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论交友之道

论语中论交友之道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爱因斯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子交友的作用1.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朋友自远方来,相互切磋砥砺,辅仁进德,是交友之乐。
2.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用道义去交朋友,通过交友辅助仁德的修养。
”孔子告诉我们,交友可以提升自己的仁爱品德修养。
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这两则《论语》告诉我们,交友可以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可以使人们变得纯洁高尚。
怎样交友1.慎择友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pián)辟(pì),友善柔,友便(pián)侫(nìng),损矣。
”——子曰:“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利的。
结交阿谀奉承的人,结交当面奉承背后诽谤的人,结交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孔子明确的告诉了我们该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不该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即要与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
而同阿谀奉承的人、当面奉承背后诽谤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则是有害的。
2 .明疏密有一则古老的哲理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群豪猪为取暖而挤做一团,当它们身上的刺把各自刺痛时,它们又立即散开,但是天气寒冷又使它们不得不再次挤到一起,又再次分开。
这样反反复复后,它们总算知道还是不要离得太远,但也绝对不能挤到一块儿。
距离太近了,互相伤害;距离太远了,又感到寒冷。
豪猪如此,朋友之间也是如此。
子游曰:“事君数(shuò),斯辱矣;朋友数(shuò),斯疏矣。
”——子游说:“服事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句子
1. “无友不如己者”。
就像我有个朋友,他总是积极向上,努力提升自己,和他在一起我也会不自觉地向他看齐,变得越来越好。
所以啊,要多和优秀的人交朋友,这样自己也能不断进步呢!
2.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哎呀,想想我之前碰到过一些朋友,有的真的能给我带来正能量,帮助我成长,可有的却总把我往歪路上带,这不就是孔子说的益友和损友嘛,真是太有道理了!
3. “君子之交淡如水”。
可不是嘛,我和我的好哥们之间就是这样,平时可能联系不多,但关键时刻绝对靠得住,这种清淡却真挚的友情才最长久呀!
4.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我和朋友约好了几点见面,那我就一定会准时到,绝不会失约,就如同这句话所说,诚信可是交友的基石呢!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和朋友们在一起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就会学习他们好的地方,看到他们不好的行为我也会反思自己有没有,这就是从朋友身上获取成长呀,多棒!
6.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记得那次多年未见的老友突然来找我,哇,那心情真的是无法形容的激动和高兴,可不就是这句话所表达的那种快乐嘛!
7.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我们朋友之间就会经常相互切磋、鼓励,大家感情都特别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和和睦睦,这种友情多让人羡慕啊!
总之,《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这些句子真的是太经典了,对我们如何交朋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啊!。
孔子的交友之道 三益三损

孔子的交友之道三益三损第一,志趣相近-孔子说“无有不如己者”。
第二,真诚相待,交朋友一定要真诚,所谓的“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
第三,选择朋友要中行,中行代表言行都很恰当--“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选择) 孔夫子有言曰,古有朋友,三益三损。
友直、友谅、友多闻,为益;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为损。
孔子告诉我们,交朋友要交正直的朋友(友直),心胸开阔的朋友(友谅),博学多闻的朋友(友多闻)。
不要去交那些脾气暴躁(友便辟),优柔寡断(友善柔),心怀鬼胎有心计的朋友(友便佞)在人生的旅途中当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困境,在这个时候如果您交到好的朋友会给你带来很大帮助,有时朋友的一句话,或一个建议可以让你胜读十年书,和少走很多弯路,人生如同风云,变幻莫测,难以预料,所以人都有旦夕祸福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在这个时候,如果有朋友给你指点或支援就会让你化祸为福,如果你有烦恼和忧愁找一个朋友诉说就会减轻这些苦恼,当然朋友有很多种,有狐朋狗友,酒肉朋友,萍水相逢一面之交彼此不了解的这算不上朋友,有句话叫做,患难见真情,在这个时候就能体现一个朋友的真伪,那些所谓的朋友就会露出原来丑恶自私的本性离你而去,而真正的朋友就会问你有什么需要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跟朋友玩心眼,喜欢利用朋友,他们认为朋友不是用来依靠的,而是用来利用的,他们这中心态导致他们,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在一些商场里面的图书,大多关于教你做一个有心计的人,教你如何玩脑袋,这一切导致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尔欺我诈,勾心斗角,在这些人内心深处都有这种心理倾向,所以他们看到这中书籍之后便很容易吸收进去,他们不知道朋友是什么概念。
更有甚者,他们认为只要心狠手辣,他们就会很成功,他们就会在社会上刀枪不入,他们把心狠手辣但做一件武器,可以保护自己,同时又可以伤害他人,他们认为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发现我们身边很多人抱着一本厚黑学,和三十六计,他们都想如何学的厚颜无耻,一个厚颜无耻的人他就如同哦具行尸走肉没什么区别,他们看着历史上的人物个个都是从厚黑走上成功,所以他们想借签历史上的人物的智慧。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交友之道的智慧。
以下是《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一些观点:
1.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认为,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诚信的人、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2. 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价值观和信仰不同,就不要与之交往。
因为这样的交往可能会导致矛盾和冲突。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他人交往时,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向他人学习。
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的优点,要向他们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
5. 朋友数,斯疏矣:交友不要过于亲密,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过于亲密的关系可能会导致矛盾和冲突。
总之,《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强调了选择朋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朋友相处。
通过选择益友、保持谦虚、反思自己等方式,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孔子——交友之道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 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 难,见得思义。”
•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点要考虑的: 看的要考虑是否明白,听的要考虑是否清楚, 脸上的颜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止要考虑是 否谦恭,语言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 是否谨慎,疑问要考虑如何向人请教,心里 不平时要考虑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时要考 虑不要忘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 时,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 气方刚,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 衰弱,要戒贪得。”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 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 圣人之言」。
•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 敬畏天命,敬畏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 小人不知道天所赋予的正理而不敬畏,怠慢 轻视高位的人,戏侮圣人的话。」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 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 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 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 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 有害的。”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 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 其老,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 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 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 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 有害的。”
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 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 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气
君子的正气 贤者的才气 仁者的大气
质
高尚的品质 优雅的气质 杰出的才智
孔子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孔子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孔子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三味書屋754》2016年06月26日編輯整理★★★★★★★★中國有壹句老話,叫做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可見朋友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麽在現實生活中,什麽樣的人才能稱之為我們的朋友,我們應當交什麽樣的人為朋友,如何與朋友相處呢?朋友分哪幾種?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損者三友1、損友一第壹種叫作“友便辟”,指的就是諂媚的,阿諛奉承的朋友。
妳指鹿為馬,他說那就是馬;妳黑白顛倒,他也贊同妳的看法。
這種人往往沒有原則,但有目的。
他能夠這般阿諛奉承,多半是要利用妳。
2、損友二第二種叫作“友善柔”,指的就是當面壹套,背後壹套,喜歡搬弄是非的朋友。
這種朋友常常斷章取義、巧舌如簧,最後改變了事情的初衷。
而真正的君子則是“訥於言,敏於行”。
遠離他們,是妳成事的前提。
3、損友三第三種叫作“友便佞”,指的就是誇誇其談、目中無人的朋友。
這種朋友往往壹聊天,就把自己和壹些名人、熟人扯上關系,自吹自擂,通過這樣的方式尋找自信,卻忽略了朋友的感受。
然而真正的朋友相處起來應當是舒服自在的。
這三類人要麽想要攀附妳,要麽會壞妳好事,要麽會讓妳覺得疏遠。
大多也不會在妳落魄的時候拉妳壹把。
所以不值得信賴和依靠,請盡早漸行漸遠。
益者三友1、益友壹找正直的人做朋友。
這個朋友人品是第壹位的,直來直去,不需要費太多的心機。
2、益友二與真誠而可信賴的朋友的人交朋友。
平時平淡若水,但是落魄的時候,默默無語拉妳壹把,這是真正的朋友。
歷史上有壹個稱為“白衣送酒”的故事,這是壹個高官向壹個窮名士送的極為謙卑的酒,這叫真朋友。
3、益友三與博學而見多識廣的朋友交朋友,是有益的。
擇友是門學問,遠離損友,與益友同行,妳的人生才會更加精彩。
朋友之間究竟應該如何相處?《論語》中記載了孔子的學生子遊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的交友之道作者:文进香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30期如何交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16——4)。
孔子说:"三种朋友有益,三种朋友有害。
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信的人为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为友,那是有益的。
与谄媚逢迎的人为友,与刻意讨好的人交为友,与巧言善辩的人为友,那是有害的。
"“友直、友谅、友多闻。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第一种“友直”,是讲直话的朋友;第二种“友谅”。
是比较能原谅人、个性宽厚的朋友;第三种“友多闻”,知识渊博的朋友。
孔子将这三种人列为对个人有助益的朋友。
另外在朋友中,对自己有害处的三种,第一“友便辟”。
就是有怪癖脾气的人,有特别的嗜好,或者也可说软硬都不吃,使人对他觉得有动辄得咎之难的朋友。
第二“友善柔”。
就是个性非常軟弱,依赖性太重。
甚至,一味依循迎合于你,你要打牌,他也好,你要下棋,也不错,你要犯法,他虽然感觉不对,也不反对,跟着照做不误。
用现代语来说,等于是娇妻型的朋友,可以说是成事不足,败事也不足。
第三“友便佞”。
这种人更坏,可以说是专门逢迎凑合的拍马屁能手,绝对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特别要当心。
“益者三友”与“损者三友”。
对我们有益的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对我们有害的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装腔作势,刻意讨好,巧言善辩)。
如此黑白二分,大家未必做得到,但没有人可以反对这番话。
可是,当我们如此要求别人时,是否首先要反省自己属于别人眼中的益友还是损友?另外,孔子在〈学而〉篇谈到一句交友的话,就引起了一些争议。
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1——8)一般的质疑在于“无友不如己者”,究竟在说什么?有人解释为,比我差的人,我拒绝与他为友;这种解释的困难很清楚:比我好的人,为什么要与我为友呢?并且,人与人交往,怎能一开始就分得明白谁比我差呢?所谓的“差”又是指哪一方面?那么,到底要如何理解“无友不如己者”好呢?我们先分析原文前面的三个字“主忠信”,亦即: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交友之道》一、朋友间的交往——“缘”说到朋友,每个人都会觉得很温暖,朋友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罗马一位作家西塞罗说过,朋友就像阳光一样,从生活中取消阳光,不堪设想,它有温暖也有光明。
人和人相处的缘,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方面,缘有长短,有的人缘很长,一辈子的朋友,有些人可能说不定就是一时之间;第二个是缘有深浅,有的缘很深,有的缘很浅;第三个是缘有好坏,叫善缘和恶缘。
我们谈到交友从缘来看,是因为命中注定的事通常是在家庭范围内,父母和子女,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关系;在社会上,朋友往往是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通常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缘就是指条件而言,后面的发展就可以从缘有长短,缘有深浅,缘有好坏来看。
二、孔子的交友之道从《论语·季氏》的几段材料可以看出来:首先孔子的朋友很多,但是他和朋友来往的时候价值观好像有点特别,有这么一句话:“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乡党》)朋友送给我礼物,虽然是车马,古代车马很贵重,只要不是祭祀祖先的肉,我是不会作揖拜谢的,作揖拜谢代表内心和外表是一样的,非常诚恳,送车跟马,我就不拜谢,但是你送我一块祭祀祖先的肉,虽然只有几块钱,但是祭拜过祖先之后,代表你把我当成你家族的朋友,祭拜祖先的时候还想到我这个朋友,就是情意深重,要拜谢。
古人有一句话,朋友有通财之谊,从这个情况看孔子交朋友是一种很高贵的情操。
另外一句话说,“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病”。
(《论语·乡党》)朋友死了,没有人料理丧事,通常这种情况有两个理由,一是家道中落,另外一个是子孙不孝,朋友过世这没有人管,这是很难过的,孔子就说我来负责丧葬,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他不会说太麻烦了,让我来管,不是要花钱花时间力气吗?孔子听到后说,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你找到和你自己目标相近或相似的人和你相处,就会感到充实,充满无尽的能量,到任何地方去都不会觉得孤独,所以孔子对于朋友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孔子交朋友,不是每一个都有很深的交情,交朋友第一个要考虑道义,第二个考虑礼仪,要有规范。
如果讲道义的话,交朋友还是要考虑志趣的,道义作为我们的目标,志同道合;那么礼仪的话就被规范出来了,比如孔子有一个好朋友,他到卫国就住在蘧伯玉家中,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所以有一次蘧伯玉派一个朋友到鲁国看望孔子,孔子和他见了面就问这位来宾,我那位老朋友如何?这位来宾就用了一句话来回答,蘧老先生想要改善自己的过错,没有办法,怎么办?这个使者走了之后,孔子说,真是一个好的使者,替别人传话的使者。
所以他跟蘧伯玉做朋友,两个人通消息的时候说我想改善自己的过错,还没有做到。
他的这个朋友每天都在进步,人们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这个刮目相看是说感觉到,不断在成长,还有一句类似的话是,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言语乏味。
可以看出人只有在不断的求知,不断的修德这两方面改进才能不断的改进生命,而孔子和他的朋友也都可以说是志趣相近。
三、孔子的交友原则1.志趣相近,理想相同说到志趣,就是志向跟兴趣,孔子说:“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第一》),这个“如”不是比较的意思而是相似的意思,不要交和自己志趣不相似的人,你们的志趣不相似的话,根本不可能来往,比如今天放假我要爬山你要游泳,我要打球你要下棋,不能结合到一起,志趣如果差别远的话。
我们都希望交到好朋友,但是老师希望交到好朋友,你自己不能成为好朋友这不是办法,所以我们这样解释是想把它的范围应用的更广一点,志趣相近。
2.真诚相待交朋友一定要真诚,所谓的“忠告而善导之”,忠告就是忠言逆耳,你有毛病,别人都不好去讲,我作为你的朋友要像镜子一样来照鉴你,善导就是好好的引导你,用好话设法好好的劝你,又能够用些方法来引导你。
那么后面还有话要说,“不可辄止,毋自辱焉”。
如果劝你你不听,那就算了,朋友之间是平等的,如果不平等就成了老师和学生,老师一说学生就要听,不然考试过不了关,朋友的话大家如果不平等,志趣不相投,那么改变的越多,可能越走越远。
有些人年轻的时候是生死之交,一起干过许多伟大的事业,后来就不同了,老年了根本就不能讲一句话。
所以人生充满了各种改变的机会。
3.中行中行代表言行都很恰当,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论语·子路》),我们上次提到狂者,代表之一就是曾参的父亲曾点,他就是狂者,张口就说古代人怎么样,好像是有高规格的要求,交朋友交到狂者,一起奋斗进取向上,但是这不容易找得到,至少可以交到狷者。
所以我们交朋友为什么以这三个为标准,因为大家都在受教育。
我长期在学校教书,很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受教育后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狷者,有所不为。
受教育的结果就是你不屑于做某些不够水准的事,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可以得到某些利益但是我不想做,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
太没有水平了,受过教育之后,这些都是下三烂的水平了,在背后对付别人的事情不做,有所不为,所以狷者以非常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要做到某些不好的事情,但是还没有积极的做到某些好的事情,要分开。
狂者要进取,孟子把它合在一起,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不能什么都要,你要选择,你选择这些你就要放弃那些,你什么都要,你什么都得不到,如果说有狷者这样的朋友,再有走向狂者这样的目标,最高的理想是中行,中行就是后面说的中庸,言行适当,中庸这两个字容易引起误解,它要一个人不偏不倚,最后变成墙头草了,所以我对中行的理解可以用一句话来理解:当狂则狂,当狷则狷,叫做中行。
有些人的性格偏于狂者,总是进取,不知道收敛,像曾参的父亲就是一位,曾参的父亲很了不起,孔子称赞的学生除了颜渊外,他是有所保留的,他对于曾点,曾参的父亲,他的志向,孔子是非常敬仰的。
【案例1】有一次孔子有四个学生在身边: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
孔子先说,我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常常说没有人了解你们,孔子也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不希望学生知道没有人了解他们,今天给大家一个机会说说你们将来要做什么。
子路立刻就说,子路性格比较豪爽,他不说别人也不敢说让我来治理一个国家,旁边有大国要欺负它,我照样可以把国家振兴起来不怕别人的欺负。
孔子笑了笑,接着问冉有,冉有比较内向,说,我做的话,一个小国家勉强可以,至于礼乐我还要请专家来做,我只能把国家的内政做好,文化方面还得请专人。
到公西华的时候,他说我希望当礼仪官,也就是外交官,国际上外宾来的时候,我可以招呼一下,接待一下,担任所谓的司仪这样的位置。
这三个人都讲完了,一个当政治家,一个当军事家,一个当外交家。
都是各自的志向,这时候孔子问曾点说:点,你的志向是什么,回答说:“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先进第十一》)这就代表在别人谈话的时候,曾点负责背景音乐,他弹瑟,让大家说的时候心情愉快,这个时候他就把瑟停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推开,站了起来说,我和各位同学不一样。
孔子说没关系,各自说说各自的志向。
他就说了,这段话是最令人向往的:“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听后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为什么欣赏曾点的志向,这在一般的考试中是不及格,别人当外交家、军事家之类的,为国家服务。
他那个志向呢?说春天快结束了,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边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边唱歌一边回家,这怎么算志向?这是生活的情调,但是孔子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为什么?因为他的志向配合:第一个,天时,春天快结束了,就不要想夏天、冬天的事情了;第二个,地利,靠近沂水,就去沂水游泳,不要说我要游长江,这边有舞雩台,就到这里吹吹风,不要说别的;再加上人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不要说只有一百个人你才出门,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那三个同学一看老师欣赏曾点的志向,就知道自己不及格了,就离开了教室,这时候曾点发现他自己被老师肯定了,就有点得意忘形,露出马脚了,为什么呢?曾点真的做得到吗?你看看他问的问题就知道,他也有自己的限制,比如他说,老师在子路说完志向以后,你为什么微笑了一下?你看,他在弹琴,他还观察那么细!孔子就说了,治理国家要以礼让为主,他一点都不谦虚,立刻说我要治理国家,太骄傲了,所以故意笑了他一下。
他第二个再问,冉有只能治理小国吗?冉有治理小国,谁能治理大国?孔子这么回答,冉有是谦虚,你不要以为冉有只能治理小国。
第三个,公西华只能当一个小小的司仪吗?孔子说他怎么是司仪呢,他是外交官。
从这里可以看出,曾点一得意,就又开始比较了,你既然要自得其乐,就要化解与别人比较的心,另外三个同学已经不及格出去了,你就放人家一马,你还要乘胜追击,他怎么样,他怎么样,念书的地方就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四、“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友损友都是友,我们交朋友很多时候是缘分成熟而成的,朋友也会慢慢改变,改变到什么程度不能成为朋友了,没有人可以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
1.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直代表真诚而正直,这是交朋友第一种。
真诚正直的朋友一般也称为畏友,敬畏的朋友,他在场你就必须收敛,他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你做了一些事,别人知道了都无所谓,让他知道了,就会跑来告诉你,你再这么做就不是我的朋友,要划清界限,叫做友直。
如果朋友真的都这么正直的话,那真的很累,严重的时候不能开玩笑。
●友谅。
这个谅有两个含义:守信用和体谅。
谅这个字,作为守信用有它的意思,儒家对于守信用有非常精彩的看法。
【案例2】在春秋时代,齐国出现内乱,两个公子逃到国外看谁先回来就可以当国君,另外一个就完了,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所以产生了激烈的竞争。
这个时候就有两个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他们那个时候就有投资概念,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既然有两个公子,我们就一分为二,一人跟随一个,将来一定有一个成功的,讲好,将来一定要救另外一个,结果管仲选错了,鲍叔牙选对了。
公子小白回国,成为国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齐桓公问鲍叔牙说,你当宰相吧,鲍叔牙说不行不行。
他说你要成就霸业只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你,这个人是谁呢?管仲。
齐桓公说,别人还可以考虑,管仲坚决不行,因为两军对战的时候,管仲曾经一箭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高一点,低一点,齐桓公都没命了。
所以齐桓公说,管仲是我的仇人,管仲坚决不行,我还要杀他,鲍叔牙说你想成就霸业还要再考虑一下。
齐桓公这时收到一些情报,他对鲍叔牙说,你知不知道管仲当官的时候贪污过?鲍叔牙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
他为了赡养他的老母亲。
齐桓公又说,管仲打仗的时候有时候临阵脱逃你知道吗?鲍叔牙说,他家里有老母亲。
这么好的朋友都为你辩护了,齐桓公没办法,说好吧,既然你这么推荐,我就接受吧。
齐桓公就称管仲为仲父,拜他为相,所以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就靠了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