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言带译文 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
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

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1、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2、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源于《静心录之七》。
【译文】繁华过眼仅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仅有一根线那么长。
3、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无需钱。
源于《静心录之八·外集二·题灌山小隐二绝》。
【译文】山中不要说并没有好产品供你享用,这儿的明月和清风是无需花钱买的。
4、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健全心的基本功能就是健全性的功能。
5、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心即是理。
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6、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善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扩充它;恶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制止它。
7、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可以真实站得住脚;才可以做到于静中能稳定,在动中也能稳定。
8、持志如心痛。
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多管闲事。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
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9、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出处】《静心录之六·续编二》【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10、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仅仅台阶。
源于《静心录之八·外集二·林汝桓以二诗寄次韵为别》。
【译文】万般真知自己本身就具足,《六经》原来仅仅求得真知的台阶。
王阳明心学金句摘抄

王阳明心学金句摘抄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释义:人如果没有了志向,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了。
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王阳明说,要做大事就要“立志”,否则“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二、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意思:没有善就不会有恶心的身体,有善就能知道善恶的心,而这一切都是良知所为。
要知道,知恶才能改之,要知道,改过才能进德。
格物是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和了解。
三、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阳明先生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那就改变你的环境。
在王阳明看来,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心态。
要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来改变自己的心态,唯一的方法就是学习王阳明,并将自己内心变得更加光明。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只有不断追求和完善自己才能获得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要学习王阳明先生。
四、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如果你做什么事都没有过错,那就说明你还没有悟到这个真理。
其实,人的一生应该都在犯错。
犯错不可怕,就怕犯错后又不愿意改正。
如果你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那么一切都是白搭。
所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五、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致良知,止一个“我”字。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总是自以为是、傲慢无礼,这是非常不好的。
在《中庸》里有这样一句话:“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我们要谦虚,还要有宽阔的胸怀。
所谓胸襟宽广、志向远大,指的就是我们对待事物要有容人之量。
六、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原文】阳明先生说:圣贤之道,只在一个“良知”。
良知就是本心,就像太阳的影子一样,无善无恶。
【感悟】王阳明把心学和理学、儒家并列为三大学问。
这表明,阳明先生的心学是以心为本体的。
七、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之真,方能行之真;行之明,方能精察事理。
译文:真正知道的事,做到了才算是真明白;真正明白的事,做到了才算是真透彻;真正透彻的事,做到了才算是真智慧。
八、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释义】种树的人一定要培养他的树根,栽培德行的人一定要培养其心灵。
【语录】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

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在时光的河流里,有这样一位智者,他以心为舟,以理为帆,驶向了智慧的彼岸。
他,就是王阳明,一位将心学发扬光大的哲人。
今日,让我们一同翻开历史的篇章,探寻王阳明那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十大经典语录,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心灵触动。
一、心即理也。
王阳明告诉我们,心是万物之理的源泉,心中有光,方能照亮前行的路。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唯有回归本心,方能洞察万物,明辨是非。
二、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强调,知识与行动应如影随形,不可分割。
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知晓,更在于实践,在于将所学融入生活,化为行动的力量。
三、致良知。
良知,是人心中的本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准则。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就是要发现并遵循这份本善,让心灵回归纯净,让行为合乎道义。
四、事上磨练。
真正的学问,不仅仅在于书本上的知识,更在于生活中的历练。
王阳明提倡,在做事中磨砺心性,提升自我,让每一次经历都成为成长的阶梯。
五、心外无物。
世间万物,皆由心生。
王阳明认为,心外并无独立的客观存在,一切皆是心之映照。
唯有内心平和,方能看见世界的美好。
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外在的困难,往往容易克服;而内心的障碍,却难以消除。
王阳明告诫我们,要勇于面对内心的黑暗,用智慧和勇气,破除心中的贼寇,实现心灵的自由。
七、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在纷扰的世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物所动。
当机遇来临时,则能敏锐捕捉,顺势而为,成就一番事业。
八、知行并进,不可偏废。
知与行,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王阳明强调,真正的智慧,在于知行并进,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九、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当心灵摆脱了一切束缚和挂碍,便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王阳明用禅意的语言,揭示了心灵的自由与无畏。
十、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
学习的真谛,不在于外在的知识积累,而在于内心的领悟和觉醒。
王阳明提醒我们,真正的学问,是心灵的觉醒,是内心的成长。
王阳明最智慧的十句话

王阳明最智慧的十句话
1.“知变通也,不变应久。
”——了解变化并能够适应它们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不变。
2.“君子无所畏惧,焉有不平?”——优秀的人不害怕任何事情,他们会努力维护正义。
3.“莫学无义之士,然后相效顾。
”——切勿学习没有道德的人,因为这样会影响自己的行为。
4.“志大才疏,学问浅薄。
”——如果志向过高,而能力不足,就会遭遇学问的匮乏。
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渴望过快取得成功的人往往会失败,追求轻微的利益也会导致重大的事情无法完成。
6.“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说话表明内心的情感,文章可以反映作者的心境。
7.“欲乘其不意,而夺其利。
”——要想取得胜利,就要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以获取利益。
8.“一以贯之,则不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坚持不懈就不会受困,在穷困时及时改变,以便能够通过困难,并在未来保持持久的成功。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会从水中得到快乐,仁者会从山上获得满足。
10.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要想达到定力,就要先学会止步,然后才能安定下来,安定之后就能考虑问题,考虑之后就能够得出结论。
王阳明名言十句(精读)

修身齐家的王阳明名言十句王阳明是中国明代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受人们的认同和赞誉,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十句富有启迪和启迪人的王阳明名言: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传习录》学习需要不断思考,而单纯的思考却难以成就学问,两者相互促进,方可达成真正的学问。
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传习录》为了不断学习,学问必须不断发展和进步,而在过程中,也必须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和道德。
3. 知行合一。
——《传习录》知行相辅相成,不能只是口头上的知道,必须践行在行动中,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4. 精神胜于物质。
——《传习录》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决定了他的品质和价值,而物质与外在的荣誉地位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
5. 玩世不恭,实为沉溺儒雅。
——《阳明心学》这句话表达了王阳明对于玩世不恭的看法,它更是一个表现出诗意的哲理。
6. 有志者事竟成。
——《退思堂日抄》只要坚实的信念和果断的行动,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换句话说,志存高远,事业有成。
7. 心之向背,事之成败。
——《齐民要术》描述了心境的重要性,任何一件事情的成败,都和心态和心境密切相关。
8. 知音难觅,便是天涯。
——《原道》知心朋友的难寻,让人们明白了生命中的无奈和孤独,但也让人们懂得了珍惜和感恩。
9. 上天照临,无不是道。
——《传习录》人们的生命都有它的意义,无论是何种境地,都有它所要传达的道理和启示。
10. 忠恕两全,小人存亡。
——《筹忠告亲》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要忠诚和善良的态度,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和品质的人。
王阳明的思想和名言永远都具有启发和发人深思的力量,其重视个人的精神修养和道德道义,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阳明十大名言与解析

王阳明十大名言与解析1. "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知识与行动要相统一,理论学习与实践应该紧密结合。
解析:知识只有通过行动来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提升,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和改善自己。
2.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良知,它能指导人们认识道义、判断是非。
解析:致良知是指人们应该在内心追求良知的声音,遵循良知的指导,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只有通过致良知的引导,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3. "格物致知":王阳明主张通过实践来认识和理解事物,只有亲身经历和实践才能带来真正的知识。
解析:格物指的是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即是理,人应该通过自觉地探索内心,从而认识到理的存在。
解析:心即理强调人的内心具有认识和判断的能力,只要通过自我觉察和反思,就能够认识到理的存在和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5. "知行不分":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动不能分割开来,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提升,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解析:知行不分强调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提升,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6.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是一个独立的存在,物质和理念都是在内心中产生。
解析: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人的内心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领域,物质和理念只是在内心中产生和存在,只有通过心的探索,人才能认识到真理。
7. "知言不用德行,知行即德行":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言语虽然重要,但只有通过行动来体现,才能真正称为德行。
解析:知言不用德行,知行即德行强调知识和言语只是表面的东西,真正的德行是通过行动来体现的。
只有通过行动来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出德行的真正意义。
王阳明心学10种智慧

王阳明心学10种智慧《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山离我近,月亮离我远,于是觉得山比月大。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眼界足够宽广,他就会发现,和山相比,其实月亮更庞大。
眼睛、耳朵都会欺骗你,要想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是很难的。
要想不被眼前的事物蒙蔽,就得“眼大如天”,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放自己的思想。
站得更高,思想的层次越高,才越不会被眼前的事情蒙蔽。
《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万物共生共存,天地本没有善恶之心。
就像庄稼和杂草,本是一般无二的生物,天地没有偏袒谁,也没有厌恶谁。
人心本来也是如此,无善无恶。
但是,人要吃粮食,自然希望庄稼长的好,于是就有了善恶之分,铲除杂草,呵护庄稼。
我们天生看到别人恃强凌弱就会义愤填膺,这份天然的、自动产生的念头就是我们的良知。
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直觉判断,却也是人的德行和智慧。
但是人内心的良知总是受到外物的干扰,被贪念、欲望遮蔽,被社会的风气带偏。
所以,要付诸实践,格物致知。
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常在事上磨炼,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答人问道》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人间难得是平常,做好平常的小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专注当下,不胡思乱想,就是修行。
可惜世人总以为修行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总是在外面找来找去。
其实,回到自身,专注当下,做好平常事,就足够了。
“饥来吃饭倦来眠”来源于禅宗故事,最早见于孙懒瓒和尚的《乐道歌》,其歌有云“ 饥来即吃饭,睡来即卧眠”。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每个人都有一个定盘针,指引着自己前行的方向,这就是人内心的良知。
无论学识如何、地位如何,自始至终,所有的取舍抉择都源于自己的内心。
可是人们却把这一切颠倒了,以为决定这一切的都是外物。
只要祛除内心的杂念,内心的良知自然显现,往外追寻,不过是缘木求鱼。
王阳明十大金句

王阳明十大金句王阳明先生(1223年~1279年),字仲宣,号伯仲,山东泰安人,南宋明教宗师,一代名臣,心学家,思想家。
他有许多金句,其中最著名的十大金句,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精妙的思想要义。
下面就介绍王阳明十大金句:第一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是王阳明在著作《中庸》中写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思考去提升学习,学习就毫无意义;如果没有学习,思考也不会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蕴含的道理就是要把学习与思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学习的效果。
第二句:“大道至简”,这句话出自王阳明的著作《太上感应篇》,意思是道理本身是极简单的,它不需要复杂的说明,一句就可以表达完整的含义,只有不拘泥于形式,以最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体现本质,这就是“大道至简”之意。
第三句:“善之胜恶”,出自王阳明《道德经》,意思是:有善良行为的人最终能够打败邪恶,并最终获得胜利。
这句话蕴含的道理就是坚持正义,坚持善良,从而可以获得人生的胜利。
第四句:“莫见乎外,故安在内”,出自王阳明的书《格言》,意思是:不要只看到外物,而要通过内心安定自己,只有内心安定,才能保持坦然自若,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第五句:“凿井而得泉,持针则成衣”,出自王阳明《登鹳雀楼》,意思是:凿出的井口才能获得清泉,持着针则能够缝出一件漂亮的衣服。
这句话蕴含的道理就是有苦劳有收获,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第六句:“知进而退,知退而进”,出自王阳明的著作《中庸》,意思是:正确的前进应该是越来越近,正确的退步却应该是越来越远,只有通过谦虚、吃得苦、学习不断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第七句:“灭若绵绵”,出自王阳明《登鹳雀楼》,意思是:要获得真理,就必须不断发现,必须不断发挥理论的创造力,这样才能不断熄灭错误的观念,使自己的思想永远清新。
第八句:“有恒者,方之之也”,出自王阳明《黄帝内经》,意思是:只有拥有恒心的人,才能够走上正确的道路,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王阳明的哲学著作有:《答顾东桥书》、《传习录》、《答友人问》、《大学问》、《语录》;诗歌有《立春》、《观傀儡次韵》、《舟山除夕》;散文有《瘗旅文》、《与毛宪副》;散曲《归隐》;作品集有《王文成公全书》亦称《阳明全集》等。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持志如心痛。
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
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译文】读书写文章怎么能累人呢?是人自己被读书作文的得失观念所拖累了。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译文】你没看着这花的时候,这个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静。
当你来看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的颜色和你看的同一时刻明白起来。
因此知道这个花不在你的心外。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葬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
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译文】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
耳朵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
鼻子没有本体,以万物的气息为本体.口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味道为本体.心没有本体,以天地万物感应的是与非为本体。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
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译文】初始之心的明亮,皎洁的就像白天的太阳,没有犯了错误而自己不知道的,但是令人担心的是不能改正错误。
一念之间改正了错误,当时就获得了初始之心。
一个人谁能不犯错误?改正错误是可贵的。
古人之学,切实为己.不徒事于讲说。
【译文】古人留下的学问,是切切实实对自己有好处的,不只是用于讲学谈论。
时习之要,只是谨独。
【译文】孔子“学而时习之”中“时习”的要领,只是独处时要谨慎小心。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倍。
【译文】人在官场中修行,和隐居山林修行相比,功夫难上十倍。
此心之良知,昭然不昧,万古一日。
【译文】这颗心的良知,显著、明显地挂在那里不曾晦暗过,万古以来就像那个不变的太阳。
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译文】做学问的根本在于立志,志向一旦立定那么做学问的功夫已经成功一半了。
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
【译文】恶念,是后天形成的习气;善念,是先天的本性。
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译文】繁华过眼只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只有一根线那么长。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译文】山中不要说没有好东西供你享用,这里的明月和清风是不用花钱买的。
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只是阶梯。
【译文】万般真理我自己本身就具足,《六经》原来只是求得真理的阶梯。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译文】问问您什么事情让您每日心神不定?原来是在烦恼场中错用了功夫。
不要说圣人之门没有口诀,“良知”两个字就是修行参证的秘诀。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
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译文】良知就是时时独自觉知,这个“知”之外更没什么别的什么“知”。
谁不知道有良知存在呢,但是谁又知道和获得了那个良知呢?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译文】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就按这个修行看起来很玄妙。
把这个方法说给世人听却没有人相信,反而从身体之外寻觅神仙。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译文】我的心中自有一轮光明的月亮,千古以来一直团团圆圆、永无缺憾。
山河大地簇拥着这清澈明亮的光辉,观赏心中的月亮何必等到中秋呢?君子之学以明其心。
【译文】君子做学问是用来明心见性的。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译文】立志成为圣人,就能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能成为贤人。
人言不如自悔之真。
【译文】别人说的不如自己悔悟获得的真切。
君子小人之分,只是能诚意与不能诚意。
【译文】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在于能否诚心诚意。
1、“光不仅在烛上”故事背景: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
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
徐樾不理解。
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
”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
”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
”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
”徐樾拜谢而去。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
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和尚不语。
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
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故事背景: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
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
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
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5、“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故事背景: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
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
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7、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故事背景: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
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
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故事背景: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
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王艮不相信。
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