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期末考

史学概论期末考1、历史学的社会价值有哪些?①学习历史,可以“殷鉴”,为现实提供经验教训。
②学习历史可以通过古代的典型人物,警醒后人,陶冶精神品格。
③学习历史,可以积累智慧,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④学习历史对个人和每个社会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必须重视历史学。
2、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这门课程?①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历史判断,能够和敢于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②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分析不同现象,寻找真正客观、科学的历史发展动力和规律。
3、如何正确看待唯物史观和非唯物史观的价值4、弄清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的概念A.历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演化过程,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以往的客观过程。
广义的历史则在狭义概念的基础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史学家撰写的历史;二是历史学。
除此之外,还包括一种古老意义的解读:史官B.历史学又称为历史编纂学,泛指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及其修史的原理、方法。
C.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和历史学的根本性观点和看法,是一种系统的理论认识,同时也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5、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和根本性质学科特点:①史学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历史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②历史学首先要研究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前提;③史学家对历史进行认识时,不能脱离对复杂的现实和未来的思考;④历史研究要分两步走,(了解事实、解读事实)其根本目的,在于宣召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最终动力;⑤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根本性质:6、什么是历史观?历史观的发展都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及其背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历史观的发展也必须遵循“物质决定意识”这个根本规律,经历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
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两个或者说三个阶段。
(1)天命——神学史观特点:这是一种把人类社会一切现象及其变化的根本原因都归结为天命或神灵意志结果的历史观。
出现和流行时间:近代以前(原始、封建)出现背景:它与原始社会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活及与之相适应的普遍人身依附关系相联系。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史学要论》《史学要论》是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1924年出版,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
他阐述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历史学的科学地位、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研究的任务等问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理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旧史学,并倡导史学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观“改作”、“重作”全部历史。
2.《历史哲学教程》翦伯赞在书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具体反映、关于中国社会形势发展史等方面的问题。
本书旨在系统地展示二十世纪的史学成果,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的著作奉献给读者。
读者将会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中国历史学怎样沿着一条崎岖的道路从传统走进了现代,将会看到中国历史学的转型、创新、继承、探索的历程,将会看到一百年间众多的学者怎样用心血汗水浇灌润泽了祖国的历史学园地。
3.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年)该书是最早运用唯物史观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一本史学名著,它突破了以历史文献为国故的局限,将其拓展到地下出土实物,把《诗》、《书》、《易》里面的的纸上史料,与甲骨卜辞、周金文里面的地下材料,熔于一炉。
最早提出殷周之际是中国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观点。
4.“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古史新证》提出的,倡导在研究古代文史时运用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释证,两者结合以论证古史之说。
扩大了历史学家的视野,拓展了史料的范围,揭示了新材料的发现对近代史学发展的重要价值。
5. 计量史学计量史学是运用现代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定量地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的产物。
它涉及众多的研究领域,诸如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军事史、人口史等等,在当代史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6.历史研究的比较方法比较史学方法又称历史比较方法,指的是对各种历史现象进行时间系列上的前后阶段的纵向异同比较(又称历时性比较或垂直比较)或空间系列上的同一阶段的横向异同比较(又称共时性比较或水平比较)的一套历史研究方法。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史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填空题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史学史和史学理论;3.公元五世纪希罗多德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史学之父”的殊荣;4.欧洲中世纪的史学观主要是基督史观;5.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神学历史思想基础;6.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7.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8.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9.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或社会形态的不可跨越性和可跨越性的描述精辟地阐明了客观限定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10.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2.法则式归纳方式又称实证归纳;13.归纳性方法是由众多的个别事实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14.演绎性方法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个别性判断的方法;二、多选题1.历史学与下面哪些学科间有着既相互交叉又相互渗透的密切联系()a)哲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地理学2.移情式领悟方法也被称作()a)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个别描述式的表现方法艺术式的表现方法3.“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倡导者有()a)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4.国内史学界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包括()a)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关系各种因素的合力5.历史文献学科包括哪几个部分()a)经史子集档案文献地方志甲骨和金石铭类外国人著述6.人本主义思潮中的某些代表人物()a)萨特尼采叔本华7.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为科学经历了那些阶段()a)天命史观人性-理性史观唯物史观神学史官8.中国古代持有历史循环论观点的是()a)孟子邹衍9.古代希伯来哲学大致上由哪些关键概念确立起来()a)对唯一神的信仰受神恩赐或被神“选择”的观念神授法律的重要性10.孔德的实证主义主要包括哪些方法()a)观察比较11.史学功能有()a)资鉴史观垂训史观经世史观史学无用论12.史实的考证中常用到的方法有()a)求源法反证法旁证法理政法13.新史学的方法有()a)比较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三、名词解释1.汤比因2.历史本体论3.人本主义历史学本体论4.马克斯·韦伯5.历史相对主义6.历史客观主义四、简答题1.简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2.简述古史辩派;3.简述什么是史学研究中的导向性方法;五、论述题1.论述历史与信息技术相互关系;2.我对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历史分期的认识;。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
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也不同。
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益服务。
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国家。
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
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
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
“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
其后秦遂以灭六国,并中国,……”《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红笔标注的是我们考试考到的内容及题型史学概论1、历史是什么?两个含义:一指过去发生的事情本身;二指人们对过去的事情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这两个含义的内容本身有着不容忽视的客观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就是历史这一概念中的源和流的关系。
2、历史的主要特点?(简答)[要求:统一性多样性,必然性偶然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历史的内容是有生命、有意识的人的活动;人的存在,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的首要前提。
2、历史不可能重演:历史现象按照时间顺序发生、发展,一去不复返,不像某些自然界的现象,可以“重复”地出现或者使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使其“再现”。
3、历史具有复杂性: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历史本身所具有的两重性特质上。
即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在受着客观规律支配的同时,还受着有意识的人的牵动,正是人的活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4、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①历史的统一性:是指历史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存在,即历史的客观现象。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三种类型:一是能够在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阶段上都起作用的规律。
二是仅仅在某一个社会历史阶段起作用,而并不能够适用于其他社会历史阶段的规律。
三是为某一个社会或某一种社会现象所独有的规律。
这些规律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或某个阶段、某个时代、某一社会现象的共性、普遍性,也即是统一性。
②历史的多样性: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事实。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都不可能是雷同的。
③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在历史发展中,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辨证地存在于一起的。
尽管历史千变万化、纷繁复杂,但是,却都要受着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制约。
与此同时,历史的统一性即规律性,又只能通过历史的多样性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具体的历史进程,才能够体现出来。
历史的多样性是历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5、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与现象之间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表面的、非本质的联系。
史学概论期末考点

1、什么是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历史学本体论: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观点或理论,核心是社会历史观(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
历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
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
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
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人、特别是史学家)和历史认识客体(即客观历史)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
2、历史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自然史、人类史,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
狭义:人类史(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不同)。
①自然史与人类史相比,在时间上要久远得多,在范围上也要广泛得多。
②人类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则不然,自然是没有意识的存在。
4、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英雄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存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社会意识是存在的派生物。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肯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5、唯心史观代表观点历史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要是少数的英雄人物的意志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用主观精神解释社会的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则从社会外部寻找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把诸如上帝、神等所谓的客观精神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史学概论 期末考纲

一、名词解释1.《新科学》《新科学》是意大利历史学家、法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美学家维柯的历史著作,初版于1725年全名是《关于各民族的共同性的新科学的一些原则》,是一部阐述古代文化史、诗歌和美学的理论著作,全书分5卷:(1)原则的奠定,(2)诗性的智慧,(3)发现真正的荷马,(4)世界各民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5)各民族复兴时人类各种典章制度的复现,附全书结论。
全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如何从野蛮的动物状态逐渐发展成为过着社会生活的文明人。
对近代西方史学和当代西方美学产生重要影响。
2.实证哲学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密尔和斯宾塞。
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
实证哲学的特点:(1)首先是确定事实。
(2)其次是构成规律。
(3)认为所谓规律仅仅是研究者从现象之间的“相继和相似的自然关系”归纳出来的“恒定趋势”或“定律”,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因为它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的因果必然性规律。
实证主义的方法:观察、实验、比较。
3.复线历史复线历史是后现代思潮下的历史研究产物,由印度裔美籍中国史专家杜赞奇提出,来反思现有的历史叙述和历史话语。
所谓复线历史,即认为“过去并非仅仅沿着一条直线向前延伸,而是扩散于时间与空间之中,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在表述过去的过程中,根据现在的需要来收集摄取业已扩散的历史,从历史中寻找有利于己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新的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一旦形成,又会对现实形成制约,从而揭示出现实与历史的互动关系。
”复线的历史,是一种试图既把握过去的散失,又把握其传播的历史。
4.“密尔五法”19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约翰•密尔所提出的归纳方法。
他在《逻辑体系》一书中,对培根的“三表法”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所阐述的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是: 求同法、察异法、求同察异共用法、剩余法和共变法。
史学概论 复习资料(一)2024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引言概述:史学概论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研究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起源、发展与变迁的学问。
作为历史学的入门课程,本文为读者提供了史学概论的复习资料。
通过对历史学基本概念、方法论、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以及历史学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历史学基本概念1. 历史:介绍历史这一概念的定义和内涵。
2. 历史学:探讨历史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3. 史料:介绍史料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4. 事件与过程:阐述事件与过程在历史研究中的区别和重要性。
5. 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讨论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关系以及历史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论1. 归纳与演绎:介绍归纳和演绎作为历史研究方法的概念和应用。
2. 文献分析:探讨文献分析作为重要研究方法的使用技巧。
3. 田野调查和考古学:讲解田野调查和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方法。
4. 时间与空间:阐述时间与空间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
5. 比较研究:介绍比较研究在历史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历史学的研究对象1. 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化,以及相关研究方法。
2. 国家与政治制度:探讨国家与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相关的研究议题。
3. 经济与贸易:阐述经济与贸易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和相关的研究方法。
4. 社会与文化:讲解社会与文化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相关的研究领域。
5. 科技与环境:介绍科技与环境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和相关的研究方法。
四、历史学的研究领域1. 古代史研究:介绍古代史研究的范畴和重要性。
2. 中世纪史研究:探讨中世纪史研究的特点和研究议题。
3. 近代史研究:阐述近代史研究的内容和相关的研究方法。
4. 现代史研究:讲解现代史研究的特点和研究议题。
5. 当代史研究:介绍当代史研究的对象和对历史学的现实意义。
五、历史学的意义与价值1. 历史的记忆与认知:探讨历史研究对于个体和社会认知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对历史性质的思考? 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 历史过程本身是否有其客观性和规律性。历史学是经过历史学家思维的再加 工的。
6. 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看历史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系与区别?P322 历史科学的认识对象是人类社会历史,自然科学所要认识的是自然界的现象 和事物。作为科学认识的对象,二者之间既存在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区别:历史科学所要认识的人类社会客观历史的运动是具有高度能动性和思 想感性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自然科学所要认识的自然界的运动一般是没有 思想意识的自然物的自身能动性低的运动。由此导致前者的演进速度和频度 比后者要高得多,演进周期比后者短得多。 研究方法上由于自然现象中的重复性强而变动性弱,由此决定了自然科学家 更多的是运用共时性方法,由于社会历史现象中重复性弱而变动性强,促使 社会历史科学不得不更多地运用历时性方法和预支相关的以今推古或从历 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 联系: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是客观的自然历史演进过程的产物。 认识方法方面,两者都需要运用历时性方法和作为历时性方法补充的共时性 方法。 认识任务上都需要揭示历史演进的过程的真相和规律。 历时性方法:是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并探寻其演进阶段和规 律的导向性原则。 共时性方法:是根据研究对象具有的共同特征将他们划归为处于某个共同的 发展或演进阶段的现象的导向性原则。
16. 怎样理解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主 义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
17. 从人与环境的关系看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内涵及特性。 唯物史观就是人类在谋求生存的实践活动中改造自然、改造自身、改造社会 的实践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特性:实践原则与主题原则的内在一致性。即人类在创造历史时,往往在自 己选择的既定条件下创造。而其主体能动性的发展又受到他们的先祖或他们 自身的实践能力的限制。即物与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内外尺牍的一致性;
12. 什么是移情式领悟方法?什么是法则归纳法? 移情式领悟方法: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本体论上主张精神 因素决定论的法兰克福学派倾向于此法。 法则归纳法:又称实证归纳法,主张根据经验观察到的多次重复出现的现象
归纳出一定的“常规性”的“法则”或结构、模式,密尔五法就是法则归纳 法的典型表现形式,年鉴学派倾向于此法。
史学概论
题型:简答题、论述题
题目: 1. 关于历史有哪些含义为什么加以区分?
历史的含义:指人类过去的经历;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把人类过去经 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三层含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忽视他们之间的区别就会产生许多误解,引起 不良后果。
2. 科学与艺术之争中有哪些人物和代表观点? 马考莱(英) 史学是想象力与理性的完美合成品;提倡用文学风格书写历史。
8. 历史学有哪些主要的分支学科。 客观历史:空间,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时间,通史、断代史;领域, 经济史等专门史。 历史资料:文字,史料类(目录、训诂学、校勘、考据)、历史文献类;实物
(考古、墓葬);口碑。 历史学自身:史学史,历史意识、历史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史学史著和史学 思潮;史学理论。
9. 历史认识的客体包括哪几个层次? 原本客体:历史资料。 中介客体:直接进入认识活动过程的历史资料。 原本延伸客体:现实社会。
10. 历史学理论体系有哪几个部分构成,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体论: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核心为社会历史观。 方法论: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认识论: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联系:三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 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和认识论。
19. 比较启蒙史观和浪漫主义史观的特征。 启蒙时期——理性史观——历史进步史观史学模式 特点:以理性主义态度取代盲目信仰,理性称为了衡量标准。 对人类未来抱有乐观的态度,相信人类社会能够不断的完善和进步,提出系 统的进步理论。 理性是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主张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以实例为训,倡导普 通主义和世界主义。 对历史领域的开拓,形成新型的世界史,历史文化史。 浪漫主义运动——感性与历史——浪漫主义史学模式 特点:强调感性与感性与历史的共鸣。 提倡历史主义,主张人类历史是有机的发展过程,反对理性主义和判断历史 的非历史主义倾向。 强调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注重各民族历史的特征和崇高的民族信仰,反对理 性主义者的世界史的一般模式。
卡尔·贝克尔(美) 历史相对主义,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十八世纪 哲学家的天赋》、《什么是历史事实》。
3. 关于广义史学理论的基本含义。 广义的史学理论包括历史理论即历史,和狭义的史学理论即历史学。
4.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以指导现实的实践;陶冶人类的精神品格, 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传承文化的财富,延续人类的文明。
11. 西方史学本体论中有哪两大思潮,各有什么特点和局限?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十九世纪中叶人本主义代表人物有,叔本华,克尔凯廓尔;英法实证主义代 表人物有,孔德,经验主义有,休谟。 二十世纪人本主义主要有弗洛伊德主义、萨特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弗 洛姆;科学主义主要有,逻辑经验主义(罗素)、实用主义。 当代人本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韦伯、柯林伍德;科学主义有年鉴学 派(列维施特劳斯、布罗代尔)。 人本主义的特点: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人性、理性等精神因素是社 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 神、目的、意志的展现。 强调人的精神支配下的意志、目的、动机决定历史进程,而人的意志、目的、 动机是变化无常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无规律可循的——历史是没有规 律的。 人本主义的局限性:忽视客观条件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制约,否定了历史发 展规律的存在。 科学主义的特点:认为人类社会中总存在着一些结构,它们具有特定的功能, 在长时期里,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支配着人类的思想、行为 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肯定存在着某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其只是根据经验观察到的多次 重复出现的现象归纳出来的一些结构或模式。 科学主义的局限性:没有解释结构存在和演变的原因。 忽视了精神因素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历史过程的客观制约性与主体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即人既是一定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总和的产物,优势一定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人的自由解放与历史进度的高度一致性。也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 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发展,从而实现“世界性的个人”的同时,也推动 着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即人类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 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20. 以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为例,谈谈法国年鉴学派第一代对新史学 的贡献。 《历史学家的技艺》的核心观点是历史学是一门“人的科学”,一门研究普 通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构或模式的社会科学,这意味着总体史,整体史研 究模式的产生。 从写作结构而言,《历史学家的技艺》确定了历史学的价值。如历史学不应对 其不能带来直接利益而否定它,不能以其不确定性而否定它,历史学是内在 的,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途径,历史学帮助我们过一种有目的的,有期许的生 活,以实现自我的价值。
15. 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在 实践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能力——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和能力——推动 着人们从“未成熟的个人”,发展到消除了“一切自发性”的,具有全面发 展的自由个性的“完全的个人”的规律,同时也就是人们自己推动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并从而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 规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形态的演进自然会呈现出一定的序列。
托马斯·卡莱尔(英) 英雄主义史观《维多利亚时代》、《法国革命》、《论英 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
弗劳德(英) 卡莱尔的学生,《托马斯·卡尔莱的一生》,传记作家。
兰克(德) 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证,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 识,史学著作之可信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信的原始资料作为根据。认为政 治精英人物是历史的主宰者,倡导以科学态度考证第一手资料。
7. 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认识对象都是人类的社会生活。 区别:历史科学所要认识的是人类社会已经逝去的、不能重复的、不能亲身 经历和直接观察到的那些社会生活过程和现象;社会科学所要研究的则主要 是当前显示生活中的过程和现象。 历史科学认识对象的双重客体(原本客体和中介客体)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 的,此外还应该有历史客体的延伸体——现实社会这样一个认识对象;社会 科学的认识对象则主要是现实社会这一原本客体。 历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所认识的对象是以往的整个人类社会,社 会科学以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特定领域为认识对象。 历史学的认识或研究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是纵向的研 究;社会科学要认识的对象是其某一特定领域的社会现象和现实状况,主要 是对某类社会现象进行横向的考察,呈现出共时性为主的特点。
18. 什么是技术性方法?什么是导向性方法?这两种方法的根本区别和联系如 何? 技术性方法就是确定历史事实的方法,如搜集、考订、逻辑推理、整理分类 等。 导向性方法就是研究者用来指导自己如何进行判断和推理的理论原则,即 “理解事实”的方法。 区别:技术性方法是通用的,适用于持有不同社会历史观的研究者,而导向 性方法是不适用的。 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 联系:科学研究主要是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两种方法缺一不可。 技术性方法不能保证推理结果的正确性,导向性方法不能进行缜密无误的演 绎推理,二者相互补充。
孔德(法) 实证主义。
泰恩(法) 政治心理学,《当代法国的兴起》。认为法国人民痛苦的根源是轻 浮的国民性,再加上精英分子的乌托邦主义和普通百姓的政治幻想,使政权 更迭频繁。
巴克尔(英) 实证主义。认为自然规律和精神规律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决定 性规律,主张采用形式逻辑的归纳法研究历史。
克罗齐(意) 历史相对主义,《历史学的理论和冲突》,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强调精神是唯一的实在,历史是精神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