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简介

合集下载

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

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

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圆明园,是清朝时期最大的皇家园林,占地面积达350公顷,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曾存放其中。

然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洗劫一空,文物被抢走,建筑被烧毁,成为了一片废墟。

这场灾难,不仅仅是对圆明园的摧毁,更是对整个中国尊严的践踏。

圆明园的毁灭,背后有着清朝晚期的政治动荡与外交挑战。

在19世纪,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同时,清朝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官僚腐败、民生困苦等。

这些问题的积累,导致了清朝政治的不稳定,社会的动荡。

外交挑战在19世纪,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大规模输出商品,但中国并不能向西方输出同等价值的商品,导致了贸易逆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开放更多的港口,并签订不平等条约。

1858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迫使清朝签订《天津条约》,开放天津、上海等五个港口,赔偿巨款,并割让香港岛。

政治动荡清朝政治的不稳定,也是圆明园毁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末年,官僚腐败、民生困苦等问题严重,社会动荡。

此外,清朝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如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等。

这些动荡,使得清朝政府无暇顾及圆明园的建设和保护。

圆明园的毁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成为了他们的目标。

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肆意破坏,抢走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烧毁了建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这场灾难,不仅仅是对圆明园的摧毁,更是对整个中国尊严的践踏。

结尾圆明园的毁灭背后,是清朝晚期的政治动荡与外交挑战。

这场灾难,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然而,圆明园的毁灭也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我们应该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我们的国家和文化。

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

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国”。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件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大损失。

本文将介绍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和背景,以及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一、背景及毁灭圆明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

它由两个园区组成,一个是圆明园,另一个是颐和园。

圆明园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个占地达3500亩的大园林。

它以汉代皇家园林为蓝本,结合了中国南北园林之长,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

圆明园中有大量的建筑、雕刻和园林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量仿制欧洲的奇观和园林建筑。

因此,圆明园也常被称为“中国的凡尔赛宫”。

不幸的是,在英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联军侵占北京,烧毁了圆明园。

当时,中国清朝政府已经答应赔偿英国的损失,但欧洲国家却对中国的巨额赔款不满意,因此,英国联军派遣部队进攻北京,占领了圆明园并放纵蹂躏、掠夺和烧毁。

最终,圆明园被完全摧毁,数百年积累的文化和历史遗产被无情地毁掉了。

二、知识点1. 古代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是指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宫廷为皇帝建造的花园。

它们是以人工雕枯山,凿石开渠、格木营树、塑缩伎俩、池池泉泉、以及各种建筑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园林自然优美地融入人工设施,具有独特的风景美和文化价值。

2. 园林建筑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园林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建筑形式,它包括亭、楼、榭、阁、殿等。

这些建筑又分为山院式、水院式和岛屿式三种类型,根据场地的不同,建筑的数量和种类也各有不同。

3. 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花园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体现。

它包括美学、建筑学、园艺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诸多领域,它充分表现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价值。

4.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物,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迹、文物、博物馆、遗址、文化景观、艺术品等,它们记录和保存了人类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文化表演、传说故事等,是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引言圆明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一。

然而,1840年到1900年间,圆明园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最终被彻底毁灭。

本文将简单介绍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和相关资料。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建造于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总占地面积约350公顷。

园内的建筑、景观和艺术品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园林和艺术的精华。

圆明园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皇家园林区、大型宫殿区和西洋建筑区。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第一次被洗劫(1840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军队趁乱进攻圆明园。

英军烧毁了大量建筑和文物,带走了许多宝贵的艺术品,导致圆明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第二次被洗劫(1860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法英联军攻占北京,再次洗劫了圆明园。

他们烧毁了几乎所有的建筑,带走了无数文物和宝贵的艺术品。

圆明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成为废墟。

最终毁灭(1900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生,圆明园成为义和团的目标之一。

他们烧毁了圆明园的大部分建筑,包括最后幸存的一些文物和艺术品。

在这次毁灭中,圆明园化为一片废墟,几乎一无所有。

相关资料由于圆明园的毁灭,大部分的建筑和文物都无法完全保存下来。

然而,一些文献记录、照片和插图仍然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了解。

以下是一些关于圆明园毁灭的相关资料:1.《圆明园纪实》:该书是圆明园现存资料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部分,记录了圆明园毁灭前的建筑、景观和文物。

2.圆明园残存照片:一些摄影师在圆明园毁灭前拍摄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成为了今天了解圆明园的重要资料之一。

3.《圆明园考古图录》:该书是对圆明园进行考古调查和记录的综合性图录,其中有一些珍贵的插图和文献材料。

4.《圆明园考古发现与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圆明园考古发现和研究的学术论文集,其中包括了一些考古发现的详细描述和分析。

结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损失,它曾经是中国古代文明和艺术的典范。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及读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及读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及读后感简介1860年10月6日,法军攻占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自杀,次日,英军到。

在圆明园无数珍宝面前,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目光迅速变得贪婪无比。

于是,对园内珍宝开始了明火执仗的疫狂抢劫,据《泰晤士报》随军记者报道:他们“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

为了金子而把银子丢了。

无价的瓷器和珐琅瓶因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他们的营帐里堆满了抢劫来的珍宝,这些珍宝有的被现场拍卖,有的则被作为礼品献给英国国王和法国皇帝。

现在,英法博物馆里收藏的中国文物有许多就掠自圆明园,如英国“大英博物馆”里的晋代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唐人摹本、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的沈源、唐岱的《圆明园四十景图》等等。

为掩盖劫掠罪行,10月18日,3500多名英国士兵在圆明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一直烧到19日,熊熊火光染红了北京城的上空。

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风中摇摇欲坠的圆明园又一次遭到浩劫,强盗们四处搜寻残存的珍宝,最后又是一把大火。

圆明园,这座世界园林艺术的绝作,终于轰然倒塌,沦为一片废墟,只剩些残坦断壁兀立遗址,野蒿荒草随风摇晃,似乎是在向前来“凭吊”的后人们诉说着侵略者的罪行。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1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思考的脚步却停不下来:圆明园真的有那么宏伟吗?为什么我们的圆明园会受到如此残忍的侵略。

为了加深理解,我决定向网络求助。

我上网一搜,哇!圆明园果然名不虚传。

闪着亮光的大楼十分宏伟,门前是一个大水池,里面有好多匹金色的骏马,做出奔腾的样子,嘴里喷着水,水从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水花四溅最后落在了一只雕塑的小鹿上了。

在太阳的照射下,水面泛着粼粼的波纹,让大楼看起来格外的亮堂。

也有一些古老的建筑,它们虽然看起来很陈旧,但从哪里都能透露出一种别样的文化气息。

还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殿堂在夕阳落下的时刻,和太阳化为一种颜色,映着天边的晚霞,壮观极了。

圆明园的毁灭概览

圆明园的毁灭概览

圆明园的毁灭概览
圆明园是中国历史文化遗址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北郊。

该园曾经是清朝皇家园林,以其壮丽的建筑和美丽的景色而闻名于世。

然而,不幸的是,圆明园在19世纪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圆明园的毁灭发生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当时,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并将圆明园视为一个重要的目标。

他们希望通过摧毁圆明园来向,并迫使中国屈服。

英法联军在北京附近的圆明园进行了破坏。

他们放火烧毁了许多建筑和花园,包括宏伟的大殿、华丽的雕塑和珍贵的文物。

这场火灾几乎彻底摧毁了圆明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文物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引起了国内外的震惊和愤慨。

这个残暴的行为被视为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和掠夺。

这也让人们认识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推动了文物保护的发展。

尽管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遗憾,但历史并没有抹去圆明园的存在。

如今,圆明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人们通过保护和重建工作,努力恢复园林的辉煌。

圆明园的毁灭概览提醒我们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的意识,并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通过传承和保护历史,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我们的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介绍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介绍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介绍圆明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而它的毁灭更是成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

以下是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介绍。

一、圆明园简介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清代乾隆、嘉庆和道光三朝皇家园林。

整个园林占地350公顷,包括了大小湖泊、山川、建筑群等。

园内建筑以中式建筑为主,又融合了西方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二、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毁灭发生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次战争是中国清朝与英法联军之间的冲突。

当时,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并派遣军队前往圆明园。

由于清朝政府的无能和联军的肆意破坏,圆明园最终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掠夺与破坏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后,对园内的宝物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

他们将文物、书籍、绘画等珍贵文化品搬运到英法船上,运回了他们的国家。

同时,他们还对园内的建筑和景观进行了不可挽回的破坏,包括将建筑物烧毁、毁坏石雕和石刻、抢夺木雕和铜雕等。

2.美国驻华公使麦家廉的记录美国驻华公使麦家廉在其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圆明园被毁的情景。

他描述了联军对园内建筑的破坏、宝物的掠夺以及园内景观被火焚等情况。

他的记录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揭示了当时的悲惨景象。

3.毁灭的原因圆明园被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首先,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对中国采取了强制性条约,清政府无法拒绝其进入圆明园的要求。

其次,清朝政府对于保护圆明园的意识薄弱,对园内的财宝和文化遗产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

最后,英法联军为了展示对中国的胜利,故意破坏圆明园作为报复和示威。

三、圆明园毁灭后的影响1.文化遗产的损失2.对后代的伤害3.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四、对圆明园的重建努力自20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圆明园的重建。

根据历史文献和存留的破坏状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修复工作。

重建努力的目标是恢复圆明园的原貌,让后人能够亲眼目睹当年的壮丽景观。

总结: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悲剧,对于中国文化遗产和历史意义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圆明园的毁灭》资料资料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生活中必需的用品,也可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资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1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

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

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

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

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一起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

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

英法联军一起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

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

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

听起来好象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

《圆明园的毁灭》知识点

《圆明园的毁灭》知识点

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封建帝王权力和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群之一,因其雄伟壮观、艺术精湛而著名于世。

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城,圆明园被洗劫一空,成为了历史的过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圆明园毁灭的知识点,让读者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历史背景在1856年到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先后入侵中国北京。

圆明园曾是皇家园林,也下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在英法联军的侵略中,它的全部被毁。

当时坚守北京的清王朝军队在抵抗外敌中无法重整旗鼓,加上清王朝皇帝清咸丰“沉溺声色,目无全局”,担负着防卫北京城的东交民巷也因削减抵御费而荒芜,于是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攻破了北京城;随着英法联军的胜利,他们掳掠、烧杀抢掠,圆明园和颐和园等皇家园林成为了他们疯狂破坏的重点目标之一。

破坏的情况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后,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地掠夺和破坏。

他们用木槌打碎了文房四宝,用火烧毁了珍贵的书籍和绘画,将有价值的雕塑、青铜镶嵌品、钟表等一一拆卸带离。

就连属于圆明园的砖石、其他建筑材料也被一点一点地搬走了,最终园子里只剩下那些大型的碎石、砖块等等废铁。

同时,在园子里骑马、大声喧哗、吸烟,并用刀剑和大炮射击任何他们看不顺眼的东西,导致圆明园至少被摧毁了三次。

这样的破坏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肆意摧残,更是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犯罪行为。

原因圆明园的毁灭有诸多原因。

历史上,中国以守成为主要战略,久攻不下,国力大衰,加上官员在中央无法达成共识、邑内互相推卸责任、皇帝盲目任命亲信人员等种种原因连累了多少无辜百姓。

而这些都是利益之争,各国在争夺利益的同时,不择手段,疯狂地掠夺和摧毁中国的文化遗产,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暴行。

其次,当时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圆明园显然代表着中国封建传统和文化的精髓,而英法联军则代表了强盛的西方文化和发达的工业技术,对于他们来说,摧毁一个代表着“昏庸落后”的文化遗产也代表了对各国文化优越性的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的毁灭简介清咸丰十年(1860)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

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

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

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

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

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
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

据同治十二年( 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

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

听起来好象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

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