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材料作文_作文专题

合集下载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5篇_0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5篇_0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5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知行合一高考作文一:知行合一(2855字)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

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

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

《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

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

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

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

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

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

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

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

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

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

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

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

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

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

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

知行合一高考满分作文

知行合一高考满分作文

知行合一高考满分作文在我的钢笔上,刻有一行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阳明,是王守仁的号,而王守仁,是我最敬佩最崇拜的人,因为他提出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1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

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作文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

行难,故特以行之。

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

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知行合一作文(通用29篇)

知行合一作文(通用29篇)

知行合一作文知行合一作文(通用29篇)知行合一作文篇1我独自在五龙山脚徘徊,低吟着:“莫道面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夫人。

”阳光晴好,望着夫人峰,此时,此诗此境真是妙不可言啊!仰望夫人峰,荟萃着各种绿。

隐蔽而成熟的墨绿,明丽如金属色的翠绿,故作矜持的淡绿……都被阳光的碎片连起,和谐地相互交织却又色彩分明,密密地簇拥着那位情深又坚韧的“夫人”,似乎想温暖她千年的等待而又日益冰冷的心。

噢,山顶应美妙如斯吧:仰面伸手可摘一抹云彩,弯腰俯身可听沧海桑田的一场絮语,贴身抚摸可感千年夫人那炽热的一腔痴情……我的心已飘到山顶了,脚下生风,望着夫人峰往上冲。

但脚越来越沉,终于在半山腰停住了。

也罢也罢,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疲劳中只为看风景,这些景色图片网上都有,值得上去吗?不如就这么幻想,满足一下偶发的诗人情调吧!停步仰面,发现自己的双眸怎么也不能从五龙山之巅移开。

心里有一种声音告诉我:向山顶冲去……我要去看看这山这水!多少文人人生得意的时候,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笑谈自己的万丈豪情。

在仕途失意的时候,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

对,我要爬上山顶,去领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中的至情至性,去感受山水中承载着的一颗颗高尚的灵魂,一种种光耀千年的情怀……终于,我拖着酸意渗满骨骼的双腿,静立在山巅,任风吹荡起一身单衣,洗涤着心灵。

似乎灵魂被这一片广茂的大地稀释成淡淡一绺,飘摇在天地之间。

突然,心如止水,仿佛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一朝风月,万古长空之感。

多亏了“行”,让我有这番“天人合一”之感!只知道景美又不攀爬领略,又怎会有“此景只应天上有”的震撼!我笑了,这不正是王阳明苦苦徘徊思考十九年的结晶么?知行合一!只是知道道理,用笔或极其虚伪的声音夸夸其谈的人太多了,可这有什么用?“知而不行,则为无知”。

诚然,我们需要有一种判断是非的观念,也需要可以鼓舞心灵的道理,但不将其付诸行动,只是一味地幻想,不就是最荒唐可笑的玩笑么?多少人在一味地空想中迷失自己;多少人怀着雄心壮志迎接初日,却碌碌一天;多少人知行不一,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与其做语言的巨人,不如让自己因行动而变得强大,用“行”实现每一个“知”。

知行合一作文_优秀作文.doc

知行合一作文_优秀作文.doc

知行合一作文_优秀作文知行合一作文(一)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核心。

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

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指南。

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重点。

《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简单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

讲作文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

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

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

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

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

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

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

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错误:一是喜欢聪明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人。

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

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误判。

看一个人语言表达、思想上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

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表达,来断定一个人好坏智愚。

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

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

反过来讲,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

道理其实是很简单。

一个有成就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人;一个有成就人,往往是实施行动人。

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

而我们往往犯一个低级错误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

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个简单而低级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讲其言,不去行。

知行合一,以致千里作文

知行合一,以致千里作文

知行合一,以致千里作文作文一:学习中的知行合一。

在学习上,知行合一可重要啦。

就像我们学数学,知道了加法的算法,这就是知。

可如果只知道算法,不去做很多加法的练习题,那在考试的时候还是做不对题呀。

我有个同学小明,他很聪明,老师讲的数学知识他一听就懂。

可是呢,他回家从来不做数学作业,觉得自己都懂了。

有一次考试,好多简单的加法题他都算错了。

他就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而我呢,每次学了新的汉字,我就会写好多遍,还会用这个字来写句子。

这样我不但知道这个字怎么写,还能把它用得很好。

所以,在写作文的时候,我就能写出好多好词好句。

我们想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远,就一定要知行合一,知道了知识,就要马上去做,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文二:生活中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在生活里也无处不在呢。

比如说保护环境,我们都知道要爱护花草树木,这是知。

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到一个大哥哥,他把喝完的饮料瓶随手就扔在草地上。

小草被瓶子压着,看起来很可怜。

我就走过去,捡起瓶子,放到垃圾桶里。

我想这就是行吧。

还有我们知道要孝顺父母,这也是知。

我每天都会帮妈妈做一些小事情,像扫地呀,擦桌子呀。

妈妈下班回来很累的时候,我还会给她捶捶背。

妈妈每次都很开心,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如果我们光知道要做这些事,但是不去做,那我们的生活就不会变得更美好。

只有知行合一,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温馨,我们也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作文三:运动中的知行合一》在运动的时候,知行合一也特别关键。

我们知道跑步能锻炼身体,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强壮,这是知。

我参加学校的跑步比赛之前,老师告诉我们跑步的正确姿势,呼吸的方法。

我把这些都记在心里,这就是知道了该怎么跑。

可是在练习的时候,有些同学觉得这些方法很麻烦,就按照自己的习惯跑。

结果呢,没跑多远就气喘吁吁的。

我按照老师说的方法,每次跑步的时候,身体微微前倾,手臂有规律地摆动,呼吸也按照节奏来。

慢慢地,我能跑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快。

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5篇

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5篇

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5篇篇一:2021高考满分作文《知行合一,前路可期》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前面的路是可以期待的去年今日,我绞尽脑汁、遣词造句,把自己兵荒马乱的高中岁月落笔在红格纸之间。

此时此刻,我在做同样的努力,却发现一年的时间,远离了“夜阑犹梦,文学当枕”的日子,少了过去高中胡老师语文课堂上文学氛围的濡染,现在已是语言干涩、言辞匮乏。

却仍执拗的强撑,想要再去写一次高考作文,实是羞愧难当。

在我看来,语文素养是知识与能力的平行,是思维观念与文化品位的相互渗透,是语言积累与视野拓展的互补。

或者说,一般来说,读写能力本身绝不仅仅是方格纸上的一支笔和墨水。

可以说,当你听到杨江先生驾驶起重机西行的不幸消息时,你可以流利地背诵兰德的《我不会和任何人争论》,而不必浏览大量的纪念文章,从而理解杨江先生“走向生命边缘”的内心的简单与平和。

同样,也可能是我们这些不熟悉世界的人,愿意成为文字的信徒,甚至把文字当作信仰来崇拜——那种迷恋,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所有的起起落落。

好比社会之建设需要民智开启,我们语文素养的养成也的确需要一位优秀的老师为我们指点迷津。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拘泥于形式,不在于灌输知识的多少,重要的是对于我们兴趣点的激发和培养,是严谨治学精神的影响和陶染。

幸运至极,在高中的最后一年,我有机会每日聆听老胡的谆谆教诲,受提携之情与栽培之恩,没齿难忘。

如果说课堂上的讲授是一个引领,那么课外的大量阅读就是一种延伸。

我们都期待着自己写作的时候可以笔下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词藻信手拈来,深情娓娓道出,可这些,都是需要阅读背后的文化底累积的。

在不断的文本安排和故事的跌宕起伏中,只要你全身心投入探索,就会有值得借鉴和永远难忘的优秀人才。

谈及社会生活实践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的影响,我认为其是如虎添翼,而非雪中送炭。

也就是说,社会生活实践是要建立在扎实的教学和海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缺一不可。

所谓实践,强调行动力,猝不及防的鲁莽断不可取,内心的丰富和饱满不可或缺。

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知行合一作文(通用10篇)

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知行合一作文(通用10篇)

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知行合一作文(通用10篇)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知行合一作文篇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题记背负行囊,行走于人生的悲欢离合。

一扇扇人生之门,不断阻碍着我们前进的脚步,蒙蔽着我们渴求的双眼。

未来的路虽总充溢着迷茫与孤独,漫长坎坷又布满荆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纷纷扰扰与流言蜚语,知行合一,便能获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践行锻炼。

知道却不去行动,就是没有真正明白。

正如战国时期的赵括,虽熟读兵书,却只知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死搬兵书上的教条,而不去脚踏实地的实践,终死于战场,为后人耻笑。

我们常探求如何获得真知。

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求得真知的办法有很多,但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最简单、最取巧的求知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

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

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

若想求得真知,就必须在“行”上下功夫,就必须学会去知行合一。

作为一位优秀的学者和诗人,闻一多先生可谓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社会风雨如磐,祖国水深火热,他由忧生爱,爱由忧生,他明白他需要给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在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上,写满了如群蚁排衙密密麻麻的小楷。

他向那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潜心贯注,锲而不舍,终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对知行合一深刻的理解,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作品,闻一多先生也由此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成为我们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无论是知识、方法,还是道德,都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储存。

而在广泛的涉猎、仔细的研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之后,我们便会得到一个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方向。

而唯有不断地探索与追求,或肝脑涂地,或骈手胝足,在无数个日夜里皓首穷经,捡拾起慎独,才能让我们顺利通过征途中的山间幽径、坦途道路和深谷岔口。

以知行合一写一篇作文

以知行合一写一篇作文

以知行合一写一篇作文《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听起来好像很深奥的样子,其实啊,它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义卖活动。

老师提前告诉我们,这次义卖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们筹集善款,让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有书读,有笔用。

义卖那天,操场上可热闹啦!同学们都带来了自己心爱的玩具、书籍还有亲手做的小手工。

我也不例外,我带了一本我特别喜欢的漫画书,还有一个自己做的小挂件。

我心里想着:“这么好的东西,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能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多贡献一份力量!”可是,一开始,我的摊位前冷冷清清的,一个人都没有。

我着急得不行,心里像有只小兔子在乱蹦,“这可怎么办呀?难道我的东西大家都不喜欢?”就在我愁眉苦脸的时候,好朋友小明走了过来。

“哎呀,你怎么一副苦瓜脸呀?”小明笑着问我。

“你看,都没人来买我的东西!”我撅着嘴说。

小明看了看我的摊位,眨眨眼睛说:“你光坐在这儿等可不行,得主动出击呀!你得大声吆喝,把东西的优点说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啊?我不好意思呀!”我有点难为情。

“这有啥不好意思的,你想想那些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他们多需要我们的帮助呀!”小明着急地说。

我一听,心里一震,“对呀,我怎么能因为不好意思就退缩呢?”于是,我鼓起勇气,大声喊道:“快来看看呀,好看的漫画书,精美的小挂件,都是我的心爱之物,现在低价出售啦,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大家快来买呀!”这一喊,还真吸引了不少同学过来。

“这个挂件真好看,多少钱呀?”一个同学问。

“只要五块钱,这可是我自己做的哦!”我连忙回答。

“好,我买啦!”同学爽快地付了钱。

慢慢地,我的东西一件一件地卖出去了,我心里别提多高兴啦!通过这次义卖活动,我深深地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道理。

知道要帮助别人是一回事,真正去行动起来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我只是心里想着要帮助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却不付诸行动,那什么都实现不了。

就像我们学习一样,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如果我们只是听听,却不去做作业、不去练习,怎么能真正掌握呢?又好比我们知道要保护环境,不能乱扔垃圾,如果还是随手乱丢,那环境怎么能变好呢?所以呀,“知行合一”真的太重要啦!只有把知道的和行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成事情,实现我们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行合一的材料作文
知行合一的材料作文1 顾名思义,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

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

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

別告诉自己,我做不到。

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

.....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話,那就大错特错!別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們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

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給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

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

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1 / 6
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

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该那样去做,却没有去做。

我也曾经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

是她,王雨寒璐,一个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虽算不上漂亮,但是......是她让我有了动力,知道自己绝对不可以再放纵自己,整天悠哉游哉,我必须去做,想到就行动,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试问,我还有多少个明日呢?几千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悄然逝去了。

我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我做到知行合一了。

一开始,确实不容易,但是有这么个让我倍感压力的对手,我不怕了,真诚的对你说声谢谢~!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知行合一的材料作文 2 在我的钢笔上,刻有一行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阳明,是王守仁的号,而王守仁,是我最敬佩最崇拜的人,因为他提出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知行合一”。

千百年来,关于知和行的关系这个问题,人们总是争论不休,有人说知难行易,而有人说知易行难。

经历了几千年,王守仁站了出来,提出了知行合一。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说:懂得道理与实际应用2 / 6
都是重要的。

说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实现理想,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

这看上去是句简单的话,实际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关于知易行难,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纸上谈兵”了。

故事内容是这样:赵括饱读兵书,但却不能领悟兵书真谛,带兵时,死套书上的办法,不能灵活应用,结果,40万赵兵全军覆没。

由此看来,似乎是实践更重要。

但反过来说,要连道理都不懂,又如何去指导实践?因此“知行合一”这种观点便被提了上来。

虽然这是个看似守中立的方针,况且有时凡事守中立不一定对,但这个观点无疑是对的。

懂得道理也好,实际运用也好,都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有了理想,空喊口号没有行动,最终一事无成;埋头蛮干,而没有目标,也只能是像无头苍蝇一般没有时效。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做事要有一定的目标,并加以切实的行动,有力目标,就有了方向;有力切实行动,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这样,二者合一才能做成一件事。

我最讨厌的人,就是古代的隐士,他们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他们也有满腹的才华,却偏要隐居避世。

我不知道什么厌恶官场,不媚流俗;我也不知道什么不攀权贵,隐居避世。

我只知道既然看到了社会黑暗我们就应该立下改变社会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运用“知行合一”,来让社会不再黑暗,这才是应该做的。

而像隐士那样,非但不会有何好处,还会让社会更黑暗。

知行合一的材料作文 3 知即认识,知识;行即实践,行动。

知识是3 / 6
引领行动的方法,行动是领悟知识的途径。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先生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现在的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来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行在前,知在后。

他一生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真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与行是统一的,不能截然地分开。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从知到行,即从认识到实践。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前,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就是要认真的学习,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作用,怎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实践就是要把学习到的怎样去落实,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首先群众利益至上,群众是英雄,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4 / 6
教育实践活动也不应一阵风吹过去,而应该长期坚持,坚持长期。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通过学习懂得了一些道理,就应该按这些道理去采取必要的行动,该为群众办些什么事,怎样为群众办好这些事,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执政之基。

但愿学习不流于形式,也不应想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应当实事求是地去为群众办事,惠利于民,最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知行合一的材料作文4 21世纪是生态世纪,我们的城市选择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就是选择了美好的未来。

贵好阳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实践“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城市精神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自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
贵阳正在觉醒,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而破坏环境,也不能因保护环境,而忽视发展,要切实把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即要金山,又要绿水青山。

大自然滋养万物生生不息,是一切生灵共同的家园,从山顶洞人到现代人的智慧,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

可是,现在居然有人为了发展而获取金钱,随意破坏生态环境。

例如:工厂每天不停地排放着成千上万吨污水,大部分水生动植物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对此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许多人的腰包鼓了,但水生动植物,却少了。

不仅是这一点,人们不停的伐木取材,还自称是用来搞建设,可他们没有注意到:我们身边的氧气正在一天一天变化,5 / 6
“她”不仅失去了洁白的面孔,还失去了一张慈祥的脸。

我们在情不自禁的在置问自己:被无限制开挖和破坏的数目达到了上千万。

森林、成千上万的树林呢?它们成了人类的家具。

绿色,孕育着我们的生命和希望。

中华民族向来尊崇“天人合一,敬天道,守人德”的传统道德。

我们何不以珍惜资源,关爱生命,强健其身。

当作生活的“必需品”我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地球上所提供的足够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

”是呀,地球所提供的可以让人吃得饱,穿的暖,这就足够了。

可人们为什么还要不断的破坏生态环境呢?
青山绿水爽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需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保护绿色贵阳,让每个人都争当“绿色小天使”!
为我们城市更美好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6 /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