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之浅论
对论语的认识和看法

对论语的认识和看法对于《论语》这部经典的文化遗产,我深感其价值和重要性。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而成。
它以对话形式,集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表达了孔子对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教诲。
我认为,《论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价值。
《论语》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诲。
孔子强调“仁”的重要性,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他倡导人们要以仁心待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
这些道德教诲对于塑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论语》中汲取道德智慧,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论语》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的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他提出“温故而知新”,即通过温习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论语》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身养性,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然后才能治家、治国、平天下。
他提出“君子不器”,即一个君子应该注重内在的品质和修养,而不是只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具有深刻的启示。
面对诱惑和挑战,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坚守和清醒,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论语》中还强调了政治伦理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政治智慧和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明主”和“忠臣”。
他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主张各个社会角色要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伦理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我们要强调公正和廉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是一部具有深刻人生智慧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通过阅读和研究《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获得人生的指导和启示。
《论语》论文(通用6篇)

《论语》论文(通用6篇)第一篇: 《论语》论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第二篇: 《论语》论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
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
《论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浅论

《论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浅论一、《论语》的整体结构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体系的生动体现这种整体结构与思想体系具体表现是:第一,《论语》存在一个有关“论道、论学、论政”的基本结构。
道、学、政构成了一个儒学基本思想体系。
而在《论语》当中,述而篇表达了论道与道统主题。
子张篇表达了论学与学统主题。
尧曰篇表达了论政与政统主题。
第二,《论语》下编即是其外王学部分,存在一个“三正道与三偏道”的基本结构。
子路篇、宪问篇、卫灵公篇、季氏篇、阳货篇、微子篇的主题分别是君道、臣道、绅道、权臣、小人、隐士,这构成了三正道与三偏道。
这六篇正好都位于下编后十篇当中,符合《礼记》提出的“君、臣、民、事、物”结构。
第三,《论语》上编即是其内圣学部分,存在一个“三正德”的基本结构。
泰伯篇、为政篇、里仁篇的主题分别是君德、臣德、绅德。
三正德(泰伯篇、为政篇、里仁篇)对应三正道(子路篇、宪问篇、卫灵公篇)。
这三篇恰好在上编前十篇当中。
第四,《论语》存在一个有关教学之道的基本结构。
学而篇、公冶长篇、子张篇三篇的主题分别是为学、教学、论学,三者都有关于教学之道。
儒学的一种重要维度就是文化知识的教育,这种教学明显区别于政治儒学。
第五,《论语》存在一个阐释伦理学、道德学说的基本结构。
八佾篇、里仁篇、颜渊篇三篇构成了对儒家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的阐释。
仁者(里仁篇)与仁政(颜渊篇)因为涉及到仁学而对称,礼学(八佾篇)与仁学(里仁篇)因为涉及到内圣外王而对称,制度(八佾篇)与规范(颜渊篇)也具有统一性与对称性。
第六,《论语》存在一个描述儒家圣贤的基本结构。
雍也篇、子罕篇、乡党篇、先进篇是孔子与群弟子在一起的圣贤结构。
人才(先进篇)与做事(雍也篇)因为人与事是社会活动两个基本因素,所以构成了对称。
做事(雍也篇)与心性(子罕篇)构成了事与心的对称结构。
而人才(先进篇)与心性(子罕篇)构成了时贤与时圣的对称结构。
心性(子罕篇)与气象(乡党篇)构成了内在精神与外在气象的对称结构。
《论语》浅谈

《论语》中的现代观念相比较《沧浪诗话》那些,《论语》被作为教材的章节显然要多一点,自然对《论语》也熟悉一点。
毫无疑问,《论语》的地位在中国文坛是首屈一指的,也是那么多年来中国的主流传统价值观,不管是在做人处事还是文学创作等方面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这里说说《论语》中那些“预见”未来的句子。
首先,是政治观念。
当“足食足兵足信”要选其一时,孔子选的是“足信”也就是说你要取信于民,看看抗日战争、十年内战,共产党的人数少,食品少,拥有的就是群众基础,慢慢的发展,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似乎就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其中有历史教训的总结,也不乏孔子言论的影响,更有甚者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不管在什么历史环境中,《论语》好像都能对政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业,可见它的历史适应性很强的。
它仿佛能预见历史政治的发展一样存在着。
其次,是对教育的影响。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在现在也是大为提倡,新课标改革,要求增强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等等要求和观念都是符合孔子的言论的。
随着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扶不扶”问题的出现,诚信友好等观念需要加强,最主要的就是从小抓起,从教育抓起。
所以教育有很大一部分是教会学生怎么去做人,按孔子的说法,就是做一个“仁人”。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虽然主要是为了统治者服务,但其中值得我们借鉴的还是很多的。
最后,是对社会的影响。
孔子强调“贫而乐,富而好礼”,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我们都要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不骄不躁,积极乐观。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钱的炫富,没钱的仇富。
很多人都是病态心理,觉得自己有钱了就是老大了,看不起别人,耍大牌,拼爹,天下唯我独尊。
很大一部分的稍微地位低一点的,就赶紧拍马屁送礼。
可以说,贫乐、富礼的思想我们提倡却很少有人能做到,我们强调公平平等正义,可是有难以达到这一标准。
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就是现在提倡的和谐思想,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有和谐二字,我们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问题,每个人生活得都不容易,何苦再咄咄相逼?以礼待人,和谐相处,不仅仅是孔子的思想,也是我们现在需要有的观念。
论语读后感个人浅谈看法心得7篇

论语读后感个人浅谈看法心得7篇论语读后感个人浅谈看法心得【篇1】今天,我终于读到论语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来读的辛苦。
有许多字不会读,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
虽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
孔子的仁和礼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
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从课前导读上也读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
我读论语时发现了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大的含义便直接看译文了。
译文上是这样写的: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办事的有把握;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听到的都能辨别是非;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我从这句子中隐约体会到一个含义。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进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说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是一本好书大家好好读吧,我相信大家。
论语读后感个人浅谈看法心得【篇2】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论语》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内心平和,在炎炎夏日中收获一丝清凉。
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性格,让我们能更加平和地对待工作中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1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
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
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我,以行动来做出表率。
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
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
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
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
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
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
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
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
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
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
学习《论语》的心得8篇

学习《论语》的心得8篇学习《论语》的心得8篇《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
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
学习《论语》的心得精选篇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
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
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也就是个人的价值观确定了。
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
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
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
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
对论语的看法和认识

对论语的看法和认识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汇编,涵盖了伦理、哲学、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论语》的看法和认识:
文化价值:《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论语》中的许多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哲学思想:《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哲学。
其中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思想,对于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论语》也探讨了天道、人道、地道等方面的哲学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见解。
教育思想:《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论述,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然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人生智慧:《论语》中孔子对于人生的态度和处世之道也有很多精彩的论述,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思想能够引导人们正确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提升个人修养和境界。
总之,《论语》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之作,其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对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都有着积极
的影响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做了一个小县官,第二年升为小司空,后由小司空升为大司寇,即鲁国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
干到55岁,干不下去了,就自动弃职。
55—68岁十四年期间,奔走于卫、宋、陈、蔡、楚等国,没有成功。
随后回到鲁国,安度晚年,到72岁过世。
若从“三十而立”算起(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约有四十年,近一半的时间在外,一半时间在鲁。
孔子的政治活动无疑是失败的。
退而论道,致力于学术和教育工作,在思想文化上,大获成功。
他成了我国和东南亚、东亚诸国两千年来崇敬的大圣人,在当今又成了联合国颁布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四、《论语》在民族中的地位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经书,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读得最熟最广泛的书,就是《论语》了。
过去只有少数人能读书,但不读书的人也总能听到《论语》中的道理,或者说句《论语》中的话,做点合乎《论语》中仁义道德是事。
《论语》中有些章句已经成为全民语言中流行的口头语。
有人把《论语》比作西方的《圣经》,《圣经》是宗教的,《论语》是现实的,但它们有共同点,都是最深入大众的书。
五、《论语》中通俗语句摘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了,到时候便实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欢乐吗!人家不了解的不生气,不就是个君子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白天一再检查自己,帮人考虑问题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实习?
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君子不自尊自重,就没有威望,学了也不能在行动中得到巩固。
对朋友主要讲忠诚和信任,不去结交不如自己的人。
4、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知书达理,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五十岁时懂得世事的发展,都是老天的安排,六十岁时一切的话都能听进去,七十岁时从心到身,自由动作,不越规矩。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原有的知识,并且了解新的学问,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6、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先把要说的话做到了,然后才跟着行动把话说出来。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亲密结合而不是勾结在一起,小人勾结在一起而不是亲密结合。
8、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就越学越糊涂,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危险,会想入非非,走上歧途。
9、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你的知识都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明智。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在内心作自我反省。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明好学,不把向人求教当作羞耻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行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选取那些好的,就追随不舍,对那些不良的便改正它。
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经常是忧愁悲观
1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谋划那个职位的政事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位的人自身站得正,不发命令,政令也行得通,若是自身不正,即使下令,下头也是不听。
1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