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
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

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1、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2、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源于《静心录之七》。
【译文】繁华过眼仅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仅有一根线那么长。
3、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无需钱。
源于《静心录之八·外集二·题灌山小隐二绝》。
【译文】山中不要说并没有好产品供你享用,这儿的明月和清风是无需花钱买的。
4、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健全心的基本功能就是健全性的功能。
5、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心即是理。
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6、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善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扩充它;恶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制止它。
7、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可以真实站得住脚;才可以做到于静中能稳定,在动中也能稳定。
8、持志如心痛。
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多管闲事。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
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9、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出处】《静心录之六·续编二》【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10、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仅仅台阶。
源于《静心录之八·外集二·林汝桓以二诗寄次韵为别》。
【译文】万般真知自己本身就具足,《六经》原来仅仅求得真知的台阶。
【语录】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

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在时光的长河里,有这样一位智者,他以心为镜,映照万物,以行求知,探索真我。
他,就是王阳明,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如璀璨星辰,照亮后世心田。
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王阳明的世界,聆听那跨越时空的经典语录,感受那份直击心灵的智慧之光。
一、知行合一,心即理也。
王阳明告诉我们,知与行并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心有所悟,行必随之。
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都是自己心灵的舵手,唯有知行合一,方能驶向心灵的彼岸。
二、致良知,万物一体。
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最纯粹的光芒,它超越了善恶,连接着万物。
当我们倾听内心的声音,便能与世界和谐共融,感受到那份“万物与我为一”的宁静与喜悦。
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世间万物,皆由心生,理亦在其中。
不必向外求索,真正的答案,往往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等待我们去发现,去领悟。
四、事上磨炼,方能立得住。
真正的成长,不是逃避困难,而是在每一次挑战中磨砺自己。
如同磨砺宝剑,唯有经过风雨,方能锋利无比,屹立不倒。
五、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面对纷扰的世界,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不为外物所动。
当机遇来临时,便能从容应对,顺势而为,成就一番事业。
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外在的敌人易除,内心的障碍难消。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战胜那些无形的“贼”,获得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成为圣人的潜能,不必向外寻求,只需唤醒内心的力量,便能成就一番伟业。
八、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心之本体,如明镜般清澈,无善无恶。
但当意念一动,便有了善恶之分。
保持内心的纯净,是修行的关键。
九、知行并进,方能至善。
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验证。
二者并进,相辅相成,方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实现人生的圆满。
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向,如同人生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没有志向,便如同失去了灵魂的躯壳,无法成就任何事业。
王阳明的这些经典语录,如同智慧的灯塔,穿越时空的迷雾,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语录】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

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在时光的长河里,有这样一位智者,他以心为舟,以理为帆,穿越千年的迷雾,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思想之光。
他,便是王阳明,一位集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
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探寻那些启迪后世、历久弥新的经典语录。
一、心即理也在王阳明看来,世间万物之理,不在外物,而在内心。
正如一滴水珠映照整个世界,我们的心,亦能映照出宇宙万物的真理。
心若澄明,理自现前。
二、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提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在于理解,更在于实践。
知与行,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生哲学。
三、致良知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最纯净、最本真的力量。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就是要去除私欲杂念,回归内心的本真与纯净,让良知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四、事上磨炼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王阳明强调,真正的学问,不在于书本上的知识积累,而在于通过实践,不断磨炼自己的心智,使心灵更加坚韧、更加明亮。
五、心外无物世间万物,皆由心生。
心外无物,并非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强调我们的感知与认知,皆源自内心的投射。
心若宽广,世界亦宽广。
六、静坐澄心在喧嚣的尘世中,王阳明提倡静坐澄心,通过冥想与内省,净化心灵,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这是一种对自我精神的深度滋养,也是通往智慧与觉悟的必经之路。
七、此心不动面对外界的风云变幻,王阳明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此心不动,方能随机应变,应对自如。
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也是人生智慧的极致体现。
八、知行并进知行并进,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知与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个人与社会的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九、立志为圣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
立志为圣,就是要树立高远的目标,不断追求道德的完善与人格的升华。
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与艰辛的道路,但唯有如此,方能成就非凡的人生。
千古第一等人:王阳明,十大经典语论有多牛!

千古第一等人:王阳明,十大经典语论有多牛!王守仁,号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
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子、孟子的大圣人。
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
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反对这种为了自己修行而不顾人伦的行为,决定对和尚进行劝导。
他在和尚面前站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和尚不语。
【语录】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

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在时间的长河里,有这样一位智者,他以心为镜,映照万物,悟出了生命的真谛。
王阳明,一个名字,一段传奇,他的语录,如同星辰,照亮了后人的心田。
一、知行合一,心即理也。
在忙碌与喧嚣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声音,而王阳明告诉我们,知识与行动应如影随形,心之所向,即是真理所在,无需外求。
二、致良知,是谓圣人之道。
良知,是每个人心中的明灯,它指引我们前行,在黑暗中不失方向,致良知,便是追求那最纯粹的自我,成为圣人。
三、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世间万物,皆由心生,心若宁静,万物皆安,心若动荡,则风雨飘摇。
四、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外在的敌人,或许可以轻易击败,但内心的杂念与欲望,却如附骨之蛆,难以摆脱,唯有修炼心性,方能战胜内心的恶魔。
五、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面对世事变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不为外物所动,方能洞察先机,应对自如。
六、格物致知,非向外求理。
格物,并非简单地探索外在世界,而是通过内心的体悟,达到对真理的领悟,理,不在远方,而在心中。
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成为圣人的潜能,无需向外寻求,只需挖掘内心的宝藏,便能成就一番伟业。
八、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心之本体,纯净无染,无善无恶,但当意念一动,便有了善恶之分,保持心的纯净,是修行的关键。
九、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识与行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知是行动的指南,行是知识的验证,二者合一,方能成就大事。
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向,是人生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行,没有志向,就如同迷失在茫茫大海中的船只,唯有立下坚定的志向,方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王阳明的语录,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的心灵,指引着我们前行,在这些经典的话语中,我们找到了力量与智慧,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坚定。
王阳明名言十句(精读)

修身齐家的王阳明名言十句王阳明是中国明代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受人们的认同和赞誉,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十句富有启迪和启迪人的王阳明名言: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传习录》学习需要不断思考,而单纯的思考却难以成就学问,两者相互促进,方可达成真正的学问。
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传习录》为了不断学习,学问必须不断发展和进步,而在过程中,也必须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和道德。
3. 知行合一。
——《传习录》知行相辅相成,不能只是口头上的知道,必须践行在行动中,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4. 精神胜于物质。
——《传习录》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决定了他的品质和价值,而物质与外在的荣誉地位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
5. 玩世不恭,实为沉溺儒雅。
——《阳明心学》这句话表达了王阳明对于玩世不恭的看法,它更是一个表现出诗意的哲理。
6. 有志者事竟成。
——《退思堂日抄》只要坚实的信念和果断的行动,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换句话说,志存高远,事业有成。
7. 心之向背,事之成败。
——《齐民要术》描述了心境的重要性,任何一件事情的成败,都和心态和心境密切相关。
8. 知音难觅,便是天涯。
——《原道》知心朋友的难寻,让人们明白了生命中的无奈和孤独,但也让人们懂得了珍惜和感恩。
9. 上天照临,无不是道。
——《传习录》人们的生命都有它的意义,无论是何种境地,都有它所要传达的道理和启示。
10. 忠恕两全,小人存亡。
——《筹忠告亲》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要忠诚和善良的态度,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和品质的人。
王阳明的思想和名言永远都具有启发和发人深思的力量,其重视个人的精神修养和道德道义,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阳明十大名言与解析

王阳明十大名言与解析1. "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知识与行动要相统一,理论学习与实践应该紧密结合。
解析:知识只有通过行动来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提升,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和改善自己。
2.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良知,它能指导人们认识道义、判断是非。
解析:致良知是指人们应该在内心追求良知的声音,遵循良知的指导,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只有通过致良知的引导,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3. "格物致知":王阳明主张通过实践来认识和理解事物,只有亲身经历和实践才能带来真正的知识。
解析:格物指的是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即是理,人应该通过自觉地探索内心,从而认识到理的存在。
解析:心即理强调人的内心具有认识和判断的能力,只要通过自我觉察和反思,就能够认识到理的存在和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5. "知行不分":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动不能分割开来,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提升,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解析:知行不分强调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提升,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6.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是一个独立的存在,物质和理念都是在内心中产生。
解析: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人的内心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领域,物质和理念只是在内心中产生和存在,只有通过心的探索,人才能认识到真理。
7. "知言不用德行,知行即德行":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言语虽然重要,但只有通过行动来体现,才能真正称为德行。
解析:知言不用德行,知行即德行强调知识和言语只是表面的东西,真正的德行是通过行动来体现的。
只有通过行动来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出德行的真正意义。
【语录】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

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_2018经典语录在时光的河流里,总有一些话语,如星辰般璀璨,照亮着后人的心灵之路。
王阳明,这位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与思想,跨越时空的界限,至今仍熠熠生辉。
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王阳明的世界,探寻其十大经典语录背后的深意。
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
它告诉我们,知与行并非割裂的两端,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整体。
知晓了道理,便应立即付诸实践,让知识在行动中得以验证和完善。
二、致良知良知,是人心本具的光明。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就是要发掘并遵循内心的真实感受与道德准则,不为外物所惑,保持一颗纯净如初的心。
三、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即是理。
王阳明打破了传统理学的束缚,提出心是万物之理的根源,人的心灵本具无限的智慧与力量,只需通过修养心性,便能洞察世间万物。
四、事上磨练在世事中磨砺自己,是王阳明对修行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真正的成长,不是在温室中养尊处优,而是在风雨中砥砺前行,让心灵在挑战中变得更加坚韧。
五、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外在的敌人易除,内心的杂念难除。
王阳明用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敌人往往隐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只有战胜自己的欲望与偏见,才能赢得真正的自由。
六、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不为外界的风浪所动摇。
当机会来临时,便能从容应对,顺应天时,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七、格物致知格物,并非简单地认识事物,而是要通过观察、思考与实践,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致知,则是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认知与智慧。
八、立志者,为学之心也志向,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没有坚定的志向,便难以在学问的道路上持之以恒,更无法攀登到智慧的高峰。
九、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学习的真谛,在于内心的领悟与体验。
真正的知识,不是外在的灌输,而是内心的觉醒与升华。
十、知行并进,方能致远知与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知行并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王阳明的这些经典语录,如同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后人的心灵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
发布时间:2014-11-03编辑:1039 手机版
1、“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
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
徐樾不理解。
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
”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
”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
”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
”徐樾拜谢而去。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
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
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
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
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
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
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
5、“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
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故事背景: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
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
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故事背景: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
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
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故事背景:
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
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王艮不相信。
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
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
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9、他一疑,事就成了
故事背景:
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
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
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
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
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
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
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
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
”
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
10、“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故事背景: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
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
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
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