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3.21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3.21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3.完善教学评价:我将制定更加明确的教学评价标准,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不足,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红楼梦》等清朝前期经典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其艺术风格和内涵。
-观看与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红楼梦》电视剧版,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关联。
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和风格;
2.主体部分:分析课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3.实践环节:学生创作相关主题的文学作品,展示并互相评价;
4.总结: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关联,加深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
教学评价:
1.学生对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3.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关联
-历史背景:社会变迁、文化传承、价值观念
-文学作品反映:社会风貌、人物性格、情感表达
4.创作实践:文学作品创作
-主题:反映清朝前期社会风貌、人物性格、情感表达
-形式:诗歌、散文、戏曲等
5.课后拓展: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和实践,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升自信心。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评估学生对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维活跃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学生对所选主题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性思考。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清朝前期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现了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和成就。

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诗歌:介绍了清朝前期诗歌的发展状况,重点介绍了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和创作风格。

2.散文:阐述了清朝前期散文的特点和主要成就,分析了桐城派等散文流派的兴起和发展。

3.小说:介绍了清朝前期小说的繁荣景象,重点分析了《红楼梦》等经典小说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

4.戏曲:阐述了清朝前期戏曲的发展状况,重点介绍了昆曲等戏曲形式的兴起和流行。

5.绘画、书法和建筑:介绍了清朝前期绘画、书法和建筑艺术的特点和成就,分析了文人画派等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文学艺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了解相对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类课程兴趣较高,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基本情况,掌握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主要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特点和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朝前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主要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特点和成就。

2.教学难点:清朝前期文学艺术在创作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代表人物及其作品;2.掌握清代诗歌、小说、戏曲的主要特点;3.能够深入了解清朝前期文学艺术与社会背景、历史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清代诗歌的发展特点;2.清代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品;3.清代戏曲的发展及代表作品。

三、教学难点1.清朝前期文学艺术与社会背景、历史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及内容1. 清代诗歌1.清代诗歌的发展特点:–清代诗歌思想内容与文体形式的多样化;–清代诗人的集体性和个性化;–清代诗歌的古今融合。

2.代表诗人及其作品:–龚自珍《己亥杂诗》:反映了近代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批判诗歌代表作;–李商隐《锦瑟》:描写了唐代人物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文学作品的个性特点。

2. 清代小说1.清代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品:–以写实为主,反映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肮脏面貌,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以讽喻、批判封建道德为主,如《镜花缘》、《聊斋志异》等。

2.《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及主题:–描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突出了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主题在于对封建道德和统治阶级的讽刺。

3. 清代戏曲1.清代戏曲的发展及主要特点:–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期;–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融合,出现了一批标志性的优秀演员和创作者。

2.代表作品:–《长生殿》:反映封建主义下的豪华生活和官场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清代戏曲的代表作之一。

–《汉宫秋》:讲述了一个皇帝陷入痛苦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黑暗。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清代诗歌、小说、戏曲的主要特点,深入了解清朝前期文学艺术与社会背景、历史发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清代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和意义。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1《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1《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内容、地位。

理解把握其思想艺术特色。

2.了解清朝时期戏剧的繁荣情况;3.掌握昆曲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的艺术价值;4.知道京剧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红楼梦》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结合课件课堂导入环节,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视频文化的繁荣,清代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清代的戏剧剧种有什么新的发展?(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读取信息、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1.《红楼梦》(1)教师展示课件展示史料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材料一乾隆中(一七六五年),有小说曰《石头记》者忽出于北京,历五六年而盛行,然皆写本,以数十金鬻语言庙市。

其本止八十回……——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学习与探究:《石头记》即《红楼梦》,它的作者是谁?据材料一指出《红楼梦》以何种版本流传民间的。

曹雪芹。

手抄本。

(2)教师展示课件展示史料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材料二《红楼梦》起于梦,结于梦,表面写梦,实际并非写梦,这也正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

学习与探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的社会历史意义。

材料三 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学习与探究:材料中为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当今也有很多人热衷于《红楼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红楼梦》?(1)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法、医药、茶道、花卉种植、人生哲理等等;(2)以爱情为主线。

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以悲剧展示给读者,让人有撕心裂肺之痛;(3)词文优美,结构严谨,笔法高超;(4)影射历史,疑案重重,引起众多学者讨论,成为焦点,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知道昆曲与戏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问、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理解《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

要求学生把《红楼梦》的要点制作成表格,训练他们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大名著以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它们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

教学重点:了解《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了解昆曲和戏剧的特点,热爱中国传统艺术。

教学难点:多方面地了解《红楼梦》的内容;多角度地理解明清文化作品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9世纪初有一句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关于《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你知道多少,关于四大名著你又知道多少,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徜徉在文学的海洋。

二、自主学习:(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完成自主学习)(一)《红楼梦》:1、特点:古典小说的成熟阶段。

2、内容: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意愿。

关于《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现实批判主义文学巨着,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古典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曹雪芹笔下的贾府既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又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40回的作者是高鹗。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到衰的过程,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以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贵族官僚家庭贾府的荣辱兴衰,全面揭露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红楼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红楼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相当完美,代表了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是文学史上的瑰宝。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点和造诣;掌握清朝昆曲与京剧艺术的繁荣的基本史实。

2.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3.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和戏曲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古典小说艺术成就很高,但其中也有宣传迷信的消极成分,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形成和兴衰。

教学难点: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87版《红楼梦》剧照)《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但是对于矮化甚至腰斩后40回的极端倾向也应保持警惕。

二、新课讲授师生探究一:《红楼梦》1.(多媒体出示87版《红楼梦》中的人物,提出问题:说出《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读教材,要求学生抢答《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2.(多媒体出示《红楼梦》书影和相关的影视剧画面,提出问题:《红楼梦》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红楼梦》的基本概况?(小说初名为《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40回,题名《红楼梦》。

)3.(多媒体出示问题:《红楼梦》的创作特点)读教材,总结《红楼梦》的创作特点。

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

4.(多媒体出示问题:《红楼梦》的内容)读教材,教师简要的介绍《红楼梦》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主要内容包括:诗歌、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对于诗歌、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诗歌、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掌握其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朝前期诗歌、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清朝前期文学艺术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作品,分析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诗歌、戏曲、小说等作品。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清朝前期诗歌、戏曲、小说等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其艺术风格。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强调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学生对照教材,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清朝前期文学艺术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提高个人素养;通过资料收集、表演展示,真切感受文艺作品,体会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 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成就 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他们知道唐朝有诗、宋朝产词、元朝盛曲,但是对清朝有何文艺特色却并不了解,即使听说过《红楼梦》,也看过几眼戏曲,还是不算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将距离他们生活很远的《红楼梦》、昆曲、京剧,带到他们身边来,让他们自己来收集和展示,这是最适合的学习策略。
利用ipad查询资料,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上传至qq群,最后到前台来为大家讲解本组的探究成果。提高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效率,也便于各组间共享成果。
4——操作电子白板
学生上讲台操作,更有参与感,观看效果更为直观,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5——学生使用电子白板连线、填空
利用电子白板,将昆曲知识直接呈现出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观看操作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昆曲知识的巩固掌握。
除了思想性强,红楼梦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单从名字这个最简单的元素就能看出来。书中共有七百多个名字,每一个都体现了曹雪芹的独具匠心、深含寓意。你能猜出下列名字的寓意吗?
请最快的一组到白板前把名字和寓意连起来(4——使用电子白板连线)
(贾宝玉、贾政、袭人、王熙凤、晴雯)
生:上讲台连线
师: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文学作品,在问世之后,虽被列为禁书,但是在民间始终无法禁绝,至今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它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小组合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关于本节课的思维导图,既培养了合作能力,又真正考验了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借着悠扬琴弦之声,静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铭记——要深爱国粹精华,践行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北京第二中学分校郝志红
一、教学背景
课标要求: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教材分析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一课是部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第8课,同时也是本册书的最后一课。

本课共两个子目,分别以《红楼梦》、昆曲和京剧艺术为例,从文学和艺术领域,讲述了清朝前期的文化成就和特色,帮助学生体会清朝前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从而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深入理解。

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了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同时,理解文学艺术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初中学生对《红楼梦》、京剧等有关知识更多的是通过影视作品有所了解,如电视剧《红楼梦》、京剧选段等等。

认知能力:学生接触的《红楼梦》和京剧,更多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欣赏,较少将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量,很少探究其产生和形成的根源,未能将文学艺术作品和当时的政治、经济联系在一起。

所以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文学艺术作品置于当时社会大背景进行分析、解读,提升其赏析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身心水平:文化史的内容比较生动、有趣,易于激起学生的参与体验。

基于以上学情,在课程的重点内容,尽量从学生已知入手,引导学生探求未知。

以问题引领,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自己的体验,感受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色和魅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内容及地位;
了解昆曲、京剧的演变历程,知道京剧是“国粹”;
认识文学艺术作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赏析文学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红楼梦》小说片段和问题探讨,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创作特色,理解文学艺术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静听昆曲、近观京剧微视频和问题探讨,一方面直观感受昆曲和京剧的艺术特色;另一方面了解清代前期戏曲繁荣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和观赏中华戏曲的兴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红楼梦》和京剧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难点:文学艺术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四、教学过程
五、学习评价设计:
任选其一作为自己的作业:
1.观、辨、学:央视网视频:京剧《守岁大观园》—春节特别节目。

数一数11分钟的开场剧,提到了《红楼梦》里的几个人物?他们分别表演的戏曲名称是什么?尝试学唱一段。

2.网上查:中国地方剧种多,有哪些剧种?
自己录一段微视频,学唱+录一段家乡戏曲,或者制作PPT,通过微信等形式与大家分享。

3.踏访历史遗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北京的畅音阁、大百顺胡同、正乙祠戏楼等等
4.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收集与本课相关的物件(邮票、手工艺品等等)举办小型展览,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