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过秦论》说课稿

合集下载

《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引言概述:《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关于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的著作。

本文将从《过秦论》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

一、背景1.1 荀子的生平背景:荀子,名卿,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2 《过秦论》的写作背景:《过秦论》是荀子在战国末期写成的一篇文章,当时秦国崛起,各国纷纷向秦国屈服,荀子在此背景下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1.3 背景对《过秦论》的影响:荀子在《过秦论》中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社会伦理观点,对后世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主要内容2.1 对秦国的批判:荀子在《过秦论》中批判了秦国的暴政和统治方式,认为秦国的崛起是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的。

2.2 政治理念:荀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主张君主应当明君,以仁义为本,善治人民,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2.3 社会伦理观点:荀子在《过秦论》中强调了人性的恶与善,提倡道德修养和人格修炼,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三、影响3.1 对后世思想家的影响:荀子的政治理念和社会伦理观点对后世的思想家,如孟子、程颐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3.2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过秦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3.3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荀子在《过秦论》中提出的政治理念和社会伦理观点,对当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四、现实意义4.1 弘扬传统美德:《过秦论》中强调的仁义道德等传统美德,对我们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2 建设和谐社会:荀子在《过秦论》中提出的政治理念,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4.3 探索国家治理新思路:《过秦论》中的政治理念和社会伦理观点,为我们探索国家治理新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五、结语《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过秦论(说课稿)引言概述:《过秦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辩论著作,作者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韩非。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过秦论》的内容,包括其背景、主要观点、影响等。

一、背景1.1 秦朝的崛起: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崛起与秦始皇的改革密不可分。

1.2 礼崩乐坏: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礼制破碎,社会秩序混乱,音乐艺术也失去了原有的美感。

1.3 韩非的政治理念:韩非主张法治,认为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二、主要观点2.1 法治思想:《过秦论》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明确的法律制度和严厉的刑罚,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2.2 君主专制:韩非主张君主专制,认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君主来统治,君主应具备明智的智慧和果断的决策能力。

2.3 功利主义:《过秦论》提出了功利主义的观点,强调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主张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制定政策和法律。

三、影响3.1 对法治思想的影响:《过秦论》对后世的法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法家学派奠定了基础。

3.2 对政治理论的影响:韩非的政治理论对后世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

3.3 对社会秩序的影响:《过秦论》提出的法治观念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批判与争议4.1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过秦论》的君主专制思想遭到了一些人士的批判,认为过度强调君主权力会导致专制和暴政。

4.2 对功利主义的争议:《过秦论》的功利主义观点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过度追求国家利益可能会忽视个人权益和社会公平。

4.3 对法治思想的发展:虽然《过秦论》对法治思想的贡献不可忽视,但也有人认为其过于强调刑罚和法律的严厉程度,忽视了人文关怀的价值。

五、现实意义5.1 启示现代治理:《过秦论》中的一些观点对于现代治理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如法治思想、君主的智慧和决策能力等。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秦论(优秀7篇)《过秦论》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方法】探教师串讲、学生研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较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

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题目解说《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论,是一种文体。

“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

3、写作背景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引言概述:《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涉及政治、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吸收智慧,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本文将从《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思想内涵、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主要内容:1.1 荀子对秦国的批评荀子在《过秦论》中对秦国进行了深刻的批评,认为秦国的统治者采取了残暴的手段,导致社会道德沦丧,人民生活困苦。

1.2 荀子的政管理念荀子主张君主应当以仁爱治国,通过德政来感化民众,提高国家的道德水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3 荀子对人性的观点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规范来约束,才干使人们遵循道德规范,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思想内涵:2.1 道德重要性《过秦论》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惟独通过道德来感化民众,才干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2 教育的作用荀子在《过秦论》中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惟独通过教育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才干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2.3 政治哲学荀子在《过秦论》中提出了自己的政管理念,主张君主应当以仁爱治国,通过德政来感化民众,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影响:3.1 对后世的影响《过秦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3.2 对当代的启示《过秦论》中提出的一些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可以匡助我们提升思想境界,实现个人的自我提升。

3.3 对个人的影响通过学习《过秦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四、结论:通过对《过秦论》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荀子的政管理念和思想内涵,从中吸收智慧,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同时,也可以看到《过秦论》对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希翼大家能够通过学习《过秦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实现个人的自我提升。

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过秦论(说课稿)引言概述:《过秦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韩非所著的一篇政治家论述的文章。

文章以秦国的兴亡为背景,通过对秦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方式的分析,阐述了韩非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思想。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过秦论》的内容。

一、秦国的政治制度1.1 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1.2 秦国的行政体系1.3 秦国的法律制度二、秦国的统治方式2.1 重视军事力量2.2 推行法治2.3 建立情报系统三、秦国的政治理念3.1 以法治为核心3.2 重视军事力量3.3 建立强大的情报系统四、秦国的政治成就4.1 统一六国4.2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4.3 推行法治思想五、秦国的政治失误5.1 压迫民众5.2 忽视民生5.3 缺乏民主机制正文内容:一、秦国的政治制度1.1 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在国君手中。

国君通过设立官职、任命官员等手段来控制政权,实现统一的决策和管理。

1.2 秦国的行政体系秦国的行政体系分为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负责决策和监察;九卿则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如司徒、司空等。

1.3 秦国的法律制度秦国推行严格的法律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刑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法律的实施力度严厉,对违法者进行严惩。

二、秦国的统治方式2.1 重视军事力量秦国重视军事力量,实行军功爵位制度,鼓励将士立功。

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秦国得以征服六国,实现统一。

2.2 推行法治秦国积极推行法治,建立了一系列法律和刑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法律的实施力度严厉,对违法者进行严惩,增强了统治的威严。

2.3 建立情报系统秦国建立了强大的情报系统,通过收集情报和掌握敌情,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动态,为国家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三、秦国的政治理念3.1 以法治为核心秦国以法治为核心,通过制定法律和刑罚,以法律约束和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3.2 重视军事力量秦国重视军事力量,认为军事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重要保障,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实现了对六国的征服。

必修三10《过秦论》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三10《过秦论》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过秦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感受这篇史论铺张扬厉的气势与文风2.了解文章的主题3.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4.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重点:1.文言词语积累2.秦朝灭亡的主要过失3.铺张扬厉的文风教学难点:1.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2.作家深邃的思想穿透力3.重点文言词语识记教学手段:1.以讲授为主,辅以必要的朗读录音,感受本文的文风2.辅以必要的幻灯片配合教学需要课时预计: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求:1.了解贾谊的悲剧人生2.认读课文,扫清障碍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文风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把握秦国崛起的条件及逐步走向强盛的过程5.有关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的把握窥、席、包、囊、内、务、拱手、会、弱、爱、从、叩、逡巡、因外连衡而斗诸侯、追亡逐北、宰割天下、会盟而谋弱秦过程:一、导语设计中国历史上,频繁上演着改朝换代的事件。

但是,秦汉易代,对历代的统治者以强烈的震撼,同时,给知识分子的心灵以空前的震撼,也成为汉初热议的社会思潮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登峰造极的强大王朝之一——秦帝国,经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历数百年岁月(公元前361年——前221年,近140年)终于结束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首次统一全国。

然而,这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短期内(存在不满14年)便如摧枯拉朽般迅速的折戟沉沙,灰飞烟灭,给历史、社会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

历代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不断地从中汲取亡秦经验教训,从中管窥出秦朝的灭亡对社会、历史极具穿透力。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汉初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贾谊的《过秦论》(板书)。

二、解题及作者1.(师):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

论:古代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一篇史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2.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年18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20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贬为梁王太傅,后来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过秦论教案及说课稿

过秦论教案及说课稿

《过秦论》教案及说课稿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认识到国家兴衰与每个人的责任。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时代背景以及文章的历史地位。

1.2.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包括秦国的崛起、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秦朝的灭亡。

1.2.3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断句、实词、虚词等阅读技巧。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过秦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1.2 文言文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分析课文的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课文中的难句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长句、难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2.2.2 文章论证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1.2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1.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2 教学方法3.2.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传授文言文阅读技巧。

3.2.2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课堂参与度。

3.2.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观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评价4.1.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1.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论证能力。

4.2 课后反馈4.2.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文言文阅读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2.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一、说教材《过秦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所写的一篇政论文,收录于《汉书·艺文志》中。

该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兴衰的历史教训,认识到仁政与暴政的利弊,以及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本文在古代散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论述秦朝兴起的原因,指出法家学说在秦国的实践使得国家强盛;二是分析秦朝的暴政及其弊端,揭示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源;三是总结历史教训,强调仁政与礼治的重要性。

1. 作用与地位《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让学生在学习古代历史的同时,认识到国家兴衰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本文在古代散文中具有典型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主要内容(1)秦朝兴起的原因:法家学说在秦国的实践,使得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迅速发展。

(2)秦朝的暴政及其弊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严苛的法律制度,导致民众生活困苦,国家迅速走向灭亡。

(3)历史教训:强调仁政与礼治的重要性,提倡以德治国,为后世统治者提供借鉴。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过秦论》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秦朝兴起和灭亡的原因。

(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仁政与暴政的利弊,理解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秦朝兴起和灭亡的原因。

(2)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3)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过秦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叫XXX,是成都市XX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过秦论》。

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

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赏析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程序
《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讨论绘制结构图示。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赏析的语言特点。

五、结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3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