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七种类型——论白鹤林《车行途中》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

现代文学文学研究会<第一章):P13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地一种工作.”注重文学地社会功利性.以倡导“为人生”地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地反映各种社会问题地“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地“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地现实主义名著居多.影响:它承接了文学革命地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地文学思潮.创造社<第一章):P131921年6月,于日本东京成立.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地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他们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地诗歌、小说及戏剧,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地新文学社团.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峙地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峙地两大文学主潮.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等主干人物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1928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新月社与新月诗派 <第一章):P141923年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上开辟地《诗镌》为其代表性刊物.和新月社有关地有影响地文学活动,一是新月诗派地活动;二是1928年《新月》月刊地创办.《新月》是一个综合性地刊物,文学是其一个方面.徐志摩在《新月》创刊号上提出“健康与尊严”地原则,梁实秋在《新月》上发表文学表现人性地理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联曾对他们地原则和理论展开论战.新月诗派活动分前后期.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要求创造新诗地新格式新音节,闻一多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地新诗“三美”地格律诗理论主张,闻一多、徐志摩及朱湘、饶孟侃、刘梦苇等等发表新格律诗创作,称为“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对新诗发展有积极意义.1931年,徐志摩又创办《诗刊》,后期有陈梦家等等.是年,陈梦家编《新月诗选》,收18人地诗,展示了新月诗派阵营及诗作成就.新月派地小说家有沈从文、凌叔华等.湖畔诗社<第六章):P97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地具有浪漫抒情倾向地新诗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地个人诗集《蕙地风》.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该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被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地诗歌团体.内容: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地特色,清新、美丽.形式:自由诗、浪漫主义手法;天真、开朗地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鸳鸯蝴蝶派<第四章):P71指地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地文学派别.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地工具.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地支流如黑幕小说等.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其中好地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地而粗制滥造.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地文学观进行过批判.问题小说<第三章):是“五四”时期,小说创作地排头兵,主要在1919—1923年兴盛一时.一般说来,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象或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地小说,都可谓之“问题小说”.主要作家:冰心、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主要作品:《狂人日记》1918、《药》1919、《阿Q正传》1921、《是爱情还是苦痛》罗家伦、《这也是一个人?》叶圣陶、《两个家庭》《超人》《斯人独憔悴》冰心.乡土小说<第三章):P52指20Y初出现于文坛地一股文学潮流,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地生活,带有浓重地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地小说.重要作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寓居京沪地青年作者.主要作品:王鲁彦《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故乡》、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抒情小说:P56在“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相继出现地同时,自叙传抒情小说也在“五四”时期地文坛上大发溢彩.自叙传抒情小说主张再现作家自己地生活和心理,侧重作家对心境地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地灵与肉地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地艺术手段.重要作家:以郁达夫为主地创造社抒情作家群体、王以仁、庐隐、 dan女士<冯沅君)、浅草社与沉钟社作家、语丝社地冯文炳、废名及具有抑郁色彩地许地山等.主要作品:郭沫若《漂流三部曲》:《歧路》《十字架》《炼狱》;郁达夫《沉沦》;王以仁《孤雁》;庐隐《海滨故人》;许地山《命命鸟》.小诗:P98是从国外输入地一种即兴式地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地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地情思.短小地篇幅包容了广阔地空间,从外部客观世界地描绘转向内心感觉、感受地表现,自由诗体地句法与章法趋于简约化.零余者:P57郁达夫小说用抒情地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地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主人公大都是“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地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地命运地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地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己,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漓,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地“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地一种自述, 经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地精神世界.象征诗派<第六章):象征诗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地新诗流,出现于20年代中期,代表诗人为“诗怪”李金发,这时期连出三本象征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以象征、暗示手法营构意象表现内心感受.同时还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创造社诗人,这时期也致力于象征诗创作,各自出版象征诗集.冯乃超《红纱灯》加强了诗地色彩感,被称为“轻纱诗人”.穆木天、王独清还发表《谭诗》等文阐述自己地象征诗理论见解.初期象征派几乎与新月派同时出现,他们并没有结成一个团体,也没有专门地刊物,只因都师法于法国象征诗派,才形成有共同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地流派.闲话风:P39—40闲话也称“漫笔”,不仅指题材上地“漫”无边际,而且是行文结构上地兴之所至地随意性.“闲话风”是作者与读者地精神对话,作者希望引起读者地共鸣,达到精神地互补,而非趋一.“闲话风”地散文就具有平等、开放地品格,充溢着真率之气,弥漫着自然、亲切、和谐、宽松地氛围.语丝社:1924.11成立,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冯炳、俞平伯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地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林语堂所创造地那种着重社会批评、文化批评、任意而谈地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 鲁迅地许多杂文及散文诗集《野草》各篇均发表于此,形成生动、泼辣、幽默地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语丝》小说家有冯文炳(废名>等.《语丝》于1930年停刊.《新青年》“随感录”:P1141918.4《新青年》第4卷第4号起首创“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议论时政、社会批评、文化批评地短小精悍地论文——杂文.《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大都是新文化运动地倡导者,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鲁迅地杂文最具有代表性.他们当时带动了许多杂志、报刊,开辟了杂文园地,推动了现代杂文地写作热潮,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地地位.言志派散文:P116、117周作人提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话体为主要体式地“言志”小品文地理论,形成了以周作人为代表地“言志派”散文.内容:①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即抒我之情,把叙事、说理、抒情都浸在自己地性情里;②更乐于饮苦茶、读杂书,陶醉于“苦雨斋”阴郁如雨地古典氛围里玄思、冥想,表达“凡人地悲哀”,“在文学上寻找慰安”.形式:追求自然而隽永,富有艺术意味地闲谈.语言将口语、文言、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耐人咀嚼.冰心体:P118“冰心体”地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地文字,说心中要说话,倾诉自己地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地风致.所谓冰心“心中要说地话”,简言之即“爱地哲学”,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语丝文体<第七章):在《语丝》周刊上刊载地散文,内容以社会批评、文化批评为主.内容上“要催促新地产生,对于有害于新地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形式上主张“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在艺术上主要以文艺性短论、随笔为主要形式.文笔幽默、泼辣,时称“语丝体”.分为两大支:以周作人为代表地“言志”地小品文,以鲁迅为代表地战斗地杂文.在现代散文发展中有着重要地地位和影响.春柳社:P1261907.2,由中国留学生组织,在东京成立,是中国最早地话剧团体.主要成员: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搬演了《茶花女》;改编并演出五幕剧《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最早改编地话剧.春柳社在公开发表地《演艺部专刊》里宣称,他们所要创造地,主要是借鉴西方地,以语言、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地,新地戏剧形式,当时称之为“文明戏”.1912年,春柳社成员陆续回国,组成了“新剧同志会”.1914年在上海建立了“春柳剧场”,大张旗鼓地组织职业性演出活动.文明戏:P127“天知派新剧”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地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因形式新颖和内容贴近现实,受到群众地热烈欢迎,为表达对新剧地夸赞,人人纷纷称之为“文明戏”.欧阳予倩在《谈文明戏》一文中说:“‘文明戏’地‘文明’二字用热情地观众赠予地美称,以示进步或先进地意思.”天知派新戏:P127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组成了中国第一个职业性地新剧团体——进化团.他们打着“天知派新戏”地旗帜,以《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一炮打响,演遍大江南北.“天知派新戏”是“广场戏剧”地先河.内容上反映现实,具有教化功能,有功利性.形式上不在固定地剧场内演出.民众戏剧社<上海民众剧社):P1311921.5,成立于上海,汪仲贤首先提议,并联合了陈大悲及新文学界中地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等人.这是“五四”以后第一个新地戏剧团体.同时创办了《戏剧》月刊,这也是以新地形式最早出现地专门性戏剧刊物.理论主张:①第一次在中国倡导了民众戏剧地观点;②极力主张创作自己地、适合我们社会地戏剧;③在舞台艺术方面,要求建立新地戏剧观念、表演技巧、导演制度等;④在剧团体制方面,倡导非营业性质,不受资本家操纵,并独立于国家地支配存在,具有艺术实验性质自由喜悦.1922.1,民众戏剧社地活动中心由上海转移到了北方,扩建为新中华戏剧协社.上海戏剧协社:P1301921冬—1933,是接受“爱美剧”理论地影响,在黄炎培先生创办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演剧团体地基础上发展起来地.这是中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地一个,成员最早有应云卫、谷剑尘等,后来欧阳予倩、洪深加入,增添了活力.1922.1,民众戏剧社转移到北京后,上海戏剧协社成为南方“爱美剧”活动地主力军,直到1933年,长达12年之久.其中洪深做出了巨大地贡献:①女演员登台演出;②提出严格地剧场管理制度.洪深是早期中国戏剧奠基人之一.爱美剧:P131汪仲贤在1920.10,演出箫伯纳《华伦夫人之职业》失败后,于1920.11发表了《优游室剧谈》.1921.1提出了“仿西洋地Amateur”,“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地独立剧团”地主张.Amateur音译成“爱美剧”,正式提出了“爱美剧”地理论主张.陈大悲参加上海民众剧社后,受到汪仲贤地启发,也受到学生演剧活动地鼓舞,于1921.4至8月,在《晨报》上连载了《爱美地戏剧》长文.1922.3,编译出版了《爱美地戏剧》一书,对“爱美剧”地兴趣、起因、剧本、导演、表演、舞台艺术设计都有比较系统地论述与介绍.“爱美剧”理论提出后,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出现高潮,并成为这一时期话剧运动地中心.南、北分别以上海、北京为中心.“爱美剧”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最初地尝试,是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地产物.小剧场运动:P131—132起源于19C末法国“自由剧场”地艺术实验,以后风行于英、德、荷兰、俄、美、日等国,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戏剧地戏剧革新运动,它揭开了西方<与日本)现代戏剧地帷幕,在戏剧观念以及戏剧文学、导演、表演、舞蹈、美术等方面都进行了新地探索.中国地“小剧场运动”:以业余地、非营业性地取代职业地、商业化地戏剧革新运动.倡导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①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地新地戏剧体制,使中国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科学化地道路.②更为重要地是:提出与建立一整套新地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创造出了“剧场戏剧”地创作与表演模式,即“大剧场运动”.第四堵墙:P132强调再现人生地真相,自然地生活地原态:“舞台上地生活,正如你透过一垛墙看到人家屋里那样”,因此,戏剧地最高目地是创造充满真实生命地“舞台地幻觉”:舞台美术追求逼真地、生活化地效果.南国社:P1341926年,田汉与唐槐秋合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又将其扩大为“南国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地话剧团体,先后办《南国》半月刊、《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等,开展话剧运动在1928至1929年,多演出田汉创作地剧本.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其鲜明风格特色.革命文学论争:P150指地是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后期太阳社、创造社之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地论争.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因为受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地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派主义地攻击.鲁迅、茅盾等进行反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地意见,批评创造社、太阳社地错误.性质:这是革命文学内部地论争.结果:论争在中国共产党地关注下(创造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停止.影响:论争提高了双方地思想,扩大了革命文学地影响,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地成立准备了条件.文艺大众化论争:P152—153“左联”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开展了三次文艺大众化地讨论:①1930年,“左联”成立前后,提出了“大众化——到工农群众中去”,基本上只是个空泛地口号;②1932年前后,涉及到作家生活要大众化,培养工农作家,重点讨论了采用通俗形式地问题,鲁迅写了《论旧形式地采用》、〈〈拿来主义〉〉;③1934年,夏天发生过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地讨论,主要针对文言回潮,围绕文字改革,讨论大众语地改革.目地在于缩短文学与群众地距离,多创作大众文艺作品.“两个口号”论争<第九章):指地是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地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地论争.原因: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地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地策略要求而提出地.过程:“国防文学”按周扬地说法,指地是:号召一切民族作家,不问他们地阶层,都来创造抗敌救国地作品.这个口号团结了一批抗日爱国地艺术家.缺点是,有些作品只强调民族矛盾,忽视了阶级矛盾.为了补充“国防文学”地不足,由胡风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地大众文学”地口号.鲁迅抱病写了《论我们现在地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主张以“民族革命战争地大众文学”为总口号,以“国防文学”为具体口号,两个口号并存.但是,因为鲁迅派与周扬派宿来不睦,所以引起了周扬等人地误会,并引发了一场论争.性质: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因为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地论争.影响:通过论争达到了新地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地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自由人”和“第三种人”:P154“自由人”指《文化评论》地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地苏汶.胡秋原在1931.12《勿侵略文艺》一文中自称“我是一个自由人”,说“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地,民主地”, 在《阿狗文艺论》一文中反对‘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地留声机”.他尖锐批判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也批评左联.在左联和胡秋原进行论辩时,苏汶著文以“第三种人”身分声援胡秋原,说“第三种人”是“死抱住文学不放”地“作者之群”,反对文学上地“干涉主义”,要求给作家充分地创作自由.左联和他们开展了关于“文艺自由”地论战.这是一场复杂地论争,一方面,胡秋原、苏汶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地倾向;另一方面,左联对文艺与阶级、政治有着简单化、机械论地倾向.通过论争,左联也检讨了自己“机械论地和左倾宗派主义地错误”.“左联”:P150—15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3.2成立于上海.出席成立大会地有:鲁迅、冯雪峰、冯乃超、柔石、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半月刊等,接办和该组了《大众文艺》、《现代小说》、《文艺新闻》等期刊.性质:“左联”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地革命文学组织,明确宣布是无产阶级领导地革命事业之一翼.理论纲领:“我们地艺术是反封建阶级地,反资产阶级地,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地小资产地倾向”,并表明要“援助并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地产生”.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地意见》地重要讲话,总结了革命文学倡导过程中地经验教训.并指出“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友翼作家地”.影响:左联地成立推进了革命文学运动地迅猛发展.在白色恐怖地艰难环境下粉碎了国民党地文化“围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翻译介绍和文艺大众化运动地开展,创作了不少优秀地革命文学作品,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一面鲜艳地战斗红旗,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1936年春,为了服从旨在抵抗日本侵略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左联”解散.剧联:P328、3291930.8,以上海艺术剧社为基础,集合了辛酉、南国、摩登等进步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在“演剧大众化”地口号下,努力不戏剧向大众普及.主要剧团:“大道剧社”、“春秋剧社”、“光华剧社”、“蓝衣剧团”.强调演剧是“一种政治地辅助工作,所以是武器地艺术、斗争地艺术.”他们突破了话剧只能在都市剧院演出地狭小圈子,开始走向“广场戏剧”.中国诗歌会:P271—2721932.9,成立于上海.性质:是“左联”领导下地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上海总会有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内容: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地意识”.形式:提出“要使我们地诗歌成为大众歌调”.主张:①反映大众、时代地社会现实;②反映无产阶级地认识.这是一个与革命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目标地现实主义诗歌团体.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地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地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地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白色恐怖下地心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地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但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地错误是“革命地浪漫蒂克”,把残酷地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地图解左倾盲动地倾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东北作家群:P238形成于30Y中期,作品充溢着深沉地力,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地一些青年作者, 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罗烽、白朗、李辉英等,是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地群体.作品反映了东北广袤地黑土、铁蹄下地不屈人民,表达对敌伪地仇恨,对故乡地眷恋,对早日光复国土地愿望,开了抗日文学地先声.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倾向,以一种浓郁地眷恋乡土地爱国主义情绪、粗犷地地方风格.作品有: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地乡村》、端木蕻良《鹚鹭湖地忧郁》、骆宾基《边陲线上》.社会剖析小说:P237是以茅盾为首地一类小说,包括沙汀、吴组缃、叶紫等地左翼小说,其特点是:用二元对立地因果关系来表现复杂地社会斗争地.在创作时运用一定地社会科学思维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地深广度.主题清晰,戏剧性冲突集中撼人,细节刻画人物雕镂性强,但情节结构呈封闭型,是左翼文学内部地主流小说体式.京派:P24230Y以北京为中心地小说流派,沈从文是“京派第一人”,还有周作人、废名、芦焚、林徽因、萧乾、朱光潜等.所以称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地在京津刊物上发表.林徽因、朱光潜组织地2个京派文学沙龙,把北大、清华、燕京几个。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海南卷)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海南卷)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海南卷)一、选择题1.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粟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

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2.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

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

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3.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

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隋朝的政治斗争。

《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

这说明()A.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B.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D.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4.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

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

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

”这一举措()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5.图1是《东坡笠屐图》。

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陆续增加了“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屐图像后自为题咏”等情节。

《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被演绎的主要原因是()图1A.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B.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C.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根深蒂固6.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

现代名词解释

现代名词解释

现代名词解释第一篇:现代名词解释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3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高二语文近代文学史知识清单

高二语文近代文学史知识清单

高二语文近代文学史知识清单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文学作品。

在高二语文学习中,了解近代文学史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高二语文近代文学史的知识清单,帮助你系统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

一、思潮与文学1. 白话文运动:白话文运动是近代文学史的一大重要思潮。

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家大力倡导使用白话文写作,呼吁文学要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2. 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开创者,主张通过创作“减捧广泛,增捧少数”的新诗,注重个体情感和审美体验。

3. 谐音派:以郭沫若、朱自清等人为代表的谐音派文学家,以游戏手法和谐音的修辞,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抗议。

4. 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近代文学中的一种主流思潮,追求对人类社会进行客观、系统的描写,尤其注重人性的阴暗面。

5. 诗人革命:诗人革命是鲁迅主张的一种文学创新运动,主张以写作革命诗歌的方式来唤醒和启迪人民群众的觉悟。

二、代表作品与作家1. 《狂人日记》—鲁迅: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以第一人称的自述方式,描述了一个疯狂的现代文明中的个体,抨击了封建的旧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

2. 《红楼梦》—曹雪芹:这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大观园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生活遭遇和感情纠葛,表现了儿女情长和封建道德的沦丧。

3. 《呐喊》—鲁迅:这本小说是鲁迅的第一部散文集,通过描写对封建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抗议,表达了他对中国落后现象的强烈不满和社会改革的呼唤。

4. 《秧秧歌》—茅盾:这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普通劳动者的悲惨生活和反抗精神,对封建统治展开了有力的批判。

5. 《阳关三叠》—郭沫若:这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以西北边疆的背景,描绘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对抗外敌的壮烈场面和英勇斗争。

三、文学流派与作品特点1. 新诗:新诗是近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以个体情感和审美体验为主要表达方式,形式上追求语言的简洁、形象的鲜明。

现代文学史重点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20题1.八不主义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2.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3.人的文学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他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4.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5.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是年1月10日小说月报发表由周作人起草的文学研究会宣言,作为发起人署名的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 文学研究会的刊物是小说月报主张:“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谴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这是文学研究会对文学的一种基本态度;6.创造社1921年7月在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 先后出版了洪水、文化批判等刊物和创造丛书;7.内心的要求这是创造社多数成员对文学创作的一种共同态度;他们尊重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8.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 1925年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提倡新格律诗;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是新月社的后期,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的原则;9.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主张:“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提倡“自由思想、立判断和美的生活;”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10.浅草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1925年浅草停刊后,浅草社同仁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鲁迅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11.湖畔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清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精炼”为特色;12.爱美剧“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 Amate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13.京派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萧乾等;“京派”不是一个文学社团组织,其创作也不是以北京为主要描写对象;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也不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月刊,文学杂志月刊等; 京派强调艺术的独立口格,文学思想是以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14.论语派30年化工的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林语堂;以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后又办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宣扬“世事看穿”,主张“以我为中心”;15.中华全中文艺界搞敌协会1938年在武汉成立;大会推举老舍、郭沫若、茅盾、丁玲、巴金、朱自清、许地山等45人为理事;在文协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文章不少,文章入伍”的口号;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16.孤岛文学195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在党的领导下,孤岛进步作家以报刊、戏剧舞台为阵地,发表文章和公开演出,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孤岛文学的作品有鲁迅的鲁迅全集、大时代文艺丛书;文艺刊物世纪风多刊登杂文;专业剧团有丁玲等的上海剧艺社,演出现代剧各历史剧;17.“七月”诗派早在抗战前期,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就团结了一批青年作者,这是七月派的雏形;1945年希望杂志创刊,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的发表;绿原、鲁藜、阿垅等人的诗歌创作;使得“七月”派更为壮大;“七月”派抒写重大题材,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18.九叶诗派40年代后期,围绕着诗创造、中国诗歌等刊物活跃着一批年轻诗人;辛笛、陈敬客、袁可嘉等人,从不同侧面暴露国统区的黑暗现实,艺术上进行大胆创新,既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又从西方现代诗派中吸收一些表现手法,成为当时引人注目的诗歌流派,即“九叶”诗派;19.战国策或战国派“军事第一,胜利第二”,“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等反动口号;在文艺思想上,林同济在寄语中国艺术人中提倡反理性的“恐怖、狂观、虔诚”为创作的“三道母题”;战国策派在文学上的代表作是陈铨的剧本野玫瑰;20.主观战斗精神由胡风提出;“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博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街头诗歌运动:1938年,田间来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积极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经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结构上采用“阶梯式”分行形式,诗句短而有力,节奏感强,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二、象征诗派:20年代中期,中国诗坛出现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象征主义最主要来源于法国,李金发是第一个把法国象征主义介绍到国的诗人;他于1925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微雨,标志着象征诗派由理论倡导走向创作实践,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三、老舍的创作道路1、初期阶段:初步显示作家基本风格,即关注市民命运,作品故事性强,语言幽默,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2、中期阶段:成熟阶段,寓言体长篇小说猫城记,标志着幽默风格走向成熟的长篇小说离婚,短篇小说月牙儿,最着名的长篇代表作骆驼祥子;3、后期阶段:深入发展阶段,构建了完整的“平民世界”,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饥荒组成; 四、丁玲的创作道路1、初期阶段:20年代,主要表现个性解放、女性解放,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2、中期阶段:20年代末30年代,过渡时期,作品内容发生根本变化,面向社会命运,面向时代生活,短篇小说田家冲;3、后期阶段:30年代中后期40年代,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作品成熟的标志,作品的深刻性、艺术的圆熟都达到一个高潮; 五、张天翼小说的讽刺特色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一些作家的讽刺艺术有何不同对比鲁迅、老舍、钱钟书1、鲁迅的讽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辑的思辩的色彩;2、老舍的讽刺来自一种宽厚,来自一种从容,温文尔雅;3、钱钟书的讽刺来自一种学者式的智慧,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4、张天翼的讽刺来自一种辛辣、尖刻,来自于沉重和轻松之间的对比,文学史上称为“冷面幽默”,很冷峻六、从鲁迅到赵树理,对农民的描写有什么变化这种描写具有什么样的文学史意义从鲁迅到赵树理,中国现代作家始终关注农民命运;具体描写农民方面,从鲁迅到赵树理,发生了根本变化;1、鲁迅:鲁迅看到中国农民多少年来的悲剧命运,给予深切的理解和深厚的同情,但他的描写是沉重的,以唤起人们对中国农民现实要有清醒的认识,特别集中写出农民身上体现的麻木、愚昧、落后的思想性格,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这种性格,如药、祝福;2、孙犁:孙犁与赵树理都抓住了农民的基本时代特征,而孙犁则更多地表达了抒情色彩,体现一种清新和舒展的风格,突出的是揭示中国农民身上的美好品质和美好心灵,比如荷花淀中塑造的农村女性形象;3、赵树理:作家对农民的描写,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变化;赵树理与鲁迅都抓住了各自时代的本质特征,他们都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眼光,但赵树理给予农民的则更多提同情、期待和赞美,风格质朴、淳厚、诙谐、细密;什么样的文学史意义七、钱钟书的围城在描写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方面有什么新的特点和独到之处为什么说围城具有某种深刻的反思意味和哲学意味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始终关注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而且始终把知识分子的性格与民族性格联系在一起;1、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都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变革意识,都看到了知识分子觉醒的重要性,鲁迅笔下的子君、涓生是觉醒过的,钱钟书围城里的方鸿渐等人也是有觉醒意识的,他们的追求对国家对民族是很重要的;2、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又看到,知识分子也具有自身局限和不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把自身与社会融为一体,所以不管子君、涓生多么觉醒过,不管钱钟书笔下的知识分子有多大的变革热情,他们的结局都将是归于失败,一事无成;围城具有反思意味、哲学意味:1、对知识分子命运带有反思意味,有一种回顾、总结的味道;2、上升到一种哲学的意味,描写的不仅仅是民族的,不仅仅是40年代知识分子的,这也是整个人类所共有的弱点;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他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3、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的描写与鲁迅不同的是,更多地带有一种幽默、调侃的味道,以一种轻松的笔触去接触沉重的主题; 八、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有何区别鲁迅:从狂人日记到伤逝,始终走在潮流前面,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先进作用;在肯定先进作用的同时,也看到知识分子自身存在重要的思想局限,表现在知识分子不易把个人的解放个人价值和社会的解放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叶绍钧:擅长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塑造出形形色色的小知识分子的卑琐形象,丰富了现代小说的人物,作家对这些小知识分子的灰色灵魂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如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作者以精细、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人物;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这群“新儒”的命运,不仅蕴含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破产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样的深刻思想命题,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他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这是方鸿渐等形象所凝结着的人生思考; 九、张爱玲小说对人性挖掘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尤其是金锁记在表现人与金钱的关系方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深度与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女作家如冰心、萧红、丁玲等人,稍作点评相比,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在哪些方面更显示了自己的独有魅力张爱玲独特风格:1、对生活、对时代社会理解的透彻;女作家都关注女性婚姻、爱情方面问题,但从冰心到丁玲,她们都不如张爱玲写得这样单刀直入,这样透彻,张爱玲直接写出了金钱在女性生活、女性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像金锁记中的人物曹七巧,她作为一个受害者,是金钱造成的,后来成为害人者,也是金钱造成的,揭示出金钱对人性的巨大诱惑、腐蚀作用,以及人性在金钱的诱惑腐蚀之下产生的深刻变化;2、小说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是客观写实的又是主观抒情的,风格多样,可称这“大家”,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大雅大俗的风格;3、作品更具体,善于写故事,营造气氛,有很强的意境;4、语言通俗、明快、泼辣、犀利、到位、准确,使人读之痛快,又有文学的味道;对其他三位作家稍作点评即可; 十、为什么在五四新文学初期,散文的成就最大谈谈你的看法;1、中国有史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文以载道,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2、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3、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十一、郁达夫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意义其代表作沉沦如何体现了他的基本风格谈谈你对郁达夫小说的看法;与孙犁的抒情作比较在现代文学史上大部分小说都是现实主义的,都是强调客观反映生活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很少,注意抒情的,一个是郁达夫,一个是孙犁;但他们的风格却大不相同;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这篇小说典型地体现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基本风格:1、自叙传的写法,大胆自我暴露,坦诚、真诚、透明、亲切;2、作品人物形象并不具体,重点在于通过人物抒发感情,成功在于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3、结构以情绪变化安排,不以情节为线索;4、语言非常浓烈、明快,大量感叹词,语言高度抒情化,感情色彩重;郁达夫是浪漫主义小说的重要开拓者,他的抒情是一种放纵感情的流淌,一任感情的渲泄,小说表现内容是非常自我的,感情是内在的,但他的抒情方式是非常外在的,一点也不含蓄,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的;与郁达夫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孙犁,他讲究一种有分寸的、有节制的,与现实完美结合的抒情;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就像一首“抒情诗”; 十二、孙犁小说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与郁达夫、萧红的异同从郁达夫到孙犁,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小说散文化另一特色作家是萧红; 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渲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孙: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萧: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7题考4题)1、七月诗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一阵容强大、政治倾向鲜明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

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牛汉等,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他们创作多政治抒情、注重对重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的思考,内容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

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雕琢修辞。

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

代表作: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

2、白马湖作家群:20年代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俞平伯和李叔同等汇聚在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时期形成:“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善于在平凡之中发掘生活哲理、追求高原意境,严谨而有韵致”的散文风格,其中最杰出的是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

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

《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

《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

《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

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毛泽东于1942.5与延安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以“为什么”和“怎么为”为全篇中心思想,目的在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目录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名词解释题答案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中国现代诗流派

中国现代诗流派
叶延滨王小妮王家新韩东丁当宋琳于坚简宁翟永明林雪小君王寅陈东东陆忆敏骆一禾海子普珉西川江堤臧棣黄灿然张枣李元胜小海伊沙中岛徐江侯马桑克戈麦万夏李亚伟郑单衣杨克南野祝凤鸣岩鹰叶舟唐欣
【第三代/新生代/新世代/后新诗潮】严格地说,第三代诗人不是属于某一个诗群的流派而是指前朦胧诗人之后出现的一大批诗人,又称“新生代”,以1986年10月的“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为结体标志。这批诗人是在82年以后与朦胧诗人脱离时逐步形成起来的;他们在方式方法上是受其前朦胧诗人的严重影响而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的后现代主义,反英雄反崇高及平民化是创作的主要特征之一。他们人物众多、流派纷呈、各种旗帜铺天盖地,他们往往以集团利益的群体出发尔后又反代、反集团,或努力在个体上趋于成熟后的独立和孤独,或游离于一切社会、文化意义,但他们的统一大旗一直是生命意识即强烈树立个体的趋于完全向内转的本体价值建构文学,是从反民族传统劣根性开始的深层次反文化的泛文学本体思想,是较之前朦胧诗人更加现代意识的本体论上的诗歌革命运动。他们开始以“后文化实验诗”进行实验、反叛,尔后牢固确立了终极生命边缘实验诗歌立场和态度,即先锋诗歌,因此他们是前卫诗人。他们之中的代表人物众多也就泯灭了典型人物的光辉。其实发动这场运动的领潮人包括“非非主义”、“他们”、“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海上诗派”、后现代主义以及现代现实主义等的一批具有社会实力的新生代诗人和评论家。
王统照周作人冰心鲁迅朱自清刘延陵
【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1921年7月由郭沫若等人组成。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行《创造社丛书》,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创造》季刊,1923年5月起出版《创造周报》。同年7月在《中华新报》编辑文学副刊《创造日》)。前期的创造社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具有浓重的唯美抒情倾向。后期创造社有冯乃超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其中,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来加入了现代派阵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
在结构 上 , 这首诗 把标 题与 正文 之 间 , 设置成 了

格, 就是 “ 分 裂 的 人格 ” , 或“ 碎 片 人格 ” — — 表里 不

个 问答 关系 ; 在诗 写 修 辞策 略 上 , 采用 了“ 语词 自

口是 心非 , 活在 形 形 色色 的面具 里 。其 中 “ 鞋 子
王 楠
( 绵 阳师 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 四川绵阳 6 2 1 0 0 0 ) 摘 要 :“ 四川十大青年诗人 ” 之一 的 白鹤 林 , 其诗 学具有鲜 明的 日常性和 自然的本性 , 传 达 了丰 富、 复 杂的
“ 现 代性” , 本文从“ 马赛克 图谱 、 碎 片人 、 悖论 、 失忆、 谎诞 、 失踪、 格 式化” 七个方 面, 整体 而 简略地 论述 了白鹤 林诗
动 言说 ” — —没 有 言说 的 主体 , 或 者 言 说 者不 在 场 ;
上 的心 脏 ” 、 “ 微醉 的酒瓶 ” 的“ 陌自然生长 ; 在语词的自我推 动中, 产 生张力 , 抵 达“ 元诗” 的境 界 。产 生 了“ 万 物 不言, 自成 气 象” 的“自然 诗学 ” 效 果 。 马致远 的“ 天
片” , 下面笔 者 就从 中选 择 七个 典 型 的 “ 碎片” 样本 , 从 美学 的 角度进 行 诠释 。
天空” 等 九个 具 像 , 构 成 了 又一 个 意 象 群 。 以 上 两
组 意象 , 用 名词性 短语 并 置 , 间入动 词 , 动静结 合 , 立
象 生意 , 以物观人 , 共 同完成 了现 当代 世 界 的一个 能
歌“ 现代 性 的 七 种 类 型 ” 。
关键词 :白鹤 林 ;《 车行途 中》;现代 性 ;现代诗 学
中图 分 类 号 :1 0 5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2—6 1 2 x ( 2 0 1 3 ) 0 1 0— 0 0 4 2—0 5
“ 现代性 ” 一词 , 是波 德莱尔 1 8 5 9年 “ 为 自己
十世 纪 “ 7 0年代 ” 的 中 国西 部 农村 。为 了生活 , 白鹤 林 从 中国最低 处走 进 了现 代城 市 ; 因 了灵魂 , 他 写现
乐碎片——构成 了世界现代性 的“ 马赛克图谱” 。 这首诗共分两个诗节 , 第一诗节 中的“ 建 筑碎 片、 檀香 木 椅 、 烟雾 、 褐 色 的眼 睛 、 陈 旧 的词 、 聚 散 的 水、 裂 隙的光 、 和情绪化的云” 等八个具像 , 构成 了 个 意象 群 。第 二 诗 节 中的 “ 屋 顶 的雨 滴 、 抚 摸 与 爱 昧 的玻 璃 、 呼 吸 的气 候 、 歌 唱 的松 果 和 虫 子 、 捉摸 不 透 的鸽群 、 以及 视 线 、 不停 搬 运 的背 景 、 调 色 板 的
或 光的 裂 隙/ 云 的情绪 化/ / 屋 顶 的 雨滴/ 玻 璃 的抚摸
与 暧昧/气候 的呼 吸 。松 果 和 虫的 捉 摸 不透 的鸽
( 诗) 崭新的特性辨解 ” 【 时率先使用 的, 从而开启
了现代 主义 的现 代性 诗 学 , 这 是 波 德莱 尔对 现 代 社 会 的一个 最 高命 名 。
第一 个 碎 片 : 现 代 性 马 赛 克 图谱 —— 《 什 么是
音乐》 J 建筑 的 碎 片 。组 合 。 坠 落/ 沉思 的檀香 木椅 。
烟雾的表情/ 下午褐 色的眼睛。陈旧的词/ 水的聚散
收稿 日期 : 2 0 1 3  ̄5 — 1 8
作者简介 : 王楠 ( 1 9 5 6~ ) , 男, 西南师范大学 ( 现西南大学 ) 教育行政事业本科 毕业 , 入 教育学原 理研究生课科班进修 , 绵 阳师范学院高等教 育研究所教 师。研究 方向 : 教 师教育 与课程 、 诗学 、 校 园文化 和企业文化 。
“ 四川 十 大青 年诗 人 ” 之 一 的 白鹤林 , 出生 于 二
群 。视 线/ 以及 , 它不停 搬运 的 背景/ 调 色板 的天 空
“ 原生 态 ” 的音 乐 , 蕴藏在万事万物 中, 万 物 生 长, 无 不伴 随着 “ 天籁之音 ” 。这 首 诗 从 听觉 命 题 , 又转换 到视 觉入 场 , 呈现 了 l 7个具像 —— 现 代性 音

代诗 , 又从现代诗深刻地 洞见 了“ 新奇 ” 的现代性 。 7 0后 诗 人 白鹤林 的 “ 个 体 写作 ” , 直 觉地 观 照 了 中 国 社会 转型 —— 从传 统 向现 代 、 从 农 耕 文 明 向工 业 科
技文 明—— 的现代 化 过 程 中 , 社 会 个 体 生命 所 体 验 到 的“ 复杂 、 丰富” 的现 代性 。 《 车行 途 中》 这个选本 , 是 诗 人 白鹤 林 “ 上世 纪 九十 年代 初期 开始 写 作 至 今 近 二 十 年 之 诗 歌选 集 , 包 括短 诗 、 小 长诗 和组 诗共九 十六 首 ( 组) ” 。 _ 2 这 九 十六首 ( 组) 诗, 实 际上 也 就 是 九 十 六个 “ 现 代 性 碎
第3 2卷 第 1 O期 2 0 1 3年 1 0月
绵 阳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mM o f Mi a n y a n g No r mM U n i v e mi t y
Vo 1 . 3 2 No .1 0
0c t . 2 0 1 3
现代性的七种类型
— —
论 白鹤 林 《 车行 途 中》
指核心意象群 , 把读者 自然引向了世界 的现代性所 指— — 现代 人 的生活 本质 隐喻 。 诗人 以“ 什么是音乐” 设问 , 激起读者侧耳倾听 的“ 悬疑 ”, 从 而 把 读 者 自然 导 入 现 场 语 词 装 置 , 切 身感受诗写的画面——两组凝 固的音乐图像——诗 人 内心 的独 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