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地震勘探报告
二维地震勘探在闽西南深部隐伏矿的应用效果分析

Value Engineering• 291•二维地震勘探在闽西南深部隐伏矿的应用效果分析Application Effect Analysis of2D Seismic Exploration in Deep Concealed Ore in Southwest Fujian牛争华N IU Z h e n g-h u a(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泰安271021)(Geophysical Prospecting and S u r^^e y in g Team o f Shandong Coal G eological Bureau,Taian271021, C hina)摘要:地震勘探方法对于解决覆盖区下的控矿构造、与矿体有关的局部不均匀体和隐伏岩体分布等地质问题,具有精度高、探测 深度大、分辨率高和探测结果准确可靠等特点。
在地质找矿难度日益增大,以寻找盲矿和深部隐伏矿为中心的勘探形势下,地震勘探 方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验,该方法在闽西南武夷山成矿带,推覆构造覆盖隐伏矿勘探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地质效 果,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Abstract:Seism ic exploration m eth od has th e characteristics o f high precision,large depth o f detection,high resolution and accurate detection results for solving th e ore-controlling stru ctu re under th e coverage area,local inhom ogeneity and concealed rock m ass distribution related to o re bodies and other geological problem s.Increasing difficulty in geological prospecting,to find blind o re and deep concealed o re exploration centered on th e situation,seism ic exploration will play an increasingly im p ortan t role.Th rough th e test,th e m eth od has achieved good geological results in th e nappe structure covering concealed o r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 f th e W uyishan m etallogenic belt in th e s o u th w-e st o f Fujian Province,and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关键词:闽西南;地震勘探;处理流程;地质模型Key words:S o u th w-estem Fujian;seism ic exploration;processing;geological m od el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5-0291-03〇引言在闽西南武夷山成矿带,针对推覆构造覆盖隐伏矿勘 探难题,开展以地质模型为基础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勘 查。
地震资料二维解释

闭合和空校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后面还专门讲叠偏直接作图方法。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小结:
主要内容:收集资料、熟悉资料、地质建摸、加载数据、
层位标定、对比解释、闭合成图、速度建场、 变速空校、构造落实、提取属性、地质分析、 综合研究、预测储量、提供井位、交付报告。 关键技术:层位标定、目标处理、断层组合。 技术难点:速度场精度、空校方法。
法和步骤。
1、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在解释工作开始后第一步加载,加载后首先看工区内的地震资
料相位是否一致, (二维资料的图头上已经标出了是小相位、零相 位。)如果相位不一致,用PostStack 可以进行相位一致性处理。第
二步是调查地震剖面的分辨率是否一致。分辨率不同,同相轴有胖 有瘦,难以闭合对比。这时作频率分析和统计,找出全区的通频带 一致部分。进行反褶积或带通滤波,使频率保持一致。第三步是调查 地震剖面上的振幅、能量是否一致。首先作振幅统计;可以看出最 高、最低、平均振幅。如果振幅不一致,进行振幅均衡处理可以使振 幅保持一致。
CH91-104与LY96-2相交剖面段(处理前)
CH91-104与LY96-2相交剖面段(处理后)
二维解释
层位标定技术
二维地震资料迭后一致性处理
精细速度场的研究
速度场的建立思路
以T0图和叠加速度为基础;充分利用 井孔的各种信息(钻井、声波、VSP), 通过一定的速度估算手段--层位控制模
二维解释
2、闭合差校正 二维资料普遍存在闭合差,因此除了上述各种之
外,还要作闭合差校正。 这一步是在做好相位、频率、振幅一致性处 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闭合差校正的关键是选好基准面 (或参考层),多次反复计算和 修改校正量。 在一般解释系统上都有闭合差校正的功能,所选择的基 准面断层越少越好,越靠近目的层越好;所以这是一个边解释边进行 闭合差校正的交互迭带过程。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若干问题(潘振武)●地震勘探工作程序地震勘探设计—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报告与审批—“售后服务”●地质报告的作用——开采(或灾害防治)设计、可行性研究、规划的地质依据;地质构造影响矿井采区布置、工作面划分。
由于地质构造不清,未采取防范措施,巷道遇断层揭露瓦斯突出煤层、含水层、采空区带来危险。
构造不清造成掘进巷道增加。
百万吨掘进率、百万吨死亡率增加。
煤矿五大灾害(瓦斯、水、火、顶板、粉尘)都与煤矿地质条件有关。
查明地质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则为合理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二维地震为找煤、指导下一步勘查或其它专项目的。
——为本单位科研集累资料,集累经验;——展示本单位在行业中形象,是客观的广告和宣传。
●《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6-2000:(22~24 页)“编写成果报告时应充分分析有关地质、物探资料、做到报告内容齐全,观点明确,证据充分,重点突出,叙述清楚,文字简练,图表齐全,整洁、美观。
”(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内容):文字说明包括:序言;概况;地质及地震地质条件;野外施工方法;资料处理和解释;地质成果;结论等七章。
附图包括:实际材料图;反射波T0等时线平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地震地质剖面图;地震时间剖面图等。
附表包括:测量成果表;工程量统计表;断层控制表等。
1.以往地质资料(包括矿井地质资料)收集、分析目的:了解地层、地质构造特征;以往地质工作质量;地震地质条件。
作为物探工作设计、资料解释的依据。
存在问题:——收集不足(范围、内容)——分析、利用不够,如测井资料——对以往地质资料中差错甄别不够应收集的资料·最近(新)的井田勘探报告或矿井地质报告·地形地质图(或基岩地质图)·综合柱状图·主要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煤层基础资料表·钻孔坐标·主要剖面图·煤、岩层对比图·全部有关钻孔的钻孔综合柱状图(含测井曲线)·其它物探成果资料·区域地质资料·周边其它煤矿、小窑情况需要时:煤质、岩石力学性质,水文地质试验、观测成果表。
二维VSP高斯束法偏移成像的开题报告

二维VSP高斯束法偏移成像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地震勘探是探测地下构造和地层形态的重要手段。
其中,基于地震数据的地震偏移成像是勘探地下构造的关键步骤。
传统偏移方式涉及大量的理论和计算工作,较为复杂,且存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精度不高的问题。
二维VSP高斯束法偏移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高斯束方法的新型地震偏移成像技术,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成像精度和速度。
该方法减少了原始地震数据的处理,通过高效的映射和成像算法,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演地下构造。
因此,开展基于高斯束法的偏移成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基于二维VSP高斯束法偏移成像的方法,探究该方法在地震偏移成像中的应用,包括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优化和改进。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二维VSP高斯束法偏移成像的数学模型;(2)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VSP高斯束法的适用性,实验验证其成像精度;(3)采用数据对比实验,与传统地震偏移成像方法进行对比,探索高斯束法在时间/深度刻度成像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室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实际地震勘探过程,从而验证VSP高斯束法在地震偏移成像中的应用及其成像精度。
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通过模拟实验,生成地震波和波场数据;(2)利用二维高斯束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偏移成像;(3)对比采用其他传统地震偏移方法处理后的成像结果,分析其精度问题。
三、研究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将完成基于二维VSP高斯束法偏移成像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涵盖该方法应用的可行性、优劣等。
预期成果如下:(1)建立二维VSP高斯束法偏移成像的适用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精度;(2)探究VSP高斯束法在地震偏移成像中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不同地质条件进行优化改进;(3)通过与传统地震偏移成像方法的对比,突出VSP高斯束法的优越性。
该研究成果将在地震勘探技术中具有重要意义,利于优化地震勘探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为未来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支持。
地震资料二维解释

C、结合构造,分析断层 切割关系, 研究断层对构造的控制
作用;利用构造运动的期次确定断层的切割关系。
一般情况下新断层切割老断层。
二维解释
D 、断层的级别: 结合地质、构造发育史定断层的级别;
主要根据地震剖面上断距,两侧对置的层位,波阻特征等。
一级断层:控制盆地的沉积,断到基底。盆地可研究生油层系、 资源量。 二级断层:控制构造带。构造带可以研究生储盖、生油构造。
二维解释
如上图所示: 当资料不清时,断层掉向不清,断层面的方向不同, 高垒和地堑不同的结果。断层至关重要。
二维解释
断层解释
A、定准断点 :根据波阻错断,水平剖面上有绕射波和断面波。 B、平面组合 :考虑断层的空间延伸关系,平面上可以连接, 但平面上不一定能过去;所以要多次反复平面 剖面对比。
模型验证 、多种信息综合研究等方面。
二维解释
(一)、准备工作 1 、野外, 了解野外工作方法、施工因素、井深、药量、基准面、 排列长度、组合个数…。(涉及到处理方法、解释精度) 2 、处理,了解处理的主要流程及处理效果。保幅、修饰和去噪手
段。
3 、钻井,收集钻井资料及钻井报告。
4 、地质,收集已有的邻区的地质、地震资料及成果报告。
二维解释
2、闭合差校正 二维资料普遍存在闭合差,因此除了上述各种之
外,还要作闭合差校正。 这一步是在做好相位、频率、振幅一致性处 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闭合差校正的关键是选好基准面 (或参考层),多次反复计算和 修改校正量。 在一般解释系统上都有闭合差校正的功能,所选择的基 准面断层越少越好,越靠近目的层越好;所以这是一个边解释边进行 闭合差校正的交互迭带过程。
另外,还要了解目的层埋深、岩性、储集性,明确生储盖组合及 凹陷的构造格局、储层分布状况。如塔里木东河砂岩,岩性变化、 尖灭,华北地区找沙河街组的沙1、沙2、沙3段,小断块等。
地震勘探方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勘探过程,验证地震勘探方法的原理和效果,了解不同地震勘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为今后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背景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目前,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地震测井等。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设备(1)地震波源:模拟地震波发生器,产生频率、振幅可调的地震波。
(2)检波器:模拟地震波接收器,用于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3)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地震波信号,并进行实时处理。
(4)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实验步骤(1)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地震波源频率、振幅、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参数。
(2)激发地震波:启动地震波源,产生模拟地震波。
(3)采集地震数据:将检波器放置在地表,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4)数据记录:将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实时处理。
(5)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去噪、偏移、解释等处理,分析地下地质结构。
3. 实验结果(1)反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2)折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路径,可以确定地下介质的波速和密度。
(3)地震测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层位的传播特性,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四、实验分析1. 反射波法: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技术成熟,应用广泛。
(2)可以识别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3)数据处理方法较为简单。
2. 折射波法:折射波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缺点:(1)适用范围有限,要求下层波速大于上层波速。
(2)数据处理方法较为复杂。
3. 地震测井:地震测井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安阳龙泉二维测量报告

河南省安阳县龙泉煤详查二维地震勘探测量工作及质量评价一、任务和概况龙泉煤详查区地处安阳市西南部,位于安阳市龙安区境内。
测区内系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面高程107.50~243.90m,相对高差136.40m。
(此处应编写测区地形、植被、交通等影响测量难易程度的情况)区内主要发育黄土地貌,以黄土丘陵为主,丘陵形态多呈浑圆状,冲沟较发育。
测区范围由下表拐点坐标所圈定。
本区二维地震勘探工程测量的主要工作是为地震勘探提供准确的定位、定线依据,本区布置二维地震测线16条,其中主测线11条,联络测线5条。
测线总长62.44km.我们于2011年4月8日进入工区开始控制测量工作,2011年4月12日结束控制测量工作。
13日开始测线放样。
5月29日结束测量外业工作。
(所选已知点不能控制整个测区,可以看一看我给你的DWG图)二、已有成果、资料及其分析利用测区有由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三队提供的D级GPS控制点30个。
本次控制测量选用其中GD11龙泉、GD13市监狱、GD17东平东,3个已知点为起算点(见表2),平面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3°带正形投影,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14°,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经现场踏勘,标石完好;经检验成果精度可靠,可以作为本区测量工作的起算依据。
已知点坐标表2三、作业及起算依据1、《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8——2000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3、《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 1003——19954、本测区二维地震勘探设计书以及工程布置图。
(1)、《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8-2000;(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3)、《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4)、《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6)、本项目技术设计书相应测量部分。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院系: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2014年5月5日地震勘探野外实验报告一、基本任务1.1 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按指导书要求完成,以便通过此次实验,达到巩固和加深对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
具体要求如下:1、初步实践野外地震勘探各种技术工作;2、基本掌握野外数据采集方法技术和地震仪器装备的使用和操作;3、学习地震记录的分析与评价;4、学习地震资料几种常规处理方法;5、学习反射波地震勘探资料的构造解释。
1.2 实验内容实验主要内容为: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方法作业,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室内资料的解释成图,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野外数据采集①工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②测线布置依据和观测系统设计;③排列的布设;④仪器的学习及操作;⑤仪器参数和观测系统参数的试验及正确设置;⑥野外数据采集施工技术;2、室内数据处理;3、室内资料解释和成图二、数据采集仪器1、一台McSEIS-SX 48 XP地震仪(配件:一条电源线,一条大缆接受器,一个鼠标)(图一)2、两根5m大缆3、24个100Hz检波器4、一块12V蓄电池5、一条同步触发道6、激发装置:一把18磅铁锤,一个铁块7、测绳一根9、罗盘一个10、野外记录本图一地震仪图二部分实验仪器三、野外地震勘探数据采集3.1 测线的布置测线布置的原则:主测线的方向,应尽可能地垂直地层或构造走向,并与设有地质钻井以及其他物探测线的方向重合,以利于各种勘探资料的对比分析和相互补充验证,主测线之间还应布置联络测线,以控制勘探精度。
(图三)图三测线布设3.2 观测系统设计反射波勘探一般采用多次覆盖系统。
表示出共炮点线(含道号),共接收点线,共偏移距线,共CDP点线,并标出炮号、桩号、道号、道间距、覆盖次数和比例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施工情况按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 897-2000的有关技术规定和要求,山西山地物探技术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18日至9月23日历时5天,在该区开展了野外试验工作。
9月26日开始转入生产工作。
于2010年10月16日完成了野外采集,历时29天,共完成地震测线4条,测线长度7.82km。
完成试验点1个,试验物理点14个,微测井1个;设计生产物理点238个,完成生产物理点229个;共计完成物理点233个。
其中:甲级记录125张,占54.6%,乙级记录100张,占43.7%,物理合格率98.3%。
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满足《规范》和《合同》要求。
为后续处理工作奠定了基础.2010年10月8日~10月18日在涿州恒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完成了资料处理,共获得地震时间剖面5条,处理剖面长度7.32km,满24次覆盖剖面长度3.7km。
依据《规范》要求,对满覆盖时间剖面进行了评价,其中Ⅰ类剖面2.93km,占79.2%;Ⅱ类剖面0.44km,占11.9%。
Ⅰ+Ⅱ类剖面168.51km,占91.1%,资料处理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2010年10月20日完成了全部构造解释、图件编绘和报告编制工作。
二、地质任务根据《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7-2000及勘探地质目的要求,本次二维地震勘探的地质任务为:1、了解测线控制范围的构造形态,查明F2、F3断层的落差、性质及其平面展布情况,平面误差不大于50 m。
对地震测线上新发现的20m以上断点做出解释。
2、控制测线范围内2号、9号煤层底板的赋存形态,解释误差不大于5%。
三、测线布置地震主测线布设北西-南东向,与构造主方向和地层走向近垂直,布设测线5条,详见图1。
图3-4 测线布置图图1 测线布置图四、试验工作通过沿测线详细的实地踏勘,在全区选取了1处比较有代表性的试验点,在5-1线1500桩号附近;试验于2010年9月18日至9月23日历时5天,在该区开展了野外试验工作。
其中完成微测井1个,记录6张。
点试验物理点14个,全部合格。
通过通过微测井浅层结构调查、激发和接收参数等的全面试验工作,确定试验结论如下:1、激发参数根据本区试验成果和以往类似地区的工作经验,为保证资料的信噪比,本次勘探的激发参数的确定为:黄土区:(1)首选激发深度为20m 左右的深井内激发。
(2)如难以达到20m ,则可按照12m ,5组合进行激发。
基岩区:进入基岩内3m ; 2、药量单 井: 4Kg ; 五井组合: 2Kg ×5; 3、接收因素(1)检波器埋置方式:坑埋。
D5-1D3右 D2 D1D5-2(2)检波器及组合方式:10Hz自然频率检波器,6只组合接收;组内距:2 m;组内高差不大于2m。
4、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通过试验记录对比,本区需采用高覆盖次数的观测系统进行采集,以保证最终剖面的信噪比。
故确定主要观测系统参数如下:观测系统主要参数表表15(1) 仪器:加拿大产Aries-2.66数字地震仪;(2) 录制参数:采样间隔:1ms;记录格式:SEG-Y;前放增益:12db;(3) 成孔设备:Φ75mm的洛阳铲(最大钻孔深度30m)、山地水机(最大钻孔深度65m);(4) 震源:乳化药柱,地震勘探专用电雷管;(5) 64道接收,检波器为6只10Hz检波器;(6) 其它:车辆5台,对讲机20部等;五、野外采集工作1、测量工作坐标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3°带高斯投影,中央子午线111°,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地形图采用1:5000地形图。
该图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3°带高斯投影,中央子午线111°,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采用仪器为:国产灵锐S86型GPS双频接收机4台套,其标称精度为:平面5mm+1ppm,垂直为10mm+2ppm;日本 GTS-102N全站仪1台,其标称精度:测角2″,测距2mm+2ppm;以上仪器设备已经在山西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进行年检,并在有效期内。
经过实地踏勘,在测区周围有山西省地质测绘院二〇一〇年五月所测的GPS四等网,标石保存完好,经检测精度可靠,可作为本测区控制测量的起算点。
起算点成果见下表。
就用以上六个点。
测量工作从2010年9月12日开始到2010年9月20日结束,共计9天。
完成实物工作量:本区共施测测线5条。
物探点783个。
本测区测量工作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测量规范及行业规范中有关测量工作的规定,认真执行本区《地震勘探设计书》要求。
作业方法合理,采用技术先进,使用仪器先进。
物探点放测方法正确,各项检查认真,点位标志醒目,经检测,测点点位中误差ms=±0.078m, 高程中误差mh=±0.055m,精度良好,测量资料整理齐全。
可提供下工序进行二维地震勘探使用。
2、野外采集工作量完成情况及质量评价为圆满完成本次地震勘探的任务,我公司严格执行《规范》、《合同》及《设计书》的要求,在野外施工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严格执行三级质量验收制度。
勘探区共完成地震测线5条,测线长度7.82km。
完成试验点1个,试验物理点14个,微测井1个;设计生产物理点238个,完成生产物理点229个;共计完成物理点233个。
其中:甲级记录125张,占54.6%,乙级记录100张,占43.7%,物理合格率98.3%。
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满足《规范》和《合同》要求。
为后续处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见表1。
二维地震完成工作量统计表表2六、处理和解释工作(一)处理工作资料处理中以静校正处理为重点,以提高信噪比为中心,处理与解释交互进行,主要参数见表3。
1)、处理流程及参数资料处理主要参数表表3替换速度3000m/s地表一致性反褶积预测步长16ms速度分析1个速度谱/40个CMP滤波叠前Bp(15,20-140,150)叠后Bp(15,25-120,130)偏移延拓步长12ms,偏移速度由钻孔对DMO速度标定2)、主要处理步骤1、静校正2、振幅处理3、干扰波消除4、地表一致性处理5、精确速度分析与多次迭代求取剩余静校正量6、DMO迭加7、迭后去噪图2 5-2线叠后偏移剖面3)处理成果及时间剖面质量评价本次勘探共获得地震时间剖面5条,处理剖面长度7.32km,满24次覆盖剖面长度3.7km。
依据《规范》要求,对满覆盖时间剖面进行了评价,其中Ⅰ类剖面2.93km,占79.2%;Ⅱ类剖面0.44km,占11.9%。
Ⅰ+Ⅱ类剖面168.51km,占91.1%,资料处理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二)解释工作本次勘探的重点是断层的解释,解释方法如下:1、断点解释断点解释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关键环节,也是本次地震勘探的主要地质任务之一,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可以从任意方向切取剖面对断层进行解释,从而加强了对断层的控制程度,断层的解释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1)由粗到细,反复对比,先进行大网度剖面,后进行小网度剖面;先解释落差较大的断层,后解释落差较小的断层。
(2)充分利用工作站解释系统的放大、多窗口动态显示功能,利用垂直剖面与水平切片进行联合解释。
大断点解释:大断点常表现为煤层反射波同相轴的突然错断、强相位转换,易于识别,因此比较容易解释。
小断点解释:勘探区内小断层较为发育,落差小于5m的断点识别较为困难。
其主要表现特征是:反射波同相轴扭曲、振幅变弱、分叉合并等,见图4-15。
采用如下方法技术进行小断层解释:a利用断层上、下盘反射波特征b充分利用等时切片对断层具有较高分辨能力,对小断层进行识别。
c利用断层处反射波动力学特征。
d充分利用工作站解释系统灵活多样的功能,如逐级放大、多窗动态显示、彩色显示等功能。
2、断层组合三维资料解释中断点的组合是将性质相同、落差相近的相邻剖面上的断点按一定展布规律组合起来,同一断层的断点在相邻测线其倾向和走向上等性质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些规律性,将相邻剖面的断点进行组合后,再在各个方向上闭合,检查断面与同相轴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应在同一层位上表现出统一性和连续性,并且符合地质构造规律。
3、断层产状的确定断点在平面上的投影连线就确定了断层的走向。
按一定间距垂直断层走向切剖面,剖面上的断层线即反映出倾向、倾角和落差情况。
4、断层可靠程度评价依据《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要求,按20m 20m网格剖面对组合的断层进行了评价(对于落差小于5m的断层只作为断层异常解释,不参与评级)。
其评级标准如下:可靠断层:由2条或2条以上相邻剖面线控制,A级断点不低于50%。
A+B级断点不低于75%,断面产状、性质明确,落差变化符合地质规律。
较可靠断层:由2条或2条以上相邻剖面线控制,A+B级断点不低于60%,断面产状、性质较明确。
控制较差断层:达不到上述要求者。
七、勘探成果本次勘探基本控制了2号和9号煤层的赋存形态,基本表现为一向南东倾的单斜,倾角20-30°。
同时解释断层断点8个,并组合解释正断层2条(F2、F3),落差均大于20m;按照规范评价为可靠断层;其中F2断层落差45m,F3断层落差50m,均由d1、d2、d3、d5-1条测线控制,基本与地质推断位置和产状一致,其特征见图3、图4,勘探前后构造对比图见图5。
图3 F2断层在d1线上的反映图4 F3断层在d3线上的反映勘探前后构造对比图图5 勘探前后构造对比图(红色为原地质推断断层,品红色为地震解释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