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及作品研究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徐志摩心路历程对于其爱情诗创作的影响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徐志摩心路历程对于其爱情诗创作的影响

徐志摩心路历程对于其爱情诗创作的影响徐志摩爱情诗中有着优美的语言、敏锐的心灵以及细腻的情感,他的诗歌中蕴含着自己对于爱情的信念与理想的执着,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徐志摩心路历程对于其爱情诗创作影响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徐志摩是一位着名的诗人,但是一直以来,他与林徽因、张幼仪与陆小曼的爱情故事却完全将他的诗名掩盖,这些爱情诗得到了后世的极高评价。

爱情诗虽然是描写爱情,但是却富于哲理。

在徐志摩的思想观念下,爱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传承,下面就对徐志摩的爱情诗进行深入的解读。

一、徐志摩爱情诗中的思想与人生信念作品是思想的有机呈现,徐志摩的爱情诗中蕴含着他的人生信念与思想观念,胡适认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

”这种信仰包括爱、自由与美,一直以来,他都希望这三者可以得到有机的融合。

在三个因素之中,“爱”是其中的核心因素,徐志摩这种信仰的形成与他的人生经历、个性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徐志摩是家中的独子,家庭环境殷实,养成了一种任性、自我的性格,这也是他放弃家业走救国路线的主要原因。

在到英国留学后,剑桥浓郁的人文景观与文化氛围给徐志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仅受到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华兹华斯、济慈、雪莱以及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影响,还结识了着名的作家曼殊菲尔、嘉本特、威尔斯,更是与哲学家罗素成为莫逆之交。

在他们的影响下,徐志摩人生观逐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倡导自由、个性解放。

在这一阶段,他还结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爱上了他的女儿林徽因,由此引发的情愫也为他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灵感源泉。

二、徐志摩心路历程对于其爱情诗创作的影响徐志摩诗歌中反响最大的就是爱情诗,在他创作的诗歌作品中,爱情诗的数量超过了半数。

对于徐志摩爱情诗的界定,学术界尚未得出统一的思想,有的倡导坐虚,有的主张坐实,由于关于此的划分标准尚未统一,因此,学术界目前对于徐志摩爱情诗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一般情况下,在评价徐志摩诗歌时,往往回避他的爱情诗,实际上,要想深刻地分析徐志摩的诗歌本质,就一定要对其心路历程与爱情经历进行深刻的分析。

论徐志摩的中国诗歌情结

论徐志摩的中国诗歌情结

英年早逝的徐志摩在诗艺方面的探索有开疆裂土之功。

在其两百多首诗中,被人一唱三叹的正是大量的清新淡泊、情真意挚的抒情之作,情之真、境之美、艺之精震撼着人的感情,净化了灵魂。

他成长的传统文化环境,五四前后活跃的思想氛围,从小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形成了其中国诗歌情结。

本论文拟在此语境中分析徐志摩诗歌的中国诗歌情结。

一、徐志摩幼时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

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名。

是一处“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水乡闹市,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地方商贾,为人正派,是有正义感的乡绅,曾任硖石商会的会长。

正因为家庭富裕,徐志摩又是独生子,父亲自然对其寄予厚望。

1900年,入家塾读书,师从当地秀才孙荫轩读“四书五经”。

1901年,5岁。

读家塾,跟随查桐珍学习传统文化。

1907年,11岁。

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

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

尽管徐志摩非常活泼好动,还经常搞些恶作剧,但是他表现出天资的聪颖,还是得到老师们的肯定。

在童年、少年时代,徐志摩除接受私塾和正规教育外,还受家乡自然风物的浸染和启发,为硖石的民俗风情所感怀。

屡次从师,接受传统的中国文化熏陶,从而奠定坚固的古文基础,这都可以从他与梁启超等人的书信往来可窥一斑。

从创作论来看,正因为幼时受到中国文化的教育,从而在徐志摩的意识里烙下深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象。

正如朱光潜在《山水诗与自然美》所说的:“传统的影响是特别顽固的,一种体裁或风格既已奠定,就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传统。

尽管时过境迁,还本着习惯势力,长久地维持它的统治地位,山水诗就是如此。

”徐志摩与古典文化的深厚渊源,决定了他会契和于中国古代自然山水诗传统,有意无意地受其影响。

另外,“穷情写物”的山水诗产生的社会心理,是在于通过追求山水林野之美来追求独立于社会规范礼教之外的人生理想,凭借自然去解放情感。

徐志摩及其诗歌鉴赏

徐志摩及其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赏析》课程论文徐志摩及其作品赏析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中国·重庆2012年6月徐志摩及其作品赏析专业: 班级姓名: 学号摘要:徐志摩是第一个十年的文学阶段中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他的“康桥信仰”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文明和自由。

正因为他的信仰与当时的中国社会主旋律不符,而且他的诗歌过分抨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再加上与陆小曼的那段感情被贴上了道德标签,在上世纪的文学史里根本没有这位浪漫诗人的一席之地。

他的诗歌既有追求时的兴奋狂喜与忧郁烦恼,也有既得后的失落与沮丧悲观。

虽然徐志摩的康桥理想与社会主义社会格格不入,但他的抒情诗歌还是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关键词:徐志摩个人资料爱情历程文学活动诗学理念修辞艺术徐志摩个人资料:徐志摩(1897.1.15~1931.11.19),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

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

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学历:1 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爱情:1915年,与张幼仪结婚,后于1922年3月在柏林离婚。

与林徽因的感情没有结果,而后遇到了陆小曼。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就在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天,1926年在北京北海公园进行了一场人们议论了很久的婚事。

论徐志摩对诗歌意象的追求毕业论文

论徐志摩对诗歌意象的追求毕业论文

【标题】论徐志摩对诗歌意象的追求【作者】金霞【关键词】徐志摩诗歌意象学贯中西自然性灵【指导老师】梁平【专业】中文【正文】“…意象‟的结构可以分为…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在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欲、意念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意‟是情与理的统一或者说它是艺术家整个灵魂与人格的交融是艺术家的自身独特的精神气质…象‟指由想象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直接可感的非现实的物象此…象‟已经不是纯然的物象它是体现了主体之意的心理物象具有以未 竦奶氐恪!?在诗歌艺术里意象是以词为载体的符号是熔铸着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的和谐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所创造出来的可感可触的具象。

意象作为诗的一个生命元素可以说诗歌艺术离不开意象意象是作为结构诗境的基本单元而存在它是“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3或是诗人直觉所体验的感性与理性的内在统一在现代意象诗派的观念中意象被提高到空前重要的位置。

刘易其在《诗的意象》中说“一首诗可能就是有多种意象组成的意象”。

4庞德更是认为意象是诗人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

可见意象对诗歌表现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

在现代文学的诗歌殿堂里徐志摩是很注重对诗歌意象追求的诗人之一。

一支花一缕风一个闪光的瞬间都蕴藉了诗人无限深长的情意。

徐志摩本人也无意识地阐发了对意象的感悟“星光的闪动草叶上的露珠的颤动花须在微风中的摇动都是在触动我感兴的情景。

”5徐志摩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对其诗歌意象的探索显示出日益浓烈的意象自觉意识有力的证明了他在诗艺表现上的无限追求。

本文从对徐志摩诗歌进行整体观照的基础上对其意象追求加以阐述。

一学贯中西的诗歌意象的匠心独运徐志摩的创作活动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五四”文坛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背景那一代的青年的热情与冲动被西方文化思潮所引发徐志摩也不例外他满怀壮志渡海西学在英国经狄更生介绍取得了特别生资格在康桥大学随意选科听课从此“占着了黑方巾黑披袍的风光”。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徐志摩作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徐志摩作品

北京语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题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徐志摩的作品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方向:现当代文学及方向姓名:魏虹指导教师:肖云恩2016年3月26日摘要徐志摩,中国近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作家。

他的诗歌华丽畅快却又清新脱俗;他的散文美轮美奂却又意境深远。

他至情至性,能够不顾自己有妇之夫的身份去追求情窦初开的女生,又能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早已为人妇的陆小曼开启新的姻缘,他的林林总总让人猜不透,想不明白。

而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无疑是他的英年早逝,让人唏嘘不已。

那徐志摩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拥有怎么样的性格,他的性格是如何影响他的经历乃至人生的,尤其是他的人格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本文就是来探讨这些问题的。

关键词徐志摩经历人格作品影响ABSTRACTXu zhimo, famous poet, essayist in modern China.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e modern literature writer. His poems with luxuriant and pure and fresh and free from vulgarity; His prose beauty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far-reaching. He can to affection to the sex, regardless of their married the identity of the puppy love to pursue the girl, but also against the and has a fu lu xiaoman open new marriage, he Lin Lin always let people guessing, don't understand. And let a person feel the most profound is undoubtedly his untimely death, let a person. What is that xu zhimo a person? He has what character, his character is how to influence his experience and the life, especially his personality to the influence of his works produced?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se problems.Key waords Xu zhimo experience personality works impact目录一.徐志摩的人生经历 (4)(一)海宁其地 (4)(二)出生豪门 (4)(三)少年时代 (4)(四)爱情经历 (5)二.文学史上对徐志摩的研究 (5)(一)朱湘《评徐君<志摩的诗>》 (5)(二)茅盾《徐志摩论》 (5)(三)张露薇《论诗人徐志摩》 (6)(四)穆木天《徐志摩论》 (6)三.心理学基本理论及徐志摩的人格特征 (6)(一)气质类型理论 (7)(二)九型人格理论 (7)(三)卡特尔16PF (8)四、徐志摩作品的心理学分析 (10)前言1897年,在名人辈出的浙江海宁县里一个叫做硖石的商人之家里诞生了一位日后蜚声海内外的名人,然而他出名的原因并非继承祖业成为商人。

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篇一: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徐志摩善于成功而巧妙地将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鲜明跳跃和意境美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互为映衬,共同营造了如山泉般叮咚、俊逸、清新的优美诗歌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意境美包括清新恬静美、情景交融美、空灵美。

徐志摩善于选取富有空灵秀逸之美的自然意象和富有比喻、象征意义的美好意象,来营造情景交融、空灵宁静的意境美,来书写他不懈追求着的理想、爱情和灵性的自由。

一、清新恬静之美徐志摩曾说:“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

”他还说:“要使我的心灵,不但消极的不受外物的拘束与压迫,并且永远继续的自动趋向创作,活泼无碍的境界是我的理想……领受到大自然一草一木的精神是我们的理想。

”他认为只有大自然是最纯真、最自由、最美好的,大自然就是自由的象征,那么大自然所具有的秀逸空灵、清新幽雅的美就是生活中所要追求的真正的美。

而且他还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生活得自由,生活得纯真。

要实现这些理想,必须到大自然中去寻觅。

当然徐志摩擅长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描述来抒发思想感情。

徐志摩最喜欢最常用的喻体有花、鸟、明星、水晶等等。

他喜欢选择莲花最为诗歌意象。

例如《她是睡着了》:“她是睡着了——/星光下一朵斜敬的白莲,/她入梦境了,/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

”用“星光下一朵斜敬的白莲”这个意象来表现少女睡态的安宁祥和;用“香炉里袅起的一缕碧螺烟”这个意象来表现少女入梦后的幽静和谐;用“涧泉幽抑了宣响的琴弦”这个意象来比喻少女睡熟时轻柔的鼾声;用“晨曦下在荷盘中颤动的露珠”这一意象来表现处于欢欣梦境中少女酒涡的甜美;用欢快飞舞的彩蝶这个意象写少女入梦后的欢欣愉悦……这里的比喻意象绚丽多姿、摇曳多情、美妙绝伦。

又如:“你我的心;像一朵雪白的并蒂莲,/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徐志摩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论文

徐志摩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论文

徐志摩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论文徐志摩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论文【摘要】徐志摩生活在新旧交替、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时代,他横贯东西、纵接上下的痕迹,决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位置。

本文对徐志摩部分文学作品进行剖析,结合对徐志摩在中西方遨游经历的追寻和对他思想轨迹的探悉,提出西方文化的分支中影响徐志摩文学创造最多的是贵族精英文化、个人主义文化和基督文化。

【关键词】徐志摩;文学作品;西方文化徐志摩是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名噪一时,有着独特文学个性、独特生活经历的文学家。

他的新诗、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一席之地。

徐志摩从小受“诗书礼”教育,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短暂的人生经历却非常丰富,曾留学美英,有双重留学经历,回国后又两次游历西欧,到过很多西方国度。

徐志摩虽然创作时间不长,但其创作的作品体裁十分广泛,涉猎过多种文体;写作与自由体诗不同的格律诗、创制“跑野马”的散文、抒写“完全的抒情诗”式的小说与童话、与陆小曼合撰唯美风格的悲剧,并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书信和日记。

除了创作,徐志摩还译介了大量的作家与作品,他的译作涵盖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39位作家,涉及多种文体和流派。

徐志摩在东西文化之间来去自如,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与阅历使其能对不同的西方文化进行批判和取舍,他横贯东西的痕迹决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独特位置。

徐志摩留学欧美时期,广泛涉猎过外国文学各个时代、各种文学思潮的作品,包括现代主义诗歌、小说、戏剧等,受西方浪漫派、唯美派、悲观派以及象征派诗人多方面的影响。

他的诗有拜伦傲藐一切的反抗性格,有雪莱的理想与热情,也有济慈的唯美情绪;有华兹华斯的清脱高远,也有哈代的悲观厌世;有泰戈尔式的沉思、流丽,也有波德莱尔式的直面丑恶人生。

从文化角度来看,西方文化的分支中影响徐志摩文学创造最多的是贵族精英文化、个人主义文化和基督文化。

1.贵族精英文化英国文化是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一文化带有浓厚的贵族色彩,偏于保守、讲求渐进、厌恶竞争、追求高雅、崇尚自由独立。

徐志摩及作品研究结课论文

徐志摩及作品研究结课论文

人生需要一场想爱就爱的爱情——徐志摩的爱情观“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对志摩短暂的一生,作为好友的胡适有过一番入木三分的评价,他,中张灯结彩,正在准备迎娶远道而来的儿媳妇,她的名字叫张幼仪。

这门亲事是传统的包办婚姻,是由新郎的父亲和新娘的哥哥做主定下的。

张家兄弟姐妹共12人,8男4女,张幼仪是家中的第二个女孩,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

张幼仪的祖父做过前清的知县,她的父亲张润之是个读书人,以行医为业,家境一度非常殷实。

后来因为长子被怀疑偷窃了堂兄的珠宝,张父带领自己这一支搬离了祖宅,没有要求分得家产,导致家道中落。

不过到了张幼仪这一代,她的哥哥们又将张嘉璈(字公权)留学日本期间,在东京庆应大学攻读经济学,归国后,先后在报界和北洋政府中任职。

1914年,他弃官从商,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时年28岁。

他引进西方银行、理财方面的现代知识,注意对顾客服务,加强人事管理,提拔新式人才,在建立新式银行制度方面卓有建树,加之交友广泛,迅速成为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人物。

1913年,时任浙江都督府秘书的张公权前往杭州府中学堂视察,翻看学生作文,意外地被其中一篇所吸引。

这篇题为《论小说与社会。

当初建造沪杭铁路,很多人都害怕大量征用农田、拆毁房屋和坟墓,会破坏了当地的风水,徐申如却以独到的眼光意识到“人利于行,货畅其流”的重要性,积极游说当地士绅,筹集资金,奔走规划,最终促成了沪杭铁路行经硖石,贯通海宁,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不过徐家虽然贵为硖石的商贾巨甲,开办有电灯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产业,但苦于几代没有人取得功名,和那些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难以比拟。

能够和张家结亲,不仅有助于提高徐家的地位,而且张氏兄弟的声望和社会影响对于徐家未来发展产业也必然大有助益,所以徐父接到张公权的来信,不由满心欢喜,赶紧回信说:“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

”的婚事极为重视,特意派人去欧洲采买嫁妆,由幼仪的六哥随行监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需要一场想爱就爱的爱情——徐志摩的爱情观“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对志摩短暂的一生,作为好友的胡适有过一番入木三分的评价,他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正是这三个字构成了徐志摩亦幻亦真的浪漫人生。

而对于爱,再借用胡适的一句话说"爱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胡适《追悼徐志摩》)。

可能正是因为徐志摩对爱的虔诚感动了上帝,让他遇见了温柔贤淑的张幼仪,钟灵毓秀的林微因,风情万种的陆小曼。

在与这三位女子的恋爱中,徐志摩仿若一只为爱扑火的蝴蝶,明知万却不复,却毅然"迎上前去",义无返顾。

(一)如果真相是种伤害,请选择谎言。

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

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徐志摩我想,对于张幼仪,对于他们之间的婚姻,徐志摩就是这种感觉。

1915年12月5日,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硖石商会会长徐申如家中张灯结彩,正在准备迎娶远道而来的儿媳妇,她的名字叫张幼仪。

这门亲事是传统的包办婚姻,是由新郎的父亲和新娘的哥哥做主定下的。

张家兄弟姐妹共12人,8男4女,张幼仪是家中的第二个女孩,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

张幼仪的祖父做过前清的知县,她的父亲张润之是个读书人,以行医为业,家境一度非常殷实。

后来因为长子被怀疑偷窃了堂兄的珠宝,张父带领自己这一支搬离了祖宅,没有要求分得家产,导致家道中落。

不过到了张幼仪这一代,她的哥哥们又将这个家族撑了起来。

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四哥张公权,都曾留学日本。

张嘉森(字君劢)16岁中举,东渡扶桑后,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修习法律与政治学。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亦师亦友的梁启超,并参与发起梁启超主持的“政闻社”。

1910年,张君劢回国应试于学部,取得殿试资格,次年经殿试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成为中国末代翰林。

1913年,为暂避袁世凯的迫害,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张君劢赴德入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

1915年,张君劢回国,历任浙江交涉署长、《时事新报》总编,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

张嘉璈(字公权)留学日本期间,在东京庆应大学攻读经济学,归国后,先后在报界和北洋政府中任职。

1914年,他弃官从商,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时年28岁。

他引进西方银行、理财方面的现代知识,注意对顾客服务,加强人事管理,提拔新式人才,在建立新式银行制度方面卓有建树,加之交友广泛,迅速成为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人物。

1913年,时任浙江都督府秘书的张公权前往杭州府中学堂视察,翻看学生作文,意外地被其中一篇所吸引。

这篇题为《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的作文,将梁启超“文字间那种优雅的文白夹杂风格”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且作者虽然年少,但其“字‘骨’——也就是笔法的劲道,或是毛笔每写一划、一钩、一撇时在纸上所用的力量——显示出他有坚定的目的和方向;字‘气’——也就是字的自然神韵,这种神韵只有在一个人受过几年书法训练以后,适时摒弃所学才能达到——表达出他有眼光和操守”。

询问之下,张公权得知文章的作者是硖石富商徐申如的独子徐章垿。

徐志摩手书对联爱才心切的张公权当晚即给徐申如写信,提议将自己的二妹张幼仪许配给徐家公子。

徐申如是个非常有头脑的生意人,号称“硖石巨子”、“浙江首富”。

当初建造沪杭铁路,很多人都害怕大量征用农田、拆毁房屋和坟墓,会破坏了当地的风水,徐申如却以独到的眼光意识到“人利于行,货畅其流”的重要性,积极游说当地士绅,筹集资金,奔走规划,最终促成了沪杭铁路行经硖石,贯通海宁,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不过徐家虽然贵为硖石的商贾巨甲,开办有电灯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产业,但苦于几代没有人取得功名,和那些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难以比拟。

能够和张家结亲,不仅有助于提高徐家的地位,而且张氏兄弟的声望和社会影响对于徐家未来发展产业也必然大有助益,所以徐父接到张公权的来信,不由满心欢喜,赶紧回信说:“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

”这一年,张幼仪13岁,正在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她的未婚夫也只有16岁。

张家安排幼仪早婚有着一段由来。

张家搬离祖宅后,因为失去了祖传的所有产业,经济上一度比较拮据,归国后负担起家庭经济重担的四哥张公权便和母亲商量,要尽早将女儿们嫁出去。

张母于是请来相命婆给年仅14岁的大女儿算命,不想得到的结果是大女儿不能早嫁,要等到25岁方能出阁,否则丈夫会早死,于是家人的期望就落在了二女儿张幼仪的身上。

张幼仪订婚时,张家已经恢复了从前的财富和声望。

张家对幼仪的婚事极为重视,特意派人去欧洲采买嫁妆,由幼仪的六哥随行监督。

嫁妆之丰厚令人咂舌,光是家具就多到连一节火车车厢都塞不下,最后由张幼仪的六哥安排驳船从上海运送到硖石。

为了女儿将来在夫家能够获得足够的重视,娘家可谓用心良苦。

这一切,再加上娘家的强大实力,足以保障一个女人的婚姻,但却未能给张幼仪带来丝毫幸福。

婚礼是在硖石商会举行的。

新婚当天,张幼仪身着红白混合的粉红色礼服,因为徐志摩在之前明确表示过,他要一个新式的新娘。

洞房花烛夜,张幼仪想要告诉徐志摩,她感谢命运的安排,现在她是徐家的人了,她愿意好好地侍奉他们,但是她所受的传统教育不允许女子在这个时候先开口,她于是等待着。

而徐志摩也只是紧张又不无期待地望着她,一句话都没有说。

那是他们之间沉默的开始。

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出现会不会他们就这样过一辈子?照徐志摩的性格来说,那是不可能的,林徽因的出现不过是加快了他们分开的速度,仅此而已。

(二)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徐志摩当生命中出现了那么一个人,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

很快地,徐志摩在茫茫人海中寻到了那个让他不愿再将就的人。

仿佛清晨的那朵最为清纯的百合,林徽因就这样走进了他的生命中.1920年秋天,24岁的徐志摩在英国伦敦邂逅了16岁的林徽因,一个是才气渐成,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一个是年方二八,情窦初开的千金小姐。

这仿佛又是一出西厢记,但一这场爱情要远比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来的撕心裂肺,和西厢记最大的区别就是这对羡煞旁人的才子佳人最终没有成配。

这也引来了后人无限的惋惜与感叹。

徽因说,彼此各认个生活的模样,志摩道,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世界上最长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在我身边却不能爱着你,无论是苏轼与王弗的十年生死,还是陆游与唐婉的梁园凄苦,都没有徐志摩与林徽因更加惹人心伤。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一位爱国有识之士,与大名鼎鼎梁启超有着深厚的交往,两人早就承诺结为亲家,把林徽因许配给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为妻,而梁启超也早就把林徽因当做自己的女儿对待。

和与徽因门当户对的梁思成相比,徐志摩倒更像是一个外来人。

生命本是一场漂泊,追求浪漫的诗人不可避免的遇见了生命中的唯一。

这一场萍水相逢,换来了志摩的狂热、激情、勇敢,也换来了徽因的惶恐与失措,她只不过是16岁的少女,面对着这个大她8岁的男人,她感到的只有压力和受宠若惊。

1924年6月,林徽因随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伤心之余的徐志摩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诧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徐志摩还是回到了现实中,悔恨交加的他显得有点消极和低沉。

他不断回想着徽因的美、徽因的才,而两个月前,志摩还是幸福的,但短短的两个月,一切都不一样了,幸福和自己插肩而过,随即飘向了远方。

或许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我想徐志摩之所以多年来一直不曾对林徽因有所忘怀,除却林的才情风度,应该还有一丝遗憾,那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悸动才是最迷人的。

为了林,他什么都舍得,尽管这段感情并没有什么结果,但至少他争取过,他不后悔。

(三)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徐志摩出生在晚清举人家中,父亲既在民国政府财政部任职,又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陆小曼6岁时来到北京,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接受新式教育。

陆小曼在北京女中读书一直到14岁。

15岁时,又被父亲送到法国人开办的圣心学堂。

这是一所贵族学校,当时北京军政界部长的千金小姐们,许多都在圣心学堂读书。

陆定还专门为女儿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

陆小曼生性聪慧,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又精于油画。

她既有上海姑娘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

陆小曼是先嫁了王庚做妻子的。

那时的小曼刚刚二十出头,已经嫁给王赓做了王太太。

王赓比小曼大7岁,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西点军校,回国后曾经在北京大学任教,后来赴哈尔滨任警察局局长。

小曼结婚时只有19岁,虽然已经拥有众多追随者,却还没有遇到令她心仪的对象,对父母安排的婚事只是简单地顺从和欢喜。

“谁知这位多才多艺的新郎,虽然学贯中西,却于女人的应付,完全是一个门外汉,他娶到了这个如花似玉的漂亮太太,还是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并不能分些功夫去温存温存。

”日子久了,小曼难免生出怨气,加上终日无所事事,便重新回到少女时代就如鱼得水的交际场所,夜夜狂欢。

可就是这样光怪陆离、浮华奢靡的生活,也满足不了小曼那颗年轻而易感的心,她在日记里大叹苦经,“其实我不羡富贵,也不慕荣华,我只要一个安乐的家庭、如心的伴侣,谁知这一点要求都不能得到,只落得终日里孤单。

”也许,只有爱情才能拯救这份孤单了。

于是,爱情来了。

爱情是那位著名的浪漫诗人——徐志摩带来的,这是尽人皆知的桥段。

终于,1926年秋天,他们赢得了北京北海公园的那场著名婚礼,那场婚礼之所以著名,除了两人的名声和这段情事的背景,更因为证婚人梁启超那一通绝无仅有的证婚词。

他对徐志摩呵斥说,“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上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他提醒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碍徐志摩的事业,免得将来把徐志摩累死……”阅历深厚的梁启超,深知这一对“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的青年,将来必然会“自投苦恼的罗网”,但也未必知道自己真的会一语成谶。

小曼没心没肺,只是一味肆意享乐。

对于志摩还渐生失望之情。

而志摩对她,是怀着塑造新人的心情的,觉得她聪明、漂亮,希望婚后发奋图强,健康上进,做个林徽因式的新女性。

可是,爱情没有改变小曼的天性,她不愿意成为志摩所希望的人。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样的分离,终于酿下了那幕惨剧:诗人在和小曼发生剧烈争执后,愤而离家,搭乘了一家邮政航班,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爆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