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之古代文化常识习题1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一5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56.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

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

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

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5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 上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 上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上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旧指男子冠礼女子及笄时取与本名意义无关的别名,自称称名,称人用字。

B、“天宝末”,指用天宝年号纪年的最后一年,天宝是区别于开元的唐玄宗晚期年号。

C、“牢醴”,指祭祀用的牲品和甜酒,牢又分为太牢与少牢两种,牛羊猪各一叫太牢。

D、“赠司空”,指死后被追封为司空,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

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D、“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南夷,随畜牧而转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

“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

“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用四佾,大夫用二佾。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

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

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

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古代文化常识,为高考新课标卷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之一,该题涉及面非常广,且无明确的出题范围,是考生备考中的一大难题。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一份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1《窦娥冤》1.缥缃:代指书籍。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

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

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

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

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

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

(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5)杂,杂角。

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选择题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布衣,指平民百姓。

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

我国古代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黔首、黎民、庶民、苍生、黎元、元元、氓等。

B.西席、西宾是旧时家塾教师的代称。

唐以前,俗以东向座为尊。

宾客至必请入西席面东而坐,故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称西席。

C.致仕,古代官员奉命退休。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表示退休。

D.《谏太宗十思疏》,“疏”通称“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

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参乘。

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驭者居中,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B.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和豕,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C.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

他是“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运、汤显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D.《孟子》: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现存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是南宋以后科考必读书。

3.下列与课文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文学是“五四”以来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白话文学,属于中国现代文学体系,主要体裁包含诗歌、小说、散文、话剧等,鲁迅的《阿Q正传》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

B.“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古代每月十九日,妇女们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

C.《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含答案)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 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 京都。 C(只有嫡子中的长子才是继承人 )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 “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 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 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 130篇。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 还有“致仕”。 C.左迁是贬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 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 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 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 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1.(2016年石家庄质检一)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 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 帝王的敬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一、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 2.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大比。

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

(√)[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

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举考试。

3.“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拓展]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

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

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4.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

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5.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拓展]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

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8.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拓展]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9.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拓展]“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10.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一)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一)
B(文中指中原地区)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 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 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 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 乐,因不同于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 D.玄酒:水。水为玄色,即黑色。上古无酒,以 水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
B 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朔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秦王:最初是周代诸侯秦国的君主,后世也有多 人受封或自立为秦王,如李世民。 B.轻骑:骑指骑兵,古代作战,一人一马为一骑; 轻骑指骑兵数量少,战力不强。 C.己西:“己”为天干名,“西”为地支名,干支 结合可记年、月、日,这里是记日。 D.陇:这里指陇山,在现甘肃、山西交界的地方。 现在的“陇”可用作甘肃的简称。
B 轻骑,指装备轻便的骑兵,不是指“骑兵 数量少,战力不强”。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坟素,与“坟典”“坟籍”“坟策”意义相近, 均可用来泛指古代典籍。 B.台阁,台、阁等建筑物的合称,汉时指尚书台, 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敕书,古代官府发布的一种公文,用于朝廷或 地方任官封爵或告诫僚属。 D.衮章,衮指古代君王等人穿的礼服,衮章是衮 衣上的纹样,也借指三公。
A、宋代中殿试称及第出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A.炀帝,是隋二世皇帝杨广的谥号,含贬义,体 现了后人对其恶政伤民的评价。 B.起居注,是指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修史 的重要依据,常设专官来掌管。 C.庚辰,在文中是纪日,按天干地支排序,庚辰 前一位是己卯,后一位是辛巳。 D.践祚,也称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文中是登 基的意思,与“受禅”含义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如宋太祖、明太祖等。

B.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曾名“建康”“邺都”,史上曾是东晋、吴、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左,又称“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斜流,古人以东为左而得名。

B.转,指职务调动,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调”“徒”等,而”迁”一般指官职提升。

C.大统是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起算之年称为“建元”。

D.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王、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旧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官修的正统的史书,大体包括本纪、世家、
列传等几部分,在编排体例上采用编年体编写。

B、在涉及官职变动的词语中,“迁”一般指晋升或调动官职,如“迁持节郑州诸军事
兼郑州刺史”而“擢”指提拔,如“擢为泽潞节度使”。

C、“乘舆”常为皇帝的代称,“幸”则指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文中“乘舆幸陕”就
是指皇帝到达陕北。

D、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给予他们的一个寓含
褒贬评价性质的称号。

“太保”就是皇上追赠李抱玉的谥号。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遺。

宋代以后,也称医生为郎中。

B.擢,提拔官职,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如“授”“出”“举”等,就有提拔或者授予官职的意思。

C.日晡,即晡时,古人将一天划分为“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十二个时辰,晡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D.朔日,中国农历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朔”,即初一。

将农历每月的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长,是司马迁的字。

古人既有“名”又有“字”,“名”是成人后由自己或请名人取的,“字”是出生时由长辈取的。

B.太虚,指空寂玄奥之境,如《红楼梦》“太虚幻境,即是真如福地”。

C.楚汉,分别指西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他们曾为争夺政权而发动了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之争”。

D.庖丁,“庖”指厨师,“丁”是名。

古代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常在其名前加上表其职业的词,如优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试: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等级,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第一名称为“会元”。

B.庶吉士:官名,明朝初置,永乐二年始专隶属于翰林院,选进士中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

C.正旦:每年正月初一。

在明代,百官在这天需朝贺天子,但太子不能受百官的朝贺。

D.节钺:符节和斧钺,象征权力。

古代天子授与官员或将帅节钺,仅仅代表一种不具实权的荣誉。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秩满,指的是古代官吏任期届满。

一般官员任期届满就会调迁。

B.服阕,是指守丧期满除服。

“父忧去职,服阕,复旧官。

”中“服阕”也是这个意思。

C.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继位后首创,明以后一般一帝一号。

D.侍郎,官名。

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

唐以后,官位渐高。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以侍郎为长官。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人:官职名。

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明代设置行人司,掌管传旨、册封、抚谕等事。

B.畿辅:畿,取其“京畿”一词中的含义;辅,相当于汉代所说的“三辅”之地。

合指京都附近的地区。

C.移疾:意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是居官者请求辞官的委婉说法。

相同的说法还有“移病”。

D.赠:指赐给官爵名号。

依大臣所做事迹,帝王当庭赐予其相应的称号,为“赠谥”。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殿试及第者,进士科一甲三人,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B.服除指守丧期满后脱掉孝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其中大功服穿一年,小功服穿六个月。

C.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明代封赠一品至五品官员时授以诰命。

D.工部是我国古代官署名,属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

参考答案:
1.B 南京在东吴时曾名“建业”,“邺都”在今邯郸临漳,是三国曹魏的都城。

2.D五等爵应为“公侯伯子男”。

3.A采用纪传体编写。

4.B“举”是“推举”“举荐”的意思,并不是“提拔”或“授予官职”。

5.A名和字的解释颠倒了。

6.D项“仅仅代表一种不具实权的荣誉”表述错误。

7.D 三省长官为尚书,副手为侍郎。

8.D 赠指赐给死者。

9.B(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五个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