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测解释理论基础
测井方法原理-测井解释基础

充分得了解。循环后效、氯根变化等。
测井资料一次解释- 资料质量检查
1. 刻度检查。 2. 仪器刻度如秤的准星、尺的零点一样,是非常
关键的。 3. 深度控制。 4. 测井响应与邻井及录井图是否一致。 5. 标志层。 6. 曲线有无平头及突变。 7. 重复曲线与主曲线之间进行对比,测后校验是
SW =
1
/
(1Vsh Vsh
/
2)
Rt Rsh
m
a • RW
式中:a —— 岩性系数 m —— 胶结指数 Sw —— 含水饱和度,%; Vsh —— 泥质含量,%; Rsh —— 泥岩深探测电阻率,•m; Rt —— 目的层深探测电阻率,•m。 Rw —— 地层水电阻率,•m
Rw的求取
计算解释;
层界划分 以自然GR半幅点为主,参考Rt、CN、DEN等曲线的变化划分界面;
薄层划分以微电阻率曲线划分界面。
读值 依据岩性、含油性取其代表值或平均值; 各条曲线必须对应取值; 取值时应避开干扰。
自然GR法
泥质含量Vsh的确定
GR = GR GR min GR max GR min
Vsh = 2C*GR 1 2C 1
Rt
40% < Sw < 60% 油(气) +水
测井资料一次解释-渗透层的识别及特征
通常钻遇的渗透层是砂岩,其特征:
1. 自然电位曲线在钻井滤液矿化度低于地层水矿化度条 件下,砂岩层出现负异常;反之则为正异常。两者矿 化度接近,自然电位显示不明显或无异常显示。
2. 自然伽玛曲线对砂岩反映为低值,泥岩反映为高值。 砂岩的自然伽玛值越高,则泥质含量越大。
气体分析工作原理

气体分析工作原理
气体分析工作原理是通过一系列的化学、物理或光学原理来检测和分析气体样品中的成分和性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气体分析工作原理。
1. 热导法:该原理利用气体的导热性质来测量其成分。
将气体通入一个管道中,在管道两侧设置热电偶温度传感器。
气体中的成分不同,导热性也不同,会导致传感器两侧的温度差异。
通过测量温度差异,可以推算出气体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2. 色谱法:色谱法通过分离气体混合物中不同组分的相对浓度来进行分析。
气体经过填充有吸附剂或分子筛料的色谱柱时,不同组分会根据其在填充物上的亲和力和扩散速率不同而分离出来。
通过检测出某一组分的浓度峰值的大小和位置,可以推断出气体中其他组分的含量。
3. 光谱法:光谱法利用气体分子在特定波长下的光吸收或发射特性来分析气体成分。
例如,红外光谱法利用气体分子对红外光的吸收特性,通过测量样品在红外光波段的吸收谱线来确定气体中各组分的含量。
而紫外-可见光谱法则利用气体分子对紫外或可见光的吸收或发射特性进行分析。
4. 电化学法:电化学法是利用气体与电极(阳极和阴极)间电流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原理。
气体分子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电流。
通过测量电流的大小和变化,可以推断出气体中特定组分的浓度。
以上是常见的气体分析工作原理,不同的原理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气体和分析需求。
气测解释方法

一、基础知识A:比值图版解释法比值图版一般又称皮克斯勒法。
本气测解释软件比值图版使用的的默认解释标准如下:油区: C1/C2 = 2—14C1/C3 = 2—14C1/C4 = 2—21气区: C1/C2 = 10—35C1/C3 = 14—82C1/C4 = 21—200无产能区: C1/C2 <2 或 >35C1/C3 <2 或 >82C1/C4 <2 或 >200建议:根据使用情况逐步修正,使之适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B:三角图版解释法三角形的倒正:如果得到的三角形与三角形坐标系方向一致,则称此三角形为正三角形;反之则为倒三角形。
三角形的大小:如果得到的三角形的边长大于三角形坐标系的边长的75%则称此三角形为大三角形;若为三角形坐标系的边长的25-75%则称此三角形为中三角形;若小于三角形坐标系的边长的25%则称此三角形为小三角形;解释方法:1.若三角形为正、则说明是气层;2.若三角形为倒、则说明是含油层;3.大三角形说明气体来自干气层或低油气比油层;4.小三角形说明气体来自湿气层或高油气比油层;5.若两三角形对应顶点的连线的交点位于图版的价值区内,则认为储集层有产能;否则无生产能力。
本气测解释软件三角图版价值区使用的的默认数据如下:C2/SUM =0.141 C3/sum = 0.020C2/SUM =0.136 C3/sum = 0.031C2/SUM =0.101 C3/sum = 0.063C2/SUM =0.079 C3/sum = 0.076C2/SUM =0.066 C3/sum = 0.080C2/SUM =0.054 C3/sum = 0.075C2/SUM =0.052 C3/sum = 0.068C2/SUM =0.054 C3/sum = 0.059C2/SUM =0.064 C3/sum = 0.047C2/SUM =0.074 C3/sum = 0.040C2/SUM =0.090 C3/sum = 0.030C2/SUM =0.110 C3/sum = 0.024C2/SUM =0.125 C3/sum = 0.017C2/SUM =0.136 C3/sum = 0.013C2/SUM =0.141 C3/sum = 0.020建议:根据使用情况逐步修正,使之适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气测资料方法步骤

天成气测资料现场解释方法步骤1、天成录井气测现场解释方法及步骤异常平均值大于0.2%,异常值与基值之比达到3倍以上就可定为异常段,应向常规录井及钻井队发出气测异常通知单(通知单格式附后,以后按此统一格式填写)。
1)根据钻时和岩性,确定异常段为煤层显示、碳质泥岩显示或储层油气显示。
2)根据C2/C1、C3/C1比值确定油层显示,C2/C1、C3/C1均大于0.2为油气显示。
3)根据曲线异常幅度与形态,确定划分异常显示为水层、含油水层或油水同层、差油层,油层。
一般划分标准为:异常平均值大于0.2小于0.6%,异常值与基值比值大于3,曲线形态为锯齿状或指状或不规则状,组分不全或重组分无明显变化,无拖尾或拖尾不明显,岩性为砂岩的为水层或含油水层。
异常平均值大于0.6%,异常值基值比值大于3,常规显示较差,组分全而且曲线形态为锯齿状或指状或不规则状为差油层。
异常平均值大于0.6%,异常值基值比值大于3,曲线形态饱满呈箱状,组分齐全并都有比较明显的异常,曲线拖尾明显,岩性为砂岩且有常规显示较好的为油层或油水同层。
4)层段的响应特征和相互匹配关系,采用“四高一低”的分析方法。
“四高”:TG (全烃)、重烃、湿度比、C3/C1四个参数呈高异常。
“一低”:平衡比参数呈低异常。
TG (全烃)=C1+C2+C3+IC4+NC4+IC5+NC5 重烃=C2+C3+IC4+NC4+IC5+NC5 WH(湿度比)=重烃/全烃BH(平衡比)=(C1+C2)/(C3+IC4+NC4)5)曲线形态意义箱型:代表储层具有良好的均质性指型:代表储层含油的条带状和薄油层等正三角型:代表储层含油向下逐步变差锯齿型:代表均质性较差或裂缝发育6)全烃异常拖尾分析主要通过各曲线拖尾的长度宏观地判识储层能量,拖尾长度越大,储层能量越大,成为产层可能性越大。
2、快速色谱现场制图方法步骤1)剖面图打开“剖面绘图”,选择“启用宏”,按alt+f8健,在弹出的对话框内点击“删除”,然后点击“执行”按钮,删除以前的剖面图。
气测录井技术

高。
三、气测录井资料的影响因素
在录井过程中,气测录井资料受到来自地层因素的影响、来自钻 井技术条件的影响和录井技术自身条件的影响。在进行气测录井资料 油气层纵向连续解释评价时,首先要分析影响录井资料的因素,
1、储集层特性及地层油气性质的影响
对于储层渗透性的影响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当钻井液柱压力
大于地层压力时,钻井液发生超前渗滤。由于钻井液滤液的冲洗作用,
余油的水层,天然气的含量更少。
一、地层中石油与天然气的储集状态
吸附状态的储集
吸附状态的天然气多分布在泥质地层中,它以吸附着的状态
存在于岩石中,如储集层上、下井段的泥质盖层,或生油岩系。
这种类型的气体聚集,称为泥岩含气。一般没有工业价值,但在 特殊情况下,大段泥岩中夹有薄裂隙或孔隙性砂岩薄层等,会形 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流。
①钻头直径的影响 进入钻井液中的油气,其中一部分是来自被钻碎的岩屑中,
由于钻头直径的不同,破碎岩石的体积和速度不同,单位时间破
碎岩石体积与钻头直径成正比。因此,当其它条件一定时,钻头 直径越大,破碎岩石体积越多,进入钻井液中的油气含量越多,
气测录井异常显示值越高。
三、气测录井资料的影响因素
2、钻井技术条件的影响
气测录井技术
气测录井属随钻天然气地面测试技术,主要是通过对钻
井液中天然气的组成成份和含量进行测量分析,依此来判断 地层流体性质,间接地对储层进行评价。气测录井能够及时 地发现油气层,并对井涌、井喷等工程事故进行预警。
第 一 部 分 第 二 部 分
气测录井基础理论
气测录井资料的解释评价与应用
地层中石油与天然气的储集状态
2、钻井技术条件的影响
⑦接单根的影响 接单根的影响一般出现在较浅的井段。接单根时,在高压管线和方钻杆内
气体性质的基础理论

有关 1):
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泄漏量,如果气压有变化即使相同的泄漏孔,用实际体积表示时会受大气压的影响,而
且测试压越高变化越显著。
有关 2):
检漏仪的泄漏量在标准大气压下计算时,即使气压有变动如果泄漏孔一定,那么不太变动。也就是说,以
大气压:P P 0 (K P a )
80 90 100 110 80 90 100 110 80 90 100 110 80 90 100 110 80 90 100 110
测试压:P (K P a )
50 50 50 50 100 100 100 100 200 200 200 200 300 300 300 300 400 400 400 400
V 1,S 1
V 2,S 2
上图V 1空间稳定系数设为S 1,V 2空间设为S 2,平均稳定系数设为<S >,如果考虑平均冲击次 数<S >,
<S >=(V 1・S 1+V 2・S 2)/(V 1+V 2)………(5) 公式(5)意味着各空间的稳定程度虽然不同但是可以用稳定系数的平均值来考虑。V1 与 V2 稳定程度 有区别,但稳定系数考虑平均值。V1、V2 的温度接近平均温度。简单的工件形状,可以求出平均稳定系 数<S >,并预测检测所必要的稳定时间。大空间的工件稳定系数变小,垫片间隔小的标准罐稳定系数变 大,这两点可以通过计算平均稳定系数推导出来。
断热压缩和焦耳・汤姆逊效果 因为空气检漏仪是通过往工件内充入空气后检测出压力变化,所以充分理解气体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空气通常所说的气体,并不是理想气体,分子间都存在一定的结合力(因结合力的大小分成固体、 液体、气体三种状态)。因此,气体从压力高处往压力低处流动时,分子能量状态发生变化,从宏观上造 成气体的温度变化(分子间势能和动能的转换),这种现象不发生与外界的热交换,这就是焦耳・汤姆逊 效果。 空气检漏仪可以通过压缩气罐内的压力进行加压,但大部分是采用打开配管上的阀提供空气给工件加压 的方法。被加压的工件侧的气体分子间的势能一部分转换成动能,很短时间内气体温度上升。但是不是所 有气体分子都进行相等的能量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温度达到稳定。下图为工件内温度的变化图:在加压 瞬间工件内气体温度上升、排气瞬间温度下降。
气密测试负值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气密测试负值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概述部分主要对气密测试负值原理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介绍,为读者提供文章的大致思路。
气密测试是一种在工程实践中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用于评估和验证某个系统、设备或者建筑的密封性能。
它的原理基于气体的物性,通过测量压力差来判断被测系统的密封状态。
负值原理是气密测试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在测试过程中创造一个负压环境,即使在极低压力下也能准确检测出被测系统的气密性能。
与传统的正压测试相比,负值原理测试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精度。
在本文中,将对负值原理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进行详细介绍,重点探讨其在气密测试中的应用。
通过理解和掌握负值原理,可以更好地进行气密性能评估,为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负值原理的介绍和气密测试的基本原理,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验数据,进一步探讨负值原理的应用价值。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并对负值原理在气密测试中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对气密测试负值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为实际应用中的气密性能评估提供指导,并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描述: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1.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以及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在引言部分对负值原理与气密测试的关系进行简要说明,引起读者的兴趣。
2. 正文部分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主要包括负值原理的介绍和气密测试的基本原理两个部分。
2.1 负值原理的介绍在此部分可以对负值原理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其定义、特点、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理论基础。
还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或实验数据,论述负值原理在气密测试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2 气密测试的基本原理本节主要介绍气密测试的基本原理,包括测试过程、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3气测录井资料解释规范

气测录井资料解释规程气测录井资料解释规程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色谱气测井资料定性解释的程序、内容、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探井的气测资料解释。
2 解释井段2.1 全烃大于0.2%或高于基值2倍(含2倍)的气测异常井段。
2.2 低钻时并且有气测色谱分析资料的井段。
3 解释工作要求与流程3.1 解释工作要求气测井资料解释以可靠的现场录井资料为基础,以气测井油气显示为主导,及时搜集、分析现场油、气、水显示等情况,进行初步解释,提供中途测试层位和完井方法。
通过计算机处理,进行综合分析解释,确定油气层段、提出试油意见。
3.2 解释工作流程3.2.1 搜集邻近井的地质资料及测井资料。
3.2.2 验收气测井资料。
3.2.3 分析色谱气测井资料与现场资料解释。
3.2.4 分层、选值、计算、绘图解、运用各种资料进行气测井综合分析解释,提出解释结论,进行完井讨论(见图书馆)3.2.5 整理编写单井解释总结报告。
3.2.6 整理有关资料图件、并经审核。
3.2.7 按归档要求归档上报。
4 气测井资料的处理4.1 气测井原图人工处理(采用联机设备的可省略)4.1.1 按每米深度进行人工整理、查出相应的数值填写色谱气测记录。
4.1.2 在原图上划出异常井段,并根据钻时进行深度校正。
4.1.3 查出异常值。
4.2 气测资料计算机脱机处理4.2.1 对气测井资料进行抽查,异常井段、地质设计目的层数据抽查率100%,其它井段数据抽查率10%。
4.2.2 把原始数据输入到计算机。
4.2.3 对输入数据进行审核。
4.2.4 绘制气测录井图。
4.2.5 绘制解释图。
4.2.6 打印解释数据表。
4.2.7 编写气测井解释报告5 气测井解释的基本方法及要求5.1 油、气储集层位置和厚度的确定方法5.1.1 根据全烃含量和钻时确定a、在砂质岩层段,对全烃含量值较高井段参照钻时曲线和全烃显示幅度划分油气储集层的起止深度;b、在泥质岩层段,钻时变化不明显时,应依据全烃曲线的高峰起止值划分油气储集层的起止深度;c、复杂岩层段,根据地质录井资料和测井资料来归位油气储集层起止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八十年代初的综合仪:它是集随钻气体检测、钻井工程参数测量、钻井 液参数测量、地层压力预测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现场录井技术。国内代表性 的仪器是上海神开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K系列。
不管录井仪器如何发展,其核心部分一直是气体检测。
二、气测井原理
1、原理: 气测录井是通过测量地层中烃类气体的含量及组分构成 进而对储层流体性质进行识别的一种地球化学测井方法 。 石油在生成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伴生气,油质越轻、 成熟度越高伴生气越多,在地层条件下,伴生气以溶解和游 离两种方式存在于储层里。当含有油气的储层被钻头钻穿后, 其所含的流体被钻井液携带至地面,在上返的过程中,随着 压力、温度的降低,天然气迅速膨胀而解析出来,通过脱气 器把钻井液里的天然气脱出送气测仪进行测量。测量的气体 参数主要有全烃、CH4、C2H6、C3H8、iC4H10、nC4H10、iC5H12、 nC5H12、H2、CO2等。
幅度差较大,类似人的手指。物性 差有夹层。差油、干层。
试油情况:
2694.8—2698.8m, 油花,日产水0.04方。
倒三角形:曲线前沿陡,后沿缓
慢回落,高点在上部。储层顶部有 部分游离气,呈油(气)帽特征。 含油(气)水层。
试油情况: 1751.8—1754m, 日产水80.84方,气 微量。
油水同层:组份特征与油层相似,但全烃值低于油层,峰型欠
饱满,具有上油下水特征,后效不明显。
含油(气)水层:组份特征与油(气)层相近,但全烃值低
很多,峰形不饱满,无后效反应。
汇报结束
谢谢
为裂缝显示,多出现在碳酸岩、泥 灰岩、致密砂岩、泥岩等。 差油 (气)层、干层。
试油情况: 3161—3242m,初 试仅见油花,酸化 后日产油3.76吨。
波浪形:全烃曲线呈波浪形。
储层物性不均,物性好的地方
含油,物性差、泥质含量高的 地方不含油或含少量油。油层、 差油层。
指状:曲线大起大落,波峰与波谷
晋县凹陷Es2+3
霸县潜山
廊固凹陷Es
饶阳凹陷Ed
晋县凹陷
霸县潜山
廊固凹陷Es
c、全烃曲线形态法:
全烃曲线是所有井筒测量手段中唯一一条实时检测地层烃类 气体的连续曲线,它的高低及曲线形态直接反应了油气在纵向上 的变化情况,所以通过全烃曲线峰形也可对储层流体性质做出初 步判断。我们通过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提取出了以下七种类型。 饱满形、欠饱满形、单尖峰、波浪形、指状、倒三角形、正 三角形。
油层:全烃显示明显,峰形饱满,烃组份齐全,全脱C1相对含量
一般在60—90%之间,后效反应明显。
气层:全烃显示值较高,5%以上,后效反应明显。
油气层:全烃显示值较高,一般在15%以上,烃组份齐全,C1在
85—95%。油型气的C1随钻与全脱差别较大,凝析油气的C1随钻与全 脱差别不大。后效反应明显。
饱满形:显示厚度与储层基本等
厚。油气充满整个储层 。油层、 气层、油气层。
试油情况:
3343--3350m, 日产油6.94吨。
欠饱满形:显示厚度小于储层厚度。
储层含油不饱满,上油下水。油水同 层、含油(气)层。
试油情况: 1449.8—1451.3m,日产油 0.02吨,水31.28方。
单尖峰:快起快落,前后沿较陡,
气测井流程图
全烃
脱气
烃组分
非烃
记录
2、气测所测的气:
由破碎气、扩散气和渗透气三部分组成。 破碎气:岩石破碎后释放出的天然气。 扩散气:在压差作用下扩散到井筒内的地层气。 渗透气:在浓度差作用下渗透到井筒内的地层气。
在近平衡、欠平衡钻进或钻穿高压油气层后产生扩散气,在 地层气浓度大于钻井液所含气体浓度时产生渗透气。扩散气和渗 透气的出现使全烃值升高,并出现高基值。一般情况下钻井液密 度均略大于地层压力系数,所以,扩散气和渗透气很少,气测测 量的主要是破碎气。
液在静止时地层气在浓度差作用渗透到井筒内,所以,后效测的是扩散气 和渗透气之和。它由是一项重要的井控资料。上窜速度、上窜高度。
5、全脱分析资料
又叫热真空蒸馏资料。取250毫升泥浆样,在真空状态下,对其 进行加热一定时间,同时进行充分搅拌,使泥浆中所含的气全部脱出, 然后送仪器检测。脱气效率可达95%。现场和基地全脱。
3、解释方法:
a、全烃、组分法:
根据全烃值的高低判断储层含烃丰度,根据烃组份构成,判断流 体性质。
b、图版法:
三角形图版、皮克斯勒图版、地层含气量图版、含油系数图版等。
实际应用图版
饶阳凹陷Ed 晋县凹陷Es2+3
霸县潜山
廊固凹陷Es
饶阳凹陷Ed
晋县凹陷Es2+3
霸县潜山
廊固凹陷Es
饶阳凹陷Ed
气测资料解释与应用
研究所:宋义民
气测解释理论
一、概述
气测录井技术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首先由美国用于商业服务,五十年代由 前苏联引入我国。通过国内外广大气测同仁的共同努力。已由最初的简单测 量,发展到现在,已自成体系,理论基础亦已日臻成熟,尤其是它做为一种 实时测量方法,其快速、及时发现油气层的优势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发挥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 气测录井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五、六十年代的半自动气测仪:录井方式为点测,无组份色谱分析,仅 测总烃和重烃。仅起油气监测作用,还谈不上进行油气层评价。 2、七十年代的全自动色谱气测仪:录井方式为连续测量,烃组份能够检测 C1—C4,并开展了热真空全脱气分析技术。国内代表性的仪器是上海石油机 械厂生产的SQC--701F色谱气测仪。
3、气测所要录取的资料:
三项资料、四类样品、11个参数。 三项资料:随钻气测资料、后效资料和全脱分析资料。
四类样品:油气显示样、基值样、矛盾层样和脱气器效率样。
11个参数:全烃、C1、C2、C3、iC4、nC4、iC5、nC5、H2、CO2、钻时。
4、后效资料:
起钻时钻头对地层产生抽吸作用,出现瞬时负压,产生扩散气;钻井
三、气测解释
1、气测进行油气水评价的基础理论:
不同性质的流体烃类富集程度不同,组分构成也不 同,所以,油、气、水层的全烃值、组分存在一定差
异,这些差异就是气测进行油气层评价的理论基础。
2、气测解释程序:
分层、选值、计算、图版交绘、解释。
分层原则:
a、全烃高于基值2倍的井段为异常井段。 b、根据钻时由高到低、全烃由低到高的原则,再参考岩性、电 性等确定异常井段顶、底深度。
6、影响气测显示的外部因素:
气测显示值的高低虽然主要由地层含烃类气体的多少决定, 但一些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 a、工程因素:钻压、转盘转速、钻头尺寸。钻压大、转速高则 钻速快,单位时间内破碎的岩石多,产生的气量大,气测显示高, 反之则低;钻头尺寸大则对岩石破碎面大,单位时间内破碎的岩 石多,产生的气则多,气测显示高,反之则低。 b、钻井液因素:密度、粘度、排量。密度大,过平衡会压死油 层;粘度大,气体不易脱出;排量大,对气体冲淡稀释程度高; 这些均造成气测值降低,反之则高。 c、地层因素:地层压力系数、储层物性。地层压力系数高则扩 散气、渗透气多,气测值高,反之则低;储层物性好则易遭受钻 井液超前冲洗,使气测值降低;物性差则不易遭受钻井液超前冲 洗,气测值更能反应地层真实含油气情况。 d、地面脱气因素:脱气器类型、液面的高低、电源电压、频率 的波动等均会影响脱气效率。
正三角形:曲线前沿缓慢爬升,后
沿陡,高点在下部。水中溶解的气欠 饱和,顶部无游离气。含油(气)水 层、水层。
试油情况:
1763.0—1775.8m,
日产水33.75方。
4、油气水层定性解释标准
常用的解释结论有12种:油层、气层、油气层、油水同层、气水同 层、差油层、差气层、差油气层、含油水层、含气水层、水层、干层 。
选值原则:
全烃选取异常井段的最低和最高值,钻时从顶深下一米开始 选取异常井段内的高低范围值,选取烃总量最高组分最全的随钻 和全脱数据。
参数计算:
计算各组分相对百分比,冲淡系数、钻井液含气量、地层含 气量等。
图版交绘:
根据计算出的参数在图版中进行交绘,确定价值点所处位 置。
综合解释:
在气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岩性资料,电性资料、地化资料, 邻井资料等对流体性质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