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提出问题:“什么是地理环境?它有哪些特征?”2.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分析其特征,如地域性、差异性、动态性等。
3.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地域联系、要素相互作用等;分析其原因,如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
4.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分析其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人类活动等。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案例,如亚马逊雨林、撒哈拉沙漠等,让学生分析其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某个方面展开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导入阶段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理环境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地理环境演变、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等。
2. 结合现代科技,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际应用。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环境调查,如对学校的地理环境进行调查,了解其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能辨别不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
4.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与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学工具:投影仪、图片、地图。
教学素材: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不同地理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讲解,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并结合不同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向学生深入解释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了解,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包括自然景观、气候条件、动植物分布等方面的差异。
并结合实例进行讨论。
4.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提问。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拓展(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与地理环境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深入认识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1.列举你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处差异,并解释原因。
2.你认为保护环境对人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是什么?举例说明。
六、课后作业1.写一篇文章,就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2.收集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以展示形式呈现。
参考答案:1.山地地理环境的差异:比如在海拔不同的山区,气温、雨量和植被类型都会有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山地地理环境的高度和陡峭造成的,高处气温低,陡峭的山坡容易引发滑坡等自然灾害。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⑵.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能力目标⑴.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的原理来解释说明某一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⑵.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德育目标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教学重点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⑵.三大地域分异规律。
3、教学难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教学方法对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结合一些具体事例、示意图进行综合分析、引导;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通过对景观图,分布图的分析,来认识和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
5、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同学们!我们前面从第一节到第五节分别学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和土壤,这五大要素之间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那么,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如何体现呢?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展示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的图片,说明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才把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融合成自然综合体,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讲授新课](举例、引导、分析)如西北地区,由于地处内陆,虽距海洋不太远,使海洋上的水汽不易达到,所以就形成了典型的干旱大陆性气候。
由于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所以就形成了戈壁沙漠、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的自然环境。
这样的自然环境或陆地环境,它是由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的,本身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总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义:陆地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组成。
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内部的整体性特征。
(承转)那么,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我们可以用课本图3.53表示。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4.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实际案例分析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论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地理环境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组的案例分析成果。
4. 思维导图法: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引入新课。
环节二: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10分钟)1. 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2. 介绍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
环节三: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15分钟)1. 整体性的表现: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 整体性的原因:地球表层各要素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环节四: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案例,如“亚马逊雨林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环节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原因。
第二课时环节六:复习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的知识点——地理环境差异性。
环节七: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10分钟)1. 差异性的表现:不同地区的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存在差异。
2. 影响因素: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环节八: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实际案例分析(15分钟)1. 案例一:我国南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第一章:地理环境的概念与构成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自然环境、人类环境。
2. 地理环境的构成: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自然要素;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人类要素。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理环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地理环境的概念。
2. 讲解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地理环境构成要素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2. 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生态系统、地域分异规律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地理环境的概念。
2. 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概念。
2. 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原因。
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概念:地理环境在不同地区、不间的表现差异。
2.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地域分异规律、气候带、地形地貌等。
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概念;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和特点;3.了解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认识和比较。
教学内容: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意义。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分类;-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
3.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球系统的差异性,如气候、地形、植被等;-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如高山、河流、湖泊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3.实例分析:选取一个典型地区,如地中海地区或黄土高原,分析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4.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中国或巴西,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探究该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并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该国家或地区的影响。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并举例说明。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让学生提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及具体分类。
3.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地理环境差异明显的地区进行研究,如阿拉斯加、撒哈拉沙漠等,进行资料收集,了解该地区的主要地理环境要素和特点。
4.学生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选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不同要素对该地区的影响。
第三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概念,并举例说明。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球系统的差异性,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地球系统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3.群体讨论:以全球气候带为例,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地区的气候带特点,探究气候对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总结:由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对课程内容进行回顾和归纳。
教学资源:1.地图和地球仪;2.图片和视频资料;3.书籍和参考资料。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
2. 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识到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3.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3.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4.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成因5. 案例分析: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成因。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和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相关图像和案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 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介绍地理环境的定义,讲解地理环境各要素(如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的作用和相互联系。
3. 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解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阐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4. 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成因: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具体表现,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
5. 案例分析:以我国地理环境为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知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解,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掌握其表现形式。
2. 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能够分析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
教学难点:1.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2.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例,增强直观感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定义,通过举例说明其表现形式,如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
2.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地理环境整体性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地理环境差异性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影响。
3. 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认识和体会。
(2)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4.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个地理环境案例,分析其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及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2、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
讨论、探究的方法
5、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索:
(出示阅读材料)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
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
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
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
发生了变化。
(学生思考)(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师归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气候、
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
一个复杂的整体,称为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出示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
案例1:
案例2:
案例3:
热带人
(教师小结)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2)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活动)尝试动手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图
(情景活动)假如你是旅游爱好者,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有何不同?
(教师点拨)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板书)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
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思考)1、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吗?2、什么是自然带?(使学生对地
域分异现象和自然带有一个初步的了
解)
(引导学生阅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探究)1、全球陆地分为多少个自然带?2、这些自然带的更替有什么规律?
(承转过渡)世界气候有冷热、干湿等地区差异,陆地上反映各地气候特点的自然景观
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多
呈带状分布,构成了自然带。
自然带的
名称看似复杂,只要与世界气候类型的
分布规律相结合,并联系代表性的植被
和土壤,是有规律可循的。
自然带的分
布规律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
律的体现。
那么,地域分异具有哪些规
律呢?
(教师启发)出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分别以北半球的非洲大陆和亚欧大
陆为例,从赤道向北,依次呈现热带雨
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以及温
带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
的景观图和录像视频,使学生在感观上
形成明显的对比。
(学生探究)从赤道到两极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
响?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
明显?
(教师点拨)由于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也从赤道向两极沿
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
种分异规律叫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的产生是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的,水分
条件的差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北半
球高纬度地区,以陆地为主;在低纬度
地区,陆地面积较小,海洋面积辽阔。
使得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同一纬度地
区的水分差别较小,受热量影响较大,
因此,纬度地带性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更
明显。
(学生活动)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
景观》图片,让学生从土壤、动植物等
方面对比,思考: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
景观有什么不同?其决定因素是什
么?
(板书归纳)
(2)分异规律:
规律: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
从赤道
基础: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表现:在高纬度和低纬度表现更明显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使学生明确,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加,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我国降水逐渐减
少的事实。
出示:《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
林》和《西北塔克拉马干沙漠》的景观图,
让学生思考:两种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
其决定因素是什么?
(教师启发)出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从沿海到内陆分别分别呈现,温带阔叶林
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的自然景观
图,是学生在感观上形成对比。
(学生探究)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
响?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明
显?
(教师点拨)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呈现出森林带、草
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更替,这种景观变
化是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而更替的,所以
称为经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的产生是以
水分的变化为基础的,同时也受一定温度
条件的影响。
在中纬度地区,既有面积广
大的陆地,又有辽阔的海域,从沿海到内
陆的水分差别很大,因而自然带表现出很
强的经度地带性现象。
(板书归纳)
规律: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基础:以水分的变化为基础的地域分异
表现:中纬度大陆表现更明显
(教师启发)出示:《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图,引导学生思考:珠穆朗玛峰的南坡自
然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如何变化?这种
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这种地域分
异在哪些高山上表现明显?
(教师点拨)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很大,自然景观
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这种地
域分异称为垂直地带性。
并不是任何一个
山体都具有垂直地带性,只有它达到一定
的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才有可
能出现。
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的山脉,山
地的垂直地带性越明显。
如:非洲的最高
峰乞力马扎罗山。
(教师出示我国长白山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图片,加深学生
对垂直地带性的理解)
(板书归纳)
规律: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随着高度的增加作有规律更替
山地的垂直基础:以水热状况的变化为基础
地域分异
表现: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的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越复杂
(师生共同探究)出示:《安第斯山脉南段的非地带性分布》和《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非地
带性分布》图,探究以下问题:
1、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东西两侧的自然景观有何差异?
2、马达加斯加岛东半部和西半部景观有何差异?
3、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差异?这种分异现象是地带性分异吗?
(教师点拨)地球表面不是所有的地理事物都
有地带性的分布规律。
某些地区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地带性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叫做非地带性分异。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互相作用,使地带性规律不很完整或不恨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课堂小结兼板书设计】
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
整体性
表现:牵一发而动全身 概念: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及
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
地
理
环境的
整
致性,而在另一确
定的方向上表现
出差异性,因而发
生更替的规律。
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基础
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以水分为基础
垂直地带性:以水热状况为基础
非地带性: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分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