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风雪_2013_基于图形界面的波形相关法拾取远震相对走时残差
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的微震初至波到时自动拾取方法

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的微震初至波到时自动拾取方法李铁牛1, 胡宾鑫1, 李化坤2, 耿文成2, 郝鹏程3, 纪旭波4, 孙增荣3, 朱峰1, 张华1, 阳铖权1(1.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激光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300;2. 赤峰吉隆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 赤峰 024328;3. 山东盛隆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32;4. 山东恒邦矿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 烟台 264199)摘要:微震初至波到时拾取是实现微震震源高精度定位的重要前提。
传统的人工拾取方法效率低,而自动拾取方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难以准确拾取初至波到时。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SVM )的微震初至波到时自动拾取方法。
首先,对原始微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线性校正和适当裁剪,将微震数据的振幅、能量和相邻时刻的能量比作为特征对数据标记不同类别;然后采用粒子群优化(PSO )算法和网格搜索法优化SVM 的惩罚参数和核函数参数,即先利用PSO 算法对参数进行大范围的快速定位,得到初步最优解,再以该解为初始位置重新构建参数搜索区间,设置小步长的网格搜索法对参数进行精细搜寻,得到最优参数,并将该最优参数代入SVM 模型进行训练,得到改进SVM 模型;最后根据改进的SVM 模型对微震数据进行分类识别,定义微震波第1个采样点对应的时刻为初至波到时。
采用某矿井下微震监测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微震初至波到时的拾取准确率达96.5%,平均拾取误差为3.8 ms ,在低信噪比情况下仍可对微震初至波到时进行准确拾取,拾取精度高于自动拾取方法中常用的长短时窗能量比(STA/LTA )法。
关键词:微震监测;微震初至波;初至波到时;支持向量机;网格搜索法;粒子群优化算法中图分类号:TD324 文献标志码:AAutomatic picking method of microseismic first arrival time based on improv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LI Tieniu 1, HU Binxin 1, LI Huakun 2, GENG Wencheng 2, HAO Pengcheng 3, JI Xubo 4, SUN Zengrong 3, ZHU Feng 1, ZHANG Hua 1, YANG Chengquan 1(1. Laser Research Institute,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Jinan 250300, China ;2. Chifeng Jilong Mining Co., Ltd., Chifeng 024328, China ; 3. Shandong Shenglong Safety Technology Co., Ltd.,Jinan 250032, China ; 4. Shandong Hengbang Mining Development Co., Ltd., Yantai 264199, China)Abstract : The microseismic first arrival time picking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high-precision positioning of the microseismic source. The traditional manual picking method is inefficient. The automatic picking method is difficult to pick the arrival time of the first wave accuratel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an automatic picking method of microseismic first arrival time based on improv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is proposed. Firstly, the method carries out normalization processing, linear correction and proper clipping on original microseismic data. The method marks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the data by taking the amplitude, the energy and the energy ratio of adjacent moments of the microseismic data as features. Secondly, the method adopts a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algorithm and a收稿日期:2022-05-30;修回日期:2023-03-09;责任编辑:盛男。
有限频率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及研究进展_杨峰

第29卷 第4期地 震Vo l.29,N o.4 2009年10月EA RT H Q U AK E O ct.,2009 有限频率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及研究进展*杨 峰,黄金莉(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摘要:本文从基于射线理论的走时地震层析成像的发展引出有限频率地震层析成像,说明两者最为本质的差别是有限频率灵敏度核函数。
概述了有限频率层析成像方法和基本原理,详细阐述了国内外有关有限频率层析成像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成果,强调有限频率层析成像对全球地幔柱研究的重要意义,最后指出有限频率层析成像方法在理论上的诸多优点目前还没有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充分体现,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关键词:有限频率层析成像;灵敏度核函数;宽频带地震波形;三维速度结构;地幔柱中图分类号:P3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274(2009)04-0052-11引言 目前,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最有效、分辨率最高的主要工具之一。
地震发生时所释放的部分能量以波的形式在地球内部传播,利用地震仪将地震波传到地表时的振动记录下来,并将不同位置台站所观测到的地震波走时与理论走时相互对比得到走时残差,通过反演大量地震射线的走时残差来得到地球内部速度结构图像的方法称为地震走时层析成像。
自70年代中期Aki等[1,2]提出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以来,该方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网格参数取代了以往的分块模型,模型空间可存在多个复杂形状的间断面[3,4],并发展了非均匀网格参数化的方法[5]。
近年发表的一系列不同尺度的三维模型能清楚地勾画出俯冲板块及之上楔形地幔的图像、发现活火山前缘的低速体[4~7],对大地震震源区及断裂带两侧的精细结构清晰成像[8,9]。
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是地震学家提供给地学界强有力的工具,它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0]。
但是,地震走时层析成像仍然存在缺陷,其研究方法都是建立在射线理论的基础上,即将地震波看作无限高频的光波,用一条狭窄的射线来代表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大兴安岭隆起北段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反演和地震重新定位

大兴安岭隆起北段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反演和地震重新定位张帆;韩晓明;李娟;王鑫;张晖;尹战军【摘要】使用2009-01-01~2017-03-30内蒙古地震台网和邻省台网记录的大兴安岭北段地区593个天然地震的3 848条P波到时数据,应用VELEST方法反演大兴安岭北段地壳一维P波速度模型、台站走时校正值和重新定位结果.联合反演获得的台站走时校正值反映了地壳速度的横向不均匀性及台站下方波速异常,大兴安岭北段东南侧速度高于西北侧;重新定位结果中,震中位置在空间上更加收敛;震源深度剖面图显示,大兴安岭北段西北侧震源深度较浅,东南侧较深,大兴安岭山脊区域震源深度分布下限较深.【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8(038)008【总页数】6页(P777-782)【关键词】大兴安岭;速度模型;VELEST;重新定位【作者】张帆;韩晓明;李娟;王鑫;张晖;尹战军【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呼和浩特市哲里木路80号,010010;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呼和浩特市哲里木路80号,010010;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呼和浩特市哲里木路80号,010010;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呼和浩特市哲里木路80号,010010;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呼和浩特市哲里木路80号,010010;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呼和浩特市哲里木路80号,01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目前,常规的地震定位方法主要使用一维速度模型,在实际工作中,一维速度模型可以简化反演问题。
Kissling等[1]提出确定最佳一维速度模型的方法,可使定位结果的走时残差均方根最小、定位精度更高。
此速度模型称为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广泛应用于地震定位和初始速度模型的确定[2-5]。
近年来大兴安岭隆起北段地震活动频繁,发生过1980年博克图M5.6地震、1981年博克图M5.2地震和2008年鄂伦春M5.2地震等,中小地震活跃,研究该地区速度模型有重要意义。
基于GPS和水准数据的2013年芦山7.0级地震震源滑动模型

〔收 稿 日 期 〕 2016-05-18收 稿 ,2017-03-09改 回 。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科 技 基 础 性 工 作 专 项 (2015FY210400)资 助 。
1 数据简介与处理
本文采用芦山 7级地震震中 周 围 100km范 围 内 15个 流 动 站 和 14个 连 续 站 的 GPS资 料,
获得了同震 3维位移场。其中连续 站 同 震 形 变 结 果 主 要 基 于 2013年 4月 16日 至 23日 共 8d
的数据解算得到;流动站同震形变结果主要基于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 4期 数据
(中 国 地 震 局 第 一 监 测 中 心 ,300180 天 津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利用 GPS连续站和精密水准观测资料得到的同震形变结果作为 2013年 芦 山 70级 地 震
地表 3维形变场的约束,在兼顾不同断层模型方案 的 基 础 上 对 地 震 震 源 参 数 等 进 行 了 反 演 计 算,结
关 键 词 芦 山 地 震 GPS 水 准 滑 动 模 型
中 图 分 类 号 :P315.72+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0253-4967(2017)03-0561-11
0 引言
2013年 4月 20日四川芦山发生 70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 段,震区 发育了 NE走向的大邑隐伏断裂、双石 -大川断裂、盐 井 -五 龙 断 裂、耿 达 -陇 东 断 裂 等 叠 瓦 状 逆断层。虽然仪器记录的芦山地震微观震中位于双石 -大川断裂下盘,但此 次地震 未造 成明显 的地表破裂,因此有关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还存在较大争议。徐锡伟等(2013b)根据地 表变形 情况结合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震 源 机 制 解 等 资 料,推 测 芦 山 地 震 属 于 典 型 的 盲 逆 断 层 型 地 震,并根据余震分布情况建立了铲形发震构 造 模 型。 张 竹 琪 等 (2013)提 出 余 震 分 布 指 示 的 破 裂面形态呈现 3维的弯曲特征,且断层面 可 能 未 延 伸 至 浅 部。 房 立 华 等 (2013)使 用 双 差 法 对 芦山地震的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 了 重 定 位,结 果 反 映 芦 山 地 震 的 发 震 断 层 可 能 为 1条 铲 形 盲 逆冲断层。吕坚等(2013)综合地 震 序 列 分 布 特 征、主 震 震 源 深 度、已 有 破 裂 过 程 的 研 究 结 果 等初步推测发震构造为龙门山山 前 断 裂,也 不 排 除 主 震 震 中 东 侧 还 存 在 1条 未 知 的 基 底 断 裂 发震的可能性。曾祥方等(2013)根据主震和余震定 位 结果认为 芦山地震 的发 震 断 层 为 龙 门 山 南段的双石 -大川断裂。房立华等(2013)重新定位的余震分布结果显示,余震区还存在与发震 断层相交成 y字型的向 SE倾斜的余震带,推测其为逆冲推覆构造中常见的反冲断层。
基于图形界面的波形相关法拾取远震相对走时残差

作者简介 : 张风雪( 1 9 8 4 一) , 男, 助 理研 究 员 , 主 要 从 事 地 球 深 部 结 构探 测 研 究 工 作 基 金 项 目: 中央 公 益 性 科 研 院 所基 本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 DQ J B 1 1 B 1 5 )
本 文 收 到 日期 : 2 0 1 3 — 0 3 — 0 6
0 引 言
在 地震 走时 层析成 像 的研究 中 , 可 利用 的观 测数 据是地 震波 走时 , 在 近震层 析成像 中普遍 使 用绝 对走 时 , 在 远震 层析 成像 中普遍 使用 时 间残 差 。时 间残差 可 以分为 绝 对走 时残 差 和相 对走 时残差 。绝 对走 时残差 是地 震信 号在 同一 台 站观 测 走 时与 理 论走 时 的 时 间差 , 反 映 从震
随着 数字地 震技 术 的发展 , 地震 台站 和观 测数据 的数 量迅 速增加 , 快 速而 准确地 进行 地 震 波走 时 的拾取成 为一 项重 要且 繁重 的工作 。起 初地 震学 家凭经 验用 人工 识别 的方式 拾取 地 震 波 的震相 走 时 , 效率 相对较 低 , 容易 带来人 为误 差 , 尤 其 当地震 波波形 信 噪 比较 低 时 , 人 为拾 取
该 软 件 包 中地 震 学 研 究 者 通 过 轻 松 点 击 鼠标 等 基 本 操 作 即可 实 现 数 据 的预 处 理 、 地 震 波 形 的质 量 控制 、 走 时 残 差 结 果 的 显 示及 对 比分 析 等操 作 , 提高远震震相走时残差的拾取效率和准确度 。
关键词 界 面操 作 ;波 形 相 关 ; 多 道 互 相 关 ;自适 应 叠 加 ; 走 时 残 差
S h t i v e l ma n , 1 9 8 3 ) 和分形 法 ( B o s c h e t t i e t a l , 1 9 9 6 ; 常旭 等 , 1 9 9 8 , 2 0 0 2 ) 等 来 拾 取 地 震 震 相 走 时 。其 中 以波形 相 关 法 应 用 较 多 , 具 有代表性 的是多道互 相关法 ( Va n De c a r a n d C r o s s o n ,
远震相对走时数据快速计算方法及应用

远震相对走时数据快速计算方法及应用远震相对走时是一种地震波与另一次地震波之间的动态特性,通常
可以通过测量不同波到达的相对时间的变化来评估地震动的传播特性,远震相对走时可以为地球物理研究提供有效的线索。
有些地震相走时
计算涉及大量的数据,传统方法往往较为耗时长,不能满足实时分析
和工程中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需要。
基于快速计算方法,数值模拟
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构建了具有较高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新型远震相对
走时计算工具。
该工具采用IDAHS(可逆累积和可逆累积和翻转算法)方法用于快速计算,加快了原始地震信号的移动和归一过程。
此外,
采用CVT(移动智能技术)方法用于运动垂直插值,以抵消运动模糊
的效应。
同时,在计算中,考虑了部分地表粗糙因素,以期优化计算
结果。
以上这种快速计算方法可以应用于精确地震运动特征评估及预测,对
区域地震动能量传播特征的分析,以及地表细节弱波反射和折射特性
的提取,还有发布防震等级的定量分类。
此外,快速计算方法也可用
于分析大规模远震录音信号,例如群波和错震,并利用他们来预测地
震活动。
在近年来,这种快速计算方法已经对防震减灾工作发挥了积
极作用,可以有效缩短评估时间,更加有效地响应灾害发生,降低灾
害损失。
同时,这种计算方法也引起了科学家研究地震计算方法,并
基于此来获得更多的新发现。
相干体与图像锐化联合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

相 干体 与 图像 锐 化联合 在地 震解 释 中 的应用
据 体
有
( 2)
式 中 u 代 表第 道 的第 个 采样 点 。如果 地震 道是 一个 非零 向量 ,就 有地 震道 的协 方差 是一 个秩 为 n j
一
的半 正 定对称 矩 阵 ,有 一个 不 为零 的特征 值 。 因此 整个 数据 体 的协方 差 矩阵 就可 以表示 为 : U
式 中 G[x ] t , 表示梯 度 的幅度 ,梯 度 的幅度 就是 , 在其 最大 变化 率方 向上 单位 距离 所增 加 的量 , ( 即斜 率值 ,因此 G 的值 总是 正值 。在 计算 机 图象处 理 中 ,采 用 的是离 散形 式 ,因此 用差 分运 算代 替微 分运算 ,式 ( 6)可 以近似 写 为 :
及效 果 。
1 基本原理
L
就是使信号所有的振幅之和的平均值为零 。假设一连续的时问信号 信号零均值化就是使信号所有的振幅之和的平均值为零 。假设一连续的时问信号 ( 其长度为 Ⅳ ¨, , 信号零均值化之后为 ( 其 表达 式为 : ¨
, ,
Ⅳ
~
∑ xf ( )
()= () 一
或者 G[ , 】 f f 一f f , +I f, 一f( +1 f( ) =I( ) (+1川 ,( ) , , f , ) l
2 实现步骤
实现过 程 主要为 以下三步 骤 ,就可 以完 成相 应 的处 理 :
49 7
21 00年 1 2月第 3 0卷第 4期
四川地 质学报
在 实 际计 算 中 , 以采用 雅 可 比求 特 征值 的方 法 、 幂法 【求特 征值 的方 法 等 ,以提 高运 算速 度和 精 可 乘 4 ]
三维复杂速度模型中地震事件震源轨迹的计算

三维复杂速度模型中地震事件震源轨迹的计算赵爱华【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8(061)010【摘要】地球内部三维速度图像的广泛建立为进行高精度的地震定位提供了良好条件.使用震源轨迹确定震源位置不仅稳健而且直观,但三维复杂速度模型中的震源轨迹难以给出解析解.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较准确地计算三维复杂速度模型中震源轨迹的数值方法.根据震源轨迹在残差场中的特点:(1)震源轨迹位于残差正负极性彼此不同的邻点之间;(2)绝对梯度在震源轨迹的法线方向最大;(3)在法线方向上越靠近震源轨迹残差绝对值越小,对于每个模型节点分别和残差正负极性与其不同的邻点组成的点对,将其中绝对梯度最大的点对作为震源轨迹法线点对,选取法线点对中残差绝对值较小的点(即震源轨迹所在模型单元的节点)作为震源轨迹代表点;在绝对残差场中数值较小的连通区域(可能有多个)内,利用最小走时树算法依次计算出每个连通区域中地震波从绝对残差最小点至同一连通区域内震源轨迹代表点的射线路径作为震源轨迹.算例表明:本文方法适用于三维复杂速度模型,对震源轨迹的稳定性及构成段数没有限制,计算的震源轨迹精细且较完整、可用于高精度的地震定位.【总页数】13页(P3994-4006)【作者】赵爱华【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复杂型面测量中测头中心的轨迹曲面及测半径的三维补偿 [J], 王建华;林其骏2.三维复杂速度模型中地震的快速精确定位 [J], 白超英;赵瑞;李忠生3.复杂介质地震定位中震源轨迹的计算 [J], 赵爱华;丁志峰;孙为国;王椿镛4.复杂介质地震定位中震源轨迹的计算 [J], 赵爱华;丁志峰;孙为国;王椿镛5.云计算模型在船体复杂结构件装配和三维建模中的应用 [J], 王雷;降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绝对走时,在远震层析成像中普遍使用时间残差。时间残差可以分为绝对走时残差和相 对走时残差。绝对走时残差是地震信号在同一台站观测走时与理论走时的时间差,反映从震 源到接收点的射线路径上所有速度异常体产生的走时异常累加;相对走时残差反应的是接收 台站附近下方速度异常体所产生的走时异常,相对走时残差一般是去除了震源附近结构不均 匀性的影响、震源参数的误差以及反演模型区域以外介质不均匀性的影响而引出的一个概念 (Zhao et al,1994),它是接收到同一地震信号的两个台站在扣除理论走时后的时间差,即绝对 走时残差的差值,可以表述为,绝对走时残差去均值后得到相对走时残差 (Zhao et al,1994) 。 随着数字地震技术的发展,地震台站和观测数据的数量迅速增加,快速而准确地进行地震 波走时的拾取成为一项重要且繁重的工作。起初地震学家凭经验用人工识别的方式拾取地震 波的震相走时,效率相对较低,容易带来人为误差,尤其当地震波波形信噪比较低时,人为拾取 的震相走时信息往往相差较大。走时拾取的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层析成像反演的准确度, 快速、准确地拾取震相走时一直是地震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地震学家先后提出波形相 关法(VanDecar and Crosson,1990;Rawlinson and Kennett,2004)、能量比法(Gelchinsky and Shtivelman,1983)和分形法(Boschetti et al,1996;常旭等,1998,2002)等来拾取地震震相走 时。其中以 波形相关法 的应用较多 ,具有代表 性的是多道 互相关法( VanDecar and Crosson, 1990)和自适应叠加法(Rawlinson and Kennett,2004)。这两种通过波形相关拾取走时残差的 方法能够很好地克服人工拾取所带来的人为误差,但它们是在命令行的模式下进行操作,在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M
P Vl (t j ) u i (t j t ic )
j 1
3
(6)
c
其中, M 是时窗内离散采样点的个数。通过变换 值,当范数 p 取得极小值时的每个 u i (t t i ) 都会对应 一 个 值 , 记 为 i , 然 后 用 t i i 对 初 始 波 形 u i (t ) 进 行 时 间 校 正 , 得 到 波 形 u i (t t i i ) , 再
基于图形界面的波形相关法
拾取远震相对走时残差
张风雪
1),2)
吴庆举
1),2)
李永华
1),2)
张广成
3)
余大新
1)
1)中国北京 10008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中国北京 100081 中国地震局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成像重点实验室 3)中国济南 250021 山东省地震工程研究院 摘要 利用图形界面操作集成两种波形相关法(多道互相关和自适应叠加)拾取远震走时残差,在
0 0 1 1 0 1 0 1 0 0 1 0 0 1 0 0 0 1 1 0 0 1 1 0 0 0 1 0 0 1 0 1 0 0 1 1 1 0 0 0 0 0 1 0 1 0 0 0 1 1 1 1 1 1 1 t12 t 13 t14 t1 t15 t t 2 23 t 3 t 24 t 4 t 25 t 34 t 5 t 35 t 45 0
照理论到时在各个台站截取一段波形记录,并把各个台站的波形叠加形成一个合成波形,称之 为 参 考道 ,将 各 个台 站波 形 与参 考道 做 L 3 范数 ,L 3 范数取 最 小值 所对 应 的时 间偏 差 定为 此台 站 的走时残差,并将此台站的波形赋以相应时间偏差的校正,然后把各个台站的波形叠加形成新 的参考道,再次进行 L3 范数计算寻找最小值所对应的时间偏差,循环迭代直至得到稳定的走 时残差。 对 于 某 个 地 震 , 在 N 个 接 收 台 站 接 收 到 的 波 形 分 别 为 u i (t ) , 其 中 , i 1,2,..., N , 根 据 理 论 模 型 , 扣 除 每 个 台 站 的 理 论 走 时 t i 得 到 校 正 后 的 波 形 u i (t t i ) , 然 后 把 经 时 间 校 正 后 的 波
与
研
究
34 卷
如果把系数矩阵 A 和相对走时残差向量 t 作为已知量,求解方程(4)可以得到一组最小 二乘解 t 1.2
est
,则 t
est
就是最优的相对走时残差。
自适应叠加方法 自适应叠加拾取走时残差的原理是依据 Rawlinson 等(2004)实现的。其基本过程为:按
c c
次叠加形成新的参考道 Vl (t )
Vl (t )
1 N
u (t t
i 1 i
N
c i
i )
(7)
再次求取 L 3 范数值 p ,得到一个 值,再次对初始波形 u i (t ) 进行时间校正,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叠 加道 Vl (t ) 波形与前一次相差在一个精度范围内或走时残差稳定为止。
第 3/4 期
张风雪等: 基于图形界面的波形相关法拾取远震相对走时残差
61
图 1 主界面 Fig. 1 The main interface 该软件包所需的数据是 SAC 二进制格式的事件数据,数据需按事件分文件夹存放。每个事件文 件的头段信息中需要有台站要素(名称、经度、纬度、高程)和事件要素(发震时间、经度、纬度、 震源深度、震级) 。还要求事件文件的参考时间为发震时刻,采样率要保持一致。数据的准备 过程可以参照 SAC 的帮助文档。
作者简介:张风雪(1984—),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球深部结构探测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DQJB11B15) 本文收到日期:2013-03-06
第 3/4 期
张风雪等: 基于图形界面的波形相关法拾取远震相对走时残差
59
除低信噪比波形以及结果显示等方面的交互性不够友好,工作效率也不高。本文利用人机交 互的可视图形界面方式集成以上两种通过波形相关拾取走时残差的方法。在图形界面上不但 可以实现数据的预处理、低信噪比或者异常波形的剔除、走时残差的拾取、结果的显示等基本 操作,还可以对比两种方法所得的走时残差结果。如果某个台站走时残差的差值大于预先设 定的临界值,将此台的数据删除后重新进行走时残差的计算,然后再次进行对比,直到两者的 差值在预先设定的临界范围内,这样可在较大程度上保证走时残差结果的准确性。该图形界 面是用 TCL/TK 语言(Welch 著,王道义等译,2001)编写,人机交互的可视图形界面能清晰展现 各个台站走时残差的分布情况,为用户识别和分析走时残差提供了便利。
该软件包中地震学研究者通过轻松点击鼠标等基本操作即可实现数据的预处理、地震波形的质量 控制、走时残差结果的显示及对比分析等操作,极大地提高了远震震相走时残差的拾取效率和准确度。 关键词 界面操作;波形相关;多道互相关;自适应叠加;走时残差
0
引言
在地震走时层析成像的研究中,可利用的观测数据是地震波走时,在近震层析成像中普遍
1
方法简介
多道互相关法和自适应叠加法这两种方法均通过对包含所需震相时间窗内的波形赋以时
间偏差,进行相关运算,取相关系数最大时所对应的时间偏差作为相对走时残差。对于同一个 台网的同一个远震事件,地震波从震源处传播到台站,经历相近路径,如果不考虑仪器响应等 因素,每个台站所记录的波形应具有相似性,通过分析波形的相关性可以得到各台空间相对走 时残差。采用上述波形相关法拾取远震走时残差,在远震体波成像中广为应用。 1.1 多道互相关方法 多道互相关拾取相对走时残差是依据 VanDecar 等(1990)实现的,其基本过程:对于接收到 同一地震事件信息的所有台站,先去除理论模型(AK135 或 IASP91,Kennett et al,1991,1995)所预 测的理论到时(即扣除台站因震中距的不同所产生的走时) ,然后对每两个台站选取包含所需震相 到时的时间窗(一般约为地震波一个周期长度) ,采用波形互相关法,找到其相关性最大时所对应 的相对走时残差 t 。如果有 n 个台站,可以得到 n(n 1) / 2 个方程(VanDecar and Crosson,1990)。 (1) t i t j t ij i 1,2,...,n 1; j i 1, i 2,...,n 其 中 , t i 和 t j 分 别 是 台 站 i 和 j 扣 除 理 论 走 时 之 后 的 走 时 残 差 ; t ij 是 台 站 i 和 j 通 过 互 相 关 求 得的相对走时残差。因背景干扰波的存在,各台站之间的到时并非完全一致相关,所以各台站 之 间 的 相 对 走 时 残 差 也 不 完 全 一 致 。 一 般 t12 t 23 t13 , 为 了 使 相 对 走 时 残 差 的 平 均 值 为 0,需要另外一个方程
t
i 1
n
i
0
(2)
可以把公式(1)和(2)统一列成方程组的形式
At t (3) 其 中 , t 是 n 维 的 走 时 残 差 向 量 , t 是 n( n 1) / 2 1 维 的 相 对 走 时 残 差 向 量 , A 是 [ n ( n 1)/2+1]×n 维的稀疏系数矩阵。例如,当 n 5 时,可以得到如下方程组
c c
形叠加,形成参考道 Vl (t ) :
Vl (t )
c
1 N
u (t t
i 1 i
N
c i
)
(5)
给 每 个 波 形 u i (t t i ) 赋 以 时 间 偏 值 , 然 后 分 别 在 包 含 震 相 理 论 到 时 的 时 间 窗 内 ( 一 般 约为地震波的一个周期长度)计算 u i (t t i ) 与 Vl (t ) 的 L3 范数值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