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合集下载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孔子,作为一代圣人,仰慕他的人应该很多,按理讲,他至少不是孤独的罢,但事实却不是如此,纵观历史文献,我们不难发现他还真没有几个知己。

怎么会这样呢?让我们走进论语,去看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择友、待友标准。

如果说“以文会友”是他择友的重要标准的话,“以友辅仁”则是孔子择友的目的,结交朋友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

简单说,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为了和朋友一起来救济那个日渐衰落的社会。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从深层次来看渗透的是孔子热心救世的人生理想。

《论语》的交友之道,可分为选择朋友和对待朋友两部分。

1、对于选择朋友。

A、交友必须交志同道合的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很难想像两个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迥异甚至截然相反的人,会成为好朋友。

B、交朋友要交某方面超过自己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

C、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交友的三个标准:朋友应该正直,宽容,博学多才,不要性情暴躁,优柔寡断,花言巧语。

D、看对待过错的态度。

错误就像颗试金石,它能测试出人的性格品行,折射出人修养的高低,据此,孔子就可以看出是否可以成为朋友。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就是说人是各种各样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错,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总之,孔子认为交朋友是要有选择的,不能滥交,要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进行。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考察一个人所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朋友是面镜子,它可以照出我们自己。

《论语》讲座第三讲交友之道

《论语》讲座第三讲交友之道

《论语》讲座第三讲交友之道《论语》第三讲交友之道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社会复杂的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有的朋友可以让你出人头地,有的朋友可以让你成为成功人事,有的朋友可以让你是出困境。

但有的朋友也会让你丧失理智,有的朋友也会让你身败名裂,有的朋友会在你有危难时踩你一脚。

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有的人平日满嘴的甜言蜜语,实际上却是口蜜腹剑,与人相交完全是为了某种龌龊的目的,大事一了,马上一拍两散。

相反,有的人虽不会说漂亮话,却能为朋友两肋插刀。

面对朋友我们如何选择呢?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15.40》。

这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

”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

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觉得有的人你各他做同学很适合,但是不一定能起创业。

这样的事情很多,在现实科生活中,种总有这样一些人,在自己开创事业的时候,总爱拉上自己的家人和好友,认为他们不会坑害自己,能成为自己最好的帮手。

而往往是稍有不慎,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就变成了冤家这样做就是将友谊放在了火山口,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孔子认为有些人可以共同创业,但不能共同守业。

有些朋友可以与你共同打天下,可以共患难,但却不能共享天下。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论语》中孔子给出了交友的原则,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16.4》。

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益者三友,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_心得体会范文_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_心得体会范文_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那么我们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朋友对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看看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心得,欢迎阅读。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一1;怕爹是孝顺,怕老婆是爱情。

2;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3;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4;我们可以躲开大家,却躲不开一只苍蝇。

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5;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6;笨男人+笨女人=结婚;笨男人+聪明女人=离婚;聪明男人+笨女人=婚外情;聪明男人+聪明女人=浪漫爱情。

7;任何一个傻瓜都会引诱一个姑娘;但是知道怎样离开她只有成熟男人才能做到。

8;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9;你必须亲自丈量脚下的每一步路。

10;对自己的评估,只有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

11;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12;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13;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14;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15;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16;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17;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感情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8;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19;一个人的成功在于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位置。

20;敢于亮出自己的弱项仍然可以得到人的尊重。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二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由此可以看出朋友是多么重要,看这一个人的朋友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怎么样。

朋友就像镜子一样,从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所以,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论语》中对交友有明确的标准。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一)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一)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一)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

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仅就《论语》而言,可以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朋友的作用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

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

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

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

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

“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

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

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子贡问何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交友之道的理解和看法

交友之道的理解和看法

交友之道的理解和看法交友之道的理解和看法篇一最近一直在看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

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它要求人们真诚做人,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玉。

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它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水平。

《论语》的特点写的很平实,在平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

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实也是比较肤浅和随意的。

平时生活中我不会想起读《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当读了于丹的书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非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浅深丹说:"<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院里供着一个花岗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拜而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拜而了这个故事后心理豁然开朗,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拜而过它我们可以比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可以做到从心所欲,淡定从容."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间,生活中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总会有一些遗憾事,伤心事,面对这些琐事心态不如放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对自己的缺憾正确对待,让我们的内心平和些,知足常乐。

谈《论语》的交友之道,

谈《论语》的交友之道,

谈《论语》的交友之道谈《论语》的交友之道《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但是对一般人来说《论语》犹如高山上的一棵苍松,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

也很难让人读懂。

而于丹老师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领到大众眼前,与我们对话,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使《论语》真正走到了我们心里。

读了这本书,使我觉得孔子在两千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社会里仍然那么实用,特别是经过于丹老师的经典诠释,把两千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对其中所讲的交友之道感悟最深。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的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论语》在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坦荡荡,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

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是一种美德,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

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句子
1. “无友不如己者”。

就像我有个朋友,他总是积极向上,努力提升自己,和他在一起我也会不自觉地向他看齐,变得越来越好。

所以啊,要多和优秀的人交朋友,这样自己也能不断进步呢!
2.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哎呀,想想我之前碰到过一些朋友,有的真的能给我带来正能量,帮助我成长,可有的却总把我往歪路上带,这不就是孔子说的益友和损友嘛,真是太有道理了!
3. “君子之交淡如水”。

可不是嘛,我和我的好哥们之间就是这样,平时可能联系不多,但关键时刻绝对靠得住,这种清淡却真挚的友情才最长久呀!
4.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我和朋友约好了几点见面,那我就一定会准时到,绝不会失约,就如同这句话所说,诚信可是交友的基石呢!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和朋友们在一起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就会学习他们好的地方,看到他们不好的行为我也会反思自己有没有,这就是从朋友身上获取成长呀,多棒!
6.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记得那次多年未见的老友突然来找我,哇,那心情真的是无法形容的激动和高兴,可不就是这句话所表达的那种快乐嘛!
7.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我们朋友之间就会经常相互切磋、鼓励,大家感情都特别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和和睦睦,这种友情多让人羡慕啊!
总之,《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这些句子真的是太经典了,对我们如何交朋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啊!。

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3篇

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3篇

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3篇《论语》中才对交友有明确的标准。

孔子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意思是好的朋友有三种,坏的朋友也有三种。

下面是OK带来的论语读书心得交友教书之道,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在讲论语之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交友平台的标准,谓之,益者华新损者华新。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豁达要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耐性给你意志力,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沉静是这个世界上为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这样的话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信念来得恒久。

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

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以下选择。

知道了六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分析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急功近利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时时刻刻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

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软弱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马上,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眼皮底下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常常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类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牟取的小人。

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透过,而这时往往你已经金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编长安志》载:“露台祠,《唐余录》云:在昭应县南三十里。

《三秦记》曰:骊山颠有人祖庙,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强即死之。

……今置庙,塑伏羲、神农、黄帝三后,谓之三皇庙,又呼人祖庙,俗呼阿婆父庙。

”清代官称为“仁祖庙”,《临潼县志》:“露台祠即仁祖庙,骊山东二十里汉文帝庙也……地有露台故基。

”据《重修仁祖庙碑记》,“仁祖庙,不可知其始”,表明清代学者对该庙的始建及历史沿革并不清楚。

“人怀其德,立祠报享”,称人祖是将汉文帝的“仁”与“人”互通之讹。

《临潼县志》载:“《游人祖庙记》:殿内帝后二像,衮冕翟茀,仪卫森列,近或称为仁祖,谓文帝惜百金之费,后人即其地祀之,亦无不可也。

”即是“仁”、“人”互通,将庙宇内“伏羲女娲”误认为是汉文帝与窦皇后。

三、结语经以上分析可见,“始皇祠”与“露台祠”、“人祖庙”无涉,“始皇祠”始建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地点在骊山北麓;而“露台祠”始建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地点在骊山顶(颠)汉文帝造“露台”处(汉露台)。

唐代宗建“露台祠”将“伏羲女娲”崇拜引入,固定在骊山一带,至元代“露台祠”逐渐转变为“人祖庙”,而清代学者对该庙的始建及历史沿革并不清楚,仅因其庙在汉露台遗址上,故将汉文帝的“仁”与“人”互通,称其为“仁祖庙”,并将汉文帝视为“人祖”。

实际上明清时期“人祖庙”所供奉神主一直是伏羲女娲,至今在临潼骊山不但有供奉女娲的“人祖庙”,而且还有“女娲坟”、伏羲女娲成婚处“磨子沟”等后人附会的遗迹,及“祭人祖(女娲)”、“单子会”等民俗。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东陵文物管理所,邮编710600)浅谈《论语》中的交友之道□景世东在《论语》中,孔子构建了一个“仁学”体系,《国语·周语下》记载:“言仁必及人”,同样,孔子在谈论“仁”的时候极大部分都涉及人际关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仁学即人学”。

在人际关系中,朋友作为重要的交际对象,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已有二十余篇研究中,多数研究者简单地将《论语》交友之道概括为为何交友、如何择友以及如何相处三方面,其中部分文章甚至仅选取个别文句分析,没能把交友思想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关系交代清楚,又或者将文章重点放在对其现代启示的发挥上,影响了对这一思想的完整理解。

本文拟通过全面梳理《论语》之中的相关语句,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去把握《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一、乐友之道“朋”字在《说文解字》中附在“凤”字后,其解释说:“,古文凤。

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段注为:“凤飞则群鸟从以万数也。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15年)“友”字,《说文解字》释为:“同志为友。

从二又相交。

”段注曰:“二又,二人也。

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而如左右手也。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同前)那么,“朋友”二字,我们就可以简单解释为“二人或多人结成团结友爱的团体携手共进”了。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友自远方而来,在孔子看来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远方的朋友尚且前来,近处更不必说了。

孔子之所以发出这种感慨,是因为他乐在其中,真心为此感到欢乐。

正如孔子所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季氏》)有三种快乐有益身心,除以礼乐自我调节外,宣扬朋友的好处会快乐,结交贤德的朋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这种结交贤友带44·文化百花园·来心灵的快乐,是兄弟众多也不能比拟的。

因此当司马牛忧愁自己没有亲兄弟时,子夏劝他:“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二、择友之道我们应该结交什么样的的朋友呢?简单来说,就是“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不过《论语》对交友之道有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

孔子将朋友划分为这样的几个层次:“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论语·子罕》)如此就将朋友划分了四个等级:可与共学,可与适道,可与立,可与权。

可与共学,即可以与之一起修德从善,反躬自省。

先秦儒家典籍,多处论及“学”。

但学的内容是什么?一般认为是学习,以儒家思想脉络来看则不然。

郭店楚简《尊德义》篇有:“学非改伦也,学己也。

”依《说文》:“敩,觉悟也。

”段注曰:“《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按,知不足,所谓觉悟也。

”由此看来,“学”的指向,应是自我觉悟,与“反躬自省”同。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子罕》)结交朋友应见贤思齐,见不贤退而自省,有错不忌讳改正,与这样的朋友相交,能做到日修己德,砥砺前进,但一起追求大道,就力有不逮了。

段玉裁注解《说文解字》“友”字时说:“《周礼》注曰:‘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同前)两个人为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携手并进,推心置腹,肝胆相照,自然能够建立起坚如磐石的友谊,共同成就一份事业,这样的两个人也能无愧于“朋友”二字了。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追求的成就、事业不同而朋友做得长久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更高一级的友情,不但能够互相切磋琢磨,共同追求真理,还能够“可与立”。

“立”在《论语》中指的是“立于礼”,即“以礼克己”。

克己复礼为仁,在涵养品德、建功立业之上,共同追求更进一步的人格成就,这样的朋友是更难得的知心朋友。

相反若是与那些“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论语·卫灵公》)的人交往,整日里熙熙攘攘聚在一起卖弄小聪明,言行乖离,只怕会生出放荡邪僻的心思,非但无益于修德进业,恐还会给将来埋下祸根。

最顶端的朋友层次,是“可与权”。

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孟子·离娄上》)“权”,即中庸权变智慧。

《易大传·系辞下》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不仅仅是朋友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为人处世最顶端的智慧了。

“权”的应用,即执两用中,执中有权。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孟子·尽心上》)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人也是有的,他们即使处处碰壁也一往无前。

但过犹不及,刚而易折,反为不美。

正如孔子所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可与权”的朋友可谓尽善尽美,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

退而求其次,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孔子面对“未可与权”的难题,提出“必也狂狷乎”,是因为他们不至于同流合污、自甘堕落罢了。

知道了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那我们应该如何识人知人、择友而交呢?《论语》中多次给出了答案。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人)矣。

”(《论语·里仁》)概括起来,就是要我们听其言,观其行,识其友,考其志。

言语是一个人品性最直接的外现,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因此我们要善于通过分析别人的言语,考察他内心的是非善恶。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言语的片面性,某时某地的一时言行,并不能完全准确地代表一个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更客观妥帖的方法是加54·文化百花园·以全面客观地考察。

当然,不仅仅是语言,行为、交际、志向,也应当作如此考察。

正如孔子所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这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识人不仅要听取众人的评价,更要加强自身修养,避免感情用事,偏听偏信。

识人知人是择贤友仁的第一步,不由得我们不慎重。

因此孔子有言:“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论语·卫灵公》)孔子毁人誉人,必“其有所试矣”。

我们在选择朋友的时候,也应该对其进行客观考察,多交贤友益友,不交损友恶友。

三、相处之道交到朋友之后,我们应该如何与朋友相处,保持友谊历久而常新呢?其实,与人交往是有原则和方法的。

《论语·公冶长》记载:“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我们考察《论语》全书,发现可以至少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以信相交。

信任是维持友谊的基石,朋友之间的默契和依赖正是通过信任维系起来的。

孔子所向往的人生目标也正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局面。

这种观点自然也影响到了他的弟子们。

因此《论语》之中无论是孔子还是他的弟子均多次反复强调朋友之间应该以信相交。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这一美德,那么“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朋友之间建立了信任感,就能够尽己之心忠于友谊,在人生道路上更好的互相砥砺,共同进步。

二、以直相待。

朋友之间在日常相处中应坦率真诚,平等相交,以真心换取真心。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如果有一方别有目的屈己相交,恐会心生怨恨,“匿怨而友其人”,这是对友谊的不忠。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作为真正的朋友,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应进退得体,朋友有过错就规劝改正,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做不到这一点,怎么能说是真正的朋友呢?所以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论语·子路》)友所以辅仁,在于朋友有不足之处尽心提醒他,以恰当的言行引领他,两者之间切切、偲偲,如此才能不负交友初心,共同进步。

不过朋友是以“义”相合的,劝诫朋友需要注意分寸感,当朋友出于某种考虑不接受建议时,当适可而止,一味地勉强反而会“言者轻,听者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4页),甚至造成朋友间的疏离与隔阂。

这也就是子游所说的“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