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论语》看古人的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论语原文翻译

交友之道论语原文翻译交友之道论语原文翻译朋友总有好坏之分,良师益友可以给我们带来帮助,休戚小人则带来麻烦,因此选择朋友就显的非常重要。
那么交友之道论语原文翻译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交友之道论语原文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原文】逢(péng)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 曰:“薄乎云耳①,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zhúo)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
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 其仆曰:‘庾(yú)公之斯也。
’ 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shèng)矢而后反②。
”【注释】①薄乎云尔:不大罢了。
②乘矢:四支箭。
【译文】逢蒙向羿学习射箭,完全学会了羿的射箭技术后,他想天下只有羿比自己强,于是便把羿杀了。
孟子说:“这事羿也有过错。
”公明仪说:“(后羿)好象没有什么过错吧。
”孟子说:“过错不大罢了,怎能说没有过错?郑国曾派子濯孺子去进攻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去追击他。
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我活不成了!’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我的是谁?’给他驾车的人说:‘是庾公之斯。
’(子濯孺子便)说:‘我死不了啦。
’给他驾车的人说;‘庾公之斯是卫国优秀的射手,您却说您死不了,此话怎讲?’(他回答)说:‘庾公之斯曾向尹公之他学射箭,而尹公之他向我学射箭。
尹公之他是正派人,他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正派。
(正派人是不会杀死他的老师的。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_0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浅谈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浅谈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
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老年。
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要成功越过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人在少年时很容易冲动,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出事。
这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者看得更客观、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会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
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
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
假如一个更好的职位最终没有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
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心态容易走向平和。
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
这里面其实大有深意。
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用减法生活。
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
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我们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
抱怨儿女,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了,现在都去忙了,连回家来看看都没有时间;抱怨说我们当年干革命,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现在一去外企就挣三四千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如果老在说这些东西,那么原来的所得就变成生命的一种隐痛,一种负累。
传统文化中的交友之道,孔子论语的交友观

传统文化中的交友之道,孔子论语的交友观孔子论语的交友之道一、朋友的作用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
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
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
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
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
“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
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
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子贡问何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
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二、结交朋友的标准《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
论语中论交友之道

论语中论交友之道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爱因斯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子交友的作用1.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朋友自远方来,相互切磋砥砺,辅仁进德,是交友之乐。
2.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用道义去交朋友,通过交友辅助仁德的修养。
”孔子告诉我们,交友可以提升自己的仁爱品德修养。
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这两则《论语》告诉我们,交友可以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可以使人们变得纯洁高尚。
怎样交友1.慎择友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pián)辟(pì),友善柔,友便(pián)侫(nìng),损矣。
”——子曰:“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利的。
结交阿谀奉承的人,结交当面奉承背后诽谤的人,结交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孔子明确的告诉了我们该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不该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即要与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
而同阿谀奉承的人、当面奉承背后诽谤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则是有害的。
2 .明疏密有一则古老的哲理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群豪猪为取暖而挤做一团,当它们身上的刺把各自刺痛时,它们又立即散开,但是天气寒冷又使它们不得不再次挤到一起,又再次分开。
这样反反复复后,它们总算知道还是不要离得太远,但也绝对不能挤到一块儿。
距离太近了,互相伤害;距离太远了,又感到寒冷。
豪猪如此,朋友之间也是如此。
子游曰:“事君数(shuò),斯辱矣;朋友数(shuò),斯疏矣。
”——子游说:“服事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3篇

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3篇《论语》中才对交友有明确的标准。
孔子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意思是好的朋友有三种,坏的朋友也有三种。
下面是OK带来的论语读书心得交友教书之道,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在讲论语之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交友平台的标准,谓之,益者华新损者华新。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豁达要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耐性给你意志力,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沉静是这个世界上为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这样的话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信念来得恒久。
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
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以下选择。
知道了六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分析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急功近利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时时刻刻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
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软弱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马上,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眼皮底下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常常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类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牟取的小人。
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透过,而这时往往你已经金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论语》读后感(15篇)_1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交友之道——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讲交友理想中的是中行之人,就是优先会选择守着中庸之道行动的人,如果不能和中行之人交往,退而求其次,孔子讲我肯定是跟狂和狷这两类人往来做朋友,“狂”是傲慢自大的意思,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愤青;“狷”是耿介、洁身自好的意思,有点类似于孤僻的人。
孔子为什么要和狂者、狷者交朋友?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思考问题有阴阳两面,狂者的缺点是骄傲自大,但是他们的优点是有进取精神,狷者的缺点是比较孤僻,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但是优点是有自己的人生底线,原则操守,有些事情是不做的。
我们从中可受益,一个人最好跟仁人志士,跟君子来往,如果没有,就和狂和狷两种人来往,这是儒家评价人的标准和交友准则。
孔子谈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也谈到刚毅木讷近仁。
刚是刚强,毅是坚定,木是呆板,讷是言语比较迟钝。
孔子说有这四种性格就接近仁了,他提倡者四种品德。
起初喜欢华丽动听的言语,实则易不实,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语贵简,忌烦,言简意赅就好。
猜想毛主席给自己女儿取名李讷,可能有美好期待在里面吧,其他章也谈到孔子提倡守仁守礼,提倡有知,仁,庄;厌恶四方面,总结起来就是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缺乏明理之心)的人。
对照惭愧,犯过很多,须重点修八德,尤其是仁,仁为本,本立道生,切身落实才是功夫,当事上检验,事上磨练。
求同还是求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非常熟悉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的理解是如果两个人人生观,婚姻观,价值观,谈任何的问题观点都一样,那可能其中一个人就是多余的,所以作为君子不追求同,允许差异,求同存异,处和谐就好,但是小人追求的正相反,忽略相互理解和包容,忽略和去求同是忌讳,这种一致也只是表面的,意义不大。
对照更发觉自己的问题,经典智慧,引人深思,学而实习,受益良多。
《论语》读后感2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和传颂。
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于交友之道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阐述。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孔子强调了交友的重要性。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和谁在一起,都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优秀的人作为朋友,与他们交往,从中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孔子还提出了交友的标准。
他说:“与君子交,其道也正;如不得其交,则与人亦可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君子交往,可以学到正道,如果不能与君子交往,那么与普通人交往也可以。
这里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
因此,我们在选择朋友时,应该注重对方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是只看重对方的财富和地位。
孔子还提出了交友的原则。
他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行而有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朋友之间要言出必行,行出必信,要有诚信和义气。
因此,我们在交友时,要讲究信用和诚信,不要轻易许下承诺,更不要背信弃义。
孔子还提出了交友的态度。
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地位,要担心自己没有立足之地;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努力让别人了解自己。
因此,我们在交友时,要保持谦虚、诚恳的态度,不要自大、自负,更不要妄图利用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强调了交友的重要性、标准、原则和态度。
我们在选择朋友时,应该注重对方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讲究信用和诚信,保持谦虚、诚恳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从中学到正道,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关于交友的论语

关于交友的论语引言:交友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古代,孔子对于交友的看法也是非常重视的,他的一些经典言论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
论语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第十一》)解读:孔子认为,无论与谁交往,都应该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与其只顾着自己的做法,不如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只有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论语二:子曰:“友,如其名:不如其实。
”(《论语·述而第十三》)解读:孔子强调了友谊的真实性。
一个真正的朋友不仅在名义上称得上是朋友,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中能够真心实意地对待你,给予你真正的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的朋友才是值得交往的。
论语三: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为政第十八》)解读:孔子强调了交友中的信任问题。
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言而有信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友谊才能够长久。
如果一个人在朋友面前言而不信,不守信用,那么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
论语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第二十三》)解读:孔子强调了与人交往时的态度。
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会拿自己与他人相比较,而是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而小人则喜欢拿自己与他人相比较,心态狭隘。
交友应该是平等互利的,不应该有优劣之分。
论语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公冶长第二十七》)解读:孔子告诉我们,与其担心自己在社交圈中的地位,不如关注自己在社交圈中的影响力和价值。
一个人在交友中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不应该盲目追求虚名。
要注重自己的实际能力和为人处世的品质,才能够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总结:从孔子的经典言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交友的启示。
交友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尊重他人的长处;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言而有信;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关注自己的影响力和价值,不追求虚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摘要:《论语》中19 次提到“友”字,含括了孔子及其弟子在交友方面一些问题,如注重交友的益处、如何交友和待友之道等。
朋友间可以相互帮助、提高,避免孤独、增加情趣;交友要做到诚实守信,交益友、不交损友;朋友相处应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保持适度的原则等交友观给后世以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论语;交友;益友;损友;诚信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将“友”解释为:“同志曰友,从二又相。
二又二人也。
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如左右手也。
”东汉郑玄注《大司徒》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师兄弟称‘朋’,志同道合的人称‘友’”。
《论语》中共有19 次用到“友”字,共三个义项,其中7 次作“朋友”讲,如昔者吾友曾从事于斯矣”;11 次作“交朋友”讲,如“匿怨而友其人”(公冶长);1 次作“敬爱兄弟”讲,如“友于兄弟”(《为政》)。
现代汉语词典中大都把“朋友”定义为交情较好的人。
可见古人说的“朋友”和现在说的“朋友”不是同一个概念。
古时“朋友”是两个概念,“朋”指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人,即现在的同学,“友”是志同道合的人,即现在的朋友。
可见《论语》中的“友”即朋友,“朋友”即同学和朋友。
《诗经·小雅·伐木》中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比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声?”从孔圣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路》),到鲁迅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有志之士都在不遗余力地寻求朋友,可见朋友之可贵。
下面就来谈谈《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一、如何交友
(一)诚实守信
诚信作为处世之本,是孔子对人际交往的要求。
的确,信任是架起友谊的桥梁,交友贵在“诚信”。
《论语》中有38 次谈到“信”字,其中就有24 次作“诚实不欺”讲,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可见“信”是孔子思想中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
它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对待工作等方面做到诚实不欺,讲究信用。
《论语》中多次强调诚信对于朋友的重要性。
孔子问弟子的志向时,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孔子也谈了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不讲信用是难以立身处世的,就像车子上失去了重要部件不能行动一样。
只有言行一致、讲究信用,才能取信于人,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学而》)孟子则将“信”视为处理“五伦”之一———朋友关系的道德准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吕氏春秋·贵信篇》中也提到:“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
”由此观之,古人都把诚实守信作为交友的重要原则。
(二)交益友不交损友
就朋友的分类而言,《论语》中有精辟的论述。
孔子提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可见,孔子所谓的“益友”,一要“人品”好,二
要“学识”广。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但并不是说无原则地乱交朋友。
先人们都很重视择友,隋朝王通在《中说·魏相》中主张“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责”,清代张廷玉在《杂兴》中指出“君子慎所择,休与毒兽伍”,就是说高尚的人在交朋友时要注意选择,不要结交品德不好的人。
朋友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颜氏家训》中所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众所周知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交“益友”的好处。
孔子说“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孔子是一个讲“仁德”的人,对那种“巧言令色”之人他当然视其为“损友”不可交。
又说:“无友不如己者。
”(《学而》)孔子把不如自己的人视为“损友”。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公冶长》)孔子认为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十足的恭顺,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却同人交朋友的人实在可耻。
由此可见,“损友”在孔子看来是绝不可交的,交了这种人只能使自己道德败坏,屡犯过失而没有好处。
选择朋友,建立友谊,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事业成功的需要。
结交一个挚友,不仅使你感受到友谊的快乐,而且使你得到有益的启示。
那么如何对待朋友?
(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就是在交往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为了自己的快乐和方便影响别人。
这是一种文明的、有道德的交往方式,也是人际交往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就是说在与朋友相处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里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卫灵公》)曾子说:“吾三日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由此观之,孔子及其弟子是时时处处践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
俗话说:“让人一尺,人敬一丈”,只有相互宽容,友谊才能长青。
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泰伯》)这就体现了曾子的朋友顔渊谦虚的品格和宽阔的胸怀,被人欺辱也不计较,充分说明他待人之宽容大度。
孔子还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公冶长》)这也反映了孔子对伯夷、叔齐宽以待人、为人厚道的胸怀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四)做到适度中节
人们常说“物极必反”,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要使友谊长存,朋友间应把握行事举止的尺度,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朋友。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季氏》)这里的“躁、隐、瞽”就表明应根据不同情况,择时择人,决定自己的行动。
子贡向孔子请教待友之道时,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颜渊)也就是说朋友相交应做到适可而止,不要自讨没趣。
朋友毕竟不是家人,对朋友要求不能过于苛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独立的人格,不探问朋友的隐私便是交往的界限。
游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里仁》)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还说:“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乡党》)就是说朋友之间馈赠礼品不太必讲究烦琐的礼节。
若在礼节上应酬过多、过重,不仅会增加彼此的负担,还会使人觉得庸俗,进而淡化朋友关系。
二、总结
孔子及其弟子虽离我们远去,但《论语》中所暗含的广交益友、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适度中节等交友原则仍值得人们借鉴。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人们的交友范围日益扩大,交往方式也日渐增多,如果择友不慎,难免会结交一些思想败坏、行为不轨、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这就启示人要谨慎择友,最好坚持一定的择友原则,结交一些德才兼备、诚实正直、见闻广博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论语别裁》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