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知行合一——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
王阳明经典语录知行合一立命之本

王阳明经典语录知行合一立命之本王阳明经典语录——知行合一,立命之本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对人生、社会、道德等课题进行了思考和论述。
而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王阳明,以他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于世。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理念,被誉为立命之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是:只有将所知化为实践,将学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智慧和行为应该成为互相促进、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知识只有通过行动的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和体验。
在王阳明的学说中,他特别强调了内在的道德和良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知和道德判断力,只要我们正确发挥和运用这种力量,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王阳明曾经说过:“心即理,理即心”。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最基础的存在,人们应该倾听内心的声音,遵循内心的指引来行动。
实践是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
王阳明主张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自我。
他认为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能真正了解其内涵和深意。
通过不断行动和实践,人们可以逐渐完善自己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信息爆炸和知识泛滥的时代,人们往往迷失在琳琅满目的学识中,而无法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其价值和意义。
此外,现代社会也普遍存在道德沦丧和伦理风险的问题。
人们往往只顾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道德和良心的声音。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提醒人们要关注自己内在的道德价值观,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从而做出符合良知和道德准则的行动。
知行合一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问题,它也与社会、国家的建设息息相关。
一个社会要实现繁荣稳定,需要人民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精神追求。
而这种观念和追求必须要通过实践来转化为行动,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总而言之,王阳明经典语录“知行合一”立命之本的思想,对我们的人生、社会和国家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王阳明名言十句(精读)

修身齐家的王阳明名言十句王阳明是中国明代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受人们的认同和赞誉,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十句富有启迪和启迪人的王阳明名言: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传习录》学习需要不断思考,而单纯的思考却难以成就学问,两者相互促进,方可达成真正的学问。
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传习录》为了不断学习,学问必须不断发展和进步,而在过程中,也必须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和道德。
3. 知行合一。
——《传习录》知行相辅相成,不能只是口头上的知道,必须践行在行动中,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4. 精神胜于物质。
——《传习录》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决定了他的品质和价值,而物质与外在的荣誉地位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
5. 玩世不恭,实为沉溺儒雅。
——《阳明心学》这句话表达了王阳明对于玩世不恭的看法,它更是一个表现出诗意的哲理。
6. 有志者事竟成。
——《退思堂日抄》只要坚实的信念和果断的行动,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换句话说,志存高远,事业有成。
7. 心之向背,事之成败。
——《齐民要术》描述了心境的重要性,任何一件事情的成败,都和心态和心境密切相关。
8. 知音难觅,便是天涯。
——《原道》知心朋友的难寻,让人们明白了生命中的无奈和孤独,但也让人们懂得了珍惜和感恩。
9. 上天照临,无不是道。
——《传习录》人们的生命都有它的意义,无论是何种境地,都有它所要传达的道理和启示。
10. 忠恕两全,小人存亡。
——《筹忠告亲》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要忠诚和善良的态度,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和品质的人。
王阳明的思想和名言永远都具有启发和发人深思的力量,其重视个人的精神修养和道德道义,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阳明十大名言与解析

王阳明十大名言与解析1. "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知识与行动要相统一,理论学习与实践应该紧密结合。
解析:知识只有通过行动来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提升,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和改善自己。
2.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良知,它能指导人们认识道义、判断是非。
解析:致良知是指人们应该在内心追求良知的声音,遵循良知的指导,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只有通过致良知的引导,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3. "格物致知":王阳明主张通过实践来认识和理解事物,只有亲身经历和实践才能带来真正的知识。
解析:格物指的是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即是理,人应该通过自觉地探索内心,从而认识到理的存在。
解析:心即理强调人的内心具有认识和判断的能力,只要通过自我觉察和反思,就能够认识到理的存在和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5. "知行不分":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动不能分割开来,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提升,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解析:知行不分强调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提升,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6.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是一个独立的存在,物质和理念都是在内心中产生。
解析: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人的内心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领域,物质和理念只是在内心中产生和存在,只有通过心的探索,人才能认识到真理。
7. "知言不用德行,知行即德行":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言语虽然重要,但只有通过行动来体现,才能真正称为德行。
解析:知言不用德行,知行即德行强调知识和言语只是表面的东西,真正的德行是通过行动来体现的。
只有通过行动来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出德行的真正意义。
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

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学说被誉为“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以下是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位先贤的智慧与魅力。
1. “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2. “心即理,心外无物。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的观点,强调人的内心世界是理解世界的关键。
3. “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即是良知。
”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准则,天理则是宇宙的法则,二者相通,相互依存。
4.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王阳明认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可以领悟到天理,从而实现诚意正心。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王阳明认为,对知识的追求,不仅要了解,还要热爱,更要从中获得乐趣。
6. “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已。
”王阳明认为,圣人与常人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内心纯净,始终坚守天理。
7. “事上磨,磨而不厌。
”王阳明提倡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不断追求进步。
8.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王阳明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停滞不前只会导致退步。
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王阳明强调,君子应像天行健一样,不断自强不息,追求卓越。
1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王阳明认为,智慧的人喜欢水,因为他们懂得变通;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们懂得坚守。
王阳明的这些经典语录,犹如一座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在当今社会,这些智慧依然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学习、实践、感悟,成为更好的自己。
王阳明的10个经典名言

王阳明的10个经典名言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以其深邃的理论和独特的见解而闻名于世。
他的理念和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在当代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王阳明的十个经典名言,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领会他的思想。
一、“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最著名的名言之一。
他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
他认为,只有通过行动来实践知识和理念,才能真正获得智慧和成长。
这个名言反映了王阳明对于实践主义和行动主义的重视,他认为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真实本质。
二、“致良知”王阳明强调个体内心的良知是人们追求道德和实践之路的指引。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固有的道德判断能力,只要我们发掘和遵循这种能力,就能够实现真正的道德行为和高尚的人格修养。
这个名言体现了王阳明对于个体的道德自律和内心掌握的重视。
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王阳明关于修身养性的一句重要名言。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欲望和欲念的掌控,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平衡。
只有在这种内心宁静的状态下,人们才能够安然思考和冷静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四、“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个名言强调了个体内心的重要性和无私奉献的价值。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和欲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关爱他人。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真正了解自己并掌控自己的内心,那么他将迷失在世间的浮华中,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五、“知识之足以养性,而行思之足以强志”这个名言强调了知识和实践的互相依存性。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知识的获取和思考,人们才能够实现自我修养和自身的完善。
知识是养性的基础,而实践和行动则是强化个体意志力和决心的途径。
六、“非刍狗之类也,无是非之心乎?”王阳明强调了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判断力。
他认为,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具备了判断是非的能力。
只有通过这种道德判断力,人们才能够把握和坚持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准则。
王阳明经典语录心的力量创造美好世界

王阳明经典语录心的力量创造美好世界王阳明经典语录:心的力量创造美好世界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政治家,被誉为"阳明先生"。
他提出了"心即理"的理论,强调人的内心力量对于创造美好世界的重要性。
下面将通过王阳明的经典语录,来探讨心的力量如何创造美好世界。
1. "知行合一",融汇知识与行动之力。
“知道”并不足以改变世界,只有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与个人成长。
人们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所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之发挥实质作用。
2. "致良知",内心的良善力量。
“良知”即善良的内心,只有通过正直与善良的道德行为,才能驱动美好的改变。
每个人都有一颗纯净的良知,只要发挥它的力量,就能够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3. "存心正大",坚守正义与诚实。
“存心正大”强调的是人们应该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以及坚持正义与公平。
只有诚信与正义作为核心的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美好。
4. "心无求知欲,道自然显现",追求知识与智慧。
“心无求知欲”并非消极无为,而是指心不受自我欲望的束缚,主动追求知识与智慧。
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研究,我们能够拓宽视野,增加见识,为创造美好世界提供更多的灵感与力量。
5. "立身行道,知行合一",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立身行道”强调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理念与信仰。
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够真正地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积极发展。
6. "当下即是救人时",及时行善。
“当下即是救人时”表明行善与帮助他人不应该拖延,而是要及时行动。
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我们在面对困难与苦难时,主动伸出援手,就能够创造美好的世界。
总结起来,王阳明经典语录展示了内心力量对于创造美好世界的重要性。
通过知行合一、致良知、存心正大、追求知识与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及时行善,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挥心的力量,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成长。
高考作文素材:知行合一——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

高考作文素材:知行合一——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文章类别:高考作文知行合一——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
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王阳明经典语录与好句摘抄

王阳明经典语录与好句摘抄
1.知行合一,知者行之,行者知之。
2.心即是道,理即是心。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心之病,不可以药物救治,须以心意救治。
5.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6.小我无法做到,大我无法不做。
7.知足常乐,知止常欢。
8.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欲望。
9.天地之道,胸中之道。
10.心灵犹如一面镜子,只有擦亮了,才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
11.将心比心,才能真正理解他人。
12.学问无涯,而人之力有限。
13.心无挂碍,世界无挂碍。
14.心存善念,万事皆可成。
15.善行能养德,德行能养心。
16.世事如棋局,一念决得多。
17.世上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对错的看法。
18.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19.心之所好,道之所向。
20.知行合一,始终如一。
21.凡事均衡,须行有度。
22.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23.君子立志,而不立言。
24.心中有光,世界才光明。
25.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素材:知行合一——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
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
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
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
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故事背景: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
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
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
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
5、“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
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
徐樾不理解。
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
”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
”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
”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
”徐樾拜谢而去。
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故事背景: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
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
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故事背景: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
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
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
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故事背景:
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
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王艮不相信。
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
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
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
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9、他一疑,事就成了。
故事背景:
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
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
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
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
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
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
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
”
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
10、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故事背景: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
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
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