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最全版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说课稿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说课稿
人教历史必修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本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后一节课。
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和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
在近现代史上,大众传播媒体是中国发展最快的事业之一,它的发展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表现,了解近现代广播事业、影视事业诞生和发展的状况,了解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2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教案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发展史。
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影视作品,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亲身感受网络,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认识这些大众传媒方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或者上网发送一封E-mail或者撰写小习作《我与网络》,开阔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认识网络,科学使用网络。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建议:设置课前思考题: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
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探究学习: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实践活动:设计一张表格,调查你的同学,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你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1。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学案【精品】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学案【精品】(难度系数:★★☆高考指数:★★☆)1.背景(1)内因: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外因:西方人办报热潮的推动。
2.概况(1)序幕: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2)发展:①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②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③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
[深化拓展]推动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西方报业和文化的扩张,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2)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品种单一的官方报纸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3)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近代政治运动的需要和推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
阅读课本第一目及下面材料。
材料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
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
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1)依据材料,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介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提示]报刊的种类较多;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2)有人认为,报刊业的兴起推动了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近代化进程,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提示]依据:①近代报刊业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同时为人们传递经济信息,时效性强,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②娱乐大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有利于启迪民众,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
史论形成报刊的主要特点和作用1.主要特点:具有报道的深广性、阅读的灵活性和储存的方便性等。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设计

3.布置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预测未来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趋势,并阐述自己的观点。题目如下:“请谈谈你对未来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看法,你认为哪些新技术、新平台将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请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要求不少于1000字,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前瞻性思维。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大众传播媒介,如互联网、手机等,探讨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的报纸、近现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2.详细讲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传播媒介,如清朝的《申报》、民国时期的广播、新中国成立后的电视、21世纪的互联网等。
2.小组内部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整理观点,讨论以下问题:
a.该传播媒介的出现背景和发展历程。
b.该传播媒介的主要功能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c.该传播媒介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3.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汇总,准备课堂分享。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组关于大众传播媒介的选择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教师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媒介变迁,树立时代观念和前瞻性思维。
5.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选取一种自己熟悉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手机、互联网等,分析其发展历程、功能特点以及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的影响。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写作能力。
第3课时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第3课时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时间】【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短短的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来了解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过程与方法: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或互联网发展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面对网络的诱惑。
【重点和难点】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高考动向】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历程。
知道了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
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课。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邸报》是官方主办的报纸,其主要内容是发布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室的动态,以及封建王府官员的升迁罢黜、任免、赏罚等方面的消息。
此种报纸只在宫廷和官邸中流传,还算不上是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
就其形式、内容、宗旨、阅读对象来说,都与近代报纸不甚相同,广告信息也未通过报纸这个媒介传播。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33年西方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人民版必修2)

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人民版必修2)[课标内容]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开阔学生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
教学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中国报业发展的历程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4、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近代报刊按办报人员国籍可分两类:一是在华传教士办报;二是国人办报:又可分为新闻、商情、政论性及通俗性报刊四类。
※拓展1、《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2、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
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一、背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
传统媒介如电视、报纸、广播等依然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社交网络、短视频、直播等数字化媒介迅速崛起,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更新传媒教学内容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教学目标1.了解大众传媒的发展、演变和现状;2.熟悉数字化媒介的基本概念与应用技巧;3.探索信息化时代对大众传媒传播的影响;4.增强大众传媒学科相关领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大众传媒概论1.大众传媒的定义与分类;2.大众传媒的历史演变;3.大众传媒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3.2 数字化媒介1.数字化媒介的基本概念;2.主流数字化媒介的应用技巧;3.数字化媒介的前景预测。
3.3 大众传媒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1.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的影响;2.大众传媒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3.大众传媒在政治领域中的作用。
3.4 实践案例剖析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大众传媒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加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问答式教学、案例教学、观摩体验式教学、讲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五、教学评价本教案的评价主要采用学生讨论、个人报告、实践操作等方式,既充分考评学生的知识理解及掌握情况,又能兼顾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资源1.电子阅读室:全面提供传媒领域相关的最新发展资讯;2.电子商城:刊发传媒学科最新教材和最新版电子图书;3.大众传媒网站:提供丰富的传媒相关信息资源及数码媒介技术交流平台。
七、本教案旨在提高学生对大众传媒发展历程和数字化媒介的应用技能掌握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推动传媒学科融入数字化时代并不断创新发展。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设计)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设计高一年级夏雷[教学要求]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对互联网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史的了解,感受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2、过程与方法: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获互联网发展史;组织学习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PPT.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面对网络的诱惑。
[教学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教学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学法指导]结合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填空,自己思考“合作探究”题以备课堂讨论交流;通过上网浏览、查阅等方式,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悟和反思。
[新课教授]导入:近期相关新闻图片资料展示,设问:同学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些信息?我们将报刊、广播影视和互联网等承载,并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体称为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知识梳理:(板书)大众报业大众传媒广播影视发展变化影响互联网教学过程: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报纸的国家之一,在唐代(887年)中国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邸报》。
2、近代大众报业的发展:(1)自主学习,设问:①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近代报业?主要是谁办的?②中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业始于?最早的近代大众报刊是?③国人办报的第一个高潮在什么时候?代表性报纸有哪些?④民国时期,报纸有哪些新发展?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掌握基本知识,了解近代大众报业的兴起和发展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
【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与能力】(1)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短短的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来了解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过程与方法】(1)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或互联网发展史。
(2)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加深对社会变迁的了解。
(3)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面对网络的诱惑。
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历程。
知道了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
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课。
讲授新课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板书)
1、历史渊源:(板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板书)
(问)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答:(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西人办报?
3、过程:(板书)
(问)中国报业发展的历程?
答:(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4、通俗性报刊特点:(板书)
(问)同学们,你们一般情况下会看什么报刊呢?
答:通俗性报刊。
(问)那么,通俗性报刊有哪些特点呢?
答:(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第二课堂]
1、《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2、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
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中外纪闻》特点:(1)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3、《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维新派南方的代表。
4《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
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
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
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板书)
(问)本框题,广播影视主要包括了哪几个内容?
答:广播、电影、电视。
(做一做)请同学们看书,并将书本上有关广播、电影、电视的“第一”画出来,并画出对应的时间和地点。
1、广播(板书)
(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电影(板书)
(1)发展:①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具有真、奇、活等特点。
②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2)优秀影片: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②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
(3)发展特点:
(问)电影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答: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3、电视(板书)
(1)问世:20世纪30年代
(2)发展过程: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③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现状(特点):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
富多彩。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板书)
1、原因:(板书)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2、出现:(板书)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3、互联网应用的事例:(板书)
(问)同学们,你们平时一定会上网。
那么,请你们说说互联网到底能做些什么?
答:如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
4、影响:(板书)
(讨论)想想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答:(1)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2)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3)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4)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合作探究】你如何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图二
请回答:(1)图一所示传媒方式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是发行于887年的唐代的邸报。
开创国人办报先例的是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
(2)图二所示传播媒介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国家)。
这种传播媒介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答:(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知识结构
大众报纸的发展
广播影视的普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1、下列报刊能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的是()
A、《邸报》
B、《昭文新报》
C、《中外纪闻》
D、《民报》
2、中国近内第一座广播电台的创办者和创办时间是()
A、英美报商;1920年11月
B、俄英报商;1923年1月
C、英美报商;1923年1月
D、俄英报商;1920年11月
3、中国人自办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在()
A、上海
B、天津
C、北京
D、哈尔滨
4、中国电视事业起步的标志是()
A、北京电视台试播
B、中央电视台成立
C、多系列、多层次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建立
D、各省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
5、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是在()
A、1992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6、下列不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影片是()
A、《渔光曲》
B、《姊妹花》
C、《火烧红莲寺》
D、《一江春水向东流》
7、能够说明当今社会正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是()
A、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B、电话的普及
C、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
D、电影已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8、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市民不能做的事情是()
A、收听广播,关心国家大事
B、订阅一些报刊
C、周末到电影院放松心情
D、晚上打开电视看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