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在中医学理论中比较完整的基本概念是(E ).doc
(完整word版)中医学题库

一、单选题1、提出“郁症",认为“气血流畅,则百病不生,一有郁滞,则诸病生焉,治当解郁”的医家是:A、李杲B、张从正C、朱丹溪D、刘完素E、李中梓[参考答案]C2、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形成时期是A、晋、隋、唐时期B、先秦、秦、汉时期C、宋、金、元时期D、明清时期E、近代和现代[参考答案]B3、中医理论体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是A、晋、隋、唐时期B、先秦、秦、汉时期C、宋、金、元时期D、明清时期E、近代和现代[参考答案]C4、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经典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诸病源候论》[参考答案]A5、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攻下派”代表人物的是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丹溪、陈无择[参考答案]C6、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寒凉派”代表人物的是:A、刘完素B、李呆C、张从正D、朱丹溪E、陈无择[参考答案]A7、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是A、叶桂B、刘完素C、吴瑭D、薛雪E、吴又可[参考答案]A8、改正了古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并发展了瘀血理论的医家是A、叶天士B、王清任C、王叔和D、刘完素E、张介宾[参考答案]B9、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A、五脏B、六腑C、经络D、气血E、形体[参考答案]A10、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诸病源候论》[参考答案]D11、在中医学中,最早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书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小儿药证直诀》E、《温病条辩》[参考答案]C1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A、阴阳五行与脏象经络B、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C、以五脏为主的整体观D、望闻问切与辨证论治E、辨证求因与审因论治[参考答案]B13、"证”的概念是:A、疾病的名称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E、体征[参考答案]D14、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是:A、《灵枢》B、《难经》C、《针灸甲乙经》D、《中脏经》E、《金匮要略》[参考答案]C15、同病异治的实质是A、证同治异B、证异治异C、病同治异D、证异治同E、病同治同[参考答案]B16、《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的:“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说明了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参考答案]B17、《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的“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说明了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的影响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参考答案]D18、“寒者热之”可用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来解释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制约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相互转化E、阴阳相互消长[参考答案]B1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制约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消长平衡E、阴阳互相转化[参考答案]C20、阴阳的征兆是指A、左右B、水火C、男女D、脏腑E、血气[参考答案]B21、属于“阴”的症状有A、声高气粗B、烦躁不安C、腹痛拒按D、脉细无力E、舌苔黄燥[参考答案]D22、阴阳交感是指A、阴阳二气的运动B、阴阳二气的和谐状态C、阴阳二气相互对立的状态D、阴阳二气相互感应E、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参考答案]E23、“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制约C、阴阳互根为用D、阴阳消长平衡E、阴阳互相转化[参考答案]B24、“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制约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相互转化E、阴阳相互消长[参考答案]B25、“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制约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相互转化E、阴阳相互消长[参考答案]B26、“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制约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相互转化E、阴阳相互消长[参考答案]B27、以昼夜分阴阳,下午为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阳中之阳D、阴中之阴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B28、下列不属于五行“土”的是A、湿B、甘C、皮毛D、长夏E、口[参考答案]C29、在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称为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D、阳病治阴E、阴阳双补[参考答案]B30、阴病治阳的治疗原则适用于A、阴盛阳虚B、阳盛阴虚C、阴虚阳亢D、阳虚阴盛E、阴阳两虚[参考答案]D31、“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A、实寒证B、实热证C、虚寒证D、虚热证E、表实证[参考答案]B32、邪盛而导致的实寒证,其治疗方法是A、实则泻之B、虚则补之C、热者寒之D、寒者热之E、阴病治阳[参考答案]D33、“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A、阳偏盛B、阴偏盛C、阳偏衰D、阴偏衰E、阴阳两虚[参考答案]C3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A、实寒证B、实热证C、虚寒证D、虚热证E、阴阳两虚证[参考答案]D35、五行学说中“土”的特性是A、炎上B、稼穑C、润下D、从革E、曲直[参考答案]B36、五色中,属于“木"行的是A、青B、赤C、黑D、白E、黄[参考答案]A37、“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制约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相互转化E、阴阳相互消长[参考答案]C38、五季中属于“土”行的是A、春B、夏C、长夏D、秋E、冬[参考答案]C39、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万物各种变化的过程称为A、变化B、气化C、转化D、消化E、代谢[参考答案]B40、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A、木与土B、火与金C、水与土D、水与金E、火与水[参考答案]D41、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A、生B、克C、乘D、侮E、子病及母[参考答案]C42、肝病及心在五行学说中属于A、相乘B、相侮C、相生D、子病及母E、母病及子[参考答案]E43、言脏腑之阴阳,脾为A、阴中之阳B、阴中之阴C、阴中之至阴D、阳中之阴E、阳中之阳[参考答案]C44、阴中求阳的适应证是A、阴虚B、阳虚C、阴盛D、阳盛E、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参考答案]E4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A、阳虚则寒B、重阴必阳C、寒则热之D、阴损及阳E、阴盛则阳病[参考答案]B46、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依据是A、阴阳失调B、阴阳互根C、阴阳消长D、阴阳平衡E、阴阳交感[参考答案]B47、“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A、相乘B、相侮C、相生D、子病及母E、母病及子[参考答案]B48、“阳损及阴”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制约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相互转化E、阴阳相互消长[参考答案]C49、五味中属于“火”行的是A、酸B、甘C、苦D、辛E、咸[参考答案]C50、正常人体的阴阳关系,常概括为:A、阴阳对立B、阴阳依存C、阴阳消长D、阴阳转化E、阴平阳秘[参考答案]E51、心肾不交证适用以下哪一种治法?A、泻南补北B、培土生金C、益火补土D、滋水涵木E、金水相生[参考答案]A52、五行中木的特性,古人形容概括为:A、曲直B、炎上C、从革D、润下E、稼穑[参考答案]A[题目]53、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脾之“子"是:A、心B、肺C、肝D、肾E、胃[参考答案]B54、先有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这种疾病的传变称为:A、相克B、子病犯母C、相乘D、相侮E、母病及子[参考答案]E55、根据五行的相克规律,肾之“所不胜"是:A、心B、肺C、脾D、肝E、膀胱[参考答案]C56、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肝之“母”是:A、心B、肺C、脾D、肾E、胆[参考答案]D57、肾藏精以滋养肝血,用五行学说解释是:A、木生火B、水生木C、土生金D、火生土E、金生水[参考答案]B58、适用“抑强"法治疗的病理情况是:A、心肝火旺B、肝气横逆犯脾C、肝虚致脾失健运D、肾阴不足致肝阳上亢E、脾虚生痰壅阻于肺[参考答案]B59、肝病及肺在五行学说中属于A、相乘B、相侮C、相生D、子病及母E、母病及子[参考答案]B60、下列事物的五行归属,那一项是不对的?A、木-肝、春、东B、土-脾、夏、中C、金-肺、秋、西D、水—肾、冬、北E、火—心、苦、南[参考答案]B61、精气神学说中的“精”主要是指:A、生殖之精B、后天之精C、自然界的清气D、肾中所藏之精E、水谷精微[参考答案]D62、“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属于:A、阴阳对立B、阴阳互根C、阴阳消长D、阴阳转化E、阴阳平衡[参考答案]D63、“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属于:A、阴阳对立B、阴阳互根C、阴阳消长D、阴阳转化E、阴阳平衡[参考答案]D64、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E、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参考答案]D65、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阳的是:A、头面部B、腰背部C、腹部D、体表E、四肢外侧[参考答案]C66、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A、制约和消长B、互根互用C、相对平衡D、相互转化E、阴阳交感[参考答案]A67、用阴阳学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A、五脏B、六腑C、津液D、血E、腹部[参考答案]B68、“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A.隋唐时期B.金元时期C.明清时期D.战国至秦汉时期E.春秋战国时期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E.张元素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A.心B.脾C.肝D.肾E.肺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A.五行相生B.五行相克C.五行相乘D.五行相侮E.五行制化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A.胆B.胃C.三焦D.脾E.脑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A.鼻B.耳C.口D.舌E.目7.“罢极之本”是指(A)A.肝B.肾C.脾D.胆E.心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A.肝与肺B.心与肺C.脾与肺D.肾与肺E.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A.元气B.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津能化气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A.宗气虚B.胃气虚C.脾气虚D.肾气虚E.肺气虚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A.拇指端B.食指端C.中指端D.小指端E.无名指端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A.偏阴质B.偏阳质C.痰湿质D.阴阳平和质E.气虚质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E.阴盛转阳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A.脾肾B.肺肾C.心肺D.脾肺E.心肾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
气的名词解释中医方面

气的名词解释中医方面在中医学中,气(qì)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它既是一种身体的实质,也是一种功能。
对于中医来说,气是宇宙间存在的根本力量,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元素。
在西方医学中,气的概念常常与呼吸相关,但在中医学中,气的含义更加广泛。
本文将对气在中医学中的解释进行探讨。
一、气的定义在中医学中,气被定义为生命能量的体现,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物质。
中医认为,气是无形的,但可以通过人体的各种表现来观察和判断。
气可以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主要与身体的物质方面有关,而阳气则与体内的功能有关。
二、气的生成中医认为气的生成主要与脾胃和肺有关。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它可以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气和血。
所以,脾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对气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肺主气,呼吸是气的重要来源,所以肺的功能也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
三、气的运行中医认为气在人体内部通过经络系统进行运行。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通道系统,类似于血管和神经系统。
气通过经络的运行,能够将养分和能量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如果气的运行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机体出现疾病。
四、气的变化气在中医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变化。
中医认为,气可以随着人体的状态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说,气可以因为情绪的激动而外躁内实,也可以因为内在调养而顺利运行。
气还可以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发生调整。
根据中医的观点,人体如果能够根据气的变化来进行调整,就能够达到防病和养生的目的。
五、气的失调与疾病气的失调是中医学中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气的失调可以表现为气的过盛或不足。
气过盛会导致烦躁不安、易怒、口干、目赤等症状,甚至引发高血压等疾病。
气不足则会导致疲乏无力、气短、精神不振等症状,甚至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
因此,调整气的平衡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
六、调理气的方法中医有许多调理气的方法,其中包括饮食调理、草药调理、按摩等。
中医对气的描述

中医对气的描述气在中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中医认为,气是一种不可见的能量,贯穿于整个人体,维系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对气进行详细的描述。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在中医理论中,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即人体先天的遗传气质,它决定了人的体质和生命力的强弱。
后天之气则是通过饮食、呼吸、运动等方式获取的,它可以补充和调节先天之气,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中医将气分为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气都具有特定的作用和影响。
其中,最常见的是气的升降出入。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需要顺畅运行,气的上升和下降是保持人体正常运转的重要方式。
如果气的升降出入不畅,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比如,气的上升不畅,会导致头晕目眩、胸闷气短等症状;气的下降不畅,会导致腹痛、腰痛、下肢无力等症状。
中医还将气分为五行之气。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每一种元素都有其对应的气。
五行之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维持着整个宇宙的运行和平衡。
在人体中,五行之气也相互影响,不同的五行之气在人体中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和经络,起到调节和平衡的作用。
比如,木之气对应着肝脏,火之气对应着心脏,土之气对应着脾胃,金之气对应着肺脏,水之气对应着肾脏。
当五行之气相互协调、流通无阻时,人体就能保持健康。
中医强调气的充盈和调和。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应该充盈而有力,不可过虚或过实。
如果人体的气虚,则会出现乏力、容易疲劳、气短等症状;如果人体的气滞,则会出现胸闷、气促、消化不良等症状。
因此,中医强调气的调养和调和,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按摩、针灸等方式,帮助人体恢复气的平衡和健康。
中医对气的描述涉及到气的动力、升降出入、五行之气以及充盈和调和等方面。
气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和健康的基础。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气的养生,保持气的平衡和流通,以促进身体健康。
对于气的不同表现和变化,及时求医咨询中医专家,进行针对性的调理和治疗,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国开一体化平台02565《中医药学概论》形考任务(1-4)试题及答案

国开一体化平台《中医药学概论》形考任务(1-4)试题及答案(课程代码:02565,整套相同,Ctrl+F查找更快捷,李老师祝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形考任务(1)1、痰与饮的主要区别是()。
【A】: 热者为痰,寒者为【B】: 得阳气煎熬而成者为痰,受阴气凝聚而成者为饮【C】: 浓度较大,较粘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D】: 色黄者为痰,色白者为饮【E】: 以上都不是答案:C2、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 脑【B】: 髓【C】: 脉【D】:胆【E】: 命门答案:E3、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 不清洁食物【B】:不卫生食物【C】:偏嗜某种食物【D】:有毒食物【E】: 陈腐变质食物答案:C4、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 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D】: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E】: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答案:Es √L1I 1s 1m m /【A】: 正气不足【B】:邪气侵袭【C】: 正邪相争【D】: 体质虚弱【E】: 气候异常答案:A6、与情志抑郁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心神不足【B】: 髓海空虚【C】:肝失疏泄【D】: 肝升太过【E】:神不守舍答案:C7、肾在液为()【A】: 涎【B】: 唾【C】: 尿【D】: 泪【E】: 涕答案:B8、易使人出现各种血证的是()。
【A】: 风邪【B】: 暑邪【C】: 燥邪【D】: 火邪【E】:寒邪答案:D9、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错误描述的是()。
【A】: 木克土【B】: 火生土【C】: 金生水【D】: 金克木【E】: 水克木答案:E10、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A】: 肺与心【B】: 肺与肝【C】: 脾与肺【D】:肺与肾【E】: 心与肾答案:D11、下面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
【A】:饮食【B】: 六淫【C】: 七情【D】: 瘀血【E】: 疫疠答案:D12、中医治病主要着眼于辨析()。
中医基础理论:气——气的基本概念

⽓,是古代⼈们对于⾃然现象的⼀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朴素的唯物观即认为,“⽓”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本源,宇宙间的⼀切事物,都是由物质的⽓的运动变化⽽产⽣。
这种朴素的唯物认识被引进医学领域,就形成了中医学中的⽓的概念。
⽓,是构成⼈体的最基本物质。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天地合⽓,命之⽈⼈”。
⽓,⼜是维持⼈体⽣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义同‘饲’)⼈以五⽓,地⾷(⾳义
同‘饲’)⼈以五味。
考试⼤站收集五⽓⼊⿐,藏于⼼肺,上使五⾊修明,⾳声能彰;五味⼊⼝,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
⽓和⽽⽣,津液相成,神乃⾃⽣。
”
但是,由于“⽓”本⾝是极其微⼩的物质,难以⽤⾁眼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的感官,通过⼈的⽣理活动或病理变化⽽觉察其存在,故《仁斋直指⽅》指出:“⼈以⽓为主,……阴阳之所以升降者,⽓也;⾎脉之所以流⾏者,亦⽓也。
营卫之所以转运者,⽓也;五脏六腑之所以升降者,亦此⽓也。
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
”因⽽进⼀步说明,⽓是构成⼈体和维持⼈体⽣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且由于⽓具有活⼒很强的不断运动的特性,对⼈体的⽣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温煦等作⽤,所以,中医学即以⽓的运动变化来阐释⼈体的⽣命活动。
中医学中气的概念

中医学中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生理、病理、药食、天地以及精神等多个方面。
1.生理之气生理之气是指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气,包括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等。
营气负责营养全身,卫气则负责防御外邪入侵。
脏腑之气则是指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如脾胃之气、肝胆之气等。
这些气的正常运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2.病理之气病理之气是指疾病状态下出现的气,包括邪气和病理产物气。
邪气是指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如风寒湿热等。
病理产物气则是指疾病过程中产生的气,如痰饮、瘀血等。
这些气的存在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影响病情的发展和转归。
3.药食之气药食之气是指药物和食物中的气,也称为药性或食性。
不同药物和食物具有不同的气味特性,如辛、甘、酸、苦、咸等。
这些气味特性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如中药的四气五味理论就是基于药食之气的概念。
4.天地之气天地之气是指自然界的天气和气候,也称为天气或气候。
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四季气候的不同会导致人体出现不同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同时,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中药的生长和采收,进而影响药效。
5.精神之气精神之气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也称为神或心神。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如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等。
精神状态的好坏会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如情绪波动会导致气机紊乱而引起疾病。
因此,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健康和疾病的康复。
总之,中医学中的“气”是一个涵盖生理、病理、药食、天地以及精神等多个方面的概念。
了解气的概念及其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思路。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主要是指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主要是指中医学的气的概念主要是指,它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气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具有广泛的含义和多层次的解释。
首先,气可以指生命活动中的气息和活力。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能量。
这种气被称为“真气”或“元气”,它来自于先天遗传和后天滋养,通过脏腑经络的运行和气血的循环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真气的盛衰和运行状态,是判断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次,气可以指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过程中的气象。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当外界因素侵入人体,或者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病气产生。
中医诊断疾病一方面要观察病人的气色、气息等外在表现,另一方面要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探测病人体内的气象变化,以便审查病情。
第三,气还可以指草木植物中的精气。
中医将草木植物中的精气称为“草木之气”或“五禽之气”,它们具有特定的性味、功能和应用价值。
在中医药学中,许多草药和食物都被用来调摄人体的气机,补养真气或驱散病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气还可指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的气场相互交流、互相影响,而人体的健康与否也与环境的气息和差异相关。
在调养身体、预防疾病方面,中医强调根据气候、季节和环境特点来调整饮食、起居和锻炼等,以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机的畅通。
总之,气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草木植物中的精气等方面。
中医学对于气的概念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对气的研究和调摄,中医可以实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标。
因此,对气的理解和运用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气在中医学理论中比较完整的基本概念是(E )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宗气积于(C )
A.息道
B.喉咙
C.胸中
D.气街
E.脐下
3.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C)
A.心气
B.肺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4.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是(B )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肺气
5. 5.激发整个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是气的:(B )
A.温煦作用
B.推动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6.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是:(A )
A. 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7.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是:( A )
A. 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动气
8.具有温煦脏腑、润泽皮毛、控制汗孔开合等功能的是:(D )
A. 元气
B.宗气
C. 营气
D.卫气
E.肺气
9.易于感冒,是气的什么功能减弱的表现:(C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10.以自然界清气和水谷精气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气称为:(B )
A. 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