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读后感:清贫的日子——读《党在我心中》之《清贫》有感
课文《清贫》读后感

课文《清贫》读后感《<清贫>读后感》读了《清贫》这篇课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深深触动。
文章里描绘的场景和人物,是那样的真实和鲜活。
方志敏同志在那般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为金钱所动,这种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方志敏同志对于“清贫”的那份坦然和坚定。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物质的匮乏是常态,而敌人却一心想从他身上搜刮出金银财宝。
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一位共产党的重要领导,身上除了旧表和钢笔,竟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段小经历。
那是一次和家人一起的旅行。
我们去了一个相对偏远的乡村,打算体验一下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质朴。
刚到那里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有趣。
青山绿水环绕着村庄,田地里的庄稼郁郁葱葱,还有那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仿佛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我们住在了一家农户家里。
主人是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妻,他们非常热情好客,脸上总是洋溢着憨厚的笑容。
房间虽然简陋,但打扫得干干净净,让人感觉格外温馨。
第二天清晨,我跟着男主人一起去了田里。
一路上,他给我介绍着各种农作物,还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分辨不同的蔬菜。
到了田里,我看到他熟练地拿起锄头,开始劳作。
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流下,他却毫不在意,只是专注地干着手中的活儿。
中午时分,我们回到家里。
女主人已经准备好了饭菜,虽然没有大鱼大肉,只是简单的农家菜,却散发着浓浓的香味。
吃饭的时候,我注意到他们的餐具都很陈旧,甚至有些磨损,但他们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满是满足的神情。
在和他们相处的这几天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清贫,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快乐和满足。
他们不会因为没有昂贵的物品而感到失落,也不会因为生活的平淡而抱怨。
他们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平淡却充实的日子。
这让我反思起自己的生活。
在城市里,我们总是追求着更多的物质享受,新出的手机、时尚的衣服、豪华的餐厅……似乎只有拥有了这些,才能证明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
五年级课文清贫读后感四百字优秀作文

五年级课文清贫读后感四百字优秀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课文清贫读后感四百字优秀作文篇1鲁迅笔下的人物多是畸形的,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在体格上。
尤其是在思想上。
孔乙己则当仁不让了——自然不例外!世态炎凉,回到现实社会中放眼观看,我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的远见卓识了。
——某些人似乎生来就是被众人取笑的,直至死亡都不会得到哪怕没有任何毫无作用的怜悯了!现实生活中,被人取笑的人非常的愤恨,漫骂取笑自己的人后却又转而取笑其他所谓“更值得取笑的人”,以此来填平心中的沟壑。
转而复始,始而复燃,便也都是孔乙己了!于是乎,我们将鲁迅先生所万分鄙夷的精神发扬光大了!由此便也想起了自己。
我是不是孔乙己一类的人呢?也许吧!我不否认自己会被别人嘲笑取乐,亦或是自我解嘲。
可那又能怎样呢?我的心态是平衡的,我的内心是明净的!因为我坚信自己不是孔乙己。
因为我没有象他那样读书却做苟且之事,象他那样去卖弄自己的看似辉煌实则无稽的“高深学问”。
我的所作所为无愧于世人,便也就无愧于自己了。
相反,我却为那些嘲笑我的人感到无奈!因为他们在忠贞不二的吞噬着自己的灵魂!他们在昧着良心嘲笑着本不应该被嘲笑的人或事。
其实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经不起打击的!我鄙视他们!我期待着众人都能够释然的活着,不挣太多名和利,为了自己而活着!我更期望那些被嘲笑到抬不起头来的人们能够坚持下去,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对孔乙己语言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揭示了孔乙己的命运;一方面与其它的“暗线”(如长衫、脸色、挨打)互相照应,互相推进,成功地反映出一个社会的问题、弊病。
我们不是孔乙己,我们无愧于世人。
五年级课文清贫读后感四百字优秀作文篇2当又一条小溪汇入我知识的海洋后,我如释重负般地舒了口气。
翻开《感悟人生》这本书的扉页开始阅读,到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始终以自己最大的热情、以自己的心灵去汲取书中的每一滴甘露。
这本书从季羡林老先生千万字的著作中筛选出这位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东方文化大师的想法及成长经历。
课文《清贫》读后感

课文《清贫》读后感《<清贫>读后感》读完《清贫》这篇课文,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奇妙的心灵之旅。
在那个物质匮乏却精神富足的时代,作者方志敏的经历让我对“清贫”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
文中所描绘的场景,让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质。
方志敏在被俘时,国民党士兵那贪婪又急切的模样,与方志敏的淡定和从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敌人满以为能从他身上搜刮出大把的金银财宝,可最终却只找到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
这种巨大的落差,恰恰凸显了方志敏的“清贫”。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次去山区的旅行,我本是抱着游玩和放松的心态前往的。
当我踏入那片山区,眼前的景象让我感到震撼。
破旧的房屋,崎岖的山路,孩子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脸上却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我住在了当地的一户人家。
那是一个简陋的小院子,房子是用土坯砌成的,屋里的家具也十分简单,一张破旧的木桌,几把摇晃的椅子。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躺在硬邦邦的床上,被子虽然有些破旧,但却散发着阳光的味道。
第二天一早,我跟着这家的主人——一位憨厚的大叔去田里干活。
山路崎岖不平,我走得气喘吁吁,而大叔却健步如飞。
到了田里,大叔熟练地拿起锄头开始劳作,汗水顺着他的脸颊不停地流淌。
我试着帮忙,没一会儿就累得不行,而大叔却一直埋头苦干。
中午吃饭的时候,桌上只有简单的几个素菜和糙米饭。
我原本以为这样的饭菜会难以下咽,可看着大叔一家吃得津津有味,还不停地招呼我多吃点,我的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在那里的几天,我没有看到现代化的娱乐设施,没有丰盛的美食,但是我却看到了人们眼中的满足和快乐。
他们虽然生活清贫,但却拥有着最真挚的笑容,最朴实的情感。
回到城市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们总是在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我们抱怨鞋子不够漂亮,却忘了有些人连脚都没有。
方志敏的“清贫”,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坚守着内心的那份纯粹和高尚。
就像我在山区所遇到的那些人们,他们虽然物质上清贫,但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
课文《清贫》读后感

课文《清贫》读后感《课文〈清贫〉读后感》读完方志敏同志的《清贫》,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简短却力量无穷的文章,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信仰、对人生价值的认知。
《清贫》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方志敏同志对自己革命经历的朴素叙述。
然而,正是这种朴素,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他在文中写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
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这种对朴素生活的坚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方志敏同志身为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却“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他却“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坚决拒绝了他们的“劝降”。
他说:“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这是何等高尚的品质!在那个物质匮乏、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多少人能够抵御金钱的诱惑,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初心?方志敏同志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文中描写了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贪婪和丑态,与方志敏同志的清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些士兵以为能从方志敏身上搜出金银财宝,却没想到他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竟然一无所有。
这种对比,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富有不在于物质的堆积,而在于精神的富足。
方志敏同志虽然身无分文,但他拥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德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他是精神上的巨人。
联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物质条件日益丰富,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似乎变得越来越空虚。
许多人追求物质的享受,沉迷于金钱和名利之中,忘却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与方志敏同志相比,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和惭愧。
《清贫》让我明白,我们不能被物质的欲望所迷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底线。
同时,这篇文章也让我对革命先辈们的付出和牺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文《清贫》读后感

课文《清贫》读后感《课文<清贫>读后感》最近读了方志敏同志的《清贫》一文,内心深受触动。
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蕴含的力量却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
在《清贫》中,方志敏同志以质朴的笔触,平静而坚定地叙述了自己在被捕时的经历。
他写到,“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
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
”这简单的几句话,却展现出了一位共产党人清正廉洁、一心为公的高尚品质。
方志敏同志所处的时代,充满了艰难险阻和重重诱惑。
然而,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金钱所动,不为权力所迷。
他深知,那些经手的款项是人民的血汗钱,是革命事业的希望,必须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这种对金钱的清醒认知和对责任的担当,让我深感敬佩。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常常被金钱和物质所迷惑,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而方志敏同志的事迹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文中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当国民党士兵搜遍了方志敏同志的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竟然一无所获。
他们怎么也无法相信,这位共产党的“大官”竟然如此“清贫”。
而方志敏同志却对此坦然自若,他认为“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种清贫不是贫穷,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富有。
他拥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德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这些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对比当下,我们中的一些人追求名牌、豪车、豪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惜负债累累。
他们在物质的世界里迷失了自我,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而方志敏同志的《清贫》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是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是内心的充实和对理想的追求。
同时,《清贫》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共产党人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们能够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牺牲,更在于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坚守道德底线,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方志敏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课文《清贫》读后感

课文《清贫》读后感《<清贫>读后感》读完《清贫》这篇课文,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带入了那个艰苦却充满坚定信念的时代。
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让我对“清贫”二字有了全新且深刻的理解。
作者方志敏同志身为一位共产党的领导人,在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极端恶劣的环境时,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为金钱所动,不为权势所屈。
他身上那种对物质的无欲无求,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真的让我深受触动。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方志敏同志被捕时,国民党士兵满心期待能从他身上搜出大把的金银财宝。
他们瞪大眼睛,像饿狼一样在方志敏身上翻找,那贪婪的模样仿佛已经看到了数不尽的财富。
可是,他们最终大失所望。
方志敏同志身上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竟然再无其他值钱的东西。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敌人的气急败坏和方志敏同志的从容淡定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这让我想起了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家人一起去爬山。
那座山不算特别高,但路特别难走。
一路上,我不停地抱怨,觉得又累又辛苦,心里想着要是能有缆车直接把我送到山顶就好了。
当我们终于爬到半山腰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小亭子,里面坐着一位卖水的老爷爷。
当时我又渴又热,迫不及待地跑过去想买瓶水解解渴。
我一看价格,比山下贵了好几倍。
我心里就开始打起了小算盘,觉得这也太贵了,不划算。
于是我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想让他们劝我别买,或者干脆下山去买便宜的。
爸爸妈妈看着我,只是笑了笑,然后爸爸说:“孩子,有时候,为了当下的需求付出一些代价是值得的。
就像我们爬山,虽然过程辛苦,但每一步都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这瓶水贵是贵了点,但能让你解渴,让你有精力继续往上爬,这钱就花得值。
”我听了爸爸的话,虽然还是有点心疼钱,但还是买了水。
喝着那瓶水,我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特别可笑。
为了几块钱,我差点让自己难受好久。
再想想方志敏同志,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丝毫没有动摇。
他心中的信念,远比任何金钱财富都要珍贵。
课文《清贫》读后感

课文《清贫》读后感《<清贫>读后感》读完《清贫》这篇课文,我的内心像是被投进了一颗巨石,掀起了层层波澜。
文中所描绘的那种“清贫”的境界,让我对“财富”和“坚守”有了全新的认识。
作者方志敏同志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他却过着极为朴素的生活。
在他被俘的那天,国民党士兵满以为能从他身上搜出大把的金银财宝,可最终他们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一无所获。
这与国民党官员们的贪婪和奢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夏日,我随着学校的志愿者队伍去到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村子坐落在大山的怀抱之中,四周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像是大自然给这片土地的绿色披风。
我们去的那户人家,住着一位老爷爷。
他的房子是那种老旧的土坯房,墙壁上的泥土有些已经脱落,露出了里面的砖石。
走进屋内,光线昏暗,只有几扇小小的窗户透进来些许光亮。
屋子里的陈设极其简单,一张破旧的木桌,几条长短不一的木凳,还有一个老式的衣柜,柜门已经有些关不严实。
老爷爷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衣服,脚上的鞋子也磨出了边。
但他的脸上却始终洋溢着笑容,那种笑容是发自内心的,纯粹而又温暖。
我们帮老爷爷打扫院子,整理房间。
在闲聊中得知,老爷爷的子女都在外地打工,很少回来。
他一个人守着这片土地,靠着自己种的一点蔬菜和粮食生活。
中午的时候,老爷爷非要留我们吃饭。
只见他从屋子里拿出几个有些破旧的碗盘,然后走进厨房。
厨房的灶台上摆放着简单的炊具,一个铁锅,一个铲子,还有几个盆盆罐罐。
不一会儿,老爷爷端出了几盘菜。
一盘是自己种的青菜,只是简单地清炒了一下,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还有一盘是腌制的咸菜,咸咸的味道中带着一丝醇厚。
主食是他自己做的糙米饭,颗粒分明,但吃起来却格外香甜。
在吃饭的过程中,老爷爷不停地给我们夹菜,让我们多吃点。
他说:“这都是咱自家的东西,没什么好的,但是管饱。
”那一刻,我的心里酸酸的,又暖暖的。
这位老爷爷,他没有丰厚的物质财富,生活简单甚至可以说清贫。
课文《清贫》读后感

课文《清贫》读后感《<清贫>读后感》读完《清贫》这篇课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仿佛被拉回到了那个艰苦却充满信仰的年代。
文中所描绘的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生活,让我深受触动。
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
而自己身上,却连一个铜板都没有。
这种对金钱的“漠视”,对革命事业的“狂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看到了一位真正的革命者的高尚品质。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次和家人一起的旅行,我们去了一个相对偏远的山村。
那里的风景很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但村子里的人们生活却很艰苦。
我们住在村子里的一户人家。
那家人的房子很简陋,是那种土坯房,墙壁有些地方还掉了土。
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唯一的一台电器就是一个小小的黑白电视机。
但是,这家人却非常热情好客。
他们把自己家里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我们,虽然那些所谓“最好的东西”在我们看来很普通。
晚上,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聊天,我好奇地问这家的男主人:“你们每天这样的生活,不觉得辛苦吗?”他笑了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说:“辛苦啥,我们有手有脚,能干活,能养活自己,这日子过得踏实。
”他接着说:“比起以前,现在的生活已经好多了。
以前啊,连饭都吃不饱,现在至少能吃饱肚子,孩子还能上学。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第二天,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去地里干活。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体验到种地的辛苦。
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汗水不停地流,不一会儿我就觉得腰酸背痛。
可是看看他们,却好像一点都不累,手上的动作不停,脸上还带着笑容。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他们虽然物质上很清贫,但是精神上却很富足。
他们有着对生活的热爱,有着对未来的希望,有着脚踏实地的努力。
再回过头来看方志敏同志,他的清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不是没有机会拥有财富,而是他心中有着更崇高的追求,那就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国家的未来。
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这种精神是多么的伟大!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各种诱惑无处不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贫的日子——读《党在我心中》之《清贫》
有感
翻阅《党在我心中》一书时,我常常
读着读着就不由得停下来傻想起来:如果是我……真的,很多时候,要是换成我,还不知道
会不会那样呢。
书的第十到十一页《清贫》,说的是方
志敏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已经十余
年了。
他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奢侈过。
方志敏被俘的那一天,两个国民党士兵在树林
中发现他,并且猜到了他是什么人。
想从他身
上发个意外之才,但是他们从方志敏身上只搜
到一只自来水笔和时表,他们猜疑他把钱藏在
哪里不肯拿出来。
最后他们还是什么也没搜到,转过来把他的时表和水笔也抢走了。
他的家产
仅是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
是啊,方志敏就是这么清贫。
36岁的方志敏,面对狱中的严刑和诱降,正气凛然,坚贞不屈。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稿。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
的信仰!”这句感人肺腑的语言,闪耀着一名革
命者对信仰的忠诚。
方志敏叔叔的“清贫”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
作风,他****于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
革命
者虽然物质生活是“清贫”的,但精神世界是“富有”的。
清贫廉洁,艰苦奋斗,正是共产
党赢得人民、赢得民心、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再现代家中都是以孩子为主。
想吃什
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有一次我看见别的同学在用一只很漂
亮的笔,我就想买,可是家里还有好多水笔呢,怎么才能让爸爸再给我买一支呢?我想了好长
时间。
有啦……下午放学时我跑到爸爸身旁,
忙说“爸爸,我的水笔没墨了,我要在买一支。
”爸爸答应了,也给了我钱。
我兴匆匆的跑到
店里,看见好多漂亮的笔,我买了一大堆笔。
有的到现在还没用完呢!我和方志敏叔叔比起
来真是差的太远了。
所以我一定要向方志敏叔
叔学习,学习他那种“清贫”的精神。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党的一员,我们要
向每一位革命者学习。
有感翻阅《党在我心中》一书时,我
常常读着读着就不由得停下来傻想起来:如果
是我……真的,很多时候,要是换成我,还不
知道会不会那样呢。
书的第十到十一页《清贫》,说的是方志敏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斗
争已经十余年了。
他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从
没奢侈过。
方志敏被俘的那一天,两个国民党
士兵在树林中发现他,并且猜到了他是什么人。
想从他身上发个意外之才,但是他们从方志敏
身上只搜到一只自来水笔和时表,他们猜疑他
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
最后他们还是什么
也没搜到,转过来把他的时表和水笔也抢走了。
他的家产仅是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
的线袜。
是啊,方志敏就是这么清贫。
36岁的
方志敏,面对狱中的严刑和诱降,正气凛然,
坚贞不屈。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写下《可
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稿。
“敌人只能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