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图像制图.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遥感图像解译与我们日常的观察习惯有三点 不同:
遥感图像通常为顶视,不同于平日里的透视;
一、目标地物的特征
色
色调 颜色
反映了影像的物理性质,是地物电磁波能量的记录。
阴影 地物三维空间特征在遥感影像色调上的反映。
大小 形状 形 纹理结构 是色调、颜色的空间排列,反映了影像的
几何性质和空间关系 图形格式 影像的图形结构特征
位 空间位置 相关布局(组合)
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又称为“图像解译要素”,指那些 能帮助辨认某一目标物及其性质的影像特征。
遥感系统知识是基本:解译者必须了解每张图像 是怎样生成的;不同遥感器是如何描述景观特征 的,它采用了何种电磁波谱段,具有多大的分辨 率,用什么方式记录图像,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 响图像,怎样从影像中得到有用信息等。
专业知识:需要熟悉所解译的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 包括对地物成因联系、空间分布规律、时相变化以及地 物与其它环境要素间的联系等知识。此外,由于图像记 录的是多种信息的综合,且往往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被植 被、图像所覆盖,因而还需了解植物、土壤等相关知识, 并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因而解译人员必须具 备应用学科之间较综合的知识。
大小 色调 色彩 阴影
标 间接解译标志:凡是通过与某地物有内在联系的一 地貌
志 些现象在影像上反映出来的特征,间接判断目标物 水系
及其性质的标志。
植被
人类活动痕迹
划分是相对的。比如:植物的影像特征对植被是直 接解译标志,而对岩性解译而言,则成为间接解译标志。
遥感图像分类技术与制图方法

遥感图像分类技术与制图方法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遥感图像的分类技术和制图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遥感图像分类是指根据遥感图像的特征和属性,将图像中的不同对象或地物进行分类和划分的过程。
而制图方法则是利用分类结果,通过合适的制图技术将地物信息表现在图上。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方面的主题,介绍遥感图像分类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的制图方法。
一、遥感图像分类技术1. 遥感图像分类基本原理遥感图像分类是指将遥感图像中的像素分配给不同的地物类别,如水体、森林、农田等。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遥感图像中地物的光谱和空间特征来进行分类。
光谱特征是指地物在不同波段上的反射或辐射特征,可以通过遥感影像的光谱信息进行提取和利用。
而空间特征则是指地物在图像上的分布和形状特征,可以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来获取。
2. 遥感图像分类方法遥感图像分类方法主要包括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两类。
监督分类是先准备一定数量的训练样本,然后利用这些样本对图像进行分类。
常见的监督分类方法有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等。
非监督分类则是不事先准备训练样本,而是通过确定合适的聚类数目和算法自动将图像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非监督分类方法有K-均值聚类、ISODATA等。
3. 遥感图像分类技术的挑战遥感图像分类技术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遥感图像的分辨率问题。
如何处理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中的大量细节信息,保持分类的准确性和精度,是一个挑战。
其次是遥感图像中地物之间存在的混淆问题。
由于地物在图像上的光谱和空间特征相似,可能会导致分类结果的混淆,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
此外,遥感图像分类还需要考虑不同地物类别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序变化,增加了分类的难度。
二、制图方法1. 分类结果制图分类结果制图是将遥感图像分类的结果表现在地图上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色彩编码或者灰度级来显示不同类别的地物。
例如,可以将水体类别用蓝色表示,森林类别用绿色表示,农田类别用黄色表示,以此类推。
第五章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和制图

2、航空像片的种类
可见光黑白像片; 黑白红外像片 彩色像片 彩红外像片 多波段摄影像片
?为什么彩红外像片 比彩色像片应用更广
泛。
以彩红外像片居多。判读时应根据不同类型像片 的成像特点,结合地物光谱进行判读。
3、主要判读标志
形状; 大小; 色调/颜色; 阴影; 组合图案/纹理结构。
4、主要地类判读
(2)对比分析法
多波段图像对比—某波段灰度相近,而另一波段灰度差别较大的物体 多时相图像对比—主要用于物体的变化情况监测; 多解译标志对比—一个或几个解译标志相近,通过多个解译标志对比进 行解译
(3)综合推理法
综合考虑图像多种解译特征,结合生活常识,分析推断某种目 标地物的方法。
如:铁道延伸至大山脚下突然中断,可推断出隧道的存在。 p由植被类型可推断出土壤的类型 热带雨林——砖红壤性红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或黄壤 森林草原植被——黑钙土 荒漠草原——灰钙土
多个目标地物之间的空间配置关系。 如学校教室与操场、水田与沟渠、货运码头和货物存
储堆放区等。
2 、目标解译的认知过程
(1)遥感图像知觉形成的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图像上存在颜色差异或色调差异,并且 这种差异能为判读者所感受.
遥感图像上颜色差异或者色调的差异达到一定程 度时,目标地物就容易与背景产生对比,形成形 状和纹埋等特征
一般应先建立目视解译标志,然后根据解译标志进行解译
§ 5.1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1、 目视解译标志
目标地物的影像特征(1)色 (2)形 (3)位 解译标志: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各种影像特征。
常用的译标志有: 色调/颜色; 形状; 纹理; 图型; 位置; 阴影; 大小; 相关布局。
05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一)、遥感影像地图概述
1. 概念 2. 分类 3. 特征 4. 趋势
传统地图制作方法:
测绘——测量 编绘——编图、绘图
计算机及相关输入、输入设备出现
计算机地图制图(工艺上/技术上的变革, 产生数字地图)
遥感技术出现
遥感影像制图(丰富了地图类型、内容)
(一) 、遥感影像地图概述
第五章 遥感图像 目视解译与制图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
遥感图像解译 (Imagery Interpretation) “判读” 从遥感图像上获取地物目标信息的过用的基本技 能
计算机解译的结果还需目视解译来验证和 核实
第一节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长方格子状 水系(断层)
第二节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一、目视解译一般原则
总体观察; 综合分析; 对比分析; 观察方法正确; 尊重影象客观实际; 解译图象耐心认真; 有价值的地方重点分析
1. 总体观察:从整体到局部对遥感图像进行观察;
2. 综合分析:应用航空和卫星图像、地形图及数 理统计等综合手段,参考前人调查资料, 结合地面 实况调查和地学相关分析法进行图像解译标志的综 合, 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遥感摄影相片
彩色与彩红外像片解译 像片判读步骤:
了解感光材料特性及成像原理 =>熟悉各种地物反射光谱特性 => 建立地物反射光谱特性与像片假
彩色对应关系 => 建立判读标志 => 解译
(彩红外利于识别伪装 植物病虫害)
TM2 ( 绿 ) 波 段 有 一 个 绿 色植被的反射峰,因而用 于确定植被的活力,用于 区分不同生长期的植被。 但总体来讲植被还是颜色 比较暗,一般用于彩色合成。 云是亮的色调。
遥感导论第五章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

41
遥感原理
热红外图像解译—城区昼夜变化
白天
黎明前
42
遥感原理
热红外像片解译
反映工业热流的热红外图像1 1:排污口 2:江叉口 3:热流扩散异常 4:江水流向 5:船舶 在潮汐息流期间,热流受潮汐的影响很小, 在江中自由扩散,影响范围较大
43Βιβλιοθήκη 遥感原理热红外像片解译
反映工业热流的热红外图像2 1:排污口 2:江叉口 3:热流扩散异常 4:江水流向 5:船舶 热流在江中的扩散方向反映涨潮方向
25
遥感原理
直接判读标志
形状:人造地物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和清晰的边界,自然地物具有 不规则的外形和规则的边界。 大小:不知道比例尺时,可以比较两个物体的相对大小;已知比例 尺,可直接算出地物的实际大小和分布规模。 阴影:本影:是地物未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在像片上的构像。有 助于获得地物的立体感。落影:是阳光直接照射物体时,物体投 在地面上的影子在像片上的构像。 色调与颜色:是地物波谱在像片上的表现。在黑白像片上,据地 物间色调的相对差异区分地物。 在彩色像片上据地物不同颜色的 差异或色彩深浅的差异来识别地物。 纹理:通过色调或颜色变化表现的细纹或细小的图案。这种细纹或 细小的图案在某一确定的图像区域中以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可揭 示地物的细部结构或内部细小的物体。 图型:是目标地物以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图型结构。揭示了不同地 物间的内在联系。 位置:指目标地物在空间分布的地点。 26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一般顺序
从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先山区后平 原、先地表后深部、先整体后局部、先 宏观后微观、先图形后线形
22
遥感原理
一.
二. 三. 四.
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 遥感扫描影象的判读 微波影象的判读 目视解译方法与基本步骤
遥感制图实习报告

遥感图像处理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实验室成绩评定教师签字专题一: DEM图像进行彩色制图(叙述制图过程并把自己处理结果加载到本文档里)实验目的:1.实验步骤:2.选择File > Open Image File>bhdemsub.img,出现由主图像窗口、滚动窗口和缩放窗口组成的ENVI 图像。
3.选择主图像窗口内的功能菜单Tools>Color Maping>Density Slice, 出现Density Slice对话框。
4.选择Clear Ranges, 清除Defined Density Slice Ranges下的内容。
5.选择Options>Add New Ranges, 其中RangeStart: 1219 ;Range End;1701;#of Ranges:10。
在Density Slice对话框中Defined Density Slice Ranges下出现十组内容。
6.逐个组将Red条依次改为25, 50, 75, 100, 125, 150, 175, 200, 225, 250。
Greeen与Blue不变。
选择Apply按钮, 主图像窗口、滚动窗口和缩放窗口组成的ENVI图像的颜色改变。
选择主图像窗口内的功能菜单File>Save Image As> Image File 出现Output Dispiay to Image File对话框, Output File Type选择JPEG, Enter Output Filename选择保存位置, Compression Facter(0-1)选择0.750.实验结果:专题二: TM与SPOT数据融合(叙述该过程并处理结果加载到本文档里。
注意用两种方法融合的过程)实验目的:1. 进行快速对比度拉伸、直方图执行交互式对比度拉伸和直方图匹配的操作2. 快速滤波、滤波的操作3. ENVI中变换(Transform)菜单功能的了解实验步骤:1. 选择File > Open Image File>Lon.spot文件,点击No Display>new display>load band2. 选择File > Open Image File>Lon.tm文件,点击No Display>new display>load band3. 选择Basic Tools>Resize Data>选择Lon.tm文件>点击OK(弹出对话框, 分别填写内容)4. 选择Basic Tools>Stretch实验结果:专题三: 航片的配准与镶嵌(叙述该过程并处理结果加载到本文档)1配准●图像-图像地面控制点 (Select GCPs: Image-to-Image)●图像-图像配准需要两幅图像均打开。
遥感制图

5.5 遥感制图
1.遥感影像地图 2.常规制作遥感影像图 3.计算机辅助制作遥感制图
1. 遥感影像地图
遥感影像地图:以遥感影像信息和地图符号
共同反映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的 地图。(即校正后的影像+地理基本要素) 普通影像地图:遥感影像中综合、均衡、全 面地反映本区域内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内容。 专题影像地图:遥感影像中主要突出某种自 然或经济要素,如:土地利用专题图、植被 类型图等。
(8) 影像地图的制作与输出
直接输到输出设备
彩喷绘图仪、打印机 热敏打印机 色升华打印机 影像洗印设备 激光成像仪
转存成影像文件(JPG、GIF、TIFF)
(1) 遥感影像信息选取与数字化
影像的时相、合成波段、云量,航片扫描数字化
扫描、矢量化、拓扑、编码生成专题空间数据库 以基础地理数据为参考,建立统一的地理坐标系统, 进行几何精纠正;对图像进行增强、信息提取等处 理。
(2) 基础底图的选取与数字化
(3)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与图像处理
3. 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
1. 遥感影像地图
遥感影像地图发展趋势:
电子影像地图 多媒体影像地图 立体全息影像地图
2. 常规制作遥感影像图
常规编制流程:
①影像地图设计: ②遥感影像的选择、处理和识别 ③基础地理底图的选取 ④影像几何纠正 ⑤制作线划标记版,套合地图基本要素 ⑥遥感影像地图的印制
3. 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
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 根据地图制图原理,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 数字地图编辑加工技术,实现遥感影像地图和 成果的表现。 机助制图优势: 简化了编制工艺; 改善了制图条件; 提高了灵活性; 缩短了成图周期; 降低了劳动强度。
遥感制图

3.2卫星影像图的产生和编制 卫星影像图的产生和编制过程包括: (1)卫星数据的几何纠正
(2)像元亮度的重采样
(3)影像镶嵌
(4)彩色合成
(5)多种信息复合 (6)矢量数据的符号化 (7)图像的输出产品
§4
4.1 概述
从影像生成专题地图
1.目视解释的专题地图 (1)影像预处理 包括遥感数据的图像校正、图像增强, 有时还需要实验室提供监督或非监督分类的图像。 (2)目视解译 经过建立影像判读标志,野外判读, 室内解译,得到绘有图斑的专题解译原图。 (3)地图概括 按比例尺及分类的要求,进行专题解 译原图的概括。专题地图需要正规的地理底图,所以地图概括 的同时也进行图斑向地理底图的转绘。 (4)地图整饰 在转绘完专题图斑的地理底图上进行 专题地图的整饰工作。
陆地卫星7号
陆地卫星7号图像 陆地卫星7号(原称为地球资源技术卫星)于1999年4月15日由美国航 空航天局发射,携带了增强型主题成像传感器(ETM+)。它是陆地星-6的 改进型。其特点是具有同NASA的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的横向中继站,还拥 有数据流中的“海事星”全球定位系统信息,能提供图像定位信息。该卫 星还装有宽带高容量磁带记录仪以及增强主题测绘仪以适度改进陆地卫星-
6。分辨率70米。
Spot4卫星
Spot三维卫星影像
Spot对地观测卫星系统是由法国空间研究中心发展的,参与的国家还 有比利时和瑞典。系统包含了卫星、对卫星控制和编程的地面设施、图像 制作处理和分发的机构等。分辨率10-20米。
RADARSAT卫星及图像 RADARSAT卫星是加拿大于95年11月4日发射的,它具有7种模式、25种 波束,不同入射角,因而具有多种分辨率、不同幅宽和多种信息特征。适 用于全球环境和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监测等。分辨率10-30米(工作模式 有精细、标准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图像制图
对遥感技术提供的图像数据,通过处理和分析(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增强、图像分类以及对地图要素的识别、提取和补充等手段),用于制作或更新地图和专题图的技术。
20世纪70年代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的发展,为地图内容的丰富和改进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由于遥感资料的获取受政治、地理、自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较少,并可在较短时间内重复摄影,所以使制图资料具有相当强的现势性,其作业范围可以扩大到本土以外,地表以下,大气层乃至宇宙空间。
目前,遥感图像(这里指美国陆地卫里多光谱扫描仪的图像)只能用于比例尺为1∶250000至1∶1000000的平面图及专题图的测制和修编。
其成果可以是影像地图、假彩色影像地图以及各种线划地图。
新研制的遥感图像系统将大幅度地提高地面分辨力,可用于较大比例尺地图和专题图的测制和修编。
影像地图是以遥感影像为基础,辅以线划表示,并按规定图式符号绘成的地图。
假彩色是指在像片上表现物体的颜色并不是它的自然色。
多光谱影像经过彩色合成为假彩色的图像能获得较高的分辨能力,便于目视判读。
线划地图是全部要素都用线划符号表示而不保留影像的地图。
编制线划地图的依据是影像。
目视判读技术还不能使影像上的全部要素都表示出来,例如地貌要素只能到读大的地貌结构、山脉走向等;等高线和其他不易判读的地物要素则必须用其他方法加以补充。
由于卫星获取信息速度快,易于重复观测,把遥感图像同现有地图比较,便可以修测、补充现有1∶500001∶100000比例尺地形图中的某些地物。
修测和补充的一种简单方法是局部纠正,即把需修测的地图置于判读转绘仪或纠正仪的承影面上,相应的卫星像片放入承片框,按修测部分周围的影像与地图上同名要素准确重合后,根据影像转绘需要修改和补充的要素。
遥感图像制图所需要的控制点,可以是实测的,也可以是从原有地图上量取的。
这些控制点的坐标都应是所选定地图投影平面上的坐标,否则须经过地图投影变换,转换成所选定的地图投影平面上的坐标。
制作影像地图的方法可以用切割镶嵌法。
在镶嵌的过程中用像片的伸缩进行近似的纠正,当具备有足够的控制点时进行分块纠正,能使误差配赋更为合理。
比较严格的方法是采用微分纠正,由计算机控制,对每个像点进行纠正,并直接晒印出影像地图。
从70年代起,用侧视雷达影像测制的比例尺为1∶100000和更小一些比例尺的勘测地图逐渐增加。
其平面精度可达100米的等级。
在摄影测量中所使用的处理单像、单个立体像对和区域网等方法,在雷达影像处理中都可应用,但目前绝大多数仍是停留在单像处理的领域中。
遥感图像制图的常规制图方法正逐渐被解析测图仪或计算机辅助地图制图方法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