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籍仕赢学原译文一官者当为天下先造民福
为国爱民文言文翻译

昔者,尧舜之世,天下大治,民康乐业。
盖因圣王仁德,心系苍生,故能治国安邦,流芳百世。
夫为国者,莫大乎爱民;为民者,莫先乎保民。
是以圣王以民为本,以德为重,勤政爱民,以尽其职。
原文:为国者,其重民也,如负重致远,如抱婴儿于掌。
是以圣王之政,以民为念,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毕至。
夫民者,国之根本,本固则国固,本危则国危。
是以圣王必先安民,然后能定国。
译文:治国者,其重视民众也,如同背负重物行远路,如同手握婴儿。
因此,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以民众为念,如同身体指挥手臂,手臂指挥手指,无不达到极致。
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基础稳固则国家稳固,基础动摇则国家动摇。
因此,圣明的君王必须首先安定民众,然后才能稳固国家。
原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君为舟,民为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是以君人者,必先自爱,而后能爱人;必先自重,而后能重人。
此乃为国之道,为民之本。
译文: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则国家安宁。
君王如同舟,民众如同水。
水能载舟,也能翻舟。
因此,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爱自己,然后才能爱民;必须首先看重自己,然后才能看重他人。
这就是治国的道理,也是为民的根本。
原文:夫为政者,其心必公正无私,其行必严明法度。
是以能得民心,安天下。
若心术不正,行事不法,虽有其位,而无其实。
终为天下笑,岂不哀哉!译文:那些执政的人,他们的心必须公正无私,他们的行为必须严明法度。
因此,能够赢得民心,安定天下。
如果心术不正,行事违法,虽然身居高位,却没有实际的德行。
最终会被天下人嘲笑,岂不可悲!原文:圣人治国,以道德为本,以仁义为用。
不以权谋私,不以势压人。
是以能感召天下,归心顺从。
民亦乐其政,安其居。
此乃为国之要,为民之福。
译文:圣人治国,以道德为基础,以仁义为手段。
不利用权谋私利,不以权势压迫人民。
因此,能够感召天下,使人心归顺。
民众也乐于他们的政策,安居乐业。
这就是治国的关键,也是民众的福祉。
总之,为国爱民,乃圣王之至德,治国之根本。
玉翱为官文言文翻译

玉翱为官,秉持公心,勤于政事,百姓称颂。
其任大理寺评事期间,审理案件公正无私,赏罚分明,使天下皆知大理寺之威严。
有言:“玉翱为官,清正廉明,公正无私,真乃国之栋梁。
”其言不虚。
一日,有盗贼横行乡里,为害一方。
玉翱闻之,立即率领官兵,深入贼巢,与贼激战。
贼众凶狠,玉翱身先士卒,勇猛无比。
经数日激战,终将盗贼剿灭,百姓安居乐业。
又有一年,瘟疫肆虐,百姓疾苦。
玉翱亲临疫区,体察民情,组织救治。
他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奋战在抗疫情第一线。
在他的努力下,瘟疫得以迅速控制,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玉翱为官,不仅关心百姓疾苦,还关注国家大事。
他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故而在任职期间,积极向朝廷献言献策,为国家的繁荣富强竭尽全力。
一日,玉翱上书朝廷,言:“当今之时,天下大治,然边关烽火不息,百姓疲于战事。
臣以为,应罢黜边关战事,休养生息,以安民心。
”皇帝览奏,深以为然,遂采纳其议,罢黜边关战事。
玉翱为官,政绩显赫,然而他从不居功自傲。
他深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乃其职责所在。
故而在任职期间,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深得百姓爱戴。
一日,玉翱因公务外出,路遇一老妪,身背重物,步履蹒跚。
玉翱见状,主动上前帮助。
老妪感激涕零,连声道谢。
玉翱却笑曰:“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为官者,应以百姓疾苦为己任,方能不负百姓之望。
”玉翱为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他深知,为官者,当以天下为己任,以百姓福祉为念。
故而在任职期间,始终秉持公心,为民谋利。
一日,有商人欲贿赂玉翱,以求在生意上得到便利。
玉翱坚决拒绝,曰:“吾为官,以清正廉明为本,岂可受商人贿赂?”商人见状,失望而归。
玉翱为官,虽居高位,却始终保持谦逊。
他深知,为官者,当以德服人,以才服人。
故而在任职期间,广交贤达,虚心求教,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
岁月如梭,玉翱为官数载,政绩卓著。
然而,他始终不忘初心,以百姓福祉为己任。
在他离世之际,百姓皆为其哀悼,赞其为“千古清官”。
玉翱为官,清正廉明,公正无私,真乃国之栋梁。
求得明主的文言文翻译

吾闻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然世之明主,实为国家之福,百姓之望。
明主者,贤能之君,德才兼备,治国安邦,使四海升平,民生乐业。
故求明主,乃天下苍生之愿,亦吾辈之夙愿也。
夫求明主,非一日之功,需历经千辛万苦,方能得遇真龙。
昔者孟子曰:“得君行道,民之福也。
”欲得明主,必先明己之志,正己之行。
夫志者,人生之舟,行者,人生之舵。
志不立,舟无以航;行不正,舵无以航。
是以求明主,必先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然世之明主,非易得之物。
或隐于草莽,或藏于市井,或居于深宫,或隐于江湖。
求之者,须有慧眼识珠,方能辨其真伪。
昔者燕昭王筑黄金台,广纳天下英才,终得乐毅,使燕国强盛一时。
此乃求明主之佳例也。
吾辈求明主,首当务之急,在于修身养性。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者,心性之修养,道德之提升。
心性既正,道德既高,自能吸引明主之目光。
是以,吾辈当以圣贤为师,读圣贤之书,修圣贤之道,以期成为明主之良臣。
其次,求明主需广结善缘,广交贤士。
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广结善缘,能使吾辈之声名远扬,贤士之才智得以汇聚。
昔者刘邦求贤若渴,终得张良、萧何等良才,共创汉室基业。
此乃求明主之又一良策。
再者,求明主需洞察时势,审时度势。
古人云:“时势造英雄。
”天下大事,乃英雄豪杰之舞台。
吾辈求明主,须先明时势,审时度势,方能抓住机遇,迎难而上。
昔者诸葛亮未遇明主,隐居隆中,待时而动,终得刘备,助其成就霸业。
然而,求明主之路,并非坦途。
吾辈当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担当,不畏艰险,不辞劳苦,砥砺前行。
或然天命不违,吾辈终将得遇明主,共创辉煌。
总之,求明主之路,虽漫漫而长远,然吾辈当怀揣壮志,砥砺前行。
修身齐家,广结善缘,洞察时势,终将得遇明主,共创盛世。
愿吾辈之志,如长风破浪,终达彼岸。
《王公神道碑铭》原文及翻译

《王公神道碑铭》原文及翻译《王公神道碑铭》原文及翻译导语: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王公神道碑铭》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公讳旦,字子明,大名莘人也。
公少好学,有文。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
右谏议大夫赵昌言参知政事,公以婿避嫌,求解职。
太宗嘉之,改礼部郎中。
公为人严重,能任大事,避远权势,不可干以私,由是真宗益知其贤。
钱若水名能知人,常称公曰:“真宰相器也!”若水为枢密副使罢,召对苑中,问谁可大用者,若水言公可,真宗曰:“吾固已知之矣。
”公在相位十余年,外无夷狄之虞,兵革不用,海内富实,群工百司各得其职。
故天下至今称为贤宰相。
公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
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
其所荐引,人未尝知。
寇准为枢密使,当罢,使人私公,求为使相。
公大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邪!且吾不受私请。
”准深恨之。
已而制出,除准武胜军节度使。
准入见,泣涕曰:“非陛下知臣,何以至此!”真宗具道公所以荐准者,准始愧叹,以为不可及。
公与人寡言笑,其语虽简,而能以理屈人,默然终日,莫能窥其际。
及奏事上前,群臣异同,公徐一言以定。
大中祥符中,天下大蝗,真宗使人于野得死蝗以示大臣。
明日,他宰相有袖死蝗以进者,曰:“蝗实死矣,请示于朝,率百官贺。
”公独以为不可。
后数日,方奏事,飞蝗蔽天,真宗顾公曰:“使百官方贺,而蝗如此,岂不为天下笑邪?”日者上书言宫禁事,坐诛,籍其家,得朝士所与往还占问吉凶之说。
真宗怒,欲付御史问状。
公曰:“此人之常情,且语不及朝廷,不足罪。
”真宗怒不解。
公因自取常所占问之书进曰:“臣少贱时,不免为此,必以为罪,愿并臣付狱。
”真宗曰:“此事已发,何可免?”公曰:“臣为宰相,执国法,岂可自为之,幸于不发而以罪人?”真宗意解。
公务以俭约率励子弟,使在富贵不知为骄侈。
兄子睦欲举进士,公曰:“吾常以太盛为惧,其可与寒士争进?”至其薨也,子素犹未官,遗表不求恩泽。
为官为政的文言文翻译

夫为官者,国之栋梁,民之父母也。
居官位,行政治,非易事也。
古人云:“得贤臣,国之福也;失贤臣,国之祸也。
”是以君子为政,必先正己,而后正人。
余今以文言述之,愿与诸君共勉。
盖为官之道,首在修身。
修身者,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也。
心不正,则视不明,听不聪,言行失序,如何治国?是以君子必先正其心,使心无邪念,方能行正道,以正天下。
其次,为官者当以公心为重。
公者,无私也,公正无私,方能服众。
君子为政,必以公心为本,不徇私情,不偏不倚,使百姓心悦诚服。
若为官者以私心为重,则必失民心,国家必乱。
再者,为官者须有仁爱之心。
仁者,爱人也。
君子为政,当以仁爱之心待人,推己及人,以德服人。
民之疾苦,心之痛也;民之欢欣,心之喜也。
为官者当以民为念,体察民情,为民解忧,方能得民心,国家方能安定。
为官之道,尚需清廉。
清廉者,清正廉洁也。
君子为政,当以清廉为本,不贪不占,不取非分之财。
若为官者贪污腐败,必失民心,国家必乱。
又,为官者须有远见。
远见者,高瞻远瞩也。
君子为政,当以国家长远利益为重,不图一时之快,不谋一己之私。
当国家面临困境时,为官者应挺身而出,担当责任,为国家解困。
此外,为官者当以法治为本。
法治者,国家安定之基石也。
君子为政,当以法治为准则,严明法纪,公正执法,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为官之道,尚需谦逊。
谦逊者,虚怀若谷也。
君子为政,当以谦逊为本,虚心接受百姓意见,改正己过,不断进步。
若为官者骄傲自满,必失民心,国家必乱。
最后,为官者须有忠诚之心。
忠诚者,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也。
君子为政,当以忠诚为本,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总之,为官之道,修身、公心、仁爱、清廉、远见、法治、谦逊、忠诚,八者兼备,方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官员。
愿诸君以此为鉴,努力为官,为民造福,国家方能繁荣昌盛。
治国先富名文言文翻译

昔者,孔子曰:“富而教之,则善矣。
”此言治国之道,必先使民富足,而后方可施教化之。
夫富者,国之根本也;名者,国之荣光也。
故治国者,必先富名,而后国家可长治久安。
夫富者,国之元气也。
民富则国安,国富则民乐。
故治国之道,首在富民。
民富,则农工商各业兴旺,财源广进,国家自然富强。
然富民非一日之功,需历代君主勤政爱民,兴利除弊,方能实现。
名者,国之荣光也。
名之重,莫大于国名。
国名昭著,则四方归附,天下景仰。
故治国者,必先重名。
重名者,必先立德。
德者,国之魂也。
君臣有德,国家方能安定。
君以德服人,民以德归心。
德者,名之源也。
治国先富名,二者相辅相成。
富民而名不扬,则民虽富,国家亦难以长治久安。
名不扬而民不富,则国家虽盛,亦难以久立。
故治国者,必先富名。
富民之道,在于开源节流。
开源者,广开财路,使民得以丰衣足食;节流者,节省开支,避免浪费。
开源节流,国家财政自然充裕,民亦得以安居乐业。
重名之道,在于立德修身。
君臣有德,国家自然威望日增。
立德修身,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曰修身齐家。
修身者,修己之身,使之端正;齐家者,使家庭和睦,风气端正。
家庭和睦,风气端正,则国家风气亦然。
二曰治国安邦。
治国者,以德治国,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安邦者,使国家长治久安,民生幸福。
三曰广结善缘。
广结善缘者,与邻国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邻国友好,则国家无外患,民生得以安宁。
四曰弘扬正气。
弘扬正气者,使国家风气端正,社会道德风气良好。
风气端正,道德良好,则国家繁荣昌盛。
治国先富名,非一日之功,需历代君主不懈努力。
然唯有富名兼备,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是故,治国者,当以富民重名为己任,励精图治,共创国家繁荣昌盛之盛景。
夫治国之道,如烹小鲜。
火候适中,则鲜香可口;火候过猛,则鲜焦难食。
治国亦然,需适度而为之。
富民重名,治国之要也。
愿天下贤君,皆能以此为准则,兴邦立国,惠及子孙。
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原文及翻译译文1、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原文及翻译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欧阳修原文: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
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
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
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
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
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
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
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
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
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
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
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
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
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
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
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
译文皇佑四年五月甲子日,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人文正公在徐州逝世,同年十二月壬申日,安葬在河南尹樊里(地名)的万安山下。
先生两岁时成了孤儿(古代丧父曰孤),他的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又嫁到长山(地名)的朱家。
[精品]吕氏春秋顺民的原文和译文
![[精品]吕氏春秋顺民的原文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564a24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2.png)
[精品]吕氏春秋顺民的原文和译文【原文】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
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
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得民必[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
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注释】[1]必:当为“心”之误(依陶鸿庆说)。
[2]说(yuè):同“悦”,喜悦。
下两句同。
【译文】先王们首先顺应民心,所以功名成就,凭恩德赢得民心而建立大功名的,从前的时代有很多这样的人了;失掉民心却建立功名的,未曾有过这样的人。
赢得民众一定要有方法。
无论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还是只有百户人家的村邑,无不有所喜欢的事物。
选做人民所喜欢的事,民心就得到了。
人民所喜欢的事物难道多吗?这是得到民心的关键。
【原文】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
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
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注释】[1]祷:祈神求福。
桑林:地名,在春秋宋国境内,相传为汤王祈雨之所。
[2]枥:压挤,枥手是古代一种刑罚。
[3]翦其发:剪去头发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译文】过去,商汤战胜夏而开始治理天下。
天大旱,连续五年不能收获,商汤就用自己的身子在桑林祈祷,说:“我一人有罪过,不要殃及万民;万民有罪的话,都在于我一个人。
不要因为一个人的无能而让上帝、鬼、神伤害人民的性命。
”于是剪掉自己的头发,拶上自己的手指,以身体作为祭品,用来向上帝祈求福祉。
人民于是非常高兴,雨水于是大量地降落。
那么商汤是通达鬼神的变化、人事的转变了。
【原文】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
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
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日:“愿为民请去炮烙之刑。
”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去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
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日文王智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古籍《仕赢学》原译文(一),官者当为天下先造民福作者:冯道(五代)冯道修身第一夫上古无官,当时是也,民衣褐而穴居,食则同食,寝则同寝,无以己之私。
而三代以下,丰饶日渐,仓有余廪,厩有余畜,民始有私。
乃举贤人,设百官,导致以礼仪,威之以刑法。
【译文】上古的时候没有官职,在那个时候,百姓穿葛制的衣服,住在洞穴,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没有私人财产。
三代以后就变富了,仓库里有多余的粮食,圈里有多余的牲口,人们开始有了私有财产,于是有人推举贤能之人设立各种官职,用礼仪教育他们,用刑法威胁他们。
官者,管也。
权者,衡也。
所以设赏罚,明诉讼,断是非,辨好恶,检奸邪,消佚乱。
管之,束之,导之,化之,衡之,以求其平。
盖官不公而民不平,民不平则乱始生。
故曰:平则不倾。
此系于天下之治乱,社稷之安危,为宦者不可不察也。
【译文】官就是管,权就是称。
是用来设定赏罚,接受诉讼,评判对错,分辨善恶,约束奸邪,消除淫乱的。
通过管理、约束、引导、教化、评定,来达到公平。
所以,官员不公则民不平,民不平就要发生动乱。
因此说,民心如称不平则倾,这关系天下乱制,社会的安危,做官的不可能不认真的考虑。
官者,以修身为要,故立德为先,而立功次之。
何也?盖修身以立德,此为体也。
立功者,用也。
有体,用自在其中矣。
不修身立德而建不世之功者,未之闻也。
故子曰:吾日休吾身,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修身德方不殆,而功自立焉。
【译文】做官的人,强化自己的修养最为重要,是先立德再立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通过自己的修养来确定德行,这是体。
而建立功勋这是用。
有了体,用自然就包括在里面。
不通过加强自身修养确立德行而建立大功的人我没有见到过。
所以孔夫子说,我每天都在加强自身的修养。
易经说,君子每天都在勤奋努力,到了晚上,还在反省自己有哪些不对。
修身养性,德行才会不断提高,而功业自然会建成。
官之德,曰忠,曰谠,曰清,曰廉,曰慎,曰勤。
忠而侍君,谠而求直,此为本也。
忠谠之下,乃可以曰清、廉、慎、勤而求功。
故曰,欲立功,必以德先。
然立己德,不若立天下之德,修己之身,不若修百姓之身。
立己之德,仅一人而,立天下之德,众生降服,治矣。
无德而求功,徒好名者,或难成其事,或为不世之奸雄。
此不可不明之。
【译文】为官的德行在于忠诚、直言、清正、廉洁、慎重、勤勉。
忠诚以服侍君主,直言在于正直,在忠诚和直言之下才能做到清正、廉洁、慎重、勤勉。
所以说,要立功先要树立德行。
然而个人的德行的确立,不如天下人德行的确立,只加强个人的修养,不如加强百姓的修养。
个人的德行确立了,只是一个人的事;天下的人的德行确定了,所有人都会服从,就会大治。
不立德而去建功立业,不过是好名而已,有的成不了气候,有的成为大的奸雄,这一点不能不明白。
然立德者,果必立功乎?曰不然。
为官求仕,修身之下,自有道术在焉。
官者,诈术也,犹言兵者诡道也。
夫人心自有忠奸,事理有曲直,周公公而见谤,屈原自忠而被逐,比干剖心,箕子装疯。
此皆有德而忠谠之士,苟无道术,难以求自身之全,矧求功之立乎?况事之成,功之立,不可不以曲求直,以反求正。
呜呼,为政之也难也。
余每历前朝之得失,未尝不扼腕太息。
国之祸乱,民之危厄,皆政之咎也,未可归之于数。
【译文】然而德行确立了,就一定会建功立业吗?不是这样的。
做官,除了修身还自然有道术。
做官之道,是诈术(讲究策略),就如同用兵的诡道一样。
人心有忠又奸,事理有屈有直,周公公而忘私却受中伤。
屈原忠心报国,却被放逐。
比干被剖心,箕子也只好装疯。
以上这些都是直言忠臣,假如没有道术,自身的性命都难保,何以建功立业?此外,完成事业建功立业,不能不以屈求直,从反方向来得到正确的结果。
哎,为政多难呀。
我每每历数前朝的得失,未尝不扼腕太息。
国家的祸乱,百姓的厄运呀,都是出于政事的过时,不能归结为天数。
(待续)明察第二明察者何?时也,势也。
审时度势,事方可济。
况事有真伪,人有忠奸,言有虚实,理有曲直,此不可不察也。
察而辨之,然后断真伪,判忠奸,辨虚实,定曲直。
察之则明,不察则昏;辨之则明,不辨则昏。
【译文】明察是什么?是时,是势。
只有审时度势,事情才能办成。
况且事情有真假,人又有忠奸,语言有虚实,道理有对错,这些都不能不加以查明。
经过查明,之后才能断真假,判忠奸,分辨虚实,清楚屈直。
只要去调查,就能搞清楚,不调查就不清楚;分辨就能明白,不去分析就不明白。
然大伪似真,大奸似忠,文饰之,深纳之,虚实难辨,曲直难定,故察宜明察,辨宜深辨。
察而不明,辨之不深,则晨昏倒置,以伪为真,以奸为忠,以小人为君子,犹以稗草为幽兰,以鱼目为明珠,鱼龙混淆,黑白颠倒。
以此用人,则事无成,以此断狱,则冤狱生。
故名察之道,审时一也。
时者,势也。
得时则有势,有势则事成,失势则事败。
善治者必先乘势。
【译文】然而,大伪就如同真的一样,大奸就如同忠诚一样,通过文饰深纳使人们难以分辨虚实,判定屈直,所以要察就要明察,要辩就要深辩。
不去明察不去深辩就如同把早晨和傍晚搞颠倒了一样。
把假的当真的,把奸佞当成忠诚,把小人当做君子,如同把稗草当成名贵的兰花,把鱼目当成珍珠一样,鱼目混杂就黑白颠倒。
用这样的人则一事无成,这样断案就会发生冤假错案。
故而,明察之道,一是要审时。
时就是势。
有时就有了势,有势事情就能成功,失了势事情就会失败。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先利用势。
然则有势同而事异,有事同而势异,因势有就事。
阐时势而通变,治之道也。
知人二也。
夫事之成,功之立,在于得人。
然人有优劣,犹马之有良驽。
而自古以降,以奸充忠,以假乱真者多矣。
文以巧饰,言以虚夸,犹浮云之蔽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貌忠谠而心存其奸者,往往掩人耳目,混淆视听。
故圣人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
”观其言而察其行,方可为知。
【译文】然而有的时候势相同但是事情不一样,有时是事情相同但势不一样,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适应事情。
体察时势而进行变道。
这是治理的道理。
二是了解人的行为,事业的成功功业的建立在于得到人才。
但人有优劣如同马有良马和驽马。
从古到今,以奸充忠以假乱真的人实在太多了。
用文辞巧饰用语言虚夸,就像浮云遮不住太阳一样。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表堂堂心存奸佞,往往掩人耳目混淆视听。
所以圣人曾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自己。
不怕外面的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外面的人;不怕下属不了解上司,就怕上司不了解下属。
听他们说什么。
看他们怎样做的,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知晓。
言者,一也;行者,一也。
言与行符,犹貌与神合。
诸葛曰:观其往来,察其进退,听其声响,詹其看视。
徒其言美而形不善,此不足为凭。
亦可以道察之:或间之以是非以观其志,或告知以祸患以察其忠,或示之以利以验其廉。
传曰:人心不同,其犹面也。
治道之要,在知上之明否,察下之贤否。
上之明,事之,上之不明,去之;下之贤,用之,下之不贤,辞之。
兼听三也。
魏征谏太宗曰,兼听则明。
兼听者,集众议正反于一身,择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去之,此所以明也。
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善莫大焉。
【译文】说的是一个方面,做的又是一个方面,说和做一样,就像内心和外貌相符。
诸葛亮说:“看他来往的样子,观察进退的样子,听他的声音,看他的目光”。
只是话说的好听而行为不好,也是不足以为凭的。
也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来考察他:或是用是非考察他的志向;或者是告示他出了祸患,看他是否忠心;或者用利益检查他是否廉洁。
传上说,人心是不同的,就像人的面孔一样。
治理之道的要义,在于了解上司是否明智,考察下属是否贤能。
上司明智就为他做事,上司不明智就离开他;下属贤能就重用他,下属不贤能就辞退他。
三是要兼听。
魏征劝谏唐太宗说:兼听则明。
兼听的人,能把各种意见集中到一起,选有益的去做,把不好的去掉,这样才会明白。
认不是圣贤,哪个没有过错?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就是大善了。
故善察者见微而知著,见小而识大。
知善恶,然后可以任贤良;明时势,然后可以知进退。
欲除其害,必烛其奸,人未动而我先知,后发而先制,以此为政,庶可无虞。
【译文】所以善于观察的人会从细微的地方发现大事件,从小处看到大问题。
了解了善恶之后就可以任用有才能的人;审明了时势,之后就能把握进退。
要想出祸患,一定要洞察其阴谋,对方还没有行动,我就已经知道他的意图,后发制人。
以这样的方式从事政事,大约不会出现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