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如下是作者爱岗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读9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介绍你家乡中造型美观的建筑物。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2、教师进行简介。

3、过渡: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2、检查自读情况:(1)师生共同检查认字、识字情况,出示本课生字,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三、读词写字1、读生字(词)卡片;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四、课堂练习郊( )坦( )攻( )设( )检( )记( )效( )担( )功( )没( )俭( )纪( )五、作业:1、完成书写练习;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较佳答案。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教案的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品味人性的美与丑2.学习文章使用的对比手法在人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3.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二、重点、难点的突破:以分组讨论、编故事的形式显示人物性格的对比写法和小说的结局艺术三、教学流程:1.由作者、文题、体裁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小小说,这就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写的《窗》。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3.用一句话说明从小说中你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学生:美与丑;对丑恶灵魂的无情鞭挞和对美好心灵的热情赞扬;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4.这一篇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在哪儿?(学生:最后一句话)——“短篇小说是写高潮的艺术,小小说是写结局的艺术。

”5.假如这时又进来一位病人,将会发生什么故事?(编故事,分组进行)6.为什么这样编?有没有依据?结局坏:“纹丝不动”§9结局好:“他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样想”§6(良知未完全泯灭)7.由此总结出两个人物性格:私欲膨胀,冷酷无情;关心他人,道德高尚8.为什么将两个人物对比着写?(扬善贬恶)9.讨论结尾:“窗”是心灵的窗口,“墙”是道德的丰碑,如果写窗外不是一堵墙,而是公园,那里确实有……有什么不好?四、学习情况检测练习:迁移训练:续结尾“第二十一位应聘者”五、布置作业:创作一篇小小说,注意结局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六、教后反馈、反思得失:教学设计方案篇二一、教材分析《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

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

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教学设计方案篇一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善待地球的情感,感受地球的美、地球上生命的可爱。

通过了解生活环境变化情况,深刻的识别到环境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和师生汇报介绍、了解地球资源丰富感受地球的美丽,同时深刻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美感,并将感受加以描绘。

教学用具:图片、地球仪、音乐、卡片。

学生用具:绘画纸、卡纸、记号笔、蜡笔或水彩笔。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激趣、谜语导入说它像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

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

天天围着太阳转,猜猜它是什么球。

(出示地球图片)二、整体感知,了解地球现状你了解地球吗?地球到底有多大?(表面积、岁数等)人类是怎样在地球上生活的呢?地球上有哪些资源?(学生一般只会说地上资源,教师可以补充地下资源)你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妈妈”如此美丽,我情不自禁的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了几幅“地球家园”的情境图。

接下来请同学们与我一起欣赏。

(简单介绍作品)刚才老师介绍自己作品的时候,看到一些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你们是不是也想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美丽的地球呢。

那就伴随着这美妙的音乐快些动笔吧!(播放音乐)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要求:1)画一画你心目中最理想的地球。

2)制作过程中与同伴合作,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地球的美。

四、展示作品五、总结、升华情感这么美丽的家园,却遭到了许多破坏,你能试着举例说一说吗?(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人为破坏是可以努力遏制的,在遏制人为破坏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同学们,我们同在一片阳光下,共同拥有这个美丽的地球。

让我们带着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寻找地球的美丽,让我们伸出一双充满关爱的手,维护地球生态环境,把她的美珍藏心中,让我们大声对地球妈妈说“美丽的地球妈妈,我们永远爱你。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篇_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篇_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篇教学设计方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⑶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⑴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

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

(课件展示)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近作者陈从周:(1918~),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通过预习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四、整体感知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⑴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篇一:教学设计方案篇一一、指导思想:《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

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五、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

(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

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

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1.学生自读3、4自然段。

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15篇)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15篇)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15篇)优秀教学设计万能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3、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①直接板书课题,读题目、②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什么是绝招课文讲了谁的绝招谁的绝招最绝)二,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课件:我会读2、指名小组读3、全班齐读4、指名汇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小组汇报展示1、我最佩服的绝招……因为……我想读一读。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从以下几个问题指导汇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讨论,并且指导朗读:a、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

b、小柱子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c、他练习了什么绝招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你觉得小柱子的做法怎么样你应该学习他什么特点。

d、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e、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

2、如果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会……3、阅读了这一篇故事,我的启发是……三,拓展练习,增加智慧1、续编故事:下次的比赛,会是什么情景呢展开想象,练习写一段话。

2、你周围谁的本领或技艺称得上是绝招,可以问问他是怎么练成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学一学。

优秀教学设计万能2教学目标:1、联系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呵护关爱,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走好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

3、学习生字,掌握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通过记叙作者看着自己的孩子学会走路时摇晃、踉跄和摔倒的情景,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走好人生道路的嘱咐和期望。

2、了解作者:赵丽宏:赵丽宏,上海市崇明县人。

1951年生于上海市区。

1968年高中毕业后到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种过田,学过木匠、当过乡村邮递员。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优秀9篇)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优秀9篇)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优秀9篇)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较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

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本文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9篇教学设计方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篇一一、教学目标掌握汉字构成的一些规律。

会填字组成语,并会运用这些成语造句。

能找出句子生病的原因,并能正确修改。

积累有关学习方面的。

谚语或名言。

自读知识窗内容,了解司马光的事迹。

二、教学重难点学习和掌握汉字的构成规律。

三、教学流程(一)练观察,找出观察这两个部件有什么不同。

观察,小组讨论它们用在字中有什么不同。

汇报自己的发现。

再找出一些有这两个部件的汉字写一写。

成语补充完整并选两个造句。

学生独立填写,师巡回检查。

指名汇报。

强化正确答案,纠正错误答案。

造句。

自选词语,自由发言。

注意拓展思维,避免趋同。

修改病句。

读句子,找出句子生病的原因。

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正确答案:在语文课上,大家都认真地听讲。

(属用词重复)为了写好这次作文,我特地到公园里观察了一阵子。

(属用词不当)(二)日积月累本次日积月累都是与读书有关的谚语和名言。

学习方法:学生自读。

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同桌互读,说说自己对每句话的理解。

熟读,试着背诵。

(三)知识窗让学生试着说说题目“脚踏实地”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短文,了解司马光是怎样脚踏实地地编写《资治通鉴》的。

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联系实际举一些脚踏实地的例子。

(四)作业:搜集一些有关读书方面的谚语或名言。

教学设计方案参考篇二目标: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体会夹竹桃的妙处,感受植物之美。

难点:懂得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

教法:读中感悟。

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搜集有关夹竹桃的资料。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6篇)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6篇)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一方面,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

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编的教学设计方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小伙伴们。

教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茨威格作品特别是其女性小说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2,让学生体会本文独特的叙述视角和心理刻画教学重难点:1,独特的观察视角及其作用2,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20世纪的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是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哀和奥地利的茨威格。

而作品译文的语种之多,销售量之大,则以茨威格为最。

有人评价茨威格的文学成就:一个试图揭示人类心灵奥秘,深入挖掘并精确展示复杂人性的魔术大师。

(“灵魂的猎手”)一个把理智与激情、爱与憎、严格的逻辑性与神秘感应完美融入表达的语言大师。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1881年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富有的犹太工厂主,母是银行家的女儿。

17岁已在文坛崭露头角。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三,作家作品茨威格在诗歌、小说、戏剧、人物传记、文学评论等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是一个文学全才,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巴尔扎克传》、《罗曼罗兰传》、《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明确论证方法:1.一一列举鲲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斥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虽然有小大之辩,但都有所待,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因为“彼且恶乎待哉”。这近似于驳论。
2.鲁迅《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先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九、作业
课外阅读庄子的作品,写一篇读书心得。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朗读课文
不认识的字词
熟读课文以致成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问学生文章中的字词,学生根据课后注释查阅资料回答
学生不会的就是学生的重点
理解文意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小组讨论文章主旨,和庄子的思想
结合手中资料理解文章主旨和思想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3.赏析最后一段。
①作者分别列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目的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②是将作者列举的形象做一个分类比较。
在庄子眼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斥鷃一类。他们“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它们的视野受客观条件限制,“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才导致了它们嘲笑鲲鹏,宋荣子、列子和鲲鹏、冥灵和大椿是一类,通过比较,得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令人闻所未闻,又不容置疑。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及三千里,组练长趋十万夫。
毛泽东: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七、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1.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③作者怎样连接这几部分内容?
明确:“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这些否定性的句子,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2.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八、小结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毛泽东……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二、正音、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ò)
决(xuè)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教学思路设计反思:在背本课内容时,大体分为如下步骤:1、学习目标制定为(1)学生能流畅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2)疏通课文1—2节内容,分析课文1—2节内容。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基本围绕学习目标展开,也基本完成教学预设。2、教学步骤制定:(1)通过学案,了解《逍遥游》写作背景及《逍遥游》的内涵(每班找一位同学朗读指定内容);(2)指名(每班7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并注意及时纠正;(3)疏通课文1—2节内容,每班指名4位到黑板书写1—2节重点文言现象。师生作及时补充与订正。教学思路需进一步细化,参与课堂的学生面可以更广一些,教学容量也可再加大一些。
2.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
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试找出一些诗句。
明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宿云鹏翼落,残月蚌中开。宋之问《早发始兴江至虚氏村作》
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皮日休《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逍遥游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介绍庄子及其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很重要。古文以诵读最为重要,所以第一节课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加上其表述方式的特点,解读具有多样性,“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二、教学效果反思:本课教学中能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同时在于把庄子的写作背景与文章能有机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落实了课文一二节重点文言知识,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该保证更多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寻,努力实践,避免再出现以上问题。
3.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提倡百家争鸣。
4.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明确结构:第一段写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虽有大小的区别,但都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不是真正的逍遥。
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指出不论是德才兼备的一般贤人还是更高境界的宋荣子和列子,都还是有所待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