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的方法
论语学习方法

论语学习方法论语有关学习方法1、学与思的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求学者无不想通过学习而有所收获,但古往今来,为何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
例如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特别是名诗名文必须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诵,但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记忆,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句式的特点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背起来才连贯,不会结结巴巴,不会把句子读断,或增一字减一字,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诵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前担下学会运用知识。
如果硬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不领悟文章的含义,像鹦鹉学舌那样,就不可能活学活用知识。
由此可见,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学,并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口而诵,心而惟”,这样才能在死的书中,读出活的知识来。
2、注重复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认为学了知识后,并按时去复习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同时更认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会有新体会、新发现。
这两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借鉴。
通常我们把复习叫作“炒现饭”,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新的知识。
其实不然,因为学的知识越多,遗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收获甚少。
求学者一定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绝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事。
复习过程就是与遗忘作斗争,复习做得扎实,就能唤醒过去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回忆起当时获取知识的情景,使之成为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温故”何能“知新”?这里仅举当代作家毕淑敏读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来阐述这个道理。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学习孔子的学术思路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学习孔子的学术思路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也传承了孔子的学术思路和学习方法。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教育哲学和培养学生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借鉴孔子的学术思路,为现代学习者提供启示。
一、重视实践孔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要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表明了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沟通。
因此,孔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对于现代学习者而言,我们也应该注重实践。
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掌握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拓展自己的学习成果。
比如,在学习外语时,不仅要记住单词和语法规则,还要积极参与口语练习和交流,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虚心学习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强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认为学习应该像对待美色一样,时刻保持追求和欣赏的心态。
孔子教导学生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善于借鉴他人的长处和优点。
他常常与学生们讨论问题,并在对话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
这种虚心学习的态度在现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知识的海洋,我们应该保持饥渴的求知欲望,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
同时,要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勇于接受不同的见解,才能拓宽自己的思维,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三、重视自我修养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追求,更要注重个人品质的培养。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修己以敬。
”他倡导学习者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以德行来影响和感召他人。
现代学习者也应该重视自我修养。
学习不仅是学会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和品德。
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实践中展现出优秀的表现,并影响他人。
因此,我们要以学习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论语》学习方法

《论语》学习方法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想要有效地学习《论语》,需要采取以下方法:
1. 熟悉背景知识:了解《论语》的作者孔子及其时代的社会背景,对于理解其中的论述和观点有很大帮助。
2. 对于原著有系统性的阅读:通读《论语》全文,了解其中的论点和教育思想。
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其思想结构。
3. 逐章逐句解读:将《论语》分章节逐句进行解读,理解每句话的含义,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敲和分析。
4. 理解背后的思想:要理解《论语》中的论点和教育思想,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对于其中的一些观点,可以进行比较和辩证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5. 学习注释和研究成果:参阅相关的注释和研究成果,获取更多的解读和理解,辅助自己深入学习和思考。
6. 反复思考及实践:《论语》中的思想是需要经过反复思考和实践来理解和体验的。
通过思考实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考和行为准则。
7. 与他人讨论:与他人就《论语》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倾听和吸收他人的观点。
8. 精选摘录和备忘:可以将自己认为重要或有启发的句子、片段摘录下来,反复阅读和思考,作为备忘和反思的参考。
通过以上方法,能够更加系统和深入地学习《论语》,理解其中的思想,提高自
己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写出论语十二章在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上的一个过观点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写出论语十二章在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上的一个过观点
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一、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学习态度:
1.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体会: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法。
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一无所得。
四、《论语》简介:
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一共20卷。
论语以记言为主,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
论是选择、探讨、交流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论”读音为“lùn”,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部分汇编。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

《论语》十则中是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分别是哪些学习方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是古代社会中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参考。
在《论语》中,孔子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以下是我对《论语》中学习方法的一些理解和总结。
第一,勤奋学习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才能。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意味着只有持续学习和不断总结才能够产生真正的快乐。
勤奋学习是提高自己的必要途径,只有时常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虚心向学在《论语》中,孔子提倡虚心向学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才能够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从中获取真理和智慧。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自身能力的持续反思和不断学习的态度。
只有虚心向学,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并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三,与人交流孔子强调了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他鼓励人们多与他人交往,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朋友之交,言而有信。
”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人际交往的重视。
通过与他人交流,可以互相学习和启发,扩大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第四,实践中学习《论语》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知识的真谛。
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我,天地不仁,以我为刺。
吾何以知刺之乎?”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实践经验的重视。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第五孔子鼓励人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他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质疑,才能够获取真理。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默诵,勿思,有,亦说之。
”这句话凸显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保持质疑的态度,不断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本质,从而深入理解知识和思想。
第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论语》中强调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提到的一些学习方法包括:
1. 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孔子强调要"吾日三省吾身",即每天反思自己的行为,从中发现不足并改进。
2. 与他人交流讨论:《论语》中多次提到孔子与门徒们的问答互动,通过对话来传授知识和讨论问题。
3. 提出问题并思考:《论语》中记录了孔子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场景。
通过思考问题,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学习尊重他人:《论语》中强调了尊重师长的重要性,弟子应该虚心听从老师的教导并认真学习。
5. 实践学习:《论语》中提到了很多孔子的行为和实践,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学习、实践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6. 修身养性:《论语》中强调了德行教育的重要性,弟子们被教导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通过自己的榜样影响他人。
7. 探索和发现:《论语》中提到的颜回和子路等学生,都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发现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
8. 勤奋努力:《论语》中强调了勤学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毫不懈怠。
这些学习方法强调了从实践中学习、教育以修身养性为核心、尊重他人、勤奋努力等重要原则。
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

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包括哪些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包括以下方面:1.温故知新:由学习、复习旧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2.时习时学:用定时学习的方式复习研究,并且经常的温故而知新。
3.专心有恒:遇到难题就要仔细地研究,不能浮躁,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持之以恒。
4.不耻下问: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向比我厉害的人请教,不要觉得这样做会让自己丢人。
5.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习要学以致用,要将学习的东西和实际结合起来。
6.实事求是:学习要从实际出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勇于改过:学习不光是学习,还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8.反省自身:学习的时候还要经常反省自己,总结自己的不足。
9.互帮互助:学习要有团队意识,要互帮互助。
10.坚持不懈:学习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
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归纳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归纳如下:1.由博返约:博览群书,然后返回到简约的方法。
2.温故知新:不断地回顾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
3.虚心求教: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别人请教。
4.专心致志:学习时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5.不耻下问:不要认为向别人请教是可耻的,应该勇于向别人学习。
6.循序渐进: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7.知之为知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装懂。
8.不求甚解:不要过于纠结于细节,要把握整体。
9.见贤思齐:看到贤人,应该向他看齐。
10.见不贤而内自省:看到不贤的人,应该自我反省。
11.总结:学习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汇总以下是《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学习方法的汇总: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人不学,不知道。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9.诲人不倦,也可以说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论语》的方法
学习《论语》的方法一为什么要读《论语》
爱读书,而未曾读《论语》,是身为中国人最大的遗憾。
爱读书之中国人,无不知《论语》。
知而不读者,或是尚未来得及读,或是因对孔子、《论语》一些间接的不好的印象,不愿读《论语》。
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之。
人皆知自由好,罪恶虽假自由之名而行,人不会将罪恶归之于自由。
然而罪恶假孔子、儒家之名而行之,人却将罪恶悉归于孔子、儒家。
孔子、《论语》、儒家,有太多的误解在它们的周围。
程子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爱读书者,自己亲眼读一读《论语》才好。
读了,或许会有一些真切的感受。
学习《论语》的方法二要把孔子,和历代后儒,分开来历代后儒,虽都尊孔子为圣,但实际上各有各的主张。
所以,历代后儒所论,不等于是孔子所论,历代后儒所论之儒,未必就是孔子之儒。
真正儒家的衡量标准,在孔子,在《论语》。
程、朱、陆、王……等历代大儒,实际上都对于孔子、《论语》有极大的偏离,导致诸种流弊。
我们万万不可把程朱陆王,等同于孔子、《论语》。
注:关于对程朱陆王的批判,是思想史中的大事。
程朱陆王
到底错在哪里,这里不多说,戴东原《孟子字义疏证》论之极详,有兴趣者可以找来参照。
学习《论语》的方法三读《论语》的方法(1):要读人,不要读书
《论语》是“语录”体。
读“语录"之法,不在读文字,在于“读人”。
读其言语,仿佛面对问答,又如见其人,陪伴左右,耳濡目染,须眉表情历历。
读得多了,知其品质、脾气、好恶、性情、知识、见识……哪怕是经典中没有记载,也知道他会在何时大致说何等言语、作何等选择;也知道他在何时断不会说何言语,断不会做何选择。
读人之法,不在于刻意去记问,而在于熏陶、涵泳、耳濡目染……便如我们与人处,无须刻意去记忆其人其事其语,但不经意间,自自然然见到听到,时日渐增,便知其人。
《论语》之中,孔子及诸弟子,皆个性形象鲜明,读来生动,跃然纸上。
对于时间少的人,读论语》,无需太刻意,只需放置手边,偶有兴致,取而翻阅,读数句而止,如此日积月累,便可渐渐了解《论语》,了解孔子及其诸弟子。
读人之用,大矣哉。
譬如我们,与某人甲相熟,一日,某人乙告我们某人甲某事某言语,尽管我们并不身临其境,但常常会说:对对,某人甲就是这个样子;或许又会说:不对,不对,这事这话绝对不是某人甲作的说的。
如果我们读《论语》,把孔子这人读出来了,那么后儒的很多扰乱,就可以排除。
比如朱子说:存天理,灭人欲。
孔子曰:“饮
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论语》之中关于孔子喜欢这个、喜欢那个,讲究这个,讲究那个,诸如此类记载,举不胜举,若我们懂得了孔子这个人,便可知道,若是孔子在,万万不会说出这等话来,亦可以知道朱熹的主张,是违背孔子儒家宗旨的。
这便是读人之大用。
注:常常见人用所谓的”历史局限性“或者具体情境下的具体事件,来批评古人。
这是极端错误的读书和理解方法。
比如古人主张“男女授受不亲”,那是特定环境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主张。
但试想一想孔孟这样的聪明人,在今天,还会主张“男女授受不亲”吗?如果有人这样想,那不是把古人当活人,是把古人当木偶。
注:承上注,依照僵化的方法来读书,便满眼都是“局限性”,都是毛病,便看哪怕今天最愚蠢者,亦似乎比古代的圣贤,都要更聪明。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傻的读书法吗?
注:再承上注,今人要从古人那里学东西,就必须把古人当活人,读他们的话,读他们的语录,不仅要知其然,还要思考其所以然,而这个所以然的背后,也许还有一个所以所以然……。
直读到觉得《论语》之中,句句在理,句句圆融,才算是真正通达。
注:再承上注:《论语》的圆融,不是读出来的,不是造出来的圆融,而是它原本真正圆融,读到那个份上,才能见到它的圆融通达。
注:再承上注:通达了,才能变化,才能抛开纸面谈儒,谈孔子,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再谈超越,再谈扬弃。
学习《论语》的方法四读论语的方法(2):当知孔子之可爱,知孔子为可爱之人
读论语,第一条,要读孔子之可爱。
孔子之可爱,首先在于孔子之爱人。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孔子之可爱,其次在于孔子之性情可爱,孔子之性情,既严肃又活泼,既讲究又随便,既通达事理人情,又超然于世俗之上……所谓夫子,正是孟子所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孔子之可爱,再其次在于孔子之知识渊深广大,所以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孔子的可爱,是我上面的言语所能传达、描述的吗?非也,吾不能传之于万一,可爱之人,人多亲近之,不亲近是为自远于人情。
两千年来,学儒者多矣,然知夫子之言,不知夫子之性情。
夫子性情,至为可爱,不知夫子之可爱者,虽学儒而不知儒也。
今之人也多远儒,盖不知夫子之可爱,若知夫子可爱之至此,儒道不衰也。
孔子亦不仅仅是可爱,如果认认真真去读论语,就会发现,无论是以古代还是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孔子都是一个可爱、可亲、可敬,一个有情趣、有抱负、原则又灵活,既脱俗又入世,多才多艺更不用说的完美的人。
反过来,我们想:这样可爱、可亲、可敬,一个有情趣、有抱负、有原则又灵活,既讲究又随便,既脱俗又入世,多才多艺的人,按照他的一些处理事情的原则,方式、方法,在今天的情况下,会如何看待我们这个世界呢?这便是我们真正的“活学活用”了。
而不是照搬语录。
学习《论语》的方法五读论语的方法(3):怀敬畏之心,读《论语》
可爱,则可亲近,但亲近,便容易不尊敬。
读《论语》,便要既亲切,又尊敬,不要太随便。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孔子是圣人,这个圣人,绝非虚名虚架式。
中国历代大儒,无论多自负,于夫子、《论语》无不拳拳服膺。
比如小程、朱熹、陆象山、王阳明、明清诸子、近代以来的熊十力、梁漱溟……哪一个不是自负自信到极点的人。
梁漱溟当年自述:“孔孟之学,现在晦塞不明。
或许有人能明白其旨趣,却无人能深见其系基于人类生命的认识而来,并为之先建立他的心理学而后乃阐明伦理思想。
此事唯我能做。
又必于人类生命有认识,乃有眼光可以判明中国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的位置,而指证其得失。
此除我外,当世亦无人能做。
前人云:“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
《人心与人生》第三本书要写成,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
又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至建国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 ”。
熊十力少时亦以陆九渊诗自许:“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历朝历代,有你骂我我骂你,你不服气我我不服气你的,但无论多自信自负的天才,对于孔子、《论语》,无不奉若拱璧,真心倾倒。
孔子是真正的圣人,要读圣人之书,就必须把自己所有的执见放到一边,腹虚才能饮食,心虚方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