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令

合集下载

采桑子原文(汇总5篇)

采桑子原文(汇总5篇)

采桑子原文(汇总5篇)1.采桑子原文第1篇原文: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

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

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译文夜深,把油灯拨亮,在红笺上写满思念,却依然感到空虚无聊。

长夜雨雨,时钟滴答作响,即使在梦中与爱人相会也总有所阻隔。

三更了,窗外的雨打在修竹上,一片风雨之声。

将我的`思念交付给秋潮,千万不要误了双鱼到谢桥之期。

注释采桑子:词红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

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另有四十八上下片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五十四字上片五句四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的变体。

红笺(jiān):一种制做精美的小幅红纸,常作为题写诗词、请柬等用。

玉漏:玉制的计时器,即漏壶。

苏味道《王月十五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寒花:寒冷时节所开的花,一般多指菊花。

分付秋潮:谓将这孤独寂寞的苦情都付与此时的秋声秋雨中。

双鱼:代指书信。

谢桥:谢娘桥,借指情人所居之处。

赏析:该词的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这首词到底是写给谁的已难以确知。

从词意看,像是对某一恋人而发。

2.采桑子原文第2篇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朝代:清代作者:纳兰性德原文: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

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

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萧。

注释①土花二句:谓斑痕累累的湘妃竹,青青如黛,竹身长满了苔藓。

土花,苔藓。

铅泪,指晶莹之泪。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 ②清韵二句:谓清韵声声,那不是谁敲击乐器,而是她的凤翘触动了青竹的清雅和谐的响声。

清韵,清雅和谐的声响,指竹林晃。

动发出的声响。

白居易《官舍小亭闲望》:“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

”犀椎,古代打击乐器方响中的犀角制的小槌。

凤翘,古代女子的首饰,形如凤,故称。

此处代指所恋之女子。

③只应二句:意谓应将这秋色秋意写作诗篇。

丑奴儿原文翻译及赏析(11篇)

丑奴儿原文翻译及赏析(11篇)

丑奴儿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原文翻译及赏析(11篇)丑奴儿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间,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著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译文乌云笼罩着群山,忽然下了一阵大雨,马上雨止了,天也晴了。

在远处斜阳照在翠绿的树上,风景美丽动人,不知道画家们怎么描绘的!酒店的门上挂着卖酒的青旗,可想而知,在山的那边,另有人家居住。

只要在这山光水色,美丽迷人的地方,没有什么事情扰乱我,平静地过一个夏天,就很幸福了。

午醉睡醒了,见窗外的苍松翠竹,郁郁葱葱,多么清静幽闲,心神舒畅自然。

野鸟飞来飞去,和我一样的自由自在。

却叫我奇怪的是:白鸢在天空往下斜看着,想要下来但又不下来;你这是为什么呢?咱们过去订的盟约还在,我是遵守归盟的,你是不是新来的?或者是另有什么话要说的.呀?注释博山:地名,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李易安: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北宋末南宋初人。

礼部郎济南李格非之女,建康帅赵明诚之妻。

她是婉约派正宗词人。

她的词善于把日常生活用语,信手招来,谱入音律,语言淡雅,格律严谨,练字琢句,意境新丽。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效李易安体:效,学、仿。

体,写法、风格。

一霎儿价:一会儿的功夫。

价作语助词。

李易安《行香子·草际鸣蛩》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怎生:作怎么解。

李易安《声声慢·寻寻觅觅》词:“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青旗:酒旗。

潇洒:从容大方,态度悠闲。

万千:作无限解。

白鸥:水鸟名。

旧盟:稼轩于退居带湖新居之初,有“盟鸥”之《水调歌头》一阕。

赏析: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作者被劾罢官,次年在江西上饶地区的带湖卜筑闲居,直至光宗绍熙三年(1192)再度起用为止,其间长达十年。

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

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

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丑(chǒu)奴(nú)儿(ér)。

《丑(chǒu)奴(nú)儿(ér)》。

词牌名。

又名《采桑子》。

《丑(chǒu)奴(nú)儿(ér)令》。

《罗敷媚》。

《罗敷艳歌》。

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

是兼有歌舞的大曲。

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

属“太簇角”。

《丑(chǒu)奴(nú)儿(ér)》为双调小令。

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

《尊前集》注“羽调”。

《张子野词》入“双调”。

四十四字。

前后片各三平韵。

别有添字格。

两结句各添二字。

两平韵。

一叠韵。

作品名称,丑(chǒu)奴(nú)儿(ér)。

外文名称,无。

作品别名,《采桑子》。

《丑(chǒu)奴(nú)儿(ér)令》。

《罗敷媚》。

《罗敷艳歌》。

创作年代,南宋。

作品出处,待考。

文学体裁,词。

作者,冯延巳李煜张先晏几道辛弃疾等。

词谱。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

典范词作。

《丑(chǒu)奴(nú)儿(ér)·书博山道中壁》年代:【南宋】作者:【辛弃疾】体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

注释译文。

注释:1.选自《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字幼安。

号稼轩。

历城人。

南宋爱国词人。

2.博山:山名。

在江西上饶市东。

广丰县西南。

古名通元峰。

因形似庐山香炉峰。

故改名为博山。

有博士寺。

雨岩等名胜。

辛弃疾词中有关博山的作品很多。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愁滋味:不识:不懂。

不知道什么是。

参见北宋陈慥《无愁可解》词:“光景百年。

看便一世。

生来不识愁味。

”苏轼《小儿》诗:“小儿不识愁。

起坐牵我衣。

”5.层楼:高楼。

唐代李德裕《盘陀岭驿楼》诗:“明朝便是南荒路。

更上层楼王故关。

”6.“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

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勉强地。

硬要。

7.识尽:尝够。

深深懂得。

[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采桑子和丑奴儿一样吗

[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采桑子和丑奴儿一样吗

[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词牌名。

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采桑子和丑奴儿一样吗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译文。

注释:1.选自《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字幼安。

号稼轩。

历城人。

南宋爱国词人。

2.博山:山名。

在江西上饶市东。

广丰县西南。

古名通元峰。

因形似庐山香炉峰。

故改名为博山。

有博士寺。

雨岩等名胜。

辛弃疾词中有关博山的作品很多。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愁滋味:不识:不懂。

不知道什么是。

参见北宋陈慥《无愁可解》词:“光景百年。

看便一世。

生来不识愁味。

”苏轼《小儿》诗:“小儿不识愁。

起坐牵我衣。

”5.层楼:高楼。

唐代李德裕《盘陀岭驿楼》诗:“明朝便是南荒路。

更上层楼王故关。

”6.“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

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勉强地。

硬要。

7.识尽:尝够。

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参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闲愁暗恨。

多少事欲说还休。

”9.“却道”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如今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例词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后。

在闲居地信州代湖所写。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

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

却又说不出道不出。

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在思想感情方面。

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

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

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

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

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

他不知何为“愁”。

“爱上层楼”。

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

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

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

采桑子最好的四首诗

采桑子最好的四首诗

采桑子最好的四首诗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以下是四首比较著名的采桑子:
1.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2.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3.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4.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些采桑子都是古代文人墨客的经典之作,每首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艺术价值,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欣赏。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精品多篇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精品多篇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精品多篇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采桑子·拨灯书尽红笺也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

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

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翻译夜深,把油灯拨亮,在红笺上写满思念,却依然感到空虚无聊。

长夜漫漫,时钟滴答作响,即使在梦中与爱人相会也总有所阻隔。

三更了,窗外的雨打在修竹上,一片风雨之声。

将我的思念交付给秋潮,千万不要误了双鱼到谢桥之期。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

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另有四十八上下片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五十四字上片五句四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的变体。

红笺:一种制做精美的小幅红纸,常作为题写诗词、请柬等用。

玉漏:玉制的计时器,即漏壶。

寒花:寒冷时节所开的花,一般多指菊花。

分付秋潮:谓将这孤独寂寞的苦情都付与此时的秋声秋雨中。

双鱼:代指书信。

谢桥:谢娘桥,借指情人所居之处。

创作背景该词的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这首词到底是写给谁的已难以确知。

从词意看,像是对其中一恋人而发。

赏析纳兰将一首小词写得情谊融融,求而不得的爱情让他感到为难与痛苦时,也令他心中充盈着忽明忽暗的希望。

这首《采桑子》,一开篇便是无聊,写过信后,依旧无聊,虽然词中并未提及信的内容,信是写给谁的,但从“依旧无聊”这四个字中,就已经可以猜到一二了。

纳兰总是有这样的本事,看似在自说白话,讲着不着边际的胡话,却总能营造出引人人胜的氛同,令读词的人不知不觉地沉沦。

纳兰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变为一台表演,读者成为了观众,与他一起沉思爱恋。

词中的“红笺”二字透露出纳兰所记挂的人定是一名令他着迷的女子。

红笺是美女亲手制作,专门用来让文人雅客们吟诗作对用的。

不过,诗词中红笺多是用来指相思之情,只要写出红笺,一切便都在不言之中了。

下接一句“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引自秦少游的词句“玉漏迢迢尽,银河淡淡横”。

诗词中,“漏”一向是寂寥、落寞、时间漫长的意象,在这里也不例外。

丑奴儿辛弃疾教学设计

丑奴儿辛弃疾教学设计

丑奴儿辛弃疾教学设计丑奴儿辛弃疾教学设计第1篇《丑奴儿》少年不识愁味道,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味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味道,喜爱登高远望,喜爱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牵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味道,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丑奴儿》注释:①:丑奴儿:即《采桑子》。

四十四字,平韵。

①: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①:层楼:高楼。

①:强说愁:无愁而牵强说愁。

①: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丑奴儿》赏析:这首词是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时所作。

辛弃疾自1162渡淮水来到南宋,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报复就始终无法施展,南宋统治者一心求得自保,无心应战,对于辛弃疾的一腔热血熟视无睹,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远远地任职于湖南湖北江西一带,远离抗战前线,这使得辛弃疾心中非常郁闷,而这一次落职长达十年之久,更加重了他的抑郁,就在这种抑郁难抒的状况下,他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上下两片将少年之愁和老年之愁形式剧烈对比,少年不知愁味道,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少年时的辛弃疾血气方刚,对前途布满了信念和盼望,虽然他生长在中原沦陷区,但他的思想却丝毫未受到影响,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勇敢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他盼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挥兵北上,逐出金人,建立不世功业。

那时的他,只是爱上层楼,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即使要他说愁,也是强说。

一个强字,便写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少年轻狂,在他心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用愁来解释的,没有什么事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在吟诗作赋时,才学着古人悲天悯人牵强说愁。

优秀采桑子古诗词赏析【五首】

优秀采桑子古诗词赏析【五首】

【导语】采桑⼦,词牌名,⼜名“丑奴⼉令”、“丑奴⼉”、“罗敷媚歌”、“罗敷媚”等。

下⾯是分享的优秀采桑⼦古诗词赏析【五⾸】。

欢迎阅读参考!【篇⼀】优秀采桑⼦古诗词赏析精选 采桑⼦·群芳过后西湖好 欧阳修〔宋代〕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尽⽇风。

笙歌散尽游⼈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中。

赏析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采桑⼦》中的第四⾸,抒写了作者寄情湖⼭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却⽆伤春之感,⽽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词⼈的安闲⾃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纯⽤⽩描,却颇耐寻味。

这⾸词是欧阳修晚年居住的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象,从⽽表现了作者异常的、幽微的⼼理状态。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尽⽇风。

”这⾸词上阕是说,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丽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柳絮飘舞,柳枝在和风中随风飘荡,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得,整⽇轻拂着湖⽔。

西湖花时过后,残红狼籍,常⼈对此,当是⽆限惋惜,⽽作者却赞赏说“好”,确是异乎寻常的。

⾸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湖上⼀⽚实景,笼罩在这篇实景上的是寂寞空虚的⽓氛。

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使⼈感觉春事已了。

“垂柳阑⼲尽⽇风”与上⼆句相联系,写出了栏畔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单是这风中垂柳的姿态,本来是够⽣动优美的,然⽽著以“尽⽇”⼆字,联系⽩居易《杨柳枝》“永丰西⾓荒园⾥,尽⽇⽆⼈属阿谁”来体会,整幅画⾯上⼀切悄然,只有柳条竟⽇在风中飘动,其境地之寂静可以想见。

在词的上阕⾥所接触到的,只是物象,没有出现任何⼈的活动。

眼前的是⾃然界,显得多么令⼈意兴索然。

“笙歌散尽游⼈去,始觉春空。

”下阕前两句是说,游⼈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空寂,⼜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奴儿令(促养直①赴雪夜溪堂之约)康与之冯夷剪碎澄溪练,飞下同云③。

著地无痕,柳絮梅花处处春。

山阴此夜明如昼,月满前村。

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

注:①养直:苏庠,字养直,号后湖病民,能词。

②冯夷:河神名,又称“河伯”。

③同云:云成一色,天将下雪之景,一称“彤云”。

小题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6分)小题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5分)小题1:①想象。

(1分)诗人想象天上有溪流澄澈如白练,河神把白练剪碎,撒下,(1分)写出漫天大雪、雪花片片洁白飞舞之景,想象奇特而有意趣。

(1分)②比喻。

(1分)诗人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柳絮、梅花,(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飘舞之轻盈、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1分)小题2:表现了一个情趣雅致、洒脱率性的诗人形象。

(1分)由雪花飞舞,诗人想到“柳絮、梅花”,感觉处处是春,颇富雅趣;而月光朗照,更引雅兴。

(2分)催请友人赴约,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潇洒脱俗。

(2分)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

此题主要是比喻的修辞和想象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解释,然后答出效果。

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分析的题目,结合文中生活的环境和最后的心情总结人物形象。

由环境可以看出人物的情趣高雅。

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表现潇洒脱俗。

秋思寄子由①黄庭坚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②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③。

【注】①元丰四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甚不得意。

此时苏子由被贬在筠州为监盐酒税。

诗人因秋而思,写了这首诗。

②小虫:蟋蟀。

③“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杜甫《古柏行》诗句“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意为大厦如若倾倒要有梁栋支撑,古柏重如丘山万牛也难拉动。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诗歌前两句。

(4分)这两句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表现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

(答“烘托”亦可)(2)“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意为老松饱尝人间世态,高卧云壑,只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才能把它拖走,既寄托了诗人拒绝与恶浊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慰勉之意。

8.全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5分)9.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6分)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落魄无依的郁闷感受(1分),仕途坎坷多难、功名未遂的感慨(2分),强烈地表达了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1分),也有慰勉苏子由(苏辙)之意(1分)。

(本小题5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

)9.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2分),把自己比做高卧云壑的老松,还语带夸张地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拖走(2分),生动形象、瘦硬蕴藉的语言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2分)。

(本小题6分。

修辞手法答出比喻即可得2分。

【秋思寄子由黄庭坚阅读答案鉴赏】秋思寄子由黄庭坚阅读答案鉴赏。

其他经得起推敲、合乎情理的赏析亦给相应分。

)小题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分)答:小题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

(4分)答:小题1:“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

(1分)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1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1分)小题2: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

(2分)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毅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

(2分)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为炼字题。

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

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

“小虫”,指促织(即蟋蟀)。

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

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

光阴徒催人老。

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境。

小题2:试题分析: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

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

他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才能把老松拖走。

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

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背死”和“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显得贴切自然。

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

8. 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5分)8.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1分)。

这些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2分)。

尾联回应首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悦,以及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

(2分)9. 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6分)9.同意(1分)。

‚步月‛,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看云‛,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

简朴优美的叙事语言写出了诗人这种夜立昼眠、坐卧不宁的反常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2分) ,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

(2分)(学生答不同意,如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酌情赋分)【鉴赏】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

‚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诗人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

诗人写此诗时,距700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

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

‚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

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

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

‚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

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

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

‛(《唐诗别裁集》)这就是说,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

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

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

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3](1)本文表现了作者所恨为何事。

请试做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

”试分析此联“不言神伤之妙”如何体现。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4、(1)①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②作品表现了作者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2)颈联通过写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的反常情节,以诗人坐卧不宁的举动来委婉曲折地表现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它不是抽象的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

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1兵戈阻绝老江边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妙谈看法2.结合全诗,说说诗人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1老老字与上句五六年相呼应,写自己长年漂泊在外,思乡之情念念不忘,由于兵戈阻绝,不能重返故土,只能老于江边,老字写得悲凉沉郁,令人寻味不尽2.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阅读苏轼的《中秋月》一诗,完成第6题。

(6分)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这首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

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6.(1)这首诗四句话中与《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高度一致的一句话是。

(1分)(2)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优美意境。

(3分)(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6.(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