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用否定词用法
从《国语》看先秦否定副词“弗”的用法

从《国语》看先秦否定副词“弗”的用法王亭;曲美燕【摘要】Negative adverb is a kind of word which is relatively complex and controversy in the Chinese word. The study on the pre-Qin Chinese negative adverbs has been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Chinese history and has never stopped.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negative adverb "Fu" of Mandarin and the special books and word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data in specific times for exploring the syntax regular development rheological, and hoping to be able to help clarify such as negative adverbs "no", "fu".% 否定副词是汉语中一个比较复杂而又争议颇多的一类词。
关于先秦汉语否定副词的研究一直是汉语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从未间断过。
本文以《国语》一书的否定副词“弗”为研究对象,进行专书专词的研究,以期为汉语史探索语法规律的发展流变提供特定时代可供参考的数据,更希望能对帮助澄清诸如否定副词“不”、“弗”等的分歧问题有所裨益。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4页(P11-13,37)【关键词】语法功能;语义功能;语用功能【作者】王亭;曲美燕【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烟台 264199;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烟台 264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国语》共出现“弗”94次。
文言实词莫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实词莫的用法和例句引言在文言文中,实词是构成句子意义核心的词汇,它承载着句子的主要信息。
本文将介绍文言实词“莫”的用法和例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
一、基本用法1.否定的表示在古代汉语中,实词“莫”常用作否定的表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
例如:莫言:不言、不说。
莫欺:不要欺骗。
2.禁止的表示实词“莫”还可以表示禁止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许”、“勿”等。
例如:莫入:不准进入。
莫闻:不可听闻。
二、衍生用法1.推测的表示实词“莫”在文言文中还具有推测的含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能”、“也许”。
例如:莫非:也许是。
莫不然:可能不是。
2.条件的表示实词“莫”有时也可以表示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倘若”。
例如:莫非其道有未明者:如果他的道理还有未理解的地方。
莫非是天意所归:如果这是天意所致。
三、例句1.否定的例句莫敢欺小人,勿骄卒伍。
莫受贿赂,宜守诚信。
2.禁止的例句莫入禁地,未获许可之前。
莫闻奸人之语,免受毒害。
3.推测的例句莫非此地藏宝?莫不然是他的低调掩饰?4.条件的例句莫非其道有未明者,待其明了再行动。
莫非是天意所归,则我们只能接受。
结语通过本文对文言实词“莫”的用法和例句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它在文言文中常用于否定、禁止、推测以及条件的表示。
熟练掌握这些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和类别繁多,大致可分为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八类。
现举例如下:一、否定副词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比较多,用法也复杂,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搞清楚。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
(一)一般否定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
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
例如:(1)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
(《左传·昭公十一年》)(2)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告子上》)(4)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左传·隐公元年》)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
例如: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
”(《左传·宣公六年》)(二)祈使否定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
在伪古文《尚书》里“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
此外,“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
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
“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例如:(1)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伪古文《尚书·大禹谟》)(2)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3)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4)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尚书·汤誓》)(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形式如下:一、肯定形式:1、不用判断词,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也)例如:王,人君也;斶chu51四声,人臣也。
《战国策·齐策四》严斶面折齐宣王2、在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
(——者,——也。
)如: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冥:古义黑,五行中以黑代水,故本义水。
)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3、有时候“也”字可不用(——者)如: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4、“者”“也”都不用。
如: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二、否定形式: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非——也)例: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耕渔与陶,非舜官也。
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
《韩非子》(官:职责。
败:社会的败坏风气。
韩非子引孔子讲学)三、省略形式:“也”字必不可少判断句的主语句有时根本不出现,有时应承上文而省略。
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字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例: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论语》四、附加形式: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和“即”或语气词“维”和“惟”例如:是乃狼也。
《左传》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我马维骐。
《诗经》尔惟旧人。
《尚书》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左传》问题:乃、即、和维、惟的异同同:1、都不是判断词2、都可以加在谓语前面3、还常常和副词非结合起来使用异:1、经常出现的时间不同:加乃、即的先秦不太多,后代用的较多。
加维、惟的先秦常见,后代不多见。
2、词性不同:乃、即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因此出现了判断动词是以后,它们可以加在是前面,构成乃是、即是,作用和“非”相近都是加在判断句谓语前的副词。
维、惟是放在句中的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后面的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1、从左右皆肘之用手肘撞2、夫子轼而听之靠在车轼上3、曹子手剑而从之(手作状语,用手)拿着剑4、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5、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6、城朔方城修筑方位名词作动词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秦师遂东向东走使动用法动词使动:1、齐使田忌将而往/ 齐威王欲将孙斌:使……为将军2、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使……痛3、由也兼人,故进之:使之进4、臣活之:使……活5、晋侯饮赵盾酒:使…饮6、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使……朝见7、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使……病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对方走形容词使动: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秦弱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使之贫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
尊贵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
固名词使动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出肉,使死者复活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使异姓成为国君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我王4、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使之为臣,使之为友5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使其身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
美匠人斫而小之使。
变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
小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看重;轻视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
少;以……为轻,轻视,看不起3、怪之可也。
而畏之非也以之为怪,认为。
怪名词意动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把。
当作夫人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
当作药3、友风而子雨: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4、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把它当作鱼肉5、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把君王当作君王1、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样2、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3、其后秦稍蚕食魏:像蚕一样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5、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像鸟兽一样散开6、嫂蛇行匍匐:像蛇一样7、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像小儿一样啼哭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像对待犬马一样地蓄养我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对待客人一样的对待他3、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1、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在野外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3、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在北边1、秦王车裂商君以徇:用车的方式(示众)2、臣请剑斩之:用剑3、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用口袋子4、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多次)用书信的方式5、失期法皆斩:依据法律时间名词作状语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每年;每月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每天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一天天地事日急:一天天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辞之矣州田:往日名词作动词擅爵人,赦死罪授爵位陈胜王做王子房前上前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掌管置人所罾鱼腹中捕捉世之所高莫若皇帝:认为高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认为贵;认为贱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娶妻子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做宰相,使甘茂成为宰相皆不足贵:尊崇不足生于不农:做农事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认为。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依据古代汉语副词的意义,可以将副词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表态副词、谦敬副词六类。
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1、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
可分为三种:(1)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
例如:①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史记吕不韦列传》)⑤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⑥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主父偃列传》)⑦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2)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
例如:①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晁错传》)②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③退而修《诗》《书》《礼》《乐》,**弥众。
(《史记孔子世家》)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3)有的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较轻。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差”、“少”、“略”、“颇”等。
例如:①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
(《后汉书光武纪》)②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③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④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范围的副词。
可分为两种:(1)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
例如:①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②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虚词,是语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语言中没有具体意义,但在语句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或者用来表达语句的语气、情感、关系等功能的词。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使用相对较多,具有丰富的种类和用法。
本文将对古代虚词的种类、用法及例句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古代虚词的种类1.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者情感的词,可以在句子中起到调整语气或者表达感情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气词有“吗、呢、罢、乎、矣、哉、耳、也、兮、矣”等。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阅微草堂笔记》)“而心中徘徊矣!”(《庄子·逍遥游》)2. 关联词关联词是用来连接词语、词组或者句子的词,用来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转折、对比等。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关联词有“之、于、乃、者、所以、其、而、以、乎、则”等。
例如:“李白作诗,善庆‘天门中断楚江开’,伯量‘宝剑霍霍向湖心’,……”(《文心雕龙·后序》)“一言而不合,懭然而归。
”(《庄子·齐物论》)3. 助词助词是用来表示句子的语法成分、功能和作用的词,用来帮助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助词有“的、之、乎、者、所、所以、以、以及、尔、也、啻”等。
例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卷耳》)“我且偷生,生发不禁。
”(《后赤壁赋》)4. 离合词离合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来表示句子疑问、否定、感叹等语气的词语。
常见的离合词有“未、仍、故、却、邈、荏、恶、庶、麋、亦”等。
例如:“我视其人,未有不喜者。
”(《韩非子·解老》)“将登华屋,故暂盘桓。
”(《吕氏春秋》)以上就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种类,这些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经常出现,了解这些虚词的种类及用法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和赏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虚词的用法古代虚词的用法多种多样,不仅有语气词用来表示语气,还有关联词用来连接句子成分,助词用来表示句子的功能和作用,离合词用来表示语气的疑问、否定、感叹等。
古代汉语副词

(四)语气副词1、确认语气:强调、认定有“固本来、必一定、诚确实、信的确、乃就是、即就是、果果真、定必定”等。
2、估量语气:估计、推测,译为“大概”有“盖、其、殆”等。
3、惊异语气,译为“竟然”主要有:竟、曾。
4、反问语气有“岂、其、宁、独、庸”,译为“哪里”或“难道”。
5、命令语气主要有“其、苟”等,可译为“请、还是、但愿”。
(五)情态副词:从方式、速度、一段时间内的频率等方面修饰动作行为的副词。
1、表示动作行为方式俱、并、共表示几个施动者一起、共同、一同作某事。
译为“共同、一起”“间、微、窃”表示秘密地、暗地里、悄悄地、私下里的意思。
译为“秘密地、暗地里、悄悄地、私下里”。
2、表示动作行为速度的副词。
“稍”“渐”表示速度较慢,强调渐进过程。
遽、立、即表示动作快速,可译为“立刻”。
卒(猝)、暴表示事情来得快,出乎预料,可译为“突然”。
3表示行为动作的持续或频率素表示行为动作从过去持续到现在,译为“向来、一直”。
数、辄、仍、屡(娄)、亟、累表示行为动作的频率高,可译为“经常”。
(六)否定副词1、用于一般否定:不、弗区别:“不”使用范围广,否定动词(及物、不及物),形容词。
“弗”在先秦使用范围小,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动词后的宾语不出现。
丁声树《释“弗”“不”》2、表示禁止或劝阻的否定副词:毋、勿一般用于祈使句中,相当于现代的“不要”、“别”。
其差别也是“毋”能带宾语,“勿”后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毋”又写作“无”。
“毋”(无)、“勿”表禁止或劝阻,可译为“不要”、“别”。
3、用于对应有未实施境况否定否定副词:未、未尝区别:“未”否定“已然”,事情没有实现,译为“没有”;“未尝”否定“曾经”,过去没有实现过,译为“不曾”、“没有过”。
4、用于对判断否定的否定副词:非(匪)不只是否定后面的动词,而是否定整个谓语,尤以否定名词性词为多。
5、表示否定应答的否定副词:否6、“微”多否定名词性谓语含有假设的意味(七)表敬副词:表示对别人尊敬或自己谦下的副词1、尊人的表敬副词“请”原本是动词,请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些古书写作“无”;有的古书写作“毋”,“無”表示禁止、劝阻时,通“毋”;“無”可以说成“無有”,偶然又说“不有”,“不有”用在否定词后面表示双重否定,或者用于无主语的分句里;
“不、無”比较
不
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或形容词
無
是动词,它所否定的是名词;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意义与“毋”字完全相同
否
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字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可用在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
非
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用于描写句、叙述句,用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定,此时,往往具有撇开的作用;有时,用于假设,此时,“非”字等于说“若非”或“若无”;古书上,“非”字又写作“匪”;可用在句末,构成是非选择疑问句,有时与“也”“邪”连用,译为“是不是”。
否定词
用法
不、弗
同
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都不能否定名词。
异
不:后面的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即可以带宾语又可以不带宾语;在其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可以用在句末,构成是非问句,可译为“没有”“…吗”等。
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其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不可用于句末。
未
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表示将然的否定,即: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尚未施行(没有);表示事情还没有进展到某种状态(还没有);表示过去不曾发生某事(没有),还表示委婉的否定。
另外,“未”和“未尝”的区别:“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未尝”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毋、勿
同
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均可用在动词谓语前,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其后的名词用如动词;可用作语气词,用在句首或句中,加强陈述语气,可不译出
异
毋:可以与动词、形容词连用,表示对行为状态的否定;其后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勿:可在动词谓语前表示施事主体不选择或不想实施某一行为动作;其后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有时可用于陈述句,此时不表示禁止,而是表示不施行某种动作行为
莫
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事情)”等等;上古时期“莫”字有时也可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汉代以后,“莫”字常常用于祈使句,当“勿”字讲,表示禁止;
区别代词“莫”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词“莫”
形容词后有补语,“莫”做主语,是代词,译为“没有比…更…”;与“如”“若”连用时,“莫”做主语,是代词,译为“没有人比得上”“什么都不如”;否定副词前的“莫”多为代词
以中華書局2011.6重印,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依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