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5--6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汇总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 风沙与黄土地貌

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中有古 土壤,下伏的古地形对地貌发育有密切关系. 在我国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2.主要特征:疏松,遇水易散,垂直节理发育, 有孔隙,湿陷性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水 侵蚀.因此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 贫瘠有沙漠化趋势.
(二) 黄土地貌 1.主要外营力-流水作用.还有重力作用、潜蚀和 风蚀(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类型如黄土柱等). 2.地貌类型 沟谷地貌 细沟 浅沟 切沟 冲沟 河沟 沟间地貌 塬 被沟谷河谷环绕的平坦高地,边缘常因河谷的 溯源侵蚀而变得支离破碎,形成破碎塬. 梁 长条形的黄土丘陵,有塬梁和平顶梁之分 峁 馒头状的黄土丘陵. 所有黄土沟间地貌都易形成陷穴(漏斗)、崩塌 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
二.风沙地貌 (一) 风蚀地貌 1.风棱石与石窝 2.风蚀柱与风蚀蘑菇 3.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 风吹蚀地面松散物质后形成的呈圆形或马蹄形 的洼地,风蚀盆地的规模要大些. 4.风蚀残丘 风吹蚀河谷形成的风蚀谷间残留高地或孤立丘 岗即是风蚀残丘.而在干旱地区河湖相地层由于干 缩而产生龟裂,风沿裂隙吹蚀形成沟槽和垄脊相间 分布的特殊地貌形态,就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黄土高原地区图
黄土冲沟
黄土梁峁
黄土塬面
黄土滑坡(上图) 崩塌(右图)
黄土漏斗
黄土峁
黄土桥
黄 土 梁
黄 土 柱
黄 土 下 伏 砾 石 层
黄 土 覆 盖 于 上 新 世 红 土
风蚀坑
风 蚀 穴
风 蚀 柱
风蚀柱
塔 克貌
新 月 型 沙 丘 链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一.风沙地貌
1.风沙作用是干旱区最主要的地貌外动力 2.风沙作用的表现形式:侵蚀、搬运、堆积 3.形成的基本要素:充足的沙源、多大风
(二) 黄土地貌 1.主要外营力-流水作用.还有重力作用、潜蚀和 风蚀(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类型如黄土柱等). 2.地貌类型 沟谷地貌 细沟 浅沟 切沟 冲沟 河沟 沟间地貌 塬 被沟谷河谷环绕的平坦高地,边缘常因河谷的 溯源侵蚀而变得支离破碎,形成破碎塬. 梁 长条形的黄土丘陵,有塬梁和平顶梁之分 峁 馒头状的黄土丘陵. 所有黄土沟间地貌都易形成陷穴(漏斗)、崩塌 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
二.风沙地貌 (一) 风蚀地貌 1.风棱石与石窝 2.风蚀柱与风蚀蘑菇 3.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 风吹蚀地面松散物质后形成的呈圆形或马蹄形 的洼地,风蚀盆地的规模要大些. 4.风蚀残丘 风吹蚀河谷形成的风蚀谷间残留高地或孤立丘 岗即是风蚀残丘.而在干旱地区河湖相地层由于干 缩而产生龟裂,风沿裂隙吹蚀形成沟槽和垄脊相间 分布的特殊地貌形态,就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黄土高原地区图
黄土冲沟
黄土梁峁
黄土塬面
黄土滑坡(上图) 崩塌(右图)
黄土漏斗
黄土峁
黄土桥
黄 土 梁
黄 土 柱
黄 土 下 伏 砾 石 层
黄 土 覆 盖 于 上 新 世 红 土
风蚀坑
风 蚀 穴
风 蚀 柱
风蚀柱
塔 克貌
新 月 型 沙 丘 链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一.风沙地貌
1.风沙作用是干旱区最主要的地貌外动力 2.风沙作用的表现形式:侵蚀、搬运、堆积 3.形成的基本要素:充足的沙源、多大风
第六章-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课件

第六章 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第六章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与半干旱地 区。风沙地貌是风沙(风力)作用形成的, 而黄 土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的结果。
风沙作用---风沙作用指气流沿地表流动时, 对 地面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过程。风蚀作用 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风成地貌的分布
ⅳ风蚀雅丹
1. 概念与形态特征——发育在古代河湖相 冲积物中、地表上呈现出的一些不规则长 条形土墩和沟槽相间的地貌组合。这种地 貌在地表形态上呈现出支离破碎的景观。 又称之风蚀垄槽。
2. 形成机理——在极干旱地区的干涸湖底 或河湖堆积阶地上, 定向风沿干缩裂隙吹蚀, 使裂隙扩大, 导致平坦的地面逐渐形成与主 风向平行的土墩和沟槽相间地貌。
形成风沙流要取决于两点: 即有丰富的沙源外, 还要有强劲的风力。干旱地区风的强度和频度都 较大。
研究风成地貌的意义
第一节 风沙流
概念: 含沙的气流 气-固两相流
运动过程: 静止-滑动或滚动-受冲击力作 用-风沙流
在干旱地区,并不是所有的风都能进行吹蚀 的,只有当风力达到使沙粒移动的临界速度 时才能起作用,这种风速称为起动风速。
灌丛沙堆
沙垄
沙垄
新月形沙垄
金字塔状沙丘
金字塔状沙丘
g s
沙垄的成因各有不同, 以新月形沙丘演化而来的 沙垄, 是一种钓鱼钩状的新月形沙垄。在两种主 次风向呈锐角斜交的情况下, 新月形沙丘一翼延 伸, 另一翼相对萎缩。
图a 表示来自主要风向(g)的稳定风向形成的最 初的新月形沙丘。b 图为新月形沙丘来自s 方向 风的作用下, A翼顺新风向(s)前进, B 翼将日 益萎缩, 而在C 点则另出现一个新翼。c 图为风
风蚀柱
第六章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与半干旱地 区。风沙地貌是风沙(风力)作用形成的, 而黄 土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的结果。
风沙作用---风沙作用指气流沿地表流动时, 对 地面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过程。风蚀作用 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风成地貌的分布
ⅳ风蚀雅丹
1. 概念与形态特征——发育在古代河湖相 冲积物中、地表上呈现出的一些不规则长 条形土墩和沟槽相间的地貌组合。这种地 貌在地表形态上呈现出支离破碎的景观。 又称之风蚀垄槽。
2. 形成机理——在极干旱地区的干涸湖底 或河湖堆积阶地上, 定向风沿干缩裂隙吹蚀, 使裂隙扩大, 导致平坦的地面逐渐形成与主 风向平行的土墩和沟槽相间地貌。
形成风沙流要取决于两点: 即有丰富的沙源外, 还要有强劲的风力。干旱地区风的强度和频度都 较大。
研究风成地貌的意义
第一节 风沙流
概念: 含沙的气流 气-固两相流
运动过程: 静止-滑动或滚动-受冲击力作 用-风沙流
在干旱地区,并不是所有的风都能进行吹蚀 的,只有当风力达到使沙粒移动的临界速度 时才能起作用,这种风速称为起动风速。
灌丛沙堆
沙垄
沙垄
新月形沙垄
金字塔状沙丘
金字塔状沙丘
g s
沙垄的成因各有不同, 以新月形沙丘演化而来的 沙垄, 是一种钓鱼钩状的新月形沙垄。在两种主 次风向呈锐角斜交的情况下, 新月形沙丘一翼延 伸, 另一翼相对萎缩。
图a 表示来自主要风向(g)的稳定风向形成的最 初的新月形沙丘。b 图为新月形沙丘来自s 方向 风的作用下, A翼顺新风向(s)前进, B 翼将日 益萎缩, 而在C 点则另出现一个新翼。c 图为风
风蚀柱
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一、荒漠概述
荒漠是指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干旱、极强 烈大陆性气候,风力强盛,植被稀疏而地面 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地带。 地球上有两大荒漠区,一为干旱区荒漠、一 为极地区荒漠。 干旱区荒漠气候干燥、植被稀少、风力盛行, 风沙作用为主要地貌外动力。 荒漠的类型按组成物质可分为岩漠、砾漠、 沙漠、泥漠。
五、黄土概述
世界气候环境变迁的证据,“深海沉积”“南极 和格陵兰半岛的冰盖”“中国的黄土高原” 黄土在北半球各大陆均有分布,以中国北方的黄 土最为典型,在黄河中游构成了著名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西起祁连山脉的东端,东至山西、河 南、河北交接处的太行山脉,南抵陕西秦岭,北 到长城,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 五个省区,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 面积的百分之六。
细沟阶段:斜坡上小股水流顺坡往下流动,形成宽约 0.5m、深约0.-0.4m,长数米到数十米的细沟,其纵剖面 与斜坡一致 切沟阶段:细沟进一步展宽加深 都达1m 左右,切穿土 壤层,纵剖面下段与斜坡不一致,沟床不蚀形成陡坎, 有水时使溯源侵蚀加快。 冲沟阶段:切沟进一步发展使沟床纵剖面下凹与斜坡明显 不一致,沟缘、沟壁和沟头坡陡,常发生重力崩塌,加 上溯源侵蚀,使冲沟展宽加长加速进行。 坳谷阶段:冲沟进一步发展,沟头停止发展,谷缘圆化, 纵剖面塑造成下凹形,并被砂土、植物覆盖,横剖面成 浅“U”形,侵蚀沟进入衰亡阶段(图4-46(d))。
二、风沙作用
风沙作用主要包括风蚀作用、搬运作用和风积作用。 风蚀作用主要分为吹蚀和磨蚀。 风沙搬运作用的表现形式风沙流。 吹扬地表的沙粒同气流一同运动形成风沙流。 当风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沙粒才能克服阻力吹离地表, 这风称为起沙风,风速为临界风速。 临界风速与沙粒粒径、地表性质、覆盖及水分,以 及风的特征有关。 风沙流中沙粒的运动形式有悬移、跃移和蠕移,以 跃移为主,含沙量集中在近地表10厘米内。
一、荒漠概述
荒漠是指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干旱、极强 烈大陆性气候,风力强盛,植被稀疏而地面 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地带。 地球上有两大荒漠区,一为干旱区荒漠、一 为极地区荒漠。 干旱区荒漠气候干燥、植被稀少、风力盛行, 风沙作用为主要地貌外动力。 荒漠的类型按组成物质可分为岩漠、砾漠、 沙漠、泥漠。
五、黄土概述
世界气候环境变迁的证据,“深海沉积”“南极 和格陵兰半岛的冰盖”“中国的黄土高原” 黄土在北半球各大陆均有分布,以中国北方的黄 土最为典型,在黄河中游构成了著名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西起祁连山脉的东端,东至山西、河 南、河北交接处的太行山脉,南抵陕西秦岭,北 到长城,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 五个省区,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 面积的百分之六。
细沟阶段:斜坡上小股水流顺坡往下流动,形成宽约 0.5m、深约0.-0.4m,长数米到数十米的细沟,其纵剖面 与斜坡一致 切沟阶段:细沟进一步展宽加深 都达1m 左右,切穿土 壤层,纵剖面下段与斜坡不一致,沟床不蚀形成陡坎, 有水时使溯源侵蚀加快。 冲沟阶段:切沟进一步发展使沟床纵剖面下凹与斜坡明显 不一致,沟缘、沟壁和沟头坡陡,常发生重力崩塌,加 上溯源侵蚀,使冲沟展宽加长加速进行。 坳谷阶段:冲沟进一步发展,沟头停止发展,谷缘圆化, 纵剖面塑造成下凹形,并被砂土、植物覆盖,横剖面成 浅“U”形,侵蚀沟进入衰亡阶段(图4-46(d))。
二、风沙作用
风沙作用主要包括风蚀作用、搬运作用和风积作用。 风蚀作用主要分为吹蚀和磨蚀。 风沙搬运作用的表现形式风沙流。 吹扬地表的沙粒同气流一同运动形成风沙流。 当风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沙粒才能克服阻力吹离地表, 这风称为起沙风,风速为临界风速。 临界风速与沙粒粒径、地表性质、覆盖及水分,以 及风的特征有关。 风沙流中沙粒的运动形式有悬移、跃移和蠕移,以 跃移为主,含沙量集中在近地表10厘米内。
第5章风沙黄土地貌

二 风沙地貌
(一)、风蚀地貌
1 风棱石与石窝 戈壁砾石迎风面长期风蚀后被磨光磨平后在瞬 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面再次磨光磨平,两 个或多个迎风面间就形成风棱,形成风棱石。 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的大小不等、形 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使岩壁呈蜂窝状外貌,形成 石窝。
2 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 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或水平节理 和裂隙发育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性轻于 上部的岩石,受到长期的风蚀、易形成顶 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称之。 • 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经长期风蚀,
第六节 风沙地貌
• 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 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 • 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
一、风沙作用
(一)风蚀作用 风沙对地表物质的吹蚀和磨蚀作用, 统称风沙的侵蚀作用。
1.吹蚀作用:风吹过地面,由于风压力与气流
紊动而引起沙粒吹扬
2.磨蚀作用
(一)风沙侵蚀作用
4.黄土柱
分布在沟边的柱状黄土体。它是由流水沿黄土 垂直节理潜蚀作用和崩塌作用残留的黄土部分
3 沙 丘
新月形沙丘 纵向沙丘
沙 丘 形 态
横向沙丘
抛物线形沙丘
新月形沙垄
星形沙丘
新 月 形 沙 丘
新 月 形 沙 垄
金字塔沙丘
星形沙丘
第七节
黄土地貌
一 黄土的分布与性质 二 黄土地貌类型
黄
土
黄土是一种黄色的、质地均一的、第四纪时 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土状堆积物。
黄土地貌
由于黄土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疏松多 孔隙、富含碳酸钙、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 易沉陷等),在外力作用下(主要是流水作用), 切割成很多沟谷和沟间地,形成许多正向、负向 地形,叫黄土地貌。
6.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近地面的气流密度较小,粘滞性低,气流经常呈涡动, 此外,地形起伏和热对流,能使地表气流产生大的旋涡,加 强气流的紊动作用。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 在紊动气流的作用下被吹扬。地表最易遭受风力吹蚀的是 0.1mm的松散沙粒。粒径大于0.5mm的沙粒则极少被吹蚀,而 粒径小于0.1mm的细小泥沙,由于受到近地面层流层的隐蔽 作用,同时易从大气中吸收水分使颗粒间产生一定的粘结力, 因此也不易被吹蚀。
第六章 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风对地表物质的吹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形成 的各种地貌,称为风成地貌。 风的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地区,但以干旱、 半干旱地区最为强盛,因为在这些地区有很多地方性 的特点。 我国的风成地貌,除极少部分散布在湿润地区 不计以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 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内,共有109.5万km2,约占 全国面积的11.4%。
近地表的风,由于受到地面摩擦阻力的影响而减速, 一般摩擦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沙漠地区的沙,多属于粒径0.1~0.25mm的细纱,对 于一般干燥裸露的沙质地表来说,沙粒起动形成风沙流的风 速约为4~5m/s;但在颗粒较粗的山前洪积沙砾戈壁地区, 一般风速要达到8~9m/s才有风沙流活动。
不同含水率下沙粒的起动风速(m/s)
2. 输沙率 气流搬运的沙量(输沙率),它是指气流在单位 时间内通过单位宽度(或单位面积)所搬运的沙量。
输沙率与风速的关系(野外测定,莎车)
前面提到风沙流是一种贴近地面的沙子搬运现象。我们在 野外常会看到,在疏松的沙土平原上一般要比沙砾质戈壁上 积沙多,易于形成沙堆。这里除了沙源丰富以外,你能从输 沙率的角度分析一下原因吗?
沙丘的移动
1、沙丘移动方向:与年合成风向一致; 2、移动方式:前进式、往复前进式、往复式; 3、移动速度:取决于风速和沙丘本身的高度、风向频率、 沙丘形态密度、水分情况、植被等因素。
风沙与黄土地貌

七、黄土的成因与环境特征
1. 风成说的证据:
分布
山体上的披盖式 物质均一性 粒度变化 化学成分变化 矿物成分变化 结构构造 动植物化石反映的干草原环境
2. 风成过程
物源:中国西北部的戈壁沙漠地区(地形、风力、温 差、物理风化作用、碎屑) 动力条件:3500m以上的西风激流带 沉降条件:E110°以东气流交界 堆积场所:N2时,鄂尔多斯、山西、陕西成准平原
二、风沙作用的特征
1. 风蚀作用 2. 风的搬运作用 3. 风积作用
三、风沙地貌
(一)风蚀地貌
1. 石窝 2. 风蚀蘑菇与风蚀柱 3. 雅丹 4. 风蚀洼地与风蚀谷
5. 风蚀残丘与风城
图5-7 雅丹地形
航片1 新疆风蚀长丘(垄槽)
图5-8 新疆风蚀残丘
(二)风积地貌
沙 丘 沙 垄 新月形沙丘 纵向沙垄 抛物线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链 横向沙垄 沙 地 其 他 沙波纹 盾状沙堆
信风型 双向风
梁窝状沙地 蜂窝状沙地 格状沙地
对流型 气流干扰型 金字塔形沙丘 风向垂直型
图5-9 新月形沙丘_甘肃
图5-10 新月形沙丘链_甘肃
图5-11 纵向沙垄_新疆
图5-12 纵向涡流与纵向沙丘的形成
图5-13 沙窝_甘肃
图5-14 图
图5-6-1 察尔汗盐湖万丈盐桥
图5-6-2 万丈盐桥路面
图5-6-3 盐湖的盐结晶
图5-6-4 青海湖湖岸变迁图
图5-6-4 全新世初古青海湖与现代青海湖面积比较
1.全新世初古湖界;2.现代湖界;3.井位及井号
风沙作用——风对砂质地表的吹蚀、搬运(风沙流)、堆积
等一系列过程,以及沙丘前移和沙尘扬积等后续过程。
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50~70年代
1560 km2∕a
80年代
2100 km2∕a
90年代
2460 km2∕a
2000年以来
3436 km2∕a
生态移民
内蒙古
植树种草,甘肃
沙丘固定,北京
三、黄土与黄土地貌
1、黄土的分布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主要由风力搬运 堆积形成的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的 土状堆积物。主要分布于比较干燥的中纬 度地带(如西欧莱茵河流域,东欧平原南 部,北美密西西比河中上游,我国西北、 华北等地) ,总面积约 1300万km2 。
过度垦耕,青海湖
过度放牧,青海湖
沙丘直逼青海湖
沙丘直逼青海湖
沙漠牧羊
饥饿的羊
羊穿衣服
羊没有穿衣服
骆驼瘦死
被沙丘包围的村庄
黄沙湮没了绿洲
交河故城
新疆吐鲁番,2000多年历史
高昌故城
新疆吐鲁番
汉长城的烽火台
南疆-库车克孜尔嘎哈
月牙泉干涸了
1950年代前,月牙泉深12m,水面 20多亩;86年时,深<2m,到了2005 年就只有 0.9m,面积<10亩。泉中独 有的珍稀植物七星草已基本灭绝 (此 草可治难产,月牙泉因此又称药泉)。
第六节 2023最 新 整 理 收 集 do
something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是干旱和半干旱区发育 的独特地貌,风力是其塑造地貌的重要营力。
它们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以及成因上都有 密切联系。
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 所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风成地貌)。
雅丹2
敦煌-罗布泊
雅丹3
敦煌-罗布泊
第6章 风成与黄土地貌

• 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 • 许多浅海陆生动物种属相同; • C—P的冰川遗迹发现于印度澳大利亚非 洲南美洲南极大陆; • 挪威到苏格兰的加里东褶皱带消失于大 西洋之后,在北美海岸(美加)又出现了。
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1915)认为,大约 150Ma之前,地球表面有一个统 一的大陆,即联合古陆。大约 自侏罗纪(140Ma)开始,联合 古陆裂解,各自滑移。形成现 今地球表面的洋陆分布格局。
2 地壳演化
A 研究方法 (1) 确定地质年代: 生物地层:相对地质年龄 同位素定年:绝对地质年龄 (2) 确定构造运动 岩石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质时 同位素年龄 代 (百万年) 人类是 人类纪 否面临 第六次 生物大 灭绝? 第三纪 65(0.65亿 /白垩 年) 纪 (N/K)
环境特征 环境恶化、 环境动荡 变化、全 球气温上 升 气候变化
第四节
荒漠的类型
一、岩漠(石质荒漠)
二、砾漠(砾石荒漠) 三、沙漠(沙质荒漠) 四、泥漠(粘土荒漠)
第五节
黄土与黄土地貌
一 黄土及其分布
1.定义: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 土状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 4 2 2.分布:全球黄土覆盖面积达1000×10 km , 4 2 我国的覆盖面积有38×10 km 。最厚的黄土在 甘肃中部,超过400m。 3.性质:黄土颜色灰黄、棕黄或棕红。粒级 以粉沙为主,粘粒及细纱较少。矿物成分以石 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并易含溶盐及 粘土矿物。有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之分。
1 大地构造学说
• 现代大地构造理论,主要有两大学 派,即传统的槽台理论学派和流行 的板块理论学派。
• 槽台学说←历史演化学说←强调地 壳时间历史演化的特征 • 板块学说←运动演化说←强调地 壳空间运动的特征
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1915)认为,大约 150Ma之前,地球表面有一个统 一的大陆,即联合古陆。大约 自侏罗纪(140Ma)开始,联合 古陆裂解,各自滑移。形成现 今地球表面的洋陆分布格局。
2 地壳演化
A 研究方法 (1) 确定地质年代: 生物地层:相对地质年龄 同位素定年:绝对地质年龄 (2) 确定构造运动 岩石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质时 同位素年龄 代 (百万年) 人类是 人类纪 否面临 第六次 生物大 灭绝? 第三纪 65(0.65亿 /白垩 年) 纪 (N/K)
环境特征 环境恶化、 环境动荡 变化、全 球气温上 升 气候变化
第四节
荒漠的类型
一、岩漠(石质荒漠)
二、砾漠(砾石荒漠) 三、沙漠(沙质荒漠) 四、泥漠(粘土荒漠)
第五节
黄土与黄土地貌
一 黄土及其分布
1.定义: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 土状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 4 2 2.分布:全球黄土覆盖面积达1000×10 km , 4 2 我国的覆盖面积有38×10 km 。最厚的黄土在 甘肃中部,超过400m。 3.性质:黄土颜色灰黄、棕黄或棕红。粒级 以粉沙为主,粘粒及细纱较少。矿物成分以石 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并易含溶盐及 粘土矿物。有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之分。
1 大地构造学说
• 现代大地构造理论,主要有两大学 派,即传统的槽台理论学派和流行 的板块理论学派。
• 槽台学说←历史演化学说←强调地 壳时间历史演化的特征 • 板块学说←运动演化说←强调地 壳空间运动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蚀残丘群- 风蚀城
古
土 壤
晚更新世黄土中 红褐色的古土壤
风 棱 石
风蚀城残墙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沟谷地貌 细沟 浅沟 切沟 冲沟 河沟
沟间地貌
塬 被沟谷河谷环绕的平坦高地,边缘常因河谷的
溯源侵蚀而变得支离破碎,形成破碎塬.
梁 长条形的黄土丘陵,有塬梁和平顶梁之分 峁 馒头状的黄土丘陵.
所有黄土沟间地貌都易形成陷穴(漏斗)、崩塌 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
谢谢大家!再见!
黄土高原地区图
黄土冲沟
风蚀地貌
(二)风积地貌-沙丘 1.形态类型:
新月型沙丘和沙丘链 纵向沙垄 2.沙丘的移动
公式:D=Q/rH D表示沙丘的移动距离;Q为单位时间通过单 位宽度的沙量;H为沙丘高度;r为沙的容重 3.我国沙丘的平均移动速度多为5-10米,移
动方向通常是自西北向东南,塔克拉玛干沙
漠例外.
(一)黄土及其主要特征
1.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的土状堆积
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中有古 土壤,下伏的古地形对地貌发育有密切关系.
在我国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2.主要特征:疏松,遇水易散,垂直节理发育, 有孔隙,湿陷性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水 侵蚀.因此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
贫瘠有沙漠化趋势.
(二) 黄土地貌 1.主要外营力-流水作用.还有重力作用、潜蚀和 风蚀(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类型如黄土柱等). 2.地貌类型
5--6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二.风沙地貌 (一) 风蚀地貌
1.风棱石与石窝 2.风蚀柱与风蚀蘑菇 3.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
风吹蚀地面松散物质后形成的呈圆形或马蹄形
的洼地,风蚀盆地的规模要大些. 4.风蚀残丘
风吹蚀河谷形成的风蚀谷间残留高地或孤立丘
岗即是风蚀残丘.而在干旱地区河湖相地层由于干 缩而产生龟裂,风沿裂隙吹蚀形成沟槽和垄脊相间 分布的特殊地貌形态,就是典右图)
黄土漏斗
黄土峁
黄土桥
黄 土 梁
黄 土 柱
黄 土 下 伏 砾 石 层
黄 土 覆 盖 于 上 新 世 红 土
风蚀坑
风 蚀 穴
风 蚀 柱
风蚀柱
塔 克 拉 玛 干 大 沙 漠
雅 丹 地 貌
新 月 型 沙 丘 链
“L” 型 沙 垄