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2
第六章 风沙黄土地貌

黄土的侵蚀
黄河河床
二.黄土中的古土壤
三. 黄土状土
自然界还存在一种与黄土性质相似的堆积物,称黄土状土。它具有 黄土的部分特性。但是这种土往往具有沉积层理,粒度变化较大,孔 隙度较低,含钙量变化显著,并无明显的湿陷性。
四.黄土的成因
五.黄土地貌类型
1.黄土沟谷地貌: 2.黄土沟间地貌: a.黄土塬 b.黄土梁 c.黄土峁 d.黄土墹(黄土坪) 3.黄土潜蚀地貌 a.黄土碟 b.黄土陷穴 c.黄土桥、黄土柱
第六章 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风对地表物质的吹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地 貌,称为风成地貌。
风的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地区,但以干旱、半干旱地 区最为强盛,因为在这些地区有很多地方性的特点。 我国的风成地貌,除极少部分散布在湿润地区不计以外,主要 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 内,共有109.5万km2,约占全国面积的11.4%。
我国的风成地貌,除极少部分散布在湿润地区不计以外,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干旱和半干 旱地带内,共有109.5万km2,约占全国面积的11.4%。
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大陆
性冰川外缘、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河岸,也有风 沙作用,同样可以形成各种风成地貌。
近地表的风,由于受到地面摩擦阻力的影响而减速, 一般摩擦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沙漠地区的沙,多属于粒径0.1~0.25mm的细纱,对 于一般干燥裸露的沙质地表来说,沙粒起动形成风沙流的风 速约为4~5m/s;但在颗粒较粗的山前洪积沙砾戈壁地区, 一般风速要达到8~9m/s才有风沙流活动。
不同含水率下沙粒的起动风速(m/s)
一. 风沙流 —— 沙粒的群体运动
地貌学_程久苗_地貌学习题集 2

《地貌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的概念、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2.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3.岩质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4.地貌形成与发育的基本因素。
5.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的中心思想。
6.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构造地貌1.构造地貌及类型2.全球构造地貌的特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成因分析3.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4.大陆边缘的类型、特征及成因5.陆地构造地貌的分区及类型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成因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1.物理风化作用与化学风化作用的实质及相互关系2.风化壳的特征及发育阶段3.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4.崩塌、滑动的特征及形成条件第四章流水地貌1.坡面流水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2.沟谷的类型、特征与演变3.洪积扇的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变形4.河道水流的运动特征及其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5.河流的作用6.河谷的基本形态特征7.侵蚀基准面的类型以及其变化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 8.河床地貌的类型9.冲积河床的类型及其特征10.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其沉积结构的特征11.河流阶地的成因及其类型12.造成河谷不对称的原因13.入海河口的分段及其水文、地貌特征14.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沉积结构及其类型15.水系的类型16.河流袭夺的地貌标志17.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的主要思想第五章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2.喀斯特水的垂直分带性3.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的类型4.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5.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1.风沙流的结构和特征2.风蚀地貌与风积地貌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3.沙丘移动的原因及其特点4.荒漠的类型及其特点5.黄土的特性及其对黄土地貌发育的影响6.黄土风成说的主要思想及其根据7.黄土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第七章冰川地貌1.全球雪线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2.冰川运动的特点3.冰川类型及其特点4.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的类型、特点及成因 5.冰川地貌类型的组合规律6.冰期划分的方法第八章海岸地貌1.海岸带及其组成2.深水波浪的特性及浅水波浪的变形3.海岸带的动力作用及其对海岸地貌发育的影响4.海蚀地貌的类型及成因5.泥沙横向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6.中立线的概念及均衡剖面的形成7.泥沙纵向运动的特征及沉积物流所形成的地貌8.堆积海岸的类型及其特征9.常见的海岸分类法。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2)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请看视频《黄土高坡》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二、知识讲解考点1 文明的摇篮1.称谓:文明的摇篮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
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考点2 严重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3 水土保持的措施(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4)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三、例题精析考点一文明的摇篮例1“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
第六章___黄土高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因素:
(1)黄土土质疏松
(2)夏季多暴雨
(3)缺少植被保护
(4)地表坡度大人为因素:(1)长期过垦过牧(2)滥砍滥伐
(3)修路、采矿
太行山 1、黄土高原的范围,东起A______ ,西至 乌鞘岭,南连C______ 秦岭 ,北抵D___________ 内蒙古高原 B______ 主要跨越 山西 、 ______ _____ 、 陕西 ② ① 甘肃 、 _____ 宁夏 _____ D B A
第六章
黄土高原
黄土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_____堆积区 风成说 2、对黄土的来历,多数科学家支持______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下面的基石成分不同,说明 黄土不是本地产生的 __________ 黄土是上空吹来的 4、黄土的厚度比较均匀,说明________ 5、黄土颗粒自西北向东南越来越细,说明 黄土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______ 水土流失 原因是 6、黄土高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________,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后果
1、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
2、河流泥沙含量增加,加剧下游的洪水灾害
3、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形成支离破碎、
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
4、耕地面积减少,村庄消失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建梯田、修挡土坝 退耕还林、还草 合理放牧
工程措施:
合理生产:
③
④
四个省区
④ ③
① ②
C
风成 说,黄土颗粒由 2、黄土成因:多支持______ 越来越细 西北向东南________ 峁 、____, 梁 、_____ 川 3、黄土地貌:______ 塬 、_____ 塬 和____ 川 地区人口和聚落稠密, 其中____
(最新)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请看视频《黄土高坡》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二、知识讲解考点1 文明的摇篮1.称谓:文明的摇篮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
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考点2 严重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3 水土保持的措施(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4)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三、例题精析考点一文明的摇篮例1“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
第6章 风成与黄土地貌

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1915)认为,大约 150Ma之前,地球表面有一个统 一的大陆,即联合古陆。大约 自侏罗纪(140Ma)开始,联合 古陆裂解,各自滑移。形成现 今地球表面的洋陆分布格局。
2 地壳演化
A 研究方法 (1) 确定地质年代: 生物地层:相对地质年龄 同位素定年:绝对地质年龄 (2) 确定构造运动 岩石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质时 同位素年龄 代 (百万年) 人类是 人类纪 否面临 第六次 生物大 灭绝? 第三纪 65(0.65亿 /白垩 年) 纪 (N/K)
环境特征 环境恶化、 环境动荡 变化、全 球气温上 升 气候变化
第四节
荒漠的类型
一、岩漠(石质荒漠)
二、砾漠(砾石荒漠) 三、沙漠(沙质荒漠) 四、泥漠(粘土荒漠)
第五节
黄土与黄土地貌
一 黄土及其分布
1.定义: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 土状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 4 2 2.分布:全球黄土覆盖面积达1000×10 km , 4 2 我国的覆盖面积有38×10 km 。最厚的黄土在 甘肃中部,超过400m。 3.性质:黄土颜色灰黄、棕黄或棕红。粒级 以粉沙为主,粘粒及细纱较少。矿物成分以石 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并易含溶盐及 粘土矿物。有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之分。
1 大地构造学说
• 现代大地构造理论,主要有两大学 派,即传统的槽台理论学派和流行 的板块理论学派。
• 槽台学说←历史演化学说←强调地 壳时间历史演化的特征 • 板块学说←运动演化说←强调地 壳空间运动的特征
第六章遥感图像地貌解译

3、三角洲解译 ① 尖嘴-鸟嘴形三角洲:主流入海的河流,在波浪作用 强烈的环境中,三角洲仅沿主流伸入海中,向海凸出呈现 尖嘴形或鸟嘴形。例如长江三角洲。 ② 扇形三角洲:以河流作用为主,河道分叉多,含沙量 大,叉道之间地势低平,整个三角洲如扇状,如我国的滦 河、黄河三角洲。 ③ 鸟足状三角洲:河流在河口处分叉,泥砂沿河道沉积 ,分支向海内推进,形似鸟爪状。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三 角洲。
解译时应注意分析洪积扇的色调、水系及形态变异, 判定同一河流不同时期形成的多层洪积扇的重叠组合方式 和扇轴线有无偏移,为研究该区新构造运动提供依据。 ① 山麓洪积扇顶端或前缘呈直线状排列,是山前活动断裂 存在的反映 ② 山麓洪积扇呈叠瓦状或串珠状排列,是山麓带近期抬升 的反映 ③ 山麓洪积扇呈偏斜展布,是山麓构造不均衡升降的反映 ④ 新老洪积扇的识别
色 调 老 新 较浅 较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流线清楚程度 规 模 上下关系 不清楚 清楚 小 大 下 上
二、海岸地貌解译
1、海岸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柱 2、海积地貌:海滩、沿岸沙坝、水下沙坝、沙嘴、泻湖
三、岩溶地貌解译
1、岩溶地貌在航片上的特征
① 色调 ② 形态 ③ 植被
2、岩溶地貌类型
① 溶沟 ② 溶蚀残山和峰林 ⑤ 坡立谷 ③ 溶蚀漏斗
滑坡
2、河流阶地解译 是沿河谷两侧展布,高出河漫滩的平台。其上常常有农田 、村庄分布,植被发育。 在遥感图像上多数可以识别阶地类型:
侵蚀阶地:阶地全由基岩组成,多见于构造抬升的山区河谷中。阶面和阶 坎色调较暗而均一,阶面上没有或偶有零星河流沉积物,可见明显的基 岩露头。 堆积阶地:阶面和阶坎全由河流沉积物组成。在河流中下游最常见,阶面 平整,色调浅而均一。若其上有耕地和居民点,则为几何图形花纹。 基座阶地:阶地下部底座为基岩,上部为河流沉积物。阶面色调浅,基座 色调暗,在阶地陡坎上能观察到断续的陡崖和基岩出露地段。
2高中地理风成地貌

1、推测主导风向
东北风
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 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左图示意我国西 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右图示意该灌木植株高 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
2、风影沙丘与灌草丛的关系 提示:风影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呈正相关;风影沙 丘宽度与灌丛迎风面积呈正相关。
风积地貌
概念与类型:沙尘(粒)经风力搬运和堆积形成的地貌 ,称为风积地貌。风力吹扬沙尘(粒),当风力减弱或 气流受阻时,沙尘便降落到地面,形成各种风积地貌。
形态特征
背风坡 迎风坡
迎风坡
背风坡
①平面图形呈新月形,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 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②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 凹、坡度较陡;
,实行轮牧制,控制人
口增长。
光伏沙漠生态电站 是其最主要的治沙 模式。其最大的特 点就是
。电站 的外围用草方格沙 障和固沙林组成防 护林体系,光伏板 下安装节水滴灌设 施,种植绿色经济 作物,实现经济效 益和生态效益的共 赢。
提醒:风沙地貌类型多样,答题时要根据材料回答。
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等地带 ,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丹娘沙丘)
动手画图
区分静止沙丘和流动沙丘
层理构造,沙丘上生 长植物能固定流沙,不 具有移动性。
斜理构造,无固定物 ,具有流动性,典型代 表为新月形沙丘。
静止沙丘的构造
流动沙丘的构造
风沙活动会产生哪些危害
1.破坏建筑物以及户外器械, 2.降低土壤肥力 3.掩埋房屋、农田、道路, 4.影响人类健康,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搬运 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第四纪-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评估;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3)黄土区环境地理学的认识;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一)风成说内容
认为亚洲中部(包括中国北部)地区的黄 土,是由内陆干旱荒燥、半荒燥区强大的 反气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大量黄土物 质吹送到生长草本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 堆积形成的。
黄土富有垂直节理和易湿陷的特性,雨水 和地表径流沿黄土节理下渗,通过潜蚀和剥蚀 作用,使节理和裂隙逐渐扩大,形成交错的裂 沟或成行的陷穴,一旦土体失去平衡就发生崩 塌。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2、黄土滑坡
由于黄土的质地均一,土层很厚,遇水后湿陷, 尤其是裂隙很发育,地下水沿不同年代的黄土接触 面或黄土与基岩的接触面聚集、移动或渗流,破坏 其间的凝聚力,久而久之,沿接触面整体下滑而形 成滑坡。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五节 黄土地貌
一、什么是黄土?
黄土古称“黄壤”, 本源于土地之色,是一 种第四纪沉积物,具有 一系列内部物质成分和 外部形态特征,不同于 同期的其他沉积物,在 地理分布上也有一定的 规律性。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Photograph from: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3、黄土峁
峁是一种孤立的黄 土丘,在平面图上呈 圆形或椭圆形,峁顶 面积不大,呈明显的 穹起。整个外形很像 馒头(右上图)。一 般来说,梁和峁通常 是互相联结在一起的 ,所以常用黄土丘陵 来概括(右下图)。
Photograph from: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4、黄土墹
这是古代河谷经以黄土物质为主的各种堆积 物掩覆成的宽浅谷地,基本未受现代沟谷分割 ,仅在雨后短暂有水。现在形态保持较好的不 多,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等地。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甘肃董志塬
图 1 甘肃董志塬
Photograph from: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2、黄土梁
梁是长条状的黄土高地。梁主要是黄土覆盖在梁状 古地貌上形成的。根据梁的形态可分为平顶梁和斜 梁两种。平顶梁顶部比较平坦,宽度有限,长可达 几公里。其横剖面略呈穹形,梁顶以下,是坡长很 短但坡度较陡的梁坡,在梁坡以下,即为沟坡,其 坡度更大。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二)风成说依据
黄土分布在沙漠的边缘(如中国北部、中亚的 黄土)和古大陆冰盖外围(欧洲,北美); 黄土矿物成分有高度一致性,但与所在区域下 伏基岩没有多大联系; 距沙漠越远,粒度成分有逐渐变细的趋势; 黄土覆盖在起伏的古地面上,有随下伏地形起 伏而变化的多层埋藏古土壤层; 黄土中含陆生草原动、植物化石; 黄土披盖在不同成因,形态起伏显著的古地貌 上并保持相近似的厚度。
有一层较厚的砂质黄土外, 由18-20层厚度较薄的古土 中国黄土的一个典型剖面
壤与黄土叠覆而成。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中国黄土与环境演变
Heller and Liu , 1982, Nature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四、黄土地貌的类型
黄土地貌的形态特征和黄土特性关系密切, 是古代和现代地貌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同时也 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机理 。 沟谷地貌和沟间地貌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形 态,此外还有黄土潜蚀地貌、黄土谷坡地貌等 。
流水对黄土的直接侵蚀,主要有面状散流侵 蚀和沟状线流侵蚀两种方式。
因黄土具有结构疏松、颗粒细小、遇水湿陷 又极易被水冲走等特性,较大的沟谷通常主要 由沟状线流侵蚀形成。
根据沟谷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黄土沟谷类 型通常分三种:切沟、冲沟和河沟。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2)冲沟
(1)切沟 (3)河沟
黄土与中华文明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 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 明最早的发祥地,黄帝和 炎帝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出 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神农氏在这片土地上率先 “教民稼穑”,创造出古 老中华的农耕文明。中华 文明中凝聚了永远难以割 舍的“黄土地情结”。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Photograph from: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斜梁是黄土高原最常见的沟间地,梁顶宽度较小, 常呈明显的穹形。沿分水线有较大起伏,梁坡的坡 形随其所在部位而有不同。在沟头的谷缘上方为凹 斜形坡。在梁尾(沟口两侧)为凸斜形坡。
Photograph from: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5、黄土坪
在现代沟谷侵蚀分割作用下,沟间地范围内的黄 土墹首先被破坏,部分残余在沟谷两侧梁峁边缘, 呈台阶形态,称为黄土坪。
Photograph from: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Photograph from: /geog/kcms-1.htm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3、黄土桥
两个或几个陷穴不断扩 大,下部由地下水流串通 不断扩大其间孔道,则在 陷穴之间未崩塌的残留土 体就形成黄土桥(如图)。
(3)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石英、长石为主, 还有钙结核、角闪石、云母)和粘土矿物(主要是 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褐铁矿等)。
2、厚度
最大厚度达180~200m,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河与 洛河中下游地区,从不同黄土层来看,又以中更新 世黄土最厚。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3、物理性质
( 1 )结构疏松,颗粒间孔隙较多(孔隙度一般 在40~55%间),多孔性是黄土区别于别的土 状堆积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2)无沉积层理,但是垂直节理发育。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一)黄土沟谷地貌
“千沟万壑”是一望无垠 的黄土高原的典型特征。 规模大小十分悬殊的侵蚀 沟往往组合成梳状、树枝 状、掌状等形状。
photograph by: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km2)。主要分布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 ~45°之间, 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西 部,是黄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西面和北面与沙漠相连,从西北向东 南为戈壁、沙漠、黄土逐渐过渡。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二)黄土的特性 1、成分
(1)粒度成分: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 (2)化学成分:富含CaCO3,还有SiO2。
Q1、 Q2、Q3 黄土分布区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中国黄土地层划分
马兰黄土:命名地点在北京西山斋堂。灰黄
色,含1-2条灰黑色古土壤,钙结核少见。
离石黄土:标准地点在山西离石县陈家
崖。中部和底部含两层砂质黄土层。发
育13-14层间隔较大的褐土型古土壤。 午城黄土:标准地点在山西
隰县午城镇。棕红色,除含
Photograph from: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五、黄土地貌的发育
(一)黄土堆积阶段(更新世)
黄土堆积形状与古地形关系密切;
黄土在200多万年的 堆积过程中有过多次中断, 每次中断都发育一些植被, 则在地表形成一些土壤, 反之就发生堆积。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1、黄土塬
塬是平坦的黄土高地,塬区的下伏基岩属平缓的 盆地或倾斜平原。塬面平坦,至边缘地带才有明显 的斜度,如图。现有面积较大的塬有陇东的董志塬 (我国面积最大的黄土塬)、陕北的洛川塬等。
Photograph from: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三)黄土潜蚀地貌
地表水沿着黄土中的裂隙和孔隙下渗,进行 潜蚀,使土粒流失,产生洞穴,最后引起地面 崩塌,形成黄土独有的潜蚀地貌,如黄土碟、 黄土陷穴(黄土溶斗)、黄土桥、黄土柱等。
1、黄土碟
近似碟形的黄土凹地。由于地表水沿黄土孔 隙和节理下渗,浸湿黄土,在重力作用下,黄 土逐渐地被压实,使地面发生沉陷而形成。 黄土碟常发育于平缓的黄土覆盖层,尤以塬 、平梁的边缘缓平带。
Photograph by Peter L. Kresan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二)黄土堆积后的发育阶段(全新世以来)
受外力(主要是地表流水的侵蚀切割)改造作用, 形成形态各异的黄土地貌类型。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2、黄土陷穴(黄土溶斗)
流水沿着黄土中 节理裂隙进行潜蚀 作用形成。陷穴多 分布在地表水容易 汇集的沟间边缘地 带和谷坡的上部, 特别是冲沟的沟头 附近最发育。按形 态分漏斗状陷穴, 竖井状陷穴和串珠 状陷穴(如图)。
Photograph from: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photograph[(1),(2)] from: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地貌学——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二)黄土沟间地地貌
黄土沟间地貌泛指介于沟谷之间的一种正地 形。随着沟谷的发育,沟壁的后退,沟间地被 蚕蚀得越来越小。 根据沟间地形态差异可分黄土塬、黄土梁 、黄土峁、黄土墹和黄土坪。其中,黄土梁和 黄土峁在黄土高原分布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