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历史: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一,它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区别。

“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③既包括自然史,也包括人类史的“历史”就是从广义上对历史的理解。

而单单指人类社会史的“历史”,便是从狭义上对历史的理解。

第二,历史应该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去形态。

历史主要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

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

人类客观历史的统一性,又可以叫做普遍性,是指历史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存在,其实际所说的即是历史的客观规律。

历史的多样性,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实。

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一统的,历史的统一性即规律性,通过历史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历史的多样性是历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还与自然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1.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2.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

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3.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

史学: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史学最早起源于史官,史学起源于史书,史学,说到底就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和科学。

它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史学的分科:第一,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时间跨度,分有通史和断代史。

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书,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现代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等。

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

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也不同。

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益服务。

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国家。

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

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

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

“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

其后秦遂以灭六国,并中国,……”《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一、填空题(5空10分)课上笔记,主要集中在第一章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和中国马克思史学二、名词解释(4个20分)1.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1925年在清华研究院讲课时,正式提出的历史研究新方法。

即把文献分析和考古证据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用来解决古史研究的重大问题。

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首先,王国维明确体现了近代学者自觉的科学精神和对学术体系性的要求,肯定近代学术方法的发展方向,其次,二重证据法适应了20世纪初以后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的形势,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者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再次,它为研究者提供了综合运用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献的成功范例,扩大了历史学家的视野,扩展了史料的范围,揭示了新材料的发现对近代史学发展的重要价值。

2.历史广义的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生活史。

历史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人们不能从某种主观愿望出发使历史重演或凭主观意志将其任意改铸,但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着一种延伸的过程,历史有它独特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规律,按照自己的内在逻辑而发展,人们可以认识历史、描述历史、诠释历史、探究历史。

狭义的历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的记录和研究。

前者含义是客观的,后者含义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因为在撰写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将记录者、描述者的思想观念渗透其中,会表现出某种主观性。

3.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历史学的任务是描述历史和揭示规律,其根本任务是揭示历史规律。

历史学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理论部分、主体部分和史学辅助学科及史学分支学科等部分。

理论部分是对历史、历史学的理论思考,主要包括史学理论、历史理论,主体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主要有文献学、目录学等。

史学结构中各部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们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发展。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着作。

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

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

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

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着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

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

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

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史学概论复习资料辑要1、史学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体系中,长期存在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分歧和斗争。

2、史学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研究的问题诸如人们的历史认识是怎样产生或形成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否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等3、史学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研究的问题例如历史研究方法是否存在着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区别?历史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何异同等。

4、《史学要论》:李大钊著。

《史学要论》是他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

他阐述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历史学的科学地位、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研究的任务等问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理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旧史学,并倡导史学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观“改作”、“重作”全部历史。

5、合力英雄史观合力: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英雄史观:代表人物卡莱尔,尼采等。

认为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历史发展取决于伟大人物的活动。

6、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看待历史的客观实在性?历史本身是客观地存在着的,它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人类历史是以往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它有自己独特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规律。

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可以被认识,只是它被认识的途径、特点、方法与其它学科有差别罢了。

7、人类社会历史有无规律?如果有,如何正确理解?有。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宝典]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宝典]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历史史学历史理论史学理论良史书法不隐史才三长直书曲笔信史史法撰述记注史意史德新史学正统论二重证据法历史演进法中国文化二周说《史学要论》五朵金花史学革命厚今薄古历史主义东方主义客观主义相对主义欧洲中心论让步政策打破王朝体系影射史学历史认识主体历史认识客体主体意识结构校法四例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

2、简析孔子和《春秋》在史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3、简析孟子的事、文、义。

4、简评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简析唐初政治家的史学意识。

6、简析《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价值。

7、简述《隋书•经籍志》的史书分类。

8、简述《史通》的史学成就。

9、简析郑樵的“会通之义”。

10、简述王世贞对国史、野史和家史的评论。

11、简述乾嘉考据三大家。

12、简评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

13、简述晚清史学格局的变化。

14、简述晚清史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

15、简述新史学的理论体系。

16、简述梁启超对旧史学的批判。

17、简述梁启超的英雄观。

18、简述梁启超对历史发展中地理因素的认识。

19、简述王国维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20、简析胡适的史学贡献。

21、简述顾颉刚“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说”的基本观点。

22、简述新历史考证学的主要特点。

23、简述中国近代相对主义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24、简述梁启超史学思想的三次转变。

25、简评何炳松。

26、简评雷海宗的中国文化二周说。

27、简评钱穆的“史有生命”说。

28、简述中国近代相对主义史学的主要特点。

29、简评李大钊的史学思想。

30、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31、简评毛泽东的史学思想。

32、简述历史认识的三极结构及其各自特点。

33、简述历史认识的基本类型与过程。

34、简述史料的基本类型。

35、简述史料产生讹误的主要方式。

36、简述整理史料的基本方法。

37、简述辨伪的基本方法。

38、简述选题的基本类型。

39、简述选题的基本原则与步骤。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试题库一、填空题:1、《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2、意大利史学家贝奈戴▪克罗齐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3、史的初意是官职和任这种官的人4、历史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5、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6、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基础。

7、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

8、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天命史观、五德史观、圣人史观。

9、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梁启超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10、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1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部分。

1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史学史和史学理论。

13、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14、公元五世纪希罗多德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史学之父”的殊荣。

15、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组成。

16、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17、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复古与反神学为主题。

18、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理性和进步为主题。

19、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前期的西方史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浪漫主义 -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是兰克学派,下半叶是实证主义史学。

20、1845-18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

21、当代西方新史学各流派大多是在年鉴学派学派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2、汤因比认为挑战与应战是文明起源的规律。

23、斯宾格勒的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24、记言、记事是中国最古老的史书体裁。

25、史书的体例包括史书序言的设置、标题的设计、引文、附录、注释的编纂方式和记时、记地的惯例等在内。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着作。

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

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

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

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着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

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层次结构一、历史认识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现实1、不认识过去(历史)就难以认识现实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共性。

认识了历史,就可以以历史为“镜子”,观照现实,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实,并且可以准确地预见未来。

2、史学主体对历史的认识往往以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史学主体对某一历史问题产生研究的兴趣,是因为此问题与现实问题有密切的联系。

3、历史认识的结果应对现实有借鉴、启迪意义就历史研究要不要为现实服务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曾进行过讨论。

有人认为,史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因为任何理由歪曲历史;而强调历史为现实服务,必然会破坏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与史学的科学性是相违背的。

但是,胸怀历史责任感的历史学家都不赞成这样的主张。

而坚持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研究历史,认识历史。

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历史,就因为历史对现实有借鉴意义。

漠视现实的历史研究,必然受到人们的漠视。

二、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一)事实判断:考实性认识。

即通过对史料的辨析,获得对历史事实的认识。

运用史料,应注重使用第一手史料;但第一手史料并不能保证获得的历史认识都是真实的、正确的。

梁启超曾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

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

”(《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因此,做好事实判断并非一件轻松的工作。

(二)成因判断:即探讨历史事实或事件的造成原因或条件。

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探讨常常是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

成因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常理式,即按常理推断。

二是经验规律式。

即根据人们从以往的事实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带有或然性的结论(认识)去分析推断。

三是因果必然性规律式的判断。

四是多种因素随机组合式的判断。

由于史学主体的主观条件的不同,各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成因判断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是常有的事。

(三)价值判断。

即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在历史上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地位等作出判断和阐明。

第十章历史认识的检验层次与标准一、历史认识的检验层次与检验标准历史认识有正确的,有错误的。

那么,历史认识有没有检验其正确与否的标准?在西方,历史相对主义者否认历史学能够揭示历史真理,其理由是,历史认识是由史学主体凭主观判断作出的;而不同的史学主体,他们的主观条件不同,历史认识也就不同,见仁见智。

因此,历史认识不可能有客观的检验标准。

科学史学认为,历史认识有客观的检验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实践。

这是唯一的也是最终的标准。

对历史认识的检验,可分为两个方面(层次)来考察:(一)对史实真伪判断的检验对史实真伪的判断,首先是考察研究者作出史实判断所依据的史料是否可靠。

如果被证明史料是假的,“史实”当然不可能为真。

其次,即使史料被证明是真实可靠的,还要看作者对史料的理解是否正确。

再次,还要将研究者的“史实判断”与其他相关史料,尤其是新发现的相关史料相印证,看是否符合。

(二)对理论解析性判断的检验史实判断是理论解析性判断的依据。

因此,史实判断必须是经得起检验的;但即使史实是正确的,也未必意味着在其上形成的因果关系判断(成因判断)、规律性判断、价值性判断就一定符合客观实际。

因此,还得对理论解析性判断本身进行检验。

即对理论解析性判断所依据的理论体系和社会历史观进行理论和逻辑的检验,最终要归结到社会历史运动的实践来检验,即将问题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和评论。

三、历史科学之树常新常青1、时代变迁,需要对历史进行再认识。

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重大变迁,都必然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变革。

作为史学认识主体的历史学家,必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新的阶级立场上,重新审视历史,从而在历史学领域中展开一场广泛而深入的历史再认识活动。

2、历史进程中一些重大事件的影响,有一个逐渐显露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逐渐完善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认识。

例如,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雅各宾派当政,颁布一系列土地法令。

这些土地法令的“利”当时人都可看到;而其弊却是到了19世纪中叶才显露。

3、新史料的不断涌现,要求人们不断修正对以往历史的认识,以增强历史认识的科学性。

4、科技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增强,水平的提高,推动着历史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主体的认识状况、思维方式和认识手段,促使主体从一个新的认识高度、新的思维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以往的历史,从而把历史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复习题大题:1.学习历史的意义2.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条件及其对史学研究的意义(一)历史条件1、朴素唯物史观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唯物史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料(思想基础)。

2、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机器生产,使人们对社会的本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基础)。

机器大生产给了人们一种支配自然的巨大能力,而且建立起了生产劳动的社会化组织;还打破了过去地方和民族的闭塞状态,使人们眼界大开。

3、近代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需要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基础、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4、德国哲学革命,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意义唯物史观正确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使史学研究者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能明辨是非,抓住本质,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

3.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一)促使资产阶级学者形成“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论(二)唯物史观对地理环境与人类历史关系的认识1、地理环境能够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和经济的发展方向。

2、地理环境能够通过生产而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3、地理环境的好坏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生产的发展,但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4.人口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资产阶级学者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为主要观点: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

否则,贫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

(二)唯物史观对人口与历史发展关系的认识1、只有在一定数量的人口基础上,才能进行社会的生产,才能对人类历史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劳动力(人口)少曾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人口数量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会促进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否则对生产对社会只会起阻碍和破坏的作用。

3、人口的构成(包括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教育构成、技术熟练构成等)与质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

总之,唯物史观认为,人口因素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归根结底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的物质生产。

4.论证历史规律的认识是长期的、曲折的(一)首先从人的认识来说:第一,从认识主体方面说,人的感性认识能力较强,而理性认识的能力较弱。

因此,对自然界认识容易,对社会认识困难。

社会的问题常常不能凭直观感受、发现,而必须通过思维去把握。

第二,从认识客体(对象)方面说,认识历史规律更加复杂。

历史规律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史料的实证而间接地得到验证和确认。

加之历史规律的隐蔽性、复杂性,人的认识能力又受种种因素的局限等原因,使得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有可能出现曲折、谬误与反复。

(二)其次,从史学发展史来看:在史学发展的童年时期,历史学家主要是记录历史事实和叙述历史过程。

随后深入到历史的内部,对历史的内涵进行解释。

这就需要透过历史的现象、表面,认识历史的本质和内在的因果关系。

由此便开始了由叙述史学向解释史学的过渡;由强调史料批判(考证、辨伪、校勘等)到提倡历史的理解与解释(即历史哲学)。

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被提到议事日程。

5.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及其分类归纳方法又可以分为两类:枚举归纳和统计归纳。

1、枚举归纳。

根据某一类历史现象中一部分事实的情况,作出关于整类现象的一般性结论。

用公式表示:S1是P;S2是P;……Sn是P。

因此,所有S都是P。

枚举归纳法得出的是或然性的结论。

2、统计归纳。

同样是根据某一类历史现象中一部分事实的情况,作出关于整类现象的一般性结论。

但它注重的不是事实,而是数量;得出的不是普遍性的结论,而是概率性的结论。

(枚举归纳法和统计归纳法的区别是:一、前者无须计算,后者需要计算;二、前者不容许反例,后者则容许反例。

)历史发展的规律,从性质上划分,可分为经验性规律(结论是或然性的)、必然性规律(结论是必然性的)。

从适用范围划分,大体上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普遍规律(一般规律),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都起作用的规律。

二是特殊规律,是只在某一历史阶段中起作用的规律。

三是个别规律,是仅仅在某一社会或某一社会现象中所特有的规律(如“人总是要死的”、“是鸟就会飞”)。

6.客观规定性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一方面,历史主体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活动必然要受到客观限制因素的制约,不能为所欲为;另一方面,历史主体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即主体能动性)又总是不断地发展、提高的。

主体的能动性是“自变量”,客观规定性是“因变量”。

两者是反比例的关系。

7.如何看待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及其关系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之一。

唯心史观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把偶然性说成是对历史进程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偶然性与历史的必然性处于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之中。

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但是,归根到底,它又受历史必然性的支配;历史的必然性只有通过历史的偶然性才能表现自己。

科学史学既重视历史必然性的作用,又丝毫不忽视历史偶然性的存在和作用。

8.历史预测出现偏差的原因一是主观方面的因素,即人们“由于受到自己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许多事件的存在及其发展、演变的因果必然性的规律至今没有被认识清楚”;二是客观方面的因素,事物的发展不仅受必然性的支配,同时也受偶然性的影响,偶然性难以预测,也导致某些历史问题存在不可遇见性。

9.唯心史观的动力说(一)“天命”、“宿命”动力说认为“天”(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也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推动者”。

人间的一切都是“天”决定的。

这种历史观是与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及专制统治相联系的。

(二)“人文主义”动力说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智慧与力量,人的幸福与欢乐,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理性主义”动力说把资产阶级鼓吹的“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视为人的“理性”,并把这种“理性”视为历史发展的动力。

认为人类历史就是理性与宗教迷信斗争的历史。

(四)“利益”、“情欲”动力说认为人性共有的特点是趋利避害、自私和追求肉体的快乐。

在人类社会中,唯一起支配作用的东西是人对利益和财富、享乐和权利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