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锣鼓队1

合集下载

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上册《知识与技能 锣 鼓 镲》教案(6

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上册《知识与技能 锣 鼓 镲》教案(6

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上册《知识与技能锣鼓镲》教案(6一. 教材分析《知识与技能锣鼓镲》是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锣、鼓、镲这三种乐器的特点、演奏方法和应用。

本课通过讲解和实践,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三种乐器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奏技能。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奏技能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锣、鼓、镲的特点、演奏方法和应用。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

四. 教学重难点1.锣、鼓、镲的演奏方法。

2.锣、鼓、镲在音乐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锣、鼓、镲的特点、演奏方法和应用。

2.示范法:教师演奏锣、鼓、镲,学生跟随模仿。

3.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演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乐器:锣、鼓、镲。

2.音响设备:播放音乐。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锣、鼓、镲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展示锣、鼓、镲,讲解它们的特点、演奏方法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的演奏方法,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演奏,教师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锣、鼓、镲在其他音乐中的应用,如民间音乐、戏曲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奏锣、鼓、镲,家长签字确认。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各环节时间总计:50分钟。

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分析一、教学情境在本节课中,我们以锣、鼓、镲这三种乐器为主题,通过讲解、示范、练习和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三种乐器的特点、演奏方法和应用。

锣鼓队形6

锣鼓队形6

第六章队形第一节什么叫队形队形俗称阵势和场面,也是表演威风锣鼓时队员所站的位置和式样,是威风锣鼓表演中草药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助于区分声部,凝聚声部力量;有利于规范表演动作,施展各种技巧,也便天互相交流,抒了感情。

它能烘托气氛,造成声势,能充分表达音乐情绪,体现“威风”特点,更能显示整齐、统一,给人以美感。

队形也是一种艺术,它是由人们生活中习惯的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梅花形等几何图形,组成各种画面,再加演奏起来,钹巾飞扬,棰缨频舞,衬以鲜艳的服饰,极富有观赏性。

第二节队形的种类队形可分为就地敲打、路行、场地表演三种类型。

队形符号是:O代表鼓、X代表锣、三角形代表铙。

一.就地敲打:就地敲打,大多依照声部,自然地站成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圆形,一般鼓居中心,锣手面向鼓围成半圆形,召钹和铙钹面向锣站在鼓的后面。

方形,鼓站在底端,锣分两行面对面地站在鼓的左右,召钹与铙钹和鼓相对站在前端,中心留有空隙,三角形,鼓、锣、钹(召和铙)各站一个角。

一般站上角,锣与钹面向鼓各站下面左右一角。

这三种队形,击奏起来没有队形变化,也没有表演动作,只有队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各种技巧的运用。

其人数可多可少,乐器比例要求也不严格。

它适用于无场地条件的十字街口或一般热闹取乐。

二.路行:路行即游行表演。

其队形是根据街道宽窄,将各种乐器按声部分成三大块,列成若干路纵队。

一般锣在前面,鼓在中间,钹在后面(其中召钹在最后)。

也有的鼓居中心,锣分别排在鼓的两边,形成一个方块,铙钹和召钹分别居后。

游行时,应选择四分之二节拍的曲谱,反复击奏,边击边走。

但也有的是,除鼓边走边击外,钹与锣在击奏长句式时,则停顿下来,根据威风锣鼓曲谱呼应式的特点,便形成了钹击锣走,锣击钹行。

不论上述那种走法,如果到了宽敞区域观众聚集的地方,则迅速走成表演队形,击奏精彩乐段,这种队形,全部、局部均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所谓局部,就是由某个声部,摆成场地表演队形,进行击奏。

乡村锣鼓队简介

乡村锣鼓队简介

乡村校园锣鼓乐队简介乡村锣鼓乐是本地民间流传的一曲古老艺术。

起源于何时何地暂无资料考证。

锣鼓声抑扬顿挫,催人奋进,给人以追思和寄托。

多用于民间喜庆、迎神、庙会和宗祠祭祀、坟地开祭等活动。

一组锣鼓乐器配置有鼓、锣、钗、钹、小磬锣共五件,一支表演队少则五人,多则十几二十人不限,其乐曲名称有《天下乐》《征武昌》、《普安者》等。

其中《天下乐》是乡亲们每逢过年过节,要表达自己的欢乐心情和营造喜庆气氛,第一首选的曲目。

演奏时配上唢呐,乐感更佳,而且唢呐声和锣鼓声在本地都颇有名气。

本学期初我校利用课余时间,充分挖掘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资源,由蔡定均老师负责组建的一支民间艺术锣鼓队,已初具雏形。

并邀请村里老年人锣鼓队成员来到我校亲自指导和传授技艺。

同时着手进一步挖掘、整理,使之这项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艺术瑰宝——乡村锣鼓乐队,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龙吴小学2014年2月校园山歌队简介本学期,我校组建了一支校园山歌队,由钟育场老师传授和指导。

现已学会了“天下乐”“有客来”等著名山歌曲目。

并将让山歌队的队员不断学习和传承下去。

发扬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

(一)山歌形式畲族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

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

山歌多唱“假声”,有独唱、对唱和齐唱。

很少伴随动作和音乐。

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

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

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

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

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

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二)山歌分类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情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山歌、儿歌、杂歌等种类。

小学音乐《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课件-(1)

小学音乐《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课件-(1)

小学音乐《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课件-(1)小学音乐《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课件是一门有趣而富有挑战的课程。

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锣鼓表演,还可以通过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下面就是有关创作的相关内容。

一、创作前的准备在开始创作之前,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学生需要熟悉“螺蛳结顶”这个传统的民间乐曲,了解其基本的节奏和旋律。

其次,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节拍和节奏的知识,以便于在创作中能够运用到这些知识。

最后,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器乐的演奏技巧,以便于能够将自己的创作进行实际演奏。

二、创作的过程1.选择乐器首先,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择一些适合自己演奏的乐器。

比如,学生可以选择小鼓、大鼓、木鱼、钹等传统民间乐器。

同时,学生也可以将一些现代乐器如电子琴、吉他、民谣等融入到创作中,使得创作更加富有创意和多样性。

2.创作音乐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灵感,创作一些有趣且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主题。

比如,学生可以创作一个关于农民丰收的主题,用锣鼓等民间乐器演奏出节庆的气氛,增加作品的欢快感和喜庆感。

3.编排乐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创作的主题,编排出一套完整的乐曲,包括引子、主题乐段、过渡段和尾声等。

在编排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注意乐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使得作品更具有完整性和艺术性。

4.演奏练习学生在完成创作和编排之后,需要进行演奏练习。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反复试听,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

在演奏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注意乐曲的节奏、节拍和和谐度等问题,使得整个乐队演奏更加和谐、有力和有感染力。

三、创作的意义小学音乐《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课件中的创作,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民间锣鼓表演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以及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华。

同时,创作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小学音乐《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课件-V1

小学音乐《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课件-V1

小学音乐《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课件-V1小学音乐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成为音乐家,更可以在很多方面的学习中起到辅助作用。

而《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课件则是小学音乐中的一门重要内容,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门课程的内容和要点。

一、课件概述《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课件是一门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而设计的音乐课程。

它是由民间音乐家所演奏的传统锣鼓表演为基础,融合现代音乐理论而成的一门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音乐课程。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音乐表演形式,提高学生对民俗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鼓乐表演和演奏技能,加强学生的和谐协作和团队精神。

3、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

三、课程内容1、螺蛳结顶是一种高度复杂的锣鼓表演形式,它由“传统螺套蛳缠”演变而来。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螺蛳结顶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表演形式。

2、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传统的打击乐器——鼓来演奏螺蛳结顶,在经过基本演奏技巧的练习后,学生将配合音乐与团队进行演奏。

3、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将了解到螺蛳结顶在民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由来和作用,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艺术形式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教师通过演奏传统的鼓乐表演,激发学生对这种文化形式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其历史和相关背景。

2、教师通过口头讲解和演示技巧,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演奏,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3、教师建立小组合作和表演形式,鼓励学生在注重自己演奏的同时,注重团队的协同和配合,增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五、教学总结《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课件是一门非常优秀的音乐课程,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音乐表演形式,更可以培养学生的鼓乐表演和演奏技能,加强学生的和谐协作和团队精神。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更能够形成更加深刻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艺术形式的认识。

1年级音乐教案《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简谱) 动:律动(秧歌舞)》

1年级音乐教案《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简谱) 动:律动(秧歌舞)》

《隆咚锵》教材分析:《隆咚锵》是一首运用汉族民间音调创作的歌曲。

四二拍,五声宫调式,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

歌曲主要运用了节奏重复,旋律级进、重复的方式。

前两个乐句歌声与锣鼓声交替,转句开始将锣鼓的节奏与歌唱的音调相结合在一起,强调了热烈的气氛,抒发了小朋友敲打锣鼓庆新年的欢乐心情。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处于小学的低年级阶段,音乐理论知识部是很丰富,学习方法不够灵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较差,过于依赖老师的教。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音乐中,让学生体验过年的愉快心情,并通过秧歌步的学习,感受过年的热烈气氛。

2、过程与方法:感受歌曲、模唱歌曲,并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用舞蹈、锣鼓伴奏来表现过年时的高兴、热闹气氛。

3、知识与技能:学会歌曲中的节奏型,能准确的运用在歌曲中。

认识锣鼓,学习其演奏方法。

教学重点:能用听唱法和模唱法完整地演唱、表现、创编歌曲。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

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

教学过程:一、激趣赏析——童心盼春【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赏析具有春节气氛的锣鼓表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来了解春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们,随着秋风,我们走进了校园,不知不觉到了瑞雪纷飞的季节。

冬天虽然寒冷,但中国有一个最隆重的节日温暖着全球华人的心。

你们知道是哪个节日吗?师:一年一度的春节,是我们中国人一年里最盛大的狂欢节。

今天让我们踏着快乐的节拍,舞动手中的彩带,跟着老师一起迎接春节的到来。

(律动)二、激情实践——锣鼓庆春【设计意图】通过认识锣鼓,实际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锣鼓的音色特点,融合聆听歌曲,体会歌曲情绪,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

1、认识锣鼓师:每到新年,人们除了跳起快乐的舞步,还会敲锣打鼓来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

今天我们的课堂里也来了小鼓和小锣,我们来听听它的声音。

你能模仿它们的声音吗?(隆冬、锵)它们说了一句话,你听懂了吗?2\4 X X X X | X 0 ‖隆冬隆冬锵师:再来听听它们的第二句话,你能模仿吗?2\4 XX | X 0 ‖隆冬隆冬锵师:这二句话,你们觉得哪一句话更富有节奏感,更能体现出人们过年时快乐的心情?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加入锣鼓的队伍,用我们的身体来尝试敲锣打鼓的感觉。

农村锣鼓123打法

农村锣鼓123打法

农村锣鼓123打法在中国的农村,锣鼓123是一种古老而又深受喜爱的传统表演方式。

锣鼓123表演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还承载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合理的排练和技巧的运用,锣鼓123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韵味。

下面将介绍一些农村锣鼓123的打法技巧。

锣鼓123的基本知识在锣鼓123表演中,通常需要三名表演者,分别敲击不同的锣鼓。

其中,第一个人敲击大锣,第二个人敲击小锣,第三个人打大鼓。

要在表演中协调一致,需要每个表演者掌握自己的节奏和力度。

锣鼓123的节奏锣鼓123的节奏是关键之一。

通常,锣鼓123的节奏为1-2-3,即“咚-咚咚”。

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需要根据音乐的节拍,准确地打出这种节奏。

锣鼓123的技巧1.敲击力度的掌握。

不同的乐曲要求不同的敲击力度,表演者需要通过实践和体会,掌握合适的力度,使整个表演更具感染力。

2.节奏的转换。

在表演时,可能需要经常进行节奏的转换,表演者要对乐曲有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处理不同的节奏。

3.合作默契。

在锣鼓123表演中,三个表演者需要高度的配合,密切的默契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平时的训练和磨合。

锣鼓123的表演风格不同地区的锣鼓123表演风格各有特色。

有的表演风格激昂奔放,有的则优美缓和。

表演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和乐曲的要求,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情感。

锣鼓123的意义农村锣鼓123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通过锣鼓123的表演,人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民俗风情,传承着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同时,锣鼓123也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活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在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的今天,农村锣鼓123表演仍然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民俗活动。

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将农村锣鼓123的精神与传统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这种古老艺术的魅力和情趣。

小学音乐《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课件(一)

小学音乐《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课件(一)

小学音乐《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课件(一)小学音乐《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课件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它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人们在愉悦中感受音符飞舞的美妙。

在小学音乐中,常常会学习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例如《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这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音乐素养,还能让他们了解民间音乐文化的魅力。

一、《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的简介《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是一首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队乐曲,它起源于浙江省的杭州市,是杭州锣鼓队专门表演的一首锣鼓曲目。

曲名“螺蛳结顶”中,“螺蛳”指的是古代人们使用的吹海螺而制成的一种乐器,“结顶”则是指在开头和结尾处演奏的一种节奏。

此曲唯美优美不失华丽,节奏跑跳如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一首难得的锣鼓队乐曲经典。

二、《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的演奏形式演奏锣鼓曲目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默契,而演奏《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更是如此。

此曲演奏一般由三个团队组成:锣鼓团、二胡团和螺蛳团。

其中锣鼓团演奏主旋律和节奏,二胡团演奏吉他和声部分,螺蛳团演奏开头与结尾的螺蛳节奏。

三、如何学习《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学习《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需要以下步骤:1、听音乐:在上课前要让孩子们先听一遍这首曲子,让他们先了解和熟悉这首曲子的旋律和节奏。

2、理解乐曲:让孩子们在听音乐的同时看一下《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的乐谱,让他们一遍一遍地理解乐曲的结构和节奏变化。

3、演奏乐曲:在孩子们理解了乐曲之后,老师可以让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乐曲的练习和演奏,通过默契地合作和共同努力,完成一次完美的表演。

总之,学习《神奇的民间锣鼓“螺蛳结顶”》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素养,更能够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美妙,让他们爱上音乐,爱上生活,爱上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认识威风锣鼓第一节什么是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诞生和流行在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是由鼓,锣,钹,铙组成的四个声部合奏形式。

由于其鼓声如雷,钹音清脆,锣鸣镗镗,威风凛凛,所以叫做威风锣鼓。

它属于清锣鼓,素锣鼓,不与丝竹管弦乐相配合(过去有的伴以小斗锣)。

四个声部,各自独立,有分有合。

不管出现哪个声部,鼓是核心,贯穿始终。

一般铙可以伴钹,出现重叠,而在铙击奏时,却不能出现钹的声音。

因此通常说:“有钹就有铙,有铙却无钹。

”就是这个道理。

威风锣鼓同其他民间打击乐一样,没有固定音高,只是由音响,节奏,力度,速度及其技巧,表现乐曲的感情。

它以连续击奏套曲为主,其节奏稳健,强弱分明,声震长空,引人入胜。

鼓是精神的象征,无视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流传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洪洞、霍县、汾西等地的“威风锣鼓”是汉族人民古老的、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过去多在庙会,祈神、求雨等活动中表演。

演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舞动,把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都融汇于表演之中。

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威风凛凛。

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

这该是《易.系辞》“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意境。

关于威风锣鼓的名称和表演的气势密切相关,但民间的传说中,还渲染着神话的色彩,说它与“尧王禅让给舜,又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有关。

按当地说法:尧的家乡在洪洞羊獬村,舜在神里村(一说在万安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羊獬村群众组成威严的仪仗和锣鼓队去神里村迎姑娘回娘家;四月初八又送她回婆家。

由于是仪仗锣鼓迎送,威风无比,所以称“威风锣鼓”。

锣鼓的套路有三番:“要往游康衢”、“华封三祝”、“万民颂尧王”,三者都是纪念和赞颂尧王的宏恩大德。

尧舜禅让是后人加以渲染的描述,民间有关尧王的说法虽无考证,但却说明当地群众对太平盛世,丰衣足食的想往;对关心群众疾苦的清官之期望。

“华封三祝”源于尧王传说的吉祥祝词,祝愿尧王“多富(福)、多寿、多男子”;民间吉祥图案中,把佛手、蟠桃、石榴三者象征“华封三祝”。

因此,当地村民以“华封三祝”寄寓多福、多寿、多子孙的愿望。

当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后,“威风锣鼓”也发展成为展现新农民心声的动态形象。

1990年9月山西临汾,410名农民组成的“威风锣鼓”队在北京第八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大显身手,他们敲出、舞出震撼大地的强音,显示出今日中国人民豪迈的气概。

第二节威风锣鼓的编制威风锣鼓的编制,包括乐器配备比例和队伍组建。

乐器配备,通常一个鼓配二至三个锣,召钹比鼓少些,铙钹比召少些。

如百人锣鼓队,一般是扁鼓二十二面(有的还另外配有三至五个大架子鼓),召钹十八副,铙钹十二副,锣四十八面。

这个比例,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根据印刷乐器体积音量大小而定,达到声部协调,音响和谐为目的。

每个声部的人数,必须配成偶数,以便排列队形。

锣鼓队的编制,不强求一律,规模可大可小,队员可多可少.一般来说,少则四十人,多则百人为宜。

特殊情况,亦可组成数百人大型锣鼓队或在舞台上表演二,三十人的微型锣鼓队。

因此,应视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定。

不论大型或小型,每个队都必须有一名指挥员。

队员男女均可,但应有选拔,起码条件应该是:身体健康,爱好文艺,对敲锣鼓颇感兴趣,愿意学习,不怕吃苦,有一定音乐基础的更好,要根据演奏需要,在排练以前,将队员按个头高低分成大,中,小三类,以便配备乐器,划分声部。

为利于排列队形,大个头拍召钹和铙钹,中等个头击鼓,小个头打锣,如果女队员占多数,可以全部打锣。

第三节威风锣鼓的源流威风锣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始于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

尧王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据说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出嫁时,就是由当地的锣鼓欢送和迎接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临汾,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之一,十万年以前的丁村文化遗址,就在临汾南部,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繁衍生息在这里。

据史书记载,在唐尧时期,临汾一带就萌生了用有节奏的打击乐声来伴唱吟歌,这也说明打击乐最早在此起步,也就为威风锣鼓的诞生提供了孕育的精血和养分。

1980处年,在紧邻临汾市的襄汾县寺一带,发掘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寺型龙山文化,其中,就有鼍(音驼)鼓,土鼓和石磬,这是当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乐器,这些古老的乐器,很早就在临汾一带流行。

威风锣鼓一开始,绝非现在如此,也可能只有鼓,其钹,锣由石片骨片,陶片,木头等代替。

进入青铜时代,发明了铜和冶炼技术,才逐渐有了铜质钹锣。

它在历史的长河里,在民间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成长着,健全着,完善着。

威风锣鼓,过去用于迎神赛社,朝山进香,求神祈王雨,或在年节的社火活动中做前导。

没有社火活动的地方,只在村中十字街头,围成一圈,进行敲打,借此热闹。

建国以后,则成为节日喜庆中群众文艺活动的重要项目和游行队伍的仪仗音乐。

改革开放以来,在临汾地,市多次举行威风锣鼓专题比赛的基础上,从队伍,服饰,曲牌,队形,动作,舞姿,技巧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就连它的名称,也是在1980年元宵节地区举行的第一次锣鼓比赛时,多各地“锣鼓”,“威风”“锣鼓家伙”等不同的叫法中,统一为“威风锣鼓”的。

这样,既区别于其它锣鼓,更与本身特点名符其实。

第四节威风锣鼓的现实意义时代赋于威风锣鼓以幸运,在本世纪八十年代末,短短的几年内,多次参加全省,全国性和世界性的重大表演,大大促进了威风锣鼓的改革与发展,达到了质的飞跃,演进成今日的崭新面貌。

它三次进京表演,名声大噪。

一次是1980年在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上,一次是天安门广场,庆祝国庆四十周年专题文艺晚会“我爱你——中国”的录相表演,再一次,则是1990年,在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

三次表演,震惊了首都,震惊了全国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

威风锣鼓一举成为代表中华民族声威的艺术形式。

中外文化名人和新闻工作者,纷纷撰稿评论,赞誉威风锣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古今中外首屈一指的民族鼓乐”,是“黄河之魂”,“惊世之宝”,“中华第一鼓”,“天下第一鼓”。

从此,威风锣鼓不胫而走。

全省,全国不少地方,纷纷邀请威风锣鼓队与教练,为他们表演和传授技艺。

仅编者亲自领队表演和充任教练培训锣鼓隐所去的地方,就有本省十一个地,市和国内的上海市,广东的深圳的江苏的,南京的,仪征市的,四川都江郾,辽宁大连,陕西西安的,云南玉溪的,青海格尔木等,所到之处,观众对威风锣鼓,无不赞口叫绝。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如今的威风锣鼓,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

它不仅仅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参加文艺比赛的重要项目,而且成为省内外,海内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成为迎接宾客,举行盛会喜庆典礼,开工剪彩的礼乐;成为活跃贸易市场,促进经济交流的良好形式;也成为融洽感情,增进友谊的有效方式。

第五节威风锣鼓的特点威风锣鼓为什么如此诱人,博得人们的青睐呢?为什么能够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呢?其原因,还是因为它有着独厚的自然特点。

一.个性突出,风格独具,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威风锣鼓突出表现在一个“威”字上。

演奏起来,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

音响刚柔相济,跌宕起伏,时而缠绵婉转,曲折悠扬,象山间小溪,潺潺流水;时而紧锣密鼓,搅地荡天,似虎啸雷鸣,声震长空。

曲牌结构,严谨流畅,悦耳动听,雅俗共赏。

乐器音域宽广,声若洪钟,深沉浑厚,刚中有柔。

表演击奏多姿,形体健美,队形变化,繁而不乱,各种技巧交替施展。

再加槌缨,钹饰和鲜艳夺目的服装,呈现着花团锦簇同五彩缤纷的诱人景色。

这个特点,概括为:“融服饰,舞姿音响,技巧,队形于一体,集粗犷剽悍,倔强好胜,风度于一身。

”临汾财处黄土高原,水深土厚,人民性多刚直,好气任侠,勤劳俭朴,倔强剽悍。

自然条件造就了人,也造就独特风格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个性,就象那黄河一样,冲过壶口“卷作千雷震地声”。

诗言志,乐也言志,他正是黄土高原人们征服改造自然志向的写照。

威风锣鼓从它诞生之日起,始终溶在临汾一带的风土民情和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中,无矫揉造作,无“南腔北调”,独有的性格和情趣,蕴藏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所以,聆听它惊心动魄,催人奋进,观看它,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二.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具有时代气息。

威风锣鼓表现的内容,大都是借物言志,托物寄情地歌颂人们的生活,是人们群众思想感情最直接的流露,反映着人们的理想和追求,表现着时代精神。

仅从全区范围内收集到的二百余首曲谱中举例说明。

有借历史故事表现古战场激烈气氛,反映临汾人民勇敢豪迈气魄和战胜困难的精神。

如《单刀赴会》,《二仙攀道》,《三战吕布》,《五马破曹》《六出祁山》,〈唐王点兵〉等;有借动物,花草自然现象反映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情怀的,如《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老虎下山》,《鸭子贩蛋》,《狗咬阵》,《风搅雪》,《厦坡里滚核桃》,《小茴香》,《乱插花》,《乱纽丝》,等;有以锣鼓点数字和曲牌顺序,反映当是人们淳厚直爽,朴实无华优良传统美德的,如《三点子》,〈四点子〉,〈〈八点子〉,〈五点子〉,〈六点子〉〈十二牌〉等等,这就说明,威风锣鼓总是把群众生活所熟悉的声音,景物,事象和感受到的情趣,通过艺术本能,通俗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其成为人民的心地声,时代的脉搏。

因此,不论观赏它,学习它,都喜欢接受。

三.群众性,灵活性,自娱性,生命力强,易于普及。

在临汾一带的较大村镇,几乎都有单独的锣鼓队,不少小村也有联队,他们都有自己的传统锣鼓曲谱,不论男女老幼,都能参加击奏。

过去的锣鼓队,一般一,二十人,多系中老年,1980年以来,击奏人员成增加,队伍日益扩大。

连队妇女儿童都参加登场比赛表演。

因此,出现了少儿锣鼓队。

这就说明了威风锣鼓的群众性。

威风锣鼓的自娱乐性灵活性,具体反映在活动的时间场合和方式上。

平时,节日,白天,黑夜舞台,广场,或动或静,都可以演奏。

当人们劳动之余,高兴的时候,随时可以把乐器拿出来聚集在一起,自敲自乐。

由于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所以在群众中很容易普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