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实验性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中医药逐渐得到了认可,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中医药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首先,中医药在胃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引人注目。
胃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等。
传统中医药认为,胃病是由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药治疗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清热解毒等。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如黄连、黄芩等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治疗胃炎。
此外,一些中药如党参、黄精等能够调理脾胃,增强胃肠功能,对胃溃疡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中医药在胃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其次,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肝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等。
传统中医药认为,肝病是由于肝气郁结、湿热蕴毒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药治疗肝病的方法主要包括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等。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如柴胡、丹参等能够疏肝解郁,调节肝气,对肝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一些中药如黄芪、茵陈蒿等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能够减轻肝细胞损伤,对肝硬化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此外,中医药在胰腺疾病治疗中的研究也有所突破。
胰腺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胰腺炎、胰腺癌等。
传统中医药认为,胰腺疾病是由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药治疗胰腺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清热解毒等。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如黄连、黄芩等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治疗胰腺炎。
此外,一些中药如党参、黄精等能够调理脾胃,增强胃肠功能,对胰腺癌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中医药在胰腺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最后,中医药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研究也有所突破。
肠道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原题目: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原题目: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疗效的认可度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潜力。
以下是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的简要总结。
1. 中医药在胃溃疡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对胃溃疡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发现,中药配方能够减轻溃疡面的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并具有抗菌作用。
一些中药如黄连、黄芩等还具备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能力,对胃溃疡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中医药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应用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在其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优势。
传统中医药方剂如逍遥丸、五味子汤等对于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有一定的功效。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从而减少病情的发作。
3. 中医药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对其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改善胃粘膜的血液循环,促进胃黏液的分泌,增强胃黏膜的保护功能,从而起到缓解慢性胃炎症状的作用。
一些中药如人参、当归等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4. 中医药在肝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在肝胆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中药黄连能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调节肝胆气滞、促进胆汁的分泌,对胆结石等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总结而言,中医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疗效。
然而,仍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的机制和有效性。
未来的研究应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以推动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发展和应用。
中药复方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进展

性溃疡有抑制作用 , 疡发生 抑制率 、 溃 溃疡 指数 与生理 盐
水 组 有 明 显 差异 ( 0 0 P< .5或 P<00 ) 对 幽 门 结 扎 型 溃 .1 ;
疡 的作用表现为溃 疡指数 和溃疡 发生率较 生理 盐水组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00 ) 对 乙 酸 引 发 胃溃 疡 的 作 用 , 生 理 P< . 1 , 与 盐水 组 比其 抑 制 率 和 溃疡 面 积 均 有 差 异 ( 0 0 ) 胃液 P< .5 。 分析 发现 胃液 量 、 胃蛋 白酶 排 出量 与 生 理 盐 水 组 比 差 异 非
适 、 胀 嗳气 、 酸 或 餐后 定 时 的慢 性 中 上 腹 疼 痛 , 重 时 饱 泛 严
溃 疡 的 发生 均 有 抑 制 作 用 , 减 少 溃疡 的形 成 ( 0 0 可 P< .5或
P> . 1 。对 胃酸分 泌有一定 的影 响 ( 0 0 ) 但无降 00 ) P< .5 ,
低 胃蛋 白酶 活 性 的 作 用 ( 0 0 ) P> .5 。从 以上 结 果 来 看 , 当 归 建 中汤 的 作用 部 位 在 周 围 神 经 系 统 , 能直 接 抑 制 胃酸 它
00 ) 黏 膜 肌 层 缺 损 宽 度 小 于 生 理 盐 水 组 ( .1, P<00 ) N .1 ,O
芪健 胃膏来源于黄芪 小建 中汤 , 由黄 芪 、 桂枝 、 白芍 、 生姜 、
甘草 、 枣 、 大 饴糖 组 成 。董 福 云 等 实 验 显示 , 药 对 应 激 该
含量高于生理盐水组 ( P<00 . 1或 0 0 ) 柴胡 桂枝汤组黏 .5 ;
1 1 益气理 中方剂 村上 禾宪 报道 , 实验证 实六 君 . 经
子 汤对 溃疡 的形 成 具 有 抑 制 作 用 , 作 用 机 制 为 六 君 子 汤 其 对 活 化 的 中 性 粒 细 胞 弹 性 蛋 白 酶 的 释 放 有 抑 制 作 用 。 黄
中药抗实验性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中 药 治 疗 胃溃 疡 ( GU) 史 悠 久 、 效 肯 定 , 究 历 疗 研 人 员 对 中 药 的 抗 溃 疡 作 用 进 行 了 火 量 实 验 研 究 , 者 笔 就 近 3年 来 一 些 中 药 抗 实 验 性 胃 溃 疡 的 现 状 作 一 概
述 :
分 主 要 位 于 醇 容 部 分 , 用 机 制 与 活 性 物 质 吸 收 入 血 作
维普资讯
J OURNAL OF CHENGDE M EDI CAL COLLEGE
一
丞
堡
匡
堂
医
塑
Vo . 9 No 3 2 0 1 1 . 0 2
L 1 Ume i i Ume aM , iaa iK, ta To y J . 1] ns F, h d M y zk e l・ k o[ ] J
Bic e , 9 1 1 0: 8 . o h m 1 9 , 1 1 9
的 表 达 及 其 与 细 胞 凋 亡 相 关 性 的 研 究 [ ] 中 国 肿 瘤 临 J.
床 , 0 0 2 ( o 7 8 2 0 , 7 1 ): 3 .
[ 2 S f GA , o d rwi , aay S, ta. x rsin o 1] o t S n eo t J G tl e 1E pes f z o pamio e ciao n ii rt p yh ma rsae l n g n at trihbt u clb u n po tt s v o crio el ihbt pi r u rgo h,u ra一 acn macl ii r sn s mayt mo rwt tmo —s
0 70 ) 6 0 0
【 图分 类号 ] 7 . 中 R5 4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研究

沉细 数无 力 ,证属 气 阴两虚 型 。治宜健 脾 益气 ,滋养 肝 肾 ,祛瘀 解 毒 ,药 用黄芪 5 0 g ,黄精 1 5 g ,太 子参2 0 g ,白术 1 2 g ,枸杞 1 5 g ,白芍 1 5 g ,麦 冬 1 5 g ,紫河 车2 0 g ,阿胶 2 0 g ,丹 皮 1 2 g ,鳖 甲3 0 g ,白蚤 休
为 代偿性 肝硬化 和失代 偿性肝 硬化 。代偿性肝 硬化 :A L B≥3 5 g / L , T B i l <3 5 u mo l / L ,P T A>6 0 %。可有 门脉高压征 ,但无腹水 、肝性脑 病 或 上消化 道大 出血 。失代偿性 肝 硬化 :指 中晚 期肝 硬化 ,有 明显 肝 功能 异常及失 代偿征 象 , ̄ I I A L B<3 5 g / L , 白蛋 白/ 球蛋 白 ( A / G) <1 . 0 ,T B i I >3 5 mo l / L ,P T A<6 0 %。可伴 有腹水 、肝性 脑病胆型肝炎
Ma r c h 2 0 1 3 , V o 1 . 1 1 , No . 8
性者 ( 小三 阳)伴 身倦乏 力 ,少 气懒 言 ,情 志抑 郁 ,舌质 淡 苔 白或
白腻 ,脉 弦细无 力 的为肝 郁 脾虚 型。 治宜疏 肝健 脾解 毒 为重 ,药 以 柴胡 1 0 g ,山楂2 0 g ,郁 金 l 2 g ,白芍 l 5 g ,茯 苓2 0 g ,太 子参2 0 g , 黄芪 3 0 g ,白蚤 休 l 5 g ,板 蓝 根2 0 g ,叶下 珠 1 2 g ;无 论 大三 阳或 是 小三 阳 ,只要 出现蛋 白异常 或球 白 比例 倒值 ,伴 头晕 乏 力 ,心慌 气 短 ,两 目干涩 ,失 眠多 梦 ,妇女 经少 或闭 经 ,舌淡 或舌 红少 津 ,脉
加味补阳还五汤对实验性胃溃疡影响的实验研究

11 药品与试剂 补 阳还 五汤由生地黄 6 , . g 当归尾 6 , 芍 只赤 5, g地龙 、 芎 、 仁 、 川 桃 红花 各 3 g组成 , 加上 丹参 lg 白术 再 o, 3, g 白芍 3 , g药材均购 自安徽 中医学院 附属 医院 , 以上药物加
取大鼠 4 , 0只 实验 前禁食 2 小 时 , 4 自由饮水 , 乙醚麻 在
2 1 对小鼠应激性 胃溃疡的影响 .
取小鼠 4 只 , 0 随机分 为 4
组: 模型组( 蒸馏水 lm k) 阳性对照组( O Vg, 西咪替 丁 0 1 g , . k )
加味补 阳还五汤低 、 高剂量组 ( 加味补 阳还五汤 06 1 l ) .、. ( 。 g 每组 小 鼠灌 胃给药 1 ,o分钟后将 小鼠装 入特 制的铁丝 笼 次 3
物中心。动物合格证 : 皖医实动准字 0 号和 0 号。 1 3
2 方 法 和 结果
后解剖取 胃, 胃大 弯将 胃剪 开, 沿 生理盐水 冲洗后 , 观察 胃黏 膜损伤情况 , 测量溃疡 的最大横径和最大竖径 , 计算溃疡指 数
和溃疡抑制率 。结果 见表 1 。
表 1 加味补阳还五汤对实验性 胃溃疡的影响( i , -s n=1) - 0
瘀方药治疗消化性溃 疡 , 取得了一定 的疗 效。补阳还 五汤 出
自《 医林改错》 有益气 活血 、 , 化瘀通络 的功效 , 临床研究 已观
2 分钟各鼠腹腔注射 消炎痛 (m l )禁食禁水 5小 时后处 0 4 #, , g 死, 开腹结扎 胃贲 门、 胃幽门, 胃内注射生理盐水(O l , 1m/ 在 只) 1%甲醛 中固定 1 0 0分钟 , 胃大 弯剪开 , 定 胃腺部 条梭状 沿 测 溃疡长度, l m长为 1 , 每 m 分 宽度超 l m积分加倍 , m 以积分为
中药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41

中药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摘要】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发病率高达10%。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虽不完全清楚,但多数认为主要与胃粘膜损伤因子的侵袭和粘膜自身防卫能力降低有关。
【关键词】中药胃溃疡研究进展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病。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人口中约有 10%在其一生中患过本病。
胃溃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5~55岁最多见,在性别上男性和女性基本相同。
各种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如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体质、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神经精神因素等,通过不同途径或机制,导致上述侵袭作用增强和或防护机制减弱,均可促发溃疡发生。
近年来,有关中医药在提高胃溃疡愈合质量及抗复发方面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取得可喜进展,现综述如下。
中药治疗PU的实验研究,从单味药有效成分的针对性治疗,到中药复方的辩证论治,针灸等治疗均取得一定进展。
目前,胃黏膜的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之间的失衡理论为多数学者所接受[1]。
1 攻击因子侵袭因素主要有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胆盐、乙醇、药物及其它有害物质。
1.1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王滨等[2]研究溃疡平对大鼠乙酸胃溃疡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明显减少胃液分泌量(P<0.01)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 P<0.01)。
江涛等[3]高良姜总黄酮对水浸拘束应激、幽门结扎型、口服乙醇大鼠胃溃疡模型的影响。
高良姜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对四种溃疡模型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使大鼠的溃疡指数明显降低,能降低大鼠胃液量和总酸排出量,降低胃蛋白酶活性。
武桂娟等[4]通过水浸束缚法复制急性胃溃疡大鼠模型,观察白芨多糖低剂量(15mg?kg-1)、中剂量(30mg?kg-1)、高剂量(60mg?kg-1)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白芨多糖具有明显的抗应激性胃溃疡作用,低、中、高剂量组溃疡抑制百分率分别为28.34%、63.16%和65.23%;白芨多糖能增加胃粘膜粘液含量,减少胃液分泌量,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增加血清SOD活性,降低血清MDA 水平。
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具备独特的优势。
消化系统疾病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从消化系统疾病的分类、中医药在这些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消化系统疾病的分类消化系统疾病涉及胃、肠、肝、胆、脾等多个器官,常见的有胃炎、胃溃疡、胆石症、肠易激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困扰,也给社会医疗资源的利用提出了巨大挑战。
二、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1 中医药在胃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炎症的一种常见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胃痛、恶心、呕吐等。
中医药在胃炎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香砂养胃丸、胃痛舒颗粒等,这些药物通过调节胃的酸碱平衡、促进胃黏膜修复等方式起到治疗作用。
2.2 中医药在胃溃疡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胃溃疡是胃黏膜溃疡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饥饿感、恶心呕吐等。
中医药在胃溃疡的治疗中,采用药物如胃蛋白酶抑制剂、草药如三七粉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面修复等方式发挥治疗作用。
2.3 中医药在胆石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胆石症是胆囊或胆管中结石形成的一种疾病,常见临床症状有腹痛、胆绞痛等。
中医药在胆石症的治疗中,使用药物如平胆丸、茵栀黄胶囊等,通过软化结石、促进胆囊收缩等方式起到治疗作用。
2.4 中医药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腹泻、便秘等肠道功能紊乱为特点的疾病。
中医药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使用药物如慢泻灵胶囊、陈皮乌梅丸等,通过调节肠道蠕动、改善肠道环境等方式起到治疗作用。
三、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未来发展方向3.1 强化中医药治疗的科学性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得到了肯定,但仍然面临科学性不足的问题。
未来的研究应强调临床试验的科学性,提高药物疗效的可靠性。
3.2 探索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已经得到验证,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实验性胃溃疡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胃溃疡中药针灸实验研究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病,该病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吐酸”等范畴。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单味中药1.1 清热泻火类芦荟性味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有清肝热,通便的功效,用于便秘,小儿疳积,惊风;外治湿癣。
严亨秀等[1]选用冷束缚应激溃疡模型,观察芦荟对应激状态下大鼠胃黏膜损伤及胃液pH值的影响实验,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
结果显示,芦荟组的溃疡指数明显降低,溃疡抑制率达到43.1%,还可提高胃液的分泌量以及胃液pH值,表明芦荟可能通过影响胃液、胃酸的分泌对应激性胃溃疡具有预防保护作用。
提示芦荟可解除应激因素对胃肠道运动的影响,改善消化系统的分泌,从而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芦荟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可能加快溃疡面的愈合。
一枝黄花性味辛苦、凉,具有疏风清热、消肿解毒的功效,我国民间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咽喉肿痛、黄疸、百日咳、小儿惊风、跌打损伤、痈肿发背、鹅掌风等。
裘名宜[2]以消炎痛所致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为模型,在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实验结果表明,一枝黄花煎剂对消炎痛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推测一枝黄花对消炎痛所致溃疡的抑制作用机制可能是阻断了消炎痛对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或者是直接促进了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保持了胃黏膜中前列腺素的水平,不致造成胃黏膜的损伤。
1.2 行气活血类木香具有行气止痛功效,多用于胃肠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呕逆少食或用于湿热痢疾而腹痛,里急后重。
韩坚等[4]用木香的超临界提取液(主要为云木香烯、木香内酯、木香醇等),以大鼠盐酸乙醇型急性胃溃疡、小鼠利血平型胃溃疡和大鼠醋酸损伤型慢性胃溃疡为模型,对木香提取液对胃溃疡的影响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木香超临界提取物对盐酸乙醇型急性胃溃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对小鼠利血平型胃溃疡和大鼠醋酸损伤型慢性胃溃疡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0.01);实验还表明,木香超临界提取液对胃酸度无明显的影响,提示其抗溃疡作用可能不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
砂仁性辛温,芳香,具有行气开胃,和胃温脾止泻的功效。
胡玉兰等[4]从砂仁中提取砂仁挥发油,以SPF级雄性SD大鼠为材料,对砂仁挥发油对大鼠乙酸性胃溃疡的影响及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结果显示,砂仁挥发油中、低剂量组提高溃疡愈合百分率;各治疗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模型组相比较,砂仁挥发油中、低剂量组可显著提高大鼠血清SOD值,同时也显著减少大鼠血清MDA含量;相比于模型组,砂仁挥发油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可见有不同程度的溃疡愈合,镜下溃疡灶表面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上皮覆盖,炎性细胞相比于模型组明显减少,溃疡底部有明显肉芽组织形成,胃黏膜血管轻度扩张、充血。
说明砂仁挥发油可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并间接发挥其抗溃疡作用。
黄芪具有托疮生肌、鼓舞气血生长的作用,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用药物。
李廷荃等[5]通过观察黄芪对大鼠胃溃疡愈合过程中EGF、EGFR的表达以及对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发现黄芪能通过促进与愈合直接相关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受体的合成、表达,其愈合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为溃疡的愈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了溃疡的愈合质量。
1.3 其他除了上述常用的中药外,临床还有一些不常用的药物如云母对胃溃疡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姒健敏等[6]建立实验性醋酸致大鼠胃溃疡模型,成模后分组给药治疗14天,分别用同量的生理盐水、奥美拉唑溶液和云母悬混液灌胃。
发现奥美拉唑组大鼠胃黏膜大体观情况最好,溃疡最小,溃疡抑制率最高,推论在溃疡愈合问题上,制酸剂作用最强,云母作用次之。
经云母治疗后,大鼠再生黏膜厚度增加、囊状扩张腺体数目减少,肉芽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数量减少、微血管数量增加、胶原面积增加,黏膜中性黏液和氨基己糖分泌增多,血浆前列腺素E2(PGE2)、表皮生长因子(EGF)分泌增多,免疫组化染色中黏膜局部EGFR、bFGF阳性细胞表达增强。
说明云母能使溃疡再生黏膜厚度增加,囊状扩张腺体数量减少,腺体之间结缔组织面积减少,腺体面积相对增多,而肉芽组织内毛细血管丰富,胶原面积增加,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愈合。
2 复方类中药2.1 补益类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
临床观察到补阳还五汤具有抗消化性溃疡作用。
钱善军等[7]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丹参、白术、白芍等组成加味补阳还五汤,观察其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
结果表明,加味补阳还五汤对应激性溃疡、消炎痛诱发性溃疡和乙酸型溃疡的发生均有抑制作用,可减少溃疡的形成,在降低溃疡指数方面疗效优于西咪替丁,对胃液分泌、游离酸有一定的影响,但对总酸度的影响不明显。
提示加味补阳还五汤的作用部位可能与中枢和局部因素均有关,通过对紊乱的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胃肠的运动、分泌等功能恢复正常,加强胃黏膜的屏障作用,也能直接抑制胃酸分泌,多管齐下发挥抗胃溃疡作用。
张仲一等[8]采用小鼠的水应激法、利血平性溃疡法和大鼠的幽门结扎法建立胃溃疡实验模型,观察它对于胃溃疡的作用。
观察到补阳还五汤0.6g/kg对小鼠应激型溃疡、利血平型溃疡和大鼠幽门结扎型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或P0.05),对胃蛋白酶活性及排出量则无明显改善(P0.05)。
所以认为该方剂的作用部位可能与中枢和局部因素均有关,通过对紊乱的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胃肠运动、分泌等功能恢复正常,也能直接抑制胃酸分泌,双管齐下发挥抗胃溃疡的作用。
黄芪建中汤主要由灸黄芪、川桂枝、炒白芍,大枣、生姜、甘草、饴糖等中药组成,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解的功效,是治疗脾胃虚寒性胃脘痛的常用方剂。
陈垣皲[9]观察了60例胃溃疡患者治疗前后的溃疡愈合及症状改善情况和胃黏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改变,发现治疗组能明显提高脾胃虚寒证胃溃疡患者胃黏膜bFGF表达,认为黄芪建中汤可促进溃疡的愈合,改善症状,增强bFGF表达。
愈疡散由鲫鱼和山羊矢组成,有温中补虚、解毒生肌、和胃疗疮的功效,临床用于胃溃疡有一定的疗效。
姜国平等[10]采用大鼠冰醋酸胃溃疡模型,对愈疡散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理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分析,发现愈疡散能促进溃疡的愈合,增加胃黏膜的预防能力,提高再生黏膜功能成熟度,可能与其诱导、促进血清一氧化氮(NO)的合成,反馈性地抑制血浆内皮素1(ET1)的释放,维持NO 和ET1的动态平衡有关。
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散寒之功,临床中多有报道用吴茱萸汤治疗消化性溃疡。
李冀等[11]采用醋酸涂抹法复制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术后连续给药1l天,测定血浆中6酮前列腺素(6keto PGF1α)水平(放免法),测量溃疡面积并以此作为溃疡指数。
实验结果显示,吴茱萸汤可显著降低醋酸涂抹大鼠溃疡指数(P0.01),并能显著提高血浆中6keto PGF1α含量(P0.01)。
认为吴茱萸汤对醋酸涂抹法所致的胃溃疡有明显的促进愈合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6keto PGF1α的合成、释放,以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促进胃黏膜修复来实现的。
2.2 和解类四逆散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之功,方中柴胡为君药,长于枢转气机、疏解郁结;枳实为辅,功能破气导滞降浊;白芍养血柔肝,与柴胡合而疏肝理脾;甘草缓中调胃以解郁热,合芍药而有缓急舒挛、止痛和中、升清降浊之效,本方适用于肝胃病症[12]。
李冀等[13]采用醋酸涂抹法及幽门结扎法复制大鼠消化性溃疡模型,观察四逆散对胃溃疡的作用,发现四逆散组升高6keto PGF1α方面优于西咪替丁组(P0.01)。
而且,四逆散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同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四逆散组可以明显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与西咪替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认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6keto PGF1α含量、胃组织SOD水平和降低胃液总酸度、抑制胃组织MDA水平有关。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和大枣组成,本方中半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黄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功效,临床多用于肝气犯胃型胃溃疡。
张忠等[14]研究半夏泻心汤全方及其拆方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胃黏膜出血现象消失或减轻,黏膜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甘补组、辛苦组、全方组恢复结构最好。
在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脑内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表达的影响方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辛开药组的CHAT表达明显增强(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CHAT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CHAT表达的影响方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辛开药组、辛苦药组胃阳性反应产物明显增多(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除辛开组外其余各组CHAT的表达都降低(P0.05,P0.01)。
认为半夏泻心汤全方及各拆方组,可调节脑及胃内自主神经分泌的紊乱,改善胃溃疡症状,其中甘补药组降低乙酰胆碱的合成作用最强,其原因可能为甘补药扶正、缓急止痛、和胃健脾以增强机体抗邪能力,故甘补药组的效果较苦降药和辛开药效果好,苦降药组比辛开药组效果要好,各组药配伍后,疗效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辛甘配伍比辛苦配伍作用要好,体现了辛味药推动血液运行、温散瘀血的功效,故与甘补药合用后出现增效作用。
并且,半夏泻心汤全方组及各拆方组除作用与胃黏膜本身引起胃黏膜本身分泌改变之外,还影响到脑的分泌功能,这与胃局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及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密切相关。
疏肝和胃丸由柴胡、姜半夏、佛手、柿蒂、木香等8味药物组成,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
张国民等[16]选用大鼠幽门结扎胃溃疡,观察各组胃黏膜的G细胞的变化。
从实验结果来看,模型组G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过多而导致溃疡发生;而疏肝和胃丸能促使G 细胞萎缩,从而减少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达到治疗和预防溃疡病的作用。
2.3 理气类平溃散由白术、甘草、海螵蛸、厚朴、黄柏、绞股蓝和沙棘组成,有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理气之功效,治疗消化性溃疡治愈率高,抗溃疡复发作用显著。
林长征等[16]采用组织胺和消炎痛法建立大鼠的实验模型,发现平溃散对组胺引起的急性溃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消炎痛引起的胃黏膜分泌的减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由此可知,平溃散的抗溃疡作用和其中和胃酸作用以及保护胃黏膜屏障功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