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3篇.docx

合集下载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_0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_0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浅谈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浅谈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

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老年。

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要成功越过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人在少年时很容易冲动,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出事。

这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者看得更客观、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会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

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

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

假如一个更好的职位最终没有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

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心态容易走向平和。

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

这里面其实大有深意。

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用减法生活。

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

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我们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

抱怨儿女,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了,现在都去忙了,连回家来看看都没有时间;抱怨说我们当年干革命,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现在一去外企就挣三四千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如果老在说这些东西,那么原来的所得就变成生命的一种隐痛,一种负累。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以为《论语》中交友的章句并不是很多,但读之最“切己”,在这里谈谈自己的浅见。

下面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欢迎阅读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篇一浅谈《论语》中的交友之道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

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

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又有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本学期吾选修了《文史要籍导读》之课,得有机会学习了解《论语》。

切想“终身尽多”,避做“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但终是资质有限,难以“熟读玩味”,仅作“一两句喜者”罢!《论语》博雅精深,涉及领域广泛:社会、政治、教育、人生、交友、孝道不一而足。

窃以为《论语》中交友的章句并不是很多,但读之最“切己”,在这里谈谈自己的浅见。

交朋友首先要择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有善柔,友便佞,损矣。

”说的是好坏朋友的标准。

好的朋友正直、诚实、见闻广博;与之相反的损友则是善于阿谀奉承、巧言令色、见风使舵,没有好的品行,也说不上见闻广博。

从这句里,我们可看出,夫子教导自己的学生要亲益友,远损友,他非常看重朋友的作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和正直诚实的朋友交往,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和多闻的朋友相交相谈相学,才能广博自己的学识,而有所得。

我觉得这是非常朴素但很受用的道理,也深深的渗入到中国的教育传统中。

从小在父母的指导、老师的教育里我们也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这种观念,只不过个人的价值观不同,益友损友的标准不甚相同罢了。

知晓了好友的标准,接下来的就是交好友了。

怎么能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直、谅、多闻”的“益友”呢?换言之,怎么去了解一个人呢?夫子也给我们留下了“金玉良言”:“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孔子认为,了解一个人,需要三个步骤: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小人;要观察他做事的原由,如果做善事,并非出于善的原由,也不是真正的君子;然后进一步体察他所乐的事情。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范本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范本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范本论语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范本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范本篇1“一则小故事蕴含着一个大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

”请您和我一起走进《论语》,它会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阳光。

《论语》分为十一个部分,有《论语学而》、《论语为政》、《论语里仁》、《论语庸也》、《论语述而》、《论语秦伯》……一天,我刚看完手中的《论语》,下楼玩耍时,看见一名男子扯着一位老奶奶的衣领,恶狠狠地说:“我少给了你的钱又怎么了,你能把我怎么样?”眼看千钧一发的时刻就要来到,我怎能不“拔刀相助”?想到这里,说时迟那时快,我三步并作两步,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先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然后振振有词地学着《论语为政》里面地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你连泛爱众而亲仁都没有做到,你还有什么希望可谈呢?”那名男子听了我的话,脸一下子红了,他对我说:“小弟弟,你说的很有道理,我应该向你学习。

”周围围观的人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就这样,一场“可怕的战争”结束了,我也一不小心“出了名”。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突然觉得自己在平时做的还不够好,不过我也不会放弃,我们现在主要是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做一名好学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范本篇2我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现在正学《论语》。

我理解最深的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意思是:学到了知识后,你经常去温习它,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在我没学《论语》之前,我对学过的课文,很少去温习它,我把许多大好的时光都浪费了。

每天放学回家,妈妈总是叫我去读书,而我却找各种借口出去玩,还时常惹妈妈生气。

自从诵读《论语》之后,对照书中的内容,我羞愧万分。

心想:我一定要按照孔子说的话去做。

于是,我试着去做了两周。

每天放学后都温习功课,并做简单的笔记。

论语交友论文1000字

论语交友论文1000字

论语交友论文1000字篇一: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提要]:在《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是很多的,譬如“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等。

在对友的要求上,它要求作为朋友,必须有仁德,正直坦诚,言而有信等。

在对友的态度、礼仪上,它要求一个人必须乐友,听其言而观其行,忠告而善道等;在如何结交朋友上,要以诚信作为交友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在如何与友相处方面,指出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互相责善而和睦共处,不要过于烦琐,要持之有度。

这些交友之道至今对我们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论语》交友之道礼仁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方面的思想和智慧,譬如何为君子和小人,如何为政,什么是忠恕、仁和礼,如何对待天、命、鬼神和卜筮,如何对待人生,如何教育学生等等,而如何交友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归纳来说,《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主要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的,即对友的要求,对友的态度、礼仪,如何结交以及如何与友相处四方面。

下面主要针对这四方面内容作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篇二:从《论语》中感悟交友观从《论语》中感悟孔子的交友观摘要:朋友,指的就是那些怀有共同志趣且心意相通的人,是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的群体。

朋友间能够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美好事物、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个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论语》里对这些早已有了许多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论语交友观一、交友的作用在论述交友之前,首先要明确“友”的基本概念。

在现代汉语中,“朋”和“友”都是“朋友”的意思,所以现在人们说“交友”,也就是笼统地说“交朋友”。

但是在《论语》中,“友”和“朋”虽属近义词,但是其涵义却有明显差异。

《论语注疏》解释道:“郑玄注《大司徒》:‘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_心得体会范文_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_心得体会范文_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那么我们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朋友对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看看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心得,欢迎阅读。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一1;怕爹是孝顺,怕老婆是爱情。

2;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3;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4;我们可以躲开大家,却躲不开一只苍蝇。

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5;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6;笨男人+笨女人=结婚;笨男人+聪明女人=离婚;聪明男人+笨女人=婚外情;聪明男人+聪明女人=浪漫爱情。

7;任何一个傻瓜都会引诱一个姑娘;但是知道怎样离开她只有成熟男人才能做到。

8;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9;你必须亲自丈量脚下的每一步路。

10;对自己的评估,只有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

11;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12;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13;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14;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15;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16;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17;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感情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8;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19;一个人的成功在于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位置。

20;敢于亮出自己的弱项仍然可以得到人的尊重。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二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由此可以看出朋友是多么重要,看这一个人的朋友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怎么样。

朋友就像镜子一样,从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所以,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论语》中对交友有明确的标准。

《交友之道》读后感(推荐5篇)

《交友之道》读后感(推荐5篇)

《交友之道》读后感(推荐5篇)第一篇:《交友之道》读后感《交友之道》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交友之道》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朋友和我们的友谊是否能天长地久,那就要看看你怎样去交友,怎样的朋友才是真心朋友呢?无聊时,拿起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随便一翻,眼前出现了四个大字:交友之道。

一看就入了迷,告诉了大家:有三种朋友对自己有帮助,就是所谓的“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也就是正直的、诚实的、见多识广的`朋友。

而千万不要交上会拍马屁、“两面派”和“光会耍嘴皮子”这三种坏朋友!读了《交友之道》后我懂得了很多,但没有亲身实践过,我还是有些疑惑,不知桃李满天下的孔老夫子说的到底正不正确,我准备交个朋友试一试。

我想了想,确定了目标:雷珺杰,她是一个正直,诚实,见多识广,能说会道的人。

老师常常表扬她。

我想和她交朋友一定会有收获的。

星期一,我来到学校,直奔向雷珺杰,把想跟她做朋友的事告诉了她,她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还说:“好啊!还需你多多指教。

我一定会成为你的好朋友的。

”有了她这句话,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在以后的这几天里,我和她互相帮助,交换学习方法,成绩也突飞猛进,有了明显的进步,最大的进步是爱看书了,从书中学到知识,得到了乐趣。

这还真得感谢她——我的朋友雷珺杰。

上个期末考试,她考了很好的成绩,而我却考得很一般,朋友向我走来,得知我的成绩后,看我愁眉苦脸的样子,淡淡得笑了笑,我想她一定会嘲笑我,谁知,她不但没嘲笑我,反倒关心我,安慰我起来,她温和的对我说:“不要难过,还有一次机会,加油努力吧,胜利会向你招手的!”听了她这几句对朋友鼓励的话,我感动了,是她的鼓励和友爱让我有了动力。

我决定加油努力,勤奋学习,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我相信,我是最棒的!正如孔子说的那样,这样的朋友才是真的好朋友,我的真心朋友!我真希望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篇一: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古往“交友之道”今来“绿色交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打开《论语》,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古人正向我们走来——孔子,一个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家和政治家,一个影响中国两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一个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全部与当今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可成为一面镜子,供后人们照
1/ 1。

《给青少年讲论语 :识人交友》读后感3篇 800字

《给青少年讲论语 :识人交友》读后感3篇  800字

读《给青少年讲论语/识人交友》有感读完樊登的作品《给青少年讲论语:识人交友》,我的内心感慨万千。

作者以《论语》为蓝本,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示了孔夫子的智慧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实用价值。

作品从识人的方法、把握分寸和界限、维护关系以及高效沟通四个层面出发,让我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书中提出“学会识人很重要”,通过对于孔子观察人的“三个角度”解读,使我领悟到,判断一个人的品行,不应只看其表象或听闻,更应依托于实际行动和言行一致。

这启迪我在生活中应更加注重实际行为,而不是表面光鲜。

作品强调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际境界,提倡在友情中既要亲切友好,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的交友观念让我对未来的人际关系有了新的定位。

尊重彼此的独立人格,是维持长久友谊的秘诀。

书中还细致阐述了如何与人高效沟通的技巧。

在孔子的“四戒”——不妄动、不妄听、不妄视、不妄言中,我明白了在日常沟通中要注重言行得体与适度。

尤其是在介绍他人或发表意见时,考虑到场合和方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实则对人际关系的和谐至关重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经典智慧,还获得了实际操作人际关系的指南。

尊师的引导,使我得以在千年古训中找到现代生活的航标,也让我对未来立足于社会的能力充满了信心。

书中的理念不但丰富了我的认知,更在我心灵深处播下了成长的种子。

它不只是一本普通的读物,而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给青少年讲论语/识人交友》读后感沉浸在《给青少年讲论语/识人交友》的世界中,我仿佛与古人孔子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樊登老师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将《论语》的精神娓娓道来,让孔子的智慧成为我们青少年的识人指南。

书中关于识人方法的章节令我受益匪浅。

透过“话痨”、“根据行为识人”等例子,我学会了不被外表所迷惑,而是要结合行为和言语去洞悉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这不仅是社交技巧,更是人际交往中的智慧。

书中提出的“无原则的守信是愚,过分的恭敬是失礼”等理念,让我意识到与人交往中把握尺度和界限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3篇《论语》中对交友有明确的标准。

孔子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意思是好的朋友有三种,坏的朋友也有三种。

下面是带来的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

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选择。

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

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牟取个人利益的小人。

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的态度。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篇二: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

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

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

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心情。

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所以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

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

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

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

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

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篇三: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由此可以看出朋友是多么重要,看这一个人的朋友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怎么样。

朋友就像镜子一样,从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所以,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论语》中对交友有明确的标准。

孔子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意思是好的朋友有三种,坏的朋友也有三种。

我们应该善交益友,才能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区分朋友的好坏呢?什么才叫“益友”呢?在《论语》中,孔子判断朋友的好坏有明确的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意思是,好的朋友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要会宽容,还要广见博识。

而性情暴躁的朋友,优柔寡断的朋友,心怀鬼胎的朋友,则是坏朋友了。

是的,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个为人正直,坦荡荡的,刚正不阿的人,那么,经常和他呆在一起,你也会变得正直,坦荡,刚直不阿了。

所谓“近朱者赤”。

一个好朋友,应该是宽容的,宽容一直是孔夫子所提倡的。

如果一个人很宽容,说明他心胸宽广,目光长远,心灵勇敢,有君子之气质。

和这种人在一起,自己的心灵也会变得清澈明亮。

变得勇敢起来了。

所以,北师大的于丹教授说:“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一个广见博识的朋友就像词典一样,会告诉你许多你所不知道的事情。

为你在认识世界上节省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有了这样的朋友,自己的见识也会变得更加宽广。

而相反地,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会给你带来的烦恼,甚至也会影响你的心情,使自己变得烦躁。

如果你有一个优柔寡断的朋友。

当你向他倾诉一件事情时,他的优柔寡断可能也会影响到你的判断。

甚至可能会使你丢失很多的机会。

而一个心怀鬼胎的朋友就更交不得了。

这样的人有可能会利用你,甚至让你走上犯罪的道路。

那么,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呢?孔子认为这必须要有两个前提,即是“仁”和“智”了。

“仁”乃孔子论理的核心。

即是爱人。

这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之一的“意愿”了。

如果连交好朋友的意愿都没有,那“好朋友”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意愿”是交到好朋友的基本前提。

而另一前提就是“智”即是知人了。

就是说你要知道别人的能力,要知道他是否是“益友”。

所以孔子认为,具备了这两个前提,就能交到“益友”了。

每个人都想结识益友。

所以要想结识益友就要提高自身的修养,使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益友”。

孔子认为,人的一生有三个大坎,过了这三个大坎,则一生无大碍,就能成为别人眼中的“益友”了。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意思是,人在少年时易冲动,容易在感情上出问题。

所以,少年时,应把感情作为大事处理。

此为人生第一大坎。

壮年时,不要与人争斗。

有着一颗平常心,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益友”,但“血气方刚”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于丹教授说:“与其与他人斗,不如与自己的能力斗。

”是的,如果把与别人斗的心用在提高自己的能力上,那么,你的“益友”也会越来越多。

到了晚年,得到的东西往往会变成拖累。

所谓的“累于得”了。

我想,既然已经“血气既衰”了,那么,少一点苛责,少一点抱怨,除了会使自己变得坦荡以外,还会有什么损失吗?正如于丹教授所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朋友的前提。

交到好朋友就像给自己打开一个有善的世界,能让自己拥有光芒的一生。

”这也就是《论语》教导我们的交友之道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