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交友之道98823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中的交友之道,孔子论语的交友观

传统文化中的交友之道,孔子论语的交友观

传统文化中的交友之道,孔子论语的交友观孔子论语的交友之道一、朋友的作用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

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

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

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

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

“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

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

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子贡问何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

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二、结交朋友的标准《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

孔子与朋友的相处之道

孔子与朋友的相处之道

孔子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的交友之道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世如长夜。

可见孔子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大到如何治理国家,小到如何交朋识友,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今天,我们不谈“国事”,只论“交友”,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与孔子交个朋友,好好学学他的交友之道!道之一:善劝谏孔子认为交友不易,若不小心维护友情,朋友就可能离我们而去。

朋友不对,自然要说,但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就是说要摆事实,讲道理,好好忠告对方,如果朋友听不进去,也不要强人所难,自取其辱。

春秋时期,鲁国规定,若有人到国外出游,看到有鲁人在国外被卖为奴隶,可先将其赎回,归国后,再到国库报销。

孔子的一个朋友从国外赎回一个奴隶,但却没到国库去报销,别人都说他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对他说:“你做的有点不合适吧。

”朋友就奇怪了:“我赎了人,又不去报销,这不是好事吗?”孔子解释道:“问题不能这样看啊。

你赎人不报,将来别人看到做奴隶的鲁人,本想赎回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销,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你去报,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他可能就会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了。

所以,你的做法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回来,是有害的。

当然,我仅仅是说说而已,你想怎么做是你的权利。

”孔子有理有据地劝告朋友,但却并不强求朋友非要听从自己的劝告,而是给朋友留下思考的空间,这样做更有利于友谊的维护。

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处事的方式方法。

所以,不必苛求朋友非得听从自己,按自己的方式行事,以免失去了朋友间的平等,让友谊生出异味。

道之二:尚自然孔子好交友,“乐多贤友”被他列为与人有益的三种喜好之一,可他从来不刻意地去交朋友,他认为,真正的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就是说交朋友要随缘、要顺其自然。

孔子这种尚自然的交友之道,值得我们好好学学。

有一次,孔子到郯国去,路上巧遇程子。

程子是个博学善辩之人,能遇到他,孔子特别高兴,二人聊得很开心,颇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兴奋之余,孔子回头对子路说:“拿一束帛赠给程先生!”子路心想,老师跟程子是首次相遇,无人从中介绍,已不合规矩,居然还送他东西。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孔子,作为一代圣人,仰慕他的人应该很多,按理讲,他至少不是孤独的罢,但事实却不是如此,纵观历史文献,我们不难发现他还真没有几个知己。

怎么会这样呢?让我们走进论语,去看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择友、待友标准。

如果说“以文会友”是他择友的重要标准的话,“以友辅仁”则是孔子择友的目的,结交朋友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

简单说,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为了和朋友一起来救济那个日渐衰落的社会。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从深层次来看渗透的是孔子热心救世的人生理想。

《论语》的交友之道,可分为选择朋友和对待朋友两部分。

1、对于选择朋友。

A、交友必须交志同道合的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很难想像两个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迥异甚至截然相反的人,会成为好朋友。

B、交朋友要交某方面超过自己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

C、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交友的三个标准:朋友应该正直,宽容,博学多才,不要性情暴躁,优柔寡断,花言巧语。

D、看对待过错的态度。

错误就像颗试金石,它能测试出人的性格品行,折射出人修养的高低,据此,孔子就可以看出是否可以成为朋友。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就是说人是各种各样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错,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总之,孔子认为交朋友是要有选择的,不能滥交,要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进行。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考察一个人所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朋友是面镜子,它可以照出我们自己。

谈《论语》的交友之道,

谈《论语》的交友之道,

谈《论语》的交友之道谈《论语》的交友之道《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但是对一般人来说《论语》犹如高山上的一棵苍松,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

也很难让人读懂。

而于丹老师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领到大众眼前,与我们对话,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使《论语》真正走到了我们心里。

读了这本书,使我觉得孔子在两千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社会里仍然那么实用,特别是经过于丹老师的经典诠释,把两千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对其中所讲的交友之道感悟最深。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的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论语》在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坦荡荡,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

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是一种美德,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

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这一句 人人耳熟能详的话里无不渗透着朋友对于一个人 的社交生活的重要意义。
孔子在《论语》中也曾强调过交友的重要性, 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 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 便佞,损矣。
所谓“益者三友”确判别 是非的朋友。 其二“友谅”,是指个性宽厚的朋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其三“友多闻”,顾名思义,即“拥有多的见识”指知识渊博 的朋友。
例证 益友:管鲍之交 损友:林冲与陆谦
谢 谢 大 家
所谓“损者三友”即: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其一“友便辟”。就是有怪癖脾气的一类人,亦或者可说喜 好谄媚逢迎善于言辩,使人对他觉得有动辄得昝之难的朋友。 其二“友善柔”,即个性非常软弱,依赖性极重。 其三“友便佞”即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的一类。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说到交友之道 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交给我们一种智慧,选择 一个朋友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孔子认为想交好 朋友:一是意愿,二是能力。第一是要有仁爱之 心,愿意与人亲近,有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 有辨别能力,即正确的择友之道。这样才能交到 品质好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你交什么样的朋 友,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交友的三个原则

孔子交友的三个原则

孔子交友的三个原则
孔子交友的三大原则:
一、以礼让优胜。

孔子说:“君子之交,乐而友以优胜。

”以礼让优胜,即使在贫穷中,也要用心灵去穷尽你的礼,只有这样交朋友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和融洽。

二、以诚待人。

孔子说:“君子之交,诚信以道。

”以诚待人,不仅要表现真诚,还应当以身作则,具备完美的诚信,承担责任,恪守约定,说话可靠。

三、以忠贞久之。

孔子说:“君子之交,忠贞久之。

”以忠贞久之,要识别虚伪、谎言,用真诚去感恩,对他人言行表现出忠诚。

友谊中应勇于承担责任,相互尊重,坚守信用,持久不变。

孔子对交友之道的见解

孔子对交友之道的见解

孔子对交友之道的见解孔子对交友之道的见解其实很有意思,简直像是一剂良药,能让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些许清晰。

他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听着就让人觉得暖暖的。

想想啊,朋友从远道而来,心里那种开心,谁不想体验一下呢?交朋友其实就像种树,慢慢滋养,浇水施肥,才会开花结果。

孔子教导我们,要选对朋友,交对人,别让身边的人变成绊脚石。

还有“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个说法也很耐人寻味。

朋友之间不一定要天天腻在一起,保持适度的距离才更显得珍贵。

就像老酒,越放越香,没必要天天喝。

真正的朋友,彼此之间有默契,虽然不常联系,但心里都知道,随时能聊得开。

这种感觉,真的是很美妙啊!再想想那些整天打电话、发消息的朋友,有时候真的是有点儿烦,对吧?我们需要的是那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

孔子还有一句话“礼之用,和为贵”。

这话说的真好,友谊里最重要的就是和气。

在朋友之间,难免有摩擦,谁没有过争吵呢?这时候就得靠礼来调和,像是调味品一样,增添友谊的风味。

大家总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能不能和气解决,就看你的智慧了。

和气生财,这话不光适用于生意,朋友之间也是一样,和气才能长久。

再说说孔子强调的“君子以文修身,以礼待人”。

这句话让我想到,交朋友得有自己的修养。

你想想,一个素质不高、没文化的人,真的能交到好朋友吗?当然不行。

我们得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

孔子这家伙真的是个哲学家,他的道理好像就藏在日常生活中,细水长流,给人一种亲切感。

还有就是孔子提到的“志同道合”,这就是交友的精髓!找朋友的时候,千万别光看表面,要看心灵深处。

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谈天说地,真是一种享受。

你们可以一起聊理想、聊人生,甚至一起瞎扯淡,嘿嘿,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下围棋,心有灵犀,一招一式都能心领神会。

生活中,有多少朋友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走到一起的?这真是个美妙的事情!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朋友如同明镜”,这也是孔子的智慧。

真正的朋友能照出你的优点和缺点,帮助你成长。

略论孔子的交友之道

略论孔子的交友之道

略论孔子的交友之道[摘要]在交友方面,孔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主要散见于《论语》各篇,内容丰富。

本文拟从为什么交友、怎样择友及如何与友相处等三个方面,对孔子的交友之道作一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孔子交友择友一、为什么交友孔子十分重视交友,也乐于交友,他把多交贤友视为君子“三乐”之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喜悦的心情更是溢于言表。

孔子为什么乐于交友呢?因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切磋、相互劝勉,正如他所说的“朋友切切、偲偲”。

这种切磋、劝勉主要涉及学问和道德两个方面,换言之,交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切磋学问、增益道德。

对此,孔子的学生曾子体会颇深,他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无常师,这是他成为渊博的学者的重要内因,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他有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朋友。

正如《学记》所指出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交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文会友”,朋友之间相互切磋学问,相互探讨,从而使思路开阔,学有进益,否则便孤陋寡闻。

这应该是孔子的经验之谈,他自己也从中受益颇多的。

所谓“以友辅仁”,是指取友之贤以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主张“友其士之仁者”,因为士之仁者可助己成德,共进于道。

孔子言行高洁,严于律己,他的深厚的道德修养也得之于朋友的帮助。

孔子自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友之贤则思与之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见友之不贤而反省自己,引以为戒。

朋友之间相互责善,如此,则道德自有所进。

二、怎样择友孔子乐于交友,但是并不主张滥交,在择友方面,他提出了很多标准。

1.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因为与不如己者交友,无益有损。

所谓朋友,或者能帮助自己培仁进德,或者能为自己授知解惑,是以一定要结交胜过自己的人。

如此,才能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就有道而正焉”,从而不断获得教益。

2.道不同,不相为谋朋友一词在古代意指志同道合者,所谓“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在择友标准上,孔子很注重“志同道合”,朋友要“合志同方,营道同求”,共同弘扬儒家的仁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交友之道》一、朋友间的交往——“缘”说到朋友,每个人都会觉得很温暖,朋友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罗马一位作家西塞罗说过,朋友就像阳光一样,从生活中取消阳光,不堪设想,它有温暖也有光明。

人和人相处的缘,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方面,缘有长短,有的人缘很长,一辈子的朋友,有些人可能说不定就是一时之间;第二个是缘有深浅,有的缘很深,有的缘很浅;第三个是缘有好坏,叫善缘和恶缘。

我们谈到交友从缘来看,是因为命中注定的事通常是在家庭范围内,父母和子女,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关系;在社会上,朋友往往是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通常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缘就是指条件而言,后面的发展就可以从缘有长短,缘有深浅,缘有好坏来看。

二、孔子的交友之道从《论语·季氏》的几段材料可以看出来:首先孔子的朋友很多,但是他和朋友来往的时候价值观好像有点特别,有这么一句话:“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乡党》)朋友送给我礼物,虽然是车马,古代车马很贵重,只要不是祭祀祖先的肉,我是不会作揖拜谢的,作揖拜谢代表内心和外表是一样的,非常诚恳,送车跟马,我就不拜谢,但是你送我一块祭祀祖先的肉,虽然只有几块钱,但是祭拜过祖先之后,代表你把我当成你家族的朋友,祭拜祖先的时候还想到我这个朋友,就是情意深重,要拜谢。

古人有一句话,朋友有通财之谊,从这个情况看孔子交朋友是一种很高贵的情操。

另外一句话说,“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病”。

(《论语·乡党》)朋友死了,没有人料理丧事,通常这种情况有两个理由,一是家道中落,另外一个是子孙不孝,朋友过世这没有人管,这是很难过的,孔子就说我来负责丧葬,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他不会说太麻烦了,让我来管,不是要花钱花时间力气吗?孔子听到后说,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你找到和你自己目标相近或相似的人和你相处,就会感到充实,充满无尽的能量,到任何地方去都不会觉得孤独,所以孔子对于朋友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孔子交朋友,不是每一个都有很深的交情,交朋友第一个要考虑道义,第二个考虑礼仪,要有规范。

如果讲道义的话,交朋友还是要考虑志趣的,道义作为我们的目标,志同道合;那么礼仪的话就被规范出来了,比如孔子有一个好朋友,他到卫国就住在蘧伯玉家中,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所以有一次蘧伯玉派一个朋友到鲁国看望孔子,孔子和他见了面就问这位来宾,我那位老朋友如何?这位来宾就用了一句话来回答,蘧老先生想要改善自己的过错,没有办法,怎么办?这个使者走了之后,孔子说,真是一个好的使者,替别人传话的使者。

所以他跟蘧伯玉做朋友,两个人通消息的时候说我想改善自己的过错,还没有做到。

他的这个朋友每天都在进步,人们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这个刮目相看是说感觉到,不断在成长,还有一句类似的话是,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言语乏味。

可以看出人只有在不断的求知,不断的修德这两方面改进才能不断的改进生命,而孔子和他的朋友也都可以说是志趣相近。

三、孔子的交友原则1.志趣相近,理想相同说到志趣,就是志向跟兴趣,孔子说:“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第一》),这个“如”不是比较的意思而是相似的意思,不要交和自己志趣不相似的人,你们的志趣不相似的话,根本不可能来往,比如今天放假我要爬山你要游泳,我要打球你要下棋,不能结合到一起,志趣如果差别远的话。

我们都希望交到好朋友,但是老师希望交到好朋友,你自己不能成为好朋友这不是办法,所以我们这样解释是想把它的范围应用的更广一点,志趣相近。

2.真诚相待交朋友一定要真诚,所谓的“忠告而善导之”,忠告就是忠言逆耳,你有毛病,别人都不好去讲,我作为你的朋友要像镜子一样来照鉴你,善导就是好好的引导你,用好话设法好好的劝你,又能够用些方法来引导你。

那么后面还有话要说,“不可辄止,毋自辱焉”。

如果劝你你不听,那就算了,朋友之间是平等的,如果不平等就成了老师和学生,老师一说学生就要听,不然考试过不了关,朋友的话大家如果不平等,志趣不相投,那么改变的越多,可能越走越远。

有些人年轻的时候是生死之交,一起干过许多伟大的事业,后来就不同了,老年了根本就不能讲一句话。

所以人生充满了各种改变的机会。

3.中行中行代表言行都很恰当,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论语·子路》),我们上次提到狂者,代表之一就是曾参的父亲曾点,他就是狂者,张口就说古代人怎么样,好像是有高规格的要求,交朋友交到狂者,一起奋斗进取向上,但是这不容易找得到,至少可以交到狷者。

所以我们交朋友为什么以这三个为标准,因为大家都在受教育。

我长期在学校教书,很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受教育后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狷者,有所不为。

受教育的结果就是你不屑于做某些不够水准的事,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可以得到某些利益但是我不想做,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

太没有水平了,受过教育之后,这些都是下三烂的水平了,在背后对付别人的事情不做,有所不为,所以狷者以非常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要做到某些不好的事情,但是还没有积极的做到某些好的事情,要分开。

狂者要进取,孟子把它合在一起,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不能什么都要,你要选择,你选择这些你就要放弃那些,你什么都要,你什么都得不到,如果说有狷者这样的朋友,再有走向狂者这样的目标,最高的理想是中行,中行就是后面说的中庸,言行适当,中庸这两个字容易引起误解,它要一个人不偏不倚,最后变成墙头草了,所以我对中行的理解可以用一句话来理解:当狂则狂,当狷则狷,叫做中行。

有些人的性格偏于狂者,总是进取,不知道收敛,像曾参的父亲就是一位,曾参的父亲很了不起,孔子称赞的学生除了颜渊外,他是有所保留的,他对于曾点,曾参的父亲,他的志向,孔子是非常敬仰的。

【案例1】有一次孔子有四个学生在身边: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

孔子先说,我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常常说没有人了解你们,孔子也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不希望学生知道没有人了解他们,今天给大家一个机会说说你们将来要做什么。

子路立刻就说,子路性格比较豪爽,他不说别人也不敢说让我来治理一个国家,旁边有大国要欺负它,我照样可以把国家振兴起来不怕别人的欺负。

孔子笑了笑,接着问冉有,冉有比较内向,说,我做的话,一个小国家勉强可以,至于礼乐我还要请专家来做,我只能把国家的内政做好,文化方面还得请专人。

到公西华的时候,他说我希望当礼仪官,也就是外交官,国际上外宾来的时候,我可以招呼一下,接待一下,担任所谓的司仪这样的位置。

这三个人都讲完了,一个当政治家,一个当军事家,一个当外交家。

都是各自的志向,这时候孔子问曾点说:点,你的志向是什么,回答说:“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先进第十一》)这就代表在别人谈话的时候,曾点负责背景音乐,他弹瑟,让大家说的时候心情愉快,这个时候他就把瑟停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推开,站了起来说,我和各位同学不一样。

孔子说没关系,各自说说各自的志向。

他就说了,这段话是最令人向往的:“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听后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为什么欣赏曾点的志向,这在一般的考试中是不及格,别人当外交家、军事家之类的,为国家服务。

他那个志向呢?说春天快结束了,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边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边唱歌一边回家,这怎么算志向?这是生活的情调,但是孔子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为什么?因为他的志向配合:第一个,天时,春天快结束了,就不要想夏天、冬天的事情了;第二个,地利,靠近沂水,就去沂水游泳,不要说我要游长江,这边有舞雩台,就到这里吹吹风,不要说别的;再加上人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不要说只有一百个人你才出门,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那三个同学一看老师欣赏曾点的志向,就知道自己不及格了,就离开了教室,这时候曾点发现他自己被老师肯定了,就有点得意忘形,露出马脚了,为什么呢?曾点真的做得到吗?你看看他问的问题就知道,他也有自己的限制,比如他说,老师在子路说完志向以后,你为什么微笑了一下?你看,他在弹琴,他还观察那么细!孔子就说了,治理国家要以礼让为主,他一点都不谦虚,立刻说我要治理国家,太骄傲了,所以故意笑了他一下。

他第二个再问,冉有只能治理小国吗?冉有治理小国,谁能治理大国?孔子这么回答,冉有是谦虚,你不要以为冉有只能治理小国。

第三个,公西华只能当一个小小的司仪吗?孔子说他怎么是司仪呢,他是外交官。

从这里可以看出,曾点一得意,就又开始比较了,你既然要自得其乐,就要化解与别人比较的心,另外三个同学已经不及格出去了,你就放人家一马,你还要乘胜追击,他怎么样,他怎么样,念书的地方就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四、“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友损友都是友,我们交朋友很多时候是缘分成熟而成的,朋友也会慢慢改变,改变到什么程度不能成为朋友了,没有人可以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

1.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直代表真诚而正直,这是交朋友第一种。

真诚正直的朋友一般也称为畏友,敬畏的朋友,他在场你就必须收敛,他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你做了一些事,别人知道了都无所谓,让他知道了,就会跑来告诉你,你再这么做就不是我的朋友,要划清界限,叫做友直。

如果朋友真的都这么正直的话,那真的很累,严重的时候不能开玩笑。

●友谅。

这个谅有两个含义:守信用和体谅。

谅这个字,作为守信用有它的意思,儒家对于守信用有非常精彩的看法。

【案例2】在春秋时代,齐国出现内乱,两个公子逃到国外看谁先回来就可以当国君,另外一个就完了,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所以产生了激烈的竞争。

这个时候就有两个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他们那个时候就有投资概念,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既然有两个公子,我们就一分为二,一人跟随一个,将来一定有一个成功的,讲好,将来一定要救另外一个,结果管仲选错了,鲍叔牙选对了。

公子小白回国,成为国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齐桓公问鲍叔牙说,你当宰相吧,鲍叔牙说不行不行。

他说你要成就霸业只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你,这个人是谁呢?管仲。

齐桓公说,别人还可以考虑,管仲坚决不行,因为两军对战的时候,管仲曾经一箭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高一点,低一点,齐桓公都没命了。

所以齐桓公说,管仲是我的仇人,管仲坚决不行,我还要杀他,鲍叔牙说你想成就霸业还要再考虑一下。

齐桓公这时收到一些情报,他对鲍叔牙说,你知不知道管仲当官的时候贪污过?鲍叔牙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

他为了赡养他的老母亲。

齐桓公又说,管仲打仗的时候有时候临阵脱逃你知道吗?鲍叔牙说,他家里有老母亲。

这么好的朋友都为你辩护了,齐桓公没办法,说好吧,既然你这么推荐,我就接受吧。

齐桓公就称管仲为仲父,拜他为相,所以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就靠了管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