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报探讨中的地磁学手段

合集下载

磁法勘探设备在地震灾害预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磁法勘探设备在地震灾害预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磁法勘探设备在地震灾害预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和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为了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效率,科研人员一直在寻找新的方法和技术。

其中,磁法勘探设备在地震灾害预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磁法勘探是一种利用地球磁场测量地下物理场并推断地下构造和储层性质的方法。

磁法勘探设备通过感应地下的磁场变化来监测地壳中的活动,从而实现对地震的预警。

其中,地磁变化和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首先,磁法勘探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地磁场的变化情况,从而及时探测地壳中的活动。

通过对地磁场的连续观测和记录,研究人员可以分析地磁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基础数据。

磁法勘探设备还能够测量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帮助科学家了解地下介质的特性和变化,以及地壳运动的模式和周期。

其次,磁法勘探设备可以实现对地下构造的成像和监测。

通过对地下磁场的测量,可以获取地表以下的地磁异常分布,从而推断地下构造的分布情况。

这对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至关重要,可以为预测地震的发生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同时,磁法勘探设备还可以监测地磁异常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地壳运动的迹象,帮助科学家判断地震活动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此外,磁法勘探设备还可以与其他地震监测设备进行联合观测,实现多参数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分析。

地震灾害预警系统需要多种监测手段和数据来源的支持,磁法勘探设备可以通过与地震仪、地磁观测站等设备的联合使用,获取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地震监测数据。

这有助于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地震的迹象和预测地震的发生。

然而,在磁法勘探设备在地震灾害预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地磁场的测量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需要采取合适的校正措施以提高测量精度。

其次,磁法勘探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且注重设备的耐用性和稳定性。

最后,磁法勘探设备在地震预警系统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可行性。

地质学领域中地震预测与防范技术的研究

地质学领域中地震预测与防范技术的研究

地质学领域中地震预测与防范技术的研究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可怕的一种,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地震频繁的国家,如日本、中国、美国等,地震预测和防范技术的研究一直都是科学家们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地震预测技术是指通过观测地震前兆,对将要发生的地震进行预测的一种技术。

目前,地震预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地震地磁异常预测技术地震地磁异常预测技术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地磁场的变化进行观测和分析,从而得出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和地点。

地震地磁异常预测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比如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就设有地磁台站,用于收集地磁数据。

2. 地震电磁异常预测技术地震电磁异常预测技术是指通过对地震前电磁场的变化进行观测和分析,从而得出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和地点。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短期地震预测中。

3. 地震气候异常预测技术地震气候异常预测技术是指通过对地震前自然气象的变化进行观测和分析,从而得出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和地点。

这种技术在中国已经被广泛应用。

4. 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技术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技术是指通过对某个区域的地质背景、构造活动、历史地震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出该区域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对人类和经济的影响。

二、地震防范技术的研究地震防范技术是指预防或减轻地震灾害的一种技术。

地震防范技术包括建筑物、道路和桥梁、水利工程等方面的设计、加固和改造,并通过演习、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意识和应对能力。

1. 建筑物的防震设计建筑物的防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地震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受损或受损最小。

防震设计包括加固和改造现有建筑、新建建筑时采用抗震技术等。

2. 道路和桥梁的防震设计道路和桥梁的防震设计是指在道路和桥梁的设计过程中注意地震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确保道路和桥梁在地震中不失稳或倒塌。

防震设计包括加固和改造现有道路和桥梁、新建道路和桥梁时采用抗震技术等。

地震的地磁学研究 地震活动对地球磁场的变化与监测

地震的地磁学研究 地震活动对地球磁场的变化与监测

地震的地磁学研究地震活动对地球磁场的变化与监测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常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和地表的震动。

地震活动不仅对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学科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地磁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本文将探讨地震活动与地球磁场的关系,并介绍地震对地磁场的变化与监测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1. 地震活动与地球磁场的关系地球磁场是由地球内部的液态外核运动产生的,它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密切相关。

地震活动作为地球内部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会对地球磁场产生直接的影响,还可能通过地壳的变形和岩石破裂释放出的电磁信号间接地影响地球磁场的变化。

因此,地震活动对地球磁场的研究可以为我们了解地球内部运动以及地球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提供重要线索。

2. 地震对地磁场的变化与监测的研究方法地震对地磁场的变化与监测主要依赖于地磁观测站的布设和数据采集。

地磁观测站通常会测量地球磁场的三个分量:北、东、垂直于地表的分量。

当地震活动发生时,地磁观测站会记录到地磁场的变化,包括强度、方向和时间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分析这些地磁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地震活动对地磁场的影响程度以及地震发生的时空特征。

3. 地震活动对地磁场的变化与监测的意义地震活动对地磁场的变化与监测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地震活动与地球内部物理过程的关系:地震活动对地磁场的变化与监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例如地球内部的流体运动、岩石的破裂和地震波的传播等。

这对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监测地震活动及其趋势:地震活动对地磁场的变化与监测可以作为一种监测地震活动及其趋势的手段。

通过分析地磁数据,我们可以寻找地震活动前兆信号,提前做好地震预警和减灾工作。

(3)推测地震发生位置与规模:地震活动对地磁场的变化与监测还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地震发生的位置与规模。

根据地磁数据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区域,并对地震的规模作出估计。

地震学研究中的地球物理学方法

地震学研究中的地球物理学方法

地震学研究中的地球物理学方法地震学是研究地震、地震波及其与地球内部结构、地球活动性质和地球演化关系的学科。

在地震学研究中,地球物理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地震监测、震源定位和地震波传播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地震学研究中常用的地球物理学方法,包括地震仪器、地震波传播模型、重力测量和地磁测量等。

地震仪器在地震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震仪器可以测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振幅,从而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和能量释放情况。

最常用的地震仪器是地震仪,它能够将地震波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记录盘或数字存储设备保存地震波形数据。

地震仪器可以采用多种类型,包括宽频带地震仪、短周期地震仪和加速度计等。

这些地震仪器的组合可以提供多维度的地震波测量数据,为地震学家提供丰富的观测材料。

地震波传播模型是地球物理学在地震学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地震波传播模型可以描述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对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进行建模。

常用的地震波传播模型包括地震波速度模型和地震波路径模型。

地震波速度模型描述了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分布情况,通过测量地震波的入射角度和传播时间来反演地震波速度模型。

地震波路径模型则描述了地震波从震源到观测点之间的传播路径,可以通过借助地震波传播模拟计算获得。

重力测量是研究地震学中的常用地球物理学方法之一。

地震活动会引起地下岩石体积的变化,从而导致地表重力场的变化。

通过测量地表重力场的变化,可以推断地下岩石的变化情况,进而研究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

重力测量通常使用重力仪进行,重力仪可以测量单位质量物体在重力场中受到的作用力,从而获得地表重力场的强度。

通过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重力测量,可以探测地震引起的地下岩石体积变化,为地震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磁测量也是地球物理学在地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地震活动会引起地下岩石的磁性变化,从而导致地表地磁场的变化。

通过测量地表地磁场的变化,可以推断地下岩石的磁性变化情况,从而研究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

预测地震的几种地磁方法

预测地震的几种地磁方法

预测地震的几种地磁方法
地震预测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磁方法是地震预测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检测到地震前的地磁变化,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

地磁方法主要有三种:磁滞回线法、磁滞振荡法和磁滞振荡模型法。

磁滞回线法是一种基于磁滞回线的地震预测方法,它可以检测到地震前的磁滞回线变化,
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

磁滞振荡法是一种基于磁滞振荡的地震预测方法,它可以检测到地震前的磁滞振荡变化,
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

磁滞振荡模型法是一种基于磁滞振荡模型的地震预测方法,它可以检测到地震前的磁滞振荡模型变化,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

地磁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地震预测方法,它可以检测到地震前的地磁变化,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

但是,由于地磁变化的复杂性,地磁方法的准确性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地震预测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才能更好地预测地震的发生。

震磁效应与地震预报相关性探索

震磁效应与地震预报相关性探索

了相 应 的理论 ;在 围压 以及 高 温条 件轴 压实 验 ;
循 环加 载 的实 验 ,模 拟 地壳 应 力 发 展 的历 史 过
1 期
赵 连 福 : 震 磁 效 应 与 地 震 预 报 相 关 性 探 索
5 3
破 了单 一 压 磁 应效 不 足 以解 释震 磁 效应 数 量 偏
大 的变化 。在 地 震 发 生 之 前 , 已经 观 测 到 地 ] 下 电导 率 的变 化 。岩 石 的压 力 实 验 表 明 ,当岩 石 接 近破 裂 时 ,其 电导 率 将 有 所 变 化 ,因此 在 地震 孕 育 过 程 中 ,很 可 能 伴 随 着地 下 电 导率 变
敖 汉
1 77一 —0 9 O6 7

l 8- -29 97 04 1 7- -26 97 05

2. 2
—3. 1
0. 9

凌 源
l 8— —22 97 04
2. 7
—6- 3
3. 6

绥中
:-2 90 75 8一 7- 一 3
97 06 7
- - 一
1 期
赵 连 福 : 震 磁 效 应 与地 震 预 报 相 关 性 探 索
5 1
爆 区 均设 在 花 岗 岩 的 山洞 里 ,依 据地 质 构造 特
征 ,通过 爆 炸 中心 布设 :平 行 和 垂 直牡 丹 江北
东2 。 5 和北 西7 。 条 测线 ,全 长 1 公 里 ,点 距 1 5两 1 公 里 ,控 制 面 积 3 平 方 公 里 ,基 点设 在距 离爆 5
6 . 9 一 1 . 6
— 3 . 2 — 4 . 6
1 1 0.

地球电磁感应和地震预警技术

地球电磁感应和地震预警技术

地球电磁感应和地震预警技术地球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地球,它的表面不断地变化,同时地下深处也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地震,这一现象在许多国家都是非常常见的,因为它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破坏性的影响,所以地震预警技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地震预警技术的实现往往需要借助于地球电磁感应技术,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两种技术。

一、地球电磁感应技术地球是一个拥有强大磁场的星球,由此产生的磁感应效应可以用制造电场的方法来测量。

在实践中,这种技术一般借助电压传感器来实现。

当地球的磁场与地表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就会产生电场,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引起电感妨碍,特别是在地下电导体周围,这种现象被称为地球电磁感应。

地球电磁感应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地球物理学、矿物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

但最重要的应用当属地震预警技术。

预警系统通过观测地下电磁场的变化来判断地震即将发生的时间,这样就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地震,从而减少地震对当地的影响。

二、地震预警技术地震预警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它可以提前几分钟,甚至十几秒到几十秒地预测地震的发生。

国内外目前正积极开发各种形式的地震预警系统,目前已经有了不少的成果。

地震预警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地震监测、数据处理和警报发布。

地震监测需要借助各种高科技的手段,包括地球电磁感应技术,通过监测地震发生前的地下电磁场变化来预测地震的时间和地点。

而数据处理工作则需要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来分析和处理海量的数据,将其转化为了解和判断地震的体系。

最后就是警报发布系统,主要是将地震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发布出去,让人们可以提前做好防护工作。

三、总结地球电磁感应和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过程,需要各种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程师共同努力。

这两种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不仅能够在地震预警方面发挥作用,还可以用来解决许多其他问题。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地球电磁感应和地震预警技术必将成为各国科学家的研究热点。

地震地震与地磁场的相互作用

地震地震与地磁场的相互作用

地震地震与地磁场的相互作用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产生的能量可引起地面晃动、山体滑坡、火山喷发等现象。

地震的发生与地球内部的地震波传播有关,而地震波的传播受到地磁场的影响,地震与地磁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1. 地震波与地磁场之间的关系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时所产生的波动现象。

它们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种类型。

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它们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地球的内部。

面波则是地震波在地面上扩散时产生的波动,传播速度较慢。

地磁场是地球周围的磁场,由地球内部的电流所产生。

地磁场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模拟磁力线的网络,这些磁力线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强度和走势。

地磁场的存在和运动受到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影响,包括地球的自转、地幔对流等。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地磁场的影响。

研究表明,地震波会改变地磁场的强度和走势,而地磁场的变化也可以被用来监测地震活动。

当地震波通过地磁场时,磁场的强度和方向会出现瞬时的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地磁场的地震响应。

地震响应可以通过地磁观测仪器进行测量和记录。

2. 地磁场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地震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强度,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地磁场可以在地震预警中发挥作用。

由于地磁场的变化与地震波的传播有关,监测地磁场可以提供地震活动的线索。

当地震波即将到达的时候,地磁场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通过分析地磁字段的变化,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这项技术在地震预警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将地震预警信息通过无线电、互联网等渠道传输给相关部门和民众,提醒他们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

在地震频发地区和高度地震活跃区域,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地磁场变化对地震的影响地磁场的变化不仅可以用于地震预警,还可能对地震产生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在地震活跃期间,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与地震波的传播和地壳的变形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预报探讨中的地磁学手段3王 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科学院空间天气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100080)摘 要 地磁手段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地震前兆的探讨方面占有一席之地;在探测地下构造中有许多贡献。

我们可以开展许多与地震预报基础研究有关的地磁研究,例如地磁模型研究、地磁脉动研究、地球深部研究,等等。

对地磁场变化规律性的研究是提取地震地磁前兆的基础。

关键词 地磁学手段;地震预报;基础研究前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接连几次较大的地震都发生在人口稠密和工业集中的地区,造成严重的伤亡和破坏。

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815级和日本新泻715级地震,1966年我国邢台618级和712级地震都造成极大的损失。

几年以后,我国又连续遭受几次破坏性地震,特别是1976年的唐山718级地震破坏尤其惨重,死亡达24万多人。

地震预测不仅在我国,也在全世界都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傅承义,陈运泰和祁贵仲,1985年)。

Ξ但是,经过30多年来的探索,越来越多的专家、公众和决策人认识与了解到地震预测远比原先知道的困难,“发现”了原先没有发现的地震现象的复杂性。

与其他自然现象相比,地震预测的确有它独特的困难,这就是大地震复发时间的长期性、地震物理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使得地震预测、尤其是短临预测成为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地震预测难题的解决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陈运泰,1998)。

地磁学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基本磁场与变化磁场两部分组成的。

基本磁场来源于地球内部,研究它的变化及其起源,一直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变化磁场则与电离层的变化和太阳活动等有关。

对变化磁场的研究是日地物理研究中的热门课题。

磁测卫星、地面台站等观测手段所观测到的地磁场的变化包括了上至太阳活动、星际空间、磁层、电离层活动,下至地壳构造、地震活动、地球深部导电特征,乃至地核变化的各种丰富的信息。

地磁学是连接空间物理学与固体地球物理学的桥梁。

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地磁手段也可以在许多方面发挥作用。

1 地震地磁前兆探讨在探索地震地磁可能前兆方面,国内外许多科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工作。

在对地震电磁前兆的探讨、分析与机理研究方面,我国地磁学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工作(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1988)。

国际上,日本、俄国、希腊、美国等,都先后开展了大量的观测与研究工作。

例如,美国西部,尤其是圣安德烈斯断层所控制的地区,是美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60年代以来,美国地质调查局在该断层附近布设了包括地磁、地电阻率等观测网。

日本开展了多个实验场的观测与研究工作。

希腊的VAN地电研究,引起了国际同行的热烈讨论。

在机理研究方面,正如约翰斯顿(M.J.S.John ston)1996年在第十三届国际电磁感应工作组会议上的回顾中所总结的,世—71—Ξ95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990453)和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联合基金(99112)共同资助;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论著:01A C2019。

界各国的学者先后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包括压磁效应、动电效应、电磁感应效应、磁流体动力效应等多种机理假说(W ilson,1922; Kalashn ikov,1954;Stacey,1964;Stacey et al.,1965;Yam azak i,1965;B race and O r2 ange,1968a,1968b;N agata,1969;B ar2 sukov,1972;R ik itake,1968,1976;Honku ra, 1976;F itterm an,1979,1981;Ish ido and M izu tan i,1981;V aro tso s and A lexopou lo s, 1987;Dob rovo lsky et al.,1989;Sasai,1980, 1991a,1991b;Park,1991;Fu jinaw a et al., 1992;Fenogli o et al.,1995;U tada,1993)。

“地磁前兆的研究,是捆绑在地磁观测之上的”(吴忠良,1998)。

可见,地磁观测对地震预报探讨亦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的地磁观测在本世纪发展得很快,尤其是国家地震局成立后,一个全国范围的地磁观测台网得到日益发展与壮大。

特别是最近几年,开始加快数字化记录的步伐。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高玉芬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 CLA)地球与行星物理研究所拉塞尔(C.T.R u ssell)联袂主持的一项名为“中美合作建立中国数字化地磁台阵”的国际合作项目,到目前为止已分别在满洲里、北京、天津的静海、武汉、通海和琼中等台上成功布置了由美国方面提供的数字化磁力仪,获得了第一批数字化地磁资料。

我国地磁台网的数字化资料给我们提供了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遇。

数字化资料与以前的传统资料相比,有着毋庸置疑的优越性,它们可以提供更多精确可靠的信息。

利用我国日益健全的地磁台网资料将加强磁异常与构造关系的研究。

2 地磁场变化规律性研究地磁场的成分复杂,80%多到90%多来自地核的基本场,剩余部分主要是来自外源的(太阳活动所引起的)变化磁场,也有来自地壳局部的异常场,孕震过程所引起的磁前兆只是其中极小的部分,例如,北京台的垂直分量Z 约为46900nT,而地震引起的磁异常只有几个nT(目前的一般认识)。

要想从中提取出这极小的地磁前兆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加强对地磁场变化规律性的研究就成了必要的课题。

地磁基本场随时间的缓慢变化称为长期变化。

长期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非偶极子磁场的西向漂移与偶极子磁矩衰减。

有的学者用矩谐分析方法得到西藏磁异常和西太平洋磁异常有西漂和北移的变化,这与全球非偶极子场的长期变化总体特征是一致的。

有的学者分别对华北地区长期变化和北向分量的太阳周效应进行了讨论。

在理论上,有的学者提出地磁长期变化场亦存在固定和漂移两部分(王 文和祁贵仲,1983),并在研究重磁关系时计算出长期变化西漂速度为0130 a(王 文,1985),较成功地分析了1970年长期变突跳的源场性质, (王 文,1989;陈舶仿等,2000)。

对变化磁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Sq、脉动和磁暴所进行的研究。

至于对Sq的研究方面,早在40年代查普曼(Chapm an)所著的“Geom ag2 netis m”中对Sq的主要成因和变化规律都有较清楚的阐述,并已广为人们所接受。

但是,还有一些问题至今仍未解决,例如Sq的逐日变化等。

另外,国际上对垂直分量很少研究。

Sq是中低纬地区的地磁现象,对它的研究,我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国学者利用我国较密集的中低纬台网研究了Sq的逐日变异性(高玉芬, 1986)、S e q电流体系的焦点位置(徐文耀, 1987)、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极小值出现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异常(高玉芬,1990)、Sq(Y)的季节性变化与场向电流(高玉芬,1992),并探讨了Sq(Y)季节性变化的物理原因(沈长寿等, 1995)。

3 地下构造与电性结构探测地壳是由一些不同的地质构造块体组成的,其内部又有一些构造带,构造带上的闭锁区就是地震危险区。

近代全球定位测量和地球动力学等均给出,在地球动力作用下和地壳运动过程中,构造块体呈现整体运动特性,并在—81—其边界上受到一定的动力作用,从而导致块体内部(主要是其次级块体边界即地震带上的那些闭锁区)应力、应变和应变能的积累。

而地震活动即是这种应力应变整体积累过程所导致的震源区的破裂及其伴随的应力、应变和应变能的释放(张国民,1995)。

地磁学方法在研究地壳构造方面有其较独特的地方。

早在1975年,里甘和凯恩(R egan &Cain)就曾利用PO GO卫星地磁总强度资料分析了全球的磁异常,特别是在对非洲地区的研究中得到与地质构造吻合较好的结果。

后来, M agsat地磁矢量测量卫星成功发射并取得大量宝贵资料。

利用这些新的卫星资料,许多地磁学者研究了全球的或者局部地区的磁异常(A rkan i2H am ed et al.,1988;安振昌,徐元芳,王月华,1992;安振昌等,1993,等等)。

我国有的学者研究得出:新疆天山、阿尔泰山、塔里木地区等为较强的地磁正异常区,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则为地磁负异常区。

在西藏地区,山脉及近邻地区地磁异常场不论是梯度还是绝对值都明显高于相对平坦地区,这为印度板块向北运动,与欧亚板块在青藏高原南部碰撞、汇合提供了佐证,进而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形成及有关的动力学问题提供了某些依据(王月华,1992,1998)。

在利用台链研究地磁场变化规律和断层两旁地磁场的变化差异方面,国际国内都有较大进展。

例如印度地磁研究所的B.R.A ro ra (1992)曾经利用印度境内东经78度左右,北纬8度到18度内的几个台站的资料研究了磁赤道两旁的Sq的变化特征。

利用巴西东北、南美西海岸、非洲尼日尼亚以及印度的台链资料,研究了赤道电急流的反向电流(C.A.O n2 w um ech ili,1992)。

在我国,正在计划并即将实施的《子午工程》(即“东半球空间环境地面综合监测子午链”)实施后,将逐步弄清我国境内东经120度子午链和北纬30度纬度链上空的空间环境的区域性特征和全球变化的关系,建立相应的空间环境模式,为航天、通讯、生产、生态和国防等高科技用户的工程设计、损伤诊断和科学研究需要服务,为预测预防地震等灾害服务。

我国学者在我国许多地区利用地磁测深的各种方法研究地下电性结构(范国华等,1990, 1991,1992,1993,1995,1997,1998,1999, 2000)。

徐文耀及他的一些研究生,提出了一种新的Sq磁场分析方案,使用国际地球物理年(IGY)和国际地球物理合作年(IGC)期间全球100个台站和中国地区4个台站的资料,计算了Sq磁场三分量的全球分布特性及其随世界时(U T)演变的过程(徐文耀、李卫东, 1994a),根据以上结果还研究了Sq的外源与内源电流体系的经度效应和U T变化(徐文耀、李卫东,1994b),后来还应用磁测深(GD S)中的Schm ucker’s A pp rox i m ate Eu ristic方法,对不同U T时刻的24个经度带的地下电导率进行了计算,研究得出了全球地下电导率的分布图像(徐文耀、李卫东,1996),等等。

在局部地区目前是利用梯度法或Z Y法(陈伯舫, 1994)。

在研究地震活动区地下的三维磁性结构方面,70年代开始了物性成像技术的研究,即基于线性代数矩阵的反演由观测场反演离散场源的参数,同时可确定几何结构和物性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