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环境变化

合集下载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大连地区位于东北亚黄海西南岸,属于北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受到东北季风和海洋环流的影响,气温和降水在时空上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首先是大连地区的气温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的气温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湿润。

夏季平均气温在20℃左右,冬季平均气温在-10℃左右。

夏季的气温较为稳定,月均气温波动较小;冬季的气温波动较大,极端低温出现频繁。

此外,春季和秋季的气温变化较为明显,由于冷暖空气的交替,气温波动幅度大。

其次是大连地区的降水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夏季降水量最多,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其中7-9月集中了绝大部分降水。

夏季降水多集中在雷雨天气中,降水量较大。

冬季降水量较少,且多以雪形式出现。

春季和秋季的降水量较为均匀,但仍比夏季和冬季要少。

在时空上,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存在区域差异。

整体上,气温和降水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

沿海地区因受海洋影响,气温较为温暖,降水量较大;而内陆山区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小。

此外,夏季气温和降水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即南部相对较热、降水量较大,北部相对较凉、降水量较小。

大连地区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首先是气温的上升趋势,全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

其次是降水的变化,夏季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

夏季降水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水资源的过剩和水灾的发生。

另外,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连地区的气候也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内部气温较高,降水量减少。

综上所述,大连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在时空上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气温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气温和降水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且夏季南部相对较热、降水量较大,北部相对较凉、降水量较小。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大连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近40年辽宁地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近40年辽宁地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近40年辽宁地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周福然;何传洋;冯雪君;郭宁;高莉莉【摘要】利用辽宁58个测站1971~2011年这4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寒潮天气的基本事实,并采用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研究了辽宁地区1971~2011年寒潮发生次数的年际、年代际时间分布特征,进而分析辽宁地区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

经过统计,总结了影响辽宁寒潮的主要路径,发现辽宁地区近40年寒潮具有西部山区、辽北及中部平原寒潮次数较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的空间分布特点,并且寒潮每年的发生次数也存在一定的年代际时间变化特点,而寒潮发生次数的月分布和旬分布也有一定的特点,同时总结了各类型寒潮的气候特征。

%Based on the data of daily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from 1971 to 2011 provided by 5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Lia-oning province , the authors used weather statistic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ultimate facts of cold wave in Liaoning province , used wavelet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cold wave occurrences and distribution from 1971 to 2011, and then analyzed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ld wav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ccordingto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 we summarized the main paths of cold wave which affect-ed Liaoning province , and found that:cold wave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 northern area , andcen-tral plain of Liaoning province in recent 40 years;there existed a certain difference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cold wave among different decades;the monthly and ten-day distribution of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cold wave also had certain features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cold wave were summarized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5页(P94-98)【关键词】寒潮天气;气候特征;小波分析【作者】周福然;何传洋;冯雪君;郭宁;高莉莉【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气象局,辽宁锦州 121001;91278部队,辽宁大连116041;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气象局,辽宁朝阳 122000;辽宁省锦州市气象局,辽宁锦州 121001;辽宁省锦州市气象局,辽宁锦州 1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2(1. Jin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Liaoning Province, Jinzhou 121001, C hina; 2. 91278 Regiment, Dalian 116041, China; 3. Longcheng Meteorologic al Bureau of Chaoyang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 Chaoyang 122000, China) 寒潮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位于中国东北沿海地区,处于暖温带和寒温带的交接处,受海洋性气候的影
响较大。

大连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温变化特征:
1. 昼夜温差明显:大连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大,一般在10℃左右。

白天温暖,最高
气温可以达到30℃以上,夜晚较凉爽,最低气温在10℃以下。

2.四季分明:大连地区的四季分明,春、秋冷热相间,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
燥。

3.海洋性气候影响:大连地区受到海洋气候的影响,呈现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


季海洋将寒冷的空气变暖,使得大连地区冬季较温暖;夏季海洋将炎热的空气变凉,使得
大连地区夏季较凉爽。

海洋还会带来大量的降水。

4.年际变化:大连地区的气温年际变化较大,有时会出现异常高温或异常低温的情
况。

二、降水变化特征:
1. 多雨季节:大连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的降水量一般占全年的60%以上。

夏季可能会出现暴雨,降水量较大。

2.春末夏初多雷雨天气:大连地区的春末夏初常常会出现雷雨天气,雷雨时降水短时
强烈,对农田和城市做成一定影响。

3.冬季少雨:大连地区的冬季降水量较少,大部分为雨水,较少出现雪天。

4.降水空间变化:大连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山地地势较高的地区降水量相对
较大,而低洼地区降水量较小。

大连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是昼夜温差明显、四季分明、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等。

这些特征对大连地区的农业、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的生活都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大连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港口城市,地处渤海湾南岸,属于山东半岛经济区和辽东半岛发达城市群。

该地区整体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其气候也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

本文旨在研究大连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一、气温变化特征:在大连地区,温度主要受北极冷空气和太平洋暖空气的影响,季节性的变化非常明显。

如图1所示,大连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0℃左右,相对较低。

春季气温逐渐回升,夏季气温最高达28-30℃,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冬季则由于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气温较低,甚至会出现零下10℃以上的极端天气。

图1:大连地区气温年变化曲线此外,大连地区的气温还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显著的暖化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连地区的气温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其中夏季气温变化最为显著,每十年增加0.32℃左右,说明大连地区正在经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 冷空气影响较大:虽然大连地区属于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处东北地区,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较大。

在冬季,冷空气南下,大连地区气温骤降,极端低温天气更是有可能发生,对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城市热岛效应:大连是一个大城市,人口密集区域会形成城市热岛,即城市内部气温高于城市周边区域。

在夏季,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大连市区气温比周边地区高出1-2℃。

大连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1至5月为旱季,6至9月为雨季。

如图2所示,大连地区的降水量年变化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变化特征:1. 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大连地区的降水季节性十分明显,夏季降水量较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春秋季次之,冬季降水量较少。

2. 区域性差异:由于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大连地区降水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高海拔山区,降水量相对较大,而在低平地区则相对较少。

3. 不规则的年际变化:大连地区的降水量在年际变化上存在不规则性,有些年份的降水量会明显偏多或偏少,如2003年和2013年的夏季降水量分别达到历史同期的1.5倍和2倍以上,而1997年和2001年的夏季降水量则较少,只有正常值的3成左右。

辽南地区降水量时空结构分析

辽南地区降水量时空结构分析

辽南地区降水量时空结构分析韩冬;刘和平;马尚男【摘要】辽南是辽宁省传统易旱区,本文基于该区25处雨量站、1974—2013年的年降水量资料,采用EOF分解研究了该区降水量的空间结构及其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EOF分解的前3个特征向量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3.84%,代表了辽南地区年降水量的3种空间分布型.【期刊名称】《东北水利水电》【年(卷),期】2017(035)001【总页数】3页(P31-33)【关键词】辽南地;年降水量;空间结构;时间变化【作者】韩冬;刘和平;马尚男【作者单位】辽宁省水文局,辽宁沈阳 110003;辽宁省水文局,辽宁沈阳 110003;松辽委水文局嫩江水文水资源中心,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TV125大气降水是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总补给来源,其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与时间变化上的不稳定性是引起洪、涝、旱灾的直接原因。

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能够有效分解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结构及其时间变化特征,它具有无固定函数、能在有限区域对不规则分布点进行分解、收敛速度快、分离出的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等优点[1],在降水时空特征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辽南地区是辽宁省传统易旱区,干旱高发。

特别是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干旱呈频次增加、持续时间长、范围扩大、损失加重的趋势。

本文所指辽南地区包括营口的盖州市和大连市,总土地面积1.53万km2,耕地面积39.47万hm2,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均占全省的10%左右。

本文应用该方法对辽南地区降水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本地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参考。

1.1 资料选取根据资料完整性、空间代表性原则,研究选择辽南地区25处雨量站。

资料为各站的年降水量,资料年限为1974—2013年,共40年。

1.2 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2]设气象场F=f(t,x),其中,t表示时间,x表示空间点的编号,以Fij(i=1,2,3,…,m;j=1,2,3,…,n)表示第i次时间第j空间点上气象要素的观测值,其中m为时间序列长度,n为测站数。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大连地区位于中国辽宁省东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

这里的气温和降水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

在气温方面,大连地区具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较低,平均气温在-5℃至1℃之间。

夏季(6月至8月)气温较高,平均气温在20℃至24℃之间。

春季(3月至5月)和秋季(9月至11月)气温适宜,平均气温分别在7℃至13℃和10℃至18℃之间。

尽管大连的夏季气温较高,但受到海洋的影响,大连地区的气温变化相对缓和,较为宜人。

在降水方面,大连地区年降水量较为充沛,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变化。

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平均降水量在80毫米至140毫米之间。

冬季降水较少,平均降水量在10毫米至20毫米之间。

春季和秋季的降水量在40毫米至80毫米之间。

大连地区的季节降水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在大连市区附近的沿海地带降水量较高,主要受到海洋水汽的影响,年平均降水量约为700毫米至900毫米。

而在大连市区以西的山区,由于山地阻挡了水汽的传输,降水量较低,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至600毫米之间。

大连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也存在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特征。

对于气温而言,近年来的观测数据显示,大连地区的气温有上升的趋势。

而在降水方面,大连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出降水量逐渐减少的趋势,尤其是在夏季。

大连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变化特征。

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温较高,春秋季气温适宜。

夏季降水最多,冬季降水最少。

地域上,沿海地带降水量高于山区。

近年来,大连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减少。

这些变化对大连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大连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一个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区。

由于其地处渤海湾的南部,受到了暖湿气流和冷干气流交汇的影响,使得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变化特征。

1. 气温变化特征在时间尺度上,大连地区的气温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春季气温逐渐回升,4月份平均气温为7-8℃,5月份平均气温为12-13℃,随着夏季的来临,气温开始逐渐升高,7月份平均气温为23-24℃,8月份平均气温为23-25℃,达到了一年中的高峰。

秋季气温逐渐回落,9月份平均气温为19-20℃,10月份平均气温为12-13℃,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

11月份平均气温为7-8℃,12月份平均气温为-1-0℃。

由于海洋调节作用的存在,大连地区的气温变化相对稳定,极端气温出现频率较低。

在空间尺度上,大连市内气温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布差异。

一般来说,市内沿海地区气温较为温和,气温变化幅度较小,而山区和内陆地区气温则较为寒冷,气温变化幅度较大。

这是因为大连市内沿海地形起伏较小,岸线比较平缓,受海温的调节作用较大,导致沿海地区气温呈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而山区和内陆地区则海拔较高,地势复杂,气温受地形和海气的双重影响较大。

在时间尺度上,大连地区的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和秋季是大连市内的降水季节,其中7-9月是夏季降雨期,10-11月是秋季降雨期。

冬季和春季则相对干燥,其中2-3月是降水最少的季节。

由于冬季和春季气温较低,湿度较小,大连市内不易出现大范围的降水天气。

而夏季和秋季则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大气热力条件比较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总结: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变化特征。

在时间尺度上,气温和降水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空间尺度上,气温和降水则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布差异。

深入研究大连地区气象特征,对于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近50年辽宁无霜期积温时空演变特征

近50年辽宁无霜期积温时空演变特征

{ 份 Ye r I a
图 1 辽宁省近 5 0年 无 霜 期 积 温 区域 平均 值 年 际变 化
Fg. Itr n u lc a g so r sls eid a c muae i 1 n ea n a h n e ffo tes p ro c u ltd
t mp r t r n L a n n n r c n 0 y a s e e a u e i i o i g i e e t5 e r
中 图 分类 号 :S6 . 2 11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6 1 2 1 ) 20 7 .5 0 07 0 (0 1 0 —2 60
无 霜期 是一 个地 区最 为重 要 的 热量 指 标 之 一 , 指 一 年 中终 霜 后 至 初 霜 前 的 一 整 段 时 间 … , 这 一 在
以及 大 连 部 分地 区 增 多最 多 , 6 ℃ ・ 在 0 d以上 。从 年 代 际变 化 来 看 , 0 % ・ 260 d以上 的 积 温 高值 范 围 由环 渤 海 地 区 向
东北不断扩展 , 0 2 0年 后 达 到 最 大 , 盖 了辽 西 大 部 、 0 覆 中部 、 北 大 部 和 辽 南 大 部 地 区。 辽 关键 词 : 宁 ; 辽 无霜 期 积 温 ; 空 演 变 ; I 术 时 G S技
2 3 不 同 时 期 辽 宁 省 无 霜 期 积 温 气 候 平 均 值 的 空 .
明惠青 , 亚平 , 唐 孙 婧 , 关键 华
( 宁省 气 象 科技 服 务 中心 ,辽 宁 沈 阳 1 0 1 ) 辽 10 6
摘 要 : 用 G S技 术 对 辽 宁 近 5 同 时 间尺 度 无 霜 期 积 温 的 时 空演 变特 征 进 行 了分 析 , 果 表 明: 宁无 利 1 0a不 结 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Cha g fT eCH ae a d Envr n e tSic h s a ilCy l n n eo h m t n io m n n et eLa tGlca cei TheS ut o a nng Pr vnc o h fLio i o i e
【bt c] c ri es p o eyi los pol i Qdn a,o f hoo g en wr ue o pees e nl i A s at c d got a l f mt pc e r e n ii s hl s r l ym as e sdt cm r ni a s r A o n t h m er h t al s f i gh t oc n o e o h v a ys
0 l o s e i n aye vrn n e tr n tec a tla si o te tCh n .I i fr h twi h g f 1 5 a P i h o t fLio ig ftele ss dme tr n i me tfaue i h o a ! n suh a ia t nesta t te a eo 2 k B… n te suh o a nn 1 o s  ̄a s h
21 0 2年
第 2 期 3
。科教前 沿0
科技信息
辽南地 区末次冰期以来的环境变化
李 大鹏 刘 蓓蓓 ( 宁师范 大 学城市 与环 境学 院 辽 宁 辽 大连 1 0 9) 6 2 1
【 要 】 文通过对 大连七顶 山黄 土剖 面的光释光( s ) 摘 本 o L 年代 、 磁化 率、 地球化 学元素 、 粒度特征等数据, 综合分析辽 南地 区末次冰期以来 的环境变化 过程 . 究结果显 示: 当于黄土 高原马 兰黄土的堆积形成时代 为距今 15 a 研 相 2 k 。在末 次冰期早期 ( S — d , — 1k , MI 5 ) 8 13 a 沉积物质量 4 6 磁 化率介 于 69 — 41xl- k-之 间, . 2 . OS g 7 4 - m3 平均值为 1 . 9 1 ̄nk 一 颗粒粒径较细 (.9 52 +)硅铝率平均值 676 风化淋溶 系数 O4 07 46 x 0 3g ; 9 38 — .2 ; .5 ; .- .3 之间: 退碱 系数均值 O 3 ; . 3 镁铝 比均值 2 . 1 与末 次冰期晚期相 比, 3 20。 9 质量磁 化率值 较高 , 化学元 素各项指标值较低 , 明了该阶段辽 南整体 气候 环境较为干 冷. 并未达到末次冰期晚期程度 。而在 末次冰盛期时( 2 3 k , S )磁 化率平均值为 6 7 x 0 m k 明显低 于末次冰期早 但 2 — 1 sMI2 , . 4 1 ̄ 3 , 9 g 期, 粒度均值处于 34 一 .7 . 7 47 +之 间, 主要 以颗粒较粗 的细砂 、 粗粉砂 为主, 粒度 明显变粗 , 硅铝率平均为 69 8 风化淋溶 系数 均值 为 O89 退 .9 ; . , 2 碱 系数值 O 6镁铝 比值 均值 2 . 5 各参数比较一致地表明该阶段研 究区整体 处于干冷的 气候环境之下 , . . 6 8 2。 7 堆积作 用较 活跃。而在末 次冰期 中 期(I ) , L I S 时 OS 年代 3 — 6 a该 区气候条件以温暖湿润为主 , 3 1 8k, 黄土遭到侵蚀 。 【 关键词 】 南; 兰黄土 ; 辽 马 末次冰期
p o ic .b s d o i c aig o h o s e ois u ig o 1.t i n fte e sdi ns Wa ae t 2 31 a B..a d 2 42 a B.. rvn e ae n dr td t fte le sd p st sn s e n he t mig o h s e me t s d td a 2~ k P n 8 ̄ k P,
t e c a g ft e c i t n n i n n n t e s u h o i o i r v n e sn e t e l s lc a y l n t i 印 e , u h a h t a t lt d h h n e o lma e a d e vr me t i o t f L a n ng p o i c i c a tg a i c c e i h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 h o h h l r s c s t e Op i l si a e c mu
lmiecned t gO L, ant ucpiit, lb hmir lmetga uai h rce sc a tesmet , o ae i eo e i s u n se c ai (S 1m g ei sset ly g a c e s yee n,rn l t caatr t , th a me cmp dwt t t rse n c b i ol t ry ii i r hh h t
1 S k -. e a ea e v leo l ai fslc t oau nu 0一 mSg 1h v rg au fte rt o i aet lmi m i .5 d 69 8 t l o i l s67 6 a .9 .A1 te eid x s g ett a tte b gn ig p r fte ls n 1 h s n e u g s h ta h e inn ato h at
cr sodn omaiei tp t e ( S 4 5 n ep ci l.h vrg au ftem ssset it 46 9 1 k~ a d69 4 or p n igt r s oes g MI) — dad2rset ey teaeaev eo a ucpi lyi 1 .9  ̄ 0 m3g n .7 x e n o a v l h s bi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