矿场试验,该油田中等发育裂缝,注水开发存在水窜现象,最终试验结果表明,措施后水井注水能够有效地增加可采储量可达34400m3。加拿大F G. Cusack等人培养出了一种可用于深度调剖堵水措施的超微型细菌(UMB)。美国Akzo公司的Liave等人在北伯班克开发试验区进行了表面活性剂/酒精调剖堵水矿场试验,当然在深部调剖方面,国外还有很多油田亦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位于前苏联的奥尔良和呵尔兰油田,位于加拿大的飞马湖和Rapdan油田,位于法国的Chatearenard和Courtenay试验区以及德国、阿曼等国的油田都进行了聚合物驱工业性矿场试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原油采收率增值达到6%~17%[5]。 在国外,长延缓交联型凝胶体系和弱凝胶体系是目前最具有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的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非智力因素理论研究从1990年Salovey发表开发情商一文正式开始,2000年以美国为主的研究同时在各领域展开,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高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明确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又称智商IQ)的作用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又称情商EQ)的作用要占80%。 Daniel Goldman, Harvard University psychology professor, in his book "emotio nal intelligence" clears that a person's success includes 20% intelligence factors (also known as IQ ) only, and 80%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also known as e motional intelligence, EQ) . 美国学者保罗?韦地博士调查了9万名幼儿心目中喜欢的教师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1)友好的态度;(2)尊重课堂上每一个人;(3)耐性;(4)兴趣广泛;(5)良好的仪表;(6)公正;(7)幽默感;(8)良好的品性;(9)对个人的关注;(10)伸缩性;(11)宽容;(11)颇有方法。在这12种素质中,半数以上是对教师非智力因素品质的期盼与要求。这其中包括学校领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心理学家韦克斯勒说:“所有智力水平上都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其他基本能力,但是,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2、国内研究现状 自从非智力因素的学说进入我国以来,教育界许多有识之士试图将它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开展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湖北武昌王萍老师进行的音乐学科智力与非智力教育实验、章兼中教授的直接拼音英语入门“十字教学法””d irect phonetic alphabet method” and“ten words teaching method”in E nglish teaching 都体现了非智力的学说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将多媒体教学引用课堂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3)教师为幼儿创设民主谐的氛围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 2 页,不能加页) (一)理论价值 (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 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 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借助 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 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 有着明显体现。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其创作为翻译提 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 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自译者的自译行为及其自译作品,目的在于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并揭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 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 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 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 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 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 Grutman( 2004)、Popovic( 1976)、Whyte( 2002)等学者。其中 Grutman 的定义不仅“准确” ,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 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 ,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 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 1995)、 Beatson ( 1999)、 Scheiner ( 2000 )、 Liberman ( 2005)、 Trzeciak ( 2005)、 Hokenson & Munson ( 2007)等。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 ( 2007)将自译文本和 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 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①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 复兴时期( 1100-1600 )、近代时期(1600-1800 )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 )等三个发展阶段。 ②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 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 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③从“作者中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电子商务国内外研究研究现状总结.doc

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和发展的现状研究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ISO/IEC对EB的定义:电子商务(EB)是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内容与需求交换的一种术语。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律委员会对电子商务的定义:电子商务是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其他通信方式增进国际贸易的职能。 电子商务中的Commerce一词一般只商业伙伴之间的交易,现在许多专家认为EC显得比较狭义,现在一般用Business代替Commerce一词,因为现在的电子商务里面还包括了客户服务,商业伙伴之间的合作以及对组织内的电子化交易的管理。 二、电子商务模型的研究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就开始应用依赖,电子商务理论研究日益增多,各时期研究重点也不断变化。近年来,理论研究领域专家提出了主要的几种电子商务模型: (1)Nagi&Wat模型。香港理工大学E.W.T.Ngai和F.K.T.Wat两名学者归纳而正当额一个理论模型。Nagi&Wat模型将电子商务研究分为技术问题,应用问题,保障和支持问题研究四大领域。技术层面有安全、技术、支持系统等;应用层面包括网上支付系统、网上金融、零售、拍卖、教育和培训、市场营销和广告等;保障和支持层面宝库税收、法律、隐私、等公共政策和企业战略等。 (2)Kaufman&wden模型。模型是明尼苏达大学Carlson管理学院的Robert J.Kaufman及EricA.Walden两名学者从经济学角度提出的。Kaufman& Walden模型由存在互动关系的技术、市场、产品、商务流程及微观经济等五大模块组成。技术层面是最基本层面,是企业改造和创造产品以及消费者享受便捷服务的基础;随着产品的更新和商务流程的改造,网络环境下的市场更趋灵活竞争力也更大,会推动企业、劳动力、政府等微观经济层面的变革。 (3)Urbaczewski et a1.模型。模型由Urbaczewski,Jessup和Wheeler 三人提出。模型将电子商务研究分为组织层面、经济层面、技术层面和其他研究等四个层面。组织层面包括电子商务概况、扩散、接受程度及应用等问题;经济层面包括了从产业结构、市场监管,电子市场中介、信息成本等问题;技术层面主要包括智能代理技术、数据整合技术、安全技术、交易结算技术等;社会问题研究、行为研究及法律问题归为其他一类。 (4)Turban.eta1.模型。模型是E.Turban, D.King, J.Lee和D. Viehland等四人于2004年得出的。模型由三个层面、一个铺垫和一个中心组成。其核心是电子商务战略:应用战略和评价等内容;铺垫是电子商务概况,由电子商务影响、扩散及区域性发展组成;三个层面中技术层面相对比较简单。由移动商务、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支付、内容管理及网站开发等组成;社会与环境层面涵盖电子政务、网上教育、法律、道德及社会影响等;市场与经济层面包括电子市场概况、B2C 市场、B2B 市场及以网上拍卖为代表的C2C 等四类。 (5)Choi三维理解模型。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常务主任乔伊(Choi)教授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联合提出了电子商务的三维理解模型,该模型主要从市场主体、产品形式、交易过程三方面的虚拟程度进行了分类。电子商务的核心是由虚拟产品、虚拟主体、虚拟过程构成的部分。 三、电子商务的新兴发展模式

园林绿化机械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3865906.html, 园林绿化机械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作者:朱权 来源:《现代园艺》2011年第24期 摘要:在园林绿化中使用机械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对此,本文分析了园林机械的国内外 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园林绿化机械;绿化机械;园林机械;机械 园林绿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它既要体现生态功能,又要体现经济、文化、娱乐、休闲等功能。因此,园林绿化作业具有涉及面广、行业多、差异大、季节性和时限性强、地域性特殊等一系列鲜明特点。 1 园林机械的国内外现状 园林绿化机械设备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早期,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在园林 绿化的繁重作业中应用机械,那时主要使用起重运输机械和农业机械,如用汽车和起重机运输和装卸物料,用拖拉机和犁等进行种植前的土地整理等。 国内园林绿化机械设备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其主要标志是除了园林机械厂、林业机械厂生产园林绿化机械设备以外,一批实力较强的通用机械厂、机床厂也开始生产不同品种的园林绿化机械,部分小型园林绿化机械已开始出口国外。先进的园林绿化机械设备的进口大幅度上升。英国、德国、瑞典、日本等国的一些大公司的园林绿化机械纷纷进入国内市场,经销国内外园林绿化机械设备的公司大量涌现,规模也日益扩大,并已初步形成了全国经销网络。但是总的来看:国内园林绿化机械设备的品种还比较单一,性能、质量和制造水平都还比较落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国内园林绿化机械化作业的比重还很小,与发达国家全盘机械化程度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总体上国内目前仍处于园林绿化机械设备发展的初级阶段。 2 国内外园林机械的发展趋势 进入2l世纪,国内外园林绿化机械设备的发展会进一步加快,国内也将会很快实现园林 绿化作业的全盘机械化,国外发达国家的机械化水平则将进一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今后的一段时期,国内外园林绿化机械设备发展将呈现下述几方面的趋势。 一是继续大力开发园林绿化机械设备新产品,向操作自动化、舒适化方向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当草坪修剪机进入家庭庭院时,是以步行操纵推行式为主导产品,到

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本课题现状评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注意和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学校中最普遍、最常态、最基本的细胞,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没有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也不可能有新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好高效,是广大教师在新课改时期特别关注的话题。所谓课堂教学中的高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虽说“教无定法”,但有效的教学模式却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由原来教师只研究书本知识走向研究课堂“教与学”的过程。面对我校地处丘陵地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彻底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导致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不够,在有效教学模式上还存在一些差距。因此,我们提出了“低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总方针,准备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小学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焦点问题。因而,我们认为“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很有必要。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主要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研究本课题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一)探索出适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 3、课题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通过有效教学模式的摸索,构建高效课堂。可以改变我校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现状,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课题研究的目标:(预计用一年时间达成如下目标) (1)、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完善课堂评价体系。 (2)、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4)、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3)、通过对实力学校的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 (4)、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 (5)、研究学情,要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6)、研究学法,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自学、帮扶、互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 (7)、研究教法。立足学情和教材,研究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内交通应急信息化现状 2006年8月,交通运输部颁发了《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到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为““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主要任务可归纳为:建设两级数据中心、三大综合信息平台、三大应用系统,完善两大门户网站、三个保障体系和一个通信信息基础网络。以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目的,建设部、省厅(局、委)两级数据中心;以业务数据为核心,整合业务系统,构建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和综合类管理三大综合信息平台,从而形成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核心内容;以三大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开发和推广交通运行综合分析、公路水路交通应急处理和公路水路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三大应用系统;建设和完善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内外网两大门户网站,作为信息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前端展示;构建和连通覆盖区域的交通通信信息基础网络,为交通信息的传输、交换与共享提供支撑;构筑交通信息化建设运营、安全保证及标准规范三个保障体系,确保交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1.1.1公路应急 目前我国公路应急信息化发展较迅速,在一些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都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举例如下: (1)北京市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为实现对意外事件的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北京市完善了交通民警警务装备,建设了交通应急指挥硬、

软件系统。在系统综合管理平台下,以宽带、高速数字通信网络为基础,以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托,集成了交通指挥调度信息系统、“122”接处警系统、综合信息查询系统、警车定位系统等。发现交通意外或接到“122”报警后,指挥中心利用警车卫星定位系统、无线指挥通信系统等技术手段,将距离事发地点最近的警车直接调度到达现场,处警时间缩短至平均3分钟每起,使得交通管理处置能力显著增强。目前,系统平均每天接到群众交通报警、交通咨询7000余起,发布各种指挥调度指令700多次。通过快速处置,因交通意外造成的交通堵塞减少了25%。同时,在指挥调度中心设立了交通广播直播室,建设了户外信息显示屏、停车诱导系统,并利用电台、电视台、寻呼台等多种媒体,有效诱导交通流,均衡交通流量,为交通参与者出行提供方便。目前,已有340余处路口、人行横道信号灯实现了计算机集中控制,二环路内交通信号已全部实现计算机自动优化区域协调控制,路网运行能力提高15%以上,基本保障了全市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山东省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山东省依托易华录公司按照”金盾工程”的技术标准和功能要求,应用最新的现代通信、多媒体网络、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理论与新技术,以现有网络和信息系统为基础,以山东省GIS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撑,以有线通信系统为纽带建立了山东省交警总队应急指挥中心。中心将山东省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警务工作站系统、各地市视频监控系统、GPS警车定位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等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的整体效能,建立具有数据采集、整合、处理调度、反馈等功能的交通指挥运行机制,实现科学、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管理。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当今商业创新模式的潮流和城市空间有机化、复合化的趋势下应运而生,数量日益增多,体量越来越大。这类公众聚集场所一般具有功能繁多、空间种类丰富、人流量大、火荷载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导致重、特大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近年来大型商业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社会将会处于一个灾难事故多发阶段,这表明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火灾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飞速发展的大型商业建筑,使用功能日趋复杂、集约,这给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安全疏散设计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安全疏散,就是在发生火灾时,在允许的疏散时间范围中,使遭受火灾危害的人或贵重物资在楼内火灾未危及其安全之前,借助于各种疏散设施,有组织、安全、准确、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高度集中,现行规范都无法对其建筑形态和业态分布做出明确的规定,基于以往经验及科研成果制订出来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实践中经常遇到大量现行规范适应范围无法涵盖或规范条文无法适应建筑物设计形式的尴尬局面。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往往突破了现行规范,因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理念引入到了设计之中,它已成为未来防火设计发展的趋势。 商业街建筑由于其独特性,有关消防设计也有别于一般的商业建筑。比如,商业街是否作为一个整体建筑考虑其消安全疏散设计,是否应限制商业街建筑的层数,长度和宽度,步行街是否考虑作为人员疏散安全区域及其条件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及深入分析。 同时,由于这类建筑火灾危险性特别大,人员密度大,疏散困难等原因,研究大型商业建筑火灾下人员疏散的安全性,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火灾基础研究的滞后在制定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合理之处。这些弊端给复杂的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带来很多的局限性,因此要使大型商业建筑有效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新的途径和新的思路来保障建筑的安全疏散。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应该综合相关多方因素全面考虑。处方式建筑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理念适应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借鉴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发生火灾后,大型商场内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空间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从空间组织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理论全面的进行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的研究。这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大型商场的建筑防火设计,当灾害来临时为人们提供一个可靠的安全疏散系统,同时又利于人们充分的使用空间的目标;同时,该课题的研究为促进大型商场发展作出努力,使得大型建筑在城市发展的新形式下可持续的发展。 大型商业综合体中防火分区面积往往超出了规范中对防火分区面积的限制,疏散出口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等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自身特性入手,运用建筑学、消防安全学和行为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对火灾下大型商业综合体内人员疏散的安全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安全疏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和方法,并分析了应用部分方法的实际工程案例。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提供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除了能依据本国的规范进行设计的之外,超出规范规定内容的往往利用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欧美发达国家在这项研究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已开发出了很多计算及模拟软件。如FDS、SIMULEX和STEPS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己有一些国家颁布了专门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所以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国外的设计者在做一些大型的商业建筑时,都会采用性能化的防火设计。1971年,美国的通用事务管理局形成了《建筑火灾安全判据》。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实施了一个国家级的火灾风险评估项目,其结果形成了FRAMWORKS模型。1988年美国防火

课题(研究现状及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限2页不能加页) 我国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主阵地,所以中职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习实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职业劳动素养,因此科学和合理的实习实训体系对中职学校来讲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复合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受到青睐,而这种变化趋势对中职学校的实习实训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拓宽实习实训路子,构建科学的多元实习实训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规范科学的实习实训体系构建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一)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大部分由课堂演示、企业(或实地)参观实习、校内模拟实习实训、校外生产实习等组成。其中课堂演示是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录像教学等演示并讲解技能操作过程,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感性认识;企业参观让学生感受企业生产现场及生产流程,了解企业文化;校内模拟实习实训是利用学校现有设备和实习场所,熟悉专业操作基本技能,培养动手能,加深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校外生产实习属于综合性实习,按照实习计划的要求让学生熟悉企业岗位要求和生产实际流程,了解先进技术工艺的应用。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瑞典、加拿大等国,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能力培训看作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秘密武器。最具代表性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体系和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体系。其中,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最为著名,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德国的青少年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而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左右,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意义通 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 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读了一定的参考文献。这不仅是毕业论文撰写不可缺少的组 成部分,而而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 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避免研究重复。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在撰写之前,要先把从网络上和图书馆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找出课题的研究 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1. 在写 毕业论文时,简写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最重要的是对 一些现行的研究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 的年份。 2. 再者简单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可分技术不足和研究不足。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等等。 3. 最后简 略介绍发展趋势。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写的是把研究现状,而不是写课题物本身现状,重要体现研究。例如,写算法的可视化研究现状,应 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等;而不是大量算法的可视化研 究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此只需一笔带过,也是对研究的一种 把握。 2.要写最新研究成果和历史意义重大的研究成功,主要写最新成果。 3.不要写得太少或写的太多。如果写的少,说明你查阅的材料少;如果太多则说明你没有归纳,只是机械的罗列。一般2-3 页A4 纸即可。 4.如果没有与毕业论 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 较靠近的内容来写。多从网络上找资料,学习和练习。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范文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三维可视化是一个重 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研究人员己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有许多成熟的 技术己经应用到实际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可视化软件产品,如3DMAX、MAYA、EVS、 AVS 等。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游戏、电影动画、工业设计以及其它专业领 域的研究,而与GIS 联系较少。可视化理论与技术用于地图学与GIS 始于90 年 代初。1993 年,国际地图学协会在德国科隆召开的第16 届学术讨论会上宣告成 立可视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定期交流可视化技术在地图学领域中的发展状况 和研究热点,并加强与计算机领域的协作。 1996 年该委员会与美国计算机协会图形学专业组进行了跨学科的协作,制订了一项称为“CartoProiect"的行动计划,旨在探索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如何有效地应用于空间数据可视化中, 同时也探讨怎样从地图学的观点和方法来促进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1998 年 2 月由B.H.Mccormick 等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科学计算可视化研讨

国内外DRG相关研究总结

国内外DRG相关研究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医疗环境的快速变化,医院面临着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医院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我国当前实行按医疗服务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这种支付方式使得医疗服务收费极具扩张性。同时,由于医院管理者缺乏控制成本的动机和压力,医院经营情况不乐观,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医院设施利用率低、医护人员配置不合理等浪费现象。 1、DRG的提出 为了控制过度医疗而导致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目前国际上采用诊断相关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DRG)付费的方式,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学者们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DRG支付制度将按服务项目付费改为按病种付费,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法将住院病人按病人年龄、主次要诊断、手术、并发症或伴随病等分为若干组并制定相应的支付标准。当医院面对固定的DRG价格时,如果实际服务成本超过了该病人的DRG价格,医院则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如果实际服务成本低于DRG价格,两者之间的差额即成为可供医院自由支配的“利润”。对医院来讲,DRG建立了一种动态的价格调整机制和服务监督机制,客观上要求医院增强成本意识,加强对医疗服务成本的预测、计划、计算、控制、分析和考核,努力降低成本,从医疗服务的设计、提供等各环节,寻求最合理的流程,高效使用医疗资源,减少人员、设备、技术的无效投入。自2000年开始,我国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实施病种付费制度。这一新型付费制度能通过规范化的临床路径很好地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但也使医院面临着更多的收益风险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面向DRG的医疗服务成本,是当前医院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由于实施DRG确实能起到缩短平均住院日、控制住院费用的效果,因此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如英国开发了健康资源分组(Health Resource Groups,HRG);加拿大和法国在美国HCFA-DRGs7.0版的基础上开发了加拿大版本和法国版本(GHM)。1992一1996年,澳大利亚在此基础上开发了AN-DRGs系统(Australian National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并每年进行修订,1999年AN-DRGs被更为完善的AR-DRGs(Australian Refined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替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